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714100000071

第71章 碧海丹心——记海防导弹专家梁守盘院士(3)

梁守盘不仅是一个脚踏实地的实干家,还是一位长于巧思的发明家。他常常在静室中独坐,脑际中一个奇想犹如闪电掠过,随之而来就是解决科研难题的方案。

苏联专家撤走后,摇篮中的中国航天事业面临夭折的风险,一切要靠自己救自己。

为了设计更大推力的发动机,梁守盘提出,可以把几个离心式涡轮泵并联起来,不必每次都设计新泵。这个大胆的思想与苏联专家走前的观点正相反,不少人以怀疑的目光看着他,经过试验,涡轮泵的并联方案可行。

六、“海鹰二号”的神奇故事

为了改变中国“有海无防”的历史,1961年9月1日,五院成立三分院,即后来的七机部三院,三分院的主要任务是研制海防导弹。当时中央正在实施全面调整政策以扭转“大跃进运动”所造成的灾难性局面,对知识分子的政策也出现宽松温和的气氛。梁守盘重新受到重用,被任命为三分院副院长,分管技术工作。他首先提出研制这一类导弹的发展规划。

1965年,中央军委下达研制射程为100公里的岸对舰导弹,以拱卫京津地区。海军装备部主持方案论证会议,南昌320厂提出了研制射程为70公里的岸舰导弹方案。

他们说,在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两岸部署,就能封住渤海口。代表七机部三院与会的梁守盘副院长提出不同的意见:如果敌人把你一边打垮,封锁也就不可能了。他请求上级允许三院研制射程为100公里的岸对舰导弹。

两个研制单位都有很强的技术实力,两种意见又相持不下。决策者最后决定:两个方案同时上马,展开竞赛。谁先搞出来,谁的好,就用谁的。由320厂研制射程为70公里的岸舰导弹命名为“海鹰一号”,七机部三院研制射程为100公里的岸舰导弹命名为“海鹰二号”。

三院的科技人员在梁守盘的组织领导下夜以继日地开展设计、研制工作。当时主要技术难题在燃料箱上,一是结构,二是耐腐蚀性。

要增加射程,燃料箱就要加长,但太长的弹体也不行。梁守盘深思熟虑,把悬挂箱体改为承力箱体,减轻了结构重量。最终,导弹的重量增加不到1/2,射程增加了一倍。

储存火箭发动机燃料硝酸和过氧化氢的容器有特殊的要求,既要耐高压,又要耐强腐蚀,原设计拟用苏联进口的不锈钢板。苏联撕毁订货合同后断绝了供应,而不锈钢又是“巴黎统筹会”的禁运项目,国内找不到可替代的材料。高压耐腐蚀容器问题困扰着研究所的才子们。

渤海湾的战士们日夜期盼着早日装备自己的海防武器,时任总设计师的梁守盘知道,他必须尽快越过这道门槛儿。在苦苦思索中,东方人的智慧爆出火花,他忽然想到了篮球,它为什么既有弹性又耐磨?篮球是双层结构嘛,里层是保证弹性的内囊,外层是耐磨的皮革,两者结合起来各自发挥特长,成就了足篮排三大球。梁守盘微笑着踱出办公室,告诉助手们准备试制双层皮球式燃料箱,里层内胎采用耐腐蚀性且可塑性好的铝材,外层用高强度的钢材制成耐压的外壳。

梁守盘把他的设想正式向五院王铮副院长汇报,得到批准后,他找设计人员设计和试制;两个星期后耐压试验成功,一举突破了技术难关。

梁守盘把试验报告送交王铮和一分院领导。没有想到10天后王铮突然问他:“你设计的容器在加高压后内胎破了,能用吗?”

梁守盘一脸诧异,回答说:“我已经给您试验报告了,没有破啊!”

又过了一个星期,一分院的领导对梁守盘说:“你原来设计的容器‘尺寸链’不对,经一分院的设计员改正后,一加压内胎就破了。”

梁守盘这才弄明白,他斩钉截铁地说:“别人不与我商量,随便改动我的图纸,我不能负责。按我原来的设计,不会破!”

一分院老老实实按梁守盘说的办,果然一切顺利。

梁守盘一个奇想解决了当时航天材料供应的难题,也为国家节约了大量外汇。

1967年12月,320厂的四发“海鹰一号”被运到海边,前两发打出去没了踪影,人们以为是天气太冷,雷达工作受到影响。到了翌年春暖花开的5月,又打了一发,还是不行,320厂的领导和技术人员垂头丧气,一筹莫展。在总结会上,梁守盘要来他们的设计图纸分析,认为问题不在导弹本体上,而是在发射环节上。

入秋,导弹发射场的上空明净碧澄,见不到一丝云彩,“海鹰二号”与“海鹰一号”共赴靶场。而此刻,参试人员的心头却压着厚重的愁云。

一辆急驰而来的军用吉普车在发射架前戛然停下,人们的目光落在从容下车的梁守盘身上,“梁总来了,可能有办法了!”人们小声议论。

梁守盘详细询问了飞行试验的有关情况,又在导弹发射架前瞅了一阵,默默地绕弹三匝,然后一声不响钻进吉普车,绝尘而去。回到住处,他拿起笔计算了起来。最后,他吩咐工人师傅用钢锯把导弹架的导轨锯去了1.2米,再把导流槽的底板尾段向下弯40°。

就这么简单?现场的科技人员惊疑不已,不少人嘴上不说,心里暗笑。梁守盘说:“试一下不就知道了吗?”

奇迹出现了,修正发射架后,“海鹰一号”直冲晴空,向海天呼啸而去,击中目标,发射成功!

“海鹰二号”用那个锯后的发射架发射,七发六中,首试成功!

这个故事越传越神,越传越远,连聂帅都知道了。10月10日,聂帅亲自到发射场看导弹发射,果然发射成功。聂帅看着梁守盘,温和的目光中充满着赞许,笑问他其中奥妙何在。

梁守盘憨憨地笑笑,好像在和聂帅谈家常:“我一说您就明白。有人以为试验失败是因为导弹内雷达质量不过关,其实呢,雷达本身没问题,问题出在导弹发射时受到导向梁的牵引,产生俯仰运动,使雷达在弹内剧烈跳动,撞在壳体上而损坏。锯短发射架,调整倾斜度,就是不让导弹发射时发生俯仰摇摆,减小震动。”

后来梁守盘说,那时我们的一些技术人员还是按照仿制的办法,照本宣科地搞设计,加上缺乏工程经验,出问题、走弯路是自然的。他觉得应该感谢“海鹰一号”的研制者们,正是他们的失利,才为“海鹰二号”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解决雷达撞击问题之后,又出现导弹的提前入水问题。梁守盘对导弹末端制导段的飞行弹道进行分析,证明末端制导雷达天线回调角太小,导致导弹俯冲过程中弹体下沉量过多。他决定改变雷达设计,使天线回调角随射程而变化,再进行试射,导弹准确命中目标。

技高人胆大。梁守盘以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一丝不苟地认真细致分析问题,才能独具慧眼、手到病除。他这种以国家利益为重,只问成果、不计其他的作风,也赢得各兄弟单位的赞扬和敬重。

七、“海防导弹之父”

早在1963年,正值一些发达国家有人主张停止冲压发动机研制工作时,梁守盘和他的同事提出了继续开展冲压发动机研制工作,作为低空超音速导弹动力装置的建议。

这对刚刚起步的中国导弹事业来讲,是一个大胆的设想。梁守盘分析了发动机技术发展的趋势,认定冲压发动机对导弹与航天事业是大有用处的。他针对那种认为“连技术先进的美国都在收缩下马的项目,我们中国就更不具备条件”的观点,据理力争。

他幽默地谈道:“穆罕默德并没有说过要造汽车,而伊斯兰教的教徒不是照样造汽车、坐汽车吗?”

当时连美国等发达的工业国家对实现导弹超低空超音速飞行的问题都感到头痛。

从技术上讲,太难了。中国的十年浩劫,又白白浪费不少光阴。在航天界,反对这个项目的声音十分强烈:“苏联不搞,美国不搞,就你们三院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建议项目下马的意见如一波又一波的大浪压向梁守盘瘦弱的双肩。

告状信到了王秉璋部长的手上,王部长让秘书把信抄了一遍,隐去写信人的名字,送给梁守盘,请他回答信中的质疑。梁守盘像学生答考卷,认认真真、一条一条地回答,写好后先送给钱学森副部长阅。钱学森批了一句话:同意梁守盘同志意见。

梁守盘以顽强的毅力,顶住了各种要求半途而废的议论。1970年,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批准我国自行研制低空超音速反舰导弹,梁守盘受命主持这项艰巨的研制工作。

梁守盘的团队历经几多磨难,闯过多少险阻,前后长达27年的苦熬苦干,一步一步到达胜利的彼岸,采用冲压发动机的低空超音速掠海飞行的导弹C101终于研制成功,实现了世界上第一次海防导弹的超音速掠海飞行。

1984年的国庆35周年盛大阅兵式上,一辆军用载重车载着蓝灰色利剑般的导弹驶过天安门广场,接受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外国记者称这种导弹为“中国飞鱼”,这就是梁守盘和他的同事们研制的中国固体战术反舰导弹,它实际花费的研制费用仅相当于法国“飞鱼”导弹的1/5。

1982年的英阿马岛之战,阿根廷用法国的“飞鱼”导弹重创英军特混舰队中一艘名叫“谢菲尔德”的巡洋舰,该舰还没被拖回英吉利海峡,便沉入大西洋海底。法制“飞鱼”导弹声名大噪。中国“飞鱼”的出现,着实让西方国家军事家们认真评论了一阵子。

当中国的反舰导弹出现在巴黎博览会上的时候,西方国家的军事家们十分关注这种居世界领先水平的新式导弹,称它为“最令人惊讶的超音速反舰导弹”。

梁守盘27年的心血化成了一道彩虹,正是由于他那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忍不拔的顽强精神,才闯出中国自己的海防导弹的发展之路,使中国永远改变了有海无防的屈辱历史。如今,中国已研制成功三个系列的岸对舰、舰对舰和空对舰等多种型号的海防导弹,并多次参加国际防务博览会。

航天老将梁守盘当之无愧地被人们誉为“海防导弹之父”。

八、夕阳无限好

梁守盘不仅在科学技术上深有造诣,具有独立思考、科学严谨、敢于直言的治学态度和对导弹研制试验中重大技术问题进行决策的才华,而且还十分重视航天科技工业的发展方向、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和技术途径等的制订工作。早在1964年,他在三分院的干部大会上作了《关于技术工作中的几个问题》的报告,阐述了技术工作中存在的认识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意见,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聂荣臻副总理看了这篇报告后亲自做了批示:“梁守盘同志的这篇讲话很好,提出了一些很现实、很具体、很生动的问题。……对我们科学技术工作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很值得提倡。”时至今日,他提出的科技人员的“三严(严格、严密、严肃)”作风的培养问题,设计中的继承性与先进性的关系问题,保证技术指挥线畅通等问题,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982年,梁守盘出任航天部科技委的副主任,曾分管航天科技工业2000年发展战略的制定工作,他以严肃认真和积极负责的态度圆满完成这一工作。

梁守盘一生多次立功受奖,他为国家立下的丰功伟绩和获得的各种殊荣是这篇小传所无法尽述的,然而他对这些荣誉都一笑置之。

1993年,年事已高的梁老退居二线,晚年他出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的高级技术顾问。耄耋之年,他仍关心着航天科技工业的发展,为其兴旺发达而尽职尽责、献计献策。

在航天界,人们尊称任新民、屠守锷、梁守盘、黄纬禄为“航天四老”。1994年,四老在北京钓鱼台芳菲园共同领取国家为他们颁发的“求是”杰出科学家奖。那一天,芳菲园里气氛欢畅,梁守盘难得地穿上西装,在轻歌柔曲中,夫人傅鹤把一朵鲜花小心地别到他的胸前。颁奖仪式结束后,四老合影,梁守盘也没忘和夫人合照一张相,然后他们相扶着走回休息室。茶几上有花生、瓜子,梁守盘剥了两粒花生放在嘴里,慢慢咀嚼起来,嚼得很香,似乎把数十年历尽的艰辛和坎坷都抛到脑后,享受这片刻的宁静。

2001年夏天,笔者到阜成路原航天部大楼去采访梁老,是年他85岁。一位有大功于国的中国航天巨匠神定气闲地坐在简朴无华的办公室中,一身灰色的短裤褂,脚下是一双布鞋,椅子背后是一大张北京市区图。

梁老和蔼可亲,哈军工情结为我们之间的谈话敞开大门,话题很快转到1952年他与黄景文在上海见面的情景。老人家京腔京调,谈吐幽默,记忆清晰。当年他与陈赓的促膝谈心,直言胸中块垒,以及钱学森第一次参观哈军工时与他的愉快对话,都娓娓道来。作为晚辈的我第一次听到这些宏大历史中的细节,受益匪浅,心情激动。

我提起科技界有人称梁老为“科技奇才、导弹怪杰”,老人家开怀大笑:“我头上没有犄角,又没有三只眼睛,有什么怪?”

谈起海防导弹,梁老说,不少哈军工毕业生跟着他搞这个工作,吃苦耐劳,数年如一日,锲而不舍,为国防建设做出了贡献,比如刘永才、蔡淑华等,都是独当一面的大将。他的话语里充满自信:“与西方国家相比,我们中国自行研制的导弹不仅毫不逊色,有些在世界上还处于领先地位。我们的导弹既飞得快,又打得准。”

2009年9月5日,梁守盘在北京病逝,享年93岁。

航天大师虽然驾鹤西去,但是中国海防导弹喷出烈焰、飞掠碧海的神奇画面已永远定格在历史中,那红色的火焰就是梁守盘燃烧着的心。

参考文献

[1]梁守盘:《回忆“第五研究院”的仿制工作》,参见《中国航天50年回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7年。

同类推荐
  •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弘一大师传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弘一大师传

    浪漫古典行?素心系列,选取了民国风华绝代的人物为主要对象。此为李叔同卷。此书用性灵激情的笔法,写了李叔同充满传奇的一生。写他从一个家境优越,声色犬马的翩翩公子到毅然决然走出红尘,遁入空门。写他从绚烂至极归于平淡,青灯古佛,皈依自心的心路历程与灵性的蜕变与成长。他的经历、思想和文字在将近百年后的当下一样具有安定心灵的持久力量。
  • 司马懿的崛起:从军师到权臣

    司马懿的崛起:从军师到权臣

    著名历史作家张宏杰、吕峥,起点历史大神月关倾情推荐!天涯、起点现象级神作,短时间内聚拢粉丝数百万!从隐士、谋士、军师到权臣、枭雄的进击之路,且看终极牛人司马懿如何开启司马家族千秋大业!沉默、隐忍、谋划,夹缝中求生存,成就乱世三国的真正胜利者!司马懿及其司马家族建立西晋皇朝的风云史,全景演绎司马家族的荣耀崛起之路。出身望族的司马懿,从东汉小吏起步,屈节出身寒族的曹氏政权四十余年,蛰伏隐忍,藏起“鹰视狼顾”之相,辅佐曹操、曹丕、曹叡三代,静待曹操时代的过去,伺机而动,终成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为司马氏化家为国的蜕变铺平了道路。司马懿及其子司马师、司马昭为代表的司马氏政治集团,横空出世,谋划千里,终结了群雄逐鹿的汉末三国,成为最大的赢家。本书主要讲述了汉末三国至西晋司马懿及其家族的夺权上位史,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人物为主线,加入丰富的历史细节,对谯郡曹氏、河内司马氏、谯郡夏侯氏、颍川陈氏、琅邪王氏、弘农杨氏、河东裴氏等世家大族的命运和政治生态进行了全景的展示。权臣与皇族、世家与寒门、奸佞与贤良、谋略与抉择、血与泪……在那个风雷激荡的乱世,人创造了历史,时间改变了人心。
  • 奠基蒙元:耶律楚材

    奠基蒙元: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字晋卿,号玉泉法号湛然居士。蒙古名为吾图撒合里。出身于契丹贵族家庭,生长于燕京(今北京),世居金中都(今北京),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九世孙。成吉思汗时,被召用,随后又扈主西征。观天象卜吉凶,力劝成吉思汗不要妄杀无辜,得成吉思汗信任,人称“神人”,遂为成吉思汗的股肱大臣,尊宠至极。元太宗窝阔台时,耶律楚材有顾命之义,拥主之功,上谏针砭时弊的十八条,保证了江山的初步稳定。改革税制,让习惯于马上争战的蒙古人大开眼界,欣喜若狂、大力召用并培养“治天下匠”(指儒士),终使“武功”盛极的蒙古统治者收到“文治”之效。耶律楚材,其德其才可使许多中原名臣相形见绌,而与同时的南宋权臣相比,更无敌手。
  • 历史上那些牛人们

    历史上那些牛人们

    这些人,怎一个牛字了得,历史因他们而风生水起。叹古今,道不尽无限沧桑,阅读因他们而更具魅力。历史是永恒的热门题材,历史人物是解析历史的最好切入点。历史上曾有过不少呼风唤雨能量很大的牛人们,他们的人生看点,吸引着芸芸众生的无数眼球。厚重且生动的史料、扑朔迷离的史实,真相被逐一揭开。
  • 安德鲁·卡耐基自传

    安德鲁·卡耐基自传

    这是一个成功者的传奇故事,一位伟大的传奇人物的不凡经历。安德鲁·卡内基,13岁来到美国的时候,他是一个苏格兰穷孩子;多年以后,他成为了美国钢铁大王。他从小爱好学习,争强好胜,力求自立,有着与众不同的个性。他乐观地笑对困难,因为“乐观的性格比财富更值钱”。他以给家人和朋友讲自己人生故事的方式,写出了这部自传,书中主要介绍了父母和童年、邓弗姆林和美国、匹兹堡和工作、安德森上校和书籍、电报公司、铁路司、主管、内战时期、造桥、铁厂等内容。因此本书读起来朴实自然,真实可信。我们仿佛在听他娓娓道来,听他讲述富于传奇的精彩故事,从而获得一种难得的阅读快感。
热门推荐
  • 不灭圣堂

    不灭圣堂

    人生如梦,淡忘流年。再见亦是分开,亦是永远。
  • 无形的梦

    无形的梦

    为梦付出无数汗血,敢拼敢博,年轻有为的少年
  • 婚劫漫漫:恶魔总裁宠娇妻

    婚劫漫漫:恶魔总裁宠娇妻

    明知道这个男人是在报复我,可我还是毅然的跟他结了婚,婚后的生活可以说是一片黑暗,所有人都在骂我是害人精,家人抛弃我,老公整日夜不归宿。在所有压力促使下,我终于受不了跟他离了婚,离婚后,我找到了妹妹成为植物人的真相。在我以为这一辈子只能过着平淡的生活时,他又突然出现了……
  • 女配扶瑶

    女配扶瑶

    经过离奇的穿越后,扶瑶穿越到了一个炮灰女配身上。自然不甘最后死在女主手上,便踏上了修仙旅途。因意外获得一个玉佩,冥冥中的命运打开一道缝隙,扶瑶得以翻身。机缘巧合进入冥云宗,结识了几个好友,以后更是出生入死,抢了女主的金手指,帮好友除去饿食兽。当中不乏遭人算计,误闯他人房内。也有偷偷在厨房被人发现。原本平静的宗门其实暗流涌动。后遇到奄奄一息的青城派天才级人物肖雨涵,便顶替了她的身份潜入青城派,却没想到卷入了另一场更大的阴谋中。最后便在外修行,却没想到在获得玉佩的地方另有玄机。打开传说中的宝藏之时,才发现其中根本就是一场天大的阴谋,可奈何为时已晚。看扶瑶如何力挽狂澜,拯救苍生!
  • 瑞德兰

    瑞德兰

    说真的,不管我做什么,遇到什么,我都不会放弃。一切,为了回家!
  • 妖孽殿下太倾城

    妖孽殿下太倾城

    什么?这个俊美得冠绝天下的雪公子竟然是魔界至尊?是她杀母仇人的未婚夫?他在梦中勾引她,骗走她的冰绒花,竟然是为了救她的杀母仇人;哼,是可忍,她风灵儿绝对不可忍,看她如何降服他,把他的治的服服帖帖……
  • 我就是天选之子

    我就是天选之子

    一场意外使得文昌国灭亡,唯一存货的太子殿下将带着疑惑一步步揭开谜底。
  • 报告盟主:夫人回来惹

    报告盟主:夫人回来惹

    她是白领一枚,不巧穿越到江湖,从此成为盟主名下舞坊的一位小打杂的。穿越第一天,她遇到了盟主,妈呀狗屎运?不不不,祸从天降。某天:某无良女:小三,你这么俊,给盟主大大做受受多好。小三:……某腹黑男:娘子,看来昨晚还不够,今晚为夫加把劲可好?某无良女被腹黑男拎走了……(此乃宠文啦,绝壁绝壁不虐)
  • 侦探的养成日常

    侦探的养成日常

    没有金手指,没有系统,没有修仙,没有特异功能,不好意思,这里只是一个想成为侦探之人的日常故事。
  • The Burning Spear

    The Burning Spear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