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512200000033

第33章 书与人生 (1)

人与书之间

弄了一阵子尼采研究,不免常常有人问我:“尼采对你的影响很大吧?”有一回我忍不住答道:“互相影响嘛,我对尼采的影响更大。”其实,任何有效的阅读不仅是吸收和接受,同时也是投入和创造。这就的确存在人与他所读的书之间相互影响的问题。我眼中的尼采形象掺入了我自己的体验,这些体验在我接触尼采著作以前就已产生了。

近些年来,我在哲学上的努力似乎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就是要突破学院化、概念化状态,使哲学关心人生根本,把哲学和诗沟通起来。尼采研究无非为我的追求提供了一种方便的学术表达方式而已。当然,我不否认,阅读尼采著作使我的一些想法更清晰了,但同时起作用的还有我的气质、性格、经历等因素,其中包括我过去的读书经历。

有的书改变了世界历史,有的书改变了个人命运。回想起来,书在我的生活中并无此类戏剧性效果,它们的作用是日积月累的。我说不出对我影响最大的书是什么,也不太相信形形色色的“世界之最”。我只能说,有一些书,它们在不同方面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在我的心灵历程中留下了痕迹。

中学毕业时,我报考北大哲学系,当时在我就学的上海中学算爆了个冷门,因为该校素有重理轻文传统,全班独我一人报考文科,而我一直是班里数学课代表,理科底子并不差。同学和老师差不多用一种怜悯的眼光看我,惋惜我误入了歧途。我不以为然,心想我反正不能一辈子生活在与人生无关的某个专业小角落里。怀着囊括人类全部知识的可笑的贪欲,我选择哲学这门“凌驾于一切科学的科学”,这门不是专业的专业。

然而,哲学系并不如我想象的那般有意思,刻板枯燥的哲学课程很快就使我厌烦了。我成了最不用功的学生之一,“不务正业”,耽于课外书的阅读。上课时,课桌上摆着艾思奇编的教科书,课桌下却是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易卜生等等,读得入迷。老师课堂提问点到我,我站起来问他有什么事,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说来惭愧,读了几年哲学系,哲学书没读几本,读得多的却是小说和诗。我还醉心于写诗,写日记,积累感受。现在看来,当年我在文学方面的这些阅读和习作并非徒劳,它们使我的精神趋向发生了一个大转变,不再以知识为最高目标,而是更加珍视生活本身,珍视人生的体悟。这一点认识,对于我后来的哲学追求是重要的。

我上北大正值青春期,一个人在青春期读些什么书可不是件小事,书籍、友谊、自然环境三者构成了心灵发育的特殊氛围,其影响毕生不可磨灭。幸运的是,我在这三方面遭遇俱佳,卓越的外国文学名著、才华横溢的挚友和优美的燕园风光陪伴着我,启迪了我的求真爱美之心,使我愈发厌弃空洞丑陋的哲学教条。如果说我学了这么多年哲学而仍未被哲学败坏,则应当感谢文学。

我在哲学上的趣味大约是受文学熏陶而形成的。文学与人生有不解之缘,看重人的命运、个性和主观心境,我就在哲学中寻找类似的东西。最早使我领悟哲学之真谛的书是古希腊哲学家的一本著作残篇集,赫拉克利特的“我寻找过自己”,普罗塔哥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的“未经思索的人生不值得一过”,犹如抽象概念迷雾中耸立的三座灯塔,照亮了久被遮蔽的哲学古老航道。我还偏爱具有怀疑论倾向的哲学家,例如笛卡尔、休谟,因为他们教我对一切貌似客观的绝对真理体系怀着戒心。可惜的是,哲学家们在批判早于自己的哲学体系时往往充满怀疑精神,一旦构筑自己的体系却又容易陷入独断论。相比之下,文学艺术作品就更能保持多义性、不确定性、开放性,并不孜孜于给宇宙和人生之谜一个终极答案。

长期的文化禁锢使得我这个哲学系学生竟也无缘读到尼采或其他现代西方人的著作。上学时,只偶尔翻看过萧赣译的《札拉斯图拉如是说》,因为是用文言翻译,译文艰涩,未留下深刻印象。直到大学毕业以后很久,才有机会系统阅读尼采的作品。我的确感觉到一种发现的喜悦,因为我对人生的思考、对诗的爱好以及对学院哲学的怀疑都在其中找到了呼应。一时兴发,我搞起了尼采作品的翻译和研究,而今已三年有余。现在,我正准备同尼采告别。

读书犹如交友,再情投意合的朋友,在一块耽得太久也会腻味的。书是人生的益友,但也仅止于此,人生的路还得自己走。在这路途上,人与书之间会有邂逅,离散,重逢,诀别,眷恋,反目,共鸣,误解,其关系之微妙,不亚于人与人之间,给人生添上了如许情趣。也许有的人对一本书或一位作家一见倾心,爱之弥笃,乃至白头偕老。我在读书上却没有如此坚贞专一的爱情。倘若临终时刻到来,我相信使我含恨难舍的不仅有亲朋好友,还一定有若干册体己好书。但尽管如此,我仍不愿同我所喜爱的任何一本书或一位作家厮守太久,受染太深,丧失了我自己对书对人的影响力。

1988.5

哲学的魅力

——《诗人哲学家》前言哲学是枯燥的吗?哲学是丑陋的吗?哲学是令人生厌的东西吗?——在我们的哲学课堂上,在许多哲学读物的读者心中,常常升起这样的疑问。

当然,终归有一些真正的哲学爱好者,他们惯于在哲学王国里信步漫游,流连忘返。在他们眼前,那一个个似乎抽象的体系如同精巧的宫殿一样矗立,他们悠然步入其中,与逝去的哲学家的幽灵款洽对话,心领神会,宛如挚友。

且不论空洞干瘪的冒牌哲学,那些概念的木乃伊确实是丑陋的,令人生厌的。真正的哲学至少能给人以思维的乐趣。但是,哲学的魅力仅止于此吗?诗人在孕育作品时,会有一种内心的颤栗,这颤栗又通过他的作品传递到了读者心中,哲学家能够吗?

人们常常谈论艺术家的气质,很少想到做哲学家也需要一种特别的气质。人处在时间和空间的交叉点上,作为瞬息和有限的存在物,却向往永恒和无限。人类最初的哲学兴趣起于寻找变中之不变,相对中之绝对,正是为了给人生一个总体说明,把人的瞬息存在与永恒结合起来。“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我们是谁?”高更为他的一幅名作写下的画题可说是哲学的永恒主题。追究人生的根底,这是人类本性中固有的形而上学冲动,而当这种冲动在某一个人身上异常强烈时,他便是一个有哲学家气质的人了。

哲学的本义不是“爱智慧”吗?那么,第一,请不要把智慧与知识混同起来,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却关乎人生。第二,请不要忘记这个“爱”字,哲学不是智慧本身,而是对智慧的爱。一个好的哲学家并不向人提供人生问题的现成答案,这种答案是没有的,毋宁说他是一个伟大的提问者,他自己受着某些根本性问题的苦苦折磨,全身心投入其中,不倦地寻找着答案,也启发我们去思考和探索他的问题。他也许没有找到答案,也许找到了,但这并不重要,因为他的答案只属于他自己,而他的问题却属于我们大家,属于时代、民族乃至全人类。

谁真正爱智慧,关心生命的意义超过关心生命本身,谁就不能无视或者回避他提出的问题,至于答案只能靠每个人自己去寻求。知识可以传授,智慧无法转让,然而,对智慧的爱却是能够被相同的爱激发起来的。我们读一位哲学家的书,也许会对书中聪明的议论会心一笑,但最能震撼我们心灵的却是作者对人生重大困境的洞察和直言不讳的揭示,以及他寻求解决途径的痛苦而又不折不挠的努力。哲学关乎人生的根本,岂能不动感情呢?哲学探讨人生的永恒问题,又怎会没有永恒的魅力?一个人从哲学中仅仅看到若干范畴和教条,当然会觉得枯燥乏味,而且我们可以补充说,他是枉学了哲学。只有那些带着泪和笑感受和思考着人生的人,才能真正领略哲学的魅力。

当然,这样的哲学也必定闪放着个性的光彩。有一种成见,似乎哲学与个性是不相容的,一种哲学把哲学家本人的个性排除得愈彻底,愈是达到高度的抽象和普遍,就愈成其为哲学。我们读文学作品,常常可以由作品想见作家的音容笑貌、爱憎好恶,甚至窥见他隐秘的幸福和创伤。可是,读哲学著作时,我们面前往往出现一张灰色的概念之网,至于它由哪只蜘蛛织出,似乎并不重要。真的,有些哲学文章确实使我们永远断了与作者结识一番的念头,即使文章本身不无可取之处,但我们敢断定,作为一个人,其作者必定乏味透顶。有时候,这可能是误断,作者囿于成见,在文章里把自己的个性隐匿了。个性在哲学里似乎成了一种可羞的东西。诗人无保留地袒露自己心灵里的每一阵颤栗,每一朵浪花,哲学家却隐瞒了促使他思考的动机和思考中的悲欢,只把结论拿给我们,连同事后追加的逻辑证明。

谁相信人生问题的答案能靠逻辑推理求得呢?在这里,真正起作用的是亲身的经历,切身的感受,灵魂深处的暴风骤雨,危机和觉醒,直觉和顿悟。人生最高问题对于一切人相同,但每人探索的机缘和途径却千变万化,必定显出个性的差别。“我重视寻求真理的过程甚于重视真理本身”。莱辛的这句名言对于哲学家倒是一个启发。哲学不是一份真理的清单,而恰恰是寻求人生真理的过程本身,这个过程与寻求者的个人经历和性格密不可分。我们作为读者要向哲学家说同样的话:我们重视你的人生探索过程甚于重视你的结论,做一个诚实的哲学家吧,把这过程中的悲欢曲折都展现出来,借此我们与你才有心灵的沟通。我们目睹了你的真诚探索,即使我们不赞同你的结论,你的哲学对于我们依然有吸引力。说到底,我们并不在乎你的结论及其证明,因为结论要靠我们自己去求得,至于证明,稍微懂一点三段论的人谁不会呢?

同类推荐
  • 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

    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

    本书收集了星云大师近十年来,有关佛学义理的研讨,对佛教前途发展,及对金球融和与和平有关的论议。上册收录大师从人间佛教角度。对戒定慧三学、菩萨四弘誓愿、六度之论述,也提出佛教对生命、生死,生活的看法;同时,将大师十几年来,每年于国际佛光会所发表的主题演说,阐述人我相处之道、世界和平、自觉行佛等论议,一并收录其中。
  • 真该在年轻的时候就知道的事

    真该在年轻的时候就知道的事

    有一些教训,能告诫年轻的女孩少些冲动,多些思考;有一些指引,能让年轻的女孩少一些失去,多一些获得;有一些忠告,能让单纯的女孩少走弯路,直达目标……《真该在年轻时就知道的事》从自我定位、恋爱婚姻、职场成长,社会交往、心灵修养等几个方面,提出了细致与全面的指导与建议。希望每一个女孩都能够个性独立、幸福甜蜜,在年轻的时候便能赢得宠爱与尊重,获得爱情与事业。
  • 礼仪金说:公务礼仪

    礼仪金说:公务礼仪

    孔子说过:“礼者,敬人也。”在人际交际中,既要尊重别人,更要尊重自己,此即礼者敬人。本书由知名礼仪专家金正昆教授根据多年礼仪经验与研究精心撰写,为公众解答日常公务中可能遇到的礼节方面的问题,包括如何称呼他人、如何使用名片、如何接待外宾、如何应对媒体等章节,介绍的知识要点较为全面,其内容主要特点是兼具权威性、规范性、知识性、时效性与技巧性,可供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与公司职员使用。...
  • 幸福三宝:吃得下睡得着想得开

    幸福三宝:吃得下睡得着想得开

    真正的幸福不是一些事实的堆砌,而是一种状态的持续。幸福不是给别人看的,与别人怎样说无关,重要的是自己心中充满了幸福感。也就是说,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在别人眼中。幸福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只要我们心存一颗善良的心,就与幸福有缘。幸福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应该是愉快的、满足的,使人心情舒畅,甜蜜快乐的。有时,平安健康地活着,自由自在地呼吸,身边有珍惜自己也值得自己珍惜的人,就已经是莫大的幸福了……
  • 用人格开启成功之门

    用人格开启成功之门

    人格是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是个人的尊严、名誉、价值的总和。人格魅力就是一种独立于外貌和才能之外的关于思想和世界观的修炼,是一种导引,是一种震撼,让人向往。人格高度决定人生的高度。由浅入深地阐述了人格对人生的重大意义,从人格的基本概念及内涵入手,介绍了人格与生活、人格与情感、人格与事业的关系,以及人格在社会中的影响地位等内容。
热门推荐
  • 逆袭女配:男主请别走

    逆袭女配:男主请别走

    她可以说是一个将死之人,却因总总原因做了配角,上的了厅堂下的了厨房,上装的了善良,下装的了贤娘,丢得了心表,甩得渣男且看她看三十六计遍天下无敌手。
  • 侧耳闻你软语旁

    侧耳闻你软语旁

    未曾想,你我距离,竟有一日能如此相近未曾想,你我能于同一屋檐嬉闹安眠无忧回忆初见场景,热泪模糊了明目,但愿,有缘再会
  • 通天劫途

    通天劫途

    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肝胆洞、毛发耸立谈中、死生同一诺千金重!世人只知玉皇大帝苦历一千七百五十劫始证天帝。那么,当主持人间兵革之权衡的天皇大帝下凡历劫,注定不凡的他是将万物刍狗,亦或是广推大徳?在这狼烟四起、烽火连天的炎凉世间,且看陈勾是如何带领众家兄弟一刀刀杀出个天下太平!
  • 我在玄幻当大佬

    我在玄幻当大佬

    “只要你走出法禁之地你就是这个世界的大佬!”“真的么?”“我还能骗你不成?!”分割线------------这是主角刘庄潇洒于异世界的故事。没有弱智配角,他也不是种马。然,故事中刘庄会经历热血,会经历感动,会经历感情,人生百态。人间自有真情,且让我细细看。
  • 星纪帝爵

    星纪帝爵

    史前世界。灵法星球埃迪拉卡与魔法星球安布里德罗惊世相撞。无人知道的真相,灰飞烟灭。温暖和平的文明,毁于一旦。灵法玄尊,支离破碎的灵魂,落入千疮百孔的异世星球。沉睡亿万年的他,获得魔幻的东方躯壳,成为一个平凡的少年。身陷黑暗与邪恶的异世大陆,他不知不觉成为大千世界亘古浩劫的核心。佛者归佛,道者归道。揭开生死绝杀的阴谋,破解星纪毁灭的疑团。一念灵光,只在玄尊灵魂深处。万界主宰,唯我星纪帝爵独尊!----------------------------Inaword:东邪西毒各路大神与亚瑟王一百五十骑士群穿异世的那点事儿。
  • 雷霆魔尊

    雷霆魔尊

    天地混元,阴阳伴生,自古两不相容。阴化魔,阳化雷,二者共聚,毁灭还是……
  • 原来总裁是竹马

    原来总裁是竹马

    十年前罗安安第一次遇见傅云深,就对他说要嫁给他。可十年后再见,却已经忘了他。而他,却记在了心里,开启了骗婚模式。罗安安摸着日渐隆起的肚皮,看着那个在外叱咤风云,在家为他洗衣做饭的男人,愤怒反抗。“傅云深!我要离婚!”“好,财产归你,你归我。”
  • 最后一个骑兵

    最后一个骑兵

    高科技机械化大时代背景下,存在了数千年的骑兵部队,该何去何从?是就此消失?还是浴火重生?周林回答了这个答案,他用自己的行动,捍卫了骑兵最后的荣耀。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教青少年为人处事的故事宝库:从故事中学会诚实守信

    教青少年为人处事的故事宝库:从故事中学会诚实守信

    许由隐居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青少年应该具有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