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320900000012

第12章 利己性与社会性(下)

11.6情绪中枢与社会动物其它社会性

一般情况下,本书中所说的社会动物其它社会性是指除了非损人利己性及信息交流能力以外的社会性,包括利他性、利群性、正义性、从众性(从权威性)和认知失调等。

11.6.1利他性

利他性是指社会动物(包括人类)个体,即使在没有利己目的的前提下,其理性认识、理性动机及理性行为,仍然具有的维护同一社会群体中的其它个体,或同种其它个体利益及安全的特性。或者说,即使在没有利己目的的前提下,社会动物个体的理性映答功能,仍然具有的维护同一社会群体中的其它个体,或同种其它个体利益及安全的特性。我们把这样的映答功能,称为利他性理性映答,简称利他映答。利他性是大脑情绪中枢对理性思维中枢的某些强迫作用引发的。我们将社会动物情绪中枢引起利他性的强迫结构,称为情绪中枢利他强迫结构,简称利他强迫结构,将利他强迫结构迫使理性思维中枢对“其它个体需要帮助”的理性认识及相关的理性认识,产生的主观体验称为利他主观体验,简称利他体验。

那么,社会动物(包括人类)个体是怎样知道同种其它个体需要帮助的呢?一般情况下,社会动物个体通过视觉系统、听觉系统、嗅觉系统和触觉系统,能够对其它个体的情况产生视觉,能够对其它个体发出的声音产生听觉,能够对其它个体散发出来的化学物质产生嗅觉;触摸其它个体时,还能对其它个体的状况产生触觉。这些感觉都是客观感觉。感性思维中枢把这些客观感觉综合到一起,就形成了对其它个体的客观知觉。当同种其它个体需要帮助时,理性思维中枢把这种客观知觉与头脑中相关的理性认识结合起来,就能得出“其它个体需要帮助”的客观理性认识。

当同种其它个体,特别是同伴需要帮助时,许多社会动物个体的情绪中枢会强迫思维中枢对于这类理性认识产生“同情”或“怜悯”等利他性主观体验,简称利他体验。利他体验会迫使思维中枢进行思索,形成帮助同伴的利他理性认识(利他认识)及利他理性动机(利他动机),并迫使思维中枢将动机转变为相应的利他理性行为(利他行为)。于是,就完成了一次利他映答。人的利他认识,还可称为利他思想。

根据上面的叙述,我们会意识到,利他映答是由相关的客观感觉、客观知觉、客观理性认识,以及利他体验、利他认识、利他动机和利他行为构成。其中,导致利他映答的关键因素是情绪中枢利他强迫结构迫使理性思维中枢产生的利他体验。相关的客观感觉、客观知觉、客观理性认识,以及利他体验和利他认识,共同构成利他反映。利他动机和利他行为,共同构成利他反应。也就是说,利他映答是由利他反映和利他反应构成。

如果自己帮助了同伴,情绪中枢利他强迫结构,会强迫思维中枢对这种理性认识,产生“欣慰”或“快乐”等利他体验;如果“同伴需要帮助时,自己却没有帮助”,情绪中枢利他强迫结构会强迫理性思维中枢对这种理性认识产生“内疚”这种利他体验;如果“自己的某些行为,无意中损害了同伴的利益及安全”,产生的利他体验也是“内疚”。这些主观体验会迫使思维中枢进行思索,产生“应该帮助同伴和不应该损害同伴的利益及安全”这种利他认识,以及“应该向被自己损害的同伴道歉或补偿”的利他动机,并产生相应的利他行为。

各种利他认识结合起来,形成的“如何对待同伴”这种利他认识,是社会动物个体形成的对待同伴的道德准则。这种道德准则,除了能够对自身起到约束作用外,还能够对其它个体的利他性构成社会选择作用。

人类是社会动物,任何人类群体都有一定比例的利他性较强的个体。之所以,有时毫不相干的人遇到危险时,也会有人舍命相救,主要是因为利他体验及利他思想,当时在施救者的意识中,占了最高权重的结果。

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一书中,列举了许多符合高等动物利他性的例子。例如,马彼此互啃痒处,牛彼此互舔痒处;猴彼此捉身上的寄生虫;当一群灰绿长尾猴冲过棘刺很多的丛林后,每个猴都在树枝上伸展肢体,另一只猴在旁边认真检查它的毛皮,把每一根棘刺都拔掉。达尔文还举了一个算得上利他性的少见例子。有一只鹰抓住了一只小长尾猴,由于这只小长尾猴紧紧握住树枝,没有能立即把它抓走;它高声呼助,这群猴的其它成员大声喧嚣,急来相救,把那只鹰团团围住,拔掉的羽毛如此之多,以致它不再想捕获猎物,而只得考虑如何溜之大吉了。

利他强迫结构也是由相关的遗传物质决定的。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具有无数可能性和没有方向性这两个特点。通过遗传物质的改变,高等动物情绪中枢既可以形成他利他性强迫结构,也可以不形成利他性强迫结构。利他性强迫结构受社会选择和群体选择双重制约。好的群体制度所导致的社会选择作用,会使具有利他性强迫结构的个体更容易生存及繁衍下去,没有利他性强迫结构的个体生存及繁衍下去的可能性则变小;坏的群体制度则往往相反。由于具有利他性强迫结构的高等动物,更容易结成社会群体;而且利他性越强,社会群体的群体能力越强。所以,群体选择倾向于保留具有好群体制度的社会群体,淘汰具有坏群体制度的社会群体

然而,我们看到的社会动物利他行为,往往是利他认识和利他动机,与非损人利己认识和非损人利己动机综合在一起,导致的利他行为。或者说,社会动物的利他性往往是与社会动物非损人利己性密切联系起来的,社会动物的大多数利他认识和利他动机,都是在非损人利己认识及非损人利己动机参与下形成的。每一个社会群体的“社会动物个体对待同伴的道德准则”的形成,也有非损人利己认识及非损人利己动机的参与甚至主导。

例如,当某个同伴需要帮助时,自己帮助了该同伴,而自己需要帮助时,该同伴却袖手旁观”。在情绪中枢的强迫作用下,社会动物思维中枢对这种理性认识产生的主观体验是一定程度的“气愤”。这种主观体验,是情绪中枢迫使思维中枢对“利他认识与非损人利己认识结合在一起形成的综合性理性认识”的一种主观体验。这种主观体验会迫使思维中枢进行思索,从而形成“这个同伴道德有问题”的判断。甚至不再认为该个体是自己的同伴,并形成“不能再帮助该同种个体”的认识。并且有可能形成敌视这个同伴的理性认识、理性动机和理性行为。这样,构成了对其它成员的评价和社会选择作用。

11.6.2 利群性

利群性是指社会动物(包括人类)个体,即使没有利己目的的前提下,其理性认识、理性动机及理性行为,仍具有维护其生存于其中的那个社会群体的利益及安全的特性。或者说,即使在没有利己目的的前提下,社会动物个体的某些理性映答功能,仍具有维护其生存于其中的那个社会群体的利益及安全的特性。我们把这样的映答功能,称为利群性理性映答,简称利群映答。利群性也是大脑情绪中枢对理性思维中枢的某些强迫作用引发的。我们将情绪中枢引发社会动物利群性的强迫结构,称为情绪中枢利群性强迫结构,简称利群强迫结构。当社会动物理性思维中枢意识到“社会群体利益或安全受到威胁或将要受到威胁”时,以及理性思维中枢出现于此相关的理性认识时,情绪中枢利群强迫结构会迫使思维中枢产生一类主观体验,我们将这类主观体验称为利群性主观体验,简称利群体验。

那么,社会动物是如何知道“社会群体利益或安全受到威胁或将要受到威胁”的呢?当然是通过相关的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等相关感觉,这些相关感觉被感性思维中枢综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相关的知觉。理性思维中枢利用已有的理性认识,对相关知觉进行思索就能形成“社会群体利益或安全受到威胁或将要受到威胁”等相关的理性认识。当社会群体利益或安全受到威胁时,利群强迫结构会迫使理性思维中枢对这种理性认识,产生的“气愤”或“悲愤”等利群体验。这种主观体验能够迫使思维中枢进行思索,形成相应的有利于社会群体利益及安全的理性认识,我们称之为利群性理性认识,简称利群认识。人类的利群认识,也可称为利群思想。在完备的利群认识基础上继续思索,能够形成有利于群体生存及繁衍的理性动机,我们称之为利群性理性动机,简称利群动机。利群体验还能迫使理性思维中枢将成熟的动机维护社会群体利益及安全的理性行为,我们称之为利群理性行为,简称利群行为。

根据上面的叙述,我们会意识到,利群映答是由相关的客观感觉、客观知觉、客观理性认识,以及利群体验、利群认识、利群动机和利群行为构成。其中,导致利群映答的关键因素是情绪中枢利群强迫结构迫使理性思维中枢产生的利群体验。相关的客观感觉、客观知觉、客观理性认识,以及利群体验和利群认识,共同构成利群反映。利群动机和利群行为,共同构成利群反应。也就是说,利群映答是由利群反映和利群反应构成。

当社会群体利益及群体安全需要自己维护时,自己维护了群体利益,利群强迫结构会迫使思维中枢对这种理性认识产生“愉快”等主观体验;当社会群体利益及群体安全需要自己维护时,自己没有维护群体利益及群体安全,利群强迫结构会迫使思维中枢对这种理性认识产生“内疚”等主观体验。这些主观体验还会迫使思维中枢进行思索,形成“每一个成员都无权危害群体利益及安全”和“每一个成员都有责任维护群体利益及安全”这样的理性认识。这样的理性认识,是社会群体中个体的利群道德准则。利群道德准则不但具有自我约束作用,而且具有评价群体成员的作用,还能通过形成相应的理性动机及理性行为,对群体成员构成社会选择作用。

人类是社会动物,任何人类群体都有一定比例的利群性较强的个体。之所以在一个民族的最危险时刻,总会有人把自己的生命放到次要位置,就是人的利群性所起的作用。

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一书中,也列举了许多符合高等动物利群性的例子。例如,当出现敌情时,高等动物能够利用全体都知晓的信号,彼此发出危险警告;当遇到危险时,北美野牛中的成年公牛,会把母牛和牛犊赶到牛群的当中,它们自己则在外围进行防卫;在埃塞俄比亚,当一群狒狒劫掠果园时,它们不做声地追随着领头的狒狒,如果有一只冒失的小狒狒竟然喧闹,别的狒狒就会给他一掌,教它安静和服从。

也是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具有无数可能性和没有方向性这两个特点。高等动物既可以通过遗传物质的改变,使大脑情绪中枢形成利群强迫结构,也可以使大脑情绪中枢不形成利群性强迫结构。但是,社会动物个体的利群性受社会选择和群体选择双重选择制约,好的群体制度,其社会选择作用,使具有使具有利群强迫结构的个体生存及繁衍下去的可能性加大,使没有利群强迫结构的个体生存及繁衍下去的可能性变小;不好的群体制度,其社会选择作用则相反。由于利群性使社会群体的群体能力增强,所以,群体选择的结果是:保留前一种社会群体,淘汰后一种社会群体。

利群性与非损人利己性,以及与损人利己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关于这些,我们将在后面讨论。

8.6.3正义性

正义的“正”,可以解释为“不偏斜的”、“合于规律的”或“合于法则的。“义”可以解释为“道理”。“道理”就是“道之理”。“道”是指“规律”或“法则”。规律也叫法则,是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种联系不断重复出现,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起作用,并且决定着事物必然向着某种趋向发展。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们能够通过反复实践认识它,利用它。“理”是指“纹理”或“条理”。可见,道理是对规律的诠释,而不是规律本身。因此,正义是对“规律”不带有偏见的解释。在一个社会群体,如果允许一个个体的利益及身体安全,被同一社会群体中任何其它个体或集团侵犯,那么,一般情况下,自身利益和安全受到威胁的个体,就不会为社会群体发挥出其最大的能力,这个社会群体的群体能力也就会因此而减弱。这是关于社会群体的一个最重要的规律。所以维护社会群体中,每一个个体的合法利益和安全,对于一个社会群体来说,是最正义的事。而群体中任何一个个体的利益及安全,都需要其它个体的正义性和非损人利己性来维护。所谓正义性,则是指高等动物(包括人类)个体的理性映答功能,具有重视规律,顺应规律,反对漠视规律和违背规律的特性。当然,这里的规律,是人或其它高等动物思维中的规律,有可能与现实中的规律,即“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不符。所以,有人将个体的正义性,称为“认死理”。但人头脑中反复经受住实践检验的规律,是无限接近于现实中的规律的。

正义性同样是大脑情绪中枢对理性思维中枢的强迫作用引起的。在情绪中枢的强迫作用下,当理性思维中枢意识到“自己明白了某些客观规律”时,对这种认知产生的主观体验是“高兴”;当意识到“自己没有弄明白某些客观规律”时,对这种认知产生的主观体验是“难过”或“沮丧”。这两种主观体验,会迫使理性思维中枢进行思索,以探索未知的客观规律。在情绪中枢的强迫作用下,理性思维中枢对于“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情形,产生的主观体验也是“高兴”,对于“不尊重客观规律,不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情形,产生的主观体验是“难过”甚至“愤怒”。因此,当“不尊重客观规律,不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情形”发生时,这类主观体验就会产生作用,迫使理性思维中枢思索,以形成相应的理性认识和理性动机,并迫使理性思维中枢将成熟的理性动机相应的神经冲动,传递给对应的行为中枢,最终形成相应的行为,以对抗“不尊重客观规律,不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情形。

在情绪中枢的强迫作用下,理性思维中枢对“自己坚持尊重客观规律”的认知,产生的的主观体验是“高兴”;对“自己没有坚持尊重客观规律”的认知,产生的主观体验是“难过”。这两种主观体验迫使思维中枢进行思索,产生“自己应该坚持尊重客观规律”的原则性认识。

在情绪中枢的强迫作用下,理性思维中枢对于“尊重客观规律,按照事物客观规律办事的个体”产生的主观体验是“喜爱”或“欣赏”;对于“不尊重客观规律,不按照事物客观规律办事的个体”产生的主观体验是“厌恶”。以上两种主观体验,通过迫使理性思维中枢产生相应的理性认识及理性动机,乃至最终使行为系统产生相应的理性行为,从而,对社会群体中的个体,具有社会评价和社会选择作用。

我们将情绪中枢引发正义性的强迫结构,称为情绪中枢正义性强迫结构,或简称正义强迫结构。将正义强迫结构迫使思维中枢产生的主观体验,称为正义性主观体验,或简称正义体验。将正义性体验迫使理性思维中枢进行思索,形成的具有正义性的理性认识,称为正义性理性认识,或简称正义认识,人的正义性认识还可称为正义思想。我们将将理性思维中枢形成的具有正义性的理性动机,称为正义性理性动机,简称正义动机,将成熟的正义动机得到执行,产生的具有正义性的理性行为,称为正义性理性理性行为,简称正义行为。相关的感觉、知觉、理性认识、正义体验、正义认识、正义动机和正义行为,共同构成正义性映答。其中,相关的感觉、知觉、理性认识、正义体验和正义认识共同构成正义性反映;正义动机和正义行为共同构成正义性反应。所以,正义性映答是由正义性反映和正义性反应构成的。

正义认识对自身的行为具有规范作用,还具有对社会成员的正义性进行评价的作用。正义性映答具有维护社会群体正义的作用,和对社会群体中的个体进行社会选择的作用。

通俗点说,正义性是社会动物个体的一种“讲道理”的品质,是一种优秀品质。要想讲道理,必须先悟出道理或明白道理。而能悟出道理的个体,是智商特别高的个体;能明白道理的个体,也是智商非常高的个体。

正义性品质,能够阻止一个个体或集团侵犯另一个个体的利益及安全,因此,对社会群体的维系作用相当大;正义性能够通过提高群体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以及通过维护群体正义,使群体发展壮大,从而大大提高群体的生存及繁衍能力。具有正义性的个体占比高的社会群体,其子孙后代的智商会变得越来越高。

正是正义性品质,使有些人为了自己心目中的真理,决不屈服,甚至不惜为此献出生命。

尤瓦尔?赫拉利在他的《未来简史》一书中,写了这样一件事。灵长类动物学家弗兰斯?德瓦尔将两只卷尾猴关在两个相邻的笼子里,两只卷尾猴都能看到对方的一切活动。德瓦尔和同事将两个笼子里都放了一些小石头,训练猴子将石头交给研究人员。每次将一块石头交给研究人员,就会得到食物。一开始的奖励是一片黄瓜,两只猴子都高高兴兴地把黄瓜吃了。几轮之后,实验进入到下一阶段。这一次,第一只猴子交出石头以后,得到的是一颗葡萄。葡萄可比黄瓜美味多了。第二只猴子交出石头以后,拿到的却仍然是一片黄瓜。这只猴子之前拿到黄瓜时,还很高兴,但这次却火冒三丈。它拿到黄瓜之后,先是难以置信地看了看,接着是怒气冲冲地把黄瓜丢向研究人员,开始跳来跳去,大声尖叫。

这是卷尾猴这种社会动物的非损人利己性与正义性同时起作用的结果。

同样是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具有无数可能性和没有方向性这两个特点。高等动物通过遗传物质的改变,既可以使其大脑情绪中枢形成正义强迫结构,也可以不使其大脑情绪中枢形成正义强迫结构。但大脑情绪中枢正义强迫结构,同时受自然选择、性选择、社会选择和群体选择制约。由于具有正义性的个体都是高智商个体,所以自然选择和性选择本身,都倾向于保留具有正义性的个体。

社会群体中,具有正义性的个体所占的比例,还受社会选择和群体选择的共同制约。在一个好的群体制度下,其社会选择作用,往往是淘汰没有正义性的个体,保留具有正义性的个体;而在一个坏的群体制度下,其社会选择作用,往往是淘汰有正义性的个体,保留没有正义性的个体。群体选择的结果则是是淘汰“具有坏的群体制度”的社会群体;保留“具有好的群体制度”的社会群体。

8.6.4从众性或从权威性

从众性是指人或其它社会动物个体,在不能确定自己对错的前提下,其理性认识、理性动机和行为常常与大多数成员保持一致的特性。或者说,从众性是指人或其它社会动物个体,在不能确定自己对错的前提下,其理性映答功能常常与大多数成员保持一致的特性。从众性的实质是从权威性。

从众性(从权威性)也是大脑情绪中枢对思维中枢的强迫作用使然。我们将情绪中枢引起从众性的强迫结构,称为情绪中枢从众性强迫结构,简称从众强迫结构。将从众强迫结构引起的主观体验,称为从众性主观体验,简称从众体验,将从众体验迫使理性思维中枢进行思索,产生的理性认识,称为从众理性理性认识,简称从众认识,将相应的理性动机,称为从众理性理性动机,简称从众动机,将相应的理性行为,称为从众性理性行为,简称从众行为。

那么,社会动物是怎样知道自己的理性认识、理性动机和理性行为,与同一社会群体中的其它个体不一致的呢?当然是通过视觉系统、听觉系统、嗅觉系统和触觉系统等感觉系统接受刺激形成的感觉,通过感性思维中枢形成的知觉,以及通过理性思维中枢形成的理性认识。社会动物感性思维中枢把对自己行为产生的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等感觉综合到一起,就形成对自己行为的知觉;把对其它个体行为的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等感觉综合到一起,就形成对其它个体行为的知觉。理性思维中枢把对自己行为形成的知觉与对其它个体行为形成的知觉进行比对,就能形成自己行为与其它个体行为差别的理性认识。信息交流能力强的社会动物,比如人类,还能够通过语言交流能力和文字交流能力知道自己的理性认识及理性动机与社会群体中其它个体理性认识及理性动机的差别。

当意识到“自己的理性认识、理性动机和理性行为偏离群体,而又不确定自己一定正确”时,大多数个体情绪中枢从众强迫结构,都会迫使思维中枢产生“孤独”、“不安”甚至“恐惧”等令人不适的主观体验;而当意识到“自己的理性认识、理性动机和理性行为与群体大多数个体保持一致,而又不确定自己一定正确”时,大多数个体的情绪中枢,都会强迫思维中枢产生“心安理得”这种主观体验。当意识到“某一个体的理性认识、理性动机及理性行为与群体内的大多数成员保持一致”时,社会群体中,大多数成员的情绪中枢都会强迫思维中枢产生“喜欢”这种主观体验。对于偏离者,大多数个体的情绪中枢都会强迫思维中枢产生“不屑”或“厌恶”等主观体验,这种主观体验,甚至能导致群体对偏离者的制裁行为。除非偏离者有特殊才能,并且被社会群体中大多数个体认可。那么,这个偏离者就成了引领者。所以,从本质上来看,从众性就是一种从权威性。

可见从众性映答是由相关的感觉、知觉、理性认识,以及从众体验、从众认识、从众动机和从众行为构成。其中,相关的感觉、知觉、理性认识,以及从众体验和从众认识,共同构成从众反映,从众动机和从众行为共同构成从众反应。从众反映及对应的从众反应共同构成从众映答。

从众性的意义,在于能够使群体保持一致,从而使群体能力增强;以及便于社会动物找到合适的异性个体,有利于高等动物繁衍。但是,从众性也有弱点,其弱点是能够被别有用心的个体所利用。比如在人类社会,金融大鳄总是利用总是利用投资者的从众性从中渔利。

从众映答也被称为羊群效应。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在羊群必经之路上,放一个适当大小的障碍物,前面的羊经过时,必须跳一下才能越过障碍物继续前行。但是,当羊群还没有全部通过障碍物时,就撤去障碍物,后面的羊经过障碍物曾经所在之处时,仍然要跳跃一下。

毫无疑问,高等动物通过遗传物质的改变,其情绪中枢既可以形成从众强迫结构,也可以不行成从众强迫结构。但是,在自然选择、性选择和社会选择这三种个体选择,以及群体选择的作用下,使许多社会动物具有了从众性。

8.6.5认知失调性

认知是高等动物(包括人)思维中枢对事物的认识过程或认识结果,也是对认识进行再认识的过程或结果。高等动物的认识过程,是思维中枢对事物的知觉、理性认识和理性动机的形成过程;高等动物的认识结果,是思维中枢形成的知觉、理性认识和理性动机。社会动物认识的对象,包括自身、其它高等动物个体、自身所在的群体、其它高等动物群体以及其它事物。对自身的认识,包括但不限于对自己的感觉、知觉,理性认识,动机和行为的认识。对其它高等动物个体的认识,包括但不限于对其它个体的感觉、知觉、理性认识、动机和行为的认识。也就是说,认知,不但是对一般事物的认识过程或认识结果,而且是对其它高等动物感觉、知觉、理性认识,动机和行为的认识过程或认识结果;甚至是对自身感觉、知觉、理性认识、动机和行为的认识过程或认识结果。对自身认识进行认识的过程或结果,就是对自身认识进行再认识的过程或结果。当一个认知与另一个认知出现无法协调的矛盾时,就会产生一种令人不快的主观体验。这种现象,被心理学界称为认知失调。

中国有一句话,叫做“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可见,在人或其它高等动物的头脑中,两个有害事情或两个有利事情,是可能存在着轻重的差别的。这个轻重差别,是由大脑情绪中枢对思维中枢的强迫作用的差别形成的。实际上,大脑情绪中枢对思维中枢形成的所有思维产物的强迫作用,经常存在着强弱差别。这样,情绪中枢就使思维中枢的产物,具有了不同的权重。思维中枢是按照权重高低的顺序,来处理事情的。但是,有时候,两个思维产物旗鼓相当,处理的办法却相互排斥。这样,一个认知与另一个认知就出现了难以协调的矛盾。“一个认知与另一个认知出现了难以协调的矛盾”本身也是一种理性认识。我们把这种理性认识,称为认知失调性理性认识,简称失调性认识。大脑情绪中枢对思维中枢失调性认识产生的主观体验,是一种令人不快的主观体验。我们将这种主观体验,称为认知失调性主观体验,简称失调体验。这就是认知失调的产生原理。高等动物出现认知失调后,同样伴随着面部表情、肢体表情和语音表情这些外在表现的改变。我们把与失调体验迫相伴随的面部表情、肢体表情和语音表情,称为失调表情。

失调体验能够迫使思维中枢继续思索。思索的结果,或者使两个认知的权重强弱出现了差别,从而使认知失调消除,并有可能产生相应的成熟的理性动机;或者是通过形成新动机新行为,修正自己以前的行为;或者是形成一种新的理性认识,用以以减轻或消除令人不快的主观体验。

思维中枢形成的认知,可以分为利己知觉、客观知觉、非损人利己理性认识(非损人利己认识)、损人利己理性认识(损人利己认识)、客观理性认识、利他理性认识(利他认识)、利群理性理性认识(利群认识)、正义理性理性认识(正义认识)、从众理性理性认识(从众认识)、认知失理性理性认识(失调认识)、利己感性动机、非损人利己理性动机(非损人利己动机)、损人利己理性动机(损人利己动机)、利他理性动机(利他动机)、利群理性动机(利群动机)、正义理性动机(正义动机)和从众理性动机(从众动机)等。其中,利己知觉、客观知觉和利己感性动机属于感性认知,其他的都属于理性认知。

认知失调既可以发生在一种理性认知之内的两个理性认知之间,也可以发生在两种理性认知之间的两个理性认知之间,还可以发生在多种理性认知之内的多个理性认知之间。但不能发生在感性认知之内或之间。确切地说,是发生在非损人利己认识、损人利己认识、客观理性认识、利他认识、利群认识、正义认识、从众认识、非损人利己动机、损人利己动机、利他动机、利群动机、正义动机和从众动机之内或之间。当然,这些理性认识,包括但不限于对其它个体及自身的感觉、知觉、理性认识、动机和行为的理性认识。

发生在损人利己认识之内的认知失调,具有反社会性;发生在损人利己认识和其它理性认识之间的认知失调,不管结果如何,都具有社会性。与损人利己认识无关的认知失调,都具有社会性。

例如,一个自私的人有可能产生两种权重相同的损人利己动机,这两种损人利己动机互相排斥,如果这样,就会使这个人纠结,这就是一种具有反社会性的认知失调。一个人可以产生损人利己动机,这一动机和自身的利他性、利群性、正义性和从众性认知之和旗鼓相当,作用相反,也会产生认知失调,无论最终结果如何,这种认知失调都具有社会性。一个具有正义性的人,有可能产生两种权重相同,各有利弊且互相排斥的正义动机,这个人就会为此而纠结,这是一种具有社会性的认知失调。一个人有可能形成一种利他动机,这一利他动机有违自己的利群性或正义性,这个人为此而纠结,这是一种具有社会性的认知失调。一个人产生两种权重相同,各有利弊且互相排斥的非损人利己动机,这个人为此而纠结,这也是一种具有社会性的认知失调。

具有社会性的认知失调,都程度不同地有利于高等动物(包括人)结成社会群体。具有反社会性的认知失调,则不利于高等动物(包括人类)结成社会群体。

11.7利己性与其它社会性的主次关系

高等动物(包括人类)的利己感觉、相关的客观感觉和利己知觉,共同构成利己感性认识。情绪中枢的感性认识利己性强迫结构,能够迫使感性思维中枢对利己知觉形成主观体验,我们称之为利己知觉主观体验,简称利己知觉体验。利己感觉、相关的客观感觉、利己知觉和利己知觉体验,共同构成利己感性反映;利己感性动机和利己感性行为,共同构成利己感性反应。利己感性反映和利己感性反应,共同构成高等动物的利己感性映答。可见,利己感性映答是由利己感觉、相关的客观感觉、利己知觉、利己知觉体验,以及利己感性动机和利己感性行为构成的高等动物具有利己性的映答功能。高等动物的感性映答功能,只有利己感性映答一种。

由于利己理性认识,是由利己感性认识,经理性思维中枢思索而成,也就是说,利己感性认识是利己理性认识的基础。情绪中枢的利己理性认识强迫结构,能够迫使理性思维中枢,对利己理性认识形成主观体验,我们称之为利己理性认识主观体验,简称利己理性体验。情绪中枢的相关结构,还能够强迫理性思维中枢对各种理性动机形成主观体验,我们称之为理性动机主观体验,简称动机体验。所以,利己感觉、相关的客观感觉、利己知觉、相关的客观感觉、利己知觉体验、利己理性认识、相关的客观理性认识和利己理性体验,共同构成利己理性反映。利己理性动机、动机体验和利己理性行为共同构成利己理性反应。利己理性反映和利己理性反应共同构成高等动物的利己理性映答。可见,利己理性映答是由利己感觉、相关的客观感觉、利己知觉、相关的客观知觉、利己知觉体验、利己理性认识、相关的客观理性认识、利己理性体验、利己理性动机、动机体验和利己理性行为共同构成的高等动物具有利己性的理性映答功能。高等动物的利己感性映答和利己理性映答共同构成高等动物具有代表性的利己映答功能。

但是,感性认识还不能反映出“自己的行为是否会给同种其它个体造成损害”。所以,感性映答功能的利己性,不能分为损人利己性和非损人利己性。而理性认识已经能够反映出“自己的行为是否会给同种其它个体造成损害”。所以,理性映答功能的利己性,可以分为损人利己性和非损人利己性。

可见,高等动物的利己性,包括感性映答的利己性和理性映答的利己性。理性映答的利己性又包括理性映答的非损人利己性和理性映答的损人利己性。

根据进化论原理,高等动物是由低等动物进化而来的;高等动物诞生之初,其理性思维能力不可能很强;高等动物的理性映答的非损人利己性,必须要强于一定程度,才能生存及繁衍下去;高等动物的损人利己性既可能很弱,也可能很强,但是,不可能强到危害周围同种其它个体安全这种程度,否则,会因为损害同种其它个体的安全,而导致这种高等动物灭绝。高等动物的损人利己性越强,就越不容易结成社会群体,所以,高等动物的损人利己性,具有反社会性。但是,高等动物的非损人利己性则不同,随着高等动物的理性思维能力的增强,它们会认识到,共同防御敌害,共同获取食物会提高它们生存繁衍下去的可能性,所以,高等动物非损人利己性,不但属于利己性,而且还具有社会性。

前面讲过,映答功能的其它社会性包括利他性、利群性、正义性、从众性和认知失调。

与利他性相关的感觉、知觉、理性认识,以及利他体验和利他理性认识,共同构成利他反映;利他动机、动机体验和利他行为共同构成利他反应。利他反映和利他反应共同构成利他映答。所以利他映答是由与利他性相关的感觉、知觉、理性认识、利他体验、利他理性认识,以及利他动机、动机体验和利他行为共同构成的具有利他性的理性映答功能。

与利群性相关的感觉、知觉、理性认识,以及利群体验和利群认识,共同构成利群反映;利群动机、动机体验和利群行为共同构成利群反应。利群反映和利群反应共同构成利群映答。所以利群映答是由与利群性相关的感觉、知觉、理性认识、利群体验、利群认识,以及利群动机、动机体验和利群行为共同构成的具有利群性的理性映答功能。

与正义性相关的感觉、知觉、理性认识,以及正义体验和正义认识,共同构成正义反映;正义动机、动机体验和正义行为共同构成正义反应。正义反映和正义反应共同构成正义映答。所以正义映答是由与正义性相关的感觉、知觉、理性认识、正义体验、正义认识,以及正义动机、动机体验和正义行为共同构成的具有正义性的理性映答功能。

从众性实际上就是从权威性,与从众性相关的感觉、知觉、理性认识,以及从众体验和从众认识,共同构成从众反映;从众动机、动机体验和从众行为共同构成从众反应。从众反映和从众反应共同构成从众映答。所以,从众映答是由与从众性相关的感觉、知觉、理性认识、从众体验、从众认识,以及从众动机、动机体验和从众行为共同构成的具有从众性的理性映答功能。

与认知失调相关的感觉、知觉、理性认识,以及失调体验和失调认识,共同构成失调反映;失调动机、动机体验和失调行为共同构成从众反应。失调反映和失调反应共同构成失调映答。所以,失调映答是由与失调性相关的感觉、知觉、理性认识、失调体验、失调认识,以及失调动机、动机体验和失调行为共同构成的具有认知失调性的理性映答功能。

高等动物感性映答功能的利己性,和理性映答功能的非损人利己性,是高等动物个体生存繁衍下去的前提和基础,假如没有感性映答功能的利己性,或没有理性映答功能的非损人利己性,任何高等动物都无法生存繁衍下去,社会性高等动物(社会动物)也不例外。假如所有高等动物都没有其它社会性,随着某些高等动物理性认识能力及信息交流能力达到一定程度,为了更好地生存繁衍下去,它们就可能通过所有个体的理性映答功能的非损人利己性,抑制每一个体理性映答功能的损人利己性,从而结成社会群体,成为社会动物。这种只有理性映答功能的非损人利己性和信息交流能力这两种基本社会性,而没有其它社会性的社会动物,在一代一代的生存繁衍过程中,能够在社会选择的作用下,使理性映答功能的非损人利己性发挥作用通过遗传物质的改变,使情绪中枢产生损人利己性抑制结构而使它们的损人利己性逐渐减弱;通过遗传物质的改变,使情绪中枢产生利他强迫结构、利群强迫结构、正义强迫结构、从众强迫结构和社会性认知失调强迫结构,从而逐步建立利他性、利群性、正义性、从众性和社会性的认知失调性,使该社会群体的群体能力进一步加强。从更长的时间跨度来看,随着社会动物的繁衍,社会群体逐渐增多,在群体选择的作用下,社会群体中个体的损人利己性会逐渐减弱,社会群体的利他性、利群性、正义性、从众性和社会性的认知失调性还会进一步强化。

但是,假如社会动物只有利他性、利群性、正义性、从众性和社会性的认知失调性,而没有感性映答的利己性,和理性映答的非损人利己性,社会动物个体都将无法生存下去。

所以,尽管社会性动物理性映答的利他性、利群性、从众性和社会性的认知失调性,尤其是正义性非常重要,但与感性映答的利己性和理性映答的非损人利己性相比,仍处于从属地位。

同类推荐
  • 没人比你更好了

    没人比你更好了

    今年的冬天来的格外晚,临近春节,凌千才看见属于今年的第一场雪。打开房门,被遍地的白色晃的有些睁不开眼。地面已是一指厚的雪层,老天却没有要停的意思,或大或小的雪花仍继续往四处堆积。凌千贪婪的望着眼前的景象,眸子里,却流露出一股无奈的心酸。她记得,去年的冬季,是由那个沉默寡言,却对她格外好的少年陪着她过的。凌千这辈子最不能忘记的,便是那个少年了。那个让她开心,又让她无奈的孩子。“当你闯进我的生活那一刻开始,结局,注定你要输的一败涂地”???????????????___凌千
  • 一地黄昏

    一地黄昏

    小说以一个7岁儿童的视角展开叙述,写了他年迈体弱的曾祖母回到老家居住,他奶奶由于与曾祖母曾有过过节,现在不肯照顾而出现的一系列故事。从家庭伦理的角度进行现实审视。笔触细腻,情感内敛。
  • 我唯一的日记本

    我唯一的日记本

    我就是一凡人,平凡的自己都看不下去,不过即使这样,我也依旧这么平凡下去。这是独属于我自己的一个日记本,你要看么?那么就看下去好了。本书全部会以第一人称称呼,至于怎么被人评价,我真的无所谓。很希望那些各据特色的职业的人也来写么,包括小学生哦。作品定位我也说不清,所以就这个样子咯,编辑大大滴辛苦了
  • 不过是个家啊

    不过是个家啊

    一个家,三四代人。在这片厚重的土地上,经历了苦难,贫穷......平凡生活的种种。这是我的故事,也是我母亲眼里的家。我的回忆,更是我的生活。各种骗局,偏见之后。我只想说,这只是个家啊!如果不介意,听听我的故事吧,也许这也是很多平凡人正在经历的......
  • 无人指引

    无人指引

    这是一个海外留学生的故事,从国内的学霸到国外的职业拳手,他用了3年;从职业拳台回归大学校园,他又用了4年...
热门推荐
  • 别提

    别提

    她是江城大学的大学生,他是江城远近闻名的顾爷,却为她不知不觉的磨平自己的棱角,而她只能说一句:别提。
  • 复相瞻

    复相瞻

    三飞四回顾,欲去复相瞻。前生未尽缘,今生来相聚。
  • 再给我一杯温牛奶

    再给我一杯温牛奶

    2015年,因家中经营的餐厅重新选址营业,艾温随母亲搬家随之转入了本市一所美术私立高中,她在这里和初中朋友蒋皓重逢,在蒋皓的照顾下艾温和新同学、老师慢慢熟络。然而,从未学过美术的艾温除了忙碌于学业之外,父母之间的矛盾也在日益增加。而蒋皓突然因受伤患上严重眼疾,他是否会选择放弃画画。在重重压力下,艾温和蒋皓决定相互取暖。
  • 季风1

    季风1

    一个90后的自白:无论是来自西太平洋的夏季风,还是来自西西伯利亚的冬季风;终会有它理应面对的归宿!
  • 三国伐歌

    三国伐歌

    他,心黑手狠,小肚鸡肠,阴损毒辣,视财如命,好色多情。他,穿越三国,为了一个自己的一个士兵而灭了一个军队,为了一个亲人灭了一个诸侯,为了一个女人宁肯选择与整个国家所有人为敌。他,奸诈至极偏又多情,自私至极偏又大义。他叫唐龙,一个混在三国,以不战为名而战,以不称霸为名却偏称霸天下的阴险小人!【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仙门遍地是奇葩

    仙门遍地是奇葩

    原来仙门竟是这般不以为耻,当真是脸皮厚到极致。师傅喜欢徒弟,徒弟却为魔界鬼祭哭得死去活来。好一个郎艳独绝,遗世独立的灵澈仙人。又好一个不知羞耻,仙门之辱的徒弟。不愧是仙门之境,遍地奇葩,魔为仙成仙,仙为魔堕魔;不疯不魔,不魔不仙(ps:纯属瞎七八扯,毫无逻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在初中:过像疯子一样的那三年的生活

    在初中:过像疯子一样的那三年的生活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初中生活,都是丰富多彩的,有欢笑有悲伤有爱情还有许多许多,希望在这里,可以让大家回想起,自己的那三年的时间,没错我们都是疯子,都是一群快乐的疯子........现在就让我们回去,让我们回想那三年的初中,过得像疯子一样的三年!
  • 盛宠之老婆别嚣张

    盛宠之老婆别嚣张

    重生第一天,一睁开双眼,便是一张帅气的脸庞。她的‘金主不’可一世的说道,“你只能是我的女人,其他别痴心妄想了。”可是表面很嚣张的她和不可一世的金主相处了大半年的时间,到底是谁俘虏了谁?--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