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786900000033

第33章 天德:天下唯有德者居之

【原典】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译释】

只有“天下至诚”的圣人,才能成为治理天下的崇高典范,才能树立天下的根本法则,掌握天地的生长变化规律。这难道需要什么依傍吗?只需要诚挚仁德啊!像深渊一样深沉无尽,像高天一样浩茫广大,如果不是聪明智慧、通达天德的人,有谁能够知道这“天下至诚”呢?

1至诚之道的功用

本章进一步阐述了至诚之道的功用,认为它在社会和国家治理中具有根本性的意义,要求人们努力发掘自己本有的德行,以追求高尚的至诚境界,为社会发展和天人和谐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这里,中庸对于至诚之人作了一个生动美妙的描绘。“肫肫”是诚恳笃实之貌。至诚的人有“肫肫”的样子,便可有如渊的深度,有深度才可有广度,有如天一样浩大的广度。如此诚笃深广,自可与天打成一片,浑然无间了。如果不能保持聪明圣智而上达天德的境界,又岂能与天打成一片,从而了解天道化育的道理呢?能够至诚,以上达天德,便是圣人了。

这实际上是子思在描述孔子,也是他对孔子“天命观”的具体阐释。

孔子的天命观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即“天道”和“人道”,且都是围绕人和事而展开的。

天,在孔子那里既是客观存在的自然世界,又是其主观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奉君王为上天之子,作为天在人世间的代表,以“仁德”天子为最高代言人来传达“天命”。孔子采用“道法自然”的方式求得天道,希望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用其“天命观”为自己入世铺设了一个“天人合一”的文化背景,用“达天知命”、“天道即人道”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将天命与人运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给人以“达天知命”的生命关怀,试图构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和人与社会和谐的大同世界。

孔子的“大道”,在心性层面,着重强调个人修身养性,要求人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而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就社会层面而言,孔子的“大道”集中反映到了“礼”上。孔子认为,礼源于天,“夫礼必本于天,动而之地,列而之事,变而从时,协于分艺”,以礼代社会制度。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以礼“合于天时,设于地财,顺于鬼神,合于人心,理万物者也”,做到“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为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进而建设和谐的社会。

如果说孔子提出的“和谐社会”是建立在他天命观之上的,那么孔子提出的“大同世界”则是对其天命思想的超越。

孔子试图建立的是“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的“泛爱众”的“大同世界”。

孔子提出“大同世界”,并非只留于空想,而是积极的行动主义者。事实上,他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开始实践了,其实践模式是实行以“诚”为核心的“仁政”:在社会制度方面,努力推行大道通行于天下,希望天下为天下人共有的全民公有的社会制度;在管理体制方面,一方面推崇“仁德”天子掌管天下,另一方面坚持天意即民意的理念,从中央到地方推行“选贤与能”的选举制度,任用贤能之士管理国家事务;在社会分配形式方面,努力做到“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在社会道德方面,倡导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日常基本规范的社会道德体系,希望人们能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可以说,孔子所提出的“大同世界”是一个人人敬老爱幼,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的,充满“诚”的理想社会。

可见,尽管孔子对“天”、“命”有一份特别的敬重,但并未屈服于天,臣服于命。在他看来,“天道即人道”,“人道”重于“天道”。他着力于人生存、发展的经验、悟见和觉解,始终力求切近生命本真,刨出人的生命自然的内在之根,从而从根本上否定了宿命论,最终“达天知命”。他的天命观与其提出的“大同世界”所体现的是一种起于天、超乎命的生命格调。

孔子对天的超越遥契,是比较富有宗教意味的;而发展至中庸,讲内在的遥契,更多的是透显了浓烈的哲学意味。超越的遥契是严肃的、混沌的、神圣的宗教意味,而内在的遥契则是亲切的、明朗的哲学意味。

2“诚”是天人合一的联结点

《中庸》认为,天地具有好生之大德,乃是天道至德。只有具备经天纬地之才能的人,才具备好生的天道至德;反之,只有具备好生的天道至德的人,才具备经天纬地之才能,这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先要具备天道至德,方是具备经天纬地之才能的先决条件。而具备好生的天道至德,乃是内外双修、明心见性,体道得道、至德全神方能获得的。在内外双修中,以“中”为本体,以“诚”为核心,以“内圣外王”为目标,最终,以“天人合一”为旨归。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其特点是把既定的社会秩序赋予“道”的神圣性,并把它投射到天道自然中,形成道德化的自然理性,再把自然理性当做天道秩序或上天意志,使之成为人道秩序的摹本和道德修养的目标,由自然理性推导出社会理性来。所谓“天人合一”即是天道与人道在精神上的合一。如果说“天人合一”乃思孟学派开其先河的话,那么从《中庸》的理论构架中即可清楚地看到,天人合一的联结点就是“诚”。

《说文》释“诚”为“信”,从天道方面看,“诚”的含义就是信实不欺,可期而至。《吕氏春秋·贵信》曰:“天行不信,不能成岁;地行不信,草木不大。”它使天道自然生生不息,周而复始。如果说天地位,万物育,各有其序是“和”之体现的话;那么日月运行、春去秋来,各有其时便是“诚”(信)的表征,如《荀子·不苟》曰:“变化代兴,谓之天德。天不言而人推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厚焉,四时不言而百姓期焉,夫此有常,以至其诚者也。”

所以第二十五章说:“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第二十六章甚至说:“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朱熹称:“可一言而尽,不过曰诚而已。”他说:“天地之道,诚一不贰,故能各极其盛,而有下文生物之功。”它就是“生物”的形上基础,因为在子思看来,博厚、高明、悠远,既是天地之道,也是“诚”的精神。在它的作用下,天地万物经历一个由微而渐、由小到大的化生化育过程。

圣人演绎“天道”的目的在于为“人道”做论证,所以第二十章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从人道这方面说,诚的含义是真诚无妄、信实不二,这种精神是来自天道的。

天道落实在人身上就是人性,把上天赋予的善性发挥出来就是人道,修行人道即是教化。这是一个由“天”达“性”,由“性”达“道”,由“道”达“教”诸环节组成的链条,而“道”则是把“性”与“教”贯通起来的中间环节,这种链接是由“诚”来实现的。因为修身之道乃是“诚”:所谓“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那么如何修身呢?第二十章引孔子的话说:“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此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这种推演方式与《大学》非常相似,它揭示了一条通过“诚身”由“内圣”导向“外王”的必由之路,而后者是以前者为基础的。

在子思看来,“诚”作为“天道”能化育万物;作为“人道”又能化成天下;作为修身之道,它能“自诚明性”,隐微皆慎其独;作为治国之道,它能由身及人,由人及国家天下。

一般而言,“内圣”乃修身之道,“外王”为治国之道,二者皆体现在君子与圣人身上。按照子思的说法,“诚”体现在天下人身上,又可分为三种境界:即圣人、君子、常人。常人属“困而知之”者,故不足道;子思所要强调的是圣人与君子。

圣人是“生而知之者”,所以他不用努力就符合诚;不用思虑就得到诚,自然而然地契合于道,于是“达天德”的圣人成了贯通天、人的中介。孔子便是圣人的代表,他集中了“至德”、“至道”、“至诚”、“至圣”四种相互交融的特质,乃天下“至诚”之典范。

然而,子思并未把圣人当做不食人间烟火的神灵,也未把圣人身份限定在尧舜文武周孔这几个人的范围内,而是把圣人的完美形象投射到统治者身上,由此提出了“圣者为王”的政治理想:“唯天下之至圣,为能聪明睿智,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故曰配天。”天人合一由此得到完美的体现。

就君子之道而言,由于他是“学而知之”的,所以他只能是“诚之者”。但经过“致曲”,也可以进入圣人的道德境界。可见,君子之道与圣人之道虽有高低之别,却无天渊之隔。君子只要“存诚尽性”,就可以做到内成己而外成物,立于仁而达于知,由此臻于“内圣”之境,升华为圣人之道。这就融入了“天地位、万物育”的“中和”之境,它又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境界,显然,它还是“天人合一”的境界,而“诚”则是天人所合的那个“一”。于是,《中庸》从“中和”出发,借助“诚”对天道与人道的统合,最终又回归到“中和”。

同类推荐
  • 国粹解人生:传统文化中的生命智慧

    国粹解人生:传统文化中的生命智慧

    本书精选我们所熟知的国粹经典,比如古代图书典籍、种类不同的戏曲、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武术、中医、民间艺术以及传统的建筑、服饰和烹饪等,根据与之相关的故事和它本身的特点,发掘国粹中所蕴藏的传统智慧,探寻个中滋味,让读者领悟立身处世的道理。
  • 求学集

    求学集

    “求学”,既有作者对不懈追求学问的自励,也有对继续求学医院的表达。收入本书的文稿主要是作者于2008年1月至2012年7月期间的作品。其时,作者在北京联合大学和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机关任职。本书主要是对作者这段那时间工作和学习的一种记录,或一种既你那,包括论文、调研报告、读书笔记、讲稿等。
  • 爱智之思:西方哲学的趣谈与启迪

    爱智之思:西方哲学的趣谈与启迪

    本书是西方哲学的通俗读物。与现代社会流行的此类专著、教科书不同,它不是全面系统地介绍西方哲学家的哲学理论观点,而是挑选出其中某些哲学问题、命题或名言进行论述与分析。为此本书遵循三个原则:第一“趣味性”。既然此书为“趣谈”,就必须从西方哲学中挑选出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的哲学问题、命题或名言,使读者见到此题目就能够吸引他,并迫不及待要去读它。第二“哲理性”。既然是西方哲学的读物,当然不能离开哲理性这条主线,尽管不是全面论述西方哲学家的理论观点,但无论写那方面的问题、命题或名言,都是从一个侧面、一个视角反映哲学家思想,而且应该从中揭示出其深刻的哲理性的内涵。第三“启发性”。就是让读者读后不仅增长了哲学知识,而且无论在看问题上还是在思想方法上得到一些启示、帮助与提高。
  • 老子他说

    老子他说

    本书是南怀瑾先生关于《老子》的讲记。作者以深厚的文史功底,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对《老子》的内涵做了充分的阐解、辨正和引述。具有深入浅出,明白通畅的特点。书末附有历代《老子》研究书目。
  • 未读哲学小经典·沉思录

    未读哲学小经典·沉思录

    马可·奥勒留是古罗马的“哲学家皇帝”。在历史上,一世英明且苦修哲学的皇帝,除奥勒留外恐怕没有第二人。他在政务辛劳之余,利用短暂的闲暇,与自己对话,对人生进行思考,写下了《沉思录》这本“世界之书”。本书是斯多葛学派的里程碑之作,认为应遵从自然规律过一种自制的生活,回归安宁、平静和理性的心灵状态。时至今日,对生活在巨大压力下、心灵躁动不安的现代人来说,依然是一剂良方。
热门推荐
  • 子明探案(第五辑)

    子明探案(第五辑)

    于秀莲婚后不育,早年从省城孤儿院抱养了一个女婴,取名林雨婷,为了避嫌而移居于临渝。15年后,她忽然接到一封敲诈信,声称知晓当年抱养婴儿之事,且声称雨婷的生母是一名杀人犯。于秀莲大惊失色,查阅相关档案后,得悉敲诈者所言非虚。为了女儿的未来,她只能妥协,一连串敲诈令她陷于无穷无尽的噩梦之中。令她异常惊诧的是,从黑暗中飞出的两支利箭先后结果了两位敲诈者的性命!那位路见不平者究竟是谁?他为什么要为我铤而走险?警方的调查也一度陷于迷茫。在警方的要求下,陈子明介入调查。他从箭羽入手,一举锁定神秘的射箭人,那人的身份令众人无比惊骇……
  • 风云后宫

    风云后宫

    凤家一个被诅咒的家族,凤家之子要么一生疾病缠身,要么活不过二十;而凤家之女却是一生必定为奴为婢,不得善终。解咒的唯一方法便是有凤家之女能当上皇后,手持皇后的凤印去开启一个玉符上的封印。几百年来,凤家之女一直努力着却都没有成功。而今,已然改朝换代,新帝大选秀女。凤家之女能否如愿以偿呢?凤天舞,一个没有机会参加秀女大选的凤家之女,在被送入宫之后会有什么样的经历?太子四皇子与她将有怎样的情感纠葛?
  • 危情游戏:慕少爷的小萌妻

    危情游戏:慕少爷的小萌妻

    (完结)《先虐后甜》桐曼兮,你遇到本少,你就别想逃离,这辈子你注定是我的女人,我孩子他妈,我爸的媳妇,以后我孙子的奶奶,终归死了也是本少的鬼。“慕少?你混蛋,我要自由不想当妈咪!!”【推荐:爆笑合约:首席的彪悍妻】[爆笑穿越:神偷王妃要休夫]
  • 另类财神

    另类财神

    如意大世界,神道不存,天道有缺,仙魔昌盛,悠悠十万载,仙魔二帝失踪,仙魔纷争起...看忽悠牌财神定神位补天道,争他三分天下!
  • 苏苏的生活随笔

    苏苏的生活随笔

    我们正青春,奋斗正当时!以智慧为笔,以汗水为墨,让我们一起来体会语言的美妙吧!
  • 我,那个他

    我,那个他

    在学园生活中穿插明星光芒,和总裁帅气的形象,还有游戏世界的惊险刺激,女主到底会牵着谁的手,走到最后~
  • 网王之梧桐一叶天下知秋

    网王之梧桐一叶天下知秋

    偏见让你无法接受我,傲慢让我无法爱上你。忍足侑士,希望下辈子我从来都没遇到你安倍真希,我希望我下辈子第1个遇到的就是你
  • 琴情

    琴情

    有一种人,青春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段空白:有一种人,宛如万年都不会融化的极寒冰山。当这样的两个人碰在一起,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这是一个有关钢琴和爱情的故事。
  • 幸福凝固在雨中

    幸福凝固在雨中

    婚约、结婚、先婚再恋?“什么?!爸,我不嫁!”伊偌惜坚定的说道,但人还是被送去了法国。最后和他相爱。可最后,凌芯蕊捣乱,一次又一次,阴魂不散。本有身孕的伊偌惜,经得住打击么。
  • 风动寰宇

    风动寰宇

    风,不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但是风却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力量,看陈明如何在这片天地间舞动天下风云,掌天下之风,颠覆万古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