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185000000021

第21章 祸起荆州(3)

经过了两三年的整顿,年轻的孙权在张昭和周瑜的帮助下,终于稳定住了江东局势,并延续了他老哥孙策对荆州的攻略。建安八年,孙权进攻江夏,大破江夏太守黄祖,虽然没略下城池,但也带给荆州不小的压力。之后数年间,江东与荆州争战不断,这或许转移了刘表的战略焦点。

其次,刘表也确实是老了,根据历史记载,刘表此时只剩下不到五年的寿命(他自己当然不知道),他大概也想到了接班人的问题。他的两个儿子刘琦和刘琮能力和声望都不足,这使得原本是助力的刘备集团反而成了一种威胁。

请注意,这一点相当重要。

大概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刘表将刘备从南阳调了出来,改驻于与襄阳一水之隔的樊城。刘表经常邀请刘备一同喝酒吃饭,讨论天下大事,表面上是与刘备亲近,实际上却是节制其手上的兵权。

在某一次宴会上,如厕归来的刘备朝刘表发了一通感慨:"刚刚我去厕所,结果发现大腿内侧都生出脂肪来了。小弟我向来身不离鞍,大腿从不长肉,现在太久没有乘马,大腿竟变粗了。唉!岁月如梭,转眼我已是年纪一把,却啥事也没干成,可悲可叹啊!"

然而刘备这么明显的"髀肉之叹"暗示,并没有打动刘表,刘表从此再也没有让刘备领军。更糟糕的是,那些阴险的亲曹派们还打算来个斩草除根,除掉刘备这枚眼中钉、肉中刺,准备一劳永逸。

杀阵由蒯越、蔡瑁主导,打算利用一场宴会砍下刘备的项上人头。但刘备也不是白痴,他察觉到了这股不同寻常的杀气,随即尿遁逃脱。

话说刘备乘着"的卢"马逃离襄阳城,却在城西一条叫檀溪的河流中陷住马蹄,动弹不得。眼看着杀手转眼追至,他别无他法,只好对马儿说:"马儿啊马儿,你快些跑,现在情况万分危急啊!"岂知这不是办法的办法竟然奏效,那马一跃而起,竟有三丈之高,一举渡过檀溪。

刘备随后转乘小船渡过汉水。船到河中,杀手们才追到,却只能在岸边假惺惺地呼喊:"左将军啊左将军,你慢些走,我家主人请你回去喝酒……"

这段"跃马檀溪"的记载,被西晋人孙盛斥为"世俗妄说"。他认为以刘备寄人篱下的弱势处境,如果真的遇到这种变故,又怎能安然活到刘表去世呢?

笔者也觉得,"的卢跃马"这段情节虽然精彩,但也确实太过于传奇,很像是市井传言,不过蒯越、蔡瑁意图谋害刘备,想来未必是虚构,刘备是亲曹派夺权的最大障碍,用点阴狠手段也在情理之中。

总之,经过这场九死一生的逃命后,刘备起了戒心,亲曹派们找不到机会下手,于是双方维持了一段表面上的和平。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大约是三到四月间,曹操发兵北上,远征盘踞于今天渤海湾北面的乌丸以及袁尚、袁熙兄弟,刘备抓住这个最后的机会,积极游说刘表发兵北伐,却被后者拒绝。

等到当年九月曹操平定辽西郡班师之后,刘表才猛然醒悟,对刘备感慨道:"唉!可惜当初没听你的话,错过了这个大好机会。"

刘备当时心中必然是脏话一堆,但他看着垂垂老矣的刘表,还是温言安慰道:"现在天下大乱,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战争,如果以后能把握住机会,这次的错过就不算可惜了。"

刘备的话在理论上是没错的,但在现实中却未必行得通。要知道,幸运女神很少会对一个人伸出两次援手,至少在那个时空中,她没有给刘表和刘备第二次机会。

历史的巨轮继续向前转动着,刘备终于来到了那至关重要的一年--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那一年,刘备四十七岁。

第三势力

建安八年博望坡一战之后,刘备与刘表的关系渐行渐远,再加上亲曹派在一旁虎视眈眈,客居荆州的刘备就如同汪洋中的一条小船,在险恶的政治风浪中孤独地摇曳着。

当然,这不完全是事实。刘天王可以没有钱,可以没有地盘,可以没有军队,甚至可以什么都没有,但就是人气高得人神共愤,再加上他击破曹军的威名,令万千荆州少女、英豪为之疯狂,前来报效者不计其数。

大概也就是这个时候,刘备收了一个十多岁的孩子为义子,从此之后,那孩子便从"寇封"摇身一变成了"刘封",成为日后刘备阵营中的一员猛将。

此外,一个名叫魏延的年轻人也在此时加入刘备阵营。他无钱无势,更没有一个当歌唱家的爹为他撑腰,总之没有任何背景可以依靠,所以他只能从一名小兵干起,靠着自身的勇猛和干练,一步一步往上爬。

以上两人在接下来的故事中,都有着很重要的戏份。

经过曹操、袁绍阵营的洗礼,刘备除了组织民众、招揽豪杰之外,也开始明白拥有士人的支持是何等重要。于是,他开始对士人下手,其所瞄准的目标,是除刘表,蒯、蔡以外的第三股势力。

前面几节曾经说过,襄阳小朝廷在蒯、蔡家族的控制之下,重要的位置几乎都由荆州的"亲曹派"所担任,非荆州本籍而能进入决策圈的,就只有一位叫傅巽的仁兄而已。

至于其他北方来的流寓之士,包括刘表的老乡王粲、伊籍等人,刘表虽然能提供良好的经济援助,但却无法加以任用。这些赋闲在野的北方士人,加上另一些同样无法挤进蒯、蔡小圈子中的荆州本地士人,在襄阳一带组成了一个广大的人力资源库,为刘备提供了巨大的发挥空间。

其中比较主动的是伊籍,他老早就和刘备眉来眼去了,约定假设有一天刘表死翘翘,我们便如何如何。

但其他士人就相对保守了一些,即便刘备此时已是闻名天下的大人物,但要和这些士人搭上线仍然需要有个人从中搭桥。而刘备的运气实在好得没话说,他一到荆州,这位"红娘"便自动找上门来。

这个人的名字,列位都很熟悉,他便是徐庶。

徐庶,字元直,是豫州颍川人士,估计出身非常低微,加上年轻时不学好,因此只能搞些游侠之类的暴力活动。有一次他出面替人报仇杀人,结果被官府逮捕,他坚决不出卖同伙,于是官府将他在绑在市集上,打算凌迟处死,结果他的同伙们劫法场,救了他一命。

经过这一番生死轮回之后,徐庶茅塞顿开、洗心革面,走进学校读书,决心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然而同学们都知道他有前科,因此十分鄙视他,不愿跟他来往。徐庶也不埋怨,经常是一个人承担所有的打扫工作,认真学习,最后终于变身成为优秀学生。

徐庶跟老乡兼同学的石韬相当要好,两人一同念书,然后又一齐躲到荆州避难。然而徐庶外地人的身份,再加上那段荒唐的少年时光,使得他在襄阳小朝廷里得不到发展,但却与同样混过黑道的刘备气味相投。

刘备刚到新野的时候,徐庶便兴冲冲地跑去找刘备,刘备也相当欣赏这位小弟,两人一拍即合。就这样,徐庶在刘备帐下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而借由徐庶,刘备也与荆州士人搭起了第一道友谊的桥梁。

徐庶在刘备帐下并没有正式官职,博望坡之役能不能为徐庶记上一笔功劳也不好说,但徐庶牵线搭桥的本事却是没的说。透过徐庶,刘备搭上了另外一位身份更高的名士:司马徽,号水镜先生。

司马徽同样是豫州颍川出身的经学大师,流亡至荆州避难。刘表认为这种人只是"书生腐儒",不值得大用。

到了襄阳后,司马徽深居简出,主要以务农为生(毕竟还要吃饭),同时也开班授课,并从事一些"人力银行"的工作。在他门下挂名的学生包括荆州本地人向朗以及益州来的留学生尹默、李撰等人,估计诸葛亮、徐庶、崔烈、石韬、庞统等人,都是班上的高级旁听生。

司马徽虽然在学术和评论界人望很高,但对刘表却成见很深,因此他旅居荆州期间不要说当官,连政治评论都不愿意发表,凡是有人向他请教,他都只说"很好",连有人说自己儿子死掉了,司马徽也说"很好"。

后来司马徽的老婆实在看不下去了,就跟老公说:"人家有问题请教你,你就应该好好为人家论证辩明,什么都说很好,这成什么样子?"

司马徽听完点点头,对自己的老婆司马夫人说:"你这样说也很好。"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好好先生",在面对刘备的询问时,却给出了非常中肯的建议,他表示:自己只是一介儒生,不值一提,而荆州地区最优秀的人才,是他的两位高徒--卧龙诸葛亮与凤雏庞统。

在司马徽的建议之下,建安十二年底,刘备进行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场拜访。

三顾茅庐

对于刘备来说,建安十二年是充满不确定的一年。他和刘表的关系随着刘表健康的恶化日渐疏远,襄阳城内亲曹派的动作频频,他只能坐困樊城,眼睁睁看着曹操一统河北。

那一年,孙权又对江夏发动了一次大规模攻击,必然又给亲曹派们制造了更多"连曹制孙"的说辞。

另一方面,刘备的长子刘禅也正巧在这一年出生。对于已经四十六岁的刘备来说(东汉时期,人的平均寿命只有二十二至三十岁,此时的刘备已算得上是"老朽"了),能再拥有一个儿子,是一种希望,但同时也是一种压力。

就在这种内外紧张的情况之下,安逸了好几年的刘备,再一次绷紧神经。他需要一个更加强力的顾问,做出更有效、更完整的规划,因此当徐庶、司马徽都把青眼抛向一个叫诸葛亮的年轻人时,刘备愿意放下长辈的身段,亲自前往隆中拜访,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顾茅庐"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也成为后世那些清高的读书人公认的最高等级的求职待遇。大家都希望未来的老板亲自捧着大笔钞票与合同送上门来,三请四求地拜托自己去工作。而自己勉为其难地答应之后,还不忘交代家人一句:"唉,我不得已出山处理一些俗事,你们要好好照顾庄稼,待我成功之后,再归隐田园。"

当然,这样的戏剧性情节是小说家、戏曲家渲染后的结果,历史上所谓的"三顾",记载得非常简单,甚至还充满了争议。

易中天教授在他的《品三国》中,对究竟是诸葛亮自己送货上门,还是刘备主动邀请,有过详细的论证。那么他说得对不对呢?笔者只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以下的叙述,是笔者依据史实,经过合理想象,对整件事情拼凑出的大概经过,列位可以作为参考。

接下来不妨让时光倒流,首先退回到十五年前。

初平至兴平年间(大约公元193年至195年),中原局面混沌不明,袁绍和公孙瓒在北方鏖战,曹操在南线痛宰袁术之后,调转枪头向徐州陶谦开刀,刘备以"救世主"的身份来到徐州,但仍然抵挡不住曹操猛烈的攻势。受到战乱的波及,徐州百姓纷纷向南方逃亡。

当时琅琊郡阳都县一户姓诸葛的人家也沦落为战争难民,这户人家算得上当地的小士族,早逝的家族族长诸葛珪曾担任泰山郡丞,弟弟诸葛玄没有担任官职,但大约曾在洛阳士族圈中打过滚,因此和袁术、刘表都有点交情。

诸葛珪的长子诸葛瑾小时候曾经到洛阳留学,对于经学有一定的造诣。当曹操攻打徐州时,诸葛珪早已去世多年,于是诸葛玄便与二十岁的诸葛瑾担负起家族领导的责任,但叔侄二人对避难路线却有不同的意见。

经过激烈的讨论和权衡之后,诸葛瑾带着继母渡过长江,来到扬州吴郡一带定居。而诸葛玄则带着十三岁的侄子诸葛亮、诸葛均以及两个侄女,前往寿春投靠袁术。

从此,诸葛家族被一分为二。

当时袁术正欠缺人手,见到还有点经学背景的诸葛玄前来投靠,自然是大喜过望,二话不说就任命诸葛玄为扬州豫章郡太守,差遣他到扬州西南边的豫章郡上任。

这看起来似乎是个不错的安排,但问题是当时豫章郡压根儿就不在袁术的势力范围之内。不久后,东汉中央政府官派(记住,是官派)的豫章太守朱皓前来上任,诸葛玄这位冒牌太守没办法抵抗,只好带着家中子弟向西逃亡,投奔另一位老友刘表。

如同对待其他流寓之士一样,刘表虽然没有授予诸葛玄任何官职,但仍提供了相当不错的经济支援,于是诸葛一家便在襄阳西面的隆中县定居了下来,过着耕地、读书的平淡生活。

于是,年少的诸葛亮也就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成长起来,并且与一票流寓青年如孟建、徐庶、石韬、崔州平等人渐渐形成了一个学术小圈子,互相切磋学问,彼此标榜。

随着年纪渐长,诸葛亮的才能在圈子内也越显突出。他身材高大,气息深长,常常见他在清晨黄昏时抱膝长啸(有人认为可能是在练习某种道家心法)。他头脑也相当聪明,研究学问虽不像其他人那么仔细(观其大概),但对于纲领性的东西却掌握得很好,属于那种重思考推理而非死记硬背的学生。

他曾经向他的同学们放出狂言,说在座的各位以后为官,应该能做到刺史、郡守一级的位置。然后他以管仲、乐毅自居,换言之,就是王霸之佐、逆转之材。

徐庶、石韬等人不但没有因为这些"狂话"而把诸葛亮修理一顿,还纷纷表示同意,可见诸葛亮的自负多少是有真才实学来支撑的。

事实证明,诸葛亮除了对自己的才能有清醒的认识之外,对朋友们的才干也能做到心中有数。他所给出的预测在后来大都一一应验,就拿他所结交的四君子来说,当中除了崔州平,其他三位都相继步入政界。

石韬,字广元,据《魏略》记载,建安十三年,曹操占领荆州后,他与徐庶一起来到北方,"至黄初中,韬仕历郡守、典农校尉"。诸葛亮可谓眼光独到,在隆中时就预见石广元可官至郡守,即太守。同时,这也从侧面说明当时的魏国在干部的任用上,基本上能做到人尽其才。在考察干部的德才上,是公允的,跑官、买官的现象应该不会很多。

孟建,字公威。据《三国志》记载:"恢卒后,汝南孟建为凉州刺史,有治名,官至征东将军。"孟公威在凉州刺史的岗位上干得不错,有不俗的口碑,因而升至征东将军,相当于省军级干部。

再来看徐庶。诸葛亮在四位好友中,对徐庶尤其看重,评价甚高。他在成名后多次提到徐庶,说"后交元直,勤见启诲"。可见在这个小圈子里,徐庶对诸葛亮的影响和帮助最大。

与现如今的大学毕业生一样,那时候的学子们,毕业之后同样面临就业的问题,徐庶自然不能免俗。因为客居荆州襄阳,他首选的工作单位,当然是管理荆州地区的最高权力部门。荆州牧刘表对徐庶也有所耳闻,专门写信给他,表示愿意聘请他出仕。徐庶在荆州政府内观察了几天,觉得刘表不是自己理想中的领导,便留下一封辞职信走人了。

后来徐庶投奔了刘备。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令刘备大喜过望,刘备盛赞他有王佐之才,可惜他因为曹操挟持了他的母亲而不得不去往曹营,临走前他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对上述这一段进行了相当精彩的描写,即"走马荐诸葛"。

按照《魏略》的说法,太和年间(魏明帝曹睿年号),也就是公元227年至233年,徐庶还在世,数年后病卒,有碑在彭城为证。

也就是说,如果不是曹操从中作梗,徐庶在刘备手下极有可能做到地位仅次于诸葛亮的高官,可惜运气实在是差。

书归正传。"流寓青年军"中的徐庶首先在刘备这边找到了工作,对于他的同侪而言,追随刘备当然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徐庶也很够义气,在刘备面前大力称赞自己的好友诸葛亮,并建议刘备亲自前往隆中拜访。

同类推荐
  • 撒切尔夫人给女人的13堂智慧课

    撒切尔夫人给女人的13堂智慧课

    2013年4月8日,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去世,享年87岁,引发全球媒体的关注。英国首相卡梅伦表示:“听到撒切尔夫人离世的消息,我十分悲伤。我们失去了一位伟大的领导人,一位伟大的首相,一位伟大的英国人”,“她不仅领导了英国,更拯救了英国”。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声明称,美国失去了一位“真正的朋友”。法国总统奥朗德表示,撒切尔是一名伟大的人物,她在英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
  • 中国20位魅力女主播的人生智慧

    中国20位魅力女主播的人生智慧

    女人成功靠什么?靠长相?靠男人?靠靠山?不,女人成功要靠自己的智慧。本书将为您展现华语媒体中最优秀的女主播柴静、周涛、侯佩岑、朱丹、李艾等20位魅力女主播不同于荧幕前的别样生活,展现她们身上动人的闪光点,带给读者美丽一生的智慧法则和人生启示。
  • 告诉你一个居里夫人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居里夫人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居里夫人的故事》从居里夫人的儿时生活写起,一直写到她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为人类做出的卓越贡献,再现了居里夫人坚毅、勇敢、热忱的品质和为科学事业而奋斗的一生,旨在让广大青少年朋友能够真切地了解这位伟大科学家坎坷而的人生历程,铭记她为科学事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 人生若只如初见:纳兰容若词传

    人生若只如初见:纳兰容若词传

    清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大雪已经落了好几天,把整座北京城都给笼上了一层银白色的幕帏,千里冰封,连紫禁城金黄色的屋顶也都被雪白的雪给覆盖住了,宫殿变得像雪塑冰雕一般,褪去了往日的巍峨雄伟,带上了一些别样的晶莹洁白。覆雪的屋顶蜿蜒着,从紫禁城一直延伸到四周的寻常民居上、花木上,在寂静的夜里勾勒出连绵起伏的曲线。在这些被大雪覆盖住的屋顶下面,有一处寻常的宅子,和其他官员的宅子相比,并没什么特别之处,一样的青砖青瓦,一样三进三出的四合大院。
  • 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

    5岁始习骑射,25岁以父祖“十三副遗甲”起兵;29岁费阿拉称王,58岁赫图阿拉建立后金称汗;60岁发布“七大恨”誓师攻明,63岁定都辽阳,67岁定都沈阳;68岁宁远一城不下,旋抱恨病逝。但是,努尔哈赤仍不失为一个成功的“创业者”。
热门推荐
  • 用整个青春换一颗葡萄

    用整个青春换一颗葡萄

    姜妤心底有个秘密,藏了二十几年,那个秘密深到连她自己都不知道。直到很久很久以后,她才有幸意识到了那个秘密。“陆然,我心底藏了一个好久的秘密,是关于你的,你要不要听啊?”“陆然,我喜欢你啊。你要不要跟我在一起啊?”男孩眼神温柔,冲着她意味深明咧嘴一笑,“姜妤,其实我也有个秘密藏在心底很久了,好巧啊,那个秘密跟你的秘密是一样的……”当下流行着一句话,如果一个女孩带你去看周杰伦的演唱会,那么就等于她带你看她的整个青春。而陆然庆幸,姜妤的整个青春是都是他。
  • 穿越之傻王爷

    穿越之傻王爷

    她,生为杀手,却一心想要田园山水般的生活。每天打打游戏,种种花,遛遛狗是她的梦想。结果在她情窦初开看上自家老大的时候,她那老大一颗子弹送她上了西天……不爱我也不至于要杀掉我吧?!幸亏老天待她不薄,给了她第二次生命,让她成为了官家小姐。没等她享受完大小姐的惬意生活,便宜老爹又匆匆忙忙的把她嫁给了傻王爷……什么?傻王爷?傻王爷好啊!叶欣两眼放光,傻王爷好调教,她最喜欢养成游戏了……只不过这个傻王爷,看起来怎么有点眼熟?
  • 万龙朝珠

    万龙朝珠

    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一座屹立万年的宗派,一条虚无缥缈的修仙路。不经意间,他们碰撞在了一起。是迸溅出徇丽多彩的火花?是倒在仙妖魔战争的路上?谁将为仙?来自天外的一个不知名珠子。一种不为人知的血脉。千年的谋划,万年的阴谋,谁主沉浮?万龙朝拜!造就一段热血的传奇!本书属于慢热型,耐心阅读,精彩稍后呈现!
  • 道神无极

    道神无极

    这世上有两种神。一种先天地生。另一种后天地生,我们称之为道神。故事便由此展开。
  • 一点

    一点

    我不知道今天什么人让她这么不高兴,也可能又快到生理期了,反正一个月总有几天不高兴。我拉了拉被子,把自己裹得更严实些……
  • 我的美女保镖老婆

    我的美女保镖老婆

    突发爆炸,王牌杀手“百变魔龙”杜锋意外殒命,灵魂离奇附身到本是刺杀目标的风流公子哥赵俊身上得以重生。“呸!你是锋哥的耻辱,投胎前别忘了杀你的人叫风铃!”“哼,想杀他,先问问我夏雪答不答应~!”当昔日的杀手情人碰到如今的保镖老婆,已化身为赵俊的杜锋该如何面对?“靠,老虎不发威,你们当我是病猫啊!”赵俊怒吼一声,经过“帝王一号”改造身体的他开始了彪悍的都市传奇之旅。
  • 仙门遍地是奇葩

    仙门遍地是奇葩

    原来仙门竟是这般不以为耻,当真是脸皮厚到极致。师傅喜欢徒弟,徒弟却为魔界鬼祭哭得死去活来。好一个郎艳独绝,遗世独立的灵澈仙人。又好一个不知羞耻,仙门之辱的徒弟。不愧是仙门之境,遍地奇葩,魔为仙成仙,仙为魔堕魔;不疯不魔,不魔不仙(ps:纯属瞎七八扯,毫无逻辑。)
  • 仪修晚爱

    仪修晚爱

    仪修拖着行李箱盲目地走在大街上,此时她才知道人生地不熟的艰难。时值八月,星城如煮开水的锅,到哪都是热的。她穿越在大街小巷,又热又累。过人行横道时没注意路灯已经转红,她此时心里正捉摸着是继续找工作还是先到李丽那里去。一辆疾驰的汽车撞飞仪修的行李箱后骤然停下。……
  • 老俞无沙

    老俞无沙

    人与人之间,要么,是灵魂的住客,要么,是生命的过客。一个执着于爱的故事,一段用青春去流浪的经历。两个有着共同心意的人,彼此相互理解,相互走过漫长的6年。他是老俞,来自北京的大学教授,熟悉中、英、日三国语言,却在工地上做着苦工,她是无沙,她在一无所有时遇见了他,与他一同在工地上做苦工,在街头上弹唱谋生,他与她之间既是知己,也是相互的依靠。这是一段关于他与她6年的故事。
  • 封剑无双

    封剑无双

    一把剑,一壶酒,一袭白衫,拖着虚弱的身体,一步步的从现实之中走向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