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64100000004

第4章 初三上学期:夯实基础(1)

适度紧张,张弛有度

经历了初三后才会知道,这一年的时间说短不短,说长也不长。起初,我这个甩手掌柜式的妈妈认为“还有一年,一共300多天呢”,虽然学校已经开了第一次家长会,但从心里真的没有完全重视起来,每天忙着自己的事情,总觉得“离中考还远着呢”。等到听女儿回来说这门课结课了,那门课开始复习了,马上要期末考试了,才意识到日子不经意间已在指缝中溜走,初三上学期马上就要结束了……

现在想来,幸亏当时女儿没有受我影响,而是跟着学校的教学、老师授课的进度和节奏,保持着适度的紧张状态。如果有的孩子像我这样抱着“不着急,有的是时间”的态度,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后天,总不能紧张起来进入迎接中考的状态,难免会在最后备考的时候,才觉得这儿也有问题、那儿也没复习,让自己陷入紧张焦虑中,显得手忙脚乱、心浮气躁。

反过来说,初三一学年的时间里孩子要完成初中全部课程的学习,完成初中全部课程2~3轮的滚动复习,平均算算相当于几天就要复习一本书;抛开平日里的作业、小测验不说,几次月考、期中与期末考试,会考以及一模、二模,都是非常重要的考试,也直接关系到中考的结果。弹簧再好,如果总是绷着,就会慢慢失去弹性甚至断裂,人也是一样的。如果精神总是高度紧张,要么变得疲沓、无所谓了,要么会因为无法承受而出现抵触、焦虑、厌学的反应。这都不利于孩子在初三保持稳定、平和的情绪,不利于保证他们以最佳状态面对几次大考和中考决战。

因此,初三学生的家长帮助孩子保持的最佳状态,应该是适度紧张、张弛有度。

(1)加压,要循序渐进。

初三生活是一场持久战。孩子始入初三,甚至上初三之前,父母就应该对初三全年的学习、生活安排有个全面而细致的了解。这不仅仅是为了父母掌握过程,也是为了帮孩子更具体地认识到初三将面临的紧张、压力,在思想上重视起来并做足心理准备。在这个前提下,父母给孩子的紧张状态逐渐加码,可以有个循序渐进的适应过程,也符合中考整体进程的需要。

(2)教孩子学会放松。

在不断的交流中,我和女儿找到了紧张学习后的放松方式:

●利用寒假、节日小假期出去玩玩,看场电影,作为阶段性放松;

●每次大考后,给自己一个晚上或数小时的时间,回想一下前一阶段的学习,或是上上网、和同学聊聊天,做个缓冲、放松;

●在学校利用好课间操、午休时间,活动活动筋骨、眺望远方,和同伴到操场走走;

●上学、放学路上坐车时,可以听听音乐、闭目养神一会儿,晚饭前后看看电视新闻等,都能在学习间隙放松身心、调剂精神。

当然,如果有条件每天安排一定时间的自由活动,如打羽毛球、慢跑、游泳等,那就再好不过了。

(3)父母要调控好自己的状态。

孩子要中考了,多数做父母的都跟着着急上火,也因为看着孩子早出晚归、挑灯夜战而心疼不已。如果你身边有中考的孩子和家长,常常会看到孩子还没怎么样呢,妈妈先着急上火满嘴起泡,甚至急火攻心、血压升高、精神高度紧张……

女儿的同学跟我说过,有一天她放学回家,看见妈妈穿着清洁服在家里大张旗鼓地收拾,她惊讶地问:“妈妈,咱家好久没搞大扫除了,你今天这是怎么了?”妈妈头也不抬地回答说:“这学期马上过去了,你马上就要中考了,我得把家里弄得像个中考的样子,把电脑从你屋里拿出来,把电视搬到我们房间,以后我和你爸每天也不看电视了……”小姑娘撇着嘴不冷不热地对我说:“阿姨,您说这都哪跟哪呀?我妈整天就这么手忙脚乱的让人摸不着头脑,简直是添乱呀!”

父母为孩子的中考焦虑、紧张,这些都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但一定要尽量把这些不良情绪隐藏起来,做到“外松内紧、外冷内热”。既不要因为孩子成绩不理想或状态不佳而训斥、唠叨个没完,或是用各种方式给孩子加压、加码,制造紧张气氛,也不要时常流露出中考的孩子“真辛苦”、“真可怜”的情绪,更不要过分关注孩子,每天问个不停、安抚个没够……

女儿的中考虽然重要,但如果我们把中考仅看成是她漫长人生中必经的一个小山头,看成是她必须靠自身的坚强意志去攀爬、有辛苦更有欢乐的一段陡坡,内心自然会淡定从容、平和宁静得多。我始终认为,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淡定,孩子才轻松。气定神闲的家庭氛围中,才能培养出胜不骄、败不馁,永远用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的孩子。

中考是每个孩子人生中必经的过程,是他们要自己去面对的挑战。父母的平常心态,是孩子最强大的后盾和精神支柱;张弛有度的学习状态,是孩子顺利完成中考的心理基础和保证。

紧跟老师的教学进度和节奏

初二结束后的暑假,很多校外的教育培训机构都会开设“×次课学完初三课程”的课外班,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这无疑迎合了许多初三学生家长的内心想法--如果孩子能提前学完课程,对中考大有好处:一是升入初三后应对新课更轻松;二是能够更早地进入复习,更早进入中考状态。于是,这类课外班吸引了很多父母报名。

初二期末考试后家长会那天,我从学校门口拿回一摞各种机构的宣传资料,和女儿商量说:“丫头,来看看,你觉得需要上个培训班吗?”女儿小嘴一撇,爱理不理地说:“妈妈,别答理这些!我们老师早说了,不要盲目去上课外复习班,只要紧跟学校进度就行。该复习的时候,我自然会认真复习,你就别操心了。”哈哈,正合我意,省钱、省力、省时间!但我也知道,像我这样的家长肯定不多……

在中考复习的问题上,父母和孩子常常会出现两个极端的做法。做父母的,大多希望孩子早早开始复习、早早做准备,甚至初二过后的暑假就开始给孩子报中考复习的课外班、买一堆一堆的中考复习资料,无论初三的课程是否学完,都要求孩子开始做复习题、模拟题。也有不少孩子认为,只要到最后阶段“突击”复习就行了,到时候临阵磨枪、多熬几个晚上,也能考出个不错的成绩。这两种做法,其实都有失偏颇。

应该说,中考是对初中三年学习情况的整体考核,每个学科都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需要从基础知识入手,逐步深入、展开,让孩子按部就班地理解、思考、吸收、掌握,再到灵活运用,是一个有计划、有步骤的过程。课外培训班无视教学规律地快速学习、提早复习或仅靠短暂的“突击”复习、临阵磨枪,都不可能取得很好的成果。

有位初三老师算过一笔账:在学校,每门课程平均一周5节课,加上孩子一般的复习、作业量、测验等时间,每周有大约500分钟,一学年下来大约20000分钟(330多个小时)。而课外培训班按照每次3课时,共计10次课算,就算加上同等的作业时间,每门课程只有区区60个小时!除了有很好的学习基础、自学能力强的孩子,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其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因此,对待中考的最好办法就是像女儿说的那样,紧跟老师的教学进度和节奏。毕竟学校和老师是最清楚中考大纲要求、中考题型变化、历年考试情况,也是最了解学生教学安排、能力水平以及总体情况的。孩子跟上学校的教学安排,认真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等于基本上掌握了大纲所要求的知识和能力,是在考试中成绩得到提高的最好保证。

很多家长朋友抱着“马无夜草不肥”的想法,急于给孩子找名师、开小灶,主动联系甚至强迫孩子上各种各样的课外班。我个人观点是,最好在了解初三上学期学校教学特点的前提下,再根据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安排复习,不要盲目冲进课外复习班的大军之中。

(1)初三第一学期仍要以完成新课程为主,不必急于进入复习阶段。

基础好、成绩稳定,也有时间和精力的孩子,可以在初二暑假自己回顾一下初一初二的课程,翻翻原来的课本、笔记,找找自己在哪些地方有问题、有漏洞,让自己在未来的复习中心里更有数。而对于大部分孩子,初三大量的学习任务意味着学习时间延长、学习内容加深、大考小考不断,甚至连讲课速度也比从前要快,还是要先以完成学校的课程、老师留的作业为前提,免得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2)思想上要重视,要尽快进入初三状态。

初三最大的特点是学习任务紧、考试压力大,孩子们思想负担也重,做好应有的思想准备,保持良好的状态是非常重要的。而中考要求具备的扎实功底、缜密思维、答题技能等,都是通过一次次作业、测验、大小考来训练的,必须尽快适应,并理性地对待,既不要牢骚满腹,也不要过分担心。

(3)让生活有规律,不搞突击战。

我们做父母的一定要明白,初三是一场持久战、消耗战,只有持之以恒、稳定发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初三小考、大考不断,如果只是考前突击,可能收获一时,但大量透支精力和体力,长久下去效果并不好,反而更不利于中考。

(4)重视知识的连贯性和规律,掌握更有效的学习方法。

古语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的说法,父母要帮助孩子学会在学习过程中多思考、多总结,找到知识的关联和规律,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也增添了学习的乐趣,效果远远大于“只拉车不看路”地埋头做题。而对于初三的新课程,往往在第一轮复习中会用时很短,更需要有问题随时解决、不留死角,这才是最有效的提高途径。

提前突击学习,常常会出现对基础掌握不牢,一知半解、似是而非的问题;还有一个负面影响,就是孩子会认为已经学过了,到学校再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可能会出现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跟着老师的要求思考等现象,反而影响知识的掌握和学习效果。

找出孩子的优势与弱项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擅长、喜欢的、具有优势的科目,也都会有相对较弱的科目,甚至是偏科的现象。这些孩子往往一两门、几门学科成绩优秀,但却有一科或多科学习不太“开窍”,甚至一些成绩相当不错的孩子,也会有某一科落后很多的情况;在学科分布上,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历史、政治等科目都会出现差生。

对中考来说,偏科的影响非常大。即使是其他科目成绩都非常好的孩子,也会因为某一科的偏差把总体成绩拉下一大截,直接影响到总分和录取。因此,无论是孩子还是父母,都要对偏科引起足够的重视。

父母要帮助孩子找准定位,分清优势科目和弱项。一般来说,喜欢是成为优势科目的前提。孩子因为喜欢,所以无论上课听讲、课后作业都更主动,也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复习和预习,自然收获更大,成绩更好,自信心更强,学习的劲头更高,它们慢慢就成了优势科目。所以,孩子有优势的科目自然不必多言,只要跟上学校、老师的进度,按部就班地预习、复习、完成作业就可以了。父母要帮助孩子做的是在稳定基础的前提下,适当提高难度,做些压轴题、难题的训练,保证中考时拿到高分。

而弱项的科目、偏科的科目则正相反--越不行越不爱学,越不学就差距越大、越没有自信。提到这科就头疼,上课听讲提不起精神,回家后更不愿意复习,作业也是能对付就对付,想要提高成绩也就越来越难,甚至成了死结。究其原因,有的是因为基础不好,有的只是兴趣问题,有的是因为某阶段遇到节点无法突破或是和哪个老师较上劲了,也有的是到了初三突然某一科成绩连续下滑,难以控制……这也是父母觉得最难办的事情。

缺乏兴趣是偏科的主要原因,比如很多男孩子不喜欢语文,觉得枯燥、无聊。不想学怎么可能学得好,学不好就更不想学,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培养兴趣,从心理上自觉消除厌恶感和抵触感,肯定是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但事实上,这却不是容易做到的。父母不妨针对孩子偏差的科目做个量化分析,计算一下偏科所差的分值对升学总分的影响以及对中考录取分数线、目标学校可能带来的影响。这种量化,可以让孩子清楚地看到偏科是多么大的一块绊脚石!既然我们必须通过中考这一关,那么就必须铲除这块绊脚石,想办法去弥补弱项、纠正偏科。

基础没有打好是偏科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比如数理化不好的孩子多半都有这样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补基础是重中之重。父母可以要求孩子去找任课老师,也可以亲自去向老师请教,搞清楚孩子哪些地方学得不扎实,必要时还可以找家教一对一辅导,最弱的地方要重点补,较好些的地方要巩固基础并适当做些技巧题,逐步提高。

女儿虽然初二物理电学的成绩不错,但进入初三后的力学成了她的绊脚石。最初或许是因为没有摸到门道,加上没有进入紧张状态,遇到问题得过且过,慢慢地问题越来越多,想赶上越来越难,也就越来越不喜欢学物理……事后女儿承认,有一段时间,她很“讨厌”物理,上课听得糊里糊涂,作业有很多不会的,又不知道从哪里开始问,只好不做了或者去抄抄答案,自然成绩就越来越差。

老师和我都找她谈了这件事,她自己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在作业完成后,利用课本和一本教辅书补习--先是巩固基础知识,只做最简单的填空、单选类基础题;然后,逐渐进入作图题、实验题等;从每天只用不到半小时,到最后按照中考时间完成一套考卷。老师要求她就是再简单的题也要画图,做对了的题也要仔细看答案中的解析,凡是实验题的解答要严格按照标准答案……

在坚持了一段时间后,突破了这道“坎儿”,物理变得不再那么“讨厌”,成绩自然也就慢慢提高了。

所以,弥补弱项、纠正偏科,就像治病一样,首先要认清病症,然后下定治病的决心,最后还需要有个对症的“药方”。

(1)在弱项科目上花更多的时间。

因为不擅长、不喜欢,孩子用在这些学科上的时间和精力肯定会大大减少,往往把复习、作业拖到最后不得已才做,甚至干脆不做或是想办法去抄也不足为奇,形成恶性循环。但我们做父母的要帮孩子想明白:要参加中考,要考出好成绩,就必须过这一关,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终结这个恶性循环!就算硬着头皮做,也要在不擅长的学科增加学习时间。

当然,硬着头皮做也是有技巧的。一是要循序渐进,逐渐增加时间,而不是一上来就猛地增加大量时间,免得感到不适应而更加厌烦;二是从简单入手,逐渐增加难度,更容易有收获、有进步,可以增强自信心;三是穿插学习,把不擅长的学科穿插在其他学科之间,每次时间可以短些,但重复的次数多些,会比用长时间苦学效果更好。

(2)把基础知识理解透彻,再逐一击破薄弱环节。

同类推荐
  • 好爸爸胜过好老师全集

    好爸爸胜过好老师全集

    据耶鲁大学的科学家最近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由爸爸带大的孩子智商更高,他们在学校里的成绩往往更好。将来走向社会也更容易成功。这项调查是他们持了十五年。从婴儿到十几岁的孩子各个年龄段。进行跟踪调查所得出的结果。实践证明,日常生活小事上,孩子往往依赖于妈妈,但是在生活的关键时期、重大问题上。孩子往往依赖于爸爸。妈妈与孩子的谈话往往是细致的,而爸爸与孩子谈话往往具有哲理性。其实。相对妈妈来讲。爸爸心胸更开阔一些。实践范围更广泛一些,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相对比较理智,看得长远,而且成熟的父亲应变能力也较强。
  • 宝宝这一年:3岁,规则意识建立关键期

    宝宝这一年:3岁,规则意识建立关键期

    本书遵循根据孩子年龄特点来教育孩子这一崭新理念,综合分析了3岁孩子的性格特征、心理特征,多角度论述了与3岁幼儿的相处和沟通,提出要对孩子进行品格引导和智力培养,提高孩子的生活能力及其社交能力。
  • 父母必须为子女树立的50个榜样

    父母必须为子女树立的50个榜样

    名人的故事,名人的楷模,成才的榜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言谈举止的潜移默化作用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是深远的。一些成功人士在总结其成功经验时总是提及小时候父母对自己的教诲和影响将伴其一生。这就是榜样的力量。本书编者精心遴选了50个古今中外的名人对其子女的榜样或他们的父母对其成长过程中的教诲影响,力图以诸多成功人士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榜样作用来启迪我们现在的一些父母:一定要注意自身对孩子的影响,而不仅仅是为他们提供吃穿住用之物。从这一角度来看,这本书主要是写给父母的。希望她的出版能对一些怀有良好教子愿望却又备感无所适从的父母们有所裨益。
  • 让孩子安全成长

    让孩子安全成长

    不知道您是否知道一个重要的日子——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这个日子是在每年3月最后一周的周一。可见,安全教育已经上升到全民、全国的高度。安全,是一个沉重而严肃的话题。安全,是生命的保证。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保障安全都是非常重要的。今天,安全隐患有很多,而孩子却很难应对突发的意外状况,尤其对于3-6岁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所以,父母一定要重视对孩子的安全教育。人的生命也只有一次,生命是异常可贵的。今天,很多突如其来的意外很难预料。
  • 不娇不惯培养女孩的100个细节

    不娇不惯培养女孩的100个细节

    面对可爱的女孩,父母大都会对她娇惯不已。其实,这不是爱女孩,恰恰是害了女孩。我们应该让女孩拥有良好的内涵气质、人品素养、好的性格,让她拥有独立的资本,等等。而要做到这些,就需要我们把握培养女孩的重要原则——不娇不惯。本书从不娇不惯是一种教育智慧、发现女孩的成长秘密、从心灵上呵护女孩、培养女孩的好品格、对女孩进行挫折训练、教女孩学会立身、表扬批评讲艺术、培养女孩的财商、培养女孩的好性格、培养女孩的好习惯等11方面,全面总结了培养完美女孩的100个细节,更有若干实用的方法来解读这100个细节。
热门推荐
  • 逐天之旅

    逐天之旅

    天降万苦于一人之身,可我不认天,从我走出家门那一步,就注定了我是谋天之人,若有一天归来,我定将这天逐出去!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路人女主的青春日常

    路人女主的青春日常

    我,雪之下雪乃的哥哥雪之下太平,居然成了政治联姻的牺牲品,什么?对象是泽村家的大小姐,还要我自己去追,政治联姻有这么玩的吗?
  • 第二次世界大战实录1——战场篇

    第二次世界大战实录1——战场篇

    本书介绍了二战时欧洲战场、大西洋战场、亚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等。内容包括东南欧沦陷、列宁格勒战役、保卫莫斯科等。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纪清平

    纪清平

    生活总是那样,每一秒的平淡,每一秒的无奇……
  • 魑流

    魑流

    魈历1613年,阴阳师被驱逐人间,转世到武沐虓与武沐彪两人身上,因为灵魂的分裂,他体内的阴阳核也一分为二,在武沐虓和武沐彪兄弟两的体内。阴阳核是阴界与阳界的屏障,有了他,两界才不会互相抵制。随着阴阳核一分为二,阴界的怨灵化为魑流来到人间......要知详细翻开此小说吧。
  • 风亭夜雪

    风亭夜雪

    她,什么都没有。那晚,他在残亭中捡走了她。从离开的那刻她决定用她得全部去陪他。她是神之皇,湮灭一切的毁灭之神,为了他,她突破了自己的皇之劫。那一刻,她不死之身不复存在,她亲手把终结自己的剑交给了他。瞬间的殷红,她不复存在,永恒得消失在虚空之中。“可能,是我眼角眉太脆挂不住眼泪。"
  • 逆袭女配萌萌哒

    逆袭女配萌萌哒

    快穿女配逆袭文,到各个世界拯救(攻略)男配,不虐,第一个世界动漫《家庭教师》的同人文;第二个世界校园小清新,其他待定...如有雷同、纯(shi)属(ta)巧(chao)合(wo)
  • 钱眼

    钱眼

    历史上富人发家的方式有很多,但李家可谓独树一帜!大家族的传奇铸就了“讨债鬼”的不平凡:为求当家,他代替大伯坐牢;为谋发展,他开始了多元经商之路;为求官位,他从商人爬到道尹;他开炉房,开钱庄,办报纸,修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