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812200000025

第25章 倾心慈善事业(1)

捐赠芝加哥大学

在过去的数十年中,洛克菲勒一直忙着生意上的事,整天都去百老汇26号办公。现在,他已经是60多岁的老人了,而且事业已经处在巅峰时刻。儿子小洛克菲勒已经长大了,他的助手亚吉波多也做得非常好。他不再每天都去工作了,但他还是天天会和亚吉波多进行电话联系,以便能够随时了解公司的发展情况,公司的一些重大决定还是由他首肯。尽管是这样也比以前要轻松很多了,也可以从前台退到幕后了。

可是,退休之后应该做点什么呢?洛克菲勒在美国国内的声誉一直都不太好。在标准石油公司进入国际市场之后,这个恶名同时也被带到了国外,国外的报纸杂志也开始对他进行攻击。虽然他的标准石油公司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人们对他却越来越不满了。“善行可以赎回许多罪过”,这是《圣经》中的一句话,也是洛克菲勒常说的一句话,他决定要创建一个机构,一个比他的托拉斯更能笼络人的机构,他要确保他的子孙在社会上不再像他那样遭受骂名。他开始筹划的第一个机构,就是空前规模的慈善机构。自此以后,曾经叱咤风云的垄断企业家开始逐渐向慈善家转变了。

其实,洛克菲勒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捐钱行善了,这一点在前面我们也提到过。他笃信基督教,曾经在克利夫兰和纽约的基督教浸信会长期担任领袖。宗教活动可以说是他生活中仅次于经商挣钱的大事。他经常为教堂以及其他和宗教有关的事情捐款。随着他赚到的钱越来越多,他捐给宗教事业的钱也越来越多。但是,这些捐款都是比较零散的,没有什么大型项目,他捐助的款项和他的巨额收入并不成正比。据统计,到19世纪80年代末以前,他仅捐出十几万美元。

有人说,19世纪的后半期,全美国的人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想用私刑处死洛克菲勒的人,一种是只想着向他乞讨的人。因为此时的洛克菲勒已经是个大富翁了,成千上万的乞讨者蜂拥而至。他不管走到哪里,身后都能看到一小群请愿者,这让洛克菲勒感到非常不舒服。同时,他每天收到的求助信像雪片一样多,超出所有人的想象。

一艘来自欧洲的轮船上竟然带了5000多封写给洛克菲勒的乞讨信。他曾向外界宣布要提供一笔教育经费,结果在一个星期内,他竟然收到了1.5万封信。

最初的时候,洛克菲勒还非常乐于拆阅这些信笺,然后做出筛选,给那些他认为应该给予帮助的人寄去支票,但是,在满足别人的请求之前,他一定会详细地进行了解,他要保证每一分钱都用对地方。他说:“我从不随便给别人金钱,除非我能完全保证这是我花这笔钱的最好方式。”对于捐款,以下原则是他必须坚持的:

第一,如果捐给学校,他不同意将这笔钱用于校舍的兴建以及日常花销上,而是要把钱用于学校的基金上。

第二,他愿意任何学校或组织将所有的经费来源全都寄托在他身上。

第三,如果发现所捐赠的学校、机关和医院的钱都没有被很好地利用时,他就会将钱转投给有组织的社会团体。比如,浸信会教育团体就曾为他安排了很多真正需要钱的项目。

第四,他希望他的每一次捐赠行为都能引来更多的人行善。

第五,除非受益人能证明该项捐款能用于正确的地方,用得经济有效率,否则,他是不会轻易答应捐赠的。

随着财富的增加,他觉得自己的这种方式也行不通了。他要改变以往分散的捐款方式,建立起一个系统的科学的捐款模式。这样,在洛克菲勒退休之后,慈善事业就变成了他的主要业务。

洛克菲勒的慈善事业真正开始于他创立的芝加哥大学。美国南北经济结束以后,美国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也造就了一大批富人。19世纪80年代以前,社会上到处都在谈论富人的责任,而在当时的美国,建国只有百年左右,文化还不够繁荣,大学还寥寥无几,只有哈佛大学和约翰普金斯大学等几所学校。90年代,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大提高,求知欲望也越来越强烈,大学教育蓬勃发展起来,斯坦福大学、克拉克大学以及芝加哥大学都是这个时期创建的。

于是,在一些教会人士的建议下,洛克菲勒萌发了要兴建一所大学的想法。

但是,向他提出建议的人士又分为北、西两派。以洛克菲勒的亲家史强为首要人物的北派主张洛克菲勒应该在东海岸的纽约创建一所由浸信会管理的大学。古特史壁、盖茨、哈珀等人则是西派的代表,他们主张在西边的芝加哥设立一所学院。史强是一个有着崇高理想但严重脱离现实的人,他建议洛克菲勒在纽约设立一所类似研究院的高等院校,聘请一流的讲师,招收精华学生,再加上源源不断的基金,这些天资聪颖的学生,就可以不必担心学费而全身心地在学校里学习了。这样,学校就可以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从而将美国文化带入更高的境界。他请求捐款2000万美元来兴建这所学府。洛克菲勒经过认真考虑后,拒绝了史强的要求。因为他觉得史强的建议太理想化了,当时的美国社会还未发展到那一步,暂时并不需要这类的高等学府,而是需要较普遍化的学院,可以让一般人受益。这件事便暂时搁置下来了。

洛克菲勒曾经为摩根·帕克神学院捐过款,在这里认识了古特史壁,之后又结识了年轻有为的哈珀先生。他从这两位友人那里得知这所学院的一些事情。原来,这所神学院是由斯蒂芬·道格拉斯在1856年创办的,和老芝加哥大学有联系,但因资金不足,目前已陷入困境。就在学院负债累累之时,又传来老芝加哥大学的着名教授哈珀被耶鲁大学聘走的消息,这更加速了老芝加哥大学的解体。

就在这关键时刻,浸信会召开了一次会议,商讨如何挽救各大学及神学院的命运问题。在这次会议上,一位注重实际、善于分析的教士起了重要作用,他就是后来芝加哥大创办者之一的盖茨先生,也就是前面我们提到的弗雷德里克·T.盖茨。在会上,他被选为执行秘书,提出很多好的建议,他提议由他拟稿,写一份调查表格,然后寄给各地的教会,了解社会和教会的真正需要之后,再着手兴学。大家觉得这个建议很不错,便一致表示同意。

在这项工作中,盖茨的表现非常出色。他的父亲是一位浸信会牧师,家境贫寒,他小时候学习勤奋努力,在堪萨斯大学毕业后,在一家银行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又到罗契斯特大学深造,在这期间还兼做中间商的生意。后来,他继承父业,也成了一名牧师。

经过对调查表格的统计研究之后,盖茨下结论说,应该在芝加哥大学的旧址上创办一所有实力的学院,再慢慢扩充成大学。他认为,中西部及大平原区上各大州有很多浸信会基督徒居住,但在这么广阔的土地上却没有一所像样的大学,而东部却有好几所声誉卓着的浸信会高等学校,所以他建议浸信会将所有富裕的教友聚集起来,共同创办一所好大学。创办好的大学将成为西方日益衰弱的浸信会学校强大的母校,而且对周边的国家会产生巨大的宗教影响。1888年,浸信会的教育团体再一次召开会议,地点选在华盛顿,在会上,大家一致通过了盖茨的建议,兴办大学的事就这样开始了。

洛克菲勒看了盖茨那份呈给浸信会教育团的报告后,认为这个计划切实可行,便决定对这项工作给予捐款。很快,洛克菲勒就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项伟大的事业中了。在筹备初期,他看中昔日的芝加哥大学名教授哈珀先生,认为只要他出马,事情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此外,在办大学和办学院两者中,他始终很矛盾,不知该选哪一个。

盖茨再次向他提出建议,应该先办一个小学院,让哈珀教授一边在耶鲁大学上课,一边指挥这里的筹备工作。等这个小学院筹建好了,稳住了,再扩建成大规模的大学,到时候就可以邀请着名的教授来这里教书了。洛克菲勒的反应并不十分热烈,他只给哈珀教授写了一封信,告诉他芝加哥在短时间内应该先办一所小学院,以后再慢慢扩大成大学。

盖茨想尽早得到洛克菲勒的亲口承诺,就立即找洛克菲勒谈论。

正好有一天,两人共同乘坐一列火车。后来,盖茨专门对这次见面的情形做了生动的描述:

我一厢情愿地以为上了火车,就会有一番长谈,然后决定政策方针。但一上车,我又不好意思先开口。我想,当然应该由这位标准石油的老板先提。我不禁对此人打量起来。我注意到洛克菲勒的衣着,他穿得十分干净,虽然衣服的质地很好,但全身没有俗不可耐的戒指、表链等饰物,领带上连别针都没有。更令我难忘的是洛克菲勒付小费的方法,他先抓起一把零钱放在手上,也不说给多少,而是让侍者拿他认为该拿的数目。

结果,盖茨等了一个下午和晚上,直到第二天早上,洛克菲勒才跟他讨论这件事情。他同意为重建芝加哥大学进行捐款,但需要盖茨先去筹备一下,然后写出一份详细的计划给他看一下。

很快,盖茨、古特史壁、哈珀三人开始了一系列的筹备工作。他们三人分工明确,各自发挥所长:盖茨负责筹款,管理基金;古特史壁负责游说西部的有钱人支持该校的建设以及公关方面的事宜;哈珀则策划建校后的课程及师资方面的事宜。

对于建立学校需要的资金,芝加哥方面估计要140万美元。洛克菲勒将盖茨叫去商量捐款事宜。第一天晚上,洛克菲勒和盖茨在餐桌上进行讨论,没有结果。第二天早晨,盖茨再次去见洛克菲勒,两个人在洛克菲勒的住宅前一边散步一边商量,认为建这所学校至少要100万美元。洛克菲勒先开口说,他个人可以提供40万美元的捐款。

盖茨对他劝说了一番,希望他能捐款60万美元。洛克菲勒没有说话,低着头沉思着。他们从屋前到了第五街,洛克菲勒突然停住了脚步,对着盖茨点点头,表示同意,其余的40万美元由芝加哥人士另外筹集。盖茨一阵欣喜,他这样记载道:

虽然日后我曾从他手中接过更多、更沉重的款项,但没有一次像第一次这样令我兴奋,尤其是在几个月忧心的猜测之下,洛克菲勒的那一声允诺,使得那5月的早晨变得更晴朗了。

1889年5月18日,浸信会在波士顿的提蒙礼拜堂召开大会。史强首先宣布要在芝加哥创办一所学院,然后盖茨宣读了洛克菲勒的来信,告诉教友们洛克菲勒将捐助60万美元作为建校的基金,他希望其他教友以及社会人士都能有所捐助,共同创建这所学校,对此,他解释说:

不是我们想要强迫别人尽义务,而是我们希望以这种方式使这个机构植根在尽可能多的人的感情深处,他们作为捐款者就会产生个人的关切,以后便可以指望他们对这个机构给予关心、兴趣和合作。

教友们立即纷纷响应,在几个月的时间内就收到30多万美元的捐款,其中教友们捐赠了十几万美元,剩余的部分则是由商人及芝加哥以外的人士捐赠的。在这些捐款者中,有许多是犹太富商,还有很多后来成为芝加哥大学的校友。

经费筹措好以后,马修费尔德又捐出了一块土地,作为校址,浸信会的教育团体选出该校的董事会。1889年7月9日,董事会第一次召开会议。1889年9月10日,芝加哥大学成立。9月18日,董事会推选哈珀担任校长。

哈珀被选为校长后,没有立即上任,首先他不想放弃自己所喜爱的工作,而把全部精力投入办学和管理行政;其次,他认为要想办一所颇具规模的大学,100万美元的资金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两点,他没有立即辞掉耶鲁大学的工作。

洛克菲勒非常欣赏哈珀的才华,认为校长一职非哈珀莫属。于是,洛克菲勒表示愿意再谈。为此,哈珀提出了八个条件,主要意思还是希望能一边办学一边研究学问。在财政方面,他希望洛克菲勒能再捐款100万美元,支持该校的神学院。盖茨将这些意见转达给洛克菲勒时,洛克菲勒想都没想,就立即答应了所有的条件。

很快,哈珀就上任了,洛克菲勒和所有关注这项工作的人都松了一口气,因为大家都知道,有哈珀在,芝加哥大学一定会成功。因为有了足够的资金,哈珀开始积极地开展各项工作:聘请教授、安排课程,等等。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做好了,在即将开学时,他突然有些担心是否会有学生来注册。很快,他的顾虑就消除了,在开学的当天,当校园里响起清越的钟声时,600多名学生在这所新学校里开始了他们的大学生涯。

在这第一批学生毕业的典礼上,洛克菲勒作为嘉宾被邀请参加。

礼堂中挤满了人,各界名流也都来参加了,气氛非常热烈。当“我们欢迎伟大的洛克菲勒”的声音响彻礼堂时,教授和老师们向他致敬,学生们则欢呼他的名字。此时的洛克菲勒激动万分,如果不是面对着众多的人,他的眼泪一定会流淌下来。在他以前的生活中,他一直是公众最憎恨的人,他们谩骂他,侮辱他,甚至还有人要杀死他。但是,今天,成百上千的人在向他欢呼,这还是第一次。他感到满足,这也许就是对他所有努力的回报吧。

这让我们想到有些捐赠者,哪怕是捐赠非常小的一笔钱也要大张旗鼓地宣传自己的“壮举”,唯恐别人不知道,洛克菲勒对于自己的善行却相当低调,他不愿意让人认为他这是在追逐某种私利,所以,他宁可在悄无声息中继续这项本该享受人们的鲜花、掌声以及赞扬的伟大事业。

芝加哥大学成立后,洛克菲勒很少光顾,也很少让自己的名字和这所大学联系在一起,他不想借着这项事业使自己扬名,这和他一贯都不喜欢抛头露面的作风是分不开的。大学建成后,他只到过校园两次。即使在校庆这样重大的节日中,这位赞助人也只不过是到校园里悄悄地走一圈,连5分钟的演讲也不愿意做。他去世后,学校才将一幢建筑用他的名字来命名,也就是洛克菲勒纪念礼拜堂。

对洛克菲勒来说,那笔60万美元的捐款只不过是一个开端。从此以后,向这所学校的投入就源源不断了。但他决定,10年以后,学校必须自给自足,他将不再捐钱。在1889年以后的10年中,他捐给芝加哥大学的钱总额达到3470多万美元。一位芝加哥大学的文学教授撰写了一篇文章称赞他是“与荷马、但丁、莎士比亚一样被称为是杰出而有影响的人士”。这样的称赞让洛克菲勒感到非常高兴。后来,每当和人谈论起这次捐款的事情时,洛克菲勒总是会说:“这是我一生中做过的最好的投资。”

出资重建芝加哥大学的事件让许多民众改变了对洛克菲勒的坏印象,他们开始重新认识这个美国石油界的巨人了。芝加哥大学也不负创办人所望,成为美国最负盛名的私立大学之一。

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

捐款重建芝加哥大学,是洛克菲勒慈善事业的第一个伟大工程。

同类推荐
  • 《“洋大人”在民国》

    《“洋大人”在民国》

    从1840年到1949年这100多年的时间里,成千上万的外国人涌人中国:有的是受政府委派,有的来自民间组织,有的是来商业淘金,有的是来劫掠财富。无论哪一种,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获取利益——或者是个人利益,或者是国家利益。而中国,作为延聘方,有时左右逢源,有时腹背受敌,在尔虞我诈中艰难前行。来华的洋人渗透各行各业,不计其数,这本由白海军所著的《“洋大人”在民国》仅以对中国有重大影响的少数几个洋人为例,讲述他们的“中国故事”。
  • 曾国藩:魔力不倒翁的生存寓言

    曾国藩:魔力不倒翁的生存寓言

    本书不是一本关于曾国藩的人物传记,而是节选曾国藩一生中给他带来启发和成长的事件,结合现实中人们种种人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解读。让我们一起跟随曾国藩的成长轨迹,透过他的成长故事,你也可以成为下一个生存大师。
  • 梁启超:在政治与学术之间

    梁启超:在政治与学术之间

    本书是著名学者夏晓虹将其2006年以后写作有关梁启超的文章(十三篇)汇成一册,这是夏晓虹自2006年后首次以专著的形式出版自己的研究成果。全书共分为五辑,大多是围绕着近年来出现的有关梁启超的新史料而撰写的文章,集中展现了梁启超在政治与学术之间的彷徨。
  • 直面寒冰——默克尔的德国十年

    直面寒冰——默克尔的德国十年

    2005年,安格拉?默克尔当选德国总理,随后三次连任。她不仅拥有德国选民的广泛支持,还是欧洲政坛最有影响力的领导人。2005-2015年,正是默克尔主政德国的十年。本书是一本关于德国总理默克尔的纪实性图书。它从默克尔的执政理念及政治态度上全面讲述了在默尔克领导下德国呈现出的崭新面貌。本书以默克尔为主线,从默克尔热爱歌剧及足球的“普通生活”到对欧债危机的应对,从默克尔执掌的保守党到关乎民生的核能问题,从默克尔的战争策略到她的“国家原则”,从默克尔对资本主义的态度到她认为的“权力本质”,从德国作为欧洲领导者的地位到默克尔的未来,全面而详尽地阐释了默尔克政府的对内政策及对外策略。
  • 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领导篇3

    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领导篇3

    《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领导篇3》介绍了中国航空工业创建时期的各企事业单位的创始人(共计86名)的生平、工作业绩和突出贡献,真实地记录了他们为中国航空工业发展而呕心沥血、殚精竭虑,有的甚至献出生命的光辉历程,他们是“航空报国”精神的开创者和传承者。《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领导篇3》史料翔实、内容丰富,适合广大航空工业从业人员和关心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相关人员阅读。
热门推荐
  • 末日最终时刻

    末日最终时刻

    病毒感染,黑夜降世,异变生物肆虐神州大地且看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如何在末世中凭借自己生存下去
  • 贪恋红尘三千尺

    贪恋红尘三千尺

    本是青灯不归客,却因浊酒恋红尘。人有生老三千疾,唯有相思不可医。佛曰:缘来缘去,皆是天意;缘深缘浅,皆是宿命。她本是出家女,一心只想着远离凡尘逍遥自在。不曾想有朝一日唯一的一次下山随手救下一人竟是改变自己的一生。而她与他的相识,不过是为了印证,相识只是孽缘一场。
  • 汉末龙吟

    汉末龙吟

    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城。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梦回东汉末年,主掌长生殿,柳泷对天下英雄如是说:“只要有才干,你就来投我,我能富贵之,我能长生之!”
  • 10年后的tf遇上了我们

    10年后的tf遇上了我们

    16岁的tf,人气十分爆棚,在一次度假的偶然机会,遇上了三位千金,但是明星是有很多的无可奈何,尽管有情敌的折磨与打击,但都还是一次次的挺过来了。希望大家支持!评论建议、给票票。谢谢。
  • 夏时星辰尚未晚

    夏时星辰尚未晚

    因为是你,所以几时都不晚…再见时璟时,夏星辰怂了,可胆子似乎也变得更大了。她知,他默默守候了她四年,却不知,在很久很久以前,久到他忘记了时间,只记得那个午后,那一眼万年…她不知,她对他不可避免的心动了,在赎罪中还渴求一份他,却知,她亲手推开了他,差点弄丢了他…
  • 山脚之恋

    山脚之恋

    我来自一个名不经传的小山村那里住着我的父老乡亲从白天到黑夜从前到将来没有幻想过不同的改变是上天的安排还是命运的巧合我出现在你的轨迹上无论这条路将延伸多远交点与终点始终在我们的心里深刻铭印
  • 特蕾莎的流氓犯

    特蕾莎的流氓犯

    脸真白啊。苍白,眼下有些干。她曲了食指,反过来贴到眼边,轻揉那些细纹。该去做脸了,她想。每次做了脸出来,简直能听到皮肤毛细管收缩的声音──那些细小的皱纹几乎在瞬间被营养导露驱散,留给她数日的面若桃花。
  • 全能战神

    全能战神

    湛蓝的天空就像翡翠一样平铺在整个天际,烈日的熊熊火焰释放出无尽的能量散射在天际中,一轮圆圆的烈日就像一个大火球一般挂在天空,仿似要将那翡翠般的天空烧裂一样。夏日炎炎,一人类聚集的小山村中。“飞哥!你再这样耍赖,我们以后都不跟你一起玩了。”一光头小男孩指着一刺猬头的小男孩生气地说道。此时,一旁的另外几个男孩也都叫嚷了起来,纷纷表示对这个刺猬头男孩的不满。……
  • 青梅竹马:萌宠米糯儿

    青梅竹马:萌宠米糯儿

    离开娘胎将近一年的米糯,眨巴着小眼。这尼玛怎么回事,自家母亲怎么一脸贼样的看着自己?还有对面那个漂亮的美妇也是一脸贼样,手里还牵着一个三岁左右的哥哥?小小的男孩粉雕玉琢,却像小大人一样皱起眉头,抬头,就望见那怀里的脸蛋还是一团包子的米糯,那两个小小的眼睛直勾勾的望着自己。哇塞,那哥哥的脸蛋好像肉包子噢。不知道男孩知道她是这意思会不会被气得一会青一会紫?
  • 深宫洛后传

    深宫洛后传

    穿越时空,是命运还是巧合?俊逸温暖的七皇子,腹黑高冷的四皇子,还有那可甜可咸的八皇子,谁才是执手一生的良人?寂寞帝宫,皇权霸业,女人就该隐忍牺牲?她倾国倾城,又该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