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185000000014

第14章 刺曹大计(3)

事实上,不光是曹操,袁绍与刘表也都看出了刘备身上所具有的平民气质,这两个拥有正统士族基因的诸侯,更需要刘备为他们填补失落的DNA环节,因此当刘备与曹操决裂后,南北两大军阀都对刘备礼而纳之,使刘备犹如三窟狡兔,左右逢源。

这就是刘备平民背景的"双刃剑"效应。他与士族的疏离,使得他失去政治与经济上的支持,成为一个流浪军阀,但他与平民的结合,却为他在各诸侯之间开拓出一片广阔的蓝海,成为他不死的保命符。

刘备后来也逐渐了解到自己的这一优势,并刻意放大,形成他后期带有争议性的领导风格,但也成就了他的事业,不过那都是后话。

将来的事将来再说,眼下在许都,刘备过的可是人人称羡的生活,住的是将军宅,领的是侯爵俸,又是曹大人跟前第一大红人,对于一个戎马半生的人来说,这实在是一个绝佳的退休规划。

刘备可以安稳地留在曹操帐下,如同后来的张绣一样,在曹操的手下当个崇官,而关羽和张飞也可能像贾诩一样受到曹操重用,在将来的曹魏政权中飞黄腾达。

然而三十九岁的刘备却并不这么想,他不愿意就这样停下脚步。他现在已经进入到了帝国的核心,见识到了真正的权势。此刻他野心勃勃,壮志灼燃,内心真正想要的,正是曹操屁股底下的那个位置。

至于曹操,这个讨厌的绊脚石,自然是非死不可。

三流阴谋

当然,刘备杀曹操的动机,可能并非单纯地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也可能是真心要为民除害,为数十万无辜惨死的徐州子民报仇;抑或他确实收到了汉献帝用血泪写成的衣带诏,凭着忠诚,为国除贼。

但无论抱着何种动机,刘备进入许县的同时,也一脚踩进了这场政治风暴的核心。

而掀起这场风暴的不是别人,正是将军位排行天下第三的董承。他同时也是汉献帝的老丈人,东汉王朝倒数第三位外戚,他手握汉献帝亲笔所写的衣带诏,串联朝中零星势力,意图刺曹。

以后事的发展来看,刘备与董承共盟刺曹,实在是他继收容吕布之后的又一个重大失误。

并不是说刘备不该背叛,或是曹操不该杀,而是刘备选错了合作对象。如果他仔细读过董承的履历,就应该知道,和董承这种这种蹩脚的阴谋家合作刺杀曹操,这就好比拉着个二百五跑到赌场里玩梭哈,自己本来就不是曹操对手,还要承担一加一小于一的严重后果。

《三国演义》为了反衬出曹操的奸恶,将董承描写成一副公忠体国的形象,然而历史上真实的董承绝没有这么高尚的情操。

首先是董承的出身便有争议。裴松之认为董承是汉灵帝之母董太后的侄儿。换言之,董承即汉献帝表舅,和董太后一样为冀州河间人。

另一说则认为董承和董旻、董璜一样,是董卓的兄弟或者侄儿。也就是说,董承应该是陇西临洮人。笔者以董承为牛辅部曲出身的记载来看,比较倾向于董承和董卓有亲戚关系,应该是那种比较疏远的血亲,但还不至于八竿子打不着。

牛辅是董卓的女婿,他所直辖的部队应该是西凉军的主力,后来的"西凉四天王"其中的三人--李傕、郭汜与张济,早期都仅是牛辅帐下的校尉。董卓被吕布、王允所杀后,牛辅首先带头反抗,却遭左右亲信刺杀,李傕、郭汜、张济等便跃至第一线,在贾诩的鼓动下攻下长安,杀死王允,驱逐吕布,掌控了朝廷,进入了帝国的权力核心。

当时大概因为董承辈分太低,还进不了决策圈,只被封了一个杂号的安集将军,默默培植自己的势力。

兴平二年(公元195年),"西凉四天王"开始窝里斗,先是李傕与郭汜联手杀了樊稠,接着两人又翻脸,一个挟持着天子,一个挟持着百官,在长安城中杀得不亦乐乎。直到张济从东方的陕县过来调解,郭、李二人这才勉强罢兵。

汉献帝逮住这个短暂的和平间歇,表示希望东还洛阳,这时几个二线的西凉军阀趁势站出来,宣誓愿鞍前马后随侍圣上。于是"天子还乡护卫团"就这么成立了,挑头的是后将军杨定、兴义将军杨奉,还有安集将军董承。

然而这些还乡团的成员也只不过是小一号的李傕、郭汜之流。他们首先东行来到华阴,当地的军阀段煨同样是董卓旧部,在董卓当政时期被封中郎将,地位比杨定、董承等还高出一阶。对于天子,段煨展现出了西凉军阀中少有的尊重,妥善提供献帝与随行官员的饮食物资。

但还乡团团长杨定却记挂着与段煨的旧仇,联合董承发兵攻打段煨,结果留在长安的李傕、郭汜知道情况不妙,便合兵来救段煨。

说杨定等人是小一号的李傕和郭汜,那是抬举他。一听到李、郭二人出兵的消息,他吓得连军队都不要了,独自跑到终南山(是落草,不是当道士),剩下杨奉、董承带着天子向东逃亡。在十二月的寒冬,一行人来到黄河南岸的弘农,进入了张济的地盘。

张济是促成献帝东行的大功臣,他当时被封为骠骑将军,也算是位高权重,然而西凉军阀内部遗传的"不搞内斗就会死"的症候一旦发作起来,所谓的"辈分"或"官阶"简直连屁都不如。

杨奉、董承一到弘农,很快便与张济闹翻,张济于是回过头与李傕、郭汜联手,三大天王合兵于黄河岸边的东涧,大破还乡团部队。朝廷士兵百官死伤惨重,皇家仪典也全部丧失,汉献帝狼狈逃到小县曹阳,身旁随行护卫已所剩无几,眼看着就要再次成为郭、李的脔肉。

就在这当口,一股神秘的力量忽然冒出来,挽救了这位窝囊的皇帝。

发起这次"救援行动"的关键人物是杨奉,他并非正统西凉军出身,而是山西民变军白波集团的统帅。当年董卓派牛辅讨伐白波军不能取胜,便改以招安的方式,将杨奉纳入麾下。

此时还乡团所在的弘农郡,与白波残部所在的河东郡仅一河之隔,于是杨奉一面假意与李、郭和谈,另一方面则紧急招来白波帅韩暹、李乐等人的部队。结果西凉军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被白波军击破,杨奉趁机带着汉献帝渡过黄河,进入河内郡,在河内太守张杨的支持下,总算是安稳地过了个年。谁想到年刚一过完,还乡团成员再次陷入内斗,董承与杨奉、韩暹在别人家里直接开战,双方混战了近半年,后来在汉献帝的调停下才勉强和解,由张杨先导,两军殿后,护送献帝南下洛阳。

兴平元年七月,汉献帝总算是回到残破不堪的洛阳城,结束了他将近一年的屈辱之旅。

董承大斗小斗了一整年,终于推开了卡住他上位的家伙,坐上最接近皇帝的位置。他受封为卫将军,负责宿守洛阳附近关卡。当时曹操曾派曹洪前往洛阳输诚,董承固守关卡拒不放行。

估计也就在这个时候,董承将自己的女儿献给了汉献帝,希望靠着这道裙带,将自己拉到梁冀、何进等外戚前辈一般的高度。

不过天不从人愿,没过多久,董承就发现自己根本压制不住杨奉、韩暹的白波势力,半途杀出的韩暹竟然被任命为大将军,杨奉则当上了车骑将军,位阶都在董承之上。无奈,董承只好祭出看家法宝--"拉一个打一个"策略,主动邀请曹操进兵洛阳。

读到这儿,列位是否觉得眼熟?

没错,当年汉少帝刘辩的舅舅、大将军何进听信了袁绍的忽悠,竟然招董卓入京,企图迫使自己的妹妹、当时的何太后交出宦官集团,没想到自己反而成了砧板上的肉,导致后来的董卓乱政,汉帝国最终走向崩溃。

董承邀请曹操进入洛阳这一举动,显然与他的前辈何进邀请董卓入京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不同的是,曹操绝不是小一号的董卓,各方面的素质都比董卓强上N倍。最重要的是,曹操拥有更大的野心及更强的手段。

在董承的配合下,曹操顺利入主中央,并击败韩暹与杨奉,将献帝移到许县。曹操自任司空兼代理车骑将军,董承则多了一个列侯的头衔。

这一来,董承终于排除了异己,到达了权力的巅峰。这看起来似乎是个令人满意的结果,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他虽然踢开了两颗绊脚石,却搬来了一块更大的石头。

曹操和之前董承所面对的西凉或白波军阀是完全不同级别的对手。他不只拥有兵力,更有政治与管理的手腕,借助颍川大族的支持和成功的屯田政策,曹操掌握中央的力道远远超出了董承的想象。

董承这下子傻眼了:刚走了个孙悟空,又来了个六耳猴?为了不让先前的辛苦化为流水,他决定再搞一次政变,这一次,为了不再重蹈覆辙,他要找一个能够控制的帮手。

地球人都知道,这个帮手便是刘备。

董承和刘备究竟是什么时候搭上的,史料无载,所以我们不得而知。笔者猜测刘备大概是在进入许都前便已经得到了董承的邀请,至少已向对方表达过"不会倒向曹操一边"的态度。

如前所述,于公元196年年底到公元198年之间,刘备受曹操之命驻于小沛,而董承当时则以卫将军的身份奉命对抗袁术,因此不排除两人在沛国、汝南一带曾有接触,也坦露了彼此的心迹。

除了刘备之外,董承的阴谋名单内还包括了长水校尉种辑、偏将军王子服、将军吴兰、议郎吴朔等人,其中除了种辑曾和荀攸合谋刺杀董卓以外,其他几位老兄都是未见史料之辈,这个阴谋小团体的整体素质由此可见一斑。

当初董承在说服王子服加入政变行列时,曾清楚地告诉他:"当年吕不韦投资子楚最终位极人臣,此人便是阁下和我今天的榜样啊!"

以吕不韦自居,充分暴露了董承的野心--他的"反曹政变"不是为了所谓匡扶汉室或者天下黎民,而是为了实现他自己的政治野心。你能说这样的人"公忠体国"吗?

不过,董承与吕不韦的水准差得不是一星半点,这场刺曹大戏连开场锣都没来得及敲响,便落得个惨败收场。

青梅煮酒

以时间来看,这场刺曹大戏最晚应该发生在建安四年(公元199年)三月,也就是曹操讨伐吕布之后不久,便已经开始策划了。但直到隔年正月阴谋败亡,期间将近一年的时间,董承在许县中都没有任何动作,反倒是后来才加入的刘备稍有一番作为。

董承之所以迟迟不动手,原因其实很简单:曹操很忙。

来自河北袁绍的压力在建安四年上半年突显沉重。首先是二月,河内太守张杨被部将杨丑所杀,杨丑的部将圭固再杀杨丑,率众投降了袁绍,使袁绍的势力进入到司州河内郡。

三月,袁绍与公孙瓒持续了八年的缠斗终于落幕,在公孙瓒准备自焚时,袁绍部将抢先一步砍下了他的脑袋,宣告了幽州势力的瓦解(不知刘备在许县听到这一消息时,是否暗暗为他这位大哥掉几滴泪)。袁绍以其长子袁谭镇守青州,次子袁熙镇守幽州,幼子袁尚镇守冀州,外甥高干镇守并州,正式成为盘踞四州、兵甲数十万的超级军阀,并开始制定攻打许都的作战计划。

为了应付这个庞然大物,曹操几乎大半的时间都在黄河南岸进行部署。他在二月时回到他原先的大本营--兖州中部的昌邑,四月向西进军临河,派大将曹仁、史涣在射犬(地名,今河南省泌阳县)击败圭固,收复了河内。八月曹操向北进军黎阳,九月返回许都,十二月再进军官渡。

既然目标人物一直行踪不定,那么董承在许都筹备政变筹备得再开心,也是无的放矢。

说来倒也有趣,虽然董承没机会下手,但有个人却有机会,而且机会绝佳,尽管最终没能成功。

这个人便是关羽,时机是在一场官方的围猎活动中。

喜欢读历史或者推理小说的朋友都知道,古代的围猎现场和现代的暴风雨加封闭式山庄一样,同属于谋杀的绝佳场所。数百名全副武装的战士在广阔茂密的山林田野中追逐猎物,某人有个什么闪失,也在情理之中。

刘备便有幸参加了这样一场围猎活动,活动的主办者为曹操,活动地点位于许都郊外的田野林间。

只说高潮部分:

话说刘备和关羽在林中驰骋了大半天,连只兔子都没打到,正埋怨自己运气差,忽然看到前方一骑独行,周围空无一人。这哥俩定睛一看,那人竟是曹操!兔子没等到,却等来一只大老虎,这回可赚大发了!于是刘备跟关羽都屏住了呼吸,关羽缓缓地抽出腰间的环首刀,向曹操背后一指,示意杀人。

虽然历史记载曹操也是颇晓技击之术,但在万人敌关羽的刀下,恐怕还是只有当肉酱的份儿。

关羽一手握住缰绳,一手持大刀,只等刘备点头,就要纵马上前,给曹操来个一刀两断。谁知道刘备想了一阵,竟缓缓地摇了摇头。

"大哥!"关羽当然没有说话,但是脸上纠结的表情却能清楚地表达出他的心情,"千载难逢啊!机不可失啊!"

刘备的表情仍旧冷峻,他按下关羽持刀的手,坚定地摇了摇头。于是,曹操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逃过一劫。

事隔多年,在荆州的当阳,刘备被曹操打得差点跳江自杀,领着败军与关羽乘船顺汉水东下,看着眼前渺渺江水,关羽突然一股火上来,抱怨道:"都怪大哥,当年在围猎时,要是听我的,今天就不会搞成这副鸟样了!"

刘备虽然心里郁闷,嘴上却不服软:"我当时也是为了国家才留曹操一命,要是上天有道,让曹操走正路,这难道不是国家的福气吗?"

这是标准的政治语言,刘备既然有心与董承合谋刺曹,怎么还会顾及"天道辅正"之类的理由?裴松之曾一语道破:当时刘备之所以不听关羽劝告,无非是顾忌曹操手下众多,哪来可惜曹操之理?只是因为时过境迁,死无对证,所以就把话说得体面一些,给自己的形象加点分便是。

除以上的"围猎记"之外,关于刘备刺曹还有两个很经典的八卦,分别是"种菜记"与"落箸记"。

先说"种菜记",出自于吴人胡冲所著的《吴历》。

话说当时许县笼罩在曹操的白色恐怖之中,曹操派秘密警察四处刺探那些有部曲和宾客的官员,动辄找借口杀害。刘备为自保,便命自己的部曲在左将军府内闭门种芜菁,也就是大头菜或包心菜。

曹操的探子看到堂堂左将军和两个中郎将竟然在家务农,马上回去复命,慢半拍的刘备这才发觉自己做了件蠢事,这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吗?他赶忙跟关、张说:"我刘备怎么看都不像是个菜农,曹操八成要起疑心,此地不宜久留,早闪为妙!"

于是当天夜里,三人打开后门,留下所有赏赐的衣物,轻装逃离了许县,回到沛县聚兵造反。

以上为"种菜记"。

至于"落箸记",便是《三国演义》中著名的"青梅煮酒"一节的原型。不过历史上的记载既没有青梅,也没有煮酒,只有掉筷子而已,因此笔者暂且称为"落箸记"。

相较于"种菜记",这段故事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出自于东晋时蜀人常璩所著的《华阳国志》。

根据此书记载,当时刘备已和董承就刺曹达成同盟,但尚未动手,而曹操则命刘备领军截击袁术。

大概就在出征前的饯行酒会上,曹操忽然随兴而发:"天下英雄,只有刘使君你和曹操我两个人而已,袁绍之流不过浮云罢了。"

刘备听完一惊,手上的餐刀与筷子同时掉到桌上(汉朝时吃肉就像我们今天吃牛排,得自己拿刀子切)。当时刚好打了个响雷,刘备于是把话题带开:"圣人说,"迅雷风烈必变",真的很有道理,想不到雷震之威可以如此惊人。"

同类推荐
  • 共和国科学拓荒者传记系列:孙家栋传

    共和国科学拓荒者传记系列:孙家栋传

    孙家栋是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伴随着我国航天事业50余年的发展历程,他见证了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孙家栋时代开创中国卫星事业新篇章、开启空间事业新纪元,至今传奇仍在继续,88岁高龄的孙家栋,仍奔波在航天工程和人才培养的第一线。孙家栋的人生历程,是航天人发扬伟大航天精神的缩影。本书以孙家栋的人生历程为线索,重点描写了从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升空,各类应用卫星太空遨游,中国航天走入国际市场,“嫦娥”探测卫星奔月之旅,中国自主卫星导航系统“北斗”群星普照的辉煌成就。
  • 重建家园:我的退思录

    重建家园:我的退思录

    我自己在整个抗震过程中一直处于焦虑不安之中,我感到了自己的无力,甚至因此有愧疚之感。在这许许多多的人,都投入救灾行动中时,我特别感到了思想的无力;但我又不能放弃思想,这可能是我唯一能够做的,而且是应该做的。
  • 隐匿的烽烟:郑观应商战风云录

    隐匿的烽烟:郑观应商战风云录

    少年时代,科举不遂的郑观应怀着满腔热血来到上海,加入宝顺洋行,师从洋人,学习经商。十年间,他亲历了这片寸金之地的沧桑变幻。彼时,官场腐败横行、积重难返,商界醉生梦死、私利为重。目之所见,皆是繁华遮掩下的一片狼藉。郑观应难舍救国之志,白日经商,留心结交志同道合之人;夜晚于灯下奋笔疾书,找寻济世良方,力荐商战长策。随着太古轮船公司成立,聘请郑观应掌舵,惊心动魄的竞争游戏愈演愈烈,风云暗积。商业之战,没有烽火硝烟,却同样残酷激烈:在太古、旗昌、怡和,以及由唐廷枢等中国人主持的轮船招商局之间,生死大战已悄无声息地拉开帷幕。各条航线之上,一场接一场的厮杀不间断地进行着,究竟谁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 静静的山

    静静的山

    她是被誉为:“高山雪莲”的奇女子,登顶过7座8000米雪山,足迹到地球三极。她曾遭遇雪崩,经历12级风,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她出生在一个小山村,却是上市公司“探路者”的联合创始人。登山、创业之外,她更热衷于环保并从事公益事业。她是王静,飞雪静静。
  • 慢品王阳明:心美,一切皆美

    慢品王阳明:心美,一切皆美

    《慢品王阳明:心美,一切皆美》以王阳明的著作和现代解读为基础,针对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带给人心灵深处的孤独、苦闷、烦躁、矛盾等问题,给出了一张张神奇药方。阳明心学使大众获得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自由,生命的束缚一经挣脱,精彩随之而来。学习阳明心学,你会发现所有的一切都变得顺利,再没有任何事情能干扰你。真正读懂了王阳明心学,你就能掌握自己的内心世界,立于不败之地。
热门推荐
  • 相思无疾岁月长

    相思无疾岁月长

    我只做我觉得对的事,不谈所谓恩情,我也不要任何人感念原来,一直的不甘示弱,争锋相对,不过是因为不想输给你不为任何人的期待,我只想做我自己在我心上的人,始终都是你
  • 布凡传

    布凡传

    在这本书里面,讲的是一名心性淡然的少年,历经生死,最后功成的故事。少年修文,也修武,修魔也修道。总有伙伴相随,总有贵人相助,星辰是他的命星,佛祖是他的指路人。
  • 雪小白奇缘

    雪小白奇缘

    雪的女儿,每到人类的地方一次,就要失去生命一次。可是她,雪小白,因救了一个男孩,触犯家规,被迫留在人间,等待生命的终结。
  • 没有她的世界城之说

    没有她的世界城之说

    只有想见的人,世界才注定不会孤单。而我们却生活在这座城里,仅仅是生活在这座城里。
  • 文娱之金牌制作人

    文娱之金牌制作人

    上本书真不是我太监了,只是一个小小的失误。大佬们期待一下我的新书《娱乐圈之执法者》从广电出发的娱乐圈,咳咳,没别的,新书每天万更
  • 战斗吧祭炼师

    战斗吧祭炼师

    当你说祭炼师只会造武器,造铠甲,炼丹药,战斗起来是个弱鸡的时候,有没有问问过我?知不知道穿上幻兽武装铠甲,装备着数十个远程武器,各种近战武器的祭炼师到底有多强?当你们说自己强的时候,有没有问过自走炮台封锁战线答应不答应?我,李小野,要让被称为弱鸡的祭炼师,在这个世界成为强者。我,李小野,要在玄幻世界搞事情!
  • 成都少年

    成都少年

    本书以小见大,以小人物在大时代的浪潮中交织自己的命运、自己的爱情。这样一个故事折射一个时代的变迁、价值更迭。每个人有不同的视角,因为每个人都是一部活着的历史,蕴藏着解释和说明大时代变化的秘密。
  • 来自神明的游戏

    来自神明的游戏

    意外来临,肖何幻想的平静与美好,全部烟消云散。心灰意冷之时,自称神明的的美丽女子向他伸出援助之手。但这帮助却不是免费的,想要真正获得神助,他需要赢下一场游戏。于是,萧何诞生了。
  • 工业企业管理基础知识

    工业企业管理基础知识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愈来愈多的工作需要投入管理者的知识、智慧和创新活动,而目标管理等管理方法在企业管理中的广泛应用,使普通工作人员由被动地按计划执行转变为参与工作目标确定的主动思考者。这也使得企业工作人员既是某项工作的执行者,又是该项工作的管理者;既是管理客体,又是管理主体。
  • 揭秘有史以来动荡世界的“超级阴谋”

    揭秘有史以来动荡世界的“超级阴谋”

    《揭秘有史以来动荡世界的“超级阴谋”》向那些具有常识的读者揭示了国内外盛行的阴谋论的历史、沿革;通过有理有据的分析思辨,指出了各种阴谋论长盛不衰的原因;并指出阴谋论的两个最显著的特征:不可证伪性和妖魔化。由此希望读者能更加理性地思考,不被妖魔化的思维所裹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