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923000000014

第14章 茶席美学,诗情画意(4)

古人有花看水影、竹看月影、美人看帘影的审美情结,这种“隔”,恰恰把画面带入了一种相异于现实的另一个幻想中的世界,把不完美变成了完美,把有限变为了无限。例如,茶席上可能出现的帘幕,背景或者四周的雕窗、槅扇、回廊、栏杆,花木掩映等,都是极好的隔离道具。“隔”实际上是对物象制造距离感,真实距离并没有变化,但在视觉上,直接看和隔着一重层次看,其距离感是不尽相同的。这就是距离产生美、朦胧产生美的道理。

不隔,是直观的美,一览无余。隔,是含蓄的美,造成的精致而朦胧的层次感,体现出一种意犹未尽的美。

明末清初的才子冒襄,在《影梅庵忆语》写道:“秋来犹耽晚菊,即去秋病中,客贻我‘剪桃红’,花繁而厚,叶碧如染,浓条婀娜,枝枝具云罨风斜之态。姬扶病三月,犹半梳洗,见之甚爱,遂留榻右,每晚高烧翠蜡,以白团回六曲,围三面,设小座于花间,位置菊影,极其参横妙丽。始以身入,人在菊中,菊与人俱在影中。回视屏上,顾余曰:‘菊之意态足矣,其如人瘦何?’至今思之,淡秀如画。”冒襄同时欣赏菊花和大病未愈的董小宛,是隔着纱幔,透过烛影审视的。菊花的投影,“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浓淡疏影,妙丽无穷,人与菊花俱瘦。这种淡秀如画、引人入胜的美感,就是典型的耐人寻味的“隔”的艺术。

《秘传花境》中也有类似记载:“海棠韵妖,宜雕墙峻宇,帐以碧纱,烧以银烛,或凭栏欹枕其中。”海棠娇媚,如果隔着碧纱欣赏,会更含蓄,有着咀嚼不尽的美感。

在茶席设计中,我们尽可能地用好“隔”的概念。例如,茶席上的插花,如过于鲜艳夺目,可以挂一半透的竹帘,使之花韵隐隐透出。如果是晚上举办的茶会,可燃以红烛,用微弱的烛光,去弱化周边环境对茶席可能造成的影响,同时,烛影摇曳,恍若梦境,倍添茶席的韵致和光影的层次感。

茶席的背景,尽可能选择在靠窗或有光线的位置,让窗外的绿意和花红透进来,让人们的视线,从茶席的这个空间穿透至窗外的另一个空间,从而使两个空间彼此渗透。这样设置,既能增强景物的深度感,又能显现空间的层次变化。如果背景杂乱且无法避免时,可吊挂竹帘遮挡掩饰,如此之隔,均会有效地增加茶席的简素和宁静之美。

在茶席平面的一侧,搁置紫竹的茶棚,既可收纳、放置临时不用的茶具,也能起到很好的遮挡视线的效果,以增加茶席的空间感与深远美感。

在茶席的布置过程中,要敢于和巧于用“借”,尽可能地借景,利用门窗或四周的槅扇形成的框景,通过“隔”的艺术处理,把彼处的景色引入此处,营造那种迷离不可穷尽的美感。

画面之感,意境清美

茶席是以人为本,借茶器育化茶汤,以茶盏为桥梁,让席主及客人在温馨素雅、清新如画的茶境中,随心赏茶与品茶的美学空间。

茶席的设计,要体现出茶席的诗意美、画面美,悦目方能赏心,神驰物外,悠然自得。茶席的美,不是枯燥刻意的形式美,是对茶味、茶韵、茶意、茶境合乎功能性的诗意表达,正所谓“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茶席的画面美感,与其他的艺术形式一样,都应当是以意境表达的深邃程度,来确定其审美格调的高低。古代园林家造园,也讲究“仿古人笔意,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圆窗,宛然镜游也”,注重的也是画意。

茶席的画意,主要依靠人体的视觉器官眼睛来感受的。画意的荡漾,通过茶的色、香、味、形、韵,升华情感便能触发我们的诗情诗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苏轼评价王维诗画的入木三分,对我们茶席的构思和茶席的命名,具有很深刻的启迪作用。画是空间的艺术,它诉诸的是视觉;诗乃时间的艺术,它诉诸的是听觉。茶席的画意,是诗与画的结合,究其实质,也是时间与空间、听觉和视觉的交融。

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诗画同源。茶席设计也是如此,它借助茶器、插花的有机组合,通过构图、形式、色泽、茶汤,去表现我们对茶的理解和诠释,通过分享茶的美好,去表达我们的情感、理念、关怀和诗情画意。明代陈眉公的茶席,不仅有“翠竹碧梧,高僧对弈;苍苔红叶,童子煎茶”,如有“净几明窗,一轴画,一囊琴,一只鹤,一瓯茶,一炉香,一部法帖;小园幽径,几丛花,几群鸟,几区亭,几拳石,几池水,几片闲云”。其间,无论哪一帧茶席的画面实现,都足以令我辈的心目间,“觉洒洒灵空,面上俗尘,当亦扑去三寸”。

唐代诗人王昌龄提出的“三境”之说,适用于我们对茶席的解读和认识。茶器的组合是物境;人们对茶、茶汤、茶席的感受,上升为情境;搜求于象,心入于境,茶席的物境和情境融会贯通,渐渐便升华为圆融无碍的意境。

有意境的茶席,必然有韵。韵者,美之极。北宋的范温,认为韵是“有余意”。而王定宽的解读更为形象:“大声已去,余音复来,悠扬宛转,声外之音。”凡茶席既尽其美,必有其韵。如果茶席的韵味不足,必然也会伤及茶席的形式美。茶席的韵,与品茶的喉韵相似,都是画外之音,象外之旨,悠扬婉转地回味,意韵无穷。

水为茶母,清轻甘活

陆羽的一部《茶经》,清香透卷。他倡导的煎茶清饮、煎茶之要,囊括了择水与煎水之妙。明代张源的《茶录》写道:“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非真水莫显其神,非精茶曷窥其体。”晚唐苏廙的《十六汤品》,更是直指择水的重要性:“汤者,茶之司命。若名茶而滥汤,则与凡末同调矣。”

陆羽《茶经》里的择水标准是:“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陆羽推崇的“山水上”,指的是“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这句话最为重要,不要看到乳泉,就简单地望文生义,认为是和钟乳石相关的泉水,相反,从钟乳石上滴下或涌出的泉水,硬度很高,不见得适合泡茶。

我嗜茶多年,从事水专业研究二十余载,从专业角度认为,因茶择水,至少要满足“源、清、轻、甘、活、洌”六个基本条件,简称“择水六要”。满足了六要的水源,用以烹茶,才能甘淳有味,不逊慧麓。

水之源

按陆羽的择水标准,“山水”是指山泉水,这个山泉水就是“乳泉”。所谓乳泉,是指像乳汁一样经砂石过滤层,慢慢从石头缝隙里渗透出的泉水。渗透出的泉水,又要汇集到水池里,充分接触氧气和二氧化碳,最后从石池溢出的水,才为上品。因为从地层渗透出的水流,不是急促巨量地汩汩涌出,所以汇聚在石池后,是满溢流缓。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续集》记载:“岩中有丹灶盆,乳泉滴沥。”这里的丹灶盆,是专指火山爆发产生的红色多孔的玄武岩,玄武岩大多有磁性,可以软化和磁化水质。“乳泉滴沥”描述的是,从以玄武岩为主的天然的过滤层里,渗透出的泉水,水流缓而量少。清代孙嘉淦的《南游记》也进一步说:“岩壑空幻,石骨玲珑,乳泉滴沥,积而成池。”张源《茶录》里关于“山顶泉清而轻”的记载,进一步佐证了山水为上的原则。山水上,以水流舒缓者为佳,这是对水的禀性的较高要求。对于水,古人形而上地认为,水性平和的益茶。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同时也契合了“和”为茶魂的哲学理念。

明代徐献忠的《水品》中指出,趵突泉的水不适合泡茶,这是很有道理的。他写道:“山东诸泉类,多出沙土中,有涌激吼,怒如趵突泉是也。趵突水久食生颈瘿,其气大浊。”趵突泉,泉源上奋,水涌若轮,虽然在国内名胜中位列第一泉,但却一直不能进入历代茶人的视野和论茶的典籍。其主要原因是趵突泉位于千佛山之下,地质为石灰岩结构,泉清而重,水质硬度高。另外,喷涌之水,势能较大,性不润和,未能涵光澄物,所以不能与茶的静寂之性相和,这也是我作为泉城人的遗憾之一。

“江水中”是与山泉水相比较的。“江,公也,众水共入其中也。水共则味杂,故曰江水次之。其水,取去人远者,盖去人远,则湛深而无荡漾之漓耳。”江水是由诸多源流、雪水、雨水汇集而成,在唐代可以携茗就烹,珍鲜特甚。而今,江水奔流直下时,杂汇着工业用水、城市污水、雨水等,如不做深度的物理和化学处理,确实已不适合饮用,何况瀹茶茗饮?即使在江水泉源的上游,离人远处,也少有湛深清流,又怎能且鼎且缶,以饮以啜?

“井水下”,在环境污染严重的今天,却别具意味。我们喝茶时的鉴水别水,已经不能拘泥于简单比较江水和井水的高下。如今在偏僻清旷、山乡野土的井水,已好过中下游的江水许多。例如,云南建水古城的小节井、大板井,千年不涸,水甜清洌。另外,我生活游历之处,多见古井澄澈,泉源不息。常见的人工水井,在勘探挖掘时,一般会选择泉源充足的地方,且每年都会用细沙与不同粒径的卵石,填充井底,又称为淘洗井底。乡民以井为生,汲多则水活。在我生活的济南南部,就有许多古井,经年不旱,水甘益茶。

陆羽尝谓:“烹茶于所产处无不佳,盖水土之宜也。”此论诚妙,他准确道出了茶与水的真实关系和内涵,很恰当地指出了茶在生她育她的原产地,冲泡出来的色、香、滋味最佳。田艺蘅的《煮泉小品》,也有类似记载:“余尝清秋泊钓台下,取囊中武夷、金华二茶试之,固一水也,武夷则黄而燥冽,金华则碧而清香,乃知择水当择茶也。鸿渐以婺州为次,而清臣以白乳为武夷之右,今优劣顿反矣。意者所谓离其处,水功其半者耶!”田艺蘅讲得很明白,茶离开了养育她的故乡水,用他乡的水瀹茶,事倍而功半,汤色和香气便会大打折扣。

一方水土育一方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用产茶之处的水,瀹泡当地的茶,茶、水和饮茶人的血液里,流淌着相似的物质而相融共生,饮之生津,味如甘露,芳洌洗神。我们知道,新鲜茶青的含水率在75%左右,茶叶杀青干燥后,成品茶里的干物质,更易溶解于滋生孕育她的故乡水,从而提高了茶在水中的溶解度,增加了茶汤的浓度,这种现象符合现代科学中的相似相溶原理,所以古人有“烹茶,水之功居大”的说法。田艺蘅进一步写道:“茶,南方嘉木,日用之不可少者。品固有恶,若不得其水,且煮之不得其宜,虽佳弗佳也。”我们熟知的茶与水的绝配,不只有号称西湖双绝的虎跑泉与龙井茶,还有顾渚茶与金沙泉,庐山云雾与第一泉,碧螺春与太湖水,君山银针与柳毅井,黄山银针与人字瀑,雁荡毛峰与大龙湫,武夷岩茶与九曲溪,等等,名茶和佳水的绝配,在幅员辽阔的中国,不胜枚举。

同类推荐
  •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丁明秀编著的《司马光与<资治通鉴>》为丛书之一,介绍了司马光与《资治通鉴》的有关内容。《司马光与<资治通鉴>》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 湮没在森林的奇迹:古玛雅的智慧之光

    湮没在森林的奇迹:古玛雅的智慧之光

    玛雅文明是美洲文明中绽放最早的一枝。玛雅文明是在与其他古老文明相互隔绝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匪夷所思的问题。在天文、历法、数学、象形文字、建筑上,玛雅人都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就,尤其是在农业上。玛雅人培育的玉米、土豆、西红柿,即使在现在,也是人们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物和蔬菜。然而,让人费解的是,玛雅文明就像谜一般销声匿迹了,它秘密隐藏在中美洲的热带丛林中,没有人知晓其历史的悠久。没有人能说得清,在这千百年的时光里,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当这片土地尘封许久时,后来的人叫醒了它,并开始对它进行“拜访”,退去了厚厚的外衣。
  • 中国历史文化百科——礼仪

    中国历史文化百科——礼仪

    此系列书籍介绍了中国历史文化百科的知识,内容包括字谜,中医学,武术,政体,哲学,战争,天文学,诗歌,服饰等。
  • 中国未解之谜(中)

    中国未解之谜(中)

    《中国历史之谜》选取中国传统文化历史中的未解之谜,并加以申述。
  • 《三十六计》品读

    《三十六计》品读

    本书对《三十六计》作了解读,内容涉及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
热门推荐
  • 生肖没有猫

    生肖没有猫

    听说唐念念仙逝了?听说唐念念仙子改修魔了?作为当事人,唐念念表示,她只想和师兄叶关每天撒糖!当然,顺便升个级,报个仇也是可以的!
  • 圣灵降

    圣灵降

    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随心所欲,逍遥自在,吾心所想,便要到达。待有一天强大,俯瞰这世间。
  • 美人不高冷

    美人不高冷

    唠一唠江湖上那些不高冷的美人们,探寻其内心世界(并不)。
  • 网游之醒来

    网游之醒来

    末日一般的未来,“醒来计划”正式启动。活着的人面临着一次选择,进入一个“新”世界,直至醒来。或者,在“旧”世界,直至死亡。新的世界,拥有着毁天灭地的神兽、削铁如泥的神兵、匪夷所思的怪物、光怪陆离的技能、千奇百怪的机遇、神秘莫测的职业……有一天,人们发现这个“新”的世界,或许更好……
  • 现代人智慧全书:智慧说话术

    现代人智慧全书:智慧说话术

    《现代人智慧全书:智慧说话术》讲述的是教你怎么巧用智慧去说话。
  • 风暴

    风暴

    暴风雨来袭前,短暂的平静,短暂的甜蜜,酝酿的是怎样的狂风暴雨,这段在阴谋漩涡中挣扎的感情,又将经历怎样的曲折。谋逆,战争,将如何演绎一场可歌可泣的情感赞歌。
  • 荣耀战神天下

    荣耀战神天下

    这里是魂灵大陆,每个孩子都梦想成为荣耀战神。一个男孩为了当上荣耀战神,从而走上了漫长之路。[本书属于原创作品,若有雷同纯属巧合。]
  • 战长沙

    战长沙

    同名电视剧《战长沙》原著小说,霍建华、杨紫领衔主演。抗日战争初期,日军攻陷武汉后一路南下,长沙危在旦夕。面对突如其来的战事,城内人心惶惶,不少人携家带口南逃西奔。胡家孙女婿薛君山极力安排胡家最为宠爱的一对龙凤胎胡湘湘和胡小满的退路。湘湘被托咐给留洋归来的军人才俊顾清明,不料自幼傲气的湘湘与清明水火不容,薛君山只好另寻人家。在全家人的努力下,终于在战火烧到长沙城之前给湘湘定下婚事,算是了却一块心病。这时,长沙守备司令部密令焚烧长沙城,因指挥失误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千年古城毁于一旦,成千上万人在睡梦中魂断火魔,包括湘湘未婚夫一家。各地英雄儿女纷至踏来,顾清明和胡湘湘誓要用血肉之躯捍卫这座古老的城市。
  • 重生我不愿再委屈

    重生我不愿再委屈

    孤女黎涵穿越到了明朝永乐年间的扬州,成了扬州首屈一指的大商人孙张仰的小女儿青黛。既然上天又给了她一次重生的机会,她为了挚爱自己的家人,这一辈子就要抡圆了活一把,不让自己,不让家人再受一点委屈。可是身处青萍之末,却难以避免朝堂风云波譎、人心贪婪无厌。为了不再受制于人,那么只有自己当那个可以掌握世间规则的人。
  • 惊鸿趣闻录

    惊鸿趣闻录

    虚实变换谁人知,千古英雄谁知罪。红颜易碎谁为怜,惊鸿一现在人间。人间正道曲切长,邪道妖魔正猖狂。伏魔除妖趣事多,朝廷内外人飞扬。总有历史遗忘处,惊鸿趣事你来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