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51000000015

第15章 终生坎坷的作家——巴尔扎克(1)

巴尔扎克(1799-1850),法国着名作家。1799年5月20日,他生于巴黎以南的杜尔城,17岁进入大学,20岁开始文学创作,第一部作品《克伦威尔》完全失败,以后连续以笔名发表十多篇作品,仍未引起反响。他勤笔苦耕、毫不退缩。1829年《朱安党人》长篇小说问世,在极端贫困中拼搏的巴尔扎克终于名声大噪。年底发表《婚姻生理学》,第三年又发表《驴皮记》,他立即成为法国当时最负有盛名的作家之一。成名之后,他依然刻苦耕耘,每日伏案10小时以上,常常连续工作18小时。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他共创作91部小说,《高老头》《人间喜剧》《贝姨》《邦斯舅舅》《欧也妮·葛朗台》《农民》《幻灭》《夏倍尔上校》等作品,在世界上有广泛的影响。

1850年8月21日的巴黎,天低云暗,细雨蒙蒙。在通往拉雪兹神甫公墓的大道上,缓缓地行进着为巴尔扎克送葬的队伍。成百上千的巴黎市民站立在大道两旁,默默地向这位伟大的作家致哀。

巴尔扎克的灵柩上,覆盖着黑色的布幔,4位当代名人拉着柩衣上的飘带。他们是第共和国内务部长巴洛什、评论家圣·勃夫、作家大仲马和维克多·雨果。

起灵前,自称“文艺大臣”的巴洛什故作悲伤地说:“这可是一位风流人物。”

“不,”雨果反驳道:“这是一位天才!”

雨果语气哽咽,在葬礼上发表了动人肺腑的悼词:

“在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最伟大的一个;在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最优秀的一个……巴尔扎克的全部作品仅仅构成了一部书:一部生动的、闪光的、深刻的书。在这部书中,有着我们这个时代惊心动魄的全部生活……不管他愿意也罢、不愿意也罢,赞同也罢、不赞同也罢,这样一部奇特巨着的作者,在他还不知道的时候,加入了革命作家的行列……可叹啊!这个坚强的、永不停止奋斗的哲学家、思想家、诗人、天才作家。在我们中间,他过着风风雨雨的生活,遭逢了任何时代一切伟人都遭逢过的恶斗和不幸。如今,他走了。他走出了纷扰和痛苦。就在这同时,他走进了永恒的、光荣的殿堂……”

是的,如果说每一个伟大人物的一生中都会遇到过坎坷和不幸,那么,巴尔扎克则是他们中间最为坎坷、最为不幸的一个。因为他终生都充满着坎坷和不幸。

1799年5月20日上午11时,巴尔扎克诞生在法国的杜尔城。

巴尔扎克的祖上是姓巴尔萨的农民世家,他的父亲伯纳尔·弗朗奈瓦,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儿子,兄弟11个,他老大。当时,他不甘穷困,20岁时离开家乡,混迹京城,不久便挤进军队中油水和外快最多的军需处任职,后来又进入一家银行工作。30年后,他当上了巴黎丹尼尔·杜麦银行的首席秘书。这个一文不名的农家子弟,经过不断奋斗进取,终于成为“上流社会”中备受尊敬的公民。51岁那年,他娶了杜麦银行的要员、财界新贵郎比叶的女儿——安娜·沙洛特·洛尔。洛尔当时只有19岁,她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相当的文学修养,为人聪明伶俐,同丈夫一样,也是一个醉心于地位和财富的女子。她出身于典型的小资产阶级家庭,心胸狭窄,贪财如命,为人冷酷无情。自从巴尔扎克出生起,从她那里就没有得到过母亲的温情。

巴尔扎克一生下来,还没有满月,就被送给一个宪兵的妻子去喂养。他在那家一直待到4岁。虽然自己的家里房子宽敞,但只有星期天,他才被允许回家一次。巴尔扎克生了病,母亲也很少到床边看望他一下,也没有听到她一句温柔的话。每当星期天在家,巴尔扎克想扑过去拥抱自己的母亲时,往往会遭到严厉的训斥。巴尔扎克好像并不是她生的,好像在这个家庭里是一个多余的孩子。巴尔扎克7岁时,就被送到旺多姆的一个寄宿学校去就读。那时,资产阶级革命虽然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但在这些教会学校里,却仍然采用中世纪的教育方式。环境肮脏而闭塞,制度古板而严格,教师冷漠而残酷,学习内容单调而乏味,与其说是一个学校,倒不如说是一座监狱。从入学的那天起,两三百个学生必须服从严格的纪律。假期是没有的,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家长们才允许前来看望自己的孩子。即使这样,巴尔扎克的母亲也常常不到学校来,好像这里并没有她的儿子。冬天,别的母亲给自己的孩子送来了过冬的衣服和手套,而巴尔扎克往往手指被冻僵,两脚长满冻疮,艰难地熬过一个个严寒的冬天。

巴尔扎克在旺多姆学校里,学习成绩并不太好。他讨厌那些枯燥无味的学习内容。他常常“左手托腮,臂肘搁在书桌上,眺望着院子里高大的菩提树和天空中的云彩,在教室里消磨时光”。而且时不时地在课堂上责难神父。

有一次,神父哈拜尔先生刚刚主持过领圣体活动,巴尔扎克走到神父面前,双手高擎,冷不防开口问道:“神父,既然世界万物都是上帝创造的,那么天下这么多的罪恶,是否也是上帝造出来的?”

一刹那,满堂皆惊。神父无言以对,瞠目结舌,一怒之下,关了巴尔扎克两天禁闭。

教会学校对学生的体罚是十分严酷的。巴尔扎克由于被公认为是最不虔诚、最不用功、时常敢对上帝不恭的学生,因此,他是学生中挨打最凶的一个。他常常被责罚,没完没了地被罚做作业,时常遭到禁闭。他常常“被拴在课桌旁,挨着鞭笞”。

6年以后,巴尔扎克回到自己的家里。原先那个胖乎乎、红脸蛋的孩子不见了,他变成了一个形容枯槁、高度紧张、有着一双惊慌失措的大眼睛的少年。他像一个遭受过恐怖惊骇的人那样回到家里。但家里的一切,包括父母,对他是那样陌生。姐姐后来描写他当时的情景时说:“他犹如一个梦游者,呆痴痴地摸索着走路,有人问他话,他几乎听不见,只是恍恍惚惚地这儿望望、那儿望望。”这往往会引起母亲对他的严厉呵斥。

学校的严酷教育,母亲的冷漠无情,给童年的巴尔扎克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使他幼小的心灵受到了终生难以愈合的创伤。多少年以后,巴尔扎克回忆起这段生活,曾忿忿地对人说道:“我从来就不曾有过母亲,从来也不知道什么叫母爱。”“我经历了人的命运中所遭受的最为可怕的童年”。

伟人常常是在逆境、困境的磨难中成长起来的,学校的那些威严的教师,他们根本没有觉察到这个“偷懒”的学生,早已被智慧的力量带到那令人窒息的教室之外的王国去了。他忍受着教师的辱骂和鞭打,敷衍着课堂上令人讨厌的学业,而同时,他在书籍的王国里找到了无穷的乐趣。通过一位老师的帮助,他获得了在图书馆里借书的权利。哲学、历史、文学、神学……凡是能看到的书,他全都不放过。几年时间,巴尔扎克几乎把这个不大的图书馆里的藏书读了个遍。据旺多姆学校老校工和校长的回忆,巴尔扎克在校读书时,每个星期总要被罚上三四天的禁闭,在几百名学生中,堪称冠军。因为巴尔扎克生性活泼、思想解放,很难与教会学校迂腐沉闷的空气合拍。这倒也为巴尔扎克提供了一个幽静的读书室。他每次被罚蹲禁闭,别的不带,只带书。在那里,他丢开自己十分头痛的算术题,潜心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哲学、文学、历史等方面的书籍。有时,禁闭室成了几个志同道合的孩子们秘密集会、探讨“异端邪说”的碰头地点。为了防止学监的突然袭击,他们故意把胡桃壳扔在小黑屋附近的路上。一有动静,他们便赶紧装出写作业的样子,掩人耳目。为了应付繁重的作业,巴尔扎克别出心裁,发明了一种特别的鹅毛笔,写起作业来又快又省劲。

巴尔扎克凭着自己执着的性格、过人的智慧,在极其艰苦的环境里奋斗,在书的海洋中遨游。他厚实的学识基础,就在这样漫无边际的广泛的涉猎中不知不觉地奠定下来了。

1813年,巴尔扎克结束了“精神监狱”——旺多姆学校的学习,进入杜尔中学。在这所中学里,他仍然没有成为优等生。一个班35个学生,他的拉丁文考了第32名。

第年春天,拿破仑逊位,哥萨克骑兵的铁蹄践踏在巴黎的花岗岩石路面上。整个欧洲腐朽的封建势力纠集在一起,向大革命后的法兰西扑来。法国社会在急风暴雨中动荡着。这一年冬天,巴尔扎克的父亲奉命调任巴黎第一师的军需官。一家人随之来到巴黎,巴尔扎克进入勒皮特尔中学。人们常说,只有认识巴黎,才能了解法国。在巴黎的天地中,巴尔扎克贪婪地吸收着各方面的知识,密切地观察着贵族与资产阶级兴衰嬗替的过程。这里的人物、环境、社会生活,给巴尔扎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成为他后来作品的主要素材。

1816年11月4日,巴尔扎克进入大学,成为一名法律系学生。这种选择,多出自他父母的打算。因为当时的巴黎,财产大量流动,金钱统治着社会的一切,当律师或公证员最为实惠,是最易发财的行当。同时,他的母亲要求他为家里挣钱,不必做一个正正经经的学生,白天偶尔在大学里听听课,晚上再读读法律大全,就可以了。在母亲的迫使下,巴尔扎克一个小时也不能浪费,一文钱也不敢乱花。他一面在大学读书,一面到麦尔维叶办的律师事务所去当书记员,“干些苦差事”。

两年之后,巴尔扎克获得学士学位。这样,他就可以充当一位合格的公证员了。优越的社会地位、令人尊敬的职业在等待着他。但是,巴尔扎克从小就爱上了阅读和写作。几年来,他一直对哲学和文学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为此,他常常到图书馆博览群书,到巴黎大学旁听文学和哲学课。在公证所里,巴尔扎克活泼好动,一向多嘴多舌,形象的文学语言和尖刻的讽刺挖苦,常常使人哭笑不得,搅得事务所里不得安宁。公证所的负责人麦维尔叶经常抱怨说:“巴尔扎克一到,就等于我这里少了3个干活的学徒。”终于有一天,麦维尔叶忍无可忍,派人给巴尔扎克送去一张纸条,上边写道:“鉴于今日事情甚多,巴尔扎克先生不必再到这里上班来了!”

巴尔扎克对此不以为然,他笑着把纸条扔进纸篓,拿起笔记本,到索尔本学院听课去了。

突然有一天,巴尔扎克大声地向众人宣布:我讨厌、憎恨目前所从事的工作,我决不当律师,不当法官,不当公家的任何职务。我要当一名作家!当一个“文坛的国王”!

那么,这种选择最初给他带来的究竟是什么?

年轻气盛的巴尔扎克放弃财运亨通的职业不干,发誓要当“文坛的国王”,使他的父母惊得目瞪口呆。莫非是他疯了!作家,摇笔杆、爬格子的文人,有谁瞧得起?再说,稿子卖不出去,收入没有保障,靠什么生活?简直是胡来,不行!

母亲告诉他:“人要写作,必须先填饱肚子。因此,挣钱是第一位的!有了钱就可以出人头地。”

巴尔扎克反驳道:“雨果、维尼、拉马丁也都是靠笔杆子出人头地的。”

“不要忘了,人家都是腰缠万贯的贵族子弟,可你呢,难道让父母养活你一辈子?”

恰值那时,巴尔扎克的父亲原来8000法郎的高薪被减成一份菲薄的年金,而且又被诈去了一大笔钱,家境每况愈下。但是,父母的反对,家境的贫困,都没能动摇他从事文学事业的决心。他发誓:义无反顾,决不回头!

没有办法,父母只好让步,但告诉他,两年作为创作试验期,如无成绩,立刻再回到事务所去。在此期间,每月父母供给他最低的生活费。

1819年夏天,巴尔扎克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不过,这位未来遐迩闻名的大作家的“摇篮”,不是宽敞舒适的创作间,更不是优美清新的山村和海滨幽静的别墅,而是巴黎最穷困的圣安东郊区莱特居耶尔街9号5层楼上的一间阁楼。它咫尺见方,简陋寒酸,夏天热气腾腾,冬天寒风嗖嗖。为了交付房租、买书和写作,他尽量节省开支。他不花钱买水,每天早晨匆匆跑到附近广场的水池边,撩起几把冷水抹一把脸了事。为省掉洗衣服的开支,同时也为了经久耐穿,他用暗颜色的绒布做衬衣。为了节省时间,巴尔扎克每三四天才下一次楼,每次下楼,他总是急匆匆地到附近商店买几块面包、蜡烛之类的东西,然后又赶紧返回,潜心写作。

生活是艰苦的。但最使巴尔扎克痛苦的并不是贫困,而是迟迟决定不了他究竟写什么。他时而构思一部长篇,时而又写几行诗句,时而拟定悲剧的提纲,时而又想在喜剧上显显身手……同时,他还拼命地阅读伏尔泰等前辈们的杰作,希望从中得到启发,汲取营养。巴尔扎克在痛苦地探索着,在走着任何一位作家所未走过的艰苦之路。

终于,他决定写一部悲剧《克伦威尔》。从此,他没有白天,没有黑夜,没有娱乐,没有音乐,总是写呀,写呀,一刻也不肯休息。每天夜间,一支蜡烛插在一只空瓶子上,昏暗的烛光照亮着那张破旧的桌面。巴尔扎克俯身下去,奋笔疾书。冬天渐渐来到了。在这间透风的、不生火的阁楼里,他那一向对寒冷敏感的手指就有渐渐麻木而无法写字的危险。然而,狂热的追求驱使他始终不离书桌。他用一条旧毛毯盖住双脚,用一件破绒背心护住胸部,孜孜不倦地写他那篇不朽的悲剧。

同类推荐
  • 诸葛亮十讲

    诸葛亮十讲

    在诸葛亮的一生中,最为出彩的,就是“三顾茅庐”时的“隆中对”。在后世的评价中,“隆中对”被认为是诸葛亮的天才之作,但也有不少人认为这是一个失败的战略。那么,这个计划究竟是对是错,其实施情况又如何呢?诸葛亮是三国时代最著名的智者之一,他在世的时候,蜀汉政权视他为顶梁柱,所有的军政大权都由他掌控。可是,如果他不在了,又将如何维持政权的稳定呢?诸葛亮也不是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只不过,他在接班人的选择问题上,陷入了一个误区,那就是——人才匮乏,次中选“优”。
  • 近代经世小儒

    近代经世小儒

    本书所涉论者,皆小儒也,而非大儒。世之所谓大儒者,皆在学问之深邃,不在名位之高;官位之高低,科名之有无,非所计也。所谓小儒者,仅在于当世之名望不高,学行亦未足为当世所景仰,惟在近代变局之中,尚具时代敏觉,能发抒一得之见,提供世人警悟者。则其志节可敬,救世心肠可感。本书立意为之暴表,以发潜德之幽光,起名贤之沉埋,搜放失之旧闻,补史章之缺漏。
  • 留学僧

    留学僧

    那个罗里巴嗦,看到妖精喊悟空、看到女儿国国王冒冷汗的唐僧,在真实的历史中,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少年聪慧、名满天下的他,为何走上了西行求法的漫漫长路?没有白龙马为坐骑,没有能降魔伏妖的三个徒弟,他是经历了怎样的风霜,多少的生死,才得以完成了十万里的徒步游学?依靠历史文献,《留学僧》作者以不落俗套的见识,妙笔生花的文笔讲述了佛学史上不世出的奇僧玄奘的一生。作者深入史料,运用合理想象,描摹其绚丽多彩、荆棘遍布的传奇人生。语言幽默诙谐,书写言之成理,妙趣横生。
  • 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

    这是一部关于慈禧太后成长、发迹、独裁、误国历史,同时展现晚清世相的传记作品。本书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中,采用虚实结合、真野并存的笔法,全景展现了慈禧太后的家世、入宫、受封、政变、垂帘、辞世等历史,同时生动刻画了咸丰、慈安、同治、奕、光绪、隆裕、袁世凯、李莲英等人物形象。她精于心计,骗取东太后慈安的信任,夺权上位;她嗜权如命,在位四十八年,三次垂帘听政,总揽大清军政大权;她善用权术,牵制议政王奕,让文武全才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三方势均力敌;她一生严守大清国运气脉,安抚各派利益,既倡导洋务、实施新政,又支持保守、全力排外。同时,她穷奢极欲,耽于逸乐,甲午战争期间,为了“万寿庆典”挪用海军军费,避战求和。时值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慈禧治下的大清朝,无可避免地走向衰亡。作者以如椽史笔,恣意挥洒,细致地刻画了影响晚清历史进程的那些人与事、情与景,道尽历史的波诡云谲、人性的良善好恶。
  • “四人帮”沉浮录

    “四人帮”沉浮录

    本书对十年“文革”期间,中国政治舞台上最为活跃的党内阴谋团伙“四人帮”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从作者收集了大量历史材料,从四个人的底细开始,对他们的历史进行追踪回顾,讲述他们如何一步步积累政治资本,并一步步攫取政治权力,并结为帮派团伙,直至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在十年“文革”期间,这一阴谋团火为非作歹,打到一大批为新中国的成立建立卓越功勋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制造数不胜数的冤假错案;他们在权力斗争中不择手段、心狠手辣,与林彪团伙既相互勾结,又相互斗争;为篡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权,他们挑起群众斗群众,制造天下大乱,不惜把中国大地变成血雨腥风的狂热海洋。
热门推荐
  • 我渴望的明天

    我渴望的明天

    美好,在过去是心有所憧憬、现实中热爱的一切和缅怀时的记忆犹新。如今,只想在未来的某刻等到了成为真正的自己。平平无奇的青砖构路和绮丽星光在我们的生活路上都有自己的独特意义,如果你渴望的明天如流星般划过头顶,你会为每一个昨天都在奋不顾身终于换来了希冀的自己无声留下热泪吗?故事的主角,是每一个努力定义自己的人,是你。
  • 归陌路

    归陌路

    世上不顺心的事,十有八九。万般皆是命.凑够20个字了
  • 韩老魔

    韩老魔

    天地变化,纪元流传,古国神灵的余孽侥幸活到了今日。这一天,老道人从莽荒捡走一个祭坛少年,少年辛苦修道,却发现天地不认可,步履维艰。后来一次简单的道理,让他明白了他破境的契机,跟人讲道理.....(腹黑,,轻松,不失热血,行走人间,体验不一样的人情冷暖)
  • 王源之如果你爱我

    王源之如果你爱我

    张予曦喜欢易烊千玺,易烊千玺也喜欢张予曦,他们两个估计是六个人中最幸福的一对,其他四人的命运又会怎样呢?
  • 重生之我的霸道帝少

    重生之我的霸道帝少

    她代号“噬魂”一代杀手之首,因任务失败导致重生在一位高中生身上。谁料这高中生处处受人欺负,还有个渣男做男友,白莲做闺蜜。且看她如何虐白莲,甩渣男,面对人人的排挤羞辱如何扭转乾坤。
  • 钢弹世界

    钢弹世界

    如果在穿越者以前的一千年,巫师们发明了枪支,魔法师不在只是专注于元素。那么,在帝国一千零四十三年,穿越的穿越者又会经历怎样的旅程。
  • 我和徒弟的小日常

    我和徒弟的小日常

    我又双叒叕重生后,在一个低等大陆上捡了个好看小徒弟,这就开始了无脑作妖——(甜宠文:沙雕无脑大师父vs腹黑呆萌小徒弟)男女主文。
  • 外星穿越之我家有只异形

    外星穿越之我家有只异形

    一个是可以转化成人的异形生物,一个是普通的人类战士。总之,男主从铁血汉子慢慢进化成事妈。一路艰辛险阻,最终……
  • 做你的歌

    做你的歌

    谢源出国留学与纪一辰相识,本是浮水相逢,擦肩而过,谁知等了八年之久,再遇,茶是否依旧温热?
  • 九宸锦清:邪王挑上门

    九宸锦清:邪王挑上门

    作为一个坑蒙拐骗,凭借着一身半吊子的,算命本事。行走江湖的陆锦清实在是没想到自己最后居然是被一道雷给活生生的劈死的。可能是前世干的缺德事太多,这一世。招惹上了一个吃人不吐骨头的大魔王,不仅砸了她的招牌不说,还把自己也搭进去了。“本宫向来是不信命的,你这小丫头三言两语就想来糊弄当今太子爷,你说我该给你些什么惩罚呢”“太子爷身份尊贵,不该与尔等粗人计较,以免失了身份”“身份?呵,不知道小丫头有没有听过,本宫除了身份尊贵外还睚眦必报蛮横无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