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662200000003

第3章

第三显教差别门

依孔目第三显六教差别

第一人天乘教。此有三成佛。一佛为救三恶道现身异彼三恶道外即成佛身。如佛现黑象脚等。新罗记云。佛现黑象脚身见地狱边无碍行。故欣之植善根。约此义故云。一佛为救三恶道乃至即成佛身等也。二为引人趣现在佛身。如佛为提谓长者现树神身。等记云。佛初成道其合河边树下示十六尺身及现相好具足身。诸商人等见此佛身为神之奉时善根人为引是人现成佛身也。三引人天为现其圣身等。如佛是圣而兴供养成世间福者。是记云。佛在树下时梵天知供养佛。而佛默然七日。更梵天请说法。故佛第二七日说法时多人种善根。故云为引人天乃至如人等知佛是圣等也

第二二乘中有其七义。一约地。谓三界九地十地十一地等。外即成其佛。言九地者。四禅四无色及欲界地。十地者。是初未至中间禅四禅四无色。十一地者。上十加欲界。故智论二十云。三解脱门在九地中。四禅未到地禅中间三无色无漏性故。或有说者。三脱唯无漏。三三昧通二。以是故三昧解脱有二名。如是说者在十一地。六地(四根本初未至中间禅也)三无色欲界及有顶地。若有漏者系在十一地。无漏者不系。二十三云。是无常者亦有漏亦无漏在九地。若有漏在十一地。二约位。见修学已外即学成其佛。记云。佛在树下六行等智通。而悲想地以还下三空烦恼俱伏。起见道无漏时前所伏修惑俱断也。断悲想地九品修惑之九无间九解脱断见所断烦恼证四谛理。为第十六心见道也。悲想地第八解脱以还俱为修道也。唯第九解脱为无学道也。三者约行。离学已外无学身中即现成佛。四者约菩萨行。三十三心外即成其佛。记云。问。三十三心八忍八智九无间八解脱。前约位释时竟。何故更释耶。答。前约通一切人义明成佛也。此唯明释迦菩萨成佛轨则。故更别释也(虽位心同明时义位心既已开合不同。明此差别故别释也)。问。若尔何故如是。答。菩萨唯是修三十三心。无修余成佛义。故此不共于余也。声闻不定。谓次第人百七十八念中有成佛之人。而唯无出见修无学。故约见修通一切人也(今此孔目所说见修约菩萨说也)。菩萨不尔。唯三十三心故。唯不共于余中也。问。次第人何故修百七十八念成佛。答。九地中一一地有九品烦恼具无间解脱。故得百六十二念。此中加八忍八智故有百七十八念。如是念摄于见修云何。答。见道摄八忍八智故有百七十八念。如是念摄于见修云何。答见道摄八忍八智.也。九九八十一品烦恼中断第八十一品烦恼之解脱为无学道也。余皆摄于修道。故见修已外即成佛者并通一切中也。五者约时。小乘六十劫成三僧祇外即成。孔目四云。小乘以六十劫为大劫阿僧祇。小乘经此三僧祇得作佛。其佛记云。小乘中阿僧祇有六十劫中约第五十二劫。故唯是一劫为阿僧祇也。此于八十小劫中除空劫二十云六十劫也。此六十劫中第五十三小劫为阿僧祇也。六十四劫中一劫者是半劫。故总八十小劫为一劫也。总六十四劫为一劫者。是大劫更可学。五教下卷云。上根者谓佛定满三僧祇劫。此中劫数取水火等一劫为一数。十个一为第二数。如是展转至第六十为一阿僧祇。依此以数三僧祇也。晓劫义云。第八明声闻藏中二十风劫中随一一劫为第一数。从此一数至十为第二数。即以第二为数至十为第三数。即当百劫即以三数为一。从此一数至十为第四数。即当千劫即以第四从一为数至十为第五数。即当万劫即以第五数为一数。从此一数至十为第六数。即当亿劫。以第六数为一数从一数至十为第六数。即当十亿劫。以第六数为一数。从一数至十为第七数。即当十亿劫。以第七数为一数。从一数至十为第八数。即当此间百亿。梵名为俱胝。如此转数至第六十大数。去一大僧祇劫。以此三段数故云大僧祇劫。故俱舍云。八十中大劫大劫三无数。问第八云。三大僧祇何故云无数乎。答。若以在数法算不可知其数。故云无数等。准此后二师说孔目六十劫成等者。六十劫成一僧祇。后二亦然。上记文未见所以。可勘婆娑俱舍等论。问。凡成佛修行有几何时。答。下卷云。又依婆娑等菩萨成佛有二身。一法身。二生身。法身者谓戒等五分。修此法身具有四时。一三僧祇劫修有漏四波罗蜜时。二于百劫修相好业时。三出家苦行修禅定时。四菩提树下成正觉时。生身者但百劫修相好业。于最后身伽耶城净饭王家受生报身。于摩伽陀国而登觉道。记云。问。三僧祇劫中修有漏四波罗蜜时。在何身修耶。答。未发见道无漏以前。皆有凡夫身具事也。过去时三僧祇劫中。修有漏四波罗蜜。次百劫中修别报相好业。次生兜率天中。千劫学佛威仪。然后生王宫中。摩耶夫人为母。次成太子以我蓝伽蓝外道。为师习正定。次座于树下。寅时以六行等智道。而三界中无所有处以还修惑俱伏。起见道无流时前所伏烦恼俱断。不得初三果。越得第三那含果耶同时断悲想地九品修惑。得阿罗果寅时即得成道。同六行等智道何故不伏见所断惑。答。欣上厌下。缘世俗事之道故不伏障谛之见所断烦恼。显觉道方便得伏见所断烦恼。又欣胜厌劣。道谓生死。是劣亦道胜。于此之有理缘此理时。伏见道障烦恼。同见道无漏者依何位起。答。若起真见道者。小乘大乘并依第四边际定起也。若起相见道者地持论云。三依五生。所言三者智谛现观(正谛智)遍智谛现观(后得智)究竟现观。言依五生者四根本禅未至定。是故相见道依五定起。小乘云。加中间禅依六定起相见道也。总说虽然若别说者。慧解脱人不断定障无知。故是此人方依根本定。起见道也。问。本业经云。百劫修相好业。与小乘有何别。答。此经意者。为晓小乘故。汝三僧祇中修有漏四波罗蜜故。我云。地前为一僧祇。初地至七地为二僧祇。八地至第十地为三僧祇。满此三僧祇后。金刚喻定现在前时。方得百劫千劫恒沙劫中。修相好业也。六者约生死最后分段身上。即成其佛。下卷云。若依小乘但有分段身。至究竟位。佛亦同然。是实非化。七者依小乘十二住。第十二最上阿罗汉住则是同佛。下卷云。于诸教中皆以三义略示。一明位相。二辨不退。三明行相。初者依小乘有四位。谓方便见修及究竟。又说小乘十二住以为究竟。不退者。此中修行至忍位得不退故也。其行相亦如彼诸论说。终南问答云。若依小乘教见色身佛三十二相等。即是实见眼根与境同时相应。见实色相名为见佛。小乘佛有二。一生身。二化身。佛并修生慈悲爱行成也。于一时中。但菩萨一人慈悲爱行。依三十三心次第作佛。余见行者并不作佛。但得二种涅槃住无余也。但一人成佛。若余人成佛前后不同。若教化有情。后时作佛。由无十方佛故。世界成坏大劫。满三僧祇定得成佛。无一念成佛者无他方佛。假使有者。即是此方佛往彼变化。佛母摩耶此赡部洲是实佛母。余世界中即无实也。为佛是化。故佛菩萨等诸根相作。但变化成非改性也。一人依一人依一界依一心次第成佛。因果相称现量可知。但断惑因果尽不尽别。诸菩提分总报业。从发心初始次第修明临欲成佛。十地终心百劫别修相好别业。是实非化。但修菩提分业除有退者。皆悉成佛无不成佛。以人相为佛。一切智等即属于法。五教下卷云。若依小乘种性有六。谓退思护住升进不动。不动性中有三品。上中下如次三乘人也。虽于此中说佛一人有种性。然非是彼大菩提性。以于佛功德不说尽未来际起大用等故。是故当知。于此教中。除佛一人余一切众生。皆不说有大菩提性

第三约初回心教门有其八义。一约地位。谓干慧地等十地。第十地中即成佛。所以同十地成佛者。为佛下同因位故作此说。记云。法镜论云。引小心开发大行。命怖向忘遣解守也。解云。立干慧等十地意。令舍小乘解守。入大乘中故也。问。若尔何故为干慧地等耶。答。未成空觉解故。不令利为干慧地。谓空理津液如水。故觉空方得智心增长也。二性地者。由解空故。以此解伏结。解坚不改故云性地也。三八人地者。由解真似四谛故。四谛中一一谛二人故名八忍为八人地。一一谛中二忍。故欲界苦谛中苦忍。上二界苦谛中苦类忍。余三谛中准之也。八忍者希无间也。此八忍所引八者是解脱也。四见地者。由此八忍故得八地。满第十六心故见四谛平等理。是故云见地也。五薄地者。从见地起修道智。断欲界九品修惑中初六品。止后三品。故云薄地。六离欲地者。后三品修惑皆尽故不还欲界。是故云离欲地也。七已办地者。三界结竟尽故得阿罗汉果。是故云已办地也。后三地可知也。上来括法镜论意也。问。干慧等十地三乘共行。十地何故此章中。初教回心教中说干慧十地。五十要问答中。初立六道因果。次明愚法二乘。次明小乘及回心小乘佛。次明一乘五位满心佛。然立干慧等十地。最后立直进菩萨十七门次第。答。慧镜德云。升建立三乘共行十地之本。当是法标师所述。彼师准位以****释。谓一释三乘别教十地。二会别教十地入通教位中。三会通教十地。入通宗位中。若依初位者。外凡终性空邻位中说干慧地(此五停心观可作)。性地者。谓总想念处别相念处。及与善四根合此五方便位。为性地也。此五方便中总别。二念处中同观性空。后四善根中辨观法空。故合总别二念处为一也。八人地者。立于苦忍位也。见地者。立于须陀洹见道位也。薄地者。立于斯陀含位也。离欲地者。立于阿那含位也。已办地者。立阿罗汉位。此七地者。属声闻乘中。辟支佛地者。可知也。菩萨位者。此别教中未说三十心位。唯约十住。唯于四菩萨谓初住名为新发意住。第二住至第六住。名为久行道地。第七住至第九住。名为阿毗跋致地。第十住名为一生补处位。更等觉金刚心不说。以第十住为终也。此即是丈六色相之实佛成也。第二番者。别教之佛即是覆迹之佛。故退在通教十信。令入十信也。二乘五果者。安十信前。令入十信位中也。问。若尔何故二乘五果不安十住。虽在十信初心。仁王经云。习种初心中既出过二乘。故知不安十住也。五方便中所说性地干慧地并退安于信前凡位中。会如是。别教十地而为欲令入通教。故立三乘共行十地。既是通教。方得知佛道长远。更迳三贤十地修方得成佛。是故通教十信即有五品弟子。谓声闻四果辟支佛果为五。问。若尔菩萨四位云何准。答。习种为新发意菩萨。性种道种为久行道。初地已上并阿毗跋致等觉是一生补处。妙觉是菩萨也。问。以通教会别教。会别教而假别教位准通教中。如是直自通教说三乘共行十地云何。答。会二乘五果入于通教十信位中。名为干慧地。三贤位是性地。八初地中近方便名为八忍地。初地名为见地。二地是斯陀含名为薄地。三四二地名为离欲地。五地与谛观相应。故名为阿罗汉已办地。六地是因缘观。故名为辟支佛地。至等觉名为菩萨地。妙觉名为佛地。第三番者。断通教障染尽。所得佛果还退。安于通宗十信中也。通教十地退安于通宗十住位五品弟子。谓须陀洹有向果。故如次准于初二住也。乃至第五品弟子名辟支佛。此亦有向果。故准于第九第十二住中。问。若尔何故其佛果立于通宗十信满心中。通教十地为十住五品弟子。答。约实五品。弟子及与佛不别相续。唯依通教为至于其教佛果位。而退安信满心。故实佛退时竟而退其性。为五品弟子立同。是故此人实退信满之佛。转名全修十信行时为声闻。又为十住菩萨。细可思也。问。若尔何故退通教佛立信满中。唯被通宗教令修十住行。更不令修通宗十信。答。其乘教不实说。通宗方得为实时有于其佛果即信通宗。是故其乘佛果与通宗信。一如类初地中起一乘信时即其初地成就一乘信也。问。何故别教三乘佛更修通教信。答。彼教三十四念有成佛。皆说此事。有实佛信故其人实佛还令修通教信。而莫信此事故无至别教佛果人。更令修大乘信也。问。通宗胜于彼宗更修此行。答。十信中初五是信等五根。增此五根义中立五心。约实其五中具足法体。通教行者。具世间信等五根。一时具足。若未具前五根。直进行者迳十千劫。方得修十信行成就此信心。问。若尔别教三乘具小乘出世五根。故被通教时即信心成就。答。小乘根及大乘根不异。问。若尔此五弟子既修十住行时。以何义故与声闻名。答。此人被通宗教修行故。闻音起行声闻故。约此义为声闻弟子。若唯约解一真心道理之义者。是十信菩萨也。既断障染成佛。何故退安通宗十信初中。答。汝所立佛果。此吾十信位八相成道所放变化佛。为实佛故退还令修。问。若尔会通宗次第中。作三乘共行形相如何。答。须陀洹人作五方便。即为十信三位。谓大集经云。十信为三品。谓一下品为干慧。二中品为随信地。三上品为法行地。谓中上品为性地也。次二住为薄地。谓第三第四二住也。乃至第十住为辟支佛地。若准位者。性种为新发意。道种为久行。初地已上为阿毗跋致也。等觉为一生补处。妙觉为佛地。若约自通宗者。十信为外凡。故干慧地习种位通二。谓若从顿教而入者。立五品弟子。隐菩萨位道理。以十住为干慧地。性种道种二位入初地近方便故。为八忍地。初二三地是信忍。故名须陀洹为见地。四五六地是顺忍。故名斯陀含为薄地。七八九地是无生忍。故名阿那含为离欲地。第十地是寂灭忍。下品故名阿罗汉为已办地。等觉为辟支佛地。通名前诸位为菩萨地。名妙觉为佛地。上来括法镜论师意。俨和上意彼师义有三重教。谓三乘共行十地者。弟子无圆教。所以者何。二乘名无入一乘者故。又小乘中唯一释迦菩萨成佛。自余无成佛者故也。不立共行十地故凡立共行十地。意引一切小乘人为入大乘故。是故问答意同不立共行十地类。故先明小乘及一乘。通始终顿三教之回心义立初也。始终顿三教直进义合来立次也。今此章意约实虽通终教。而约初回心发说干慧等十地。顿教有三乘共行十地。而不明别位次第。故不用三乘共十地。问。若尔何故疏文顿教复作立干慧等十地之所以。而云此十地是一乘所用是三乘所入耶。是即一乘亦立共行十地耶。答。同教一乘约智故。同教一乘所用约别教直机故。小乘人无一乘故。不立共行十地。同教一乘所用。引下教中立共行十地之机者。皆是一乘所令。故约此义有共行十地。可思之也。又法标师依佛陀三藏为师。此三藏所立通宗大乘明如来藏真心道理为极。故此中皆摄楞伽仁王华严。以别教三乘六识为轨则。修成佛回入通教。通教以妄识为轨则。修成佛依通宗。如来藏真心依位地。更令修觉。俨师意者。三藏通宗大乘是三乘外华严一乘也。下始教摄于通教大乘。依此通教修成行者不信彼一乘。故名自受用身佛。为假名菩萨。此师义中无诤论。故自受用身佛名假名菩萨。藏师义中耳极钝根人不过初地。故名自受用身佛为假名菩萨。又初地之前菩萨名假名菩萨。有此诤论。问。佛陀三藏依楞伽经所说。说通大乘通宗大乘。故立通宗等教。何故俨师楞伽经不摄通宗中。答。文依楞伽经而义意趣。取华严为通宗。此师如是通三藏义也。为佛下因位故者。为欲引二乘时佛在十地。已外彼二乘不为求佛。故下因位中立佛地也。又下卷云。又亦为说干慧等十地。第九名菩萨地。第十名佛地者。欲引二乘望上不足。渐次修行至佛果故。又彼佛果不在十地外。亦同在地中者。以引彼故方便同彼。以二乘人于现身上得圣果。故不在后也。意十地者干慧等十地

二约三界九地十地十一地等已外即成其佛

三约位见彼已外即成佛。下卷云。但有见修等四位及九地等名同小乘。或云五位。谓见道前七方便。内分前三种为资粮位。以远方便故。后四善根为加行位。是近方便故。余名同前

四约行学已外无学罗汉位即成其佛。五约时依大乘三僧祇外即成其佛。劫数如下卷。又孔目第四云。大乘义从狗梨已去成一百句名一受。一受已去名一阿僧祇。此是大数十数中第一数也。三乘大乘佛唯一方佛化仪。经此三大劫修道得成佛。六约菩萨行三十忍三心外即成其佛

七约无分别空理一念即成其佛。记云。回心教中存依他法。似有相而性是空。约此性空之假相空理不为真如理

八约生死最后分段身上即成其佛。此约化身。若约报身分段身后即成其佛。记云。约报身者灭分段身后成佛也。下卷云。若始教中为回声闻亦说分段至究竟。佛身亦尔。然是化非实也

约初教已直进位有其七门。一约位。初从十信位等乃至从欢喜地等满足十地外即成其佛。此由佛境分段身故。记云。此本业经意谓百劫修相好业所感故。业所感边名为分段。不如因位有漏业为因。四取为缘所得分段身也。二复约位。从欢喜地尽第九地。于第十地即退成其佛。此亦为对声闻下位。于下身成佛故作此说。三约理。真如无分别空一念即成其佛。四约十地后。一念证果即成其佛。玄门云。若大乘明一念佛成佛义者。凡有二种。一者会缘以入实性。无多小故明一念成佛。如大品经一念品义是也。二者行行既满取最后念名为成佛。如人远行。以后步为到。此亦分因缘起而明三僧祇劫。修道地前是一僧祇劫。初地至七地是二僧祇。八地至十地是三僧祇。然亦不定为有一念成佛。故明知不定人。终南问答云。一由觉理。位满足时唯一念故。二会缘从实时法性无多非长短。一成即一切成。一切成即一成故。此逆次前二义当孔目上义。后义当孔目此义。五约时。大乘三僧祇后即成其佛。六约行。究竟无学即成其佛。七约大乘十二住。于第十二最上菩萨住后即成其佛。终南问答云。若依三乘始教即半成佛半不成佛。若直进及回心二人修行满十千劫住堪任地者并皆成佛。若未至此位即与一阐底迦位同。如此人等并皆不成佛。此据位语。若佛母者于一三千所有佛等并是化佛。摩耶眷属等亦即非实。诸三千界处亦有别佛化义。同前净土之中。有佛母等诸眷属者。亦唯是化佛。是法门非八相化也。若百劫修相好业者是化非实(已上唯约始教)。若一切众生佛前后者。有十方佛故得同时他处成佛。若化有情亦得能化所化同时成佛。为进退不定故。若他方诸佛应化者。十方净土所有诸佛并是实报无有变化。若权起不定始终令有情机知变化者。即属化摄。若色究竟处及菩提树下二佛相对有其两义。一以化显报。即树下显莲华藏世界海中佛。是报故也。二以报显化。举色究竟处成高大身。显菩提树下是化义也。以上文是通始终教。今此文初通二教两义。已下以一乘报始教报身望化说也。故疏第三云。若始教在****顶为引小乘。同界说。若依终教不在三界。如涅槃云。西方去此三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名无胜。是释迦佛报佛净土。若诸根相入相者有二义。一据本性。即大乘菩萨缘觉声闻。若依现觉。总名大乘菩萨人。今摄本性从大乘简耳。即变化改性二义皆成也。若修道成佛不成佛者。实行修道皆悉成佛。若对异机现不成佛。若约正理无成不成。若佛相貌者。亦德亦人相。是佛相貌。此等文意通始终教。若种性差别者。五教云。一约始教。即就有为无常法立种性故。则不能遍一切有情故。五种性中即有一分无性众生。故显扬论云。云何种性差别。五种道理一切界差别可得故。乃至云。唯现在世非般涅槃。不应理故。乃至广说。是故当知。由法尔故无始时来一切有情有五种性。第五种性无有出世功德因。故永不灭度。由是道理诸佛利乐有情功德无有断尽。其有种性者。如瑜伽论云。种性亦有二种。一本性住。二习所成。广如彼说。又云。若三乘始教中以渐异小乘故说多人有性。犹未全异彼。故许一分无性。是故论中判为权施不了说也

约大乘终教有其十门。一者约位。从十信行乃至欢喜等十地满后即其佛。二者从欢喜等初地至尽第九地于第十地中即成其佛。如梵网经所说者是。此为对声闻现凡身上得于果证。故作此说。此当变化佛成非当实成。记云。上卷梵经中云。第十体性入佛境界地。依此文故知第十地中成佛也。三者是约位。从初欢喜地至第三地是世间相同三界。第四地已去第七地相同无流。于世间身中得彼三乘无流德名为出世。记云。约所依身同分段故是世间。而第四地初得出世德故约此德为出世也。第八此至第十地名出出世即得成佛。记云。是所依身同成变易故。第八地成法身(记云。约十地论起信论意释。谓起信论云。依色自在地故成十身相作义。十地论云。三世间自在故得十自在。约此位故此位初成佛也。如是第八地中证无生忍故成法身也。第九地中四十九无碍辨才应机说法故成应身也。第十地中云雨法说故成化身也)。第九地成应身。第十地成化身。此为于十地中别地相。故作是说。四者一念成佛约无分别真理。故作是说。第五约证以明一念成佛。于初地中一念证故。六于十地后一念证果名一念成佛。上诸一念者所谓无念也。七约时者。谓大乘三乘三僧祇后即是佛。下卷云。二不定三僧祇此有二义。一为通余杂类世界故。如胜天王经说。二据佛德无限量故。如宝云经云。善男子菩萨不能思议如来境界。不可思量。但为浅近众生说三僧祇修集所得菩提。而实发心已来不可计数。解云。此中不可计数阿僧祇劫非但三也。问。何故前教定三僧祇此中乃有定不定耶。答。前教生故。此教熟故。方便渐渐劝彼三乘。向一乘。故作是说也。八约行。金刚心后得一切智。智即是佛。九约生死。灭七种生死后即是其佛。记云。谓分段三有变易四生死故云七种生死。约此义故相德云。七种苦谛也。故梁论云。三种集谛谓皮肉心。七种苦谛谓三界分段为三变易有四故有七种。宝性论云。变易有四。一缘相。二因相。三生相。四坏相。佛性论云。一方便。二因缘。三有有。四无有无上。依经云。三界中有四难。一烦恼难。二业难。三生报难。四过失难。无明住地缘起因缘生死如业难。无明住地缘起有有生死如生报难。无明住地缘起无有生死如过失难。解云。依胜鬘经五住种子名五住地。依五住地起于现行名五住起。依无明住他种子缘起现行法执无明。是变易生死方便名方便生死。故佛性论云。方便生死者是无明住地能生新无流业。譬如无明生行。二因缘者依无明住地缘发无流业。是变易生死亲资助因缘生死。此前二生死非正变易以与变易为方便及因缘亦名生死。如三界中惑业是分段方便因缘。亦名分段生死。故梁摄论云。苦集通名生死。三有有者依无流业。是业名为因缘生死。此前二生死非正变易以与变易为方便及因缘亦生死。如三界中惑业。是分段生死。故梁论云。苦集通名生死。三有有者依无流业资有流业。所引变易生死名有有生死。故佛性论云。有有生死者是无明住地为方便。无流业为因。三种圣人意所生身。譬如四取为缘有流业为因三界内生身。四无有者是变易生死最后身。故名无有。故佛性论云。无有生死者是三种圣人意生身最后身为缘。是不可思惟退堕。譬如生为缘死等为过失。问。何者是三种圣人。答。胜鬘经云。无明为缘无流业因生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三种意生身。在地上故。楞伽经第五卷云。有三种意生身。一者三昧乐意生身。谓第三第四第五地。二者如实知诸法相意生身。谓于第八地。三者种类无作行意生身。诸师释不同。一师云。约三学别地。三地是定。若约六度五地是定。故云三四五名三昧乐受意生身。第六地般槃若现前。故六七八地名如实觉知诸行智意生身。而言第八者举其终也。九地已上名种类无作行意生身。第二师云。第一略初二地。故言三四五。第二亦略初二。故云第八地。理实而言。第一通前五地。第二通六七八三地。第三通九十二地。第三师云。次第二于第八地。则知第一七地已还而唯云三四五者。此中略先后也。以实而言。第一通前七地。第二唯第八地。第三九十二地。又四卷楞伽云。第一名三昧乐受乐生身。今依佛性论。真谛师释胜鬘经。三种意生身者。是三乘种性圣人。入初地已上受意生身。故名三种。非是楞伽经中三昧乐等三种意生身也。故佛地论云。有有生死者是三种圣人意所身。无有生死者是三种圣人意所生最后身依生。梁论八地已上是有有生死。金刚菩萨是无有生死。此二生死既佛性论皆言三种圣人。故知三乘种姓至八地已上受有有生死。从本种姓为名。名罗汉辟支大力菩萨。故楞伽经第七卷云。大慧声闻辟支佛于第八地菩萨中。乐着寂灭三昧乐门醉。故不能善知。唯息见随自相同相熏习障碍。故随人无我见过。故以分别心名为涅槃。而不能知诸法寂灭。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说声闻辟支佛。入第八地寂灭乐门。如来后说。声闻辟支佛不知但是自心分别。后说。声闻得人无我而不得法无我空。若如是说。声闻辟支佛尚未能证初地之法。何况八地寂灭乐门。佛告大慧。声闻有二。言八八地寂灭门者。此是先修菩萨行者随声闻地。还依本心修菩萨行同入八地寂灭门。非增上慢寂灭声闻。以彼不能入菩萨行。未曾觉知三界唯心。未曾修行菩萨诸法。未曾修行诸波罗蜜十地之行。是故决定寂灭声闻不能证彼菩萨所行寂灭乐门。问。何故得生死名。答。通名变易生死者转变改易。若生若死。并是就相为名。别名方便因缘。此二约用。有有无有对后为名。故佛性论云。有有生死如上流般阿那含人。于第二生中般涅槃者余有一生故。故名有有。无有生死是变易生死最后身。故复更无生死。故名.无有也。问。约位判云何。答。若约顿悟八地已上受变易生。由此已上烦恼不起无容更受分段生故。若渐悟者七地已还亦受变易。若约四种据通而言位位皆有。若据位别唯依梁论。二十二无明感十一粗报中。初八无月感四粗重。是方便生死。故知方便在前四地。次六无明感三粗重。是因缘生死。故知因缘在五六七地。次六无明感三粗重。是有有生死。故知有有在八九十地。次二无明感一粗重。是无有生死。故知无有是金刚位。若是方便及因缘并有有生死自地起自地断。若无有生死障佛地金刚断。所以尔者十地是学位故自地障自地断。佛地无学位故佛地障金刚断。问。若如前说方便因缘乃是变易方便因缘非正生死。何故皆言所感粗重报是变易耶。答。若是渐悟方便因缘位中即是分段名粗重报。若望后说初之四地相同凡夫。无明增强远与八地已上变易生死为其方便。五六七地相同二乘及初修菩萨。修无流道亦与八地已上所感变易为资助因也。若后二种正变易体。慧远师云。说二生死各有六重。所言分段六重者。恶道三重与善道三重也。问。恶道三重如何。答。一凡夫所受分段恶业为因。四住地为缘。二十信所受分段恶业为因。四住地为缘。悲愿为随助。三种性已上乃至初地所受分段恶业为因。悲愿为正缘。四住地为随助。约此三重为恶道分段。问。善道三重分段如何。答。一凡夫二乘大乘十信所受分段善业为因。四住地为缘。二种性解行所受分段善业为因。四住地为正缘。悲愿为随助。三地上所受分段善业为因。悲愿为正缘。四住地为随助。约此三重为善道分段。所言变易生死六重者。事识三重及妄识三重。问。事识三重变易如何。答。一阿罗汉辟支佛所受变易事识中生空观为因。无明住地为缘。二种性解行所受变易事识中法空观为正因。无明住地为缘。三地上所受变易事识中非有无息相之解为正因。无明住地为缘。约此三重为事识中。三重变易生死如何。答。一地前所受变易妄识中。一切妄想依真观以为因。无明住地以为缘。三八地已上所受变易妄识中。唯真无妄息想观以为正因。无明住地为缘。约此三重为妄识中三重变易生死。下卷云。若依终教地前留惑受分段身。于初地中永断一切烦恼使种。亦不分彼分别俱生。于所知障中亦断一分粗品正使。是故地上受变易身。至金刚位。十者依大乘同性经有三种十地。声闻十地缘觉十地佛十地。为摄引小乘同于大乘终教之义故作此说。其十地名等具如疏说。又有差别。十地相广如梁论修时章释。记云。彼经亦名一切佛行入智毗卢遮那藏说经有二卷中引初卷也。修时章者。此引彼论第十一卷修时章第五。如彼论云。若见真如即入清净意行地。从初地至十地同得此名。清净意行人自有四种。初一从道立名。谓清净意行后三从别立名。谓有相行无相行无功用行。此清净意人从第六地以还说名有相行。乃至第七地是无相行有功用。乃至若人入八地有无相行无功用未成就。若八地圆满于八地无相行无功用已成。于九地十地无相行无功用未成满。第三阿僧祇劫此无相无功用乃成。譬如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三位制立为五人。若三位云何制立为五人。由位差别故成五人。从初方便至须陀洹为第一人。家家为第二人。斯陀含为第三人。一种子为第四人。阿那含为第五人。菩萨位尔。初地为第一位。从二地至七地为第二位。八地至第十地为第三位。亦得制立为五人。从方便至初地为第一人。从二地至四地为第二人。五地至六地为第三人。七地为第四人。八地至十地为第五人。解云。此约声闻乘果。释十地者显他人释十地中别。故此章引此文显三乘十地差别不同。问。若尔与此十地准释意云何。答。惠镜德云。从方便至须陀洹为第一人。为初地人者。是同见道类故。家家者。此从人死生于天中。还亦至人中。如从家至家故云家家。第二地中修惑时以无流智而修行。至四地中还得彼无流智。故约此义准家家也。五地六地于无相中最胜故有相行薄唯薄地人也。第七地中离有相行。唯有功用位故唯受半生准也。八地已上离有功用。故准已离欲人可知也。情非情作佛者。问答云。若依三乘终教即一切有情众生皆悉成佛。由他圣智显本有佛性及行性。故除其草木等。如涅槃经说。若成佛处者。终南问答云。若终教三乘如三千等。同类世界现佛成者并是化佛。何以知之。大智度论成佛世界广引。如疏得知。并是化佛化境多处现身故是化也。摩醯首罗天身亦是化作。由权现阎浮菩提树下。是故化佛莲华藏界所有佛者是实报也。通体相用十方净土所现佛者是报佛也。所有亲属是法门也。为现引此娑婆小根毕习众生。故如大乘无量寿经说。若修相好业。若依终教及直进菩萨并从发心以来一切并修十地。终教无别。百劫修相好业。下卷云。此终教中论其实行。从发意即福慧双修故成佛时无别修也。若种性者。下卷云。即就真如性中立种性。故则遍一切众生皆悉有性。故智论云。白石有银性。黄石有金性。水是湿性。火是热性。一切众生有涅槃性。以一切妄识无不可归自真性故。如经说言众生亦尔。悉皆有心。凡有心者定当得成阿耨菩提。以是义故我常宣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问。如有难云。若诸有心悉当得菩提者佛亦有心亦应当得。若言。佛虽有心更非当得。是则无性众生虽是有心亦非当得。答。经中已自为简滥。故但云众生有心。不云佛也。以处处受生名众生。故不同佛也。广如彼说。位地亦如下卷说

第四约顿教。朋唯有一门。所谓无相。何以故。由成行三昧乘彼一昧真如所成故不可说。有诸异相门成。亦此一切俱离是名佛也。若修时者孔目云。若顿教义即不可说。若种性者下卷云。唯一真如离言绝相名为种性。而亦不分性习之异。以一切法无二相故。是故诸法无行经云。云何是事名为种性。文殊师利一切众生皆是一相。毕竟不生离诸名字。一异不可得故是名种性。又行位者一切行位皆不可说。以离相故。一念不生即至佛故。若见行位差别等相即是倒故。若寄言显者如楞伽云。初地即八地。乃至云。无有所有何次等等。若所依身者一切行位既不可说。所依身分亦准此知

第五约一乘义者。十信终心乃至十后位十行十回向十地皆成佛。又在第十地亦别成佛。如法宝周罗善知识中说。何以故。一乘之义为引三及小乘等。同于下位及下身中得成佛。又八地已上即成佛。如于此位成无碍佛一切身。故此据别教言。记云。经四十九云。其宅广大十重八门乃至云。见第九重补处菩萨充满其中。见第十重一切如来充满其中。解云。八门谓八圣道也。十重谓十地。既第十地中一切如来充满其中。故云又在第十地亦别成佛也。案广疏十九卷有三释。初依右师。十重中八重内开八九。余重如次。配初地乃至等觉妙觉。故疏云。九补处等者明十地受职位等。亦是等觉位。十一切如来者妙觉位。从初发心等明摄因成果。孔目依此释意说。疏第二释配十行位。第三释总不约位说。十显无尽其如疏也。此知识是第五无痴乱行善知识也。法宝周罗者。疏云。此云顶髻。即以法成人。宝为顶髻。天竺本云。有法长者名宝周罗。显其定用可贵尊极之相。若据同教说即摄前四乘所明道理。一切皆是一乘之义文虽是同而义皆别。如此等法差别相者为护十地故随方便门作种种说。今诸众生于十地中离增上慢。记云。三乘人定迳十地方得成佛。故为增上慢。而为欲令离此增上慢故位位即得佛成

又依六相总别义。即是一乘随相别布义即是三乘。此约教分说其一乘十地之法。尽其三世已通究竟。此据证说。记云。于此十地用六相缘起陀罗尼法者。即是无碍自在。十地故为一乘也。若随法空智分位用胜劣出为十地者。即是三乘。此约教分说者用六相教。今法缘起方得为一乘者。此约教分而释。若约证分者自在尽三世。通究竟处为证位也

若情非情作佛者。问答云。依一乘义一切众生通依及正并皆成佛。如华严经说。以此义准上四句。义即是一乘共教非别教也。若成佛前后者。于念念中成佛皆尽所化有情。在诸位中。十住已去乃至菩提皆尽众生界。成位遍满无有前后。为同一缘起大树故。若成佛时者。依一乘义成佛时节并皆不定。为十方世界时节不同。因陀罗世界等并据当分报位。说有为诸劫相作及相入等。故无定时。仍不违时法也。下卷云。一切时分皆悉不定。何以故。为诸劫相入故。相即故。该通一切因陀罗等诸世界故。仍各随处。或一念或无量劫等不违时法也。孔目四云。若一乘义即无尽劫。何以为依一乘。一切众生已成佛竟复为众生新成佛。亦不住学地而成正觉。据此不限时分。故无尽也。此义教与救量十地德生其信也。又数法是通十地德。若他方佛应化者。若依一乘但有十佛。依行分说不分修生及本有义。若体解大道体即一切种。体相即一切种相。用即一切种用也。诸方现佛若名若义皆依释迦海印现无别佛也。若佛母者若依一乘。所有诸佛在释迦佛海印定力。以此义准诸眷属等皆悉同然。体相用义及变化改性等准此可知也。若情根相入相作者。依一乘教变化改性并依缘起。本法显现亦无别性可变可改。若现若为者同前化摄也。仍一乘之体有彼凡有身复有体德。若因果差别者。若依一乘所有成佛因果分齐遍量即通因陀罗秘密微细一切境分齐。尽三世间分齐遍量。如华严经普贤门准也。所有修行断惑等因果二位皆尽不尽也。若修道成佛者。依一乘教皆对前机。若须成佛即数数成皆新断结成佛。亦不住觉地成佛。若对不成机即常不成。由如大海。于诸位中无有溢满。即楞伽经菩萨一阐提是。若对异病机即无成不成。若对普贤即亦成不成。若佛相貌者。依一乘教是德是相。是非德是。相非。由缘起理具足逆顺作不作义故。种性行位所依身等如下卷说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重生逆袭过去

    重生逆袭过去

    车祸年年有,今年特别多,重生了,是因为车祸?不不不,那么老套了,今年改垃圾桶了,别人一听,垃圾桶怎么重生,好不容易发个善心替隔壁阿姨扔掉门口的垃圾,没想到,看剧情怎么重生的吧!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皇家童养媳:盛宠小娇妻

    皇家童养媳:盛宠小娇妻

    作为一个合格的童养媳,她势必将自己打扮的最好,力压众狼豺虎女们!她此生没什么目标,唯一一个让她充满动力的便是她的夫君。她笑,“夫君,此处发现娇妻一枚,收否?请选择,一,带回家。二,抱回家。三,抬回家。”他:“……”她靠近他,不依不饶,“自带暖床功能,不暖不要钱哦。”
  • 走吧和云彩一起

    走吧和云彩一起

    随性,随心,随形,随世间,随万物,随最本真,初心的自己
  • 女人坐月子调养食谱

    女人坐月子调养食谱

    《女人坐月子调养食谱》从饮食角度,教你如何通过合理的膳食在月子期快速恢复身体,清除恶露。炒菜、凉菜、滚汤等,营养与美味兼备。本书图文并茂,科学实用,方便易学。
  • 魔方与神之力量

    魔方与神之力量

    一个被特殊力场笼罩的星球,一群从特定基因序列中获得能力的权限者以及通过神秘钥匙打开魔方就能获得神之力量的传说。帝国、联盟和中立集团间的较量究竟谁会胜出?联盟特殊部队成员莫子靖的传奇故事。
  • 一寸相思泪梦醒处何方

    一寸相思泪梦醒处何方

    是谁推开铁锈心房的大门是谁写下这不平凡的离奇梨花已碎,世人可还记得不朽的锦绣梦
  • 星夜破

    星夜破

    从有到无取决于他,从无到有且长久只取决于我,他们有不得不离开的理由,我有不得不前进的借口,方向令人着迷,可最令人着迷的不是方向的尽头而是方向的历程。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