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8047000000001

第1章 通过学习掌握“看家本领”

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

李慎明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些重要论述言简意赅,事实上包含着五个概念: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正确理解这五个概念的科学内涵,对于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始终高擎的伟大旗帜

早在1920年11月,毛泽东同志就形象地指出:“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这样一面旗子。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在大会的主题中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是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始终高擎的伟大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一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中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不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但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坚持发展的关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在各个方面都取得重大成就,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5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5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这充分说明我们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完全正确的。我们坚定“四个自信”,本质上就是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体现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体现为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需要指出的是,在一个社会中,经济是基础,既是政治上层建筑的基础,也是文化上层建筑的基础。这决定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当然,经济发展道路首先体现在政治上层建筑之中,表现为一定的经济制度,这可以叫作应然;但这一经济制度在经济领域运行的实际状况则属于经济基础范畴,这可以叫作实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体现为应然经济制度在实然经济领域的落实上,主要体现在所有制和分配关系、人与人关系的实际状况上。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积极稳妥解决财富占有和收入分配上差距过大问题,不断朝着共同富裕方向前进。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才能从根本上体现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国家和民族才有美好前途。

当前,人们也经常提“中国道路”。从广义上讲,“中国道路”可以包括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之路;从狭义上说,“中国道路”专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现在,国际社会对中国道路的关注越来越多、认同越来越高,国际国内都在热议“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的提法,一是给人有完成时、不再发展的凝固之感。事实上,当前我国发展方式正在转变之中,不能说已经成为一种固化的发展模式。二是有推广甚至扩张之嫌。因此,不宜简单地用“中国模式”来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应该用“中国道路”的提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是我们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普遍真理同我国改革开放新的实际与新的时代特征相结合,主要在我国改革开放新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正像为了表示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在许多重要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因而将其从马克思主义中单列出来一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许多重要方面也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因而将其单列出来。

还应指出的是,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着极为紧密的关系。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就是恢复毛泽东同志的那些正确的东西嘛,就是准确地、完整地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嘛。基本点还是那些。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这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适应这一新时代而产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我们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从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建立和形成、改革开放时期逐步丰富和完善的崭新的社会制度体系,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特点和优势;是在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过程中,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了有效制度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现了我国国体与政体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在这一根本制度之下,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有相应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坚定制度自信,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我们为什么反复强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呢?一是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人民的选择;二是坚持党的领导源于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三是我们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处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地位。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在革命时期要取得革命的成功需要党的领导,在建设特别是改革时期,只要有一套健全的政治体制并坚持依法治国,人民就可以当家作主了。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证明,坚持党的领导不仅是夺取和掌握国家政权的首要条件与普遍规律,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首要条件与普遍规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可以说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二是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是我国积极借鉴过来的世界各国、各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几部分并不是并列关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丰厚沃壤,积极借鉴过来的世界各国、各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益滋养。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上述五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我们党始终高擎的伟大旗帜是管总的,它规定了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根本性质和方向。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文化是深厚基础,它们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人民日报》(2018年02月08日 07版)

重在学习领会丰富内涵和科学体系

孙业礼

党的十九大提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的重大战略任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意高远、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深入领会这一重要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科学体系必须在时代背景、核心要义、创新观点和实践要求等方面多下功夫,真正做到学深悟透、融会贯通。

紧紧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重大政治论断,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新时代”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表述,而是有着丰富深厚的思想内涵,既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又是这一思想的重要内容和理论基石。深刻理解和把握“新时代”,是我们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前提。

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发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新时代,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有了更好的基础和更有利的发展条件,必须有新的作为。同时,我们也面临更多的难题、迎来更大的挑战:其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必须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其二,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还有不少难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更有不少难关要过。从世界发展史看,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其现代化大多经历了工业革命以来近300年时间才逐步完成,而我国要在少得多的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现代化路程,这种转变不但速度、规模超乎寻常,变化的广度、深度和难度也超乎寻常。其三,我国正处在从大国走向强国的关键时期,“树大招风”效应日益显现,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一些国家和国际势力对我们的阻遏、忧惧、施压有所增大,这是需要面对的重大问题。世界进入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变局。如何在乱局中保持定力、在变局中抓住机遇,对我们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提出了更高要求。

时代是思想之母。要在各种艰难险阻面前坚定不移实现伟大梦想,要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要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就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党和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

实践是理论之源。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党在治国理政实践中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为新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实践基础。

新时代提出新问题,新问题需要新实践破解,新实践需要新理论指导并催生新理论,这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背景和逻辑。

紧紧抓住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理论和实践创新的主题,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抓住最本质的东西,掌握核心要义。这一重要思想的主题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要义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只有这条道路而没有别的道路,能够引领中国进步、实现人民福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接续奋斗。习近平同志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探索都是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展开、深化和拓展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突出贡献就在于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并且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和建设路径,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为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只有紧紧抓住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核心要义,才能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这一理论体系。

紧紧抓住“八个明确”,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观点和主要内容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十分丰富,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党的十九大报告用“八个明确”概括了这一重要思想的创新观点和主要内容。

“八个明确”强调的是总任务、总目标、社会主要矛盾、总体布局、战略布局、最本质特征、最大优势等,是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些根本性、原则性、方向性重大问题认识的深化和升华,体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顶层设计、宏观把握,着重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明确总任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机贯通起来,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作出战略安排,注入新的科学内涵。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反映了我国发展的实际状况,揭示了制约我国发展的症结所在,指明了解决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根本着力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相互促进、统筹联动,深化了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安排,是事关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总战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从法治上为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制度化方案。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拓展和规定了我军新时代的使命任务,确立了军队建设的时代主题,进一步明确了军队建设的根本指向。关于大国外交的“两个推动”,是新时代中国外交追求的目标,汇聚着世界各国人民向往和平、发展、繁荣的最大公约数。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坚持党的领导是当代中国的最高政治原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指明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方向,使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这“八个明确”高度凝练、提纲挈领地阐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观点和主要内容,构成系统完备、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科学体系。

紧紧抓住“十四条坚持”的基本方略,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并概括为“十四条坚持”。“十四条坚持”基本方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这一重要思想的实践要求,着重回答了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十四条坚持”以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开启,以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收结,体现了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和党的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决定性作用;突出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鲜明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人民的主体地位和我们的发展思想、工作导向;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国防和军队建设、“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外交战略作出深刻阐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个方面、各项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把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单列出来,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标志着我们党对国家安全基本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十四条坚持”每一条都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性,是对党的治国理政重大方针、原则的最新概括,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战略与战术相结合,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和方法论。

《人民日报》(2018年01月25日 07版)

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姜辉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砥砺奋进,书写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壮丽史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发展和日益完善,使具有170多年历史的科学社会主义在近14亿人口的东方大国找到了切实可行的实现路径,使古老的中国焕发出蓬勃的生机活力,并蹄疾步稳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迈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其独特优势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在“主义真”

这个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就是科学社会主义。恩格斯说过:“我们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世界观作为理论的基础。”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为振兴中华、建设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领导中国人民成功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辉煌成就,深刻诠释了主义“因为真、所以好”的道理。

因为“主义真”,所以这个主义能够解决我们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在中华民族积贫积弱的年代,为了站起来,许多主义都进行过尝试。改良主义不行,资本主义也不行,最终只有马克思主义能指导中国革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解决中华民族“站起来”的历史性课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社会发展奇迹。事实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解决中华民族“富起来”的历史性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只有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解决中华民族“强起来”的历史性课题。正是在这个主义指导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能力、有信心实现这一目标。

因为“主义真”,所以这个主义能够同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亮底色是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胜利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胜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在“道路新”

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一条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奋斗才开辟出来的道路,是一条让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发展的康庄大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独立自主的创新之路。中国是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96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近14亿人口的大国,没有哪个国家具有中国这样的国情。在这样一个大国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我们只能走自己的路。过去,我们也曾照搬过本本、模仿过别人,结果吃了苦头、走了弯路。事实一再证明,我们不可能依赖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只有我们自己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引领中国进步、增进人民福祉。这一崭新的道路,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而是中国人民独立自主创造的新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全面发展之路。马克思主义坚持人民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贯彻这一基本要求,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正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让中国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在“制度优”

这个制度,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制度优势不断彰显、不断增强,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永葆党和国家生机活力提供了有力保证。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动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具体地讲,我国经济制度有效促进生产力发展、促进效率与公平统一,政治制度充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文化制度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兴盛,社会制度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生态文明制度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可持续发展。这是一套日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成功制度体系,具有独特优势,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优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优势,强大组织动员能力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优势,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的优势,等等。这些优势的发挥,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旺盛的生机活力。

即使最苛刻的观察者也不得不承认,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在持续推进重大改革的同时实现了社会和谐稳定。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曾说:“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历史进程中获得了新的令人信服的证明。按照习近平同志的要求,我们还要“通过不断改革创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比资本主义制度更有效率,更能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更能在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体现出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在“贡献大”

这个贡献,就是不断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这也是我们党的一贯追求。早在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反复谈到中国能对人类作出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

中国的发展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中国走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关系,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各国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努力让“一带一路”参与国人民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壮大了维护持久和平与促进繁荣发展的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巨大的成功显示出科学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活力,也使中国在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中发挥出更加积极的作用。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信心和决心不会变,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诚意和善意不会变。正在走向复兴的中国,继续敞开胸怀、造福世界,为世界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人民日报》(2019年06月06日 13版)

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凝心聚力的一面旗帜

刘同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面旗帜,指引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方向、奋进的方向、胜利的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这面旗帜能够凝心聚力,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同和坚决拥护,激发出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广泛地汇聚起亿万中华儿女建设社会主义的蓬勃热情和磅礴伟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成为凝心聚力的旗帜,原因有很多。比如,它坚持实事求是地走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承载起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期望;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完善和发展制度体系,为人民群众充分发挥智慧和力量提供制度保障;坚持与时俱进创新理论,指引人民群众把思想、意志和行动集中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事业上;坚持在文化上守正创新,激发出中华儿女最广泛而深沉的情感共鸣;等等。

能否选对方向、走对道路,关键在于能否做到实事求是,认清中国的具体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反复摸索后作出的选择,是符合中国国情和现实需求的发展道路。它秉承实事求是的精神,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实行改革开放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有效化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种种问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国家面貌日新月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这条道路承载着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期望,是每个中国人愿意也理应为之奋斗和努力的方向。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根本原因在于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利益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面对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努力协调好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真正能够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的制度,因而赢得人民群众广泛而坚定的拥护,为人民群众充分发挥智慧和力量提供了坚强制度保障。

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产物。改革开放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中,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理论创新成果敏锐捕捉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不同时期的特点,并对发展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作出科学回应,从而确保社会主义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伟大实践成果,进一步强化和坚定了中国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使中国人民的思想、意志和行动集中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为伟大事业提供强大动力。

文化是实现认同的重要基石。人民群众之所以汇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旗帜下,与其在文化上注重守正创新是密不可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吸取和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激发人们情感共鸣、将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重要精神纽带。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道构成文化自信的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全国各族人民提供了牢不可破的价值认同,为中华儿女构筑了精神家园,因而能够激励中国人民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创造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

《人民日报》(2019年05月10日 13版)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陈金龙

马克思主义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回溯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为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复杂问题提供了科学方法论指引,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主张遵循实事求是原则,强调从客观实际出发。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从实际国情出发,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要进展。1978年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历史经验基础上,我们党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作出把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党的十九大科学把握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并立足新时代的新特点新任务,制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明确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些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的时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在众多矛盾中,关系全局、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社会主要矛盾。新中国70年的发展历程,就是不断面对矛盾、认识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党的八大依据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的现实国情,提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强调,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实际,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党在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同时,对其他具体矛盾也进行了准确分析和处理。事实表明,正是因为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分析法,我们党能够准确抓住不同历史时期的工作重点,取得卓著发展成就。

作为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重要内容,唯物辩证法强调辩证分析和看待各种矛盾和问题,将对立的两个方面统一起来,这为客观理性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提供了遵循。新中国成立后,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我们党运用唯物辩证法正确处理了一系列重要关系、解决了一系列重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科学运用唯物辩证法,妥善处理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例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注重总体谋划,又重视牵住“牛鼻子”;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具有鲜明的实践特征,强调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70年来,我国发展历程充分印证了这种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关系。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逐渐认识到不能照搬苏联模式,而要走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而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准备和实践基础。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让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在这一理论体系指导下,我国改革开放事业不断向纵深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理性升华。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在对科学方法论的创新发展中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魅力。

《人民日报》(2019年06月05日 13版)

立足基本国情 坚持基本路线 辩证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与历史阶段不变

李健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报告同时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目前,社会上一些人还存在模糊认识,认为社会主要矛盾变了就意味着我国社会主义不再处于初级阶段了。对此,需要运用唯物辩证法,全面准确地加以认识和把握。

党的十九大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同时我国所处历史阶段没有改变的论断,体现了对唯物辩证法的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经过一定量变,事物发生部分质变,发展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时虽然主要矛盾变化了,但并没有终结这一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变”与“不变”是统一的。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这样分析:“事物发展过程的根本矛盾及为此根本矛盾所规定的过程的本质,非到过程完结之日,是不会消灭的;但是事物发展的长过程中的各个发展的阶段,情形又往往互相区别。”同一过程各个阶段的统一,是由于事物本质在各个阶段中具有一致性;同一过程各个阶段相互区别,首先就是由于主要矛盾的变化。在事物保持其本质的条件下,主要矛盾“变”与过程自身“不变”的辩证统一,是普遍存在的客观规律。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比较长的历史进程。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社会主要矛盾也会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较长历史过程中发生的一次十分重要的阶段性变化。当前,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同时,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这两方面的变化,使得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原有表述已经不能准确反映我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不能准确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转变,不能准确反映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已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从而作出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新表述。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仍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过程中的变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不发达的阶段,这种不发达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方面。当前,虽然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但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一些改革部署和重大政策措施需要进一步落实,党的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等等。因而,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没有改变,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总之,我们既要看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所带来的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也要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根本任务并没有发生变化。我们仍然需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人民日报》(2018年03月20日 07版)

把握好“变”与“不变”的关系 走出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误区

徐方平 高静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当前,一些人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还存在认识误区,突出表现为不能辩证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与我国基本国情的“不变”之间的关系。

误区一:有人认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而基本国情没有变,表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可以不受基本国情的制约。产生这一误解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很长的并且不断发生阶段性变化的历史过程。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对我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其特征不可能不发生某些阶段性变化。因此,这一很长的历史过程可以根据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划分为几个相对较短的发展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会因为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现新的变化,但从根本上说仍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决定的。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这一分析是符合当时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决定的。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的重大判断,这一新的重大判断是符合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同样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决定的。社会主要矛盾之所以发生变化,从根本上说是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水平,今天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以往几十年相比已不是同一发展水平。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具有相对稳定性;现象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具有相对变化性,不同的现象可以有共同的本质。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是本质,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期具有“不变”的相对稳定性;社会主要矛盾是现象,具有“变”的特性。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而基本国情没有变,并不意味着社会主要矛盾不受基本国情的制约。

误区二:有人认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表明我国社会需要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质”的方面发生了根本变化,因此可以改变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的认识。这种认识也是不正确的。

社会需要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贯穿于社会发展始终。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生产力比较落后的实际情况决定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我国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但这一变化并不意味着我国社会需要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质”的方面发生了根本变化。从社会需要角度看,人民的需要由过去相对简单的物质文化需要提升为更高要求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和环境等方面的需要也日益增长,这主要意味着社会需要的层次在提升、内涵在拓展。从社会生产角度看,我国社会生产不再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但发展仍然是不平衡不充分的。这两个方面的情形表明,“量”的变化的阶段性特征显而易见,但相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相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宏伟目标来说,这只是“量”的积累和“量”的变化,并不是“质”的根本性改变。正因为如此,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并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们仍然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

《人民日报》(2018年01月18日 07版)

更好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

陈曙光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如果能够对中国实践作出科学的解释和说明,将中国经验上升为系统的概念体系和知识范式,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给出中国方案,那么,中国理论的世界意义必将更加彰显,中国的发展优势和综合实力终将转化为话语优势。

3月4日,习近平同志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希望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更好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这为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明了方向、确立了目标。

解读中国实践需要中国理论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砥砺奋进,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这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深刻反映70年来党和人民的奋斗实践,深刻解读新中国70年历史性变革中所蕴藏的内在逻辑,讲清楚历史性成就背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是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中国进行的伟大事业既顺应世界文明发展大势,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我们从事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立足中国大地,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用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不断增强主体性、原创性。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我们中国人必须用我们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既反对盲目接受任何思想,也反对盲目抵制任何思想。习近平同志指出,“对人类创造的有益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我们应该吸收借鉴,但不能把一种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当成‘唯一准则’,不能企图用一种模式来改造整个世界”。

解读中国实践是我们自己的责任,国外理论解释不了中国故事。中国这么大、人口这么多、国情这么复杂,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在中国人民手中不可能成为了可能,试想欧美有哪套现成的理论可以解读中国的伟大实践。习近平同志指出,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13亿多人口的大国推进改革发展,没有可以奉为金科玉律的教科书,也没有可以对中国人民颐指气使的教师爷。国外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可以用来说明一些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历程,在一定地域和历史文化中具有合理性。但如果硬要把它们套在中国头上,用它们来对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进行格式化,用国外的理论来裁剪中国的实践,那就非常荒谬了。对国外的理论、概念、话语、方法,要有分析、有鉴别,适用的就拿来用,不适用的就不要生搬硬套。

新时代是中国理论繁荣兴盛的时代

伟大实践孕育伟大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从国际看,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世界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也一定是理论繁荣兴盛的时代,中国的历史性实践是滋养哲学社会科学的肥田沃土。习近平同志指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新时代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

中国理论是在实践中建构起来的。中国理论的逻辑起点是中国问题,研究对象是“中国样本”,中国故事、中国奇迹构成中国理论最深厚的基础、最充分的根据。中国理论的诸多概念都是历史实践的产物,而这一历史实践正在蓬勃发展,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探索、研究,在全面总结中国经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能够科学解读中国实践的系统理论。

解读中国实践,关键是捕捉其特殊性。中国的伟大实践是在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东方大国展开的,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框架中进行的,在人类发展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同时,解读中国实践具有世界级意义。由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诸如国土面积大、人口规模大、经济体量大、历史纵深长、历史文化传统深厚,中国面临的改革发展问题、资源环境问题等每一项问题都是世界级课题。解答这些课题本身就具有世界历史意义,解码它的理论创造必定是世界级的成果。

今天,中国奇迹已经不是哪些人不想面对、不愿承认就可以不面对、不承认的事实。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如果能够对中国实践作出科学的解释和说明,将中国经验上升为系统的概念体系和知识范式,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给出中国方案,那么,中国理论的世界意义必将更加彰显,中国的发展优势和综合实力终将转化为话语优势。

《人民日报》(2019年03月14日 07版)

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

欧阳辉

习近平同志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让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人类社会美好前景不断在中国大地上生动展现出来!”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必须继续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为“中华号”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定向领航。

马克思主创的马克思主义一经问世,就如壮丽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社会发展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它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170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得到广泛传播,极大地推进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至今依然是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马克思至今依然被公认为“千年第一思想家”,赢得了世人的景仰。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回望近代中国,西方列强凭着坚船利炮野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华民族从此陷入内忧外患的悲惨境地。面对山河破碎、亡国灭种的危局,各种主义和主张一一出场,又一一破灭;各种道路和方案都尝试了,又都碰壁了。历经种种磨难和上下求索,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给饱受屈辱的中华民族带来独立振兴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以高度的自觉信仰马克思主义,以坚定的立场坚持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的态度发展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根深叶茂,从而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现在又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指引,我们党才能在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中把握正确方向,使全党全国人民有了“共同语言”,画出了最大“思想同心圆”,从而不断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

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坚定实践者,一直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执着努力。中国共产党的97年,是广大共产党人在风云激荡中高擎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在披荆斩棘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探索开拓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97年。我们要从马克思的生平与事业中感受马克思的人格魅力、精神品格;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的“真经”,我们要把它作为“看家本领”来学习和研究。深入领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不断从中获得理论力量、方法智慧,进而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更有自信、更有定力、更有智慧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也是方法,它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的发展规律,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具有永恒的理论魅力和实践价值。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继续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同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统一起来,坚定“四个自信”,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人类社会美好前景就会不断在中国大地上生动展现出来。

《人民日报》(2018年05月14日 07版)

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

中共中央党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习近平同志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深情缅怀了马克思的伟大人格和历史功绩,重温了马克思的崇高精神和光辉思想。他指出,马克思的一生,是胸怀崇高理想、为人类解放不懈奋斗的一生,是不畏艰难险阻、为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的一生,是为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而不息战斗的一生。作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始人,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和国际共产主义的开创者,作为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的名字和他的事业一样,流传千古、彪炳史册,永远被后人铭记与景仰。

马克思以坚定的人民立场,系统批判了资本主义对人的剥削压迫,毕生追求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

习近平同志指出:“马克思一生饱尝颠沛流离的艰辛、贫病交加的煎熬,但他初心不改、矢志不渝,为人类解放的崇高理想而不懈奋斗,成就了伟大人生。”马克思在青少年时期就确立起为人类服务的崇高理想。在高中毕业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他这样表达自己的高远志向:“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在以后漫长的斗争岁月中,他始终不渝践行自己的誓言。马克思虽然一生绝大部分时间过着贫穷、艰辛与颠沛流离的生活,但其一生都在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解放而奋斗,给全世界被压迫人民带来了光明与希望。

马克思以深刻的思想力量,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习近平同志指出,“马克思为创立科学理论体系,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最终达到了光辉的顶点。”在人类思想史上,马克思博大精深的思想是难以逾越的高峰。马克思的科学研究,就像列宁所说的那样,“凡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他都有批判地重新加以探讨,任何一点也没有忽略过去。凡是人类思想所建树的一切,他都放在工人运动中检验过,重新加以探讨,加以批判,从而得出了那些被资产阶级狭隘性所限制或被资产阶级偏见束缚住的人所不能得出的结论。”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的科学理论体系具有三个鲜明特征:一是对客观规律的揭示所具有的高度真理性,集中表现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个重大发现;二是对异化现实的批判所具有的彻底革命性,集中表现为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真理与价值的统一、真与善的统一;三是对实践发展的关注所具有的鲜明开放性,集中表现为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体系永远具有基于实践的开放性,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在实践中不断探求真理的道路。

马克思以卓越的领导才能,缔造了马克思主义政党,阐发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使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解放与发展具有强有力的先进领导力量

马克思不仅领导创建了共产主义者同盟这个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而且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尤其是《共产党宣言》,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阐发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品格,明确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立场,表达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崇高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纲领,彰显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国际主义精神,为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党以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为依据,以人民至上为价值宗旨,以实现民族、国家的解放和发展为使命,以推进世界大同、实现共产主义、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具有强烈的历史主体意识和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马克思的政党理论动员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为建立一个没有剥削压迫的理想社会而奋斗,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其影响广泛而深远。

马克思以彻底的革命精神,为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而不息战斗,深刻改变了人类历史进程

恩格斯说过,“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在马克思亲自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第一国际”等国际工人组织相继创立和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为了求得自身的解放与发展同各种反动势力进行不懈斗争,革命运动跌宕起伏,工人运动风起云涌,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格局。在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正是由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不断进行斗争,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矛盾才在某种程度上得到缓和,民众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才在某种程度上得以改善。在某种程度上,西方无产阶级与普通民众之所以能有今天的生活,首先要感谢马克思,感谢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这种不屈不挠的批判与斗争。正如德国作家伯尔所说,“没有马克思的理论,没有马克思为未来斗争所制定的路线,几乎不可能取得任何的社会进步”。可以说,没有马克思及其学说,就没有俄国十月革命,就没有中国共产党;而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就没有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执笔:李海青)

《人民日报》(2018年05月15日 07版)

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解释力和旺盛生命力 “过时论”根本站不住脚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用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诠释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然而,社会上一些人对此视而不见,错误地认为马克思主义太旧了、过时了。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从来没有过时,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无论从理论本身还是从实践发展看,马克思主义都具有强大解释力和旺盛生命力。

所谓马克思主义“过时论”认为马克思主义诞生在一个半多世纪之前,从诞生到现在,这期间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得出马克思主义过时的结论。这种论调早已被实践证明是完全错误的。习近平同志指出,“马克思的思想理论源于那个时代又超越了那个时代,既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它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始终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马克思主义始终具有无与伦比的思想伟力。

“过时论”怀疑马克思主义指出的问题是否还存在、对新问题还有没有解释力,以此质疑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对于什么是科学真理,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判断标准,但绝不能根据思想理论产生的时间先后进行判断。只要没有超出适用范围,真理就不会过时。同马克思生活的时代相比,现在人类社会确实发生了一系列显著变化,但资本主义根本矛盾没有变,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背景没有变,人们对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的追求没有变。这说明,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人民立场,致力于推动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精神力量。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超越时空的影响力、解释力、生命力,就在于这一思想理论牢牢植根于人民群众,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为人类追求幸福提供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是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永恒光芒的根本原因。只要人类追求幸福的脚步没有停歇,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就不会结束,马克思主义就具有永恒的价值。

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让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人类社会美好前景不断在中国大地上生动展现出来。苏东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遭遇挫折。当时曾有西方学者断言,历史将终结于资本主义。但30年过去了,人们看到的是,中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开拓前进,用雄辩的事实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和旺盛生命力。另一方面,西方世界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也一次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解释力和科学真理性。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发展。根据时代和实践的需要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永远不会过时。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中国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用宽广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也不会过时。

(执笔:冯颜利)

《人民日报》(2019年05月09日 09版)

认识世界之需 把握规律之要 追求真理之志 改造世界之旨 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博大精深常学常新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他强调: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博大精深、常学常新。这给我们以极其重要的启示。对共产党人的学习和实践来说,“常学常新”是一个永恒要求、体现了认识世界之需、把握规律之要、追求真理之志、改造世界之旨。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革命。马克思主义诞生170年来,始终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从纵向看,凡是人类思想所建树的一切,马克思主义都放在工人运动中检验过,重新加以探讨加以批判,科学地回答了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的根本之问。尽管时代发生深刻变化,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从横向看,马克思主义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工人运动的伟大实践,第一次创立了最完备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谋求解放提供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各部分和经济、社会、历史、科技、建党、战略、策略、军事等多方面都作出了史无前例的建树。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是精神财富的富矿。毛泽东同志读《共产党宣言》不下100遍。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具有永恒的魅力,结合各种新的时代条件学,必有新的收获。我们党的事业如参天大树,根本在马克思主义;我们党的征程如万里江河,泉源在马克思主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是我们共产党人取之不竭的源头活水。

马克思主义建立在实践基础上。习近平同志说: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马克思自己就这样强调: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丰富和发展,又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和发展真理道路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进程、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发展进程一再证明:马克思主义在与不同民族、国家具体实践结合的进程中彰显了强大生机和真理伟力。学习的奥妙在结合,关键在掌握理想信念这个灵魂和精神之钙,弄明白历史的来龙去脉,搞清楚理论的基础是实践、理论发展的真谛是创新。这样,我们就能常学常新,就有最广的视野、最厚的底气、最强的自信。中国共产党人在极其广阔的实践舞台上依靠学习马克思主义掌握党的命运、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掀起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改革大潮,也必定要在更加广阔的实践舞台上依靠学习马克思主义走向更为光明灿烂的明天。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习近平同志强调: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历史正是这样展开的。列宁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指出,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应用,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毛泽东同志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并且对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作出了中国式的概括,即“实事求是”四个字。我们面临的“实事”不断变化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驰而不息地“求”,对“是”的认识也随之不断加深。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必定坚持不断从新的“实事”中求出新的“是”来,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行动指南。可见,要准确把握理论创新之“新”,全面掌握与时俱进之“进”,重要的是切实遵循理论随着时代、实践、认识的发展而发展这一认识规律,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联系起来,同世界发展潮流紧密联系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这样才能守正出新,不忘初心、永不停顿地开拓前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普遍真理性。它不会失灵,不会过时,不会无用。要说失灵,是自感失灵者自己没有把住它永放光泽的灵魂;要说过时,是自感过时者自己没有把住它源于时代而又超越时代的精华;要说无用,是自感无用者自己没有把住它的当代价值和未来发展大势。常学常新,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信仰、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基础上的。把学习当作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精神追求,才能真正达到“常学”,也才能在这样的“常学”中不断收获“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又不断丰富发展的具有原创性的科学理论体系,它不断推进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伟大事业,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我们讲常学常新,当然也必须把功夫下到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中,充分体现于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

(执笔:蒋金锵)

《人民日报》(2018年10月31日 07版)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习近平同志关于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遵循。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现实提出的迫切要求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仅关系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而且关系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实现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引领功能、力量凝聚功能。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需要全党全国人民坚定自信、同心同德,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在这种情况下,尤其需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四个自信”,振奋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气神。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生活的多样性特别是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必然带来思想观念的多样化。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地位,决定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多样多变,引领社会思潮、凝聚思想共识的任务艰巨复杂。

越是面对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越是需要清醒的问题意识和强大的政治定力。当前,意识形态领域还存在许多值得关注和回应的论调和倾向。比如,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难以指导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意识形态说教,没有学理性和科学性。这些论调的实质和目标指向就是要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时也要认识到,我们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运用、建设等亟须改进和加强。比如,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存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不透的问题,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上,在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上,都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导致马克思主义在一些领域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

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意识形态领域出了问题,就是事关党和国家发展方向的大问题。习近平同志提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适应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新要求,是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风险和挑战的根本遵循。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将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重要战略任务。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从何而来

我们要建设的意识形态,是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是对当下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标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主要来自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深刻认识这一点,有利于我们更好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来自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过程中,形成了植根于中国实践的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正如毛泽东同志在1944年同英国记者斯坦因的谈话中讲到的,“我们既反对盲目接收任何思想也反对盲目抵制任何思想。我们中国人必须用我们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并决定什么东西能在我们自己的土壤里生长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科学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课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含大量具有原创性和时代性的概念和理论,如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这种理论建构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重要来源。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来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和理论品格。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真理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时代性多维一体的理论,其价值旨趣和理论特质决定了思想的力度。习近平同志指出,“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比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人民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品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是为了人民的理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为人民代言、为人民立言,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来自理论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检验。运用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就是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以指导实际工作。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运用坚持问题导向,有的放矢地落实到研究治国理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上,落实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事实是真理的依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正是在彰显对现实的解释力和指导力、彰显实际运用的有效性中形成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

聚焦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一项系统工程,与思想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闻舆论工作等都密切相关。新形势下,要在凝聚力和引领力上狠下功夫,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加强理论武装,夯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思想根基。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首要一点就是做好做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根本性工作就是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从理论和实践的逻辑来看,新时代提出新课题,新课题孕育新理论,新理论引领新实践。新时代新实践需要新的思想理论来引领。从理论武装的逻辑来看,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在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

坚定“四个自信”,抓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因为理解,所以信仰。坚定“四个自信”,必须建立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中国道路打破了社会上一些人对西方发展道路的迷信,从理论和实践上证明发展道路和模式是多样的,独立自主地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可以走得通,而且比盲目追随西方道路走得更好。坚定“四个自信”,就是表明我们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现实都表明,要理直气壮地坚定“四个自信”。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学理支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要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贯通起来,做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理论表达,既要善于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总结概括“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方案”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要探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规律性和独特性,从而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供学理支撑。

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营造良好舆论环境。舆论历来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新闻舆论工作处在意识形态斗争最前沿。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就要发挥舆论引导作用,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就是要使所有工作都有利于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推动改革发展,有利于增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需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把握好时度效,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融入日常生活,为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拓展理论天地和实践空间。为此,一方面要强调“融渗性”,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机融合在各种载体和形式中,而不能简单地贴标签;另一方面要强调“平实性”,用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语言和形式来表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执笔:赵勇)

《人民日报》(2018年09月21日 07版)

同类推荐
  • 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教:兴学崇教

    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教:兴学崇教

    一段历史之所以流传千古,是由于它蕴涵着不朽的精神;一段佳话之所以人所共知,是因为它充满了人性的光辉。阅读《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系列丛书,感悟中华传统美德,获得智慧的启迪和温暖心灵的感动;品味中华美德故事,点燃心灵之光,照亮人生之路。《教·兴学崇教》这本书就是该系列丛书之一,分教学有方,兴学崇教,教育大家三篇。
  • 《资本论》哲学的新解读

    《资本论》哲学的新解读

    《资本论》哲学研究是当前马克思哲学研究中最困难但又最有价值的领域之一。本书对《资本论》哲学的解释性研究,揭示出《资本论》哲学正是马克思哲学的实践形态,即它是作为实践的哲学、以实践的形态存在着的哲学或“实践”着的哲学。在此基础上,本书对《资本论》哲学的规范性研究,展示出《资本论》众多政治经济学议题所内在贯穿着的具有哲学意义的体系,这一体系以现存世界的革命化为性质,以改变世界为使命,由此它表明自身为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最重要表征。本书从“哲学的问题”和“问题的哲学”两个维度,重新探讨了马克思哲学、《资本论》哲学与传统西方哲学的关系,重点阐释了《资本论》哲学的表现形态和主要内容。
  • 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恤:恤寡怜贫

    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恤:恤寡怜贫

    《巅峰阅读文库·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恤·恤寡怜贫》通过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弘扬、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使青少年增强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增强社会责任感。于永玉、董玮编著的《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恤(恤寡怜贫)》不但讲述了许多我国古代先贤恤寡怜贫的故事,还讲述了发生在当今社会中真实感人的故事,描述的都是一个个普通人所做出的令人潸然泪下的事迹。这些故事之所以令人感动,在于它们承载了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孕育而成的传统美德的力量,闪耀着永恒的光辉。恤寡怜贫、扶危济困等自古流传的道德伦理,夯实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基石。
  • 国家建设背景下的城市化战略:中美两国的经验

    国家建设背景下的城市化战略:中美两国的经验

    城市化是推动我国消费结构升级、产业结构优化、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城市化的发展关系到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当前,中国城市化道路正在发生变轨,即从以往的“以物为中心的城市化”开始走向“以人为中心的城市化”。作者综合对比了国家建设背景下的中美两国城市化进程,理出了中国城市化战略基本的历史逻辑或路径,得出了中美两国城市化殊途同归的结论。
  • 史镜: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1919—1991)

    史镜: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1919—1991)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遵循研究历史的基本原则——实事求是。作者在详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根据历史发展的脉络,以时间为经,分为八个阶段,从列宁创建共产国际直至戈尔巴乔夫导致苏共灭亡、苏联解体;以事态为纬、从意识形态、国家利益、对外战略等三个方面入手,研究中苏关系由朋友到对立面,从结盟到对抗的历史演变过程。据此,分析导致发生这种变化的历史原因,总结其中的成败得失、经验教训。
热门推荐
  • 塑料娃娃没有罪1

    塑料娃娃没有罪1

    本文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堕落之神,通过体内一杆老式手枪和一堆精致的纯手工塑料娃娃,审判一众恶念鬼魂的故事!他没有名字,但是,经过他的百年征战,他有了一个人人敬畏的称号,七原罪审判者之一,Y欲之奴,张三!而现在,他只不过是一个上身穿着宽松旧汗衫,下身套着一条泛黄大裤衩,手中握着一个纯手工塑料娃娃,厌恶工作,一心只想宅在家里自生自灭的无良宅男罢了!“嘭!嘭!嘭!”听,又是恼人的敲门声!难道,又是恼人的四翼天使来催命了吗?让我们一起一窥究竟!
  • 王传福的创新智慧

    王传福的创新智慧

    王传福作为新近崛起的中国首富,以独特的成本控制和市场竞争方式获得了巴菲特的青睐。半自动化代替自动化,规避专利,无一不体现了他的这独特的创新方式。本书以案例加启示的体例深入挖掘王传福独特的创新方式,力图再现王传福及比亚迪的成长与辉煌,对读者具有巨大的借鉴价值。
  • 邪医都市行

    邪医都市行

    精灵校花乔乔。制服警花韩雪。冷傲医生叶轻眉。还有善解人意、温婉可人的人民教师童圆圆。跟这几个气质不同,但同样绝色的美女一起会发生什么?刘芒说,我的理想只是发扬华夏中医。
  • 主播苟住

    主播苟住

    【写个和平精英小说吧】当长辈拿着他们的人生经验说游戏毁了一代人的时候,你要做的不是叛逆,而且用行动让他们明白...我们不是被游戏毁掉的一代人,而是见证一种文化萌芽的一代人!
  • 脑洞作者逆袭记

    脑洞作者逆袭记

    林昊,一个普通的网络作者,却因为误将小说接入仙界,生活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太上老君仗着金丹多,天天打赏要求加更,真是让人烦恼不已。还有那牛魔王,为了给小妾玉面狐狸在书中安排一个角色,连芭蕉扇都不要了,还嚷嚷着要和自己结拜为异界兄弟。最可恨的就要数嫦娥仙子了,好端端怎么突然就把穿过的亵衣扔到键盘上了呢!这不是影响我打字吗?唉!自从林昊的小说接入仙界后,他突然感觉——人生,真是寂寞如雪啊!
  • 或是不老酒

    或是不老酒

    在传说中,有一酒饮之将长生不老。取之人间喜怒哀乐,千年酿以一杯。而能酿之人也仅此世间一人。……瞎几把胡乱写别太在意
  • 英雄联盟之壮志凌云

    英雄联盟之壮志凌云

    在前世郁郁不得志的陈风重生到了群雄并起的S5时代。带着七年的游戏经验。在高校联赛,以一己之力带领自己学校战队成为最耀眼的黑马!在韩国冠军联赛,他让“中国加油”响彻首尔体育场!在国际季中邀请赛,他要抢夺唯一一张S5决赛门票!是他,让“中国风”响彻全球各处!陈风,一个被称为“王者之风”的男人。十年饮冰,难凉热血!
  • 帝途之后修真时代

    帝途之后修真时代

    上古修真时代大灾变之后,各大修真流派传承严重断层,有大神通者封印了人族的修真之路,抹除了关于大灾变的一切,留给后世的仅剩口耳相传的只言片语。修真没落,科技之路再度崛起。大灾变万年之后,人类联盟逐渐孕育出科技为主,修真为辅的新型文明发展之路。左天,一个流浪于社会最底层的孤儿,意外之下被一缕分神寄生,自此,一段新的文明篇章徐徐拉开了帷幕。上古谜团,末日遗迹,妖兽巢穴,机器人大军,热血,幽寂,孤独,缠绵,世间种种,人生百态。他该如何面对?
  • 愿每朵花苞都能盛开

    愿每朵花苞都能盛开

    青春,最美的年华。点起一盏灯,撑起一把伞,默然前行愿以后的我,无怨无悔。
  • 不一样了的世界

    不一样了的世界

    这个世界真的如眼前看到的一样吗?在这安逸的背后,在这看似平凡的背后,有什么不一样的吗?什么神,什么仙,什么魔,什么妖,在这把天下都包揽在内的苍生棋盘之中,有什么惊天的秘密不可告人!促使这张遍及众生的大网开始了对世界狩猎…神帝、众神、上仙、古佛、血魔、万妖,这个不一样的世界,开始……崩溃了一段消失历史,一个掩埋真相,一道迷失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