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679300000008

第8章 主要发现和甄家红楼(2)

以上介绍的是适之先生的作者曹雪芹说及书是雪芹自叙说。

下面来介绍汝昌先生的畸脂一人说,及评者女性说。关于此书之评者,据《脂砚斋重评石头记》除了“脂砚斋”、“脂砚”、“脂研”、“指研”及“脂斋”外,庚辰本尚有“梅溪”、“松斋”、“畸笏”等名字。其中“松斋”、“梅溪”各一条,而“畸笏”又称“畸笏叟”、“畸笏老人”的有数十条之多。戚本只有“立松轩”一条。靖本据介绍有“常村”一条,“常”或“棠”之误。

周汝昌先生最早对脂批进行了分析整理,他发现正文中的双行批注及己卯冬的批语,都只有“脂砚”一名,从未有“畸笏”字样,而壬午后的批语,包括壬午春、壬午孟夏、壬午九月、壬午重阳日、乙酉冬及丁亥春夏的批语,又都署“畸笏”,再不见“脂砚”字样,因而怀疑可能系一人的化名。他遍翻批语又发现畸脂二人的批语在文法、用字、题材、感叹、口气诸方面几乎找不出什么不同:两个人都熟知一切内情,都代作者宣旨,都对作者有深切感情,一起经历过种种往事,都称作者和宝玉为其“玉兄”、“石兄”,都自称“批书人”,都称宝钗等为“宝卿”、“黛卿”、“晴卿”、“袭卿”、“湘卿”、“菱卿”,都爱用“叹叹”等等。进而他又发现四组批语,系畸笏或极可信为畸笏的批语,把脂砚或极可信为脂砚之批语称为自己的“前批”、“前处引”等等,进一步致意。例如第十八回出妙玉,双行批注说:

妙卿出现。至此细数十二钗,以贾家四艳再加薛林两冠有六,去秦可卿有七,再凤有八,李纨有九,今又加妙玉,仅得十人矣。后有史湘云及熙凤之女巧姐儿者共十二人,雪芹题曰金陵十二钗,盖本宗红楼梦十二曲之义。后宝琴、岫烟、李纹、李绮皆陪客也,红楼梦所谓副十二钗是也。又有又副册三断词乃晴雯、袭人、香菱三人而已。余未多及,想为金钏、玉钏、鸳鸯、苗云、平儿等人无疑矣。观者不待言可知,故不必多费笔墨。

这是标准的脂砚斋批,因夹入《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脂砚斋凡四阅评过”的“定本”的正文中,且双行批注除偶见本主脂砚斋外从无其他署名,因此虽无脂砚字样,亦极可信为脂砚批语,其上畸笏的一批则说:

树处引十二钗总未的确,皆系漫拟也。至末回警幻情榜,方知正、副、又副及三、四副芳讳。壬午季春,畸笏。

这里的“树处引”可能是“前处引”的笔误。因“树”、“前”草体近似而误抄。这是署名“畸笏”的批语,他把脂批称为自己的“前引”,说自己前次批语所以“总未的确”的原因,是未看后文自己漫拟的结果。这是一。

二,第二十二回写作生日凤姐等人点戏,一条眉批说:

凤姐点戏脂砚执笔事,今知者聊聊(寥寥)矣!不怨夫?

其为脂批无疑,系自身感慨,所谓过来人语气。后边一条批语说:

前批知者寥寥,今丁亥夏只剩朽物一枚,宁不痛乎?

据全部评语看,壬午、乙酉、丁亥之批凡署名者都是“畸笏”,从未见“脂砚”字样,本批虽无署名,亦极可信为畸笏之批,她又把脂砚之批称为其“前批”,并进而抒发自己的悲痛感情。

三,第二十七回说到小红,一批说:

奸邪婢岂是怡红应答者,故即逐之。前良儿、后篆儿便是确证。作者又不得可(不)也。己卯冬夜。

通观脂批,己卯冬未见有“畸笏”字样,只有“脂砚”一名,因而本批亦极可信为脂砚之批。其后畸笏一批说:

此系未见抄没狱神庙诸事,故有是批。丁亥夏畸笏叟。

这也是自注自解的语气,说自己己卯冬夜所以那样把红玉当坏人批的缘故。

四,第二十三回黛玉葬花处也先后有两条批语,其文如下:

此图欲画之心久矣,誓不遇仙笔不画,恐亵我颦卿故也。己卯冬。

丁亥春偶识一浙省发(人),其白描美人真神品物,甚合余意。奈彼因宦缘所缠无暇且不能久留都下,未几南行矣。余至今耿耿,怅然之至,恨与阿颦结一笔墨缘之难若此,叹叹。丁亥夏畸笏叟。

正如周先生言,这里也明系一人之口气:自己早有此意,誓不遇仙笔不画,今好容易遇到一个又未画成,因而才发出这样的感叹。这里前批为己卯冬,总以出脂砚较为近理。我们实难想象,同一时间这个在批,那个也在批,署名的是这个,不署名的偏偏就是那个,这虽非绝不可能,但几率总是甚小。后面批语是署名的畸批,而前后口气却是一人。

以上四组批语,如果畸脂不是一人,实在难以解释。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脂砚斋又明说他的批语是“重出”??重复批注的,以后每次阅书又都加了一些评语,相互照应。原批见第二回,其文曰:

余批重出。余阅此书偶有所得即笔录之。非从首至尾阅过,复从首加批者,故偶有复处。且诸公之批自是诸公眼界,脂斋之批亦有脂斋取乐处。后每一阅亦必有一语半言重加批评于侧,故又有于前后照应之说等批。

这里明用了“脂斋”字样,且指出了其批重出与《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一致,其为脂砚之批是明显的。他作为过来人,因其亲身经过,他的批和其他局外人??只能凭自己眼界加批的“诸公”??各位先生不同,有其取乐处,方式则是边阅边评,和从首至尾阅过复从首加批也不同,故其批语有复处,有前后照应之说。这是在第一回总论全书之后,总叙自己评语的,是最重要的脂评之一。但是这里指出的这些“复处”,这些“重加批评于侧”的“一语半言”都在哪里呢?除甲午八月一批外,壬午、乙酉、丁亥之批全是畸批,“前后照应之说”也无着落。反过来若以畸脂本是一人,畸笏只是脂砚的另名,则一切都显得合理:壬午等署“畸笏”的批语,正是这里说的“重加批评于侧”的“一语半言”,上举四例,正是这里指的“前后照应之文”,因而畸笏才把脂批称为自己的“前批”、“前处引”并进一步叙述。所以周先生认为畸笏、脂砚原是一人的不同化名。这是不错的。

但是平伯先生却不以为然,理由是“权当两人”。特别在所谓的“靖本”发现以后,一是畸笏远在丁丑即有批语,二是“丁亥夏只剩朽物一枚”的批语前还多出了“不数年芹溪、脂砚、杏斋诸子相继别去”一句,连汝昌先生也一时后退了,以为自己“有误”。其他人更是蜂拥而上,认为畸脂非一人已被证实了。其实完全不是这样子的,周先生以前的论断,如前述完全是合理的,因而也推不翻。“靖本”之说其实只是批书人施放的烟幕,使用的“画家烟云模糊法”而已。我们不但有巨眼不为作者瞒蔽,也当有巨眼不为批者瞒蔽??如果“靖本”不是伪造的话。

为进一步说明这问题,我们再举一些更有力的证据来证明畸脂(姑不说梅溪、松斋)原是一人的化名,亦如石头、情僧、空空道人、曹雪芹只是一个人的化名和真名一样。

例如第三回黛玉初来,二玉相会,好像久别重逢一般,宝玉称黛玉为颦颦,并说《古今人物通考》上云“西方有石名黛可以画眉”,(谁听过此书,见过此文?)探春诘难宝玉“只怕又是杜撰”,宝玉答道:“除四书外,杜撰的也太多,偏我是杜撰不成?”一条批说:

如此等语,焉得怪彼世人谓之怪?只瞒不过批书者。

第五回宝玉在秦氏房中,武则天宝镜下,飞燕舞过的金盘旁,伤过太真乳的木瓜前,同昌公主帐内,寿昌公主宝榻上,做了一场大梦,看了十二钗册子,听了红楼梦曲,并且和乳名兼美表字可卿(秦氏名相反)者发生了梦里恩情,醒时叫出秦氏小名来,令秦氏大吃一惊:“我的小名这里从无人知道,他如何知道,从梦里叫出来?”又一批说:

此梦文情固佳,然必用秦氏引梦,又用秦氏出梦,竟不知立意何属,惟批书人知之!

关于作者这两段怪文之意暂且不提,(想读者也会谓之怪,而不知立意何属吧?)这里只说这两段评语,其意应该是明白的。他说作者的这种写法和用意,除他外是没有人知道的。这里不管这两条批语中的“批书人”或“批书者”是谁,意思都一样:反正它告诉我们,了解内情懂得作者本意的,只有他一人,惟有他知道,只瞒不过他。也就是说批语具有明白的排他性。因此说有两个人(或三、四、五、六个人)??一个是脂砚(假定为一人)??另一个是畸笏(又另是一人),同时知道这一切是不可能的。

再例如,第一回写这一段风流公案由来,绛珠神瑛还泪下世,一条批语更明说:

知眼泪还债大都作者一人耳。余亦知此意,但不能说得出。

这就更可见了解内情的除“作者一人”(有人还偏要说几人!)外,就只有一个“余”,余一个人,相反,以为作书人是几个人,批书人也是几个人则是根本不对的。

正因为这样,所以第一回甲戌眉批能“解其中味”的,才只提“一芹一脂”,“余二人”(全文见前)。第二十一回“深知拟书底里”的题诗也只提“茜纱公子”之情和“脂砚先生”之恨,都不及第三者(全文见后)。因为作书人只有一个,批书人也只有一人。

只有两个人经过并了解这一切(作者曾经,批者曾经),也只有两个人写批了这一部红楼(一芹一脂,余二人)。所以尽管作书人有好几个名字,批书人也有好几个名字,仍只以《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名之。作者记者只有石头一人,批者评者也只有脂砚斋一人。既不是脂砚斋窃畸笏等批为己有,也不是畸笏等以自己私货冒充脂评。

宣布畸脂为二人已成定论是根本错误的。

总之,正像作书人石头即是情僧、空空道人、雪芹一样,批书人脂砚先生也即是畸笏叟、松斋、立松轩。全部评语除几条出于雪芹外都出自这个“松斋”、“立松轩”内的这块“脂砚”和这枚“畸笏”之上。至于“已逝”或“已没”了的雪芹的“弟弟”棠村孔梅溪,我这里就先不提了吧,而这正是看破《红楼》的关键。正像不知道作书人石头即是“吴玉峰”下的曹雪芹一样,不知批书人即是东海孔梅溪,就不能懂得《石头记》,就不能懂得《情僧录》,就不能明白《红楼梦》中的仙曲,就不能了解《风月宝鉴》背后的真情,就只能永远站在“大观园”的门外评说优劣,是不可能穿过“通幽”之“曲径”,越过“斜阻”的“青山”,进入园内,观赏其间的灵花异草和奇境仙踪的。就只能“愈研究愈糊涂,求之愈多得之愈寡”,“钻进迷魂阵”中“走不出来”,甚至可能像“痴丫头”和“懦小姐”那样,除了偶尔拾到一个狗不识的“绣春囊”外,不知道“大观园”中还有其他贵重的东西,或虽知有“累丝金凤”而不敢问津。至于那些假的、徒有虚名的一代名流儒者贾(假)代儒之类,把这一部伟大作品诬为“何方妖物”而焚之于火的情况,我就不说了,毕竟时代不同了,那种人是不会再有了。

那么脂砚斋究竟是个什么人呢?他和作者又是怎样的关系呢?

汝昌先生最早根据脂砚斋对作者的深切感情,参加了书中描绘的多起女儿的宴集,以及自谓作者将其比作钗黛等人,提出了脂砚斋是雪芹爱人(且不说是否妻子)一说。这实际上也是对的,是周先生的又一大贡献。

脂砚斋和作者的关系,他对作者的深切感情的最集中的表现,就是前引的那段甲戌本第一回标题诗处的批语:

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月泪笔。

这条批语正如周先生言:非比寻常。第一,她称作者为她的芹,她的石兄。第二,雪芹泪尽,她哭得“泪亦待尽”。第三,雪芹死后,她更是日夜想念,甚至达到精神恍惚的地步,而每每想上青埂峰去找,“再问石兄”,只是再也见不到他了(可见雪芹=石兄=癞头和尚)。最后,在她自己泪亦待尽之时,还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完成此书,是书何幸,他二人也就可以安心于地下了。可见作者和她是何等亲密,一芹一脂是如何的难舍难分,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一书对他二人来说,又是如何的至关重要,非比寻常!周先生因此怀疑她是雪芹爱人,从而在红学史上作出了重大贡献。

此外,第五回写宝玉“面如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处一条批说:

“少年色嫩不坚牢”及“非夭即贫”之语,余犹在心,今阅至此,放声一哭。

第十三回写宁国府五病时,又一批说:

读五件事,未完,余不禁失声大哭,三十年前作书人在何处耶?

这都是脂砚痛哭雪芹的例子。这里是“放声一哭”,“失声大哭”,什么人对什么人才会如是,原是明显不过的事情。叔叔舅舅说实在有违事理人情。

周先生还举出了她参加女子宴集的例子来说明其为女人。例如前引的第二十二回的脂批:

凤姐点戏脂砚执笔事,今知者寥寥矣!不怨夫?

可见她也在场,而当时在场的除宝玉外,全是女人。而且我们也很难想象别的男子,特别是叔公、舅公可以如此。侄媳、甥媳点戏,而由叔公舅公执笔,这事即或不是绝不可能,总是非常少有就是了。吾实不知叔、舅说者是怎么想的。何况钗、黛、云等均为高才,谁不能写?

再如第三十八回,宝玉与众女子集会,一块儿咏菊食蟹,饮合欢花酒,也有一条批说:

伤哉!作者犹记矮?舫前以合欢花酿酒乎?屈指二十年矣。

可见她也在场,而在场的又都是女人。

同样,第六十三回群芳夜宴,大家开怀畅饮,当时芳官满口嚷热,亦有批说:

余此时亦太热了,恨不能一冷,及冷时思此热,果然一梦矣!

这里也是女子宴集,她不但也参加了,而且还这样与芳官比说,其不是女子而是男性,尤其长辈,实在难以思议。

第三,汝昌先生在第二十六回更发现一条批语,明说作者将其比作钗黛等人,前已引及,因其“无比重要”,再次重抄如下,全文是:

玉兄若见此批必云:“老货,他处处不放松我,可恨,可恨。”??回思将余比作钗颦等乃一知己,余何幸也!一笑。

正如先生所言,这里明说作者将其比作钗黛等,必是女人无疑。虽然她自称“先生”、“叟”(以及其他男称如弟、小子之类),有时用些男人口气,在那种女儿笔墨不得外传的封建社会里,她以此来迷惑人,“用画家烟云模糊法”,是极易理解的,否则让她怎么自称呢?设身处地,我们也只能如此。(不知高明怎么称?)反过来,一个男人,一个叔叔或舅舅说作者将其比作钗颦等女子,并引以为幸,实在是难以思议的事。而且“老货”一称也是硬证据,我们实难想象哥哥可以把弟弟称为“老货”(这和“老朽”、“朽物一枚”一样,都是老),更难想象侄儿、外甥可以如此的称呼自己的叔叔或舅舅(尽管真老)。因此,我认为还是周先生的观点较为合理,因而也较为可信。叔说舅说,太出格了!

然而上列批语,毕竟只有少数几条,因而仍有许多人不信。为进一步说明这一问题,我们再从其他方面作些说明。

先来看她对书中各类人物的称呼和态度。诸如她称书中的敬、赦、政等为老:“赦老”、“政老”、“敬老”;称邢、王为夫人:“王夫人”、“邢夫人”;称书中的琏、玉、环、蟠等为兄:“琏兄”、“贾兄”、“玉兄”、“环兄”、“阿呆兄”;而把书中的众多年轻女子一律称为卿:“宝卿”、“黛卿”、“湘卿”、“袭卿”,甚至“我颦卿”、“我袭卿”、“我阿凤”等等。这些女子据脂评都是“有是人”甚至“真体实传”,那么批者和书中人物的关系就不仅是批评家和书中典型的关系,同时还是一种现实关系,前者还可以随便,后者就是不能允许的事:弟弟把哥哥的爱人称为自己的卿,尤其叔叔舅舅把?女、甥女,甚至侄妇、甥媳称为“卿”,公然使用“我颦卿”之类称呼,更是不可思议的事。

脂砚斋在第十九回袭人哭闹了一阵,旁批:

我也要哭。

在第二十六回黛玉听了登时恼了,批:

我也要恼。

第八回宝钗忍不住把黛玉脸一拧,批:

我也要拧。

第二十一回贾琏见平儿俏态笑语喜得心痒,批:

不但贾兄痒痒,即批书人此刻几乎落笔。试问观者,此际若何光景?

凡此种种,吾不知认定脂砚是男性,真的是先生、叟的各位,怎么解释这类几乎到处可见的脂评。即或是我们今日来批,而且只是把书当小说来批,亦难于如此下笔,况当日之当事人乎?

1985年过京吾将此理说给周先生听,他只掩口微笑,??本不想笑,不该笑,然忍不住,实太招笑了。盖男性论者,太出人意表了!太说不过了!

其次,通观脂评,还处处可见批书人是一个非常爱哭、喜欢伤感的人,除前引例子外,顺手再举些例子,如第十三回尚有:

旧族后辈受此五病颇多,余家更甚。三十年前事见书于三十年后,令余悲恸,血泪盈。

树倒猢狲散之语,今犹在耳,屈指三十五年矣,哀哉!伤哉!宁不痛杀。

两句偈语“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夹批竟说:

此句令批书人哭死!

第五回《梦演红楼梦》册、曲旁有许多批语:

非经历过者,此二句则云纸上谈兵,过来人哪得不哭。

意真辞切,过来人见之不免失声!

见得到,是极,过来人睹此,宁不放声一哭。

作为过来人,可见她有书中许多女子的经历,有过“树倒猢狲散”、“各自须寻各自门”的遭际,是“诸芳尽”中的一芳,所以她才如是的悲哀,伤感。在写到清净女儿之境时,更说:

奇笔摅奇文,作书者视女儿珍贵之至,不知今时女儿可知?为作者痴心一哭,又为近之自弃自败的女儿一恨!

此批不但表现了女子爱哭的特征,而且也明显出自女儿之手,她为玉兄之心难过,同时也恨那些不长进、不争气的同类,她们的所作所为,实在是太有负作书人对女儿的尊重之心了!

戚本前后总评中也有不少这类批语。请看第五十七回末之总评:

写宝玉、黛玉呼吸相关,不在字里行间,全从无字句处,运鬼斧神工之笔,摄魄追魂,令我哭一回、叹一回,浑身都是呆气。

若此,哭哭啼啼的批语,几乎充满全书。我们固无理由把爱哭的就定为女子,但总以女人的可能性为大,而且还是黛玉一类女子,所以人家才说作者将其比作钗黛等人,并引以为幸。否则一个男人,无论经历处境如何恶劣,亦当不致如此吧?

同本,第四回回前,有一绝句云:

请君着眼护官符,把笔悲伤说世途。

作者眼泪同我泪,燕山仍旧窦公无。

在这里她又一次把自己和作者并列,如自题“一芹一脂”、“余二人”一样,又说作者眼泪同她的眼泪一样。倘使二人关系不是非比寻常,岂能达到这样如一似二、彼此难分的程度。说批者是女人,是雪芹爱人,我看是非常合理的。这从另一方面表明了“立松轩”也即是脂砚斋,蒙、戚两本前后的许多总评也全出脂砚一人。所以说了解内情的只有“一芹一脂”,“余二人”,除芹外,只有脂砚斋一人。

一本题为《红楼梦探源》的书,是反对周先生的女性或爱人说的。书中除认为有原作者外,还认为脂砚为男性,是贾宝玉的原型,是雪芹之叔。脂砚是旧石头。《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成了《石头评石头记》或《脂砚斋评脂砚斋记》了!后来他在《光明日报》又重申了这一论断。我当时正在草拟《甄家红楼》,曾专门作了驳斥;后认为错误太过明显,不必认真反驳,故删之。不想今日却仍有这么多人站出来拥戴这一观点,甚至被当成定论,故不得不驳论如下:

脂本第十八回写宝玉幼时得贾妃口传,识得几千字在胸,一条脂批说:

批书人领至(过)此教,故批至此竟放声大哭,俺先姊先(仙)逝太早,不然余何得为废人耶?

这就是上述一书作者吴世昌先生的主要论据。吴先生认为批者称元妃为先姐,领过此教,故为宝玉原型。又曹家只有王妃,无皇贵妃,故元春原型为雪芹大姑平郡王妃。所以脂砚为宝玉原型,是雪芹之叔。且不说前述种种脂斋对作者、宝玉、石头的种种称谓,只就吴文分析,这里吴先生作了两个假定:脂之先姊是“元妃”,“元妃”是芹之大姑。第一,有什么根据谓脂之先姊是元妃呢?脂批只表示脂有一先姊,曾教脂识字,“领过此教”,“此教”者,此也。既没有说其先姊是元妃,更没有说脂与其先姊的关系是姐弟关系,而非姐妹关系。是亲,是表,是干姐均没有说,因而均有可能。断言脂与其先姊是亲姐弟(与元妃宝玉全同)只是吴先生等人的假设而已。说元妃是雪芹大姑,更是如此。不但郡王妃和皇贵妃根本不同,仪式规模全不相类,而且脂批也明讲了省亲场面是作者亲经亲见:

难得他写的出,是经过之人也。

非经历过,如何写的出?壬午春。

此回铺排,非身经历,开巨眼,伸大笔,则必有所滞窒牵强,岂能如此触处成趣,立后文之根,是本文之情者……

哪里会是芹姑归省呢?

借省亲写南巡,出脱胸中多少忆昔感今。

正如书中写的那样,借省亲接大小姐,写了当年太祖皇帝仿舜巡,甄(真)家曾接驾四次,如何热闹,出脱了作者在被抄家后的昔热今冷之感。哪里能解成省亲是写的南巡(那是二三十年前的事),进而又成了芹姑省亲呢?至于“大小姐”其人,脂批也有明文,第十六回写到我们也要接大小姐了,在“大小姐”三字旁,脂批:

文忠公之?(姐)。

这个字明是姐字之误。即是说大小姐真人是孝贤纯皇后,文忠公傅恒之姐。位置完全没错,只是“姐”被误抄为?字而已。第一,没有脂批不注大小姐为谁而特注赵嬷嬷为谁之理,第二,赵嬷嬷见过经过南巡,自是曹家旧人,而非富察家人。也即是说曹雪芹在写《红楼梦》时,把他后来贫困时亲见亲闻的富察皇后省亲的一些情况,写进了书中,并借赵嬷嬷之口讲了当日南巡时,他家四次接驾的热闹情况,出脱了多少忆昔感今之情。哪里能像吴先生那样解释呢?

然今仍有不少人说:脂批明说“余初见之不觉怒焉,盖谓作者形容余幼年往事,因思彼亦自写其照,何独余哉!”脂砚是男性且为宝玉原型不是很明白吗?这类谬说在《红楼梦学刊》中随处可见,也是畸、脂亦是宝玉原型的主要论据之一。单看方家引的这一段,倒也颇像,但这只是断章取义,是极典型的断章取义。因为这只是脂批中间的一段,前后之文都被除去了。原评见第十七回,其文是:

不肖子弟来看形容:“余初见之不觉怒焉,盖谓作者形容余幼年往事,因思彼亦自写其照,何独余哉!”??信笔书之,供大家同一发笑。

这才是脂批。其中“余初见之”一段只是一个不肖子弟(当然是男性)来看此书时的“形容”。是他说的一段话,脂斋把它写了下来,“信笔书之”,提供给大家一笑。怎么倒成了脂为男性的铁证了呢?相反“回思将余比作钗颦等乃一知己,余何幸也,一笑”反倒证明不了其为女性,真令人莫解。那个不肖子弟(或即指明义)也不是宝玉原型之一,只是说宝玉形象有代表性,有普遍意义而已。这是一切典型人物的共同特性,某些人看来觉得是说的他。这里倒是真需要引一点艺术教条,但文艺理论家却不去引,不讲“典型”,却说“原型”,实非小的所能想。

其他,会拳谱不可能是女性;曾流落在外,“有了吃,没了饿着”不可能是女性;甚至自称先生、叟、弟、小子,说些男性语言以遮掩,都定非女性。

至于裕瑞的“其叔”说,前已论明,其本是道听途说,因其闻“宝玉系其叔”,脂又称玉为“兄”,故推想脂亦“其叔”而已。裕只是见过抄本,看过脂批,他连雪芹名字隶何旗,都自供不知,又如何能知脂砚为谁呢?

否定或反对胡适的“作者曹雪芹说”、“雪芹自叙说”和周先生的“畸、脂一人说”、“雪芹爱人说”,窃以为都是完全错误的,今后不该再有了。

那么她是谁呢?汝昌先生提出了脂砚斋是史湘云(或湘云原型)一说,其主要证据就是前引的第二十六回的那条批语,她自谓作者将其比作钗颦等人。周先生说,第一非是女子不可,第二亦非有钗黛等一干才貌的女子不可。因此,从全书看,只有湘云合适,而上述的三次宴集她又都在场。

周先生还引了《续阅微草堂笔记》的记载,“荣宁籍没后,皆极萧条,宝玉无以为家,至沦为击柝之流。宝钗亦早卒,史湘云则为乞丐,后仍与宝玉为夫妇,故回目中有‘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之说”来作补充,我就不说了。

或谓曹雪芹在书中并没有写到她,我认为是绝不可能的。既然作者把自己写进了书中,是书中的男主角,但书中却只写别的女人,独独不写她;尽管她对作者感情如此之深,又参加了书中的种种宴集,而曹雪芹的感情只献给别人,眼泪只为别人抛洒,惟独对童年即和他一起生活,经过种种往事,后来又一起写批了这一部书,一个滴泪为墨著书,一个研血成字评注,最后雪芹泪尽而逝,她哭得“泪亦待尽”的旧友,却根本没写;曹雪芹“秦淮风月忆繁华”,“废馆颓楼梦旧家”,“风尘怀闺秀”,怀“所有女子”,“怀金悼玉”,却单单不写她,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她的才华又远在书中女子之上。

批书人必然是书中之女主角,她不是钗黛必是湘云。或者……她既是湘云也是钗黛,是书中惟一的真女史女,是作者梦里的惟一情人,《石头记》完全是献给她的。

同类推荐
  • 长满青苔的日子

    长满青苔的日子

    长满青苔的日子,作者郭成志。“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一缕东风拂过雪野,透过窗棂,吹散了小屋内的沉闷;一抹阳光停靠在屋檐下,跳入眼眸,点亮了心中的希冀;一声鸟啼挂在树梢,鼓荡着耳膜,驱散了心中的寂寥。
  • 心月何处:欧阳自远与中国嫦娥工程

    心月何处:欧阳自远与中国嫦娥工程

    本书即是全面描写这一光辉历程的纪实文学。全书分“携带一壶月光上路”、“序曲:1958”、“陨石,一部无字的天书”、“看似淡淡的喟叹里”、“月球,末路上的英雄”等二十个章节。作者从世界几大强国争相进军太空这一背景出发,以大开大阖的格局、气势澎湃的激情及目极八荒的视野,尽情讴歌了有关科技人员为了人类的未来与祖国的尊严,在太空探索事业上不断追求与奋斗中所表现出的崇高的社会责任感与神圣的历史使命感;书中同时还涉及无论是在近代化,还是现代化进程中无不艰难跋涉的一个民族的心路历程,其中所表现出的光荣与梦想、奋斗与追求,也同样令人感慨不已。这是本书的思想精髓,也是本书价值之所在。
  • 竹外桃花

    竹外桃花

    赵立功所著《竹外桃花》为中国当代随笔,长长短短的篇幅,连缀成一段生命的过往。
  • 生死故乡

    生死故乡

    本长篇散文主要以故事和人物的方式,在虚构和纪实之间,就太行山南麓,即河北南部、山西东部、河南北部太行山区乡野人文历史、民间风习、乡村传统等诸多因素,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切和真实书写和呈现,堪称一方地域民众生活与精神的集体画像与北方乡村人群的当代世俗生存史。
  • 隐居三年

    隐居三年

    这是一本自我之书,是一幅风景画卷,也是一画镜子。徐南歌子画着画,把生活过成诗,蓦然回首还创造了一个新自己。在创立的“南歌子丝巾品牌”蒸蒸日上,获得资本投资时,她毅然放下企业与品牌,在上海隐居,“我的内心需要表达,我也急需滋养,我只是与人群保持一定距离,稍离五色五味。”徐南歌子这样形容自己的隐居生活。隐居三年是诗意而长情的三年,是举轻若重的三年,是不为旁人的自我修炼、寻找生命底色的过程。她把对艺术、对创造、对生活的不同视角的体验和思考及时记录下来,把对自我生命的追溯与表达记录下来,整理成书《隐居三年》,提醒我们也许真的可以慢下脚步,一边滋养一边前行。我们本可以不按牌理出牌,我们本可以另有轨迹生活。
热门推荐
  • 嫡女谋略:战神王爷惹不得

    嫡女谋略:战神王爷惹不得

    她贵为侯府嫡女,出身高贵,倾城绝世,貌若天仙,谁知芳心错付引狼入室,惨遭算计,死无全尸。重生归来,她发誓定要将那些欺她害她之人,拽下十八层地狱,让其永世不得翻身!从此,斗庶妹、踩渣男、护亲友,步步惊心运筹帷幄。他贵为皇子,却从小远离亲人,被送往敌国当质子,一日成神归来,风华绝代,惹无数女人痴迷,却独独对她另眼相看。情愫横生,从此步步为营,只为猎取她一颗芳心。“爱妃,你若不愿,本王就从了你如何?”“王爷,请您自重!”某女仓皇而逃,却逃不出他的手掌心。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重生逆袭:废柴七小姐

    重生逆袭:废柴七小姐

    一次任务,月溪明莫名穿越到月府七小姐身上,面对姐姐们的嘲讽和虐待,七小姐能否顺利逆袭呢?
  • 穿越绝地:罗布泊腹地神秘探险之旅

    穿越绝地:罗布泊腹地神秘探险之旅

    罗布泊腹地是一个神秘而令人向往的地方,它曾因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而闻名于世,同时又以它作为一块尚未被人类摸清的地方而令众多的探险家为它而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本书的作者以其亲身的经历用纪实的手法向读者详细地介绍罗布泊探险的全过程,书中还附有大量的采风照片,再现了罗布泊那神秘撩人的面貌。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倾城对决:小相公PK大娘子

    倾城对决:小相公PK大娘子

    穿越?变性?这是神马?想我一个堂堂二十一世纪公认的美女,竟会在飞机上就那样无缘无故------穿越了?神马皇帝?神马太子?肩负一国命运?要不要这么神话?要不要这么肥皂?十二岁,给个陪睡丫头?不要不要,我还没成年呢!十四岁,结婚?NO,NO,这太离谱了吧?十五岁,强制结婚,要有子嗣!古代人能不能不要这么早熟?总之,没到成年,我决不娶!
  • 捉了个漂亮女鬼

    捉了个漂亮女鬼

    中元节,夜半时分,家家闭门,少有人出。这一夜,我却异常兴奋,因为我知道哪里有鬼,并且我会捉鬼,若是能捉一个年轻、漂亮,性感、听话的女鬼,那最好不过了,以后洗衣做饭干家务,都让她去做,并且还不用支付报酬,闲得无聊的时候,还可以逗逗她,解解闷。这一次我就是这么幸运,她足够漂亮,足够性感,只是嘛,她不太听话,有时还欺负我,有时还……
  • 末世之系统带我活下去

    末世之系统带我活下去

    世界末日,动物变异,科学家们研究出k-48的药物,暂时抑制住野兽的兽潮来袭。但是,十年后,药物终究无法抵抗千万野兽大军。随着兽潮的逼近,各国的疆土越来越少,安全区逐渐缩减……
  • 腹黑总裁的千亿宝贝

    腹黑总裁的千亿宝贝

    当年一纸契约,她成为了他的女人。多年以后,当她再次看到这个男人,心情竟是十分平静,尽管她家里还藏了一个他们的儿子。“我们继续合约吧?”他拉住她的手腕。“不了。”宋徽笑笑,看着对方愤怒的双眸,在脑里给自己儿子匹配了N个备用的爸爸。……狗男人不配有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