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0786600000003

第3章 历史画卷

李冰是秦国任命的蜀郡守——秦国是个什么样?郡守究竟是多大官?对事情的渊源不能不先做一次彻底的审视,因为树有根水有源,正本清源很有必要。因此本章先把李冰隐藏起来,专门交代任命他的母体——秦国。

嬴秦的诞生

李冰是秦国任命的蜀郡守——秦国是个什么样?郡守究竟是多大官?对事情的渊源不能不先做一次彻底的审视,因为树有根水有源,正本清源很有必要。因此本章先把李冰隐藏起来,专门交代任命他的母体——秦国。

把秦的来历说得最清楚的,当推《史记·秦本纪》。司马迁主要取材于当时许多古文献,通篇以秦为中心,同时把周王室和其他各诸侯国的情况穿插进去,条分缕析,勾勒出了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面貌,非常精彩。

七八千年前的邃古时代是个“母系氏族制”社会。因为女性能够生儿育女,传宗接代,自然而然成为社会的主体,故而氏族领袖都由妇女担任。那时不是女嫁男,而是男嫁女,巾帼完全压倒了须眉——秦国最早的祖宗,就是一位名叫“女脩”的老祖母,传说她是颛顼族的苗裔。她那名字很有意思,“脩”字本义就是“风干了的肉条”,引申含义是又长大、又干净,这从侧面讲明了这位女祖给部族提供了足够的肉食,而且教大家纺织,使全族衣食无忧,因此给人们的印象十分高大光鲜。

有一天,有只玄鸟(大概是黑色的燕子)生了一个蛋,女脩把那蛋吞了下去,居然就怀孕了,结果生下了名叫“大业”的儿子——那时实行“群婚制”,孩子只知道母亲,并不知道谁是父亲,怀孕常常说成是一种天然“感孕”,上古的三皇五帝莫不如此——大业长大之后,女脩就把他嫁给少典的女儿“女华”,后来女华也怀了孕,生下的儿子名叫“大费”。

到了大费长大时,已经过了许多年头,社会逐渐进步,由“母系”制度转变成“父系”制度。这孩子很有出息,主动参加了大禹治水行动,很快便成了大禹的得力助手。当治水大功告成,帝舜郑重地把“玄圭”赏赐给大禹时,大禹很谦虚地汇报说:“治水成功并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全靠许多助手在帮忙,大费就是其中的一个,他的功劳不小!”帝舜便转过头来对大费说:“哎呀,我的费哇!你给禹的功劳描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要赏你‘皂游’,让你的后代子孙繁荣昌盛!”于是把姚姓的玉女嫁给了他。

大费感恩图报,认真担任帝舜手下调驯鸟兽的职务,因为上古时代是野生动物的乐园,人类正在想方设法寻找一些动物帮忙,比如拉车、捕猎、守家、报时等等。大费的成绩十分突出,许多鸟兽都被他驯服了——他应该是世界上所有动物园里驯兽师的始祖。帝舜非常高兴,赐他姓“嬴”,名字称为“柏翳”[3];所赏的“皂游”是一种带有黑色飘带的旌旗,大概是当时官阶的标志。有人说“柏翳”就是“伯益”,后来做了大禹的接班人,恐怕不能用这种简单的“同音假借”来理解,大费与伯益的工作范畴相差悬殊,不可能是同一个人。

中国人的姓氏各有来历,有不少是来自君长的赏赐,就像过生日得到一块大蛋糕一样。秦国的君主姓嬴,那倒毫无疑义。可是秦人的族源,却众说纷纭。张荫麟《中国史纲》[4]中说:“秦的发祥地在渭水上游的秦川的东岸”“秦地本是戎狄之区,西周的京畿虽建在其上,文明的透入始终不深,好比一件锦衣覆着褴褛”。秦人不脱戎狄之俗,“例如他们还父兄子弟和姑媳妯娌同寝一室,这大约是沿着游牧时代以一个帐幕为一家的经济办法”。秦国道地的音乐,“直到战国晚年,还是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没有受文明的雅化,也就没有受文明的软化,在六国中秦人是最犷野矫健的”。看起来,秦人该属于西部的戎族,可是今人根据“玄鸟”图腾,因殷商和赵人都有这种图腾崇拜,认为他们全是来自东夷部落;而大费的“费”,古文作“粊”,地域也在山东鱼台,故而推测秦人是从东部迁到西部来的,恐怕事实并非如此[5]。

大费的子孙非常昌盛,分成了两支:一支是“鸟俗氏”的大廉,一支是“费氏”的若木。直至费氏的玄孙费昌时,已经到了夏桀时代(应该传了十五六代)。费昌从西部来到东部,仍然继承了他先祖的驯兽技术,不但给成汤养马,而且还担任起驾驶成汤专用马车的司机。当汤与桀交战之时,费昌驾驶着载兵马车冲锋陷阵,在鸣条(今河南开封附近)把桀军打得一败涂地,结果成汤革命成功,建立了商王朝,可是费昌得到了什么回报,《史记》上一句也没提。

到了公元前15世纪,商朝出了一位英主,称为“中宗太戊”。鸟俗氏大廉那一支的子孙孟戏、中衍,仍然保持着家传的养马驾马技术,通过占卜获得了担任太戊座驾驾驶员的职务,他们的子孙兢兢业业,世代立功,于是得到了定居殷商地域的权利。由于嬴姓的人在当地比较吃香(可能因为有驯马技艺),就慢慢地有了落脚地。中衍的曾孙戎胥轩,与戎族郦山之女结婚,生下中潏。此人更加身手不凡,商王特地将他封到西部靠近戎狄的地方,来保卫“西垂”,于是中潏不再做“弼马温”了,正式挤进了边远侯伯的行列。

时间过了大约400年,商王朝末代君主殷纣即位。纣身材健壮,臂力很强,爱好运动。中潏的儿子蜚廉善于跑步,是个马拉松健将;孙子恶来,力气很大,堪称举重冠军;父子两人都得到了纣的欢心,成为近臣。蜚廉曾经帮纣在霍太山修建祭坛,结果挖出一具石棺,上面刻有铭文:“帝令处父不与殷乱,赐尔石棺以华氏。”蜚廉发现这样可贵的古文物,应该说是现代考古界的先驱了。

到了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时,蜚廉的孙子孟增(儿子叫季胜)得到重用,在皋狼(山西境内)分到一块土地,修房盖屋,构建起大家庭。孟增的孙子造父(儿子叫衡父)更加了不起,把祖先们的养马驾马技术发扬光大,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曾给公元前10世纪的周穆王驾驶8匹马拉的御驾,而且他驾驭的这些马并非凡马,而是赫赫有名的“八骏”——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华骝、绿耳——光看它们的名号就能打动人心。相传东方徐偃王作乱,造父驾驶着穆王的大马车,一天就跑了1000里路,长驱入徐,平息了暴乱。穆王曾经坐在这辆八驾车上,从南郑、洛阳出发,渡过黄河,翻越太行山,涉过滹沱河,出雁门关,抵达包头翻过贺兰山,穿越鄂尔多斯沙漠,经凉州到达天山东麓的巴里坤湖;再循着天山南麓,到达新疆和田河、叶尔羌河一带;然后北行到了“飞鸟之所解羽”的西北大旷原,会见了中亚地区的西王母。归途则循天山北麓,在大沙漠里几乎渴死,回到包头后即由原路返回,再到洛阳、南郑休息,行程达到19万里——西晋初年盗掘魏安釐王墓得到的竹简书《穆天子传》详记其事。造父的功劳太大了,穆王便把赵城封给了他,后来他的子孙成为赵国的贵族。

蜚廉的第6代裔孙非子(蜚廉→恶来→女防→旁皋→太几→大骆→非子),仍旧继承先人的驯养马匹技术,在犬丘大量繁殖良马。上古时代陆路交通的利器主要是马,打起仗来也靠战马来拉车,非子那个良马繁殖场等于现代的汽车兼坦克制造公司,属于高端企业。他因善于养马而名声远播,消息居然传到了公元前9世纪的周孝王耳朵里,于是孝王专门聘请他在汧水渭水之间开辟繁殖场,创办了一家更大的“公司”,结果产量惊人,良马数量直线上升。孝王非常高兴,想给他封侯作为奖赏,但他并不是他爸爸大骆的嫡子,而且当时申侯之女嫁给了再婚的大骆,又生下个儿子名叫“成”,所以孝王感到有些为难。于是申侯便主动对孝王吹嘘了嬴氏的功劳——当初中潏保卫西垂时,西方的民族都很和睦,咱们申国与大骆联姻,西戎也都心悦诚服,使得西部长期太平无事,您才得以称王,看来应当提高非子和成两个人的地位,一碗水端平。孝王觉得这个意见很对,就划出大片土地给这个养马世家,让他们成为西周的“附庸”,使西戎各族感到服气[6]。“犬丘”应该因犬戎所居之地而得名,位置在陕西和甘肃之间,因此所分封的土地便称为“秦”,于是非子也有了“秦嬴”的称号——这就是“秦”字的来历。

从此,嬴姓的秦国就正式诞生了。

卑弱的改变

作为西周附庸的秦国,“秦嬴”是首代君主,父子世袭,传了秦侯、公伯、秦仲三代,日月如梭,到了公元前870年前后的周厉王时期。这个厉王非常贪财,任用荣夷公推行“专利”政策,垄断了山林川泽资源,使得依靠山泽物产和禽兽谋生的人无法生活,于是西戎便起兵造反,顺带把犬丘的大骆家族灭掉,可怜的秦仲当了3年的秦国首领,就从侯爷宝座上摔了下来,成为“孤家寡人”,连忙东奔周地,以求活命。20年后周宣王即位,见秦仲一直在卧薪尝胆,便任命他为大夫,带领一支兵队去征伐西戎。秦仲虽然善于驾马,但带兵打仗却是个外行,在战阵上被西戎所杀。他有5个儿子,老大就是后来即位的秦庄公。周宣王再次给他们五兄弟7000人马,叫庄公带队为父报仇,弟兄们顶着“不共戴天”的血海深仇,奋勇杀敌,终于打退了西戎,夺回了大骆家族根据地犬丘,还占领了西戎的大片土地。宣王便顺势恢复了大骆家族的宗嗣,任命秦庄公为西垂大夫,驻守西犬丘。

庄公有3个儿子,老大名叫世父,世父这人很有志气,声称“西戎杀了我爷爷秦仲,我非得杀了那个戎王不可,否则我就决不还乡!”因此庄公在位44年死了以后,世父坚决不做君主,把位置让给弟弟来继承,是为襄公。可是世父攻打西戎的战争并不顺利,到了襄公二年,世父的根据地犬丘反而被西戎包围,最后世父还被戎人捉住当了俘虏。襄公赶快想办法与西戎丰王进行和谈,条件是把妹妹缪嬴嫁给丰王,这才把哥哥世父解救回来,是“昭君和番”的先例。

秦襄公这人本领不小,他并不像祖辈那样热衷于担任“弼马温”,潜心研究喂马技术,而是蛮有将略眼光和政治才能。当他即位后7年时,西周昏君幽王为了逗笑宠妃褒姒,开了个“烽火戏诸侯”的玩笑,还废除了申后(申侯之女)和太子宜臼,让褒姒的孩儿伯服当太子,使诸侯们非常反感。特别是申侯更加义愤填膺,便联合犬戎举兵反抗,西戎和骊山之戎趁机叛乱,幽王被杀于骊山之下,诸侯坐山观虎斗,再烧好几道烽火都不来援救,唯独秦襄公领兵前来保卫周室,不让戎人再烧杀抢掠,把占领岐山丰镐的戎人驱赶出去,并且与申侯一道拥立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

为了避开犬戎的锋头,平王将周都东迁到洛邑,那时正是公元前8世纪。平王感念秦襄公的战功,决定把岐山以西之地赏赐给他,当即颁发了封爵的誓约:“戎人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人能攻逐戎人,那些地方应当归他!”从此,秦被正式封为诸侯,开始有了明确的疆土,建立起货真价实的“秦国”,同时与中原诸侯们有了通使聘享之礼。襄公随即用骝驹、黄牛、羝羊各三头,在西畤祭祀上帝,感谢老天爷的保佑。他在位12年的贡献,是把戎人赶过了岐山[7]。

他的儿子文公继位后,把宫殿修在西垂,完全占据了岐山以西的地方。过了3年,文公领兵700人东进,到达汧水、渭水的会合处(陕西眉县附近),睹景思情,不觉感叹:“昔日我的先祖秦嬴就被周王封到这里,后来终于成为诸侯,这可是块风水宝地呵!”于是通过占卜,在那里测量规划,营建城邑。与此同时,他也没有忘记老天爷的保佑,开始建筑鄜畤[8]这种祠庙,规定用三头牛祭祀上帝。他一辈子不怕劳累地东征西讨,使岐山四面八方都成了秦国的疆土。周室虽然东迁洛邑,但当地还有许多周的“余民”居住着,文公不但收纳了那些西周余民,还把岐山以东的土地献给周王,在周王的心目中,嬴秦真正是一个忠心耿耿的良臣。文公还做了几件大事:从他开始,建立起秦国的国家档案,记录史事;还制定了法律,确定大罪要株连三族;在陈仓(今宝鸡)把巨大的梓树砍伐下来,修建祭祀牛神的“怒特祠”[9]。

文公十九年时,发生了一件稀奇的事——在陈仓山上发现了一块猪肝色的“若石”,用现代眼光来看,应当是块体量较大的陨石。由于它是从天而降的东西,文公就在北坡上就地修了一座“陈宝祠”供奉,结果引来了外星人的兴趣,不断降临,华夏本土的“不明飞行物”(UFO)记录由此开张。《史记·封禅书》说:那“神灵”(应当是外星人)从东南方来,时间都在夜晚,当时忽然出现一种光辉,形如流星,声音殷殷然,而其形象却与大红公鸡差不多,这时四面八方的野鸡都跟着叫唤起来。“神灵”有时一年来几次,有时几年来一次。《汉书·郊祀志》载有光禄大夫刘向和汉成帝谈话的记录:自秦文公建立陈宝祠以来,至今已经700多年了,“神灵”世世常来,来的时候有四五丈长的红黄色光,到祠而息,还带有“砰隐”之声(大概是飞碟),所有的野鸡都在叫唤。据他所作的统计,汉高祖时来了8次,文帝时26次,武帝时75次,宣帝时25次,从元帝初元以来也有20次了,这说明外星人非常喜欢那个地方。民间传说里陈宝神灵呈现雌雄野鸡的形象,“得雄者王,得雌者霸”,文公获得的是个雌性,所以他只能称霸[10]——“宝鸡”的地名即由此而生。

文公在公元前716年去世,做了50年君主,干了不少大事。继位的是他年仅10岁的孙子,是为宪公(《史记》写成“宁公”)。宪公的特点是一生战功不小,他派兵攻打西戎亳王,吓得亳王向西逃窜,于是占领了荡社(今西安附近),把“荡”这个部落消灭了[11]。他还把都邑从郿邑迁到平阳(今眉县),可能他劳累过度,公元前704年就死了,身后发生了宫廷政变——宪公正妻有两个儿子,就是后来的武公和德公,本来武公该以太子身份担任继承人,但宪公的宠妃鲁姬也有个5岁的儿子,大庶长弗忌、威垒、三父便起来废了太子,拥立这个幼子为君,是为“出子”,他们的意图很明显——为了便于专权。可是6年后出子长大了,并不很听弗忌和威垒两个大官的话,弗忌、三父等人便派人暗杀了出子,立武公为君。

秦武公登位于公元前697年,他一上台就领兵讨伐彭戏氏,一直打到华山,胜利归来之后,马上翻了脸追究弗忌和三父的政变阴谋,夷其三族。公元前688年,他又征伐了今甘肃天水附近上邽、冀戎,灭了小虢。值得注意的是,他在占领区并不实行分封制,而是直接设立县官管理,一口气建立了杜县和郑县,开创了历史上郡县制的初基。在向东扩展的同时,武公又向西北蚕食,先后征服并吞了绵诸、邶戎、义渠戎、翟和貘等族,使秦国势力达到关中渭水流域。公元前678年武公去世,他并没有把君位传给幼子,而传给了33岁的弟弟德公。

大概是德公心存感激吧,在雍邑平阳给他哥哥修了个特大的坟墓,还把随从武公的66个臣仆送进坟墓里,供他哥哥使用,开创了活人殉葬的恶例。这位德公做事特别大手大脚,住的是雍城大郑宫,不时还到鄜畤去祭祀上帝,一次就杀300头牛,出手非常大方。他在盛夏初伏之日,还把活狗用刀剁得稀烂,说是祛除蛊毒。这一系列行为,表现出他强硬的性格。但值得称道的地方是他让3个儿子依次为君,不再出现幼儿当政,造成混乱。公元前676年他死后,大儿子宣公继位。宣公有9个儿子,他谨遵父嘱,公元前664年死后,立弟弟成公为君,并不传子。成公有7个儿子,也谨遵父嘱,公元前660年死后,以弟弟穆公为君。

到了秦穆公时代,秦国就摆除了卑弱,真正地称霸了。

西方的霸主

秦穆公名叫“任好”,是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655年,他迎娶晋国太子申生的姐姐穆姬为妻,现在庆贺人家结婚的词语“喜结秦晋”,典故就出在这里。他本人眼光远大,敢于任用非本国的人才,开了秦国“客卿”制度的先河。那时虞国有个能人名叫“百里奚”,晋献公“假途灭虢”时,顺便灭了虞国,俘虏了虞君和百里奚。按照当时的规矩,把穆姬嫁到秦国要有称为“媵”的陪嫁随从,70来岁的百里奚便是其中之一。百里奚觉得古稀老人还要来当“伴娘”,实在不大对劲,半路上就悄悄逃跑了,不料在楚国边境宛地(南阳附近)被边民捉住,把他拿到奴隶市场上去出售。秦穆公得到这个消息,赶紧派人用5张羖羊(黑色公羊)皮把他从奴隶市场上买了回来,穆公亲自出城迎接,以酒食款待,坐在大殿里与他讨论政事,一连三天滔滔不绝,于是任命他为大夫,主持国政,戏称“五羖大夫”。百里奚谦让地说:“这个职务和我并不相称,虞国的蹇叔是我好友,要比我能干得多。”穆公听了这话,马上花重金接回蹇叔,委任为上大夫。

西方戎王听说穆公相当英明,想来结交,于是派了一个能说晋语的由余担任使者前来。穆公请由余参观他那些宫殿和仓库,由余参观了一阵,不以为然地说:“修这些建筑,如果让鬼来干,神就太累了;如果让人来干,民就太累了。戎夷族人就不这样,君长对下民以淳德,下民对君长以诚信,一国之政犹如一身之治,民众根本不知道是谁在管理他们。”穆公听了这番话,私下对内史廖说:“我们邻国有这样的圣人,后患就大了,我想挖戎王的墙脚,把这个人拉到我身边来。”内史廖说:这事好办!先让那个戎王染上音乐的嗜好,对由余就不感兴趣了。于是迅速送给戎王两支各由8人组成的女乐队,留住由余热情款待,不让他走。戎王果然把由余这个人给忘了,最后由余成了客卿,为秦所用。那时客卿队伍里专家不少,相马技师伯乐和九方皋,也都纷纷投到穆公门下。

穆公得到这些能人的辅佐,亲自带兵讨伐茅津(今山西芮城东)的戎人,灭了同姓附庸小国梁(今陕西韩城)、芮(今陕西大荔南),开始他扩张疆土的事业。那时,邻国晋献公晚年发生骊姬造成的宫廷之乱,世子申生自杀,公子重耳和夷吾出逃至秦。晋献公死后,骊姬之子奚齐继位,旋即被大臣里克杀死,于是秦穆公派百里奚带兵送夷吾回国继位,是为晋惠公。夷吾事先答应要把河西8城割让给秦国作为谢礼,但继位后却毁约赖账,可见此人不讲诚信。后来晋国发生旱灾,请求秦国供粟,有人认为晋惠公无信无誉,不能给他粮食,但百里奚说:“百姓何罪?不能苦了那些民众。”穆公认为有道理,还是运了大量粟米给晋救灾。两年后秦国也发生旱灾,同样请粟于晋,晋惠公不但不给粟米,还乘人之危领兵伐秦,良心真是大大地坏了!

晋军与秦军在韩地会战,起初秦军不利,穆公受了伤,几乎被俘。由于前一年穆公丢了一匹良马,被岐山脚下300个农民捉来杀掉吃肉,穆公追马到了那里,发现心爱的宝马成了乡下人的盘中餐,不但不责怪他们,还对他们说:“吃马肉而不喝酒,会伤身体的呀。”马上拿了许多坛酒来让他们喝。这回与晋惠公打仗,那300人听说穆公被晋军围困,纷纷拿起锐器以死相救,结果反败为胜,俘虏了晋惠公。穆公妻子穆姬为弟弟求情,让晋惠公如约割让河西8城,这才释放了晋惠公回去,当时正是公元前645年。

过了8年,晋惠公死,穆公用兵车护送惠公之弟重耳由秦回晋即位,是为晋文公,他品格不错,也是春秋五霸之一。当年秋,周室发生宫廷政变,狄人袭周,周襄王逃往郑国,向秦晋告急,于是秦穆公领兵协助晋文公勤王,同时派兵在河上列阵,很快恢复了周室的稳定,周襄王表彰其功,任命穆公为西方诸侯之“伯”(霸)。公元前630年,穆公又派兵协助晋文公围郑,但后来听了烛之武的劝告便撤了军。

公元前628年,晋文公刚死,郑国司城缯贺透露给穆公一个信息:如果举兵伐郑,他会开门迎接,让秦国占领。于是穆公决定偷袭郑国。蹇叔和百里奚极力劝阻道:“穿过好几个国度,行军千里而袭人之国,很少有得利者。而且郑人卖国,难道我国就没有人卖国,去把军情告诉郑国吗?”穆公说:“哎呀,真对不起,二位还不知道,我已经把军事行动部署下去了。”当时是派遣百里奚之子孟明视、蹇叔之子西乞术和白乙丙为主将,领兵出征。出发之日,百里奚、蹇叔二人前来哭送其子,告诉他们,黄河南岸的崤地将是他们的埋骨之所。接着,秦军浩浩荡荡地穿越晋国,经过周都北门时,士兵下车致敬,随即有三百辆兵车的战士又跳上车,年幼的王孙满在城头上看见秦军到了天子领域都还那么骄横跋扈,鄙视地评价说:“秦师轻而无礼,不败何待!”那些秦兵沿途灭了滑国,途中撞见了贩牛的郑国爱国商人弦高。弦高一想,必须临机应变,保护祖国才是,就牵了12头牛送到秦营里说:“听说大国将要伐郑,郑君已经修好防御工事,坚决守城,派我送上12头牛来劳军。”秦国那三个主将,大眼瞪小眼地说:“原先本想偷袭,不料被他们发觉了,现在可来不及啦!”从而动摇了军心。那时继位的晋襄公正为他父亲戴孝,听到信息发怒说:“秦人欺我孤子,占领我的滑地,我得教训他们一下!”便穿着丧服发兵抄秦军的后路,在崤地将其层层包围,杀得秦军无一人得脱,那三个主将也被俘虏到了晋国。晋文公的夫人是个秦女,劝儿子晋襄公把三人释放回去,要杀要剐,让秦穆公来干,岂不更好?于是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就被放归秦国。穆公不但不惩罚他们,反而素服郊迎,面向三人哭道:“我不听你们父辈百里奚、蹇叔的话,让你们三位受了奇耻大辱,罪过在我,你们有何罪过?以后悉心雪耻就是了。”仍旧恢复了三人官秩,继续重用。三年以后的公元前624年,穆公让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率领大军伐晋,渡河焚船,破釜沉舟,下决心报仇,终于大获全胜,夺得王官(今山西闻喜西)和郊区之地,晋军闭城拒不出战。穆公亲自从茅津渡过黄河,到达南岸崤地,埋葬了当年战死的将士遗体,堆土竖立标记,发丧三日,在军中发誓说:“我不用蹇叔、百里奚之谋,故有此败,今作此誓,让后世的人永远记住我的罪过!”君子们听到了这个誓词,莫不感动得垂涕。

公元前623年,穆公用由余之谋,征伐戎王,开地千里,增加的疆土相当于12国之大,周襄王还派召公过前来祝贺,赏赐金鼓,给它们组织军乐队。尽管西部游牧部落或叛或从,来去无踪,穆公最后还是成了西戎的霸主。

公元前621年,立下大功的穆公去世,殉葬人数达到177人,秦国良臣子车氏三兄弟奄息、仲行、针虎,都在从死的行列之中。秦人哀痛他们,作了非常伤感的《黄鸟》之歌,载入《诗经·秦风》:

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桑。谁从穆公?子车仲行。维此仲行,百夫之防。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楚。谁从穆公?子车针虎。维此针虎,百夫之御。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直译成白话文[12],那就是——黄鸟“交交”地叫,停留在那棘枣枝呵。谁跟随穆公到阴曹地府——子车奄息呀!这个奄息呵,是百里挑一的突出人才啊!站在墓穴边上往下跳,害怕得浑身颤抖哇!那苍苍的天呀,活埋了我这大好人!如果可以代替,我们愿意献出一百个肉身!

黄鸟“交交”地叫,停留在那桑树枝呵。谁跟随穆公到阴曹地府——子车仲行呀!这个仲行呵,是百里挑一的突出将才啊!站在墓穴边上往下跳,害怕得浑身颤抖哇!那苍苍的天呀,活埋了我这大好人!如果可以代替,我们愿意献出一百个肉身!

黄鸟“交交”地叫,停留在那荆楚枝呵。谁跟随穆公到阴曹地府——子车针虎呀!这个针虎呵,是百里挑一的突出参谋啊!站在墓穴边上往下跳,害怕得浑身颤抖哇!那苍苍的天呀,活埋了我这大好人!如果可以代替,我们愿意献出一百个肉身!

这诗歌对于残酷的人殉制度,作出了极端不平的控诉。这种野蛮的习惯,直到240年后,才由另一个雄主秦献公正式废除了。

接力的扩展

秦穆公死后,父传子把君位传给康公,这时到了公元前620年。以后的秦君,虽然都做了一些事情,但国力逐渐走下坡路,没有多少出彩的地方,下面只好开一篇流水账了事。

原先秦国与晋国土地相连,一直算是友好邻居,但这时慢慢地反目成仇。康公记住好心护送晋公子雍反而被袭的仇恨,一上台便领兵伐晋,一役便占领了武城(今华县东)。两年后,晋灵公也领兵报复,伐秦夺回了少梁。再过两年,秦军再次伐晋,在河曲(今风陵渡)大获全胜,占领了羁马(今山西永济南),可是晋国三军六卿全来顽强反攻,秦国只好撤军。

不过康公实际上是个诗人,并非好战分子,他年轻时护送舅舅晋文公重耳归晋时,写了《渭阳》一诗,载入《诗经·秦风》,成为后人的典故——

我送舅氏,曰至渭阳。何以赠之?路车乘黄。

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

直译成今天的白话文[13]——

我送舅舅,来到了渭水北方。拿什么赠送?大车前头宝马黄。

我送舅舅,思绪使我悠悠然。拿什么赠送?珍美玉佩响叮当。

公元前609年秦康公去世,儿子共公接班。3年后,为了惩罚晋国入侵盟国崇,共公派兵包围了晋国的焦(今河南陕县),但晋成公及时派兵救援,共公并没有占得什么便宜。共公死于公元前605年,由儿子桓公继位。

公元前594年,桓公出兵伐晋,冤冤相报,两军在晋地辅氏(今陕西大荔)恶战。晋国主将魏颗的父亲原先有个爱妾,在他父亲死时本应殉葬,可是魏颗却让这个年轻庶母嫁了人,没有从死。这次他在战场上与秦将杜回交手时,突然跑来一个老人用草绳缠绕秦将的马脚,杜回在战车上站立不稳,摔倒在地,当场被俘,魏颗大获全胜。后来魏颗调查这个老人的来历,原来是他父亲爱妾的爸爸,为了报答免除殉葬的恩情,所以到战场上拼命,这就是成语“结草衔环”的来历。此时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召集诸侯会盟,号召大家休战,桓公没有得到什么好处,只好收手。公元前581年晋厉公与秦桓公夹河会盟,约定彼此重新和好,大家和平共处,不要再动干戈,但桓公归国后马上违背盟约,与翟族合谋进攻晋国。晋厉公非常恼怒,派遣大夫魏相赴秦送上“绝交书”,率领齐、鲁、宋、卫、郑、曹、邾、滕联军讨伐秦国,秦军大败而逃,诸侯联军追击到泾阳,就止了步,宣告胜利。公元前577年灰溜溜的桓公去世,传位给儿子景公。

秦晋世代结仇,不断互相攻击,不再沟通婚姻纽带。公元前562年,景公把女儿嫁到楚国,与楚共王联合,一同出兵攻打晋国,那时晋国正闹饥荒,在栎地(今山西永济西南)惨败。3年后晋悼公决心报仇,派荀偃率领鲁、齐、卫、郑、曹、莒、邾、滕、薛、杞、郳诸侯联军攻打秦国。因秦人在河水上游放置毒药,联军到达泾河后,死伤惨重,荀偃只好填平水井,拆毁炉灶,带领联军在棫林(今陕西华县东)撤军。晋悼公死后,晋平公与秦景公开始和谈。公元前538年,楚灵王作为盟主,在申地召会诸侯约定休战,景公这才不再动刀动枪。次年景公死,儿子哀公继位。

公元前505年,吴王阖闾与伍子胥攻陷楚国郢都,楚昭王出逃,国内成为“无政府”状态。大夫申包胥跑到秦国求救,秦哀公不愿惹事,没有理他。申包胥就蹲在秦廷外不吃不喝,日夜痛哭,一直哭了七天七夜。哀公感动地说:“楚虽无道,但有这样的臣子,怎能让楚国在中原消失?”于是发兵500乘救楚,一举打败了吴军,吴王阖闾收兵回国,楚政权重新建立,哀公终于做成了这件善事。公元前501年哀公死,传位给其孙惠公。公元前492年惠公死,传位给其子悼公。公元前477年悼公死,传位给其子厉共公。

在厉共公时代,古蜀国与秦国有了来往,公元前475年,蜀人前来朝贡。公元前467年,厉共公沿着黄河修筑防御壕沟,发兵两万征伐西戎大荔,占据了戎人王城,后来又在频阳(今耀州区与蒲城之间)设县。这时晋国被韩、赵、魏三家贵族瓜分,成为韩、赵、魏三国,于是历史上的春秋时代转入了战国时代。公元前444年,厉共公征伐西戎义渠。次年厉共公死,儿子躁公继位。

躁公时期的秦国,国力大减,蜀王开明二世号称卢帝,领兵越过秦岭侵伐秦国,占领了南郑,几乎抵达雍邑。公元前430年,西戎义渠又向秦国发起大规模反攻,一直攻到渭水蒿域。公元前429年躁公死,传位给其弟怀公,公元前425年发生政变,庶长晁联合其他贵族逼怀公自杀,由其孙灵公继位。

灵公一辈子热衷于祭神,在雍邑附近修建吴阳上畤,祭祀黄帝;又修建下畤,祭祀炎帝。历史学界认为这件事是个重要信号,表明秦国正式承认了中原神祇的地位,接受了华夏文化。灵公还再次沿黄河深挖堤岸,修筑防御城墙,还建造籍姑城(今韩城北)作为抵御魏国的堡垒。公元前415年灵公死,由其叔简公继位。

简公一辈子办过几件大事。公元前409年,他命令官吏们带剑防身,这是秦国革新礼制的一大措施。次年,魏军伐秦,尽占河西之地,秦人退守洛水(今陕西境内)。为加强防御,简公组织军民在东境修筑长城,成为战国时期最早的长城建设,这一段长城南起今华阴东南小张村附近,向东北越过渭河,沿洛河右岸北经大荔、蒲城,止于白水县黄龙山南麓。公元前400年简公死,传位给儿子惠公。

公元前387年,惠公夺回了蜀人占领的南郑。当年惠公死,两岁的幼子出公继位,由其母主持朝政,造成了政治上的混乱。公元前384年,庶长觉得避居河西魏地的灵公之子献公适合担任君主,便把出公和他的母亲杀了,迎接献公归国继位。

连续不断走下坡路的秦国,直到献公登台才停止了下滑,逐渐有了起色。

当时三晋之一的魏文侯重用李悝、吴起等人,推行中央集权制,以法治国,使魏国成为中原的超级强国。秦国的困顿低落与魏国的蓬勃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极大地刺激了曾经在魏国流亡的献公,因此他上台以后,便着手在秦国进行一系列改革。他首先废止人殉制度,不再用活人殉葬;接着吸引周边部族到秦国种地、放牧,与本国人一视同仁,使人力资源显著增加,荒田同时也得到了垦殖。公元前379年,献公又把蒲、蓝田、善、明氏等边境地域改建成县,派官吏直接管理,然后“初行为市”“初租禾”,开始对工商业作规范管理,抽取营业税;按地主和自耕农的实际占有面积,征收农作物实物税,这些措施给国库带来了大量的收入。在户籍管理上,将五户人家编为一“伍”,农忙时互助,农闲时练兵,如果有人犯法,则实行连坐。

献公埋头改革多年,励精图治,不再参与其他诸侯之间的争斗,使秦国的国力逐渐增强。

公元前366年,献公见韩魏两国威胁到天子周显王,便以此为借口,起兵勤王,在洛阳打败了韩魏两军,得到周显王的赞赏。两年后,献公令秦军攻魏,一直打过黄河,深入魏境到了石门(今山西运城西南),夺回了秦国故土河西之地,周显王祝贺这一胜利,赐予献公与穆公一样的“伯”号(霸主)。再过两年,秦军在少梁(今陕西韩城西南)大败魏军,攻占庞城(今陕西韩城东南),还俘虏了魏相公叔痤。因为早年献公在魏国流亡时,公叔痤待他不薄,献公怀念旧情,将公叔痤盛情款待一番,送回魏国,让他仍然担任魏相。

打了一场翻身仗的献公,公元前362年去世,儿子孝公继位。于是秦国历史上崭新的一页,就慢慢翻开了。

变法的功效

秦孝公是秦国有名的君主,他一生中做了两件大事:一是迁都咸阳,二是变法图强。

《史记》分析了当时天下大势[14]:黄河、崤山以东有6个强国,君主是齐威王、楚宣王、魏惠王、燕悼王、韩哀侯、赵成侯。淮水泗水之间,有鲁、宋、卫、邾、滕、薛等十几个小国。其中楚、魏与秦接界。魏国修筑长城,沿着郑国的洛水以北延伸,占有上郡。楚国北有汉中,南有巴、黔中之地。周室衰微,诸侯互相以武力相争斗。秦国位于西方雍州之区,不参与中原诸侯的会盟,大家把秦国当作夷狄看待。

这些话说明,秦国是在西周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初期在羌戎的包围中过着游牧的生活。周室东迁,羌戎的一部分虽被秦军驱逐,向东南迁徙,但是关中依然是羌戎之地,后来还与从北方来的狄人杂居,时叛时服。春秋时期,尽管穆公称霸西戎,但是与晋、楚相比,无论政治、经济、文化都要落后得多。秦的宗族之间还常常发生械斗,似乎尚无大宗、小宗的区别,男女婚娶,还没有一定的制度和礼教。这些,大概和与羌戎长期杂处有关,但不可否认,在另一方面,秦日益接受了华夏的礼乐文化。

公元前349年,咸阳城修建完成,秦国国都便从栎阳迁徙到咸阳。秦都移到咸阳,更贴近中原腹地,形势上显然十分有利。当初建设的秦都故城在今咸阳之东十多公里,1959年考古人士着手勘查,连续工作到1988年,共发现夯土建筑遗址27处,手工业作坊遗址6处,秦墓128座,还对其中的两座宫殿遗址进行过考古发掘。

咸阳故城南靠渭水,因渭水不断北移,现在已经看不见城郭的踪迹,通过考古工作,发现故城北半部的宫殿区,以西起聂家沟、东至山家沟一线的遗迹分布为最多,规模也最大;在它外围,发现有东西长约900米、南北长576米的夯筑墙垣。根据遗迹所在位置和出土遗物判断,这组遗址应该就是秦国的咸阳宫,墙垣或许是宫墙。宫殿区西面还有大片墓地,西南面有铸铁、冶铜、制陶作坊遗址和民居建筑遗迹。根据宫殿区、手工业作坊和墓地的分布位置,参照汉代长安城内宫殿区占据了大部分面积的比例,初步推测出秦国咸阳城的大致面积,东西大约6公里,南北大约8公里。

考古发现的宫墙以内遗址,保存较好的是其中一处夯土台基,东西长60米,南北宽45米,高出地面6米,推测是一座凭台重叠高起的楼阁,平面上以曲尺形的多层夯土高台为基础,台顶中部有两层楼堂,构成主体宫室,四周布置有上下不同层次的较小宫室,底层建筑的周围,有回廊环绕。在其西南100米处的宫殿基址处,建筑物互相连接,推测是带有回廊的一座殿堂,廊道两壁上还有彩绘壁画,画面主要是车马仪仗、植物纹饰和几何图案。根据这些发现,得知秦国宫殿中,每座建筑物自成一个独立体,而多座建筑物之间则以甬道、复道相接,构成一个组合体;从每座建筑物的间次、门道设计,到一个建筑群的整体设计,都采取对称式的布局。秦国开创的这种宫殿建筑形式,对后世影响很大。考古人士发现,两处遗址都有大量焚毁倒塌的堆积物,表明它们均毁于秦代末年的烈火。

秦孝公除了进行咸阳城的大规模建设以外,还要赌一口气恢复霸业,于是推行惠政,救济孤寡,招募战士,颁布了论功行赏的法令。他一上台,就在国中下令说:“昔日我穆公在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狄,扩地千里,天子称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是何等的光美啊!可是以往厉共公、躁公、简公、出公时期,国家产生了内忧,无暇顾及外事,于是三晋便趁机攻夺我河西之地,中原诸侯都看不起秦国,这真是莫大的耻辱呵!献公即位以后,镇抚边境,迁都栎阳,还想东征恢复穆公的故地,重修穆公的政令。寡人思念先君这些意图,经常痛在心中。现在,你们这些宾客群臣中,有能出奇计使秦国强盛起来的人,我就委任他做高官,还要分给他土地!”

这些明确而响亮的召唤,确实引起了天下共鸣,当时就有个能人前来应征,他就是卫国的公孙鞅。他先是到了魏国,担任魏相公叔痤的“中庶子”,掌管公族事务。

公元前361年,孟子曾经拜访过的“梁惠王”(就是魏惠王),急急忙忙地坐车前往相府,因为魏相公叔痤已经病危,他来到病榻之前,打听谁能做魏相的接班人。公叔痤感激地伸出干枯的手,有气无力地说:“我府里的家臣中,有个公孙鞅,现在的职务是中庶子。别看他才二十几岁,却是个真正的奇才。我死之后,就请大王把整个国政交给他吧。”惠王不觉愣住了,站起身来要走,只见公叔痤挥挥手,让室内所有的人退出去,接着对惠王悄悄地说:“如果大王不愿用他,必须把他杀掉,千万别让他走出国境!”这回惠王倒是痛快地答应了他,回宫去了。

躺在病床上的公叔痤,思想上产生了激烈斗争。他良心上很过不去,便把公孙鞅喊来:“今天大王来看望我,问我谁能继承相位,我倒是推荐了你,可是他似乎并不同意。我实在没有办法,只好将他一军,对他讲如果不能用你,干脆把你杀掉,想不到他竟爽快地答应了我。这里有些金帛,你把它拿上,赶快离开相府,逃命去吧!”公孙鞅听后却不以为然:“相爷请勿过虑。吾王既然不听您的话用我,当然也不会听您的话杀我。他根本不把我当回事!您就请放心吧。”

后来公叔痤死了,公孙鞅一直也没有离开大梁。

这时,邻国的秦孝公求贤若渴。公元前359年,公孙鞅走了孝公宠臣景监的门路,到达秦国,参见孝公。听公孙鞅谈他的政治理论,孝公先是不断地打瞌睡,公孙鞅最后讲了强国之道,“内务耕稼,外劝赏罚”,孝公便兴奋起来,把坐席移到靠近他的地方,高兴地听他谈了好几个晚上都没有疲倦。但是大臣甘龙、杜挚等人对公孙鞅的主张却不以为然,孝公便让他们公开辩论,这些大臣根本驳不倒公孙鞅。于是,孝公便任命公孙鞅为左庶长,公元前356年颁布了变法政令,立即在全国实行:

——所有居民编成什伍组织,有罪连坐。

——禁止私斗;有军功者受爵;宗室子弟,没有军功就没有名位。

——凡是靠耕织取得高产的民众,一律免除劳役;经商或因怠惰而致农业减产者,罚为奴婢。

非常明显,变法的核心内容是重农抑商,奖励耕战,颁布依军功行赏的20级爵制。孝公定都咸阳后修建了冀阙,就在那门阙上正式公布了变法法令。有了国君的大力支持,秦国扎扎实实地提倡耕织,奖励军功,没有军功的宗室子弟,当真一概废除了名位。功爵等级中,从第一级到第八级是民爵,第九级以上才是官爵。有军功的宗室子弟,最高爵位规定不能超过侯爵。即使他成了侯爷,封到了自己的领地,也只能收取封地里的租税,民事一律由派来的县令掌管,宗室子弟不得干预行政,不能为所欲为。

春秋以来,中原诸侯国往往是贵族专政,君权旁落,如想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提拔有军功的人,抑制宗室权贵。《史记·商君列传》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宗室贵族,是凭借血缘关系取得世卿世禄的特权,而今要凭借军功授官授爵,才能取得土地、奴隶和财产,因此这些人极力反对变法,成为变法的最大阻力。

公孙鞅害怕民众不去执行这些法令,想了个取信于民的办法。有一天,他在国都集市的南门放了一根三尺长的木头,旁边贴出告示——谁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发给他10块金币作为奖金。因为这件事做起来实在太容易,而奖金又意外地高,过路的人或者以为是开玩笑,或者以为是设陷阱,看一看就走了,一连三天无人响应。于是公孙鞅便重新贴出告示,把奖金提高到50块金币。不久,有个胆子大的汉子,扛起这块木头放到北门去,结果真的拿到了那笔丰厚的奖金。此事一传十,十传百,风行秦国。从此以后,凡是公孙鞅出的告示,无论大事小事,大家都踊跃回应。就这样,他那些新法,有了民众支持,推行开来就顺利得多。

变法之前,他曾要求孝公答应三个条件:执法不避权贵;国君和大臣须深信不疑;举国唯法是从,宫室宗亲违法亦须与庶民同罪,否则,“权臣死而法令溃”。孝公欣然答应,说:“三百年来,变法功臣皆死于非命,这本是国君之罪。终我一世,绝不负君!”孝公言行一致,在改革之初产生了不少反对派,“宗室贵戚多怨王者”,但孝公始终没有动摇过。

公元前350年,升任大良造的公孙鞅曾经出兵占领魏国的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此时又进行了第二次变法——废井田,开阡陌;设郡县,任县令;按户口征收军赋;统一度量衡。

井田制本是“公社所有制”。后来公社土地被贵族掠夺而去,农民“助耕公田”,实质上变成了宗室贵族的农奴。变法以后,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民也成为国家所有的“编户齐民”,按照户口授田,向国家缴纳租赋。刚刚受田的农民,由于“赋税平”,显然就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如果立了战功,还能获得最低级别的爵位。这样,农民就固定在乡村土地上,不致流入城市。那时秦国地广人稀,变法所采用的免除兵役、赐给田宅等优惠政策,以及招募邻国农民前来开荒种地,大大增加了国内劳力,无形之中还补充了兵源和粮食储备。

通过十多年的改革,秦国由一个偏僻而欠发达的邦国,一跃成为兵强民富的强国,很快压倒了齐、楚、燕、韩、赵、魏六国,成为战国七雄中的霸主。秦国民风也随之大变,国力在大幅度地不断上升。《史记》说那时的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在执法过程中,公孙鞅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公元前348年,8岁的太子嬴驷出外游玩,行动上触犯了法律,按条例应当受罚。公孙鞅说:“太子是未来的君主,又未成年,不能用刑,就让他的老师公子虔代他受刑;另一位老师公孙贾,有教育不严的责任,该受黥刑,在脸上刺字。”过了4年,恚忿的公子虔自己又犯了法,这回受到了劓刑,被割掉了鼻子。他受刑之后,感到受了奇耻大辱,整整8年没出家门。

公元前341年,秦军攻魏,公孙鞅以计谋俘虏了魏公子卬,迫使魏国献出部分河西之地以求和。公孙鞅立了大功,由大良造受封为商君,拥有15邑的领地,被人们称为“商鞅”。

公元前337年,45岁的孝公因病去世,19岁的太子嬴驷继位,是为惠文君。公子虔觉得复仇的时机已到,就向新君诬告商鞅谋反。商鞅感到风头不对,想逃回魏国,但魏国不敢接纳;他只好跑回他的领地商邑,组织起一股军队,向北进入郑境。秦国大军赶来擒拿,他抵挡不住,终于在渑池被杀。秦国军将把他的尸体运回国都,听候发落。惠文君下令将遗体加以“车裂”,进行五马分尸。

在这段时期,秦国有个人思想上特别紧张,他就是商鞅的老师尸佼。他本人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人称“尸子”,最初在秦国活动,做商鞅的门客。商鞅变法时,“谋事画计,立法理民”,经常向他请教,并多次采用他的策划,他可说是一位幕后的高参。由于尸佼具有科学的思路、扎实的功底,因此,商鞅公开称之为老师——其实他的年龄并不比商鞅大。但就是这一称号,使他背上了沉重的政治包袱。因为太子犯法,刑及老师,商鞅被害,援例会连累到他,所以他赶快往南逃跑到了蜀国,给蜀人播下文化种子[15]。

商鞅变法以后,秦国国力渐强,需要向东发展,首当其冲的就是三晋,因此秦国与三晋的战争最为频繁,也最剧烈。公元前337年惠文君上台时,楚、韩、赵、蜀各国都来朝贺,连周显王也派来了使臣。

惠文君这人野心很大,首先想把近邻魏国一口吞掉。公元前332年他便开始伐魏,魏割让阴晋(今陕西华阴东)与秦,秦人便把这块地方改名为“宁秦”。次年,秦军再次伐魏,俘虏了魏将龙贾。再过一年,魏国终于把原属秦人的河西之地割让给秦。下一年,秦军渡过黄河,占领了魏国的汾阴、皮氏、焦邑。又过一年,魏国再将上郡15邑割让与秦。秦国这样张牙舞爪,狼吞虎咽,吃相实在难看。

公元前327年,惠文君将曲沃和焦邑退还给魏,但使西戎族臣服于秦,设立了义渠县。公元前325年,惠文君继魏、齐之后也称“王”了,于是将次年改称“更元元年”,从此“秦惠文王”的称号便正式诞生了。

纵横的搏斗

战国是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当时出了个神秘人物鬼谷子,相传他名叫王诩(一作王栩),因在阳城云梦山的鬼谷里居住,所以有了这个雅号。他学识渊博,世间传说他得到了老聃的真传。那时有许多年轻人负笈师从,后来成为军事家和外交家,其中最出名的弟子就是苏秦和张仪,《史记》为这两人立传时,明确说他们的学术“习之于鬼谷先生”“俱事鬼谷先生学术”。目前《鬼谷子》14篇仍然传世,专讲揣情摩意、纵横捭阖之道,开创了在各个诸侯国之间穿梭游说的纵横家一派。唐代诗人陈子昂曾在《感遇》诗中表达了文化界对鬼谷子的崇拜之情[16]。

过去一般认为:苏秦、张仪同为鬼谷子的学生,苏秦主张“合纵”,张仪主张“连横”,苏秦比张仪年长。但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战国纵横家书》提供了不同的信息:事实上苏秦的年龄比张仪还小。书中记载苏秦死于公元前284年,张仪却死于公元前310年,苏比张晚死26年,当张仪在秦国为相时,苏秦只是个年轻的游说人,根本没有和张仪打过交道。可以肯定的是,张仪的对手并不是苏秦,而是魏国人公孙衍,公孙衍也是个“合纵说”的倡导者。

所谓“合纵”,就是“合众弱以攻一强”,许多弱国联合起来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所谓“连横”,即“事一强以攻众弱”,由强国拉拢一些弱国来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土地的目的。从地域上看,当时的弱国主要是三晋,而齐、秦最强,他们北连燕而南连楚,便形成了“纵”势;东连齐或西连秦,则形成了“横”形。既然“合纵”策略是阻止强国兼并弱国,可以对秦,也可以对齐;而“连横”策略则是强国迫使弱国帮它进行兼并行动,以秦为主或以齐为主都行。

这时的各诸侯国,心里想的都是怎样保存自家实力,争取盟国力量,对外扩展疆土,便有“纵”和“横”两种不同的策略可供选择,那些耍嘴皮的“纵横家”,就适应这种政治斗争的需要应运而生。他们到处鼓吹:依靠纵、横两种策略“大可以王,小可以安”“纵成必霸,横成必王”。但他们需要随机应变,根据政治形势的变化,合纵、连横的具体内容也会跟着产生微妙的变化。

早期纵横家公孙衍是魏国阴晋(今陕西华阴东)人,公元前333年曾在秦国担任“大良造”,人称“犀首”,这个外号显示了此人锋芒毕露。当张仪入秦鼓吹“连横”策略不久,“犀首”公孙衍就离开了秦国,入魏为将。因为那时魏国国力衰退,公孙衍主张联合邻国出兵,因为众人拾柴火焰高,才能打胜仗。他计划在公元前325年付诸实施,拉拢了齐国名将田朌一起伐赵,他跑到齐国大肆鼓吹:如果齐王愿意出兵5万人,不超过5个月必然能够破赵。田朌私下对公孙衍说:“你把破赵讲得太容易了,恐怕会有后患!”公孙衍笑道:“如果把事情说得太难,齐魏两国之君就不愿出兵了,等到他们出兵之后,见到大事不妙,两国之君自然而然就会增兵,那不就可操胜券了吗!”后来事实果真如此,齐魏两国联军大败赵兵,田朌俘虏了赵将韩举,占领了平邑(今河北南乐西北)和新城;公孙衍也打败了赵将赵护,得到不少好处,这是他担任魏将后初次得胜。

西方的秦国迅速强大起来之后,开始蚕食邻国的土地。公元前340、前332、前329年惠文君连续大举伐魏,魏国只得不断割地求和,使秦国版图大增。这种形势使周围各国感到非常紧张,特别是关东六国看到秦国军事力量越来越壮大,大家都估计无力单独抗秦,于是热衷于推行公孙衍那一套“合纵”策略。本来这种“弱弱联合”的策略确实能够遏制暴秦的侵略野心,但六国之间存在着一定矛盾,各自都想多获私利,表面上抱成团,实际上只是一种松散的联盟。此时秦国见树敌过多,大事不妙,就采取魏国人张仪的“连横”策略,劝说各国帮助秦国进攻其他的弱国,利益均沾。这种“合纵”“连横”的对垒,持续了很长时间。不少诸侯国为了自身利益,时而加入“合纵”行列,时而加入“连横”队伍,反复无常,成语“朝秦暮楚”的典故就是这么来的。

公元前324年,即秦惠文王更元元年,他任用张仪为相。张仪亲自率兵出函谷关,攻取魏国的陕地(把当地人口还给魏国),把它作为进攻中原的跳板,同时筑上郡塞,巩固上郡的防御工事。次年(前323年),张仪又与齐、楚大臣在啮桑(今江苏沛县西南)会盟,目的在于拉拢齐、楚两国,防止公孙衍拉回齐楚来搞“合纵”。张仪还引导魏君多次朝见齐君,鼓励齐君称“王”,为了加强与大国的和好,又使魏太子嗣入质于齐,使魏公子高入质于楚。很明显,秦相张仪拉拢齐、楚的主要思路,目标便在于破坏公孙衍的“合纵”策略。

公孙衍当然不甘示弱,就在这一年,他发起了一个燕、赵、韩、魏、中山“五国相王”的行动,搞统一战线,破坏张仪拉拢齐楚搞“强强联合”。因为魏、韩早已称“王”,从这年起,赵、燕、中山三国也开始称“王”了,这样就形成了与秦国对抗的“合纵”态势,不过中间出现了阻碍,齐国首先发难,说中山国很小,不承认它有称“王”的资格,还想联合魏、赵、燕三国迫使中山废除王号,但未成功。同年,楚国为了迫使魏国投入楚国怀抱,想把流亡在楚的魏公子高立为太子,派柱国昭阳在襄陵打败魏军,取得8个城邑,迫使魏国废掉太子嗣。魏惠王因不断受到齐、楚的打击,在纵横之间左右摇摆,公元前322年不得已用张仪为魏相。张仪提出魏国与秦、韩联合攻齐的“连横”计划,在诸侯之间做出“事秦”的样板,让大家抱秦国的大腿,但魏惠王不肯听从。

随后,秦国出兵攻占了魏国的曲沃(今山西闻喜东)、平周(山西介休西),对各国产生了很大威胁。因此,关东5国紧张起来,异口同声支持公孙衍的“合纵”策略。公元前319年,魏国免除了张仪的相位,改用公孙衍为相,把张仪逐回秦国,从此公孙衍得到关东各国的支持,合纵的优越性便形成了。

公元前318年,魏相公孙衍发起了三晋、燕、楚“五国伐秦”之役,这是第一次“合纵”策略的具体实施,因为楚国最强,这次联盟战争以楚怀王为纵约长。由于当时楚、齐和亲,楚国就想拉拢这个大哥,希望齐国与匈奴也参加联军共同攻秦。张仪首先想到,破坏楚齐联合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便两次入楚游说,离间楚齐关系,他在楚国收买了贵族靳尚等贪官,然后向楚怀王许愿,秦国情愿献出商於之地600里,来换取楚与齐的断交。楚怀王是个见利忘义的昏庸之辈,受到张仪甜言蜜语的诱骗,不听屈原等人的劝告,决定与齐断绝了联盟关系,结果张仪“连横”策略有了胜利的苗头,在软骨头楚怀王的影响下,五国联军积极性大减。次年(前318年)实际出兵与秦交战的只有魏、赵、韩三国,三晋联军攻到秦国函谷关大门口,西戎义渠又发兵袭破秦军于李帛,在东西夹攻之下,秦国有些招架不住,于是惠文王派外号“智囊”的庶长樗里疾领兵抵抗,这位能人在修鱼(今河南原阳西南)与联军打了一场恶仗,俘虏了魏将申差,打败了赵将公子渴和韩将太子奂,斩首八万二千。魏国受到的损失较大,实在承受不起,便派相国惠施到楚国为使,说明要与秦国讲和,并不是破坏盟约。又过一年(前317年),秦军已深入韩、魏两国的交界地区,结果韩军惨败,被迫屈服,整个“合纵”联盟就算瓦解了。三晋与秦休战后,秦国进一步干涉了魏的内政,令其立公子政为太子。到了这时,公孙衍“五国伐秦”的大行动便烟消云散了。

粉碎了“五国伐秦”行动后,便到了秦昭襄王时代,秦国更加注意扩充后方,灭了巴、蜀两国,实力增强。而东方的强齐也趁燕国内乱,直接出兵干涉,仅50天就攻下燕国国都。还有个大国楚,受到愚蠢国君的拖累,就没有那么顺当。张仪不是答应给楚怀王600里土地吗,当楚国派使臣正式向秦讨取商於土地时,张仪赖了账,厚着脸皮拿出地图说“商於之地不是600里,而是6里啊”,这等于说秦国不给楚国土地。楚怀王发现上当受骗,怒气冲霄,在公元前312年发兵攻秦,但秦军却在丹阳大败楚军,消灭了8万人,俘虏了主将屈匄以下70余人,进而占领汉中,加强了关中和巴蜀的联系,还免除了对秦本土的威胁。愤怒的楚怀王聚兵反击,又大败于蓝田,既上了当又吃了亏,捶胸顿足不已。这时,齐国乘人之危与秦结盟,联合魏、韩进攻楚国,又在垂沙大败楚军,宛、叶土地被魏、韩占领,使楚国大受挫伤。公元前299年,昏庸的楚怀王受到张仪的邀请,以为事情有了转机,亲自赴秦相会,结果又上了大当,被秦国扣留,不能回国,自食苦果。

次年(前298年),齐国约韩、魏“合纵”攻秦,经三年奋战,攻进了函谷关,迫使秦割地给韩、魏请和,总算帮楚国出了一口恶气。公元前294年,齐国改变策略,想在秦、赵两国支持下灭宋,秦也想在与齐妥协后攻击韩、魏,构成“连横”。次年(前293年),秦将白起消灭了魏、韩联军24万。此后连续两年,秦军轮番攻伐韩、魏,韩、魏被迫献地求和。这种纵横拉锯,令人眼花缭乱。

为了争夺宋国的定陶,秦、齐还展开了外交活动,拉拢“连横”关系。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在宜阳自称“西帝”,派人尊齐闵王为“东帝”,以便联合攻赵。但是来到燕国的说士苏秦为了燕国的利益,向齐闵王劝说“伐赵不如伐宋之利”,要使“天下爱齐而憎秦”,才是上策。齐闵王听从了他的意见,三个月便自动取消了“东帝”称号,秦国不得不同时取消了“西帝”称号,退还了所攻占的赵、魏部分土地。当时赵国李兑也积极支持苏秦,于是又形成了“合纵”的局面。

公元前287年,燕、齐、赵、魏、韩五国共同攻秦,这是公孙衍之后的又一次大合纵,次年(前286年),齐闵王派兵伐宋,终于把弱宋灭了。公元前284年,三晋、燕、秦五国却联合伐齐。燕将乐毅领兵进攻齐国,齐军望风披靡,齐闵王也被楚军杀死,联军占领了齐国70余城,齐几乎亡国。公元前279年,坚守即墨的齐将田单发起新奇的“火牛阵”反攻,终告复国。这时秦将白起攻下了楚都*郢,一直打到竟陵、安陵,再向南攻取洞庭五渚。从此,秦国独霸天下之势已成,齐国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无法与秦纵横对峙了。

迅猛的扩张

现在重新回到秦惠文王的时代。更元九年(前316年)惠文王听从司马错的意见——吞并巴蜀是伐楚的跳板,对秦更加有利——于是趁苴、巴两国冲突之际,大举攻蜀,蜀王失败逃走,后被杀死,蜀国就这样灭亡了,随后秦军又攻灭苴和巴国[17]。秦国对巴蜀的征服,获得了丰富的经济资源,此后秦积极开发巴蜀,农田水利和农工商业都有了迅速的发展。到了公元前314年,秦国又兼并了今陕西大荔、庆阳一带的义渠,这义渠就是北狄败退后留下来的余部。公元前312年,秦国联络韩、魏对楚、齐发动战争,攻占了楚国汉中(今河南西峡丹水以北地区)。秦军还向齐国进攻,直达濮水之上。后来秦楚又在蓝田(今湖北钟祥西北)展开大战,楚军大败,秦国占领了不少土地,使关中和巴蜀连成一片,解除了楚国对西南方的威胁。

公元前310年惠文王去世,其子武王即位。这个武王身高力壮,喜欢跟人角力,当时的大力士任鄙、乌获、孟贲等人因而受到重用。公元前308年,武王领兵攻占韩国的宜阳,从此秦的势力进一步伸入了中原。过了一年,武王出巡周都洛邑,见到著名的“九鼎”,那些铜鼎很重,武王就提出与举重运动员乌获、孟贲比赛举鼎,结果他倒是把几百斤重的大鼎举了起来,但用力过猛,两目出血,胫骨折断。当天晚上,武王即因流血过多气绝而亡,随后其弟昭襄王继位。

昭襄王在位56年,是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之一,蜀郡守李冰就是他所任命的。昭襄王即位初期,其母宣太后当权,外戚穰侯魏冉专政,打破了商鞅的禁约,在国内增加了一些封君。他的同母弟公子市既封为泾阳君,后又改封于宛;公子悝先封高陵君,后又改封于邓;宣太后的同母弟芈戎先封为华阳君,后又改封为新城君。这些新贵族生活奢侈,到处炫富。魏冉倒是精明,推荐军事家白起为将,先后战胜了三晋、齐、楚等国,占取魏国的河东和南阳、楚国的黔中和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宣太后和魏冉专权多年,虽然没有削弱对外的战斗力,但是君权不免旁落,直到公元前266年,昭襄王任用魏国人范雎为相,主张恢复商鞅的办法,论功行赏,因才授官,随即剥夺了太后和穰侯的专权。在战略方面,范雎提出一个相当实惠的“远交近攻”方针,他说,占领的土地“得寸则王之寸,得尺则王之尺”,在战争中“毋独攻其地,而攻其人”,不仅要攻占土地,而且还要消灭敌人的战斗力,这些原则确实非常厉害。从此,秦国便把三晋作为直接进攻的目标,不再窥视关东各国,对远邦表示友好。

公元前265年,秦军大举攻韩,占领了韩国少曲(今河南济源东北)、高平(今河南孟州市西)之地。次年,白起又攻取太行山以南的南阳地,断绝了韩国本土和上党郡之间的孔道。公元前262年,秦军再攻取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西),把韩国上党郡和本土完全隔绝开来,韩国感到非常害怕,想献出上党郡与秦谈和,但上党郡守不从。韩惠王派冯亭去当使者,冯亭却把上党郡17县献给赵国,以求赵军帮助。于是赵国派廉颇率领大军驻守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秦国立即派左庶长王龁迎敌,由此引发战国时期规模很大的长平之战。由于廉颇是赵国名将,秦人颇为畏惧,便设下离间计,扬言秦国不怕廉颇,只怕赵括。昏庸的赵君果然任命赵括代替廉颇,秦人得到这个消息,大喜若狂,秘密派遣武安君白起代替了王龁。当赵军出击时,却被白起拦腰截成两段,形成被动局面。秦军利用封闭的地形条件,用50余万大军严密围住人数大致相等的赵军,使赵军断粮46天,最后白起发动猛烈袭击,在战阵上杀了赵括,在长平活埋了赵国40余万投降的士兵,开了战争史上虐俘的空前恶例。

公元前259年,秦国大将王陵乘胜进攻赵都邯郸,因白起与范雎有隙,托病不肯出战。这时赵国正值长平战大败之后,“死者不得收,伤者不得疗,涕泣相哀,戮力同忧”,奋勇抵抗,秦军死伤不少,仍攻不下邯郸。范雎便让王龁代替王陵,又派郑安平为将,依旧啃不下这块硬骨头。公元前257年,魏、楚联合图谋救赵,合力出兵,魏国的信陵君无忌在邯郸城下打败了秦军,解除了赵国的困境,迫使秦国退兵讲和,让太子嬴柱的儿子异人来到赵国作人质。此时赵国商人吕不韦发现异人“奇货可居”,不断用钱财资助他,后来还定计与异人一起逃回秦国,于是异人便改名“子楚”。公元前256年,秦军继续进攻韩、赵,取得一些城邑,斩首十余万,周赧王感到秦军步步逼近,非常恐慌,与燕、楚密谋联合关东各国,再次建立合纵盟约,在伊阙联合共击秦军。秦国侦知是“周天子”出的主意,立即攻打西周,赧王被迫投降,献出36邑和人口3万,迁九鼎于咸阳。后来公元前249年,秦军又灭了东周,历史上的周王朝就这样烟消云散了。

公元前251年,昭襄王去世,太子嬴柱继位,是为孝文王,但他即位不到一个月就死了,轮到从赵国逃回的子楚继位,是为庄襄王。公元前250年庄襄王坐上国君宝座,马上任命恩人吕不韦为相邦(相国),命蒙骜为将攻打赵国,夺取了太原、榆次、新城、狼孟等37城。同年,蒙骜又攻取了魏国的高都(今山西晋城东北)和汲(今河南卫辉西南)。庄襄王又命王龁攻打上党,设立太原郡。此时,魏国信陵君联合燕、赵、韩、楚进行合纵,五国联军在黄河以南击败了蒙骜带领的秦军,乘胜追击至函谷关,秦军闭关不出,但信陵君从此名震天下。

公元前247年,庄襄王死,太子嬴政继位,他就是后来的秦始皇。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举行冠礼,亲自专政。随后他平定了嫪毐之乱,接着又削除了吕不韦的势力,成为一代雄主。

秦王政在位初期,近邻三晋的大部分土地已被秦国夺取,还建立了郡县,六国最后的灭亡时间已经不远了。简单说来,公元前230年,秦灭韩。公元前228年,秦将王贲大破赵军,建立邯郸郡。公元前227年,秦在易水大破燕军。公元前226年,秦将王翦攻下燕都蓟城,燕王喜迁都到了辽东。公元前225年,秦利用黄河水冲灌魏都大梁,三个月后城坏,魏亡。同年,秦先派李信攻楚,秦军失利,再派王翦攻入楚都寿春,公元前222年楚亡。同年又灭燕、赵(代王嘉)。公元前221年,最后灭齐。

从此六国统一,结束了战国的乱局,秦王嬴政便改称“始皇”,历史上的“皇帝”称号由此起始。他非常霸道,废除任人议论的谥号制度,以后继位者称为“二世”“三世”直至“万世”。政治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使普天下书同文、车同轨,度量衡统一;文化上则焚书坑儒,实施文化专制;军事上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他把中国推向大一统时代,创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大帝国。

基于这些轰轰烈烈的行为,嬴政被明代李贽赞誉为“千古一帝”。

巴蜀的灭亡

公元前318年,六国推楚怀王为纵约长,带领六国联军进攻秦国。但秦兵突出函谷关,击破较弱的韩军,挫败了联军的锋头;次年,秦军又猛烈打击了韩赵军队,使“合纵”联盟基本失效,那合约也就自行瓦解了。这时,秦惠文王扬扬得意,准备乘胜再消灭某个邻国,于是召开军事战略会议。这在《战国策》《史记》《华阳国志》上,都有着详细记载[18]。

当时地形封闭的西蜀,以盆地式的成都平原为主体,基本上是个独立王国,少与外界交往,古史少有人知。直到西汉末年,才有个成都才子扬雄,把口头传说的古蜀史写在《蜀王本纪》上,但后来这书失传了。最早录下《蜀王本纪》佚文的,是晋代刘逵给左思《蜀都赋》做的注:

“蜀王之先,名蚕丛、柏濩、鱼凫、蒲泽、开明。是时人萌(民)椎髻左言,不晓文字,未有礼乐。”

表明古蜀国有“蚕丛、柏濩、鱼凫、蒲泽、开明”5个王朝。

古蜀王朝的总年数,《太平御览》卷166上转抄《蜀王本纪》说:“从开明以上至蚕丛,凡四千岁。”说明这5个王朝长达4000年之久。晋代常璩《华阳国志·序志》也透露出信息:“世俗间横有为蜀传者,言蜀王蚕丛之间,周回三千岁。”任乃强教授《蚕丛考》认为:“说三千岁,为保守数;四千岁,为近似数。”近年,四川史前考古发现的年代最早文化遗址是广元嘉陵江东岸的中子铺,测年数据是距今6730~6000年;邓家坪遗址和西岸的张家坡遗址,数据是距今5400~4000年;往西的绵阳边堆山遗址,数据是距今4800~3700年;再往西的广汉三星堆遗址,数据是距今4740~4070年;继续西行,跨过岷江的新津宝墩遗址,数据是距今4500年。这说明随着时光流逝,蜀人逐渐西行。如果以公元前6世纪的开明王朝为基点来衡量,中子铺大概比它早4000年,这和扬雄所记的古蜀历年十分吻合。

古蜀最老的三代是蚕丛、柏濩、鱼凫,《太平御览》卷888上抄录《蜀王本纪》说“此三代各数百岁”。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引《谱记》:“周衰,先称王者蚕丛,国破,子孙居姚巂等处。”可见蚕丛子孙后来迁往“南中”去了。蜀人心目中的蚕丛王,以吐丝的蚕为族徽,而鱼凫王则以鱼为族徽,出土文物中有不少反映。1988年四川蒲江飞龙村战国晚期船棺墓中出土的鱼形铜印,印文用十字格分成4部分,右上部便刻着吐丝的蚕和一条鱼。刻有蚕徽的文物,还有近年发现的新津铜钟、成都交通巷铜戈、大邑五龙乡铜斤、蒲江鹤山镇铜印等。

根据老三代各数百年来估计,蚕丛和鱼凫大概治国久长,推测各占800年;柏濩一代没有什么传说,估计占一半左右,这三代历时大约2000年之久。因开明王朝被秦所灭在公元前316年,上推到蚕丛时代,大致是公元前43世纪;而鱼凫王朝末年,就大约是公元前23世纪了。

鱼凫后面还有两代——蒲泽和开明。蒲泽在《华阳国志》上写作“蒲卑”,那是杜宇氏的名号。杜宇这一氏族,传说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说明与前面的鱼凫没有传承关系,他自立为蜀王,还自称“望帝”,当时把国都定在汶山(岷山)下的郫邑。扬雄说这代王朝“望帝积百余岁”,仅历时一百多年,但是史迹丰富,与老三代迥然不同。

杜宇王朝的建立,有位女士的作用不能忽视——她就是“朱提氏女利”,又称梁利、朱利。她在“江源”(今崇州)与蒲泽相遇,以婚姻为纽带,将两股力量合成一股,终于建立了不同于老三代的蜀国,《华阳国志》描述西蜀古国的版图不小——

以褒斜为前门——东北到秦岭处的褒斜二水;

以熊耳灵关为后户——西南到乐山熊耳峡和雅安灵关峡;

以玉垒峨眉为城郭——西北有九顶山和峨眉山作屏障;

以江潜绵洛为池泽——岷、沱、涪、嘉陵江四大河川是航行通道;

以汶山为畜牧——把岷山山区当作牧场;

以南中为园苑——南方大片土地不过是旅游区。

史称“杜宇教民务农”,农业社会的特点便是安土重迁,家有恒业,存在商品交换的需求。杜宇王朝的陨落是因为以农立国的古蜀遭遇到千年不遇的特大洪灾。《太平御览》卷888引《蜀王本纪》说:“时玉山出水,若尧之洪水,望帝不能治。”

成都平原是个菱形的封闭盆地,四面有高山屏障,而且西面和北面的山区存在着三个暴雨中心,夏秋暴雨,从山里直向平原倾泻,可是东南的龙泉山脉,好像一道门槛,挡住了水流去路,只有山脉最东头有个缺口最低,成了泄水的尾闾——现在叫作“金堂峡”,是沱江和平原涝水的唯一出路。当时王都郫邑并不是今天的郫都区,而是靠近广汉地势较低之处,所以地名里带个“卑”字,暗示遭受水灾最重。金堂峡本是个狭窄的口门,很容易被泥石竹木杂物堵塞得严严实实,如果真是这样,平原里涝水便不能排泄,问题就严重了。天上的雨水在倾泻,地上的积水不见消退,反而一天天涨高,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成都平原就会慢慢地变成一个巨大的湖泊,好像到了世界末日。惊恐万状的蜀民,看着涝水一天天逼近,只能爬上大树筑巢而居,悬釜而炊,生活在倒悬之中。这沉重的水灾,成为杜宇政权垮台的加速器。

不久,东南方来了一位救星——他就是善于治水的荆人鳖灵。望帝大喜过望,立即拜他为相,委以治水重任。鳖灵发现问题的关键是疏通金堂峡的堵塞物,便首先在那里下功夫。这个峡谷12公里长,左岸是炮台山,右岸是云顶山,笔者在那里听到民间传说:当初鳖灵老祖一脚蹬住炮台山,一脚蹬住云顶山,猛然发力一蹦,把狭窄的金堂峡扩开,于是洪水就哗啦啦地奔流,把平原涝水全部排泄出去了。至今左右两山的半坡上,还留下一边一个大脚印,一只左脚,一只右脚,全都有一尺多长,那是鳖灵老祖的印迹,这件事宋代就有了记录,而且石脚印实物至今俱在。

鳖灵的排水方法,应该是首先开挖峡口两岸的土石杂物,并且逐步扩大,让排泄的水流慢慢地冲开正中的堰塞物,使平原上的涝渍全部疏干,恢复蜀民的正常生活。鳖灵立下如此大功,望帝自愧弗如,便将王位禅让给鳖灵,自己退隐西山。鳖灵接替望帝成为蜀王,便改号为开明氏,自称“丛帝”,这个帝号,明显有追忆蚕丛的意向。

开明王朝一共传了12代,公元前316年,被秦惠文王所灭。宋罗泌《路史》说这个王朝传了350年,那么鳖灵建国正是公元前666年了。假设它前面的杜宇王朝有160年的话,那么蒲泽建国、自立为王,就该在公元前830年前后,那时正值西周灭亡后的共和时期,周室大乱,中央政权失去了控制力,杜宇正是抓住这一良机,才将王朝建立和巩固下来。

不过,在整个古蜀约4000年历程中,杜宇、开明两个王朝加起来大约历时500年,而前面的老三代,一共才2000年,在整个4000年中还差将近1500年——这段政权空白区,应该居于鱼凫氏与杜宇氏之间。

按照推测的年代数据,大致可以厘定——

蚕丛代前43世纪至前36世纪新石器时代

柏濩代前36世纪至前32世纪新石器时代

鱼凫代前32世纪至前23世纪新石器时代

空白区前23世纪至前9世纪尧舜禹直到西周末期

杜宇王朝前9世纪至前7世纪西周末至春秋

开明王朝前7世纪至前4世纪春秋至战国

20世纪80年代考古发现的“三星堆文化”,整个历时两千来年——从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原的龙山文化期)一直延伸到周代初年,专家们考证出一个时间标尺:

一期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4740~4070年)。陶器多为平底器、宽沿器、喇叭口器,少圈足器。特色器物是锯齿形花边形口沿罐、侈口深腹罐、镂空圈足豆。

二期文化——夏代至商代前期(距今4070~3600年)。器物典型系列是小平底罐、高柄豆、圈足豆和盘、瘦袋足盉等。出现个别鸟头柄勺,鸟头无冠、无钩喙。

三期文化——商代中、晚期(距今3600~3200年)。典型系列以外,又新出三袋足炊器、长颈壶及个别尖底罐,有大量酒器。鸟头柄勺盛行,鸟头有冠、短喙钩吻。

四期文化——商末至周初(距今3200~2875年)。小平底器演变为尖底器,多薄胎,鸟头柄勺及三足炊器逐渐消失。后期器形变得高大。

整个三星堆文化大约从公元前23世纪到公元前10世纪,恰恰和鱼凫氏与杜宇王朝之间的空白区吻合!原来是三星堆人占领了古蜀大地,填补了这一空白!

自从春秋时期的杜宇王朝将政权禅让给治水有功的鳖灵,由他建立起开明王朝以来,蜀国政治舞台上的主角,一直是开明氏蜀族,积累起可观的社会财富。沿袭到公元前316年时,开明蜀王已传到十二世,享受着安富尊荣的腐化生活。当时修建的“七宝楼”,窗帘全用珍珠制造,600年后晋代桓温入蜀,那高楼豪华得令他咋舌,他感到留下这奢侈过度的榜样,对后代不利,于是一把火将它烧个精光。此后上百年间,凡是成都降下暴雨,楼宇废墟的泥土里,总要冲出些叫作“瑟瑟”的碧色小珠,被附近居民们纷纷拾去[19]。

开明十二世的弟弟,由于封地位于葭萌(今四川广元),称为苴侯。那时以江州(今重庆)为中心的巴侯国,与开明蜀国关系很僵,但苴侯却偷偷地与巴侯结好。事情被开明十二世侦知,他心中恼怒,于是带兵进攻葭萌。苴侯招架不住,只好逃往巴国。开明十二世又迁怒于巴国,准备大举进攻。巴国因不与秦国接壤,所以一向与秦没有利害冲突,两国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有时还要派使臣送些贡品去讨好,这时发现蜀军要来攻打,感到不是对手,就决定向秦国请求救兵,满以为秦军一到,蜀军便会吓退,燃眉之急便可解。其实,这如意算盘完全打错了。

刚好,此时秦惠文王正开着军事会议。会上谋士张仪主张伐韩,因为在六国之中韩国最弱,又与秦国毗邻,很容易一口吃掉,吞并了韩国,接着消灭东周,帝业随即可以成功。可是大将司马错得到了巴国求救的消息,认为是个天赐良机,建议立即兴师伐蜀。因为六国中的楚国幅员最广,是秦国统一天下的最大障碍,如果吞并了与楚为邻的蜀国,无异于搭起了一个进攻楚国的跳板;再乘胜并吞巴国,既能获得富饶的蜀国财富,又可利用强悍的巴国兵源,灭楚便不成问题。一举两得,送上门的机会,决不能错过!

当时支持司马错意见的还有中尉田真黄,见《华阳国志》。此人的名字在《北堂书钞》里一处写成田贵,一处写成田广,笔者以为当时流行单名,“贵”或“广”总有一个是对的,“真黄”应该是“贵广”的讹字,《华阳国志》弄不清哪个对,就把它们统统写了下来。

在这场战略辩论中,司马错说出了一句相当经典的名言:“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

惠文王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于是下了攻蜀的决心。公元前316年的秋天,由大夫张仪、司马错、都尉墨带领了大军,浩浩荡荡地从咸阳出发,通过现在的陕西眉县,经褒谷、斜谷穿越秦岭,再由勉县西出阳平关,循山路到达现今的四川青川白水关,然后沿白龙江河谷进攻葭萌,敲响蜀国的大门。蜀王猛然得知秦军压境,连忙带兵到葭萌去抵抗,结果节节败退,不但丢了葭萌,还丢了成都,一路上丢盔卸甲,退到岷江西岸的武阳(今彭山)。秦军占领了苴侯的领地葭萌以后,由葭萌溯清江河西达沙溪镇,再转南经剑阁道进入剑门关,又经马鸣阁(今马角坝)、彰明(今江油)直插成都,一路上势如破竹,尾随蜀王追到武阳,阻止了开明十二世坐船南下,混战中将他杀死。蜀王的大臣们保着太子退入现在的彭州山区逄乡,结果也遭秦军追杀,太子在白鹿山遇难。于是,历时350年的开明王朝就这样灭亡了。

不过,还有一位蜀王子,成为漏网之鱼。他带领三万人马成功南逃,沿青衣江上游的旄牛道,越过大相岭直达现在的四川汉源,渡过大渡河再往越西,然后沿小相岭到了泸沽,循安宁河谷再到西昌,再南渡金沙江到达云南姚安,最后沿着云南元江乘船向东南行进,前往交趾(今越南)。这条元江,流入越南后称为红河。《水经注》曾经引用《交州外域记》,记载了这段野史。原来那时交趾的民众的农业垦殖地被称为利用潮水灌溉的“雒田”,因此他们便被大家称作“雒民”,而政权则由雒王、雒将掌握。蜀王子一彪人马到达后,首先采用武力征服了雒王、雒将,然后自称“安阳王”,在那里重开门户。越南古代民间传说中也谈到过这段历史,说古时中国左江地区有个南疆国,占有现今广西的南部和越南的北部,国王名叫“蜀制”,王子名叫“蜀泮”。那国内原有九部,在年少的蜀泮嗣位时,九部部主不服,想分裂邦国自治,聪明的蜀泮用智谋战胜了九主,接着南征文郎,使文郎降服称臣,这才自称安阳王。可见这支开明氏人马另辟天地,确实来之不易。据蒙文通教授的考证,“安”字古音在元部,“开”字古音在真部,真、文、元三部可以互通;“阳”“明”两字古音都在阳部,字音相近;因此“安阳王”与“开明王”实际上是同一词语的同音异写。

后来这延续了开明氏血脉的安阳王室在交趾立定脚跟。据越南史记,安阳王在位共50年,又传了两代。直到公元前183年西汉吕后时,盘踞在闽越的霸主赵佗称帝,攻占安阳王领地,划为交趾郡,开明氏政权这才彻彻底底地宣告结束。

再说张仪、司马错消灭了蜀国政权,同时又占领了引狼入室的巴国,原计划把这两国改制为巴、蜀二郡,可是巴郡的建立虽然比较顺利,但蜀人的反抗心理却非常强烈,为了不让政治变革显得过于急骤,于是在蜀地采取郡国制和分封制并存的体制:一方面让张若担任“蜀国守”,管理军事和行政,同时起监督作用;另一方面又封“公子通”为蜀侯,聘用陈壮为相,表面上还保持蜀国的老面貌,用来稳定人心。与此同时,又采取“掺沙子”的办法,从秦国本土迁移上万户人家到西蜀来,加强秦风,淡化蜀俗。好在充军发配的罪人在法家当政的秦国并不缺乏,罪人不够时,就让人所不齿的“赘婿”去——当时招郎上门的应征者基本上是缺吃少穿的社会低端。如果连赘婿也凑不够数,那么就征发“闾左”。古代大致25家聚居一“闾”,中间一条通道隔开左右两边的住房,住在左边的都是贫穷人家[20]。古代地图以南为上方,“左”的意思就是东边,秦国居中国西部,所以看不起“东”和“左”。“闾左”的穷人是最后一批移民。

不过,全都掺这种“低质沙子”肯定不行,还得搭配一些“优质沙”,经商的富豪在“重农抑商”的秦国也被大批强迫搬迁,如司马相如爱人卓文君的爸爸,名叫卓王孙,就是那一批“掺沙”大队里的一员。

后面的纠缠还很热闹,惠文王灭蜀,就像铁扇公主一口吞下孙悟空,惹上了麻烦事了!

反复的暗流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让张仪、司马错等带领大军追杀了古蜀开明十二世,占领了古蜀国,这次出兵灭蜀名正言顺:一是巴国请兵,二是蜀王无道,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地方。

末代蜀王生活腐化,贪财好色,《华阳国志》记载了好些个典型例子——显然是来自民间传说。有一回蜀王到秦岭去打猎,恰恰惠文王也前来打猎,两人碰巧在大道上相遇了。惠文王出手大方,送给蜀王一匣子金币,蜀王没有带什么东西回赠,就装上一匣子泥土作为回敬。惠文王回宫之后,打开一看,发现里面是些污泥,非常生气,但群臣们却祝贺道:“这是获得蜀国土地的象征呵!”他才转怒为笑。

后来惠文王想出一个欺骗蜀王的计策,说秦国出产一种屁股能吐金子的石牛,有上百人的团队来喂养,已经生产了很长时间,请蜀王派人前来参观。贪婪的蜀王果然让亲信到秦都去看,这种小魔术自然看不出什么破绽,于是蜀王便厚颜索取一条石牛,惠文王倒是慷慨地答应了,可是石牛很重,运到成都非常费力,蜀王命五丁力士在秦岭开了一条石牛道,专门运牛。后来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石牛运到蜀宫,根本吐不出什么金子来,气得蜀王派人去骂惠文王“东方牧犊儿”——你就是个下三滥的放牛娃!

惠文王知道蜀王好色,提出要赠送他5个陕西美女,请蜀王派人来迎接,这回蜀王特别高兴,又派五丁力士带一班吹吹打打的乐队,恭迎美女。一行人走到梓潼,发现有一条大蛇挡住去路,蛇头已经钻进洞穴,可是尾巴还露在外面。五丁力士个个身强体壮,一齐上前抓住蛇尾,喊起口号,同时发力,想把蛇倒拔出来,结果闯了大祸——由于用力过猛,把半边山都拉得崩塌了,所有力士、美女和鼓乐队全部埋压在崩岩之下,形成了好几个小山堆。蜀王得知这个不幸消息,十分伤心,亲自跑到那里去悼念,给那些小山堆起了好几个名字,又叫“五妇冢”,又叫“望妇堠”,又叫“思妻台”。当地人不服气,就叫它“五丁冢”。不过,这倒证明了蜀王确实是个痴情汉子。

这些举动给惠文王灭蜀创造了优越条件。原先秦蜀两国隔着起伏险峻的秦岭山系,那是一道开辟不出战场的天然屏障,而且打起仗来补给线也很困难,因此大家和平共处,只有一些礼尚往来的小路,沟通秦蜀。可是蜀王开辟了一条好走的石牛道,便解决了大部队运输问题。惠文王又不断地给蜀王赠送金银财宝、美色声乐,使蜀王麻痹大意,根本没有想到秦国会派兵征伐,因此司马错的大军深入蜀境时,蜀王才仓皇领兵到葭萌抵抗,想不到干戈一接触,就连打败仗,死在武阳(今彭山)。

值得注意的是,开明氏王朝一直以“忠”“仁”教导蜀民,而且以身作则,因为王朝的建立基于杜宇氏望帝的禅让,历代君主都不忘这种恩情,强调二王并治,所以“忠仁”二字深入人心。末代蜀王虽然很不争气,但对于一般庶民并没有显著的压迫,老百姓仍然拥护这个王朝,因此惠文王审时度势,占领蜀国后并未立即建立蜀郡,而是继续打着开明的旗号,收买人心,仅仅声称末代蜀王道德败坏,兄弟不和,秦军吊民伐罪,把他处死,另立一个好人担任君主,但不能称“王”了,只能称“侯”。当时立的蜀侯,《史记》说是“公子通”,这件事《华阳国志》犯了糊涂,说“秦惠王封子通国为蜀侯,以陈壮为相”,似乎这个“通”或者“通国”是惠文王的儿子。

不少史学家觉得不大对头,四川大学蒙文通教授认为,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宗室子弟只能凭军功获得爵位,不能再凭血缘纽带受封为侯,如果要派人监督坐镇,也不能派宗室子弟,因此这个“公子”应该是末代蜀王的子弟才讲得通。《史记》只说当时“贬蜀王更号为侯”,并未说断绝了开明氏的宗嗣,而且《史记》年表上称他为公子“繇通”,一个人的名字有通、通国、繇通好几种写法,也证明是蜀语的转译。这个意见非常正确,在那种大环境下,派秦公子担任蜀侯,起不到怀柔的作用,相反会引起反抗,可是立蜀公子为蜀侯,名正言顺,正好安抚民心。

文献特别指出的是,除了蜀侯,还任命了蜀相作为蜀侯的辅佐,此人名叫陈壮,《史记·张仪传》写作“陈庄”,《集解》引徐广之说又作“陈状”,《史记》说他是丹犁人,也不是秦人。此人也许表现得靠拢秦政权,张仪认为他比较可靠,才安插他担任这个卧底角色。同时,蜀侯的驻地可能不在成都,否则任命张若为“蜀国守”,办事会有些碍手碍脚。

事情出乎意料,“灭蜀”仅仅5年,叛乱就发生了。不过,这件事在古文献中写得扑朔迷离。

《史记·秦本纪》说:“丹犁臣蜀相壮杀蜀侯来降。”

《史记·六国年表》说:“蜀相杀蜀侯。”

《华阳国志·蜀志》说:“陈壮反,杀蜀侯通国。”

蜀相陈壮造反,杀了蜀侯,那是一口同音的事实。但他为什么要杀自己的君主?不外乎三种原因:或者蜀侯通过西南民族头人暗谋复国,那秘密被陈壮发现,因而杀了蜀侯来邀功;或者想复国的是陈壮,那秘密被蜀侯发现,陈壮不得不除掉他;或者便是陈壮想抢夺蜀侯的位子。丹、犁是蜀南的两个小国,蒙教授认为就是汉代的沈黎,位于今四川汉源一带,大概陈壮原是那里的贵族,也许想利用这个机会让丹、犁取得合法的邦国地位。如果是这样,那他就全然想错了。正在此时,秦惠文王去世,秦武王继位,不但诛杀了陈壮,接着又派兵征伐丹、犁,还让左庶长甘茂和司马错领军入蜀,扑灭残余的叛乱火焰,接着又立另一个王子“□”为蜀侯。这个,《华阳国志》写作“恽”,《史记索隐》引为“晖”,同样应该是开明氏的后代。

公元前301年,秦昭襄王已经在位6年了,忽然得到蜀侯可能叛变的消息,连忙再派老将司马错带兵入蜀,将处死。其实那是一桩冤案,当时蜀侯并没有造反的想法,只是受到人家的诬陷。《华阳国志》的说法是[21]:蜀侯恽是昭襄王的公子,在祭山川时把祭品里的美食奉献给昭襄王,古代确实有这种特殊的礼俗。那时恽的生母去世了,他的后母要加害于他,偷偷地在食品里加毒,进献昭襄王。昭襄王倒想尝尝这口四川美味,后母说:“从二千里路来的东西,害怕变质,应当试一试。”就给近臣来尝试,结果近臣立即毙命。昭襄王大怒,派遣司马错赐公子恽宝剑,让他自杀。《华阳国志》编的这个故事漏洞百出,那时昭襄王才十多岁,哪能有封为蜀侯的儿子,而且儿子还有生母、继母?当时不可能有保鲜技术,即使不加毒,千里迢迢送来的食物,也会百分之百地腐败,不用试也能毒人害人,公子恽怎会做这样的蠢事?

当司马错大军来到蜀地时,受到诬陷的蜀侯夫妇便双双自杀了。司马错也不手软,干脆将错就错,大开杀戒,把蜀侯手下的郎中令名叫“婴”的一大批官员,一共27人,全部诛杀干净。不过,当地蜀民非常同情这位蒙冤的蜀侯,悄悄地在郊外给他修了一座大墓。直到3年以后,那冤案终于真相大白,昭襄王不得不下令为他平反,并且专派使臣把他的墓隆重迁进外郭里面,表示优待。可是那年天气特别反常,先是干旱了3个月,过后又接连下了7个月的雨,到处都积起了涝水。蜀侯的灵车勉强走到成都北门外,忽然陷进深深的泥地里去,抬也抬不出来。于是蜀民们就在北门外给他修建祠堂,随时祭拜,还把北门称作“咸阳门”,显示那里的特殊性。据说那祠堂蛮灵验,凡是遇到水旱灾害,老百姓到这里烧香祈祷之后,灾害总能减除。这件事从侧面表明了民众对开明王族的深厚感情。

蜀侯死后,昭襄王又让的儿子绾继任蜀侯,同时警惕地注视着这位新蜀侯的一举一动,总算平安地又度过了15年。公元285年,大概昭襄王嗅到蜀侯绾的谋反气息,便先发制人,干脆把绾杀掉了事。或许那时开明子孙清除得再也找不到充当傀儡的人选了,从此再也不立什么蜀侯,就让张若单独担任蜀郡守。这时距离灭蜀初役,已经整整30年,秦国的蜀郡体制才正式建立起来!可怜年少从军、入蜀建功的张若,在“蜀国守”那不伦不类的名义下等白了头,这时才从小媳妇熬成婆。

到此为止,李冰登上政治舞台已经为期不远了。

同类推荐
  • 历代军事家谋略故事(上)

    历代军事家谋略故事(上)

    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历史,既是一部智谋故事的传奇史,又是一部智谋人物的活动史。
  • 告诉你一个杜甫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杜甫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杜甫的故事》从杜甫的儿时生活写起,一直写到他所创作的大量流传千古的著名诗篇,再现了这位中国古代伟大诗人坎坷、波折的一生,旨在让广大青少年朋友了解这位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并从中学习他那种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始终都能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实、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的崇高品格,以及他那种遭遇磨难后一直都未曾动摇过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可以对他的诗歌进行全面的认识和评价。
  • 休斯

    休斯

    在美国的亿万富豪中,霍华德·休斯是位奇才,也是一个怪人,他的一生充满神秘色彩。他出生在一个腰缠万贯的巨商家庭,却不像一般的纨袴子弟那样坐享其成,好逸恶劳;更不同许多败家子那样挥霍无度,吃喝嫖赌。他从小就对工程技术产生浓厚兴趣,认真钻研。他10岁时能够装配收音机,12岁时设计和试制电动自行车,14岁学习驾驶飞机。在青少年时代,他的大部分课余时间是在父亲创办的工具公司的车间里度过的,在那里他虚心向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学习机械零件的制造工艺。他19岁时继承了父亲的全部遗产,成为当时美国机械制造业屈指可数的大型企业——休斯工具公司的董事长。
  • 张亚勤:让智慧起舞

    张亚勤:让智慧起舞

    有人说,他是“全世界的财富”。3岁识字,5岁读书,9岁小学毕业,12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成为1978年入学的全国最年轻的大学生,23岁获得乔治·华盛顿大学博士学位,31岁成为IEEE(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百年历史上最年轻的院士,33岁回国跟李开复一起创办微软中国研究院,34岁执掌微软亚洲研究院,38岁晋升微软全球副总裁,成为比尔·盖茨智囊团的核心成员……
  • 启功说启功

    启功说启功

    本书为“文博书画大师丛书”之一。著名美术史论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传席评价说这是“美术界最有价值的访谈录”。全书由“启功说”与“说启功”两篇构成,前篇是作者与当代著名学者、画家和书法家启功先生的长篇访谈。后篇“说启功”主要是作者对启功的艺术成就及其风格、意义的深入研究与分析。
热门推荐
  • 一别成天涯

    一别成天涯

    有人说,纯真年代的爱情很纯,很蠢!爱中带着疼,疼着慢慢成长……他与她就相识在那么一个纯真的年代,朦胧的爱情甚至来不及发芽。多年后,再次相遇,相顾两无言,要如何问?曾经我爱的你现在幸福吗?还是,我们还有可能吗?
  • 专属婚期:前夫来袭

    专属婚期:前夫来袭

    多年前,一场意外,她从豪门千金沦为乞丐,他从此刻走进她。他对她温柔体贴,包容,却被发现,原来这一切不过是美丽的谎言。婚后一年,他几过家门而不入,她外出寻找,回报她的却是不堪入目的一切。新婚丈夫,天天住酒店,你说责任在谁身上?”垂死挣扎之际,她苦苦哀求,他早已不知去向。五年后,她重生归来,且看她如何回报当年恩。
  • 血染仙路

    血染仙路

    文铮,一个生活在小城市的落魄白领,本来前途光明,却遭同事暗算,升职无望,心爱的女人也离他远去。可恰恰是一次公司组织的旅游,让他从此走上了一条鲜为人知的修仙之路......
  • 匪皇军神

    匪皇军神

    世界,民国时期,兵阀混战,内战一触即发,日军侵华,战争爆发。民国宝盒,时代穿越。狼牙特种大队,东北军,盟军。是否给变历史,是否创造新中国。时代疑云。
  • 太子的现代宠妃

    太子的现代宠妃

    一朝穿越,前世今生,萧雅的爱恨情仇,面对作古的冷酷太子,该何去何从。被利用,身世揭穿,忍了,可是自由却是不可忍受被束缚的,要离开,皇宫不是最后的归属。尽管有着十世的情债,萧雅依然是萧雅。最后两人竟然还是天上的仙子和神君,这是什么样的概念,性格的转变,心境的改变,但是爱不会改变,在这样瞬息万变的天下最后竟然引出一连串的爱恨情仇,万年的阴谋。冷无情,一代君主,天上神君,爱,就跟着来……一路的狂奔,尽管速度飞快,但是丝毫不影响那俊美的身姿,身上洁白的绸缎没有一个污垢,依旧是神采飞扬,衣袂飘飘。
  • 未来超进化

    未来超进化

    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人类将用什么武器,但我知道到了第四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会用棍子和拳头——by爱因斯坦当人类所有的科技武器倾斜到这个星球之后,人类的命运没有灭亡,却拐了一个所有人都想象不到的大弯!
  • 再也不当英雄了

    再也不当英雄了

    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危机与绝望而来的,是人类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超级英雄。在他的带动下,不断涌现出了大量的超级英雄。但是他在持续战斗了五年之后,却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线之中。
  • 我的鲲能加点

    我的鲲能加点

    在异世界生活了16年的李楠一直没有金手指福利,本来已经佛了的李楠突然在契约鲲的仪式上唤醒了金手指!什么,我不是猪脚?那谁才是猪脚?是鲲鲲啊!
  • 撼圣

    撼圣

    李寞睚在末世苦苦挣扎了五十年却还是在最底层摸爬滚打他不甘却没有办法反抗临死前反省自己的一生他在笑如果上天在给我一次机会!
  • 超神代码

    超神代码

    程序员触到了天空的壁垒,代码化作了非凡的能力。灵海中的熔岩树,冲破苍穹,燃烧了不知几万里。我把稚嫩抛在了昨天,只留下一双坚硬的拳头。来吧,让我们和这个世界打一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