登陆注册
7455400000036

第36章 松辽卷(5)

据报道,当水位达到120 .30米最高峰的前夜,沿江抗洪一线和全市的广播中传来市委第一书记任仲夷的声音。他鼓励全市抗洪军民要坚忍不拔,艰苦奋战,万无一失地确保哈尔滨安全。在防汛斗争中为祖国立功,为人民立功!9月6日,党中央、国务院致电省委,要求全省、全市军民继续团结奋战,全力以赴战胜洪水灾害。哈尔滨市的领导和广大基层干部全部亲临抗洪第一线,指挥抢险斗争。任仲夷、吕其恩、林肖硖和市委常委、副市长王化成等市领导既是抗洪战斗的指挥员,也是战斗员,在所有的抗洪险段都会看到他们的身影。这大大地鼓舞了抗洪军民的信心和干劲,决心以大无畏抗洪精神与洪峰决战,保卫哈尔滨的安全。

当松花江洪水接近警戒水位时,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就迅速地成立了市防汛指挥部,由市委书记处书记、市长吕其恩任总指挥,市委书记处书记林肖硖任政治委员。接着,市委发布《关于坚决执行省委、省人委防洪防汛工作指示的决定》,号召全市人民立即动员起来,积极参加防洪防汛斗争,服从防汛指挥部的调动,要求市、区有关单位立即健全防汛工作指挥机构,加强对防汛工作的领导,同时贯彻执行“生产、工作与防汛两不误”的原则。随后,沿江各区成立了防汛分指挥部。市长吕其恩在全市党政军群和各区、各基层单位负责人参加的动员大会上,再次进行了紧急动员和部署。全市党政军群机关的干部全部投入到了防汛修堤战斗中。

一场抗洪的攻坚大战开始了。全市的干部、工人、学生,全部奔赴抗洪第一线,士气高昂地打一场与洪水抗争的人民战争。全体哈尔滨市民都被动员起来了。几十万的哈尔滨市民每一个人都是义务的、自觉的抗洪战士。后方的同志们,每一个人都在用生产、劳动的优异成绩做好抗洪的后勤保障工作,让生产和抗洪两不误。哈尔滨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穿梭来往的抗洪队伍。

在松花江防洪大堤上汇集的百万抗洪大军开始日以继夜地筑堤抗洪。抗洪大军在松花江沿岸筑起了两道防洪大坝。所有的广播、报纸都以大篇幅报道发生在抗洪一线上的英雄模范事迹。而城市里秩序井然,治安良好。人们正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与旧社会的1932年的特大洪灾相比有天地之别。

哈尔滨市防汛指挥部每日午夜都要召开例会,根据汛情调整力量,及时决策。沿江大堤上悬挂着“一切为了战胜洪水,保证斗争的彻底胜利”的口号。抗洪军民携手并肩,在沿江一线抢险堵漏,与洪水搏斗。

经专家们进一步的分析,1957年松花江干流哈尔滨段特大洪水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七八两个月期间松花江上游地区降雨集中,强度较大,洪水主要是嫩江来水与第二松花江及其丰满水库放流汇合而成的。汛情特征是:汛期晚、水位高、风浪大、高水位持续时间长。同时还出现了6—7级甚至8级大风,江河风浪大,水势凶猛,冲击力强,对堤坝构成严重威胁。尽管洪水发生较晚,但由于持续时间长,沿江各堤坝均处在119米以上的高水位上,浸泡时间大都超过20天。在特大洪水的侵袭下,道里、道外的沿江两岸,大部分房屋内还是发生了管涌、渗水,并有倒塌、溃堤的危险……

对此,市政府果断提出“确保江南,力保江北”的口号,领导全市人民群众排险抗洪。由于洪水过大引起的多起渗水、塌坡、管涌、决口等险情,在专家和技术人员指导下,经过近170万人【次】的防汛大军奋战,险情一一被排除掉。据统计,这次防洪抢险共排除险堤隐患334处,24天共完成筑堤土方88 .5万立方米,其中市区堤防52 .6万立方米、各沿江工厂围堤13 .3万立方米。使沿江百余公里长堤在原有高度上普遍加高70—100厘米,市区堤防由121 .0米加高到121 .80—122 .0米,同时相应地扩大加厚了堤身断面,提高了堤坝的抗洪能力。虽然,洪水共淹没了230万亩农田,冲毁多座桥涵,但是省城哈尔滨安然无恙,人民生活井然有序。

一位曾经亲自参加抗击1957年哈尔滨特大洪水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学员对那场伟大的抗洪战斗记忆犹新,曾做了详尽的描述:“1957年哈尔滨经历了一次特大洪水的洗礼,洪峰最高时的水位高达海拔120 .30米,超过历史最高水位0 .58米……这个高度到底有多高呢?大概比江边市区的街道地面能高出将近4米左右……面对1957年的特大洪水,哈尔滨市民不分男女老幼全体总动员,修堤抢险,奋战三月有余,硬是保住哈尔滨市滴水未进,创造了成功抵御哈尔滨有史以来最大洪水的奇迹……哈尔滨6月就进入了汛期,1957年水大,6月底江边的土坝就撑不住了,于是市委组织全市各单位的人员紧急加高加固江堤,一时间各个机关、团体、工厂、学校都动员了起来,根据人数的多少划分施工的地点。哈军工被分配到了最险要的地段——顾乡屯,1932年洪水就是从这里溃堤冲入市内的。这地方地势低洼,江边满是淤泥,土坝长期浸泡水中垮塌得非常厉害,而取土地点距离江边又相当的远,可以说时间紧任务重,活儿很不好干。哈军工的海军工程系把唯一的一艘登陆艇和几辆水陆两用汽车开出来运石头,加固坝底。工兵工程系也把不多的几台教学用的推土机、挖掘机运到了工地,人歇车不歇,24小时连轴转。工兵系的学员们学以致用,在江边的浅水泥泞地带架起多座数十米长的浮桥,直通江堤……每人一根扁担,挑上两个土篮子,装满土足有百十来斤重,一步一颠地借着扁担的弹力小步快跑,一个跟一个顺着浮桥川流不息往大堤上送土。堤坝上,在工兵系的教员们的指挥下,一根根碗口粗的木桩被钉进了坝脚,一个个装满了土的草袋子整齐地码在木桩之间,堤坝内外两条草袋边坡中间,四人一组的学员举着夯锤把运上坝顶的浮土夯实……整个工地白天晚上人声鼎沸、锣鼓喧天,学院文工团的女兵们打着快板、敲着腰鼓,四处巡回鼓动,看见什么唱什么,现编的词是张嘴就来,乐得小伙子们撒了欢儿地疯干,一点儿都不觉着累。个个连队都把黑板报架在了自己负责的地段上,工程量随时统计随时登记,互相摽着劲儿……8月29日晚上10点多钟,已经就寝的预科各连学员紧急集合,乘车前往沙曼屯三孔桥附近的抗洪取土场,为抵挡即将到来的洪峰准备草袋子。那时三孔桥有个公路铁路的转运站,取土场就设在转运站的边上,四周临时架起的灯杆上挂着的高压汞灯把工地照得白昼一般,高音喇叭里播放着激昂的歌曲,百十米外的铁路线上停着整列已经搭好跳板的车皮。预科的各位连长一下车,就急急忙忙跑到取土场的指挥部去确定自己取土的位置,排长们各自忙忙乎乎地领铁锹、草袋子,各位指导员就开始整队给大家做动员。‘同志们!现在汛情紧急,洪水正在以每小时一厘米的速度在上涨,还有48厘米就要超过历史最高水位了。就在现在,百里大堤上有着20万同志正在同洪水搏斗着,而他们能不能胜利,就要看我们能不能给他们运去足够的武器——这些装满土的草袋子。我们的任务非常的重要,我们的任务也非常的紧急,我们要在两个小时里,装满停在那里的那列火车。同志们!大堤上的战友在等着我们,全市的老百姓在看着我们,我们一定要完成任务,我们也一定能够完成任务,同志们有信心没有?’‘有!’‘好!同志们,我们是哈军工的学员,我们是毛主席的革命战士,现在,党和人民考验我们的时刻到了,拿出我们全部的干劲来让大家看看,我们哈军工没有完不成的任务!’指导员把大家鼓动得热血沸腾,可是这任务却是绝不轻松:一列火车共60节车皮,每一节由36人的学员排负责,每节车皮需装载30吨装了土的草袋子,五六十斤一个的草袋子要装上一千几百个,平均一个人两个小时内要装土一千六百多斤!劳动强度可想而知……排长把三个班作了分工,挖土的、装土的、担土的各负其责,每半个小时相互轮换,轻重交替、有劳有逸,让每个人都能有个喘口气的机会。很快这个办法就通过广播站推广开来,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哈军工医院的医生们在公路边上设立了救护站,车队的司机们也往返奔驰,给大家运来了一筐筐的馒头和咸鸭蛋、一桶桶的盐开水,连长、指导员们亲自动手帮学员们灌满水壶,挨个给挂在身上,嘱咐着一会儿就要喝一口,不要觉得渴了再喝,要防止脱水……两小时后,装满草袋的火车开走了……汗透军衣,草屑、尘土沾在身上和成了一层泥浆,个个都成了泥人。大家顾不得肮脏,背靠背坐在一起,就着咸鸭蛋大口嚼着馒头,喘息稍定,又来了一列火车……就这么干上两小时,就吃上几个馒头、咸鸭蛋,一气儿装满了六列火车,整整十二个小时之后,他们才回到宿舍,来不及洗澡,大家一头栽倒在床上,鼾声大起……”

这位军工学子的描述,让后人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当年的另一位刚刚考上师范学院的青年学子,在他的回记文章中写道,“我们是原哈尔滨师范学院中文系1957级的同学。1957年9月,中文57级200多位同学,陆续到校报到。一进校门,就看见主楼悬挂的大幅横额:‘入大学府,先上江堤!’当年,哈尔滨的松花江发大水,江水水位高过警戒水位。全市人民一起上阵,与洪水搏斗!到哈尔滨读书,就是哈尔滨人!同学们放下行李,就上江堤。我们的任务是往货车上装土。在堤外挖土,用草袋装上,扛着上跳板,倒入车厢里。车厢能装50吨,几十人装也得几个小时。那时我们都还年轻,有热情,有干劲,扛着百多斤的土袋跑着上跳板。那时的我们,听党的话,做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就这样,苦战了一个多月,终于战胜了洪水!”

同样让我感动的,还有哈尔滨艺术界的资深著名相声演员于世德先生,他也亲自参加了抗击洪水的战斗。在一篇报道中说,于世德先生和他的同事们奔赶抗洪第一线——险情最严峻的肇源县。在与洪水搏斗的日子里,这位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全身心地融入抗洪大军,那些生龙活虎、朝气蓬勃的英模人物让他敬佩,让他感动,看在眼里,爱在心里,英雄模范的感人的事迹激发了他的创作,便充满激情写在相声里,站在护城大堤上做慰问演出。他说,1957年那场洪水百年不遇,这样的演出也可以说是千载难逢。经历了那场自然灾害的考验,于世德先生的日记里写下了“我热爱黑龙江”的字样。像于世德先生这样的作家、艺术家和文化工作者,用各种文艺的形式来声援和鼓舞抗洪战斗,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层出不穷,也成为了当年抗洪大堤上最受抗洪军民欢迎的人。

在抗击1957年哈尔滨的大洪水时,一位记者同志这样描述了在抗洪战斗的第一线作为新闻工作者及时报道抗洪事迹的情况:“1957年,哈尔滨发生特大洪水,江北都淹了,松花江一望无际。那时我们的中心任务是使用多种形式报道这次洪水,将防洪、汛情,以及人们积极防御洪水的情况报道出来。为了出新,我们第一次搞了录音报道,用德涅泊尔3型磁带录音机将洪水拍打江岸的声音录下来做在节目里,那是最早的合成录音报道。也是在那一时期,我们的报道形式有了突破,出现了口头报道和比较性的报道。印象深的是,我们将1932年哈尔滨发洪水时道外和道里区被淹与1957年党带领人民群众积极抗洪,哈尔滨市区安全无恙进行了对比【产生了强烈的宣传效果】。”

正是这些奔波在抗洪前线和后方各条战线上的新闻工作者给我们后人提供了大量的记录着1957年抗洪场面的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至今,他们对那些抗洪的感人场面依旧记忆犹新。在回忆中,他们这样写道,“令老人最难忘的还是解放初期的1957年那场大洪水……那时候就靠市民的义务劳动。为了保护太阳岛江堤,上到厅长下到市民,大家全都吃住在江堤上,每天的活就是扛草袋子走50多米,上跳板筑江堤,不论男女,不论官民,每个人都争先恐后地干。看着领导和妇女都能扛着土袋子‘嗖嗖’地跑,【一位叫】朱俊峰【的同志】忘了红肿的肩头火辣辣的疼痛,【与大家】比赛谁干得多。【当时】每扛一趟都能得到一个小票,然后第二天的现场大喇叭就会播报前一天谁谁扛了多少袋湿土,也就是口头表扬5秒。洪水战胜了,江堤保住了,大家伙还是按月领工资生活,没发奖状,更没有一分奖金,就连中秋节的月饼都是每个人自掏现金和粮票买的……”

据有关资料统计,在1957年的那场特大洪水中,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做了充分准备,为确保市区安全,为市区的江南堤防建设投资了300万元,为农堤投资了60万元。从当年4月份开始,就组织社会力量近63万人参加筑堤义务劳动,6月底完成了第一期土方任务36万立方米,其中包括一些重要堤段护脚工程。于7月10日恢复了哈尔滨市防汛指挥部,各区以区长为首也成立了防汛指挥部。8月初,二期筑堤工程全面动工,到8月22日全市共动员88 .44万人次义务工,完成了部分石护坡、护脚的工程,使原堤加高加固。为抗洪打下了坚实的基础。8月下旬1 .6万人上堤抢修松浦农田堤防。8月27日松浦区新开口地区—处决口,人民解放军冒雨抢险,终于化险为夷。9月2日滨洲铁路路基坍塌下陷,哈尔滨市领导亲临现场指挥排除险情。8月28日哈尔滨段水位达到119 .23米,在丰满水库又要加大放流的紧要之时,黑龙江和吉林省军区分别加派解放军支援抢险。由于高水位持续长达20天,这期间又连降9次大雨,遭遇7次4—7级大风,大堤脱坡366处,渗水、坍陷等险情也不断发生,但是,经15万人在大堤上昼夜抢险,所有堤段均安然无恙。当丰满水库要再一次加大放流量,达6000立方米每秒时,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防汛指挥部紧急动员17万人上堤,用100小时硬是将50公里堤防加高了1米。9月3日松浦区新开口至陈家岗堤防发生—段200米长的大脱坡,堤防被冲蚀四分之三。人民解放军在省军区司令员指挥下,奋战一昼夜,最终险情排除。9月6日6时,松花江水位达到120 .30米,江北堤基薄弱的韩增店因水位过高,部分决口,淹地4万余亩,但此前人畜均已安全转移。经过17万军民日夜奋战,洪峰安全通过哈尔滨。9月11日洪峰抵达佳木斯,合江地区组织12万人上堤抢险。佳木斯市组织2 .7万防汛大军奋战20天,战胜了长时间的高水位威胁,并在连遭6—7级大风的恶劣天气下控制了多处险情的发生,保住了堤防,保住了佳木斯市的安

同类推荐
  • 西滢闲话

    西滢闲话

    《西滢闲话》是陈源通伯先生在五四时期的主要作品结集。身为北京大学外文系教授,他的这些随笔本来确为"闲话",但他忍不住要对时事发表议论的作法,使这些文章成为与大是大非相关的论题,绝非一个"闲"字可以了得。文集中的部分篇什确为无关"大局"的"闲话"
  • 唐德刚作品集:五十年代的尘埃

    唐德刚作品集:五十年代的尘埃

    《五十年代的尘埃》,五十年代唐德刚在纽约发表的作品之精选,多为遗忘多年后重新整理发现的作品,故而称之。其中《梅兰芳传稿》既是唐德刚的成名作,也是代表作之一,几十年来在海外反复刊载,被评家认为是所有写梅兰芳的传记、文章中最出色的。文章如名剧,屡屡上演,屡屡为人喝彩,当真像梅兰芳演《贵妃醉酒》一样了。《我的女上司》等几篇小说的有趣,除了能让我们一窥五十年代留美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更可以令读者领略一位优秀史学家的人生洞见和生命态度。《俄国的苍蝇和皮匠》由唐德刚根据老友何炳棣的一次旅行而记,文字亦十分有趣。
  • 中华古代散文精典

    中华古代散文精典

    古代散文是古代作家依照他对自己时代的社会生活的认识而创作出来的,那么后世的读者应该可以把它分析开来,以便了解、认识、评论作家的这一作品写什么、表达什么。由于文言文的特殊性,以及大量的典故和不同时代的民俗风情,更是需要有专业人士的引导。本书选取的散文大多出自名家,题材广泛、意境悠远、文字优美,是学习和欣赏古代散文的不可多得的好书。
  • 最后的照相簿

    最后的照相簿

    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关于故乡的记忆也在渐渐消失。故乡是盘根错节的根,它生成生命个体以及生命记忆,成为一个人最初和最终的源点。指尖的《最后的照相簿》关照现实物象,探索内心幽秘,内敛、温和、自信,充满对陌生事物和具体情境的关照之心,语言平静、从容,从细微处切入,叙述客观而又不失鲜活与温润。以其内在的柔软和语言的灵性,拓展了散文文本的想象空间,也拉近了散文与大地的关系,使大地或乡土的本源力量得以显现,并成为心灵化的图景。
  • 洒脱的人才“玩”得起人生

    洒脱的人才“玩”得起人生

    抽烟、喝酒、不运动,这看似违背常理的人生哲学却是蔡澜先生享乐人生的七字箴言。一个洒脱的蔡澜,一个完全释放自己天性的蔡澜,一个童心未泯的蔡澜,他对那些贫穷而自强的人们怀着极大的尊敬,他对自己用惯的东西有着非比寻常的执着……洒脱的哲学,是一种更接近人性的哲学,一种更接近快乐的哲学。
热门推荐
  • 网游之乱武纪

    网游之乱武纪

    人生如戏,全凭演技!如有雷同,纯属放屁!不错不错,还是《乱武纪》!
  • 剑山小师叔祖

    剑山小师叔祖

    一个被剑山师祖捡回来的小毛孩,身怀七分剑意,三分贱意,便觉得自己天下无敌。有人问他如何学剑。答曰:这还用学,天下还有比使剑更简单的事?————努力写一个半点仙气,一点侠气,有些可爱的故事。
  • 神奇宝贝之王者之路

    神奇宝贝之王者之路

    本书写的是中学生凌风因被创世神选中到神奇宝贝世界完成任务的一件事,看主角凌风怎样一步步走上王者之路的!!(作者的话,因为作者是第一次写书,所以如果写的不好请大家谅解并指出,作者会进行修改,谢谢大家!!
  • 气贯九天

    气贯九天

    我命由我不由天,谁与争锋!弱小少年经历血雨腥风迈步而行,一路杀伐惊世,改天换命,气贯九天,演绎出一个个精彩故事。
  • 王牌记者逃不掉

    王牌记者逃不掉

    七年前她是单纯的校花,他是金光闪闪的富二代,七年后,她是高级腹黑的王牌记者,他是叱咤风云的商界帝王。当俩人相遇,又会擦出什么火花呢………………………当顾余温接到任务要采访唐易“唐先生比较喜欢什么样类型的女生”“嗯,像你一样”忍一下“唐先生比较喜欢哪位明星”“我没有喜欢的明星,还过我喜欢你”再忍一下“唐先生你有结婚的打算吗”“如果和你,我打算现在和你去扯证”顾余温怒了“还能好好工作了吗,我tm不干了”…………
  • 暗黑契约书

    暗黑契约书

    充满无限未知的新宇宙,如同错乱昂杂的棋盘,万千势力交错分布。这里有百万之数的铁血舰队,有通往死亡的暗黑星途,以及令人恐惧的隐秘种族……陆峰,一个假冒的联邦调查员,从监狱中一脚迈出,追寻着先辈英雄的足迹,狰笑着踏入了其中……
  • 已拨通119

    已拨通119

    小说又名《申城消防员》!这是一本描写当代消防员和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爱情和成长的正能量小说!女主人公苏心怡在小时候去乡下外婆家时,意外遭遇了一场火灾,所幸被一名男生程成所救,但两人之后失去了联系。苏心怡在大学里有一个叫程梓好朋友,两人一起打工,并计划创业。一次偶然的机会,苏心怡遇到了程梓的哥哥程成,一个总是带着笑容的阳光大男生,是一名上海的消防员,两人突然发现,他们竟然在儿时便已相识。消防员是有危险且强度很大的职业,很多人不理解,也不支持亲人从事消防员的工作,但苏心怡支持程成的选择,并积极向周围的人普及消防员和消防工作的重要性。苏心怡和程成最终走到了一起,程成穿着消防员制服,迎娶了苏心怡,有情人终成眷属!
  • 玄家弃少

    玄家弃少

    被戒指带入异世,成了玄家的废物。忍不了,这绝逼忍不了。看着曾今的废物崛起,闪瞎他们的狗眼!
  • 我有一颗阴阳珠

    我有一颗阴阳珠

    一颗阴阳珠,一部《阴阳经》,揭开了地球高武时代的序幕!PS:内签已过,节操嘛,还算是留了一点点,求点击、收藏、推荐票、打赏包养!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