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8月12日,俄罗斯海军北方舰队在巴伦支海域的大演习进入高潮阶段。这是俄罗斯海军近年来最大规模的海上实兵演习,演习课目为“对航空母舰战斗群的合同攻击。”“库尔斯克号”核潜艇艇长根纳季·利亚钦上校率领117名艇员,驾驶潜艇在水下航行。
莫斯科时间12日23时左右,演习指挥部与“库尔斯克号”的联系突然中断。不久,两次巨大的爆炸声从深海传出。临近巴伦支海的挪威地震研究所测到了这两次大爆炸,相隔时间为2分15秒,第一次相当于1.5级地震,第二次相当于3.5级地震。
约四个小时后,奉命搜寻的俄海军巡洋舰的声呐发现海底有“异常情况”,最终证实:在摩尔曼斯克西北方向巴伦支海100多米的海底,有一艘沉没的巨型潜艇。它就是著名的俄罗斯海军战略导弹核潜艇“库尔斯克号”。
14日上午11时,俄海军司令部向新闻界正式发布消息:北方舰队的“库尔斯克号”在演习过程中发生事故,沉没于巴伦支海,准确位置为俄罗斯西北角的科拉半岛附近,距俄海军基地摩尔曼斯克约157千米。
消息传出,举世震惊,举世关注:艇上100余名官兵的生死如何?
艇上的核装置是否会发生核泄漏?
这样一艘先进的核潜艇为什么会发生爆炸?
俄罗斯20多艘舰艇和多架大型救援飞机,迅速赶往出事海域,俄海军总司令库罗耶多夫上将和北方舰队司令员波波夫上将亲自指挥救援行动。
挪威、英国对事故极为关注,表示愿意协助俄海军的营救。美国国防部长科恩也称:一旦俄罗斯方面提出请求,将在24小时内开赴“库尔斯克号”沉没地点参加救援。
到8月15日,“库尔斯克号”上的艇员仍旧活着,他们利用敲击潜艇外壳发送信号的方式,与救援小组取得了联系。但是,由于出事海域水深流急浪高,使得俄海军向水下释放的救生钟(艇)无法与潜艇的逃生舱口进行对接,六次实施营救行动均告失败。
16日下午四时,俄罗斯外交部正式请求英国和挪威为营救“库尔斯克号”提供援助。富有海底救援经验并拥有先进救援装备的英国皇家海军和挪威海军,迅速派出LR5救生潜艇和“诺曼底先锋号”救援船。12名挪威潜水员,他们携带的“天蟹号”深水遥控机器人,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8月21日7时45分打开了“库尔斯克号”救生舱的外盖,后又打开了救生舱内舱盖。但是,为时已晚,只见舱内全灌满了海水。这意味着,“库尔斯克号”上的118名官兵已全部遇难。
俄罗斯RIA通讯社直播了北方舰队司令波波夫上将在失事海域的讲话。他声音颤抖,情绪异常激动。
他说:3000名俄罗斯海军官兵为营救“库尔斯克”上的被困艇员已尽了最大努力。我们失去了北方舰队最好的潜艇乘员。俄罗斯也失去了一艘最先进的核潜艇。
舷号K一141的“库尔斯克号”潜艇,是俄罗斯第四代核动力巡航导弹攻击潜艇,是949.A型潜艇中最新的一艘,西方称其为“奥斯卡”级,俄罗斯则称为“安泰”型。该型潜艇是俄罗斯海军现代化程度最高的海战重型装备,也是世界上吨位最大的巡航导弹攻击型潜艇。
把巡航导弹装在攻击型核潜艇上,是俄罗斯人的首创。此前,西方的攻击型核潜艇只装备鱼雷。949型由“红宝石”中央设计院设计,总设计师为斯帕斯基,1980年在德文斯克造船厂建成第一艘。由于在试航中发现了一些缺陷,设计师对949型进行了修改,新艇称949.A型,于1985年建成。原计划建造16艘,至2000年有九艘服役。“库尔斯克号”是“奥斯卡”级中比较新的一艘,于1994年5月建成下水,1995年1月加入司令部设在北莫尔斯克的俄北方舰队服役。
该级核潜艇采用双艇体结构,内层艇体为圆筒形耐压艇体,分成十个舱室。潜艇主要战术技术要素:水上排水量14’70011c毡,水下满载排水量24000吨,比美国海军“海狼”级和“洛杉矶”级攻击型核潜艇大得多(水下排水量分别为9100吨和6900吨);艇长154米,宽18.2米(含稳定翼为20.1米),吃水9.2米;极限下潜深度可达600米,工作深度420米;动力装置为两座各为190兆瓦压力式OK一650E型核反应堆,两台50000马力的蒸汽轮机,另有两台3200千瓦的涡轮发电机组和一台800千瓦柴电机组,推进装置为两具七叶固定螺距螺旋桨;艇体近似于水滴形,阻力小,水下最大航速32~33节,水上最大航速15节,电力推进航速五节;艇员编制107人,自持力120昼夜。
“奥斯卡”级潜艇是冷战时期的产品,其主要任务是对美国航母编队作战。因此,潜艇上配备有威力很强的武器系统。最令美国海军畏惧的是24枚“花岗岩”巡航导弹,艇体中段两舷有12具倾斜发射的巡航导弹发射筒,北约称此巡航导弹为SS—N一19。这是一种中远程、超音速(2.5马赫)、超低空掠海飞行的反舰导弹,弹长约11米,弹径约一米,翼展两米;发射重量5吨~7吨,既可装高爆炸药,也可装35万吨级TNT当量核弹头,弹头重750千克;采用指令修正惯性制导和主动雷达制导,最大射程500千米,利用艇上声呐探测目标时射程为55千米。俄罗斯海军还曾在“奥斯卡”级潜艇上试验改装SS—N一24远程巡航导弹,可将一枚100万吨级的核弹头发射到4000千米之外。
它在飞行中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在雷达末制导阶段有很高的瞄准杀伤目标的能力,可对相距500公里左右的敌方航空母舰构成巨大威胁。
另外,艇体前部还有八具533毫米和650毫米的鱼雷发射管,可用于发射SS—N一15鱼雷(类似美国的“沙布洛克”火箭助手鱼雷),以及其他型号的鱼雷和SS—N一16反潜导弹。
对于“库尔斯克号”沉没的原因,据权威人士称,最大的可能是艇艏鱼雷舱发生了爆炸,海水涌入舱内,造成潜艇急剧首倾并下沉。在这种情况下,艇长根纳季·利亚钦下达了应急上浮的命令,上浮失败后就又下达了关闭核反应堆的命令。由于出海前没有准备好蓄电池,停堆后导致全艇停电,因为柴油发电机组不能在水下工作。停电后,不仅全艇一片黑暗,制氧装置也无法运转,氧气只能靠携带的再生药板提供,仅够用一周时间。再生药板耗尽后,100多米深处的潜艇人员便会全部窒息死亡。
俄军方称,在紧急时刻,下达关闭核反应堆的命令,是俄罗斯军人英勇牺牲精神的表现。确实,如果潜艇下沉后核反应堆继续工作,后果将非常严重。工作着的反应堆会继续发热,但由于发动机等部分都已经损坏,热量无法导出,反应堆不断升温。在正常情况下,密闭的钢壳承受300多度高温和300多个大气压。当高温高压增至一定程度,就会发生大爆炸,引发灾难性的核泄露。而巴伦支海是北欧最主要的捕鱼区,核泄露无疑会使北欧乃至全球经济及生态受到严重打击。
成功打开“库尔斯克号”逃生舱的挪威潜水员证实,艇体虽破,但反应堆部分没有发生破损,暂时没有核泄露情况。专家称:在核反应堆成功关闭的前提下,在20年之内,如果不打捞,核反应堆不会发生泄露,不会对周围海域造成核污染。因为反应堆的各部分元件都是厚厚的金属(锆)
管,海水对元件的腐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估计金属(锆)管被腐蚀穿透大约要20年时间。
“库尔斯克号”留给世人的世纪之谜,终于在2001年末前初露端倪。
lO月8日,沉睡在巴伦支海海底14个月之久的“库尔斯克号”艇身被打捞出来,由大型驳船拖到摩尔曼斯克港口的浮动船坞。以俄罗斯总检察长乌斯季诺夫为首的调查组于10月25日进入艇身的一些隔舱。他们得出的初步结论是:鱼雷爆炸是潜艇失事沉没的原因。但鱼雷为什么会爆炸,仍有待进一步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