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415500000044

第44章 谁的现代化道路为最优(2)

第一次现代化是什么,从产业结构和人口空间形式看,就是经济的非农业化和人口的城市化。而劳动力从农业和农村向非农产业和城市集中,除了户籍和就业外,人口的流动、迁移和居住,毫无疑问,是人口城市化,也即现代化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并且与其关联的土地制度,又成了人口流动、迁移和居住的重要影响因素。大量的学术和政策研究在分析城市化进程时,假定农村向城市转移的人口有了收入,居住问题自然就解决了,从而忽视了城市化中新移民的居住成本和制度等障碍大小的问题,以及衍生的贫民窟、人口城乡间剧烈钟摆式流动、农村人口迅速老龄化这样的复杂的长期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一)东亚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和住房制度

这里我们主要探讨韩国和台湾地区的情况。

1、土地制度

韩国和台湾地区的农村劳动力人口城市化,与其土地资源、土地制度和居住方式密切相关。从韩国和土地制度看,韩国战后到1960年期间,一是将接收的占农地面积13.4%的日本官民所有的土地,分配给了本国无地农民;二是1949年实施土地改革,政府以低廉的价格收购了3公顷以上的土地,以更低廉的价格卖给佃农。但是,到了韩国工业化加速的阶段,这种分散的土地制度与大量农户放弃农业,并且小农经济不宜进行农业的现代化,1961年到1993年,韩国政府对农地占有和流转进行了一系列的修改,鼓励进城的农民流转土地,以利于土地的规模经营。1994年到1997年,政府进一步放宽土地买卖和租赁的限制,在农业振兴区内鼓励农户有更大规模的土地,并允许建立拥有土地上限为100公顷的农业法人。对愿意将农地出售和出租(5年以上)给农业大户的65岁以上的农民,政府给以补贴。

蒋家父子到台湾后,也进行了土地制度的改革,先将地主的地租压得很低,再以租金的2.5倍从地主手中强制收购,平价转手卖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政府没有钱收购地主的地,就用国有公司的股票顶帐;而农民没有钱购买土地,可以申请无息贷款,分十年还清。台湾开始时,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非农业建设用地,但农地可以流转给农民;后来随着工业化的进程,一部分农用地要向非农业建设分配,但是,严格按照建设规划进行,然而,转为非农业用地的,一半充公,用于城市道路、绿地、学校和医院等。另外,土地交易增值100%的,40%归公;200%以上的,50%归公;300%以上的,60%归公。而且,所得税率是累进的,增值越高,纳税越多。

但是,总的来看,韩国和台湾在工业化进程中,都看到了小农经济与农业现代化规模经营的矛盾,并且大量的农村人口持续地向城市转移,养儿保障和土地保障,逐步地退出农民的生活保障,代之以现代的社会保障。同时,鼓励农民流转土地给种粮大户,以实现农民进城,农地集中为特征的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

韩国进行了新农村建设,台湾地区进行了富丽新农村和新农业运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农村人口不向城市流动了,而是农村道路建设和农村教育发展后,中青年更加多地向城市迁移。韩国和台湾地区农村人口城市化的速度要远比拉美、印度、中国快得多。到2008年,韩国总人口为4850万,由于有老人和小孩,并且妇女需要在家照顾孩子,韩国劳动人口为2435万,劳动人口中7.2%从事农业,25.1%从事工业,67.7%从事服务业。台湾总人口为2297万,其中劳动力为1085万,劳动力中有5.1%从事农业,36.8%从事工业,58%的人从事制造业。

2、住房制度

实际上,除了农村劳动力和人口自由迁移和较为宽松的户籍制度外,影响农民进城工作并且留得下的最关键因素是居住成本。韩国和台湾在这方面都有其重要的经验。一是进城的农民可以通过出售和出租自己的农地,包括宅基地,用其收入购买城市中的住宅;二是韩国和台湾地区的农民,其兼业化程度较高,并且土地出租和买卖等财产性收入毕生较大;三是在经济的高成长阶段,韩国和台湾地区居民,包括进城的农民,其收入增长速度较快,劳动在GDP中的分配比重较高,使迁移到城市中的新市民,有住宅的购买能力。

另外,政府所做的工作是,增加住宅的供应,控制土地和住宅的价格,打击土地和住宅投机,并且供应保障性住房。20世纪60年代,韩国政府将住房建设纳入国家发展规划,并作了相应的机构与制度设置。但是,一五规划(1962- 1966年)期间,公共部门投资仅占住房投资总额的8.8%;二五规划(1967-1971年)期间,公共投资仅占住房投资总额的13.8%。到了70年代,随着城市化急速展开与住房需求的增大,政府专门制定《住宅建设十年规划(1972-1981年)》,计划在10年内建设供给250万套住房。在制度建设上,政府制定了《住宅建设促进法》(1972年),并于1976年和1978年分别制定《城市再开发法》和《有关住宅供给规定》,对住房建设相关制度进行强化。80年代以后,韩国住房政策中社会理念逐渐增强,开始注重缩短贫富差距,建立公平社会的目标。政府除供给住房外,在五五规划(1982-1986年)期间,开始提供租赁用住宅,制定了《租赁住宅建设促进法》,促进租赁住房建设。六五规划(1987-1991年)期间,为强化租赁用住房建设,设立租赁住房管理工团,在税制上实行优惠政策,并且为租赁住房建设提供大量土地。90年代,政府相继推出《住宅200万户建设规划(1988-1992年)》和《新经济五年规划(1993-1997年)》。两次规划期间共建房584万户,使韩国住房普及率大大提高。90年代末,针对住房价格因金融危机影响而大幅跌落的状况,政府作出相应政策调整,包括放宽住房管制,对首都圈地域的住房出让价实施自由化;扩大金融与税制支援,对新购住房减免登记税;积极促进将住房部门与资本市场相联系的抵押债券流动化制度等。在这些政策带动下,韩国的住宅市场进入了复苏与繁荣期。特别是从2000年至2002年,住宅建设以年均18.4%的速度逐年增加,2002年住宅供应总量达到67万套左右,比2001年增加了大约28%。

韩国政府一直控制着房价水平与居民的购买能力相适应。70年代末,韩国住房价格急速攀升。1978年,政府分别制定了规范住房供给条件与方法的《有关稳定住宅价格、抑制投机、供给住宅的规定》,以及《抑制房地产投机及供给对策》,采取土地交易许可及申报制度,扩大标准地价告示地域等众多抑制投机对策。同时,政府引进住房出让价上限制度,将新住房价格控制在一定水平之下。80年代初期,政府针对住房经济过热状况也曾采取过一定的抑制政策,如1983年对民营住房实施债券购买制度等。这些政策的实施使韩国房产价格至80年代中期趋于稳定。到80年代末期,土地投机因汉城奥运会的举办而日益猖獗。为应对这种局面,1988年,政府通过“8·10措施”,采取了房地产检印契约制度和地价公告制度。

台湾在战后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过程中,住宅政策可说是住宅的商品化过程,房地产采市场化走向,走的是美国模式。台湾50年代初后的四十年,经济快速成长并大幅提升国民人均所得,刺激民众住宅量的需求,住宅供应方面主要由民间市场主导,政府担任的角色极为有限。台湾的住宅租赁市场发育不足,加上中华民族有置自有屋的习惯,使20世纪90年代末时,居民住宅自有率高达82.2%。开始的时候,由于地价较低,居民的收入增长较快,加上农民兼业,20世纪80年代以前,进城新市民的住宅问题解决得还算比较好。80年代以后,房地产市场在低谷和繁荣之间循环,房地产的这种投机,使得台湾的房地产昂贵起来。然而,不论怎么说,美国模式至少使台湾在石油危机之前,让社会的大部分人口,透过住宅市场取得了有私人所有权的住宅。

(二)拉美和印度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制度和居住模式

拉美和印度土地制度与解决城市化过程中的居住模式,与东亚又有着较大的不同。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虽然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贫民窟”,但是,随着的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政府压低地价和房价,逐步消除了“贫民窟”现象。而拉美同样与韩国和台湾一样,土地是私有的,居住模式却是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大面积的“贫民窟”,特别是印度,“贫民窟”成了低成本解决农村人口进城居住,即城市化的一种主要方式。

1、土地制度

拉美和印度土地一般为私有,也有国有和社区所有土地,但是土地私有为基础的制度。拉美的土地制度,从历史上讲,是白人殖民掠夺当地土著人土地形成的,为土地庄园封建和劳动黑人奴隶制。战后,除了墨西哥、古巴、玻利维亚少数几个国家在过去进行了激烈的土地改革外,大多数维持了原来的大地产制,占农村人口比例很小的大庄园主拥有大部分的土地。大地产制(又称大庄园制) 是一种将大片土地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制度。这种制度一直是拉美土地制度的主要特征,短期内难以触动。另一方面,拉美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起步比亚洲还要早一些,大规模农业土地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加上过去的大地主庄园土地制度的改革在一些国家中面临阻力,巴西、阿根廷等国家的土地没有象东亚和中国大陆那样均田地。于是,无地和少地的农村人口大量地向城市转移,而拉美在工业化开始的时候,重视重工业和大企业的发展,使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容量狭小,进城新移民收入增长缓慢,使他们中的许多人没有能力购买正规的商品住宅。

印度1947年国家独立后,对土地进行了三项改革,一是废除原英国殖民统治者将地承包给“柴明达尔”,即中介人,他们向政府交税,再由他们转包给农民耕种的体制,废除这种体制的土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57%。二是推行租佃制改革:其中有限制地主向佃农征收租金的比率为1/4,或者1/5,但是,这项改革基本失败;还有保障佃农的耕地佃耕权,防止地主随意将佃农从土地上驱赶出去,使他们失去土地,然而,这项改革大约保证了60%的佃农没有被驱赶,只能是部分成功;再有就是实施土地最高拥有限额法,即地主拥有土地的面积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19到324英亩的面积,各邦的规定不一,这项改革持续了30余年之久,在分散地权方面基本获得了成功,但是将政府集中的土地分配给下层农民的改革,未能获得全部成功。然而,印度的土地制度改革,即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有利的是,一部分农民获得了土地,限制了交租剥削的程度,特别是瓦解了封建经济体制,在工业化初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并促进了社会的公平;消极的一面是,小规模经营,抑制了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不论农业土地制度如何,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二、三产业间比较效益的引导,劳动力成本的提高,耕地/劳动力构成的提高,是一个趋势。即越来越少的劳动力,耕种越来越多的土地。其过程就是土地必然地要集中,要规模经营;小农经济必然地难以为继,要大量破产;农业人口的生计在农业中难以为继,需要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农村人口需要向城市转移。这是人类社会不可抗拒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

2、拉美和印度城市化进程中的贫民窟居住方式

拉美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大量的农民失去土地,被迫进入城市,由于工业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有限,大量的无法就业者依靠“非正规部门”就业,结果城市的贫困现象迅速增加,大量的迁移人口住进贫民窟。1980年,拉美城市中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为6290万人,比农村贫困人口(7300万)少大约1000万人,到1990年,城市贫困人口(1.354万人)是农村贫困人口(7390万人)的1.8倍。这些移民通常是几经周折之后最终落脚于大城市的,特别是各国首都。1950-1980年墨西哥城人口由不足300万增加到1500万;里约热内卢人口由290万增至1070万。这种超常速度的城市化进程给城市就业造成了巨大压力。同时,因城市基础设施、生活服务条件等不能及时地满足和适应大量聚集人口的需要,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诸如城市人口膨胀、住宅紧张、交通拥挤、犯罪率上升、环境恶化等等。这些城市中相当多的一部分居民住在贫民窟。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墨西哥的墨西哥城中居住在贫民窟的居民占46%;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占50%;哥伦比亚的圣菲波哥大占60%。

印度的城市化进程较慢,从20世纪50年代初启动工业化以来,农业劳动力份额下降十分缓慢。1951年到1981年的30年间,农业劳动力的份额从72.1%下降到70.6%,平均每15年下降幅度还不到1个百分点。农业劳动力的绝对人数却增加了1.13倍,平均每15年增长幅度超过了50%。土地面积的不变和农业人口的增多,加速了小农经济的破产,加上印度人口众多,向城市转移,而城市中由于小企业发展缓慢,导致就业困难和居住的支付能力低下,使贫民窟局面比拉美地区更加严峻。贫民窟或棚屋居民已经变成印度城市风景不可回避的一部分。由于靠近工作场所的住房不易得到、土地的高成本、无力支付房租等因素迫使数千万城市居民在贫民窟栖身。这些贫民窟的条件是可怕的,缺乏自来水供应、电力、洗澡房和厕所等基本的设施。

由于贫民窟占地者增加速度远高于城市物质环境改善的速度,它们正作为城市居住的支配形式出现。20世纪80年代的一项研究表明,在加尔各答2/5以上的家庭只有一间房,甚至没有,大约20万人在其生命中有一段时间,居住在公共人行道上,估计175万-200万人住在被称为bustees的单层棚屋中。在孟买,60万人住在棚屋中,更多的人住在多层的出租屋中。印度城镇总人口的1/5住在贫民窟或私搭乱建房中。印度大部分城市的贫民窟人口大约占各城市总人口的20%-30%。进入90年代后,这种状况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变,有研究显示,到1990年,在印度最大的四个城市:孟买、加尔各答、德里、钦奈(马德拉斯)中,居住在贫民窟中的人口分别高达42%、40%、38%和39%。2000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印度大城市中的贫民窟人口仍高达3200万人。

(三)东亚和拉美及印度居住模式的比较

在这里要评论一下的是,东亚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结构转型过程中,农村的土地是私有的,国家不能强制征用农村农民的土地,他们的土地可以作为资产,可以入股、出售、抵押融资、出租,因此,有了农民创业的资本来源;城市建设开发商所用土地,向农村农民购买,城市内部土地的分配,以及功能分区,有严格的城市规模的约束;一些到城市的农村居民,可以将其土地出售,或者出租给其他土地使用者,土地得到了较为规模化的经营;农民绝大部分最后转移到了城市,在城市中工作,或者创业,有了收入,在城市中购买了住房;早期小农破产到城市周围形成的贫民窟逐步地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财力的积累和居民收入的提高,被拆除和改造;向城镇转移的大量的劳动力,大部分先是被具有出口比较优势的制造业所吸收,再后来工业和农业中的剩余出来的劳动力又被服务业所吸收,而且组织形式是大量的中小企业。其格局是,城市周围基本没有了贫民窟,城镇的原居民和转移进入城镇的居民,都安居乐业。这就是东亚土地制度与城市化的格局。

同类推荐
  • 优秀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做到的8件事

    优秀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做到的8件事

    本书从重新认识语文的本质开始,阐述了母语的重要性、学生是教学的全部意义、读书是教师必须的生活、公开课的生命试炼、拥有面对文本的力量、修炼你的激情、思想与风格、避免易犯的11个错误等方面阐述了如何做好小学语文教师所需要具备的几个方面。只要教师努力去做,相信都会成功。
  • 教师公文包-教师保健

    教师公文包-教师保健

    本书从教师健康保健的实际需要出发,较为系统地介绍了教师应具备的自我保健的知识和方法,涉及教师自我保健的各个方面。
  • 一线教师的修炼之道

    一线教师的修炼之道

    本书内容涉及心理修炼、自我修炼、课堂修炼、教学修炼、真爱修炼和创新修炼六个方面。具体内容包括:永存阳光心态、让微笑伴随左右、优秀教师的三大特质、组织管理好课堂等。
  • 图书情报学论集:续编

    图书情报学论集:续编

    本书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员利用图书情报发展状况,包括论现代中国图书馆发展的初创阶段、浅谈电子报纸的发展前景、试论高校图书馆员科研能力的培养等内容。
  • 校园文化建设实用宝库-校园礼仪实精选

    校园文化建设实用宝库-校园礼仪实精选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学校是育人的课堂。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重要的表现特征,也是促进学生生命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深厚土壤,更是学校人文传统和优良校风延伸的根本。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渗透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及各种校园活动等方方面面,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更是推进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
热门推荐
  • 宠妻难逃

    宠妻难逃

    她也是21世纪的天才外科医生。怯弱王妃逆袭,最在意的却是冷酷王爷的小世子,废弃的院落,脏脏的小正太。女主牵手小正太开启两人的逆袭之路。
  • 商务英语公关900句典

    商务英语公关900句典

    本书分为办公室篇和商务公关篇两大部分。办公室篇主要介绍在办公室内的公关交际活动,包括电话业务、礼仪接待、求职面试、统筹安排等内容。商务公关篇主要围绕“做买卖”这主题,从联系业务、参观访问、会议商谈、签订合同等各方面详细地地介绍在公关方面的礼仪和技巧。
  • 走失的那个路口

    走失的那个路口

    中学时,她整天不务正业,成绩年级倒数。而他,是老师眼中不可多得的学优生班长。她动了心,却意外得知他有心上人了。后来,她是商界女强人,她未改初心,他却避之不及。
  • 黑与白的世界和红与黑的人生

    黑与白的世界和红与黑的人生

    你对现在的生活是否满意,对另一半是否依然有爱情。如果,上天再给你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那么你会不会感到欣慰。还是继续现在的生活。上天把你送到你梦中所想的环境之中。过上衣食无忧红楼梦里面太太小姐般的生活,你是否接受,还是怀念你现在忙碌而苦逼的生活?
  • 跨界娱乐巨星

    跨界娱乐巨星

    这是一个装逼青年带着娱乐系统重生异界的故事。诛仙,童话,那些年,空姐..一大波文化入侵正在来袭,颤抖吧娱乐圈!
  • 思想课堂-语言笔记

    思想课堂-语言笔记

    为你的头脑镀金,为你的思想导航。思想笔记系列丛书包括:道德笔记、典籍笔记、婚姻笔记、家庭笔记、教育笔记、经济笔记、科技笔记、历史笔记、伦理笔记、论爱笔记、美学笔记、民俗笔记、农业笔记、情感笔记、人生笔记、人物笔记、人性笔记、儒学笔记、商业笔记、社会笔记、文化笔记、文学笔记、心灵笔记、修身笔记、养生笔记、艺术笔记、语言笔记、战争笔记、哲学笔记、自然笔记。
  • 我有传送阵

    我有传送阵

    这是一个普通人得到一个流弊传送阵的故事。
  • 围棋之大明棋圣

    围棋之大明棋圣

    君不见,永嘉鲍生善弈棋,弱冠见赏杨少师。至今江左传奇事。技颇不辱贤豪知。橘叟衔龙擘空去,却堕燕中小侯里。人言两雄不并立,何得生颜复生李?九指郎囚龙争国手,病诸葛不破摆龙门。小道士一子饶天下,杨疯子半刀定江湖。蜀中盗圣遇江淮花魁,徽州三子战京师双雄。嘉州俊彦误入吴中弈旦评,寒山寺子道弥临海野雪僧。新安之吕,闽中之蔡,余姚之岑,扬州之方。八闽双杰士,三楚两枭雄。赣地棋师,江南棋仙?派外枭魁六合王玄所,宇内国弈江都方渭津。林符卿终结群雄乱战,过百龄倚盖再开新篇。。
  • 顾爷快走夫人又惹祸了

    顾爷快走夫人又惹祸了

    感谢王者荣耀给我平淡无奇的生活添加了几分怒火.
  • 绯色残妃

    绯色残妃

    前世,她为情所苦,为情所伤,为情而亡;今生,她为情所暖,为情所融,为情重生;前世今生,你若不来,我怎敢一人先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