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697200000017

第17章 建文帝——龙颜曾此着袈裟(1)

(一)永无止尽让皇帝

现在,每到周末,常有很多去往东明山登山健身的人,走得多的,也还是那条山道。但是不管墙里墙外哪条道,上山下山,东明寺都是必经的交汇之处。一直以来,东明寺最为人所称道的,便是与建文帝那一段似是而非不得知的渊源了。那个故事,六百年来在这片竹林里和那万节琅玕耳鬓厮磨,到现在,不管是真是假,断了骨头连着筋,都已经是东明文化不可分割也无法回避的一个部分了。

建文帝的传说,安溪当地已经世代流传了许多年,口耳相承,版本也纷繁芜杂,目前正式出版的文集中明文讲述的大致有俞建中先生主编的《苕溪轶事》“东明山与建文帝”,以及康烈华先生所着《安溪乡土文化》“建文帝避难东明寺”,综观两篇文字,内容大同小异,也许都是以最原始的张长工先生所主编的《余杭风物》中所载为蓝本。该书出版于1982年,其中收录有已故的乡土文化学者姚今霆先生所撰《东苕溪上一古镇》以及胡正陶先生整理的安溪民间传说《建文帝与东明寺》。其中胡正陶先生整理的版本是根据东明寺老僧周连庆师父口述而成,在非官方记载上算是第一手资料。周连庆师父原是新昌人士,生于前清光绪十二年(1908年),逝于1987年,自幼在东明寺出家为僧。新中国成立后,因为破除封建迷信运动,安溪镇上的寺庙庵堂悉被砸毁,僧尼被解散迁走,他也还了俗,但是他并没有离开东明山。再后来,山下兴建了国营单位南山林场,老人便在林场挂了职,留在山上看山终老。镇上老一辈的人们谈论起这位连庆师,口吻中总是带着一份且敬且爱,那时搞人民公社,什么都是公家的,山上的一草一木也不例外。可是烧茶煮饭总要日用柴火啊,于是很多人就跑去东明山偷偷地捡拾竹木,连庆师虽为看山人,却常常对那些贫苦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大抵佛门子弟慈悲为怀,所爱总在弱小之民。

建文帝的故事,东明禅院的寺僧代代相传,周师父也是自小从他的师父(东明寺被焚毁之前最后一任住持延龄禅师)那里听来的。胡正陶先生近三十年前采访周师父时,他已年逾古稀,却到底曾是修行过的方外之人,久历红尘依然耳聪目明,没有平常老人那般的昏瞀不济;且他老人家记性极好,先师口传于他的故事,情节、诗词、时间年月乃至人名地名,都不曾记岔。“采访结束了,老人絮絮地说:‘老胡啊,你能来,我真是好高兴,再不把这个传说记下来,我就等不住啦,说不定哪天就带走了!’”胡正陶先生在附在正文后面的采访手记中最后这样写道。

如今纸字都在眼前,而斯人已成逝水。那就把东明寺最后一位寺僧所口述的传说码成铅字,让这个故事世世代代地传下去吧。也许有人会觉得可笑,也许不会有人再读,可是只要东明寺在,这个传说就不会断。现笔者完整引述如下,也权作一份对民间文化传承者的悼念——

明太祖朱元璋的太子朱标,在洪武二十年(1392年)死了。朱元璋为谁来继承他皇位这件事真是伤透了脑筋。因为他自己和尚出身,很迷信相术卜易,看到长孙朱允炆的头颅稍偏,性格又柔弱,觉得他以后成不了大器,难以继任皇位。但是还是要试一试允炆的才学。有一天,太祖和皇长孙对对子,他先出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朱允炆皱了皱眉头,答下句:雨打羊毛一片膻。朱元璋听了有些闷闷不乐,当时四子燕王朱棣在一旁窥测出了太祖的心事,便应上一句:日照龙鳞万点金。朱元璋听了大为赞赏——一副对联就显示出了允炆和燕王才华的悬殊。

可是他虽然赞赏燕王才华,心中又有一个难以言喻的症结:他早年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决战,陈友谅部被他所歼灭,陈友谅临死前狂呼:朱元璋,我今生不能做皇帝,死后也要投胎到你家夺你的皇位。后来朱元璋建立了明朝,果然梦见陈友谅来他的皇宫,梦醒闻报四皇子朱棣出世,从此朱元璋一直把朱棣当做是陈友谅投胎,是来夺他皇位的,故而心生疑忌,百般戒备。一日,他为了谁来继任皇位的问题召集群臣商量,想听听大臣的意见,故意试探说:朕想立燕王为皇储,如何?大臣们极力反对,力谏“皇孙现在已经年富力强,又是嫡出,孙承嫡统,古今通礼,应该立皇孙为幸!”朱元璋在犹豫不决中就顺水推舟,纳谏立了朱允炆,并说“有赖大臣们扶持”。洪武三十一年,太祖崩,遗诏皇孙朱允炆继位,改年号建文。可他没想到,这一决策,竟酿成了明朝骨肉相残的千古之恨。

与建文帝相反,有帝王之才而没有帝王之德的燕王朱棣,对自己没能继承皇位怀有切齿之恨,不久就暴露了他谋皇篡位的野心。他只花了四年时间,就起兵南下夺了建文帝的皇位,称明成祖,改年号永乐,并把当年向太祖进谏立允炆为太子的大臣都斩首。当年燕王起兵,建文帝碍于叔侄情分只守不攻,守不住则退,这一美德的误用导致了他最终的败走。在燕王攻入南京金川门后,建文帝欲拔剑自刎以殉社稷,少监王钺伏地忙奏:“陛下岂可就此轻生?太祖军师刘伯温曾有遗言,‘后宫有一对黑门,平日紧闭,非到皇孙大难临头不可打开’。现在已经到时候了,不妨打开一看。”建文帝听了将信将疑,但是确已走投无路,只得带着大臣们去往后宫。打开黑门一看,只见墙上挂着一幅画,一条被割了须的黑龙骑在一条留着长须的黄龙身上,暗示着建文帝的帝位被燕王所夺。群臣见了都大惊失色,又见一只铁柜放在中央,打开一看,里面放着三张度牒,一张名“应文”,一张名“应能”,一张名“应贤”,还有袈裟、僧鞋、僧帽、剃刀,还有红书一张,上面写着从鬼门穿地道而出。建文帝看了直摇头,叹息道:“数该如此啊”——应文,即指建文帝自己;应能,是吴王教授杨应能;应贤,是监察御史叶希贤。然后,翰林院编修程济就取了剃刀为建文帝祝发,三人除下衣冠,披上袈裟,藏好度牒,命人纵火焚宫后,从地道逃出。道内塞满了灯芯草,他们用火将草点燃,地道内蜈蚣蛇蝎都触火而逃了。地道外通水道,逃到外面已是薄暮时分,有一条小船正候着,船内有一位道人出来迎接:“贫道王升,昨夜太祖托梦,命我前来接应陛下。”王升就带着建文帝一行到神乐观稍事休息,并为他们洗尘压惊。从此,建文帝开始了流亡生涯,与他风雨同舟的共有四人,程济扮道人,余者都为和尚。翌日凌晨,他们开始启程南下。

原来这一切,都在刘伯温的神机妙算之中。回想朱元璋当初命刘伯温督建南京城,竣工之后,他巡视城墙,见宫城巍峨壮丽,十分欣喜,问刘伯温:这墙,敌人攻得进来么?军师答:城池固若金汤,除非燕能飞越。朱元璋对这句话的含义当时无法领会,而“天机不可泄露”,刘伯温也不便说明。建文帝登基后,南京城还流传着“莫逐燕,逐燕日高飞,高飞上帝畿”的童谣,其中的“燕”字指的便是燕王,后来句句报应。

话说建文帝一行人沿着宁杭古道逃出京城,历时月余,那日正好来到东明山——那时还不叫东明山,而叫古道山,山上的寺庙叫古道寺——正当紫微高照,东方发白,环顾此山,坐北朝南,气势雄伟,俨然好似一副金龙坐椅:中间冈峦横卧,恰似龙椅靠背;东西两尖峰高耸入云,宛如龙椅犄角;两峰又自北而南,连绵形成一对龙椅扶手;更有古刹寺庙坐落正中,寺前千级台阶,回旋而下,与金銮殿无异;来自天目山的苕溪自西向东缘山蟠曲,有如长龙。于是建文帝感叹说:柳暗花明又一村,上苍赐我一天然行宫也。程济等人也一致认为此山重峦叠嶂适合隐居,便决定在此落脚。

且说建文帝他们到达东明山的时候正值拂晓,预示黑暗即将过去,黎明即将到来,于是那之后古道山就改名为东明山,古道寺也改成了东明寺。建文帝在寺内出家,程济在后面大遮山上的群仙观出家,守卫着东明寺的后路。在东尖峰背后远约300公尺的半山腰处,有一块平坦如台的大岩石,横卧在悬崖峭壁上,与东汉严子陵的钓台很相类似,故而也叫“钓鱼台”,那里是建文帝和程济商谈要事的地方,因程济道长总是严格遵守君臣之礼先到那里候驾,所以也叫“望君边”。建文帝还在东明寺后挖地道,通往山后密林,以防万一。至今东明山后那片山林依然沿用“皇窠里”这个名字。寺庙里世代相传,传说建文帝还在东明寺内倒插了一棵牡丹、手植一棵丹桂,牡丹是花中之王,倒插即本末倒置,比喻燕王夺政,正统逊国。并说:如果我还有还朝之日,牡丹盛开,丹桂飘香。

后来,由于此地离南京实在太近,不宜久留,他们几人又离开去往福建、云南等更遥远的南方。明成祖追捕不到建文帝,很不甘心,且怀疑他已经逃亡海外,于是命令宦官郑和出海,特造大船六十余艘,随行四万人,沿浙、闽、两粤直下西洋。名为显示国威,其实是为追查建文帝的下落。东明寺内的僧人直到建文帝离开之后才知道他的身份,于是请画师画了他的像供奉在寺内。东明寺的大殿上,还悬挂着一副楹联:上联——僧为帝,帝亦为僧,一再传,衣钵相授,留偈而化;下联——叔负侄,侄不负叔,三百载,江山依旧,到老皆空。

建文帝走后三十年,没想到当明宣宗朱瞻基继位时,这棵牡丹果然绽放,桂花也开了,建文帝也果然在异地被召回京,安度晚年。当时情形是这样的:宣宗朱瞻基对朝廷内部的骨肉相残深恶痛绝,又想到自己的皇位是祖父从皇叔建文帝那里夺来的,皇叔至今还流亡在外,自觉对不起祖宗神灵,于是他颁诏让建文帝回朝安享晚年。

当时建文帝的随从都已相继去世,只剩下一个程济了,君臣二人不知道宣宗是不是真心实意,不敢贸然出面应诏。倒有一个老和尚,略知建文帝身世,妄想图一个安乐晚年,前去冒名顶替。宣宗听说皇叔回来了,带着文武百官出城迎迓,不料,当盘问起他宫廷中事的时候,他一无所知。宣宗便以欺君之罪将他斩首示众了,并再次颁诏全国,寻觅建文帝下落。这时程济认为,宣宗是真心实意在找皇叔,便亲自陪伴建文帝入朝应诏。宣宗依然带领一班大臣出来迎接,但是建文帝看着这班大臣,没有一个熟识的。进宫的时候,只见一个白发苍苍的公公,觉得好生面熟。仔细回忆,原来就是曾经自己身边的小太监。建文帝就叫他的小名,老太监被叫得莫名其妙,心想,我当差几十年了,宫里宫外都尊我一声公公,谁会叫我小名?建文帝上前道:我是允炆,你原来是我的少监,不认得我了么?小时候我们还一起戏耍,一次我吃一块鸡肉,掉在地上你还捡起来吃哩。老太监细细回想,似乎确有其事。他对宣宗说:建文帝右脚底有一块红痣,让我确认一下再说。次日他为建文帝洗脚,果然如此。至此,宣宗终于确定无疑,特建了长乐宫奉养建文帝,直到他寿终正寝为止。

以上就是东明寺本寺流传的建文故事。值得一提的是,笔者偶然发现民国十六年出版的《楹联宝库》一书里有收录东明寺的那副楹联,但是个别字与寺僧所传稍有差池:上联“僧为帝帝也为僧,一再传,衣钵相沿,回头可证”;下联“叔负侄侄不负叔,三百载,江山如旧,到眼皆空”。其中民国版上联衣钵相“沿”,现在作“授”字;另外,民国版作“回头可证”,与现在通行的“留偈而化”也有出入。如果按照时间来推算,当以《宝库》为先入为主,因为《楹联宝库》成书于1927年,尚算得清平世界,所录应该可信度更高;其次,从楹联的文义上来讲,似乎也是“回头可证”更连贯些。“留偈而化”——安溪当地传说是建文帝最后回朝安享余年的,那就显然自相矛盾了。不过文辞之事,或者偏重词华而轻了事实也未可知。09年的时候,浙江大学韩国研究所的陈辉老师在他的《东明寺公案》一文中又提出了“移花接木”说,举例云南武定县狮山正续禅寺也有建文帝手植牡丹的故事以及该寺也有“僧为帝,帝亦为僧,数十载衣钵相传,正觉依然皇觉旧;叔负侄,侄不负叔,八千里芒鞋徒步,狮山更比燕山高”的类似楹联一副,且狮子山上现有万株牡丹和芍药而东明山却没有。言下之意应该是认为东明山移了狮子山的花。不过究竟以哪家为尊,也是看读者见仁见智了。

诚然,这则传说,若按照GRE分析写作方法来攻击逻辑漏洞,很多地方都有待商榷。如果按照官方史料和生活常识来推理的话,更是每一句话都要打个问号了。然而史家秉笔直书的文献,流落民间,尚且会被重新阐释、演绎、解读,何况建文帝的故事连正史记载都模棱两可。当时明朝的许多资深官员和名望学士都对此事莫衷一是,如独步明末文坛的大文豪钱谦益在为赵士喆所编写的《有学集·建文年谱》作序时写道:“谦益往待罪史局,三十余年,网罗编摩,罔敢失坠。独于逊国时事,伤心扪泪,紬书染翰,促数阁笔。其故有三:一则曰《实录》无征也,二则曰传闻异辞也,三则曰伪史杂出也”。即说:他在国史馆供职三十余年,博览群书,唯独对于“建文逊国”一事不明就里无法书写,因为那三方面的干扰,自己无力为逊帝写一点文字,每思及此便觉大惭忍不住要伤心落泪;而同时期的《明史稿·史例议》下篇亦是提头便书:“明代野史之失实,无有如建文逊国一事。”可见当时人都未能弄明白当时事。

其实,即使当时真的有实录,考虑到永乐一朝的政治高压和严密文网,那些记载也肯定会被销毁。在各种史料中,关于明朝建文帝朱允炆的描述,不管自焚还是出奔、逊国还是殉国,基本都是“城破后,不知所终”这样一句语焉不详的话,草草为他传奇的一生画上了句点。深宫岁月二十年,堂堂正正皇长孙,大明朝的九五之尊,万丈雄心后万念俱灰,享尽荣华后一切幻灭,升沉与荣辱,去留和生死,那短短的帝王生涯到头来,水月镜花空好看,终不过是、今生如此算收梢。一个温文孱弱的书生皇帝,一个不计恩仇的少年天子,而今,所有关于他的一切,都像那被烈火焚烧过的故国宫殿,只剩下了轻烟和灰烬,模糊、飘渺,零落、萧条,在岁月的蹉跎里,人们的传说里,野史笔记的杜撰里,再难分辨。

关于建文结局,各个版本中,比较有影响的是《永乐实录》:

“四年六月乙丑,上至金川门,时诸王分守京城门,谷王橞守金川门,橞登城望上至,即开门迎,上遂按兵而入。诸王文武群臣父老人等皆宋朝。建文君欲出迎,左右悉散,惟内侍数人而已,乃叹曰:‘我何面目相见耶!’遂阖宫自焚。上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巾,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骏耶?吾来为扶翼尔为善,尔竟不亮,而遽至此乎!’”

同类推荐
  • 开厂记(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开厂记(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创业的酸甜苦辣只有经历过才知道,这篇散文讲述作者在赣州开厂的两年,用朴实的文字为读者真实展现创业的不易。
  • 秋天开花的梨树

    秋天开花的梨树

    本书收《秋天开花的梨树》、《边缘的感觉》、《心理误区——“试试看”》、《三字真言》、《门板》等杂文、散文、评论与小说。
  • 中国经典诗文集-宋词三百首

    中国经典诗文集-宋词三百首

    如果说“创造美是最高的乐趣”,那么,古代的中国诗人可以算是享受过美好人生的了。因为早在两千多年以前,中国就创造了美丽的《诗经》和《楚辞》;以后,中国又创造了更美丽的唐诗和宋词。而在四者之中,最美丽的要算后来居上的宋词。因为宋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时似乎比唐诗还更深刻,更细致,更微妙。
  • 徐志摩文集.2

    徐志摩文集.2

    《徐志摩文集:扫荡着无际的青空》收录了徐志摩经典力作,分为散文、书信和诗歌三部分。
  • 沧桑且踏歌

    沧桑且踏歌

    本书收集了作者创作的68篇辞赋,辞赋形式标准、风格清丽曼婉、用典恰当且富含深意、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可以看出坐着的写作功力,绝非一时寒暑所能成就。比如,《燕山亭·风筝儿》里初恋人儿之缠绵、《心相静》里句句有景、《劝酒行》里众多酒士喝彩的妙境,无一不写的有神有色。
热门推荐
  • 易蕊倾城,千玺夫君好腹黑

    易蕊倾城,千玺夫君好腹黑

    谁应了谁的劫,谁又成了谁的执念。那年,他十五岁,她十四岁。两人相遇,邂逅了这一世的不平凡。那年,他十七岁,她十六岁。两人重聚,注定了这一世的显赫。那年,他二十五岁,她二十四岁,两人相隔,考验了这段爱情的伟大。她不顾一切去寻他,到了他的那个世界,却发现,他正在举行订婚典礼。她对着他笑道:“千玺,我跨越千年来寻你,只为了我们的爱情能忠贞不渝。”他笑了,露出浅浅的梨涡,道:“蕊儿,待我褪尽一身繁华,便带你笑傲天下。”
  • 大师讲堂:蔡元培讲中国伦理学史

    大师讲堂:蔡元培讲中国伦理学史

    《蔡元培讲中国伦理学史》全书分绪论、先秦创史时代、汉唐继承时代、宋明理学时代四大部分32章,系统地介绍了我国古代伦理学界重要的流派及主要代表人物,并阐述了各家学说的要点、源流及发展。《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民国时期影响国人的大师著作)》是第一部系统整理和研究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发生、发展及其变迁的学术著作,阐述了从孔子到王阳明28位思想家的伦理思想,附录中列叙了戴震、黄宗羲、俞正燮三人的道德学说。
  • 清风笔记

    清风笔记

    简短的故事,不一样的人生经历,一个个小人物鲜活的故事,揭露人间百态,绝对让你感慨万千,黯然泪下。清风笔记是我在闲暇之余,根据社会的所见所闻创作的短篇、中篇小说,和自己一些感悟,希望大家喜欢,收藏。
  • 从散修到家族

    从散修到家族

    一个人穿越到修真世界,从散修到家族!!!!
  • 我爱你超过了生与死

    我爱你超过了生与死

    什么是爱?最为一个钢铁直女,段凉衣不懂,也不懂自己对严言的那种奇妙情感,死了有活,来回两世,段凉衣终于明白,原来爱就是“我可以为你付出一切,哪怕是我的生命”严言:“我不怕死,我怕的是我死了就不能待在你身边了。”段凉衣:“我爱你,直到天荒地老。”
  • 霸者无敌

    霸者无敌

    一个试图挑战天下第一宗门的普通少年,立志踏上武道之路。然而他不但资质欠佳,甚至连心智都远低于常人,被别人称为白痴,废物。可没想到连平凡都称不上的少年,其实却是刀法奇才!庸碌少年在濒死之时,偶得来自上古的刀魂传承,从此一飞冲天,震惊天下,以上古刀法,杀伐决断,霸气纵横,展开了一段热血复仇之旅。
  • 异界太混乱

    异界太混乱

    他叫卓明俊,是一位待业大学生,每天过着混吃等死周而复始的生活,他本以为这样的生活会一直持续下去的时候,一次离奇的车祸改变了他平淡的生活——他成了一个亡灵,天上还掉下来一位女王大人,从此他的生活就这样混乱了………………………………由于猫冬的工作原因,作品会不定期更新,不过不会太监,这是猫冬品质的保证。喜欢的朋友可以加入到猫冬的qq群:485057437
  • 第一政妻

    第一政妻

    她,用尽阴谋,使尽手段,甚至,献出自己成为政界高端人物。他,高富帅于一身,是世人心中仰慕的金龟婿。而他却独宠她一人。哪怕,为她而死,也心甘情愿!然而当他再次出现在她面前时,他是否依旧属于她?
  • 走南京

    走南京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生活中有太多的美
  • 狂蟒之灾

    狂蟒之灾

    当一次意外重生,我变成了一条蛇,为了报前世之仇,却引来了一次次的灭顶之灾,我才知道,弱肉强食,适者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