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052500000035

第35章 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 (1)

久客还乡,风吹百草,漫漫长道上,是一颗早已经老去的心。可以不可以,还有一种尘世的熙光,温暖我的余生?

回车驾言迈

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

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

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

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

这是一首警策自己的诗。

讲述了一个久客还乡的行人,驱车跋涉在漫漫长道上的所见所思,以及对自己的自警和鞭策。

他见到什么了呢?

“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见到的是遥远的路途,漫漫的长道,是四野茫茫的空旷,是风吹动着百草向旷野的深处倒伏。

这本是春季,草木荣生,该是一派生机,春光潋滟的。可是我们分明感受到的是一种凄清和苍茫。这有点像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是个有声有色的春天的郊野,先出现的是一个点——车,然后是一条大道——长道,接着整个画面充满了四野的空阔,最后是画面下方的物——草,春风中,百草丰茂,摇曳有声。

极是喜欢这句“东风摇百草”,有人说,这是指春风吹生了百草,如果这样去理解的话,“摇”的情味就失掉了,草木于风中摇曳之美,也宛若一个妙龄少女晨起梳妆时,自然而然的顾盼之态,蓦然叫人心动。更何况,这里的“摇”不仅是草木之“摇”,更是诗人内心之“摇”,体现的是诗人神思摇曳之情状。

前人评论这个“摇”字为“初见峥嵘”,唐代的诗僧皎然在他的《诗式·十九首》中云:“《十九首》辞精义柄,婉而成章,始见作用之功。”我不知道皎然是针对十九首里的哪个构思说的,想必也是包括这个“摇”字的。

《诗经·黍离》里面也有个“摇”字,同样是写行人的,同样是草木引发了行人心头的伤悲。

《诗序》里说:“《黍离》,悯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周宫室,尽为禾黍。悯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

就是说诗的主人公是东周王朝的一位大夫,东周末年,他来到曾经是西周首都的镐京,只见往日辉煌巍峨的宫殿,繁华热闹的街市,乃至熙熙攘攘的人群都已经不见,眼前只有一片茫茫原野,长满了黍稷禾苗。风吹来,黍稷青青,禾浪阵阵,大夫不禁悲从中来,忧伤不能自已。

所以“行迈靡靡,中心遥遥”,步履沉重,内心神思摇荡,愁怨难消。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理解我的人,知道我内心的忧伤,不理解我的人,还以为我在寻找什么。

这个大夫在“忧”什么?西周的灭亡是由于周幽王残暴无道,当时,关中地区“三川竭,岐山崩”,发生了非常严重的大地震,之后又是波及全国的大旱灾,周幽王却倒行逆施,“小人在位,君子在野”任用谄媚好利的虢石父,宠爱美人褒姒。

更可气的是,周幽王“肯爱千金轻一笑”。妃子褒姒不爱笑,虢石父便献计,叫周幽王点燃各烽火台上告警的烽火,于是,各诸侯王匆匆带兵来救,结果是一场玩笑,褒姒开心大笑,幽王说:“妃子一笑,百媚俱生,这是虢石父的功劳。”立刻赏给他黄金千两。

等到诸侯王联合少数民族犬戎来犯,烽火点燃了,却再也没有诸侯来救了。西周灭亡,幽王被杀于骊山。

这和商纣王残暴荒淫,被周武王消灭何其相似啊。

幽王不记殷商灭亡之痛,重蹈殷商的覆辙,导致身死国灭,当初的繁华笙歌,终于只剩下这些黍稷青青了,怎不令人“中心遥遥”乃至“中心如醉”、“中心如噎”,忧伤、沉重乃至内心哽噎难语。

黍稷不知家国悲,春来犹离离,惜人心不似草木,兴衰不动。

后来,“黍离”之悲,就成了家国之悲的代名词。

人心是最不堪昨宵触目所见的荣衰兴败的。

刘禹锡有一首《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据说写这首诗的时候,刘禹锡根本就没到过南京,那时,他在做和州刺史,南京只在遥望中,他是在一个僻静的小城里,根据自己的想象和阅历,写下的千古名篇,和李白的那首《登金陵凤凰台》的前四句“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怀古伤今的。

不过,这“乌衣巷”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宋张敦颐撰《六朝事迹编类》卷之七“屯舍门·乌衣巷”条。原文是:王榭,金陵人,世以航海为业。一日,海中失船,泛一木登岸。见一翁一妪皆衣皂,引榭至所居,乃乌衣国也。以女妻之。既久,榭思归,复乘云轩泛海,至其家,有二燕栖于梁上。榭以手招之,即飞来臂上。取纸片书小诗系于燕尾,曰:“误到华胥国里来,玉人终日苦怜才。云轩飘出无消息,泪洒临风几百回。”来春,燕又飞来榭身上,有诗云:“昔日相逢冥数合,如今暌违是生离。来春纵有相思字,三月天南无雁飞。”至今岁竟不至。因目榭所居为乌衣巷。

王榭恋乡不愿再去乌衣国,玉人思念,空自相思,才有这乌衣巷。这到底是传说,世间很多的传说都不可信。

但是,这里确实是东晋的王导和谢安的居所,他们前后为相,撑起了东晋的江山。尤其是谢安,风流雅量,世所不及,前三十年潇洒随性地隐居东山,后三十年轰轰烈烈地出山。是东晋的一笔华章亮彩。

乌衣巷里居住过很多名士,书圣王羲之、山水诗鼻祖谢灵运、谢洮也住在这里,另一个江南氏族、才兼文武的纪瞻也“即家开府乌衣巷”。

王、谢家族,在这里一住就是三百年,演绎了多少的繁华盛事。到了唐代,经过隋朝的“平荡耕垦”,六朝帝都的繁华过往,不过只剩下些“夕阳”和“古丘”罢了。

人事沧桑往往就在兴衰不言中。

九州何处无兴衰,人间何时不兴废?人常常却是“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姜夔也有一首《扬州慢》,在他的词前小序中写道:“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扬州自古繁华,但经历了南宋的战火之后,也是“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金兵的铁蹄,使得扬州也只剩下荒废的池塘和高耸的古树了。

最喜欢那一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繁华不再,二十四桥仍在,波心里,只有冷月,人心呢?怕有太多的不胜今昔之感吧!就像一幕好戏的落场,人散去,空荡荡的,只剩下寂静。

当初杜牧在扬州写下“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的年少轻狂,写下“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自嘲,杜牧的诗里暗藏着扬州繁华的过往,可是,写《扬州慢》时,姜夔也不过才二十二岁,也是可以和杜牧一样肆意轻狂的年纪,却为什么,扬州的繁华却给了他如此的哀伤呢?

昔盛今衰,六朝的兴亡,都如一梦,梦醒来,“波心荡,冷月无声”,人世沧桑往往就在不经意的一瞥中。

物皆无情,不管人世悲欢。但万物有灵,人类与大自然总能搭起一条神秘的通道,丝丝缕缕、若有若无地相呼应。

十九首里,百草也似无情,在东风里,在历史的深处倒伏,这一“摇”,“摇”出的不是历史的兴亡之叹,它只是一个行人内心的苍凉和忧伤。犹如风中百草,摇荡不已。

“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东风里的百草早就不是曾经遇见过的“故物”,早已经不知道几度寒暑了,季节的转换如此之快,怎么不叫人变老呢?

这里面,包含着诗人数载的蹉跎,这正是感到内心悲怆的根源。所以,这里老去的也不仅是年岁和容颜,更多的是士子漂泊求宦的心。

《世说新语》里有一则里说:王孝伯在京,行散至其弟王睹户前,问:“古诗中何句为最?”睹思未答,孝伯咏:“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此句最佳。

王孝伯也是东晋著名的美男子,唐代的诗人徐夤写过“三五月明临阚泽,百千人众看王恭”,说王恭此人如明月朗朗,风采出众。这王恭就是王孝伯,他名王恭,字孝伯,《世说新语》常常喜欢用表字、名号和官职来说事,比如王导是丞相就叫王丞相,殷仲堪当过荆州刺史就叫殷荆州。

王恭不论走到哪里,都惹得千百人围观,回头率相当高。《晋书》里说他“少有美誉,清操过人”。容貌美好,时人称赏他“濯濯如春月柳”。他曾经说: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

这个人是性情中人,《晋书》本传中说他“恭性伉直”,“暗于机会,自在北府,虽以简惠为政,然自矜贵,与下殊隔,不闲用兵,尤信佛道”。

同类推荐
  • 柯岩文集(第六卷)

    柯岩文集(第六卷)

    世界是复杂的,孩子刚刚步入社会,正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正确的引导,将会极大地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世界,理解生活,迈好人生的第一步,从而为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是一项十分艰难的工作。古今中外各种思想的熏陶和影响,社会环境的潜移默化,孩子自身年龄、经历、学识以及他们的思维、行为特点、接受能力等等,都直接关系着这项工作的开展。
  • 旋转在石磨上的岁月

    旋转在石磨上的岁月

    收录了作者近几年来业余时间创作的38篇散文随笔,共16万字,分“性情走笔”、“乡情记忆”、“亲情素描”、“世情评弹”4个部分。这些作品文笔细腻真诚,意蕴丰富,很多篇章看似信手拈来,但体现了作者对生活和生命的一些深度观察和思考,有很强的思辨色彩和可读性。杨华1967年出生于静宁县深沟乡,曾担任静宁县政府办公室督查信息科科长,静宁县委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华亭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等职,现供职于静宁县政协。
  • 读书、读人、读文化

    读书、读人、读文化

    标题的这句话出自我们的温总理于2009年2月28日在线与网友交流答问中:“我非常希望提倡全民读书。我愿意看到人们在坐地铁的时候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因为我一直认为,知识不仅给人力量,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多读书吧,这就是我的希望。”提倡读书,大概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共同愿望。道理很简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持续进步,离不开知识的涵养,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提高国民的文化技术素养,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 张爱玲学

    张爱玲学

    《张爱玲学》是一本非常不一样的“张论”。作者从批评、考证、钩沉的角度,重新探看张爱玲本人及她的小说。本书是高全之参加张爱玲的海葬葬礼之后,有感坊间满箩盛筐的张理论疏漏与错读竞相夺目,于是花了十年时间完成的一部作品。他以不同于学院内文学评论者的独特视角,以版本学家一般周密的考证研究功夫、科学论证式的逻辑架构,以及温敦典重的质实文字,就张爱玲小说的诸多层面做了深刻的研究与开掘;并对坊间张理论的疏漏、错读,以及两岸文坛有关张爱玲政治笔墨的“各自表述”,做了有力的澄清与驳诘,是一种开创新河的尝试。
  • 那片淡淡的白云

    那片淡淡的白云

    《那片淡淡的白云》是作者高深一生散文作品的精选本,以饱含真情、富有诗意的文字,叙写人物,描摹风土,追忆往事,针砭现实,谈艺文,论古今……作者感时伤世,忧国忧民,所记所述无不浸透着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充分表现了一位老知识分子的良知。
热门推荐
  • 山林

    山林

    胡冬林留下的一部文学绝唱。他深入长白山在原始森林里观察体验、走访调查,记下了50万字的森林笔记。他深情记录森林里的草木生灵,也揭露了野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正在遭受的侵扰和加速灭亡。本书是一场生命之旅的享受,也是一场挽救大自然的战斗。
  • 别人家的小孩想带我学习

    别人家的小孩想带我学习

    我是林青青,一个样貌一般,学习更加一般的高中学生,今天是我高一入学第一天,我要保持好心情,但是捏……有个人,顾悠悠就妈妈口中别人家的小孩,呐,就坐我身后,不只是传说中的学霸,还是学校难得一见得校草,拿着主角光环的人。他,就他,想逼我学习!我不想学习,不想努力,只想安安静静做个小透明。
  • 叛逆而上

    叛逆而上

    这一是一片剑与魔法的大陆,这也是一片被光明笼罩的大陆,人们沐浴在神殿的光辉下,享受着和平的美好。可是圣光之下的阴影涌动,光明与黑暗孰能分清。世界腐败,社会上层腐化堕落,主人公以天下为己任,力抗天下,背负骂名,逆袭而上,冲破枷锁,推翻世界之巅,站在世界顶端。史书永远由胜者书写,强大既正义,弱小既邪恶!
  • 乱世钟

    乱世钟

    蚩狸,世间残魂所聚,猫首鱼身,其声如钟。当其现,哀啼旬月,择孤星而侍,为祸世间。故而,别称乱世钟。史载蚩狸事共工而断不周,事颛顼而绝昆仑。蚩狸又一次出现,谁会是那个注定要颠倒乾坤的人?
  • 执剑遮天

    执剑遮天

    只要我的剑仍在我手,执起它,吾要--遮天。
  • 双面千金:绑住反派少爷

    双面千金:绑住反派少爷

    她是落家千金,他是名义上的一国大少爷,真正的身份神秘的几乎没人知道。他以名义上的身份去护她宠她爱她。落风晚问:为什么要护我宠我爱我?穆少爵勾唇莞尔:我高兴。落风晚:…正经点!穆少爵:不够正经么?那行,爱你难道不护你不宠你?落风晚:…可我爱上了别人,怎么办?穆少爵怒:落风晚,你、是、我、的!话音落,穆少爵扛起落风晚走向卧室,以实际行动证明他说的话!【有虐有宠有高潮!虐心剧情绝对少!】
  • 外企红尘大写真

    外企红尘大写真

    改革开放后,已有3000多家外国商社在北京建立办事机构,中国雇员已达7000多名。为此,北京市成立了外企服务总公司。《外企红尘大写真》的作者吴云艳小姐,在该公司供职,对这些外企深为了解。本刊连载她在文中勾勒的外企众生群像。
  • 无限之血

    无限之血

    地球上所有亡者的灵魂都会来到另外一个次元空间。而有一些灵魂却被强制参与一个叫做《无限之血》的死亡轮回游戏。据说在游戏中成功完成任务的人可以得到奖励和升级。而任务失败或者死亡的,将被永久性的抹杀灵魂!游戏一共有6个位面的服务器,可任谁也不曾想到,前5个位面的服务器里的参与者,居然是来自地球上以经消失的5个史前文明。冥冥之中,到底是谁在主宰着这一切?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而死后的意义又是什么?人的命运,究竟能不能自己做主?
  • 秋戏

    秋戏

    两年前,他还是将军,她是当朝丞相的女儿他喜欢她唱戏,她却喜欢在沙场驰骋的他而他却利用她,当他发现已经爱上她时,却已无力回天可两年后,他已成为王爷,她已沉睡在水晶棺中,这两年间他从未娶妻,直到再次相遇“苏儿,是你么”“这位公子,小女子的确姓苏,可却并非苏儿。认错了吧,这位公子。”“不会的,就对不会认错”“这位公子,你先松手,男女授受不亲,我真不是什么苏儿,我本名叫苏雨萱,自幼便在苏州,从未进过京。”“你叫什么?”“苏雨萱,怎么了,公子”“这名字谁给你起的?”“我”一道声音突兀的出现面前出现了一位风度翩翩的少年“我起的,如何?”秦淮南不理会面前这个少年,“如果有事,便拿着玉佩到秦王府找我”秦淮南和苏雨萱的未来又会如何……
  • 现代幻想

    现代幻想

    自洪荒之后,仙就成了一个飘渺的传说。千百年后,百家争鸣,都想要在求仙路上走出关键一步,但仙不再人间,只剩各个秘境当中遗留的蛛丝马迹让后人不断探寻。一个青年,带着一个疑惑,被卷入了这个神奇的世界!“他,是谁?”而他自己又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