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
穆王将征犬戎,祭公谋父谏日:“不可。先王耀德不观兵。
夫兵戢而时动,动则威,观则玩,玩则无震。先王之于民也,懋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乡,以文修之,使务利而避害,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
——《周语上·祭公谏穆王征犬戎》
【要义】
耀德,是指彰明美德,“耀”即明。观兵,指炫耀武力,“观”即显示。夫,发语词,无义。戢(ji),意为聚集、收藏。威,指威力。玩,指轻慢,引申为滥用武力、穷兵黩武。震,指震慑力,使惧怕。懋(mao),指勉励、鼓励。厚,指敦厚淳朴。性,指性情。阜(fu),指富、大、多。器,指兵器农具之类的东西。明,指阐明。乡,指处所、地方。文,指礼法。
滋大,指发展壮大,“滋”的意思是增益、加多。
约周穆王十年(前967年),西周穆王为了振兴王业,想要征伐犬戎。
祭公谋父以“先王耀德不观兵”立论,表明为国者要以德服人,不可滥用武力,劝谏穆王不要攻打犬戎。
祭公“耀德不观兵”的思想发轫于周公“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明德慎罚”的德治思想。后来孔子继承其观点,主张“为政以德”,他在《论语·为政》中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孟子则发展成为仁政思想,反对滥用武力。汉人在总结治国的历史经验时,以这一思想为基础,提出“以德为主、以刑为辅”的治国手段,这一手段为以后历代遵循,产生了深远影响。另外,祭公在“耀德”的问题上,非常强调美德的修养,要求人们必须净化内心世界,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诱惑。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只有以内在的美好德行做基础,才能得到人民持久的拥护和爱戴以及其他国家的友好和帮助,而强权和武力带来的只能是仇恨和战争。
【故事】
西周时,周昭王南巡,劳民伤财,激起了人民的怨恨。
楚人想了个办法要惩治周昭王。他们在周昭王准备渡汉水的时候,让昭王坐上一艘用胶水粘成的船。结果船到江中不多一会儿,胶便溶了,船身解体,昭王沉水而死。于是穆王即位。当时周王朝的国力衰弱,也得不到外族的尊重,已经五十多岁的穆王虽然年纪不小,但颇有雄心,一心想振兴王业,便采用了穷兵黩武的政策,准备以犬戎没有按时进贡为罪名去攻打它。
祭公谋父听说这件事后,便劝谏穆公说:“大王啊,不可征伐犬戎!
从前的圣王们都是彰明美德而不炫耀武力。如果平时聚集武力但只在必要时使用,那么一动用就会显示出威力而使别的国家敬畏顺服;而如果轻易地炫耀武力,就是穷兵黩武,穷兵黩武就会失去原本应有的震慑作用。所以,周公在歌颂武王时说:‘把那干戈都收藏,把那弓矢收进囊。我们将美德崇尚,广施仁德于四方。永保祖上美德啊,真是贤明周王。’从前的圣王们对于百姓,总是勉励他们修正德行,从而使民众的性情敦厚;为他们扩大财源,使他们富有,而且使他们的器物用具都能得心应手;为他们明辨利害关系,用礼乐文治来教育他们,使他们能趋利避害,这样他们才会感怀君王的恩德而畏惧君王的权威。这就是从前的圣王们的基业能世代相承,而且不断壮大的原因啊!”
“到了武王时,不但继承了前人的美德,而且更加仁慈和善,百姓无不欢欣喜悦。而当时的商纣王却为人民所痛恨,民众不能忍受他的残暴统治,都乐于拥戴武王。这样,武王才不得已而出兵讨伐纣王。由此可见,先王使用武力,完全是因为忧虑民众的疾苦,而为他们排忧解难、清除祸患呀!而在对待番邦的问题上,也是以我们的礼乐文德去感召、教化他们,”
“现在,犬戎的两位君长去世了,他们的继任者已经按照礼制来朝见了天子。而大王却要以没有按时进贡为罪名去攻打它。这岂不是背弃了先王们的遗训,败坏了自己的美德吗?这样滥用武力肯定是要失败的呀!”
面对祭公的谏劝,周穆王竭力为自己进行辩护。他认为自己使用武力是为了振兴王业,所以是合乎道义的、是正确的。针对他的辩解,祭公又说:“区分正确地使用武力和穷兵黩武、滥用武力的时候有两个标准需要遵循:一是看对百姓是否有利,能否解除百姓遭受的苦难,受到百姓的拥护;二是看是否遵守礼制,即看是否是正义的战争。现在这两个条件我们都不具备啊!”
但穆王没有听从祭公的正确意见,还是执意出兵征伐了犬戎,结果大败而归,伤威毁信。从此以后,周围的番邦再也没有朝见周天子,周朝也就继续衰落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