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152900000009

第9章 人的自需属性(1)

人的需要和欲望是人的属性,一旦正当的需要和欲望遭遇否定和打击,人就会失去自我发展的心理动力,就会不思进取而消磨一生。人的自需属性是人类物质生活资料私有形式得以存在的客观理论依据,也是人类社会能够不断发展的主观能动力量。所以,本章通过对人的自需属性的阐述,旨在营造一种更有利于促进个性发展的氛围,使更多的社会个体能奋发图强,脱颖而出,从而有利于促进社会更快的发展。

一、对人的需要的重新解释

“需要”一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极高,但也正像许多的人们相当熟悉却歧义颇多的概念一样,我们要想真正地理解它还得认真地学习和潜心地研究一下。我们先看一下名家是怎么说的。

《辞海》把需要界定为“人对一定客观事物需求的表现”。这里仅把“客观事物”作为需要的对象,只把需要界定在物质需要的范围内,丢掉了精神需要。外延显得太小;“需求’’与需要是同义词;“表现”又表达得不明确、不到位。所以,这只能是对需要作肤浅的应付式的解释,显然不能包括需要的全部内涵。

黄楠森教授等主编的《人学词典》认为,“作为一般范畴,需要是有机体、人和整个社会的一种特殊状态。即摄取状态”。本书认为,需要是生命体外在行为的内在动因,即内在驱动倾向。而对需要的满足活动才是一种外化行为。把需要仅仅理解为一种“摄取状态”的观点显然也存在不足之处。因为.“摄取状态”只能是一种行为方式,人们为什么要采取“摄取状态”呢?通过“摄取状态”要解决什么问题?所以,这里的“摄取状态”也不能准确地解释需要的概念。

放眼世界人学思想领域,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与动机理论”认为,需要就是生理的驱力。他从体内平衡的概念和饥饿时对食物的优先选择两项指标出发,认为需要是一种缺失。人们为了弥补这种缺失而产生的追求冲动,便成为人们行动的内在驱动力,即动机。马斯洛关于需要是一种缺失的观点。无疑为我们研究需要的概念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马斯洛在晚年的著作中又提出,需要存在着缺失性的需要和超越性需要两种,相应的形成缺失性动机和超越性动机。他还进一步认为,超越性动机不是由某种缺失引起的,也不需要任何外部的激励,它是自发成长的需要。本书认为,无论多么高级的需要,都应该由人的生理或心理的缺失所致,缺失是需要产生的根源。如果人的身心没有任何缺失感,呈欲望满足状态,就和动物饱餐后食欲消失一样。人就不可能有需要感,对外摄取就成为不必要。所以,马斯洛对需要的解释也是不全面的。

要想对需要概括出一个合理的、符合客观实际的概念,应该着眼于以下几点去分析。

(1)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一种动态平衡的发展过程,动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也不能例外,也要在生命的动态发展中不断追求、趋向平衡。动物实现这种平衡过程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消极被动的。例如,动物在口渴的时候,由于体内缺乏水分,原有的水、盐平衡被打破,身体表现出对水的缺失,必须补充水分才能弥补缺失,才能建立起新的平衡。新的平衡的建立,标志着动物体对水分需要的满足。补充水分有主动和被动两种行为,个体积极饮水属主动行为,外界对其注水属被动行为。所以,正常情况下的动物对水的需要是主动的过程。同理,动物饥饿是对食物的缺失,动物主动摄取食物以弥补缺失,才能求得生理平衡。从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如变形虫,到多细胞的高级哺乳动物,它们都毫不例外地主动地从外界环境摄取有机质或食物来营养自己,以维持自身的代谢平衡状态。所以,动物的需要是由本能的生理的缺失导致的,是动物固有的生理特质,而对需要的满足活动是需要的外化过程。对生命体特别是高等动物来说,生理需要的满足过程也就是需要主体体验生理快感的过程,因而,追求生理需要就成为动物活动的内在原因。

(2)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人具有复杂的心理活动,因而人的需要比动物更为复杂。人是躯体和灵魂的有机复合体(详见第二章的论述)。躯体是动物性的,灵魂是由人性心理发展而来的。所以,人的躯体生理需要相似于动物的生理需要,是人体固有的生理属性,也是由人的某种生理缺失所致;人满足生理需要的过程也是人体验生理快感的过程,例如,人饥饿时能体验到进食的快感,饱餐时缺失状态消失,快感就会随之消失。人的灵魂是在人的群体共生生活中逐步发展形成的,具有特别的心理效应,因而人的灵魂需要表现为心理需要。

人的心理运动也和生理一样,是一种不断发展的动态平衡过程。所不同的是,心理平衡的发展是精神性发展,是在希望、愿望、目标、理想的引领下向前迈进的。一个人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一旦设定了奋斗目标,就会产生一种企盼的目标张力,从而打破原有的心理平衡状态,进入一种不平衡的心理缺失状态,表现为对一种目标的心理需要。通过努力实现这一目标时,就能建立新的心理平衡。心理缺失状态也就随之消失,这时,人就会体验到心理需要得到满足所带来的心理快乐。如果再设定更高一级的目标时,就会重复上述的心理过程,再次体验到更高一级的心理快乐。反之,如果目标不能实现,人也可以在痛苦中逐渐退回到“知足常乐”的水平上。人生就是在这种不断设定新目标,又不断实现新目标,从而在享受心理需要得到满足的快乐过程中,逐步得到发展和提高的。可见,人的心理需要的产生,就是人根据自身及其相关的实际情况,通过自我创设人生发展目标,从而引发出相应的心理缺失所致。

(3)需要是生命体新陈代谢的存在形式,是生命体活动的内在动因。新陈代谢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生命体正是因为处于缺失状态,才不断进行新陈代谢,去矫正和消除缺失,使自身在不断趋向平衡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在这个过程中,生命体不断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以维持着生理发展的动态平衡;人还与环境进行着密切的强大的信息交流,以实现心理发展的平衡。人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人的需要是从动物的需要演变发展而来的,和动物的需要既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又有着本性上的显著区别。马克思曾经说过,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正是因为人具有强大的摄取、储存和处理外界信息的心理能力,并能在自身生存性需要的基础上把外在信息内化为自我的心理目标和心理需要,才使人与动物从需要这个本性上区分开来,使得人的需要即使是最低级的需要都带有一定的心理意识色彩。也正因为需要是人的本性,和人不能分离,是人的根本属性,才使需要成为人一切活动的内在动因即内在驱动力或内在倾向。

综上所述,可以把需要定义为:需要是生命体在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定生理或心理的缺失,导致生命体必须在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能量转换、信息交流中主动摄取相应的元素来补偿,因此使生命体产生特定的内驱倾向。简而言之,需要是生命体对自己身心缺失状态主动补偿的内驱倾向。

二、人的需要的基本特征

上一节指出了人的需要和动物的需要存在着本性上的区别,这种区别表现在人的需要具有下列的一些基本特征。

(1)自觉能动性。

动物满足自身的需要虽然是主动的,但是,这种主动只是动物适应环境的本能。主动并非能动,能动是自觉地改造环境和改造自身的活动,是在心理意识的积极支配下完成的。所以,人的需要是人对自身缺失状态的一种心理性把握。恩格斯说:“在社会历史领域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的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什么是目的?目的就是被主体意识到了的自身需要,是人的某种需要的心理化,是人所自觉追求的愿望、欲望或理想。人是一种具有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动物,所以,人的每一种需要都打上了意识的烙印,都可以在一定限度内实现和躯体的分离,都在心理上表现为一种愿望、欲望或理想,这就使得人的一切活动都带有明显的目的性。当一个事物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时候,它就成了人们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目的所指向的客体。在全部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目的性是支配调节其活动的内在机制。正因为人的活动都具有预期的目的性,这就决定着人的需要在表现方式上不是单纯动物性的,而是具有了人类的共同性和个体的特殊性;需要的产生不单纯是出自个体生存的本能,而是具有了将眼前和长远、个体与群体、生存与发展统一起来的自觉能动性。

(2)时代性。

人的需要的时代性是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发展而发展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发展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所以,人的需要的时代性由生产力发展的时代性所决定。在生产力的诸要素中,具有鲜明时代性的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物质标志,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人的需要作为一种心理内驱力,是生产工具得以创新变革的主观能动因素。所以,人的需要促使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的相互作用,推动着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从而使人的需要始终和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一致,具有明显的时代性。而代表生产力水平的生产工具也就成为人的需要的时代性的物质标志。

(3)社会性。

人的需要与其他动物的需要相比,具有本质的区别。这种区别表现为:动物的需要是本能的,满足需要的手段是不自觉的;而人的需要是自觉的,满足需要的手段是积极主动的、变化创新的。动物的需要是由其物种所决定的,因而是贫乏的、恒一的;而人的需要是由其文化、社会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因而是丰富的、多样的。动物的需要是个体性的,类特征与个体特征几乎一样;而人的需要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明显的个性特征。这就决定着人的需要即使是最原始的生理需要,也成为一种社会性需要。马克思曾说:“饥饿总是饥饿,但是用刀叉吃熟肉来解除的饥饿不同于用手、指甲和牙齿啃生肉来解除的饥饿。”这种区别归根到底是由人的社会性决定的。人的需要的产生、发展和得到满足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条件。

(4)无限发展性。

人的需要的无限发展性表现有二:其一是个体的需要或欲望在发展上是永不满足的,这将在本章的第四节作进一步描述。其二是人作为类的需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无限地发展下去,这将在本章的第六节作进一步描述。

可见,由于人是具有意识和自我意识的高智能动物,即使是原始的物质性生理需要也会表现出明显的心理欲求,而纯精神性的心理需要就更不必赘述了,这样的心理需要或欲望当然就会形成一种心理趋力。所以说,人对需要的满足过程不仅仅是一种低级的生理过程,更表现为一种自觉的高级的心理过程。因而,人追求需要的满足过程除了要维持自己简单的生理平衡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建立自己相应水平上的心理平衡。这就意味着人之需要的产生和发展是一种由生理层面到心理层面、由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的升华过程。

三、人的需要具有层次性

如果我们静下心来思考,认真地列举和归纳就不难发现,在我们的人生中所具有的需要类型。毫无疑问,我们需要吃饭、穿衣、住房等生存资料,需要安全的环境和稳定的生活来源,需要爱和被爱,需要社会交往,需要别人的看得起和尊重,需要不断地自我超越,使生命更有意义……这些需要的不断满足就能使我们获得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我们每个人一生的所有活动都在为满足这些需要而忙碌着。所以,就人类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来说。需要具有明显的层次性,需要是人性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世界上曾有多位思想家提出过不同的需要层次理论,但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具有更多的合理性.在我国和国际学术界最有影响。所以,本节着重以他的需要层次论为代表,来说明人类个体的需要是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

马斯洛经过多年的研究,把人的需要按其在个体人生中的发展顺序,从低级到高级排列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下面就依次简要地介绍这些需要。

第一层次是生理需要。生理需要是人的需要中最基本、最强烈、最明显的需要,包括吃、喝、睡、性、吸氧、排泄等方面的需要。例如,一个长期不能达到温饱的人,如果他又遇到了饥饿,但同时又缺少食物、自尊和爱,他一定会首先选择食物;只要这一需求还未得到满足,他就会无视或掩盖其他的需求。这时他的整个机体都将被生理需要所支配,服从于生理需要;他的人生观也因此而呈现变化的趋势。马斯洛说:“如果一个人极度饥饿,那么,除了食物外,他对其他东西会毫无兴趣。他梦见的是食物,记忆的是食物,想到的是食物。他只对食物发生感情,只感觉到食物.而且也只需要食物……这样的人真可谓单靠面包为生。”马斯洛认为,这种类型的人此时此刻的想法是:只要能确保自己一生衣食无忧就很满足了,他就会感到非常幸福并且不再有任何其他奢望;生活本身的意义就是吃,其他诸如自由、爱、与人交往、哲学等都被视为无用的奢侈品,因为它们并不能当作食物来填饱肚子。但是,在正常的和平社会中,经常处于危机状态中的极度饥饿是罕见的。当一个人说“我饿了”,他常常是在感受食欲而不是极度的饥饿,更不是长期不能温饱。

但是,对文明社会中的多数人来说,这些低级需要都已得到相当的满足。“要是面包很多,而一个人的肚子却已饱了,那会发生什么事呢?”马斯洛自问自答:其他(高一级的)需要就立刻出现了,而且此时主宰着整个人体的是这种需要,而不是生理上的饥饿。而当这种需要也得到了满足,新的(更高一级)的需要就又会出现。以此类推,不断升级。马斯洛坚决主张,人的一生实际上都处在不断追求之中,人是一个不断有所需求的动物,‘‘几乎很少达到完全满足的状态。一个欲望得到了满足之后,另一个欲望就立刻产生了”。所以,马斯洛说,生理需要是人最基本的需要,较高层次的需要才是更重要的需要,才能给人以持久而真正的欢乐。

同类推荐
  • 周易与现代文化(修订版)

    周易与现代文化(修订版)

    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在深入考得到有益的启发。了解诸子之学中的深切智慧,也可以增强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
  • 中国哲学的历程(修订本)

    中国哲学的历程(修订本)

    任何一个民族,无论其哲学思维在后来的发展中多么宏富博深,人们在对其开端的探寻中也总是感到茫然和困惑。中国哲学和古希腊罗马哲学可以说最初都是“在意识的宗教形式中形成”的,在发轫的初期,其形态往往是朦胧的、混沌的,经历过与原始宗教意识、神话形式的若即若离的分化、过渡、转化阶段。
  • 和伊壁鸠鲁一起旅行

    和伊壁鸠鲁一起旅行

    克莱恩在出版《柏拉图和鸭嘴兽一起去酒吧》四年之后退休,他拒绝了医生植牙的建议而省下一大笔钱。他离开喧嚣的纽约,拖着一箱哲学书来到哲学家的故乡,在风光旖旎的希腊小岛开启了一场哲学寻根之旅。他在沙滩上漫步思考,结识天性豁达的岛上居民,也读到大哲学家的人生建议,包括伊壁鸠鲁、柏拉图、斯多葛派、培根、叔本华,等等。最终他发现,人只有具备成熟的心智,才能理解整个生活的乐趣。这次,他终于找到了生命的意义。
  • 中国易经文化地图

    中国易经文化地图

    本书内容包括:《周易》之基本知识、《周易》与中国传统文化、《周易》与中国伦理思想等。
  • 大学的精神尺度

    大学的精神尺度

    本书是作者近年来对于大学精神、大学理念等问题进行思考的结集,作者首先对大学应该具有的精神和理念进行论述,重点探讨了教授治校、思想自由、学术独立、大学的社会责任等基本问题,并介绍了现代大学起源——德国大学的精神和理念,最后对中国大学的传统、精神、制度等进行了分析与阐释。本书学术性、人文性较强,语言流畅,观点鲜明,可读性强,对于当下颇受人们关注的大学问题的思考和研究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热门推荐
  • 山海诡葬

    山海诡葬

    凭空消失鼎,龙一般的大蛇,古代所有剑客都向往的圣地,那似人鱼的氐人,不惜以千人为养料让自己成仙的仙人,还有那上古的神秘国度厌火国与君子国……天地间有九块山海密令分散在人间,或在古墓之中,或在遗迹上面,据山海经上言,聚齐九块山海密令可开启古老的山海神门,可立地为仙。
  • 受益一生的哈佛财商课

    受益一生的哈佛财商课

    本书从财商的各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与总结。从哈佛大学成功者的经验出发,通过财商大师们的讲解,让你在生动的案例中学到财商知识,培养理财意识,提高自己的财商,让你不再为金钱而烦恼,让你实现财务自由。无论你处于何种年龄段,处于何种经济状况,哈佛财商都可以让你改变观念,树立信心,助你实现财富梦想!
  • 带头大姐

    带头大姐

    上一世她冷漠无情是个孤儿这一世她老气横秋是个千金上一世她掌管成千上万的书籍这一世她成了培养人才的催化剂她重生在一个岌岌可危的帝国,前有大奸臣再兴风作浪,后有南蛮大漠再吞噬,她将何去何从
  • 聊斋世界里的道士

    聊斋世界里的道士

    观棋烂柯,张自道来到古世界。这里有山狐、有野鬼……
  • 独孤红颜

    独孤红颜

    她独孤红颜孤身来到异世,爹娘不知所踪,一家子人视她为无物,就是因为那什么破天赋!她不屑看着他们,难道没听说过三分天赋,七分努力吗?有好的天赋不努力那又怎样!一步步走上高峰,睥睨天下,却被一个男子迷了心魂。“杀了我,就能救天下苍生!”她坠入魔道,危及天下苍生,神界派他来杀她。
  • 我摘了那朵牛都不敢拉粪的鲜花

    我摘了那朵牛都不敢拉粪的鲜花

    曲祈:“她长得又矮又挫,还尖酸刻薄小肚鸡肠禽兽不如卑鄙下流蛮不讲理,如果她是朵鲜花,牛都不敢拉粪。”江粿:“他长得又丑又蠢,还居心叵测厚颜无耻猪狗不如臭不要脸丧尽天良,就算世界上只剩他一个雄性,我宁愿选择喜欢人。”虐妻一时爽,追妻火葬场?不不不~,虐妻时时爽,追妻,不配去火葬场!曲祈:“我错了。”江粿:“哪错了?”曲祈:“我哪哪都错了,这是我的房产证,银行卡,现金,都给你。”江粿:“勉勉强强吧。”【背景架空,规则虚构,男主有多皮?西瓜皮。女主两个字形容,牛啤!】
  • 关耳与九野

    关耳与九野

    关耳是关耳,九野是九野,关耳不是九野的,九野永远也不会是关耳的。
  • 我可以兑换万物

    我可以兑换万物

    三好青年秦牧,意外穿越到修仙世界,入赘修仙世家,获得能兑换诸天万物的商城。【消耗一千金币兑换霸体丹】【消耗两千金币兑换凝神诀】肉身碾压同辈。神魂堪比宗师。废材老婆想变强。没问题,兑换洗髓丹。书友群:1037406707
  • 两个陪主人升级的金手指

    两个陪主人升级的金手指

    强者遗孤,资质绝伦。温和如水,冷厉如霜。一个绝美少年,淡笑卧在一头老虎身躯之上,面前一道屏幕播放着另一个世界的天地奇闻。
  • 神秘总裁驾到

    神秘总裁驾到

    我们的爱情开始于大雪天,却在熊熊烈火中结束。小时候莫凉最喜欢缠着韩墨轩,每次都把他搞得无可奈何。长大后的莫凉只想离他远远的,只是最后仍然丢了心。既然惹上我,就不要想逃出我的手掌心。这是一个逗逼女和傲娇男的爱情故事(男女主身心干净,双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