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679300000007

第7章 主要发现和甄家红楼(1)

三、甄家红楼引论??前人成果评述和我的研究过程

在这个科学和技术的春天,同时也是文学和艺术复兴的时节,面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好局面,不能不引起自己许多惭愧之情,所赖以自慰者,仅仅只有这一点有关《红楼梦》(以下皆指脂本)一书的研究结果而已。它是有一定思想和学术价值的重要的发现,抑或仅仅是一个无知愚民的信口雌黄,当然还是一个未定的问题。现在我决定把它公布出来,供专家及同志们参考。

我的研究主要是弄清了下述几点:

第一,弄清了《红楼梦》即《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一书的记者和评者的生平历史及他们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缘起和撰写批注过程。弄清了记者是谁,评者是谁,他们是什么关系,他们走过怎样的人生道路,因何又是怎样写批这一部书的。

第二,弄清了隐于假语村言背后的真事,在“贾家红楼”的背后,发现了一部“甄家红楼”。弄清了真宝玉及真十二钗的生平历史和音容笑貌,弄清了他们和作者、批者的关系,弄清了真事和假语的异同,及曹雪芹是怎么裁剪生活著成此书的;哪些是如实描写,哪些是综合概括,哪些是虚构幻制;孔梅溪又是如何评注的,哪些是实话实说,哪些是假话真说或正话反说。

第三,弄清了《石头记》(《红楼梦》、《风月宝鉴》)确实是一部“两面皆可照看”,“表里皆有喻”的书,是一部“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的作品,是既可正看,也可反看的。正面看,它写的是贾家、贾人、贾事??假家、假人、假事,是一篇假语村言,一部虚构的小说;反面看,它写的是甄家??真家,记者石头的真家即曹家,甄人??真人,甄事??真事,是他们的一生情史,是一篇传记。这确如戚蓼生言“此万万所不能有之事,不可得之奇,然竟得之《石头记》一书”,令人不能不惊叹“异矣”!以贾(假)作真或视甄(真)为假都是不对的。我们应该严分真假,明辨有无,从而识红楼内幕,明记者、评者生平。

第四,弄清了红楼神话是《红楼梦》一书的画龙点睛的真正神来之笔,非仙人神手万万撰不出者。红楼诗歌(包括谜语酒令)都是记载他二人生平的作品,是《红楼梦》中的绝妙词章,尤其两首联诗,把散记在《石头记》一书中的作者批者的生平片断系统地连接了起来,是书中的精华。对它们枉加臆断,都是完全错误的。其他奇衣、奇食、奇玩、奇物及矛盾、破绽等等,都是在点醒真情,所谓“留得残荷听雨声”是也。当我们真的弄清了看懂了这一切之后,“一芹一脂”的生平及撰批《石头记》的过程就尽在其中了。

第五,弄清了已有史料的真正含义,并且发现了许多新史料,为进一步搜寻“一芹一脂”、“白雪红梅”即曹雪芹和孔梅溪的文集奠定了基础,打开了大门。

第六,初步弄清了作者和评者的人生观念,他们无疑是我国古代一切先进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们的人生观点和古往今来一切伟大思想家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由于条件和才识所限,仅弄清或初步弄清了上述几点。是耶?非耶?敬希高明赐教。

(一)前人成果评述

我的研究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前人的辛勤劳动:搜集史料、分析整理、开拓论证,我是不可能有什么成就的。这里主要介绍胡适先生和周汝昌先生的研究成果,他们给予我的启示和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我的研究也是从书之作者和评者开始的。

关于此书之作者,据《石头记》共有四个名字(三人一物),其地位也不相同。一个是石头,它是此书的原记者,记的就是它自己的一段经历,而且是记于其上的,所以叫“石头记”。另一个是情僧(他在悟空以前又叫空空道人),是他把此书抄录下来问世流传的,所以又叫“情僧录”。最后一个是曹雪芹,他只是“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海孔梅溪题曰《风月宝鉴》后的一个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又题曰《金陵十二钗》”的增删者和题者。研究者有(《枣窗闲笔》的作者裕瑞便是其一)看了开书这一段楔子竟然信以为真,以为《石头记》真不知系何人所撰,曹雪芹只是得到后作了披阅增删,这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第一,从《石头记》本文来看,这段楔子明明是一段神话,补天未就从而幻形入世之石是不可能存在的,更不会记下这一切,这只能是假托或寓言。同样,所谓见到过这块大石及其上的长文,和石头作了长篇对话,最后应石之请而将其抄下问世传奇的录者空空道人(情僧),也只能是“故布的疑阵”,不可能是真实的(既是空空的道士,又是有情的和尚,悟空以前还是空空道人,悟空以后反而多出情来,成了情僧,真不可思议)!所以虽有四个名字,实际只有最后一个曹雪芹,据胡适考证才是真有的。而且这一段楔子因已写到曹雪芹增删,也明显出自雪芹之手(断无前人记后人增删之理),所以“石头”云云,如果不把它当废话去看,那就只有一种意义,即他们都是雪芹自己的假托和化名,是曹雪芹由于种种原因不愿直接道出自己的名字,而故意拐了这些弯子以迷惑读者。反过来如果石头、空空道人不是雪芹的假托或化名,而真的是原记者、录者的假托,即此书系他人所撰,另人所录,那么雪芹在撰此楔子时,无论如何是不该把人家称为“情僧”、“石头”甚至“顽石”的,即或别人真的这样自比石头、情僧,他也不该这样行文,而只应为尊重别人的劳作而写上人家的名字的“石头”云云,只能自譬而不能比人(除有意骂人),这道理我想是清楚的。而且石头、情僧如真另有其人,那么,在雪芹大量增删(十年披阅五次增删,可见改动极多)以后,“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各抄本确也只以《石头记》命名就不合适了,因为这已不只是石头一个记的事,因而也就不是《石头记》了,而是曹雪芹作伪,用自己的假货冒充前人作品但又公开写出!??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第二,从脂砚斋评语看,情况就更明白:脂砚斋在第一回“东海孔梅溪题曰《风月宝鉴》”上批,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

在贾雨村中秋诗“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处批:

这是第一首诗,后文香奁闺情皆不落空。余谓雪芹撰此书,中亦为(有)传诗之意。

在第一首标题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处批:

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本(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月泪笔。

由此可见,书是雪芹所有,雪芹所撰,是雪芹哭成的,以致书未成芹就泪尽而逝了。当然,增删披阅,纂目录、分章回也出自雪芹之手,是他用了十载苦功才创作出来的。若说雪芹只是披阅增删,那就大错特错了。脂砚斋在第一回雪芹增删处,即明白指出:

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则开卷至此这一段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笔狡猾之甚。后文如此处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画家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蔽了去,方是巨眼。

可见所谓书原系石头所记,情僧所录,然后才是雪芹增删云云,只是作者用的“烟云模糊法”,使用的“狡猾之笔”,以便使智者识之且避愚人眼目,免遭厄难的一种办法。在脂砚斋这样明白、殷勤、恳切地叮嘱“万不可被瞒蔽了去”之后,我们还要咬定什么“原始作者”系某某吗?

至于“石头”、“情僧”是雪芹的自譬,这在脂批也有明文:在开卷“红楼梦旨义”中指出:

石头记是自譬石头所记之事也。

在石头无材补天,被弃在青埂峰下处,脂批:

妙!自谓落坠情根,故无补天之用。

在茫茫大士嘲宝玉“看形体也像个宝物了”处,批:

自愧之语。

在石头“无材补天,幻形入世”八字旁批:

八字便是作者一生惭恨。

前已论及这一段楔子因已写到雪芹增删,从情理及上引脂批看,均可证其出雪芹之手,这里的“自譬”、“自谓”、“自愧”中的“自”均是指雪芹,也只能指雪芹。因而这只能说作者是一人,他即是雪芹,石头云云只是他一个人的假托。所以“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则仍用《石头记》名之,因为石头本即情僧也即雪芹,《石头记》、《情僧录》是他花费十年心血,辛苦非常才创作出来的伟大作品,作者原是一人。

第三,从雪芹的几个朋友及同时代人的记载也可见雪芹是红楼一书的著者。从敦敏《懋斋诗钞》中的《赠芹圃》诗中的“燕市哭歌悲遇合,秦淮风月(残梦)忆繁华”及《芹圃曹君?别来已一载馀矣,偶过明君琳养石轩,隔院闻高谈声,疑是曹君,急就相访,惊喜意外。因呼酒话旧事,感成长句》中的“秦淮旧梦人犹在,燕市悲歌酒易醺”,敦诚的《四松堂集》中《寄怀曹雪芹》诗中的“扬州旧梦久已觉,却著临邛犊鼻?”,“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扣富儿门。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赠芹圃》中的“衡门僻巷愁今雨,废馆颓楼梦旧家”,《挽曹雪芹》诗中的“牛鬼遗文悲李贺,鹿车荷锸葬刘伶”,张宜泉《春柳堂诗稿》中《题芹溪居士》中的“爱将笔墨逞风流”,《伤芹溪居士》中的“白雪歌残梦正长”等诗句中都可看出不少眉目。

而富察明义(明我斋)的《绿烟琐窗集》中《题红楼梦》二十首的前言更明说:

曹子雪芹出所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盖其先人为江宁织府,其所谓大观园者,即今随园故址。惜其书未传,世鲜知者,余见其抄本焉。

明确指出《红楼梦》是曹子雪芹所撰,并指出了《红楼梦》中的内容、来源及流传情况。这个明义和敦敏诗中的明琳是一家兄弟,他的胞兄明仁(益庵)也是两敦的朋友,而敦叔墨香正是明义的“姊丈”。这个记载也应该是可信的。

此外,虽然不认识雪芹,但和他同时代的宗室永忠在其《延芬室集》中也有三首七绝,题目是《因墨香得观红楼梦小说吊雪芹三绝句姓曹》,其文如下:

传神文笔足千秋,不是情人不泪流。

可恨同时不相识,几回掩卷哭曹侯。

颦颦宝玉两情痴,儿女闺房笑语私。

三寸柔毫能写尽,欲呼才鬼一中之。

都来眼底复心头,辛苦才人用意搜。

混沌一时七窍凿,争叫天不付穷愁。

言《红楼梦》系雪芹曹侯苦心搜集,提炼成书,也是很明白的。宝玉颦颦种种情事,都来自他的眼底与心头,是他的经历和见闻的概括,而他却穷愁一世。所以永忠才观《红楼梦》,哭曹侯雪芹,而不及其他。永忠虽未识雪芹,但与两敦等后来极为熟悉,唱和极多,而墨香正是两敦的幼叔。因此,他的话也是很可信的。

置这么多的明白的历史事实于不顾,非要在那里冥想写《石头记》必须具备什么条件,而曹雪芹不具备,因而必有“原始作者”云云??这样从概念出发而不从事实出发,不是明白的唯心主义是什么呢?如是还要以马列主义真理自命,批评别人是什么“实用主义”、“唯心论”云云,不是怪事吗?

反面的记载,就只有前面提到的《闲笔》作者裕瑞。他既非雪芹亲友,还比雪芹晚了整整一代,他的记载也仅只一条,而且最重要的是:他还老实地记下了他的这些观点(即雪芹不是原作者,宝玉非自己写照,脂砚系其叔)都是他的“闻”与“想”??连他自己也没有这样肯定,何况我们!他在《枣窗闲笔》中写道:

闻旧有《风月宝鉴》一书,又名《石头记》,不知何人之笔,曹雪芹得之乃以近时之人情谚语夹写而润色之,借以抒其寄托。以是书所传述者,与其之家事略同,因借题发挥,将此部改至五次,愈出愈奇……曾见抄本卷额,本本有其叔脂砚斋之批语,引其当年事甚确,易其名曰《红楼梦》……雪芹二字想其字与号耳,其名不得知。曹姓汉军人,亦不知隶何旗。闻前辈姻戚有与之交好者。其人身胖头广而色黑,善谈吐,风雅游戏,触境生春。闻其奇谈娓娓然,令人终日不倦,是以其书绝妙尽至。闻袁简斋家随园前属隋家者,隋家前即曹家故址也,约在康熙年间。书中所称大观园,盖假托此园耳。其先人为江宁织府……其书中所假托诸人,皆寓其家某某凡情性遭际,一一默写之,惟非真姓名耳。闻其所谓宝玉者,尚系指其叔辈某人,非自己写照也。所谓元迎探惜者,隐寓原应叹息四字,皆诸姑辈也。其原书开卷有云作者自经历一番等语,反为狡狯托言,非实迹也。

这里短短一段,共有五个“闻”字,以“闻”字起以“闻”字收,还有一个“想”字,一个“约”字。可见他仅有所闻,并不确知,只能据闻推想,且难免种种自相矛盾,而且他连雪芹名字也不知道,我们怎么可以把他的闻和想当成可靠的史料,否定或怀疑前引的雪芹友人的一系列可靠的记述呢?

否定曹雪芹是惟一的作者是完全无理可循的。

综上所述可见,正像本书虽有五个书名??《石头记》、《情僧录》、《红楼梦》、《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其实书却只此一部一样,作书人虽说也有四个名字,其实正如胡适考证的真人也只有曹雪芹一人。这一点我看是没有什么可怀疑的了。

那么此书记的究竟是谁家的故事,或曰以谁家为背景,贾宝玉又是以谁为原型而写成的呢?

胡适最早对此问题作了回答。他指出,《红楼梦》并不是像索隐派讲的那样,是什么“顺治和董小宛的故事”,“明珠家事”,“十二名士的轶事”等,而是写的曹家和雪芹自己的经历。根据他对《雪桥诗话》、《熙朝雅颂集》及《满洲八旗氏族通谱》的深入分析考辨,胡适提出了红楼写的是曹家故事,是曹雪芹的自叙说。又据他发现的新材料??甲戌本脂评《石头记》及敦诚《四松堂集》等对自叙说??真事隐去的自叙说作了新的论证,曹家确如贾家“接过驾”,显赫一时。其次曹老爷曹?确被额外赐主事职衔,后升员外郎。第三,贾宝玉小时娇生惯养后来潦倒贫穷,衣食不给,又正和曹雪芹相似,从而进一步确立了他的雪芹自叙说。??真事隐去的自叙传说。??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

以为红楼处处写实,贾家即是曹家,贾政即是曹?,贾宝玉即是曹雪芹,甚至把贾家人都一一地和曹家对应起来,这当然是不对的,因为这混淆了假家和真家,小说和历史,犯了以假作真的错误。??但说《红楼梦》一书是以曹家为背景,贾宝玉是以雪芹自己为原型而塑造的艺术形象,并因而带有为自己写真和传影的成分,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如同说《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一样,是根本否定不了,也不该否定的。

关于这个问题,首先,作者自己就讲得很明白。

例如他在第一回讲述本书的缘起和由来的楔子中就明言,宝玉是石头借茫茫大士“大施幻术”变成的,是石头的幻相,因而是本书作者即雪芹的幻相,而书中的几个异样女子都是他半世“亲见亲闻”的。其中提到的《石头记》全书后偈诗就说得更为明白,其文曰: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诗说他是因时光虚度,无所作为才写此书的,而书中记的都是他自己的身前身后事,而不是别人。全书开场诗也明示,作书人即是经历过这种繁华故事的抱恨情痴,他是在盛席华筵散后、旧事成空的情况下,花费了十年的苦功,才撰写出这一部书的。其文说:

人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

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

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再如第五回《红楼梦》引子及结束语中也有清楚的叙述。

引子说:

开辟鸿?,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结束语说:

正是:一场幽梦同谁近,

千古情人独我痴。

亦可见作者即是那个情痴情种,是因为“风月情浓”,在“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他才写了《红楼梦》一书,以“怀金悼玉”??怀念往日之荣华及如金似玉的闺友。同样,他在本回标题诗中,也明说:

春困葳蕤拥绣衾,恍随仙子别红尘。问谁幻入华胥境,千古风流造孽人。

言他即是幻入梦中的宝玉,也是很明白的。

而在开书“凡例”第一回总评中,批书人也转述了作者如下一段话,来回答书中记的何人何事,又因何而撰是书的,其文曰:

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实愧则有余,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当此,则自欲将已往赖天恩祖德,绵衣纨?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

其意思也很明白,总是记叙自身的经历,写当日的闺中女子就是了。

其次,批书人也有明白批示,言书写的是他们的往事,宝玉是雪芹自己。她在第二十五回马道婆一段文字旁批说:

一段无伦无理信口开河的混话,却句句都是耳闻目睹者,并非杜撰而有,作者与余实实经过。

在第七十四回贾琏和贾母借物典当处批说:

奇文神文,岂世人余相(设想)得出者,前文云一箱子,若私自拿出,贾母岂睡梦之人矣。盖此等事作者曾经,批者曾经,实系一写往事,非特造出,故弄新笔,究竟不记不神也。

第七十七回写王夫人撵逐司棋、晴雯等,也有批:

一段神奇鬼讶之文,不知从何处想来,王夫人从来未理家务,岂非一木偶人哉?且前文隐隐约约已有无限口舌漫阔(浸润),原非一日矣,若无此一番更变,不独终无散场之时,且亦大不近乎情理。况此亦余旧日目睹亲闻,作者身历之现成文字,非搜造而成者,故迥不与小说离合悲欢窠臼相对。想遭零落大族之子见此,虽事有各殊,然其情理似亦有默契于心者焉。此一段不独批此,直从抄检大观园及贾母对月兴尽生悲,皆可附者也。

第一回总批全书时也说:

事则实事,然亦叙述得有间架,有曲折,有顺有逆,有映带,有隐有见,有正有闰,以至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云龙雾雨,两山对峙,烘云托月,背面傅粉,千皴万染诸奇。书中之秘法亦复不少,予以于逐回中搜剔刳剖,明白注释,以待高明,再批示谬误。

都明显可见,书是以曹家为背景,以作者和评者的经历为基础,撰写成文的。

脂砚在第二回初出甄宝玉时批说:

甄家之宝玉乃上半部不写者,故此处极力表明以遥照贾家之宝玉。凡写贾宝玉之文,则正为真宝玉传影。

稍后在说到甄宝玉有几个好姐妹时,更批:

实点一笔,余谓作者必有。

在这里他将甄宝玉和作者直接画了等号:甄宝玉有即是作者有。可见甄宝玉和作者没有什么不同,而贾宝玉则是假的宝玉,是为了给真宝玉即作者传影而幻造的假人??艺术典型。

第三回写王夫人说她有一个孽根祸胎时批说:

四字是血泪盈面,不得已无奈何而下,四字是作者痛哭。

第五回袭人册子“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处批说:

骂死宝玉,却是自悔。

也可见贾宝玉是作者的化身:说贾宝玉即是说自己,骂贾宝玉也即是骂他自己,是他的自悔。

另外,从前引的雪芹朋友??敦诚、敦敏、张宜泉、明义等人的记叙看:既然雪芹是在写他的“秦淮旧梦”、“残梦”、“扬州旧梦”,记他的“旧恨新愁”,是在“秦淮风月忆繁华”,“废馆颓楼梦旧家”,“其先人为江宁织府,所谓‘大观园’者,即今随园故址”,则其中的风月繁华,是以江宁织府曹家为背景,以作者亲身经历为基础创作成书的,这也是明显不过的事。

正因为这样,石头即是宝玉,作书人即是书中主人公,所以批书人才不分是记者石头,还是书中的宝玉,一律称之为她的“玉兄”、“石兄”。

称作者为“石兄”、“玉兄”的例子,如前引的第一回标题诗处的批语:

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

第十八回石头自语“此时自己回想当时在青埂峰下何等凄凉……”处批:

如此花团锦簇之文,忽用石兄自语截住,是何笔力,令人安得不拍案叫绝,是阅历来诸小说中有如此章法乎?第二十七回葬花吟,甲戌眉批:

开生面、立新场,是书多多矣,不止红楼梦一回,惟是回更生更新,且读去非阿颦无是佳音,非石兄断无是情聆,难为了作者,故留数语慰之。

庚辰批:

开生面立新场是书不止红楼梦一回,惟是回更生更新。且读去非阿颦无此佳音,非石兄断无是章法行文,愧杀古今小说家也。畸笏。

这是称作者为石兄的例子(可见红楼梦、黛玉葬花、元妃省亲,都是石兄旧文了)。第十六回由琏凤对话勾出省亲一事,批说:

自政老生日用降旨截住,贾母等进朝如此热闹,用秦业死岔开,只写几个如何如何,将泼天喜事交代完了。紧跟黛玉回,琏凤对话,以老妪勾出省亲事来,其千头万绪,合笋贯连,无一毫痕迹,如此等,是书多多不胜枚举。想玉兄在青埂峰经锻炼后,参透重关至恒河沙数。如否,余曰万不能有此机括,有此笔力,恨不得面问果否?叹叹。丁亥春,畸笏叟。

第二十六回的批语:

玉兄若见此批必云:“老货,他处处不放松我,可恨,可恨。”??回思将余比作钗颦等乃一知己,余何幸也,一笑。

第二十七回批语:

余读葬花诗凡三阅。其凄楚感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加批。先生想身非宝玉何得而下笔,即字字双圈料难遂颦儿之意??俟看过玉兄后文再批。噫嘻,客亦石头记化来之人,故掷笔以待。

这是称作者为“玉兄”的例子。这里有如此机括、如此笔力的“玉兄”,说她、把她比作钗颦的“玉兄”,著后文的“玉兄”,如此章法行文的“石兄”及雪芹死后,她想上青埂峰去找的“石兄”,都是指的作书人,而非书中人,是无法再证的事。

称宝玉为“玉兄”、“石兄”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不下数十例。这里不厌其烦,也举数例:

第二回初次提到宝玉时,批说:

一部书之第一人却如此淡淡带出,故不见后文玉兄文字繁难。

第十七回试才,批:

宝玉是诸艳之贯,故大观园对额必得玉兄题跋,且暂题灯匾之上,再请试题,此千妥万当之法。

第十八回元妃先赐名“浣葛山庄”后仍用“稻香村”一名,批:

仍用玉兄前拟稻香村,却如此幻笔幻体,文章之格式至矣,尽矣。壬午春。

第十九回,花解语:

只说今日一次,呵呵,玉兄,玉兄你到底哄的哪一个?

玉生香:

玉兄,玉兄,唐突颦儿了!

第二十八回宝玉听葬花吟:

不讲炼句辞藻工拙,只想景想情想事理,反复推敲悲感乃玉兄一生之天性,真颦儿之知己。玉兄外实无一人。想昨阻批葬花吟之客,嫡是宝玉化身无疑。余几作点金为铁之人,幸甚,幸甚。

这是称宝玉为“玉兄”的例子。

第八回贾宝玉大醉绛芸轩,甲戌眉批:

……今加大醉二字于石兄,是因问包子,问茶,顺手掷杯……石兄真大醉也……

第二十回李嬷嬷骂袭人,批:

……幸有此一句,不然我石兄袭卿扫地矣。

宝玉麝月一段,批:

每于此等处石兄何尝轻轻放过不介意来,亦作者欲瞒看官。

此系石兄得意处。

第二十一回,袭人怪宝玉,批:

这是委屈了石兄。

第二十回湘云生气,宝玉发誓,湘云拦他,批:

回护石兄。

这是称宝玉为“石兄”的例子。

试想宝玉不是石头,作者不是书中主人,如何能这样称呼?

此外,还有不少批语,如第八回由宝钗口中补说宝玉学业,“每日旁学杂收”,批:

在宝钗口中补出玉兄学业,是作者微露却春挂之萌耳。是书勿看正面为幸。

第十四回,北静王问宝玉,批:

忙中闲笔点缀玉兄,方不失正文中之正人,作者良苦。壬午春畸笏。

第十五回水溶说宝玉“语言清楚,谈吐有致”,批:

八字道尽玉兄。

宝玉感叹“谁念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批:

写玉兄正文,总于此等处,作者良苦。壬午季春。

他指的“玉兄”是指书中的宝玉还是作书人,这就很难说了。或许应该说是借书中人讲作书人更为合适??只是在这些地方,才露出了真宝玉??她的“玉兄”即雪芹的真相,才是他玉兄的本来面目的真实写照。

最后第八回写宝钗将玉托于掌上,批:

试问石兄,此一托比青埂峰下猿啼虎啸之声何如?

宝玉心甜意洽和宝黛姊妹说说笑笑,批说:

试问石兄,(比)当日青埂峰猿啼虎啸何如?

袭人将玉用手帕包好渥于褥下,又批:

试问石兄,此一渥比青埂峰下松风明月何如?

意思也很明白,宝玉即石头,石头也即宝玉,作书人和书中人是彼此难分的。

对于这一问题,我认为也不应该再有什么异议了。

同类推荐
  • 深庭晚照(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深庭晚照(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情感风铃(校园美文)

    情感风铃(校园美文)

    "生命不是一张永远旋转的唱片,青春也不是一张永远不老的容颜,在岁月的年轮上,没有什么比青春的花朵更艳,在时空的隧道里,没有什么比青春的价格更高,青春是一个永恒的故事,从冬说到夏,又从绿说到黄。……"本书的语言就是如此,清新而舒畅,令人读来,爱不释手,更能深刻的体会到青春的意义、青春的别致!
  • 大道通天:成渝铁路建成通车

    大道通天:成渝铁路建成通车

    本书分为4部分,分别是中央决策与规划、铁路勘测与设计、铁路建设与施工、铁路通车与运营。
  • 洋老师的高原梦

    洋老师的高原梦

    《洋老师的高原梦》记录了三位外国教师在青藏高原支教的工作和生活点滴,字里行间洋溢着他们在这片高原上获得的崇高和幸福。虽然他们难以细致描摹出深藏在他们心中的高原梦,但这里记下的他们、他们的学生和高原,必将得到更多人的支持、理解和赞颂,引来世界关注、关切的目光。
  • 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杂剧第二

    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杂剧第二

    元曲又称夹心。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散套两种。
热门推荐
  • 快穿之戏精已上线

    快穿之戏精已上线

    【1v1双宠双洁,内有黑化因素请谨慎点开】说好的啥也不做,当个废人呢?为什么要她一个懒癌晚期治病!作为一个乖巧,懂事,可爱的女孩纸非常委屈。【主人,做完任务就可以撸兔砸了!】系统无可奈何,使出最后的手段。于是落鸢握紧拳,为了可以撸兔砸而勤奋向上——【主人,你为什么放火】这是朕的吃的。【主人,你为什么抢劫?】这是朕的后……一黑化男子危险一笑:丫头后宫有几人?某乖巧少女: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佳丽都是你。
  • 刺界传说

    刺界传说

    一道雷劈下,装逼作死少年陈易就此死去。(完结)咳咳,可是,祸害留千年,陈易只是赶上了穿越的潮流,来到一个名为‘刺客界’的地方。这里武力至上,科技繁荣,危机四伏,魑魅魍魉纵横。谁也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如何,地球少年陈易的到来是否会影响命运齿轮的转动,成就一代传奇。(刺客境界化分:刺士,刺者,刺师,大刺师,刺王,刺宗,刺皇,刺帝,刺神,刺尊,无上刺尊,传奇刺客。)新人新书,求收藏,求推荐。注:耻业过多,简介无力,请看正文,毒不到算我输。
  • 王爷他碰瓷有瘾

    王爷他碰瓷有瘾

    一朝醒来,宮千虞穿成玛丽苏古代言情小说里的短命炮灰女,胸无大志的她只想闷声赚大钱,然后长命百岁,可惜不小心摊上傲娇小王爷。初遇时,她以为他不过是书里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龙套角色;后来,她发现他是腹黑男主角。小剧场:宮千虞包袱款款刚爬过比人高的围墙,跌的四脚朝天,一下秒就被人抓住领口提了起来,双脚悬空。某王爷:我今日身体又有些不适,你这个庸医没把我治好就要逃?宮千虞:呵呵,身体不适就在你家好好呆着,别每天带着侍卫堵着我家门口。她不过是想赚到万两黄金便走人,不想却是一入王府终身误。
  • 归灵乐园

    归灵乐园

    灵气降临之日,世界终焉之时!灵气复苏是一个愚不可及的笑话,灵气让现实世界走向崩塌,天选者们进入轮回世界,执行任务,不断变强,逐渐将紊乱的时代拉回正轨。……刀剑神域里,他化身BUG,逼得茅场不得不修改游戏规则。喰种世界中,人类和喰种对其闻风丧胆,评定为SSR+级别强者。斩赤红之瞳时,一人一刀,砍爆至高帝具。
  • 我的妹妹怎么可能不可爱

    我的妹妹怎么可能不可爱

    我的妹妹!怎么可能不可爱~~另类的同人不会太虐主本是杀手从某地穿越到我的妹妹世界中,自带技能,不会太无敌,出了BUG的话请多多提议可能有点不会写但是一定不会TJ的对了..封面的话芒果不会做哦..有支持的书友就帮个忙吧~~
  • 人生有意须尽欢

    人生有意须尽欢

    人生得意又有几人,不过一曲尽欢。嘘,烬欢。
  • 簪缨世族

    簪缨世族

    扬鞭炎山,剑出留善,八千里河山踏遍。我自饮马月湖畔,复歌棠棣右江岸。挽江山,披赤血,复百战。刀山火海亦从容,白骨横天亦从容,何人教我肝胆恫。踏我袍泽血与肉,与我袍泽死生共。热血儿,岂畏死,山河重。
  • 中东风云演义

    中东风云演义

    且说自那穆圣创立大回圣教以来,伴随穆圣他老人家英明神武,数十年内扫清六合,席卷八荒,中东世界为之一统,建立古来未有之盛世,不想到了近世,却满是极端者死守可兰经教义,封闭守国,才有了这中东天下大乱。各路诸侯彼此征战不修,却引出了一条乱世里的真龙,这条真龙,能够戡平乱世,再创穆圣当年的大业吗?
  • 不死魔武

    不死魔武

    上古十大家族陆家的一个废材陆奕笑被一步步带进了一个巨大的阴谋之中,就在他一步步地爬上这个世界的最高点,解开层层谜团,却发现原来这都只是宿命的安排。
  • 天地手印

    天地手印

    是天罚还是天恩,十六年痛苦折磨,如果我不收点利息怎么说得过去,既是称王,那我便让这三界人神皆因我而颤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