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011000000036

第36章 思想家(1)

原始民族的图腾

中华民族的文化,始于漫长的原始社会。在那个距今已经几千年的远古时代,人们究竟想什么、怎么想,当时的人们不可能给后人留下文字的记载。今天,我们只能从地下出土的遗物、遗迹,结合神话传说去考察、推测和猜想。

在原始社会中,人类的生存和生产能力极端低下,人们的实际知识还处在萌芽状态,但他们面对的却是一个庞大的、玄妙的、神秘的世界。这不能不使他们感觉到:有某些比他们强大的力量在起作用,这些力量会突然给他们带来狂风暴雨、饥饿、寒冷和疾病;或者相反地,也会给他们带来和风细雨、温暖和食物。他们在这些强大力量面前显得软弱无力和束手无策,于是感到恐惧、惊慌和缺乏信心。原始人虽然没有征服自然力量的能力,但却努力用他们的想象力来解释这些自然力量,因此就把人的意识、意志、祈求和愿望赋予他们周围的整个世界,使一切比人更强有力的东西都被赋予超自然的特性。于是,动物、日月、电闪雷鸣、刮风下雨等等,便都被人格化了,成为有生命的东西。

在我国丰富的神话传说里,为人们描述出许多光怪陆离的图画。如:全身鳞甲吃生鸟的动物画像;手拿弓箭射蛇、长着长臂的鱼、豹尾虎牙的人体画像;描绘成龙身、蛇身、牛头虎鼻、牛头龙身的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等人的画像。在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而原始人所使用的工具又极其简单粗糙。这样,他们便幻想拥有一些动物身上所具有的适应能力、超强的体力和攻击力,以提高他们的狩猎机会和效率,既可以更好地抵抗来自自然界的侵害,又可以获取更多的食物。

这些人兽混同的神话画像,表达了原始人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的愿望。他们往往把自然力拟人化,使其成为崇拜的对象。这种崇拜异己的自然力,就是自然崇拜。起初人们想:各种自然物和自然现象本身是具有超自然力特性的;后来又幻想到各种自然物和自然现象的背后都有神灵在支配,产生了万物有灵的意识。据《左传》记载,在春秋时代人们还认为山川、日月之神,分别具有主宰“水旱疠疫”和“雪霜风雨”的权力。这种传统的认识,正是原始人自然崇拜的遗存。

在原始社会出现氏族和部落之后,人类的自然崇拜以图腾的形式出现。由于氏族社会还没有形成家庭,其全体成员都具有血缘关系。人们的生活既受自然界的支配,又完全依赖于自然界。而人们最重要的生活来源就是狩猎和采集,因此每一氏族都从某种动植物推导出自己的宗谱,并以此作为本氏族的标志,这就是图腾。氏族的每个成员都认为自己和氏族的图腾有着特殊的血缘关系。或是祈求保护,或是祈求获得更多的食物。其实质,体现了原始人对自然的屈服与依赖。这种原始的宗教崇拜被称为图腾崇拜。在我国远古时候,传说“黄帝氏以云纪”,“炎帝以火纪”,“共工氏以水纪”,“大皞氏以龙纪”,说的就是当时一些主要部落集团的图腾情况。

到了原始社会后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生产生活的范围不断扩大,万物有灵论逐渐演化为多神论。于是又出现了对氏族或部落的共同祖先的崇拜,使同一部落的人相信他们彼此都具有血缘亲属,是同一祖先的后代,这就是所谓的祖先崇拜。祖先崇拜在原始人精神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依照原始人的想法,祖先的神灵支配着活人的生活,因此活人应该祭祀死者,祈求死者的保护。由于原始社会的氏族首领往往在生产和生活上有重大贡献,是征服自然的英雄,于是就产生了关于他们的各种传说,把他们说成体格魁梧和力气非凡的超人,从而被赋予神的特征。

人类由自然崇拜向祖先崇拜的转变,反映了人类不再愿意完全屈服于自然。那些丰富的神话,如盘古手执双斧开天辟地,还有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嫦娥奔月、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等,都是在当时生产力低下的状态中,人们幻想借助祖先的神力来增加力量,从而表现为提高征服自然的能力的倾向和要求,反映了中华先民“不畏于天”,勇于征服自然的精神。

原始社会不存在人与人之间的阶级的异己力量,然而却存在着强大的自然力压迫人类的异己力量,这样就迫使人们幻想以具有超自然力的祖先去对付自然,并通过崇拜祖先神灵的行为,来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其目的,也是为了求得充足的食物,免除病痛恶疾,在与自然力的斗争中获胜。原始社会中的部族之争不是源于双方之间的社会矛盾,而是由于人们受自然压迫所引起的。发生武力冲突的直接原因是为了争夺采集和狩猎区域。原始的祖先崇拜在一定程度上离开了对自然力的直接崇拜,特别是这种偶像崇拜为向一神教的过渡提供了方便。但原始人的祖先崇拜和偶像崇拜并没有摆脱自然崇拜的重要特征,因为他们所制造出的祖先形象,基本上是对自然物的加工,祖先的神力也是通过自然力来表现的,如有翅膀的、三头六臂的偶像就是这样的。

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作为原始人自发的思想萌芽,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对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等诸关系,在幼稚意识中的颠倒反映,同时,这种思想的萌芽也是为部落的集体生产生活服务的。因为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

人们共同崇拜祖先,正是他们维系这种集体生产生活的思想基础。

周易

“周易”简称“易”,是我国商周时代认识自然和社会的理论工具。“周易”通过八卦形式(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推测自然社会变化,认为乾坤两种势力的相互作用是产生天下万物的根源,所谓“刚柔相济,变在其中”。易有变易(穷究事物变化)、简易(指简驭繁)、不易(永恒不变)三义,相传为周代人所作,故名。

“周易”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主要记载的是八卦、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关于这些符号的来源和意义,我国学者猜想可能是早期人类社会结绳时代结绳符号的变相。当真正文字产生后,最初的这些结绳符号就变成了宗教文字,于是这些奇特的符号就成了用来占卜吉凶的神秘象征。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被确定后,巫师们又造出解释符号的文字,就是“卦辞”和“爻辞”。当时的人们相信六十四卦包括天事、人事的全部,所以由卦中可以找到万事的吉凶祸福。“卦辞”和“爻辞”是解释这些吉凶祸福的词句。

“卦辞”和“爻辞”文字古奥难懂,恐怕在西周后期很多词句已经难以解释。于是当时巫师中的哲人就又作出《传》来解释“卦辞”和“爻辞”。《传》一方面把“卦辞”和“爻辞”解释得使当时的人易于理解,另一方面又借题发挥以阐发他们自己的新思想。西周末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大过渡时代,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到来。在这种时期思想方面也不会毫无变化,《传》正是这种新思潮下的产物。

《传》的中心思想是“乾坤哲学”。在当初的六十四卦中,乾坤就是具体的天地,只是六十四卦中的两卦,除居首位和代表对象的体积较大外,并不比其他六十四卦特别重要。但是到了《传》中,则情形大变。乾坤已不再是指具体的天地,而是成为产生天地万物的两种基本原理。这是中国思想史上最早的二元论。

乾元是天的原理,是动的原理,是宇宙万物的根源,“万物资始”。坤元是地的原理,是静的原理,是万物所自生,“万物资生”。

乾坤二元是宇宙的基础。“天地交而万物通”,“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天地养万物,“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天地革而四时成”。总之,乾坤二元包括宇宙间一切现象与事物。二元相对而不相抗,相感化而产生宇宙万象。乾坤二元若不合作,则宇宙万物万有皆将停滞。

乾坤二元之理不只包括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也是乾坤所生。同样逃不出乾坤的范围。所以宇宙的理就是人世的理;人君明天理而小心遵循,则万事亨通;不然则必遭灾祸。人君治理国家,必须明白此理。“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以上强调了人君顺天理以治人世的道理。

《传》表达了纯粹的政治思想,向人君讲述治国之道,应以乾坤为根据。“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说人君以乾坤之理治国,第一必须自强不息,第二必须修德积德。那么人君应如何修德,“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德”是一种神秘的力量,人君有德,天下必然大治。

《周书》是《尚书》的主成部分,是周代的大事记录,是半历史半哲学的著作。《周书》中大部分篇章都富有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萌芽。《周书》的基本原理是天人合一思想。上帝为天下主宰,有德者受天命为天子,替天行道,治理天下。为人君者如果不积德行善,就会断天命而失天下。夏、商的兴亡与商、周的交替无不是出于这个道理。

《周书》中的《洪范》是一篇系统的、极富哲理的政治著作,是集远古政治思想之大成的杰作。它告诫统治者:人君欲治理天下,永保天命,就必须采用天赐神启的宝典《洪范》。

《洪范》记载了九种大事,也就是根据天人关系治理天下所必需的“洪范九畴”:

一、五行。即水、火、木、金、土。这是天给人类创造出来的五种原料,代表天道和物质世界。人类生活所需要的一切物质资料,都是由这五种原料产生出来的。人君必须明白五行的道理,善于运用五行以治天下。五行为人世所必需的五材,“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所以人君必须知道如何支配五行。

二、五事。即貌、言、视、听、思。这是人君的五种行为,代表人道和伦理世界。根据“天人相感”原理,“在天为五行,在地为五事”,这样就把天道和物质世界,与人道和伦理世界结合起来,从而为人君统治天下找到了合理的依据。人君行“五事”,治理天下,就是替天行道。同时也要求人君行“五事”时,要表现为恭、从、明、聪、睿,这是人君所以为人君的政治素质和道德准则。

三、八政。即食、货、祀、司空、司徒、司寇、宾、师。这是人君行人事(五事)、理天道(五行)时,所应做的八种国家大事,代表天人(物质与伦理)合一的王道。这八政又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三政。“食”指农业,“货”指工商业,“祀”指宗教活动。“祀”是一种向上天祈求“食”和“货”。或向上天表示感谢时所必需的礼节。这三政可以说是国家的根本大事,是人君下对民上对天所必须履行的责任。食与货是国家所必须的物质条件或经济条件,祀是国家所必须的精神条件或宗教条件。

第二类是三官。这是三政之外,掌管国家内务的行政官属。司空专管一切公共事业,如工程建筑、开河治水之类。司徒总管民政教育之类。司寇专司刑事。人君必须监督这三官的职务履行。

第三类是国家不可避免的两种对外事务。“宾”指接待使节、派人出使的事务,是国家和平时的外交关系。“师”指行军征伐,是国家战争时的对外关系。

四、五纪。即岁、月、日、星辰、历数。这是五种普通的天象,可以用来观测八政是否完全实行。八政若行,则五纪皆不出常轨;不然,则天象必乱。

五、皇极。即指“天”是统制一切的,“天”为保护下民,便派遣其儿子作代表来进行统治,皇极就是上天授予天子之王权。所以说:“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王行八政正是依靠上天所赐的皇极。

六、三德。即正直、刚克、柔克。这是人君依据天人合一原理,在进行统治时所使用的三种政术。天下太平,人君则采用平和的“正直”手段。天下变乱,人君则采用果断的“刚克”手段。天下乱而复治,人君则采用怀柔的“柔克”手段。

七、稽疑。即卜、筮。天子治国,常常遇见疑难而不能解决的问题,在这种情形下,天子就用卜、筮二法,去敬问和体会上天的意志以助其解决疑难。

八、庶征。即雨、晴、热、寒、风、时。这是自然界反映王道是否得行的最后征兆。五纪只代表一般的天象,只能指示王道行否的大体。而王道各部完全畅通与否,还需详细观察四时之变化,观测气候之邪正,然后方能决定。若一切自然界的变化都能按常轨进行,那就是王道亨通的征兆。反之,那就证明王道未行,天子就必须努力修德积德。

九、五福六极。这是人世间反映王道行否的最后征兆。王道若行,天必降“五福”,即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以表酬报。王道若不行,天必降“六极”,即凶短折、疾、忧、贫、恶、弱以示惩罚。假如天降六极,天子仍不知悔改,上天就会夺回皇极而另命他人为天子。

总而言之,《洪范》以及《周书》各篇的思想可以说是天人合一的政治理想。它告诫统治者,若要治理好人事,必须先明天事,先明一切自然之理。人事若治,则天事必行,自然规律不可失常轨。国家若风调雨顺、政治清明,说明天子之人事行,则可得到上天保佑而长保天命。反之,则受灾祸,甚至失天命而丧天下。

周公与“天命”

周公是周初的大政治家、思想家,被后世儒家尊为圣人。周公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姓姬名旦,亦称叔旦。因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为周公。周公曾辅佐武王灭商,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他摄政。

周公像周王朝取代商王朝后,周的统治者亲眼看到了强大的商王朝是怎么覆灭的。他们从维护周王朝的长久统治着想,感到必须要加强思想和政治统治。一方面加强“天命”的宣传,当时人们依然认为“天”具有强大的威力,有意志,能对人进行赏罚。另一方面就是发现了人的作用,统治者感到专门依靠敬神敬天,已经不能解决问题,要依靠“治民”和“保民”。基于这一认识,周公创立了“敬天保民”这种以宗教、伦理为基础的政治理论。其理论多见于《尚书》中的《大诰》、《康诰》、《多士》、《无逸》、《立政》等篇。

周公认为,夏商的灭亡,周朝的兴起,都是“天命”;“天命”既是无常的,也是不差的。夏商所以灭亡,是因为他们只知信奉上天,不讲“德治”,因而丧失了“天命”;而周所以兴起,是因为文王能够“明德保民”,因而受到上天授命于周,令周代商,统治天下。于是周公提出了“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的宗教政治思想。

“祈天永命”。祈求上天永保王命,这本是神权政治思想的实质和核心。但是,敬神祈天的夏、商王朝的统治寿命为什么不能长期延续下去呢?历史是一面镜子,周公从商亡的历史经验中得到启示,认识到“天命靡常”,“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人无于水鉴,当于民鉴”。意思就是说。“天命”不是永恒的,“天”所见来自民众所见,“天”所听来自民众所听;不要把水当做镜子,而应当以民为镜子。周公看到,“天命”是由民心决定的,“天命靡常”乃是由于“民心无常”。周朝的政治“欲至于万年,唯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同类推荐
  • 北京AtoZ:26个字母里的城市体验

    北京AtoZ:26个字母里的城市体验

    本书是详细介绍老北京的人文辞典,描述了这古老城市的风俗变迁,市井状况,人文古迹。
  • 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

    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书展现了著者多年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成果。全书内容丰富、文体多样,广泛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原则、国家政策、抢救理念、保护实践、学术追问、类型研究、历史分析、现象批评、鉴赏品析等,熔知识性、学术性、思想性、丰富性于一炉,从一个侧面记录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思想过程和行动历程。
  • 中国古代经典集粹(百战奇略)

    中国古代经典集粹(百战奇略)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或优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养育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又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更具有深刻的影响力。
  • 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流变性的特性使它在时间的长河中由于各种原因不断丢失。特别是在以现代化为目标的全球化进程中,多种多样的文化遗产正在受到严重冲击,文明多样性和文化多元化的格局受到严峻考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研究,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高度重视,成为世界范围的一门“显学”。
  • 知海泛舟

    知海泛舟

    《知海泛舟——文化常识珍闻录》汇集中外古今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知识,内容涵盖地理、地名、天文、历法、礼仪、风俗、民族、宗教、科学、文学、学科、教育、音乐、舞蹈、影视、戏剧、美术、工艺、交通、邮政、政治、军事、新闻、出版、经济贸易、著名品牌等方方面面,好玩、有趣、实用,堪称中外文化的普及本,人人爱读的百科全书。
热门推荐
  • 沦天界

    沦天界

    星际公司发明了颠覆世人认知的游戏——新世界。然而男主因为车祸成了植物人,直到三年后才从新世界中醒来。此时,新世界里已经强者如云,男主又该如何去追逐?渐渐的男主发现,这好像不是游戏……
  • 做人做事取舍之道

    做人做事取舍之道

    《做人做事取舍之道》讲述了:取舍之道是对中国传统智慧的高度概括,在一取一舍的抉择当中,体现的是一种胸怀,一种心态,一种智慧。提起做人与做事,许多人会说,我时时在做人,天天在做事,这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嘛。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看到有的人在社会上关系难搞、事情难做、步步维艰,而另有一些人则是人脉广博、诸事顺畅。究其原因,正是二者在做人做事的方圆艺术方面功力深与浅的区别罢了。做人做事贵在能取会舍。纵观古今中外,最能保全自己、发展自己和成就自己的人生之道,就是讲究做人做事的取舍之道。
  • 浪子悟空

    浪子悟空

    他经历过生死,他曾幼稚地与天对抗,但是现在他却觉得,这天地之间,要想不受欺负,要想顶天立地,要想做大丈夫,你必须手握苍穹,让苍生垂首,让星河倒流。天地苍茫,汝问谁何?吾乃悟空,行者,名孙。问天地震摇,欲坠之,何为?乃是悟空,行者,名孙。地上瑶池,仙境,神往,谁为?此乃悟空,行者,名孙。这些是他在瀑布之下,顿悟出来的。天地从未有人心,亦从未善也,乞望天地之怜爱,尚不如拼为斗之。石生肉长,猴身人心,玉帝老儿,糟糠佛祖,他乃石猴……
  • 三国之战王

    三国之战王

    宅男李悔在路上低头看手机的时候,被车撞的穿越了,醒来时候,穿越到了一个农民家庭里,坏处是出身差,好处是天赋神力...而到了三国,李悔却想做的事是保汉....
  • TFBOYS之初恋的宠爱

    TFBOYS之初恋的宠爱

    这本小说主要写女主:梦幻雪梦雪惜蓝盈盈和三只的爱情故事,他们的爱情能否一番通畅呢?由于美仪是第一次写小说,写的不好请多多关照。
  • 末世黑剑

    末世黑剑

    大约300年后的未来,衰落的人类文明逐渐走出核辐射的阴影,废土世界的华夏大地,一名手持黑剑的游子,回归故里,为寻找梦境中的声音。
  • 花开一夏之绝世妖姬

    花开一夏之绝世妖姬

    她是天生的尤物,魅惑是她的代名词。甫一出道,为大众所识的,既不是34c前凸后翘的好身材,也不是华丽的唱功与舞蹈,更不是高学历好家世,而是那张绝美却同于当下伪清纯、整容风的脸蛋,绝顶妩媚却丝毫不染风情,灵性与妩媚的罕见结合体。妖精的外表,女汉子的心,她叫权凝蓝。他是娱乐圈的大前辈,童星出道,人气高涨,实力出众,地位难以撼动。她从没想过会走到他的身边,他也从没想过身边有除她以外的别人……
  • 霸道小姐与冷酷哥哥

    霸道小姐与冷酷哥哥

    慕冰欣与曲淩互换了身份,而在她16岁的时候顾辰逸调查曲淩,而找到了真正的慕冰欣,而且下来会变成什么样尽情期待吧
  • 猎艳保镖

    猎艳保镖

    “什么?为了雇主的安全用身体去挡子弹?我能用别人的身体去挡吗?”“什么?为了雇主的安全还要去挡刀子?我当然还是用别人的身体去挡!”“什么!为了雇主的安全还要上床!我……我还是用自己的身体来吧。”一个保镖纵横都市的故事。无节操无底线都市YY小说,很爽很爽还是很爽。所以,卫道士慎入。新书上传,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有存稿有更新有爆发。就这样。
  • 逆戈

    逆戈

    神秘的青城,血色的蜀山,婀娜俏丽的峨嵋……这是一个关于剑客的故事,有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干脆利落,是一剑光寒九洲动的惊世之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