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95700000012

第12章 百合(4)

三,瑜伽。威利从柏林来到印度,陌生的一切张开巨口,将他吞没,连骨头都不吐。破旧的出租车、秽物遍地的旅馆,炽热的铁皮火车,蹲坑、泥地、未净化的饮用水,第三世界的一切。他只好让自己做精神瑜伽,所谓瑜伽,就是用意念传达控制令给大脑,让一切变得可以忍受。在全新的经验之前,他强迫自己把理解力不断升级,以求适应。后来他去打游击,经历了第一次穿拖鞋行军,第一次不洗澡就宿营,第一次施暴,直到第一次杀人。“六个月,只需六个月”,这是他的领导告诉他的,“然后你就会觉得杀人是理直气壮,再自然不过的。”

四,时间。威利无法忍受的是时间的低密度流失,他到哪里都觉得无所事事,浪费生命。在英国,他学的是对灵魂毫无裨益的学科,浑浑噩噩,像个梦游人。在非洲,他处于半隐居状态,几乎与世隔绝。在那种被简化的生活中,人无须再操练自己的头脑。到印度打游击,领导安排他去糖厂做工,去丛林放哨,也就是把全部的时间白白浪费在机械的体力劳动,或茫然的等待中。他总是想让时间加重分量,最后不是招安的赏金,而是干革命的无聊感,让他自首了。

也许生活就是一辆雪灾里超载的公交车,你以为人满为患,结果你挤上车了;你以为你肯定立不住脚,结果你金鸡独立地站了好几站路;你以为你痛苦得会即时死掉,结果你被壅塞的人群摇晃睡着了——威利的麻烦是,被那种精神瑜伽催眠时,他一直在反抗,有部分心智始终是苏醒地痛苦着,无法像别人一样麻木,又跳不了车。

五,床。威利在丛林里,过起了游击生涯。每当他回首往事,他总是喜欢在记忆里复制他这一生睡过的床——如果是女人也罢了,床是什么呢?这个意象出现了几次,每次我都在琢磨这到底有何深意。个人经验的贫瘠,让我读书的收成很受影响。是的,间接经验其实也是种子,必须在直接经验的母体上发芽。那天吃饭时周老师说我“你就是过于感性和主观了”,周老师快奔五了,到底姜是老的辣,因为我的表达常常给人错觉,以为我是个理性的人,其实我总是先模糊地意会出一种感觉,然后去找证据支撑这个论点,理性的人却是由论据推出论点。

再说回床吧,就好像葛朗台在灯下数金币,或是书痴整理书单,威利的回忆,其实是想触摸一种坚实的存在感。

还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态势。床,悬浮于生活之上,安居,休憩,最小摩擦系数的接地方式。属于床上的时间,都是柔软的、疏离的、私密的。用威利的话说,“如果我是个有宗教的人,那么可以说是一种精神生活的修复”。

如果把这本小说和一些革命家的回忆录对照看,就会发现,它没有强力介入的汗臭,没有浓稠的事件密度,没有直觉的行动,只有散漫掠过眼前的人事,那是一个坐在床上、捂着精神生活的被子、远眺革命的人。

六,流浪。奈保尔到底是个伟大的游记体作家(游记体,不是游记,就像《印度三部曲》和《抵达之谜》那种写法)。无法压缩的旁观距离感,是他的技术特征。同样是记述流浪生涯,你再看奥威尔的《巴黎伦敦落魄记》,质地就完全不同,那是一个在用脚步丈量世界的人,里面的火柴价格、一张床位的租金,精确得堪比社会调查报告,而叙述者本人,只有一双眼睛,根本就没有内心的细腻反刍。而《魔种》是写实小说,却没有现实感,它的流浪,也是室内的,只是从一个心灵的房间,步入另外一个。

七,新人。书里有发光的片段啊。每次的新生活,总有层糖衣。打游击之前,接头人告诉威利,你可以带上披巾和撒吐。撒吐是一种干粮,用谷物、小米或面粉晒干制成,在丛林里可以和水吞食。威利想,啊,这仪式真优美,很兴奋。从牢里被解救出来,罗杰给威利喝了杯葡萄酒,威利觉得无比甘醇。他还非常喜欢罗杰家床头的小水晶球,带着海水气息的浅蓝窗帘。书的结尾,五十岁的威利,去上建筑课了,重新捡拾起他年轻时不屑的那种生活,并且觉得乐在其中了。这种情绪的峰值喜悦,就好比你每次准备野游,准备偷情,准备去打拼新天新地时那种雀跃,为了得到重获自由的畅快,或是舌尖瞬间滑过的甜美滋味,你就得像威利一样,先在丛林里被烈日炙烤上七年,没有肉,没有洁净水源,甚至没有食盐。就好像打过石膏的人,才分外理解健步如飞的轻盈和喜悦。经过减法和加法,体内就生出了一个新人。

八,徒劳。写完这本书奈保尔就封笔了。年轻时他立志要用文字取代宗教,去救赎人类,消灭种族压迫,可是,他用自己的一生,验证了文字的徒劳。我发现我喜欢的作家,都是无出路的,因为他们多少还有点诚实。文学能有什么用呢?正如奈保尔在《论作家》中引用毛姆的话所言:“一个真实的人至死都是无名和孤寂的。他成了一个寂静无声的鬼魂,既不是书籍的作者,也不是那个过日子的人。在两个傀儡之间,他露出讽刺性的超然微笑。”

最好玩的是在结尾处,奈保尔抛出的那个段子。一个黑人实业家,终身理想就是消灭种族差异,但他的实践方式非常务实,就是不停地找白种女人性交,经过多次血统提纯,终于,生了个纯白的孙子。目标明晰,行动力健旺,撇除多余的心智挣扎。奈保尔说,这就是抵御生活的、无敌的乐观精神——这本书,简直是对精神生活的反讽。

《魔种》笔记 ——「A」与「 B」

有人好心地提醒我,要注意奈保尔的背景,由此可以看出《魔种》的主题是身份认同和理想主义。

其实我做过奈保尔的笔记,好几次。我觉得如果我再提及什么身份认同和理想主义,对我来说,一是信息重复;二是这个词可以拿来归类所有的殖民地作家,库切、莱辛、奈保尔,都没问题;三是与《魔种》同时并行阅读的,还有契诃夫的短篇小说集和奥斯特的《在地图消失的地方》,这后两本书里,一样有理想主义者的幻灭和失根挫折。而契诃夫和奥斯特,都是原住民。可见,一些失落感,并不完全是殖民地背景造成的。

我所定义的“怀疑论者”,就是那种“既不能在此,也不能在彼”的人。他的思考力太强大,像信心粉碎机,使他没有办法直觉地行事,又不能坚信某一种人生观,无论是在具象的,还是抽象的层面上,他都找不到立足点。如果真要说身份认同,我也是把它理解成这个意义上的,而不是国籍。

比如契诃夫的《我的一生》,也可以说是个关于“身份认同”的故事。“我”是一个贵族,建筑师的儿子,但是“我”很质疑大家默认的这种生活方式。“我”生活的这个小城,就是俄国小说里常常写到的“外省”,也就是我们中国人说的乡下了。一年有八个月的苦寒秋冬,房子全是一个没有审美力的建筑师设计的,千篇一律,趣味平庸,什么娱乐生活都没有,干净的马路也只有一条。官僚乌烟瘴气,男人聚众喝酒,女人未老先衰,唯一的娱乐是把空罐头绑在狗尾巴上,后者受惊过度,就满街疯跑。大家狂笑不止。

所有的人也就这么过了,唯独“我”,要寻求生命的意义。“我”觉得在办公桌前抄抄写写的一生,是机械重复,不涉及心智的活动,所以和建筑师父亲断交,跑去做了铁路工人,又做了油漆匠,最后做了包工头。可是又怎么样呢?时代的昏聩,个人怎么抵抗得了。最后“我”也成了他年轻时最厌恶的那种人。颓废、阴森、随俗。

而这样的句子,每每让我想哭:“一大清早,太阳刚出,我就起床了,我们的大街上,一个人影都没有。我的脚步孤零零,低沉地响着,沾着露水的白杨,使空气中充满柔和的清香。我喜爱这苍翠的树木,晴朗而宁静的早晨,教堂里当当的钟声,我不喜欢那些乏味的人。 ”“我搂住她,吻她,她帽子上的别针把我的脸划出了血痕。 ”契诃夫真是太高明了,他不说我多么爱这个姑娘,他不说我狂喜地沉醉在爱情中,他不说我吻她很久很用力,他只说“她帽子上的别针把我的脸划出血痕”。

《魔种》里,奈保尔这样写革命生涯中的威利:“他住在一座长房子里,房间里有一张老式四柱床,他也学村民一样,把东西藏在茅屋顶上,泥土地面给牛粪抛光过,非常的光滑,这里已经变成了他的家,每次当他想牢牢抓紧生命线的时候,他就去回想他一生中睡过的床,这个木床是新的一项。 ”

再去想想库切在大英博物馆里一天天地晃悠。“精神生活,他暗自想到,我们为之献身的是否就是这个?我以及在大英博物馆深处的这些孤独的流浪者,有一天我们会得到报答吗?我们的孤独感会消失吗,还是说精神生活就是它本身的报答? ”

无人的清晨、激情的狂吻、床、博物馆,其实都是一类事物,生命的瞬间美感,身份归属。我们乐于去栖居的、诗意的所在。

我的小屋面北,又在风口,夜里那么冷,我一边读就一边喝口热水,然而心里却觉得很幸福。隔着一百多年,或是半个地球,还有那么个人,他和你一样,心里有很多的疑惑、阴影、黑暗物质。有时他绝望得快要被溺毙,就起身写几行字,那些字,就是他呼吸的瞬间,他当然不能化解你的虚无,他根本无力自救,那又怎么样,契诃夫、奈保尔、库切,所有的怀疑论者,他们的结局都是可以预料的。奈保尔的封笔,契诃夫至死都没有和他爱了一生的女人结婚,而库切则说“琢磨出什么是该做的事情并不难。他用不着想太长的时间就能知道该做的事情是什么。如果愿意,他能够以精确到几乎没有任何错误的程度去做该做的事情。他踌躇的是这个问题,他是不是能够在做该做的事情的同时继续做个诗人。该做的事情是乏味的。所以它处在了两难的境地”。

《魔种》里只有一个人得到了“圆满”,一个非洲外交官,他仅有的希望就是有个白色的孙辈,牵着他(她)在伦敦若无其事地散步。为此,他和不同国籍的女人上床,有了很多不同肤色的孩子。故事结尾,其夙愿终于在混血儿子的婚礼上得以实现。《我的一生》里,将军的侍从也积极进取,放高利贷,勾搭奸商,成了新时代的投机商和暴发户,摆脱了自己低下的出身。

这是两种人:A.“我”、“威利”,是务虚的,追求生命意义的、思虑的、理想主义的、两难的、分裂的loser。B.“外交官”和“将军的侍从 ”是务实的,追求具体结果的、现实主义的、浑然的、方向感清晰的成功者。

A或是B,没有好不好,只有是不是。A和B,他们对望着,对峙着,不屑着,并继续在各自的歧路上前行着。

瞬间之旅

想了一下,还是替唐颖做个笔记吧,最早看的是《美国来的妻子》,一个上海女人,借助丈夫的海外关系,出了国,扎了根,叶和枝都开始往云端伸展了,这时候,她从容不迫地回国,和丈夫离婚,这种题材不新鲜,王安忆笔下有,陈丹燕笔下有,它们差不多和上海的经济起飞平行存活。书里那个姓汪的女人,倒是我印象里第一个以长裤为标志物的女人,一个身无所寄、赤手打天下、撇却温情黏液的女人,每天却不忘熨平裤线和裤脚。不过也不矛盾,她向上的力,不正是基于这种细节处的苛求和着力么?一个连细节都不能暧昧的人,如何能容忍一个处处苟且、事事暧昧的丈夫?

也许这是我要给唐颖做阅读笔记的出发点吧。她笔下最令我难忘的,不是被大家写烂的上海女人,而是一群面目模糊、堪称新时代的渣滓,旧时代的未亡人,被时代的高速列车上抛置、颓废的男人。唐颖总是让我欢喜让我忧,她的文章难看时真的很难看,《红颜》看得我几欲吐血,好歹我也花了一只烧鹅的钱把它买回来,居然一上来就给我啃个麻骚的鹅屁股,几个欢场女子的故事,像个拙劣的舞台剧,骨节粗大,表情虚张,人物的手脚都生硬得无处放。

我叹息,说到底,唐颖不是张爱玲,她不是天才型作家,大概达到至境的作家都有四壁萧然、六亲不认的杀性和决绝,这样才能维持理性的水平面,成就公正的镜像,做个纤尘不染的“临水照花人 ”。她不能委屈自己的心性,她只能匍匐在自己的经验的地平线上前行,经验之外的,审美趋向之外的,骨子里就不能认可的,比如欢场女子的题材,就让唐颖最擅长的技术:温软的生活化的小细节,贴心的小女人心思,根本就无从施展。

还好我坚持看到了《随波逐流》,终于让我啃到了肥美多汁的鹅腿,哈哈。里面那个秦公子,实在是个标本人物,值得一记。他是个没落世家子弟,在文革里小心躲过了各项大小运动,在时代激变的冷暖流交汇处,苟且求安,以耽于物质生活和女人为乐,除此之外,对一切都视作干扰物,迎面撞上什么,他就躲让什么,理所当然的,这种男人,都会有个彪悍的妈、凶恶的老婆、欺负他的同事、鄙夷他的街坊、勒索他的情人,或者,还有一个被他引入成长期、开启官能的小女孩,比如书里的阿兔。

那么阿兔爱这个男人么?她觉得不是,他是大她六岁的楼上大哥哥,是她鄙夷的那类男人的样板,她对他,不过是熟悉之后的轻稔。他不上进,他没出息,他踩不上时代的节拍,他作风不端,他行事轻浮。他懒散,他颓靡,他有爱无类,可是她也不恨他,因为这是个暧昧的,让人无从下手,正数的爱,负数的恨,都无从着力的男人。

他站在黄昏时下班的人流里,笑迎所有的女人,他眼角含情,他目光锐利,张三刚烫的新发型,李四新换的一款唇膏,王二最微小的一点点情绪波动……幅度最小的一点点变化和涨跌都被他看在眼里,疼在嘴里,及时地赞美,抚慰或注目了,是啊,他千般不对,万般不好,可是他有一个天大的好处,就是:他眼里有女人,女人的存在因他而照亮,他眼角扫过的几秒种,让一个女人整整一天埋没人群,被忽视的不快和不甘,都被拯救了。

每个男人的心里,都有一朵白玫瑰,还有一朵红玫瑰,其实每个女人还不是一样?只不过女人都爱对自己说谎,前一阵看苏菲·玛索的《说谎的女人》,然后又看到法国人说“这个女人啊,除了那张漂亮脸蛋,其他都是假的,她,写书?哈哈! ”连对说谎的表白都是在说谎,女人的说谎多半都是用来自我形象修正的,类似于拍写真照的作用。就像阿兔一样,她以为自己喜欢的,是像大同那样积极、缄默、上进、有事业心的男人,其实这是与她理想中的自己,一个理性、洁净、向上的事业女性,相对称的,最后发现这些都和爱情没什么关系,一个人的价值观、审美趋向、道德体系、知性好恶和她的心,是两件事。

《瞬间之旅》,我爱这篇小说,一天之内带着余热又重看了一遍,到现在情节还记得,其实情节没什么,就是一个女人,去度假,邂逅了一个男人,一夜情,小说好在它的自恋,自恋是多数女作家的致命伤,它使她们思维半径僵死,可是有时自恋会散发迷人的臆想气味。小说里的男主角之一,塞姆,就是个颓废到蚀骨的男人。他是个马来人的后代,学过音乐,写过专栏,并不固定地以什么为生,他只以最大密度地经历生活为乐,他也不反抗主流价值观,他压根就没这个概念,他眼里根本就没有这个抽象的对手,他只俯下身去,听从内心的欲流,跟着那个方向走。

同类推荐
  • 树号

    树号

    《树号》是阿斯塔菲耶夫创作轨迹的记录,他在文学的莽林里一面探索,一面砍下自己的“树号”,这些记号又引导他向创作的原始森林纵深前进,向陌生的领域开拓。阿斯塔菲耶夫继承了俄罗斯民间诗学传统,通过拟人观描写大自然。在这部难以定义文体的作品中,共同的主题是对人生意义的探讨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深思。这一切使阿斯塔菲耶夫不仅在俄罗斯文学界,而且在世界文坛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本书由《树号》、《俄罗斯田园颂》和刊登在俄罗斯报刊上的一些作品精选而成。经作者后人独家授权出版,并由译者修订审校全书译文。
  •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唐诗、宋词、元曲,是矗立于中国文学目前的三座高峰。
  • 一切都还来得及:刘心武经典散文

    一切都还来得及:刘心武经典散文

    本书是著名作家刘心武先生的散文集,刘心武亲自编选、修订。他的作品以关注现实为特征,体现时代的脉动,意蕴深厚,充满人情美、人性美。本书精选他在散文随笔方面的各类代表性作品,并纳入最新文字;包括自然情趣类《野薄荷》《长吻蜂》,亲情类《归来时,已万家灯火矣》《父亲脊背上的痱子》,生活哲学类《一切都还来得及》《调剂你的生活色》,怀旧类《冰心·母亲·红豆》《王小波,晚上能来喝酒吗?》等篇章,全面展示了刘心武半个多世纪以来在散文创作方面的艺术成就。
  • 陆歆·爱

    陆歆·爱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十字歌、歌以咏志、十年苦待、风花雪月、知足、无题、感悟人生(新)、咏春、太湖行、济沧海、励志、笑傲商海、颂、铁骨执狂、咏海等。内容源于生活,更源于一个用心生活的人的真实内心。字里行间,真切地流露着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对生命的体悟,对情感的知悟,对世事的觉悟。但无论怎样还是源才陆歆一个简单而朴实的想法。
  • 一位中统特工的回忆

    一位中统特工的回忆

    《一位中统特工的回忆》以第一手资料和当事人的亲身经历,纪录了鲜为人知的中统内幕和作者惊险曲折的潜逃故事,及其所知道的政治内幕,所了解的民国要人及所接触过的民间秘密社会和黑道青帮等等,是国民党中统最高级别官员在世的回忆录,内容丰富,文笔生动,读者可籍此书了解国民党统治的黑暗、腐败,同时也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宝贵资料。
热门推荐
  • 葬神诛仙

    葬神诛仙

    “我若不死,必化身鬼道,葬神诛仙,还世间一片清平!”打开华夏沉封的历史,神仙鬼怪的文字记载,起于商周,盛于大唐,之后的历史中,神仙消声匿迹,成为了传说。神仙去了哪里?为何盛唐之后,便成了难解的迷局?《葬神诛仙》,为你解开重重迷团。
  • 微风正好入我怀

    微风正好入我怀

    二“渣”相争,必有一伤。学渣卜微微,不能说太差吧,反正倒数都有她,学啥啥不行,吃饭睡觉第一名,尤其是对吃的,那是尤其得热衷啊!好不容易谈一段恋爱,没想到遇到了这么个男的……“渣男”洛淮,前期有那么一丢丢的渣,但是绝对很宠卜微微,学习是班上数一数二的,但是一谈恋爱,也是个傻子,到最后,还是人家女生主动(亲妈表示看不起)……二渣的爱恨情仇,是走向成功还是极端……
  • 仙女姐姐带你飞

    仙女姐姐带你飞

    我被迫离开青梅竹马的恋人,嫁与万人之上的他。可他却用最残忍的手段逼迫我自尽。直到多年以后,一群盗墓贼挖出了我的坟墓。我回来了......
  • 妖里妖妻

    妖里妖妻

    当傲娇的风家家主遇见了腹黑的妖孽时,连着几次挫败。当冷漠无情的傲娇女遇见了迷死人不偿命的暖男妖孽,一切冷酷皆是浮云。当霸气外露的某女遇见了某宠溺达人,一切都是缘分……“其实,我只想做一个安静的孩纸!可不以不要缠着我了咩!”某女献媚的朝某货柔柔道。“是吗?那我只想做一个宠妻达人怎么办?”某男死皮赖脸的说。“我怎么知道?”某女翻了翻白眼,无语望天……本书感谢言士免费小说封面支持,百度搜索“言士封面”第一个就是!
  • 凤舞九天,帝临长洲

    凤舞九天,帝临长洲

    顾朝歌,郦城顾家大小姐,一朝之间家破人亡。“这是你们欠我的,我自然要一件件讨回来”“小歌儿还是那么暴躁,不过我喜欢”“我愿护你一世周全”“从遇到你那一刻我便知道,你是我的”
  • 战地之王之我的故事

    战地之王之我的故事

    我没有过高的游戏技术,更没有写作的才能,本文只为纪念我的四年的游戏曾经。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我从白垩纪走来

    我从白垩纪走来

    六千五百万年前的某个晚上,顾疏幕抬头看着一颗名叫‘希克苏鲁伯’的星星越来越大、越来越亮。六十多个小时后,‘希克苏鲁伯’小行星猛地撞向了地球……就在这一刻,白垩纪结束,古近纪开始了。而随之而来的,是满目疮痍的第五次物种大灭绝……
  • 末世重生,系统大大该打怪了

    末世重生,系统大大该打怪了

    一次意外,让她重生在末世之前。这个不是关键,关键是人家发现人家不是该末世的干活是该修仙干活的。噢噢噢!原来上一世自己去错场地了呀!怪不得她上一世那么衰。既然如此,此生就要早早脱离末世,莫要过多纠缠,掐指一算,原来末世等着其他女主女配来征服,那根本不是她林悠悠大发神威的场地,还是快快飞升"逃命"而去吧!那个,这回人家飞也飞了来也来了运道变也变了,就不会那么容易被炮灰了吧!再被炮灰,我林悠悠就直接和大家说拜拜!
  • 在南方飘着大雪的时候遇见他

    在南方飘着大雪的时候遇见他

    你会相信有天使吗?你会相信有幸运儿吗?你会相信世界上还有另一个同样深陷二十亿光年的人在倾听你孤独的泪水吗?是的,你就是天使你就是幸运儿而我,是那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