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185000000020

第20章 祸起荆州(2)

刘备的到来,正好弥补了张绣留下的空缺。对于刘表来说,这是一支百战部队,虽然人数不多,但兵强将勇,而且这些人对曹操有着天生的敌对情绪,保证能战至最后一兵一卒,不会像张绣那样中途倒戈。换句话说,让刘备去攻打曹操,那是不用动员的。

刘备自然也乐得有个安身之所,享受刘表源源不绝的补给。

于是"双刘阵线"一拍即合,一外一内,一主一辅,一文一武,随时准备在曹操背后放冷箭。

不过,出兵的时机却并不好拿捏,刘备在建安六年年底来到荆州,但接下来整整一年都没有什么作为。建安七年中大部分时间,曹操都待在兖州与豫州休整,五月袁绍病逝后,曹操更可以好整以暇地坐看袁家内讧,巩固南方防线。

相信不管是刘备还是刘表,都还不至于手痒到对力量正慢慢回升的曹操动手。

直到建安七年第四季度,情况终于有了变化。

曹军开始动员北上,攻击在黄河北岸的袁尚与袁谭部队。建安八年三月,曹操集中火力攻陷重镇黎阳,逼得袁谭、袁尚向北撤退。四月,曹操更进一步北进,准备攻打袁家的大本营--冀州首府邺城。

荆州双刘就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动手了。

建安八年(公元203年),约四五月份,刘表正式命刘备出兵北伐。于是刘备从新野出发,大军一路势如破竹,经过宛城后向北直逼南阳郡与颍川郡交界处的叶县,不但收复了大半个南阳,离许都也不过七十公里。

面对刘备强悍的复仇式攻击,人在河北的曹操连忙派遣心腹爱将、建武将军夏侯惇以及禆将军李典、于禁督率数军前往迎敌,曹操本人也听从了郭嘉的建议,暂时放下河北,回师许都,准备应付南方事变。

话说夏侯惇自从五年前在小沛被张辽、高顺击败之后,军旅生涯就一直不大顺当,当曹营诸将正在和四方的敌人周旋时,夏侯惇却领了一个济阴兼陈留太守的官职,在曹操地盘的正中央负责工程建设、粮食生产等后勤工作,毫无用武之地。

对于个性勇悍的夏侯惇来说,这无疑是很郁闷的,如今曹操能再给他一次机会,对手还是个数次败于曹操的软柿子,夏侯惇自然希望能够好好把握,奋勇立功,借机一扫颓势。

可惜他遇到的是进化过的刘备,也可理解为:刘备2.0版。

却说夏侯惇率军来到叶县,与刘备军展开对峙。一天,探子忽然来报:刘备军的屯堡冒起大火,原本驻守于屯堡四周的部队已不见踪影。夏侯惇忙派人进一步探察,得知屯堡其实是敌军自己烧的,而且敌军一早便已向西南宛城方向撤退了,行军速度颇快,眼下已退出数十里。

夏侯惇岂能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立功良机?他随即下令,各部队向南自由追击,务必摘下大耳通缉犯的脑袋。

这时候地位最低的李典跳出来给他浇了盆冷水,他告诉夏侯惇:"敌人没有理由撤退,估计是设有伏兵,往南道路狭窄逼仄,草木深长,追击会有危险,还是放弃好。"

但夏侯惇此时已是热血沸腾、立功心切,哪里听得进这种踩刹车似的建议?他命令李典留守,自己则与于禁率军向南追赶刘备。

夏侯惇一路往南,一追就追出了六十公里,经过堉水后,来到一座名曰博望的小县。说起来,这个地方也还颇有些来历,曾经是西汉大外交家张骞的封地,也是南北交通要道。

李典的猜测没错,刘备的确设下伏兵,而地点便在此处。

伏兵设好之后,刘备便专等着曹军来自投罗网。夏侯惇果真追到此处,结果中伏大败,损失惨重,将领夏侯兰被俘,多亏了后方留守的李典及时支援,夏侯惇这才安然撤退。

根据史书上的记载,这场胜仗扎扎实实是刘备打的,诸葛亮当时还在襄阳务农,与这场战争没有任何关系。

"博望坡之役"可以说是刘备到目前为止作战生涯的代表作。虽然夏侯惇吃败仗不稀奇,但是他的副将于禁可在河北战线威名赫赫,他们所率领的部队,也一定比之前的王忠、刘岱、蔡阳所率领的部队精锐得多,刘备能得胜并不简单。

更重要的是,这是历史上第一次记载刘备使用复杂的军事战术(相对来说),这不单意味着刘备的战术大脑开窍,更显示出他所率领的部队在训练与组织上已成功进阶。

读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只不过是简单的诈败伏击而已,在兵法中属于最末流的战术,有什么好吹的?

那是你没当过兵,如果你在军营锻炼过,对带兵打仗就会多少有点了解。指挥部队并不是打电子游戏,点几下鼠标就行,必须依靠精确的指令与长时间的训练。这么说吧,要想让一支一百人的队伍绕圈圈,就可能得花上半天的时间,更不用说什么分进合击、埋伏突袭、衔尾追击之类的战术了。

身为一军统帅,像这种诈败伏击的战术不可能让每一个士兵在事前知晓,因此士兵们所获得的指令一定先是撤退,退到半路后才转换队形。如果没有充分的训练,士兵接到撤退指令后可能会处于无心作战的状态,即便士气没有低落,也肯定无法快速地在撤退途中妥善分布到每个埋伏点,并在适当时机对敌军发动致命一击。

在刘备过去的作战生涯中,我们未曾见过这种复杂战术的运用,由此可见,在经过曹操与袁绍阵营的洗礼之后,刘备已将自己跟手下的部队提升到了另一个等级。

至于倒霉的夏侯惇,可就没有这么好运了。这场博望之役是他最后一次单独统兵作战,从此之后曹操可能对这位大哥死了心,让他专司后勤,最后做到"督二十六军",类似于现在的后勤总司令、装备部总司令的位置。

不过,刘备与后方的刘表并没有为这次胜利大搞庆祝活动的心思,因为他们心里很清楚,小怪被打败,接下来该轮到真正的boss现身了。

果不其然,同年八月,曹操亲自向荆州开刀。

专职特务

这一节,我想单独说说郭嘉这个人。

建安十二年春天,曹操阵营在评估是否远征乌丸时,刘备、刘表的威胁成为争议的主要焦点。

当时曹营诸将如张辽等大多认为袁尚兄弟已经被打得穷途末路,乌丸又与这哥俩非亲非故,双方根本不可能有效合作,今日如果动员大军北伐,他日刘备和刘表必然会兴兵攻打许都,恐怕情况会变得不可收拾。

正当曹操左右为难之际,有一个年轻的参谋跳了出来,力排众议,强力建议远征。

此人分析道:"第一,乌丸自以为离我们遥远,轻于防备,我们发动突击,一定可以取胜。第二,袁绍在河北素有恩德,我方才刚取得四州土地,民心未定,倘若袁尚借乌丸之力南来,汉人胡人全都会响应,恐怕冀、青二州不保。第三,刘表与刘备方面,刘表是个只说不做的名嘴之流,他明白自己没有办法驾驭刘备,如果让刘备担任重要军职,恐怕最后会不受控制,如果随便给刘备安排个小职务,刘备又不会愿意,因此不会有北伐的危险。综合以上三点,主公大可全力远征,毋庸忧虑。"

曹操听后大喜,决定远征乌丸。

事后的结果证明,这一番分析完全切中要害,曹操后来的确以突袭击破乌丸,而刘表也没有接受刘备北伐的提议。

做出这样既理性,又不乏创意的分析之人,名叫郭嘉。

郭嘉,字奉孝,豫州颍川人,家世背景不详,年轻时曾一度前往袁绍帐下寻找机会,后来在荀彧的牵线下,转投入曹操帐下,担任曹操的司空军祭酒。那一年,郭嘉二十七岁。

郭嘉在曹操帐下一共待了十一年,这十一年间,郭嘉从未担任过正式的中央或地方职务,也没有带过兵、打过仗,大部分时间他都以军祭酒这个非正规的身份待在曹操身旁,为曹操分析局势,提供意见。

历史上,郭嘉为曹操提供的意见很多,但我认为最能代表郭嘉风格的,有以下三个。

第一个是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刘备于徐州公开叛曹时,曹操面临是否东征的决策问题。郭嘉告诉曹操:"袁绍反应慢,个性多疑,不会那么快出兵。而刘备新叛,还未得民心,只要快攻,一定可以获胜。"

曹操采纳了这个意见,他迅速击破刘备,并及时回军守住官渡,而这期间,袁绍并无大的作为。

第二个带有明显郭嘉风格的决策,发生在官渡之战时。当时有传言说孙策将发兵攻许都,曹家诸将都颇为忧虑,郭嘉却认为:"孙策刚并吞江东,所杀的都是一些很得人心的士豪,但孙策对此却并没有警惕,如果遭到刺客伏击,他也不过就是一个凡人罢了,依我看,孙策早晚会死于匹夫之手。"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孙策便遭暗杀而死。

郭嘉的第三个代表作,便是之前所述对于远征乌丸的分析。

相信读完以上文字后,列位读者应该对所谓的"郭嘉风格"有了基本的了解,那就是:这些建议都十分大胆而主观,缺少客观因素的辅助,许多部分更违反经验法则,与其说是分析,更不如说是赌博。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聪明如曹操者,怎么会相信这种胡扯乱猜,还愿意将身家性命全部押上呢?

我们不得不相信,郭嘉的这些判断,一定有所依据,而且是很确切的依据。

假设今天一位白宫军事参谋向奥巴马总统建议自韩国撤军,理由是朝鲜领导人性格"优柔寡断",因此没有朝鲜入侵之虞,奥巴马大概会想个几秒钟,然后问那位参谋:"你和朝鲜领导人很熟吗?"

同样的问题也适用于郭嘉提出的建议。他判断袁绍不会出兵是因为袁绍"性迟而多疑";判断孙策会被暗杀是因为孙策"轻而无备";判断刘表不能用刘备是因为刘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

话说郭嘉不过是个身体欠佳、大多数时间窝在兖州的标准宅男,他是从什么渠道得知袁绍、孙策、刘表的性格特征和内心想法的?《南方周末》?电视台的人物访谈?上述三人的微博?显然都不是。

或许这就是郭嘉对于曹操来说所具有的最独特的价值:一张广大而深入的情报网。

中国史书上对于"情报"一向不多着笔墨,好像秀才不出门,掐指一算,便真能知道天下事一般,但在那个没有天眼通、顺风耳、水晶球以及互联网的世界中,情报的来源仍须靠"人"的查探与传播,而如何结识、布置和选择这些提供情报的人,便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根据《傅子》记载,郭嘉年轻时相当神秘,他暗中结交许多"英隽",而不与"俗人"来往,因此天下很少有人知道郭嘉的名号。

或许这就是郭嘉之后长期从事地下工作的开端,他所结交的这些神秘的"英隽"们,便是其布下的线人,靠着庞大的情报网络,郭嘉能够清楚地掌握各地诸侯的动向,包括袁绍的小儿子病危,许贡的门客蠢蠢欲动,刘表对刘备已经起了戒心,诸如此类。

这,或许也能解释郭嘉常遭到同僚弹劾以及他官位始终不高的原因。

由于情报工作的特殊性,郭嘉言行显得特别地隐秘怪异,不知情的正直士大夫如陈群等人,便常向曹操打小报告,但曹操都一笑置之。也正因为情报头子的特殊身份,即使郭嘉对曹操贡献良多,也只有封侯但未曾升官,他必须紧跟在主子身旁,提供最机密的讯息和最精准的建议。

当然,搜集情报只是郭嘉能力的一环,对情报的判断和分析能力,才是郭嘉出类拔萃的地方。

举例来说,今天襄阳的情报员传来"刘表于十天内招待刘备饮宴三次"的消息,或许有人会解读为"刘表与刘备关系密切,因此刘表可能会命刘备出兵北伐",也有人会解读为"刘表正努力牵制刘备军力,因此没有北伐的顾虑",究竟怎样解读才是最正确的,这就是解读者能力的展现了。

郭嘉能屡次对局势做出正确的判断,表示他不但情报来源充足,而且对于局势更有着过于常人的洞察力,无怪乎曹操对郭嘉信赖有加、言听计从。

当然,郭嘉是曹魏方面的"情报头子",这只是笔者的个人推测,没有真凭实据,仅供大家娱乐之用。

其实,有关郭嘉的神算,历史上有许多反证。例如曹操东征徐州的刘备时,袁绍其实曾经对延津出兵,只是被于禁挡下了下来,可见郭嘉的预测也不是那么准确。关于孙策之死,裴松之也认为郭嘉的所谓预言,信口开河的成分居多,孙策只是刚好死在那个时间点上,要是孙策晚死个半年,那曹操就真的头大了。这只能说明郭嘉(其实是曹操)的运气不是一般地好。

至于郭嘉建议对乌丸采取突袭的战法,则更能说明郭嘉是个"赌徒"。

话说柳城一战,曹操打得是苦不堪言,简直连死的心都有了。战争胜利,班师许都后,曹操不但承认这场胜利只是侥幸,还重赏当初劝阻出兵者,这无异于赏了郭嘉一记大大的耳光。

尽管如此,郭嘉对于曹魏阵营的贡献仍然毋庸置疑,再加上他年纪比曹操小上十五岁,曹操甚至说考虑把事业传给郭嘉。当然,他也只是过过嘴瘾、笼络人心,甚至以此来羞辱其他参谋而已,因为说出这话的时候,郭嘉已经死了。

建安十二年八月,柳城远征结束后,郭嘉病逝,得年三十八岁。接任"司空军祭酒"这个位子的,是在曹操奉迎献帝过程中立有大功的董昭。然而也正是从那一年开始,即便曹操手下仍有众多天才智囊,对于局势的判断也明显反应迟钝了,紧接下来的赤壁之战便是最好的例证。

而时机凑巧,就在郭嘉去世的同一年,一个名叫诸葛亮的二十七岁小伙子投入刘备的帐下,天下大势,就在这一来一往、一进一出间悄悄倾斜了。此乃后话,暂且不表。

跃马檀溪

话说建安八年(公元203年)八月,曹操从许都南下,进抵汝南郡与南阳郡边界的西平县,四方兵将云集,一时间兵势滔天。

当时驻守南阳的刘备与在襄阳支援的刘表必然如临大敌、全力备战,然而就在两人的神经绷至极限时,曹操却做出了一件让所有人意想不到的事--放弃荆州,全军北返。

这是为什么呢?

排除掉曹操忽然良心发现或神经错乱的可能性,答案只有一个:必定有更为迫切的事情等着他去办。

果不其然,就在曹操挥师南下的当口,河北袁尚、袁谭两兄弟彻底决裂开战,结果大哥袁谭被小弟袁尚击败,退守青州平原,派辛毗来向曹操求援,曹操衡估利害后,决定先收拾河北势力,于是北上进军黎阳,而南方的荆州百姓们也因此躲过了一场兵火浩劫。

但即便这样,刘表仍没有放弃抗曹的努力。他以长辈的身份给袁谭、袁尚各写了封信,一方面就袁绍的过世表示哀悼,另一方面劝兄弟二人放弃前嫌,合作对抗曹操。

在信中,刘表仍称袁绍为"盟主",并强调河北团结对于同盟的重要性,如果袁氏家族内部搞分裂,"则同盟永无望矣"。

遗憾的是,那一对已被个人恩怨冲昏了头脑的兄弟俩,完全听不进刘叔叔的苦劝。袁尚持续攻打平原,而袁谭无奈之下,只得与曹操联姻,饮鸩止渴。

当南北合纵的可能性消失后,北伐大计也就成了被贴上"Archive(封存)"字样的资料夹,藏入襄阳政府档案室的最深处,取而代之的,则是荆州亲曹派的强力反击。

过去几年来,刘表与刘备联手北伐,必然使蒯越、蔡瑁一党相当不愉快,奈何刘表支持,刘备也确实打出了一些成绩,亲曹派们一时找不到攻击的着力点。然而,打从建安八年之后,刘表对于北伐以及刘备的态度,忽然起了一些改变。

首先是来自江东孙家的问题。

同类推荐
  • 南宋初年名相研究

    南宋初年名相研究

    本书是在坐着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完成的,全书通过对南宋初年三位名相李纲、吕颐浩和赵鼎的探讨,主要介绍名宰相的为政思想以及政治经济军事措施,论述了李纲、吕颐浩和赵鼎在南宋建国过程中举足轻重的作用。本书可供南宋历史研究者参考。
  • 圣者为王:王阳明的超凡之路

    圣者为王:王阳明的超凡之路

    王阳明心学的最大魅力就是要让人的内心完善和强大起来!如此一来,还有什么具体的困难是人所不能克服的呢?还有什么成功,是我们所可望而不可即的呢?一代大儒黄宗羲即道:“震霆启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来,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诚然,不学阳明,我们还要学谁呢?
  • 崇祯王朝

    崇祯王朝

    一段跌宕起伏的历史,揭开三百多年前明朝败亡的历史真相,再现那段血雨腥风的动荡往事。比历史好看的小说,比小说丰富的历史。国家一级编剧赵云声先生最新力作,一个励精图治的亡国之君,一段让人唏嘘的帝国往事。时代的兴亡是一面镜子,值得人警惕省思。
  • 如此星辰如此月:钱钟书与杨绛的旷世情缘

    如此星辰如此月:钱钟书与杨绛的旷世情缘

    本书以钱钟书和杨绛的相遇、相知、相守、相忆为主线,贯穿两人一生的创作与生活经历,重现一曲温情的岁月留声。钱钟书与杨绛,一个是清华才子,一个是南国佳人。他们的爱情,始于初见,终于死别。不折腾,不做作,不张扬。这一种相守,如同涓涓细流,缓缓流入时光里。因为懂得,所以不离不弃。他们拥有最契合的灵魂,最温暖的坚守,纵使最后生离死别,却依然延续着那份珠联璧合的甜美爱情。
  • 中国共产党英烈志3(爱国主义教育丛书)

    中国共产党英烈志3(爱国主义教育丛书)

    黄苏(1903~1935)亦称黄更生。广东海南人。黄苏少年时代,在资本家工厂里做学徒工,后来成了一位技术熟练的电气工人。1925平,在香港加入了工会组织,开始参加工人运动。6月,参加省港大罢工,担任罢工委员会领导下的工人纠察队支队长。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他参加了1927年12月举行的广州起义,担任起义主力工人赤卫队敢死队队长。起义失败后,又到香港摩托车职工会任书记。不久,担任中共香港市委组织部部长。1928年4月,被选为中共广东省委委员。1929年担任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并代表省委先后到北江、中路等地巡视工作。
热门推荐
  • 月落辰心

    月落辰心

    她,是受前世之托俯身于此,为了替前世报仇,却将自己托付了终身。而后竟然发现了惊天秘密,是顺从还是反抗?他,一代战神,为了她,拼尽所有,只求她能在身边,在知道这个秘密以后,他是该放弃她还是和她共进退?爱情,原本就是没那么容易的事想爱,请深爱
  • 伐仙之剑

    伐仙之剑

    三千大道界中,青州界,青州大陆,自远古爆发仙神魔之战后,原本的青州大陆被轰裂成诸多板块,其中以五大板块为主,南域,北海,中州,东荒,西渊,青州界,天历三十六年,五道神光自天外而来,分别落在五大域境的不同地方,青州大陆的故事悄然开始。
  • 山村怨婴

    山村怨婴

    十五年前,奶奶正在地里面干活。当她走到埋在他们地里的那座坟头旁的时候,听见里面传来一阵娃娃的哭声。被吓的立刻小跑回去告诉我爷爷,爷爷看到被吓的脸色都变了的奶奶,呸的一下吐出了口里的那袋烟,对我奶奶道:没出息的玩意!怕什么?那是我们家的人。然后,爷爷就从坟里面把我挖出来并养了起来……
  • 傲世大魔头

    傲世大魔头

    刀下血海千尺浪,脚踏白骨万重山!世道污浊人性凉,是佛是魔又何妨!入坑必读重生文。冷酷类男主,不无脑装,反派不无脑送经验,不磨叽。不喜慎入!喜欢请收藏,评论,推荐三连!
  • 九城九界

    九城九界

    缘起缘灭一世寒,落花落雪三生叹,潮涨潮落百世怜,九城九界万生天。这是衍武者的世界,不问成仙,不问化魔,只为不辱剑神之名,小小的肩膀就肩负起整个太初域的未来,坚韧而又决绝。这是个非生即死的年代,不畏血泪,不畏将来,只为踏破红尘路,方得赤子心;饮尽玉白堕,梦宿伊人情;行极世间苦,终筑封神路。当所有的情怀落定尘埃,当所有的过往烟消云散,当所有的呐喊无关彷徨。唯有结局返璞归真——惊觉无尘,而天下无心。
  • 这人有点猛

    这人有点猛

    “嘁!那小子的口气好生狂妄!”“对对!大言不惭,本事没多少,还成天幻想着摘星揽月……”“靠!一看就是修仙界里的败类!!滚一边去!”少年自然听到这些人的指指点点,不过他也毫不理会。毕竟古人有言,世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置乎?应当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于是,少年始终抱以乐观的心态,面带着微笑,转过身,随手从天上抓来一颗星辰,丢了过去。“轰!”从此,整个世界塌了半边。
  • 情同你缺一不可

    情同你缺一不可

    身为千亿身价的豪门千金,竟然因为后妈而破产了!还迫于无奈和一个小穷鬼结婚了。老公对我着实不错,但我实在混不下去了!不行,我要离婚!终于,我被他逼到了墙边。他的手抵在墙上,脸靠过我的耳边。他像是有些不开心了,连周围的空气都变得严肃了起来。只见他带着点不满的口气对我撒娇道:“老婆,你是不是嫌我穷啦~”***新书原创,霸道型大恶臭直男vs狂傲粗野大小姐
  • 源道无名

    源道无名

    太虚之初,天地日月未具,混沌玄黄,辟鸿蒙,创阴阳,掌乾坤。混沌本无序,吾掌太初气,自此翱翔战天地。
  • 羽影传

    羽影传

    黑暗降临,邪恶重生,魔影再现,人族,异怪,魔物,妖族,影族……,各种族为了生存,只能跳进巨大的战争漩涡,没有人性的不明生物,将各族生灵带进不可抗拒的无边黑暗世界,是我行我素的入魔,放飞自我,还是维护人族不被奴役……
  • 楚浩,再见

    楚浩,再见

    因为家里没有能力供得上赵默涵读书,哪怕她考上了省重点大学,还是差点失之交臂。在一次机缘巧合她认识了楚浩。至今她还记得楚浩和他说的第一句话,“我让你读书,你和我结婚。”她点头答应了。领完证她也有过后悔,可是每次楚浩对她的好让她一步步沉沦。直到她回来了,赵默涵才知道,她已经爱上了楚浩。片段一:你能够拥有更好的幸福,是我给不了的幸福,涵涵,我们离婚吧。赵默涵想过他总会有一天会提离婚两个字,可是直到今天她真的听到了,她心痛了。片段二:楚浩,我要结婚了,祝福我吧。直到那天楚浩才明白,她再也不是当初那个听话的小姑娘了。她长大了。可是好像已经不再属于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