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0788300000002

第2章 别在最好的年纪满足于做自己

所谓强大,不是“我不听我不想我不在乎”,而是学会从那些让你痛苦的否定和质疑中找到出路。

别在最好的年纪满足于做自己

九五后的实习生小蒙一早把我拉进会议室,委屈地求我:“姐姐我求你了,我真的不想去做销售,只要能留在项目部,加班出差什么的我都愿意,我昨晚一夜没睡着,觉得我也没做错什么事呀,为什么要把我赶走?”

我跟她解释了半晌,比如每个新人经过培训后都有可能被分配到不同的部门,比如我们的销售部也用不着赔笑和陪酒,比如她所表现出的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更适合前端的销售而不是项目的跟进。可她始终坚定地摇头:

“不行啊,我不合适。

“我是上升的双子,我们这种星座内向指数有80%呢,职业性格测试和九型人格测试我也做过,都是很专业的性格测试,说我比较适合创意型工作,我这种内向安静的理想主义者,跟销售的岗位需求出入太大了,想想就觉得很痛苦。

“我很喜欢公司,但我也很想做自己。”

我跟HR协调之后,应她所求把她留在了项目部,小姑娘拉着我千恩万谢,可我却觉得有点惋惜。

她或许可以成为一个很优秀的销售明星呢,她或许会发现自己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木讷和内向。

很多时候,我们身在局中,只能看到那些已经被确认过的东西,却对自己的潜质和潜力一无所知。

而在这个时代里,我们太容易弄懂自己了。

从星座到专业详尽的性格分析,再到高大上的基因检测,从那一组一组的数据和曲线中,我们很容易就能找到与自己有关的那个坐标。

A型血的人内向;金牛座的人固执;RS1725651基因让你容易喜怒无常。

我们在层层数据中确认与自己相符的那个点,又因为深信不疑而将这个点无限放大,成为贴在自己身上的一个标签,风吹不掉,雨打不去。

你一定也听过用这种句型开始的对白:

“像我这样的人……”

“我们天蝎座的人都……”

“我是××型人格,这种类型的人就是……”

那与其说是通过自我观察得来的体会,不如说是迷信或科学批量生产的分类标记,这样的标签有时会让我们头疼,但更多时候,则像是我们的保护伞。

它帮助我们绕过了很多弯路,让我们轻易就能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归属,但同时,它也让我们远离了任何可能让我们不那么像自己的尝试和挑战。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作自我一致性。

凡是我们相信的,我们会不遗余力地搜集对自己有利的证据。

凡是亲口说出的,我们会费尽心思地去维护乃至证明它。

我们被标签定义,然后反过来证明那些贴在身上的标签是正确的,那些帮你弄懂“你是谁”的数据和分析是可靠的。这就像是一条轻而易举就找到的人生的捷径,但同时,也让你失去了看到新鲜风景的可能。

第二期的《奇葩大会》上,来了个叫刘可乐的女孩儿,我在前一期的预告中看到她简短的自我介绍:

我叫刘可乐,躁郁症(双相情感障碍)患者。

我原以为那会是一场类似“何为躁郁症”“躁郁症的种种表现”以及各种“死去活来”的科普式现身说法,可是并没有。

她只是轻描淡写地介绍了有关躁郁症的基本常识,而更多的时间,是在讲述她在自我治愈和帮助他人的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最打动我的,是在最后一段中她讲到的那个小细节:

每次在看心理医生之前会做一个测试,测试的最后有两道题——

你觉得你有双相情感障碍吗?你觉得你需要治疗吗?题目的下面有三个选项:

是的,我觉得我有

可能吧

我觉得我没有,不需要治疗

听起来很奇怪的,对吧?好像病理上的躁郁症不过是自己说有就有,说没就没的一道选择题,而当她第一次选择了最后一项时,她的治疗师告诉了她设计这两道题目的初衷:测试你到底还在不在乎你对自己的看法。

是拿着一个已知的标签黯然离场,还是去追求一个崭新的可能。

一个人是他自己,带着他所有的优缺点、性格、习惯等出厂设置,但一个人同样可以成为比自己更好的人。

自我的心理暗示何其强大,只要你不满足,只要你不停下,就永远有机会突破现有的壳,走向更远更亮的地方。

别心急,但也别认命。

很喜欢宋涵的那句话:

你怀里的自我,是玻璃缸里的金鱼,生怕一碰就会掉在地上再也无法补救,还是更像一只兔子,这只兔子会长大,会蜕变皮毛的颜色,甚至会跳出去撒野,但它永远归属于你。

它机灵好奇而又不改初衷,它想拥有更大的视野,保持对这个世界最真实的判断,哪怕真实意味着推翻你曾经坚信不疑的所谓事实。

做自己没什么了不起的,真正厉害的,是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人。

毕竟这世上最遗憾的,从来不是求而不得,而是你本可以。

毁掉你一生的预言魔咒:我不行

一位读者发来长长的邮件求助,我们聊了好几个小时,聊到最后,我俩都很崩溃。

她二十五岁,大专毕业,在一家私企做前台,被公司老总看中,各种暗示要她做自己的小三,而她的回应,则会直接反映在她的工资单上。

若她冷脸拒绝,工资就会以“着装不整”“绩效差”等莫须有的理由被扣掉三百到五百。若她顺水推舟,陪他吃一顿饭或者任他摸摸小手,次月的工资则会多出几百到一千的奖励。

她的工资本来就没多少,又正好处在年轻女孩儿最爱买买买的年龄,好几次她都想辞职,却一直没能提起勇气,偷偷面试了好几家公司也没成功,于是绝望地问我该怎么办。

我建议她,一边留心收集老板骚扰她的证据力求自保,一边学习一些职场上的实用技能,至少Word、Excel、PPT之类的办公软件都得会。

她说:“你说得很对,可我又没学历又没能力,年龄也不小了,还来得及吗?”

我哭笑不得:“你才二十五就觉得来不及,那我怎么办?”

“可我跟你不一样啊,我天生就不是学习的料。”她发了一个摊手的表情,“其实前几年也想学点东西来着,可是一翻书就瞌睡,我天生不适合学习,不然也不至于做前台了。”

她最后总结:“学什么都学不会,做什么也做不好,像我这样的人,肯定也找不到什么好工作吧。”

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K.默顿(Robert K. Merton)提出过这样一个理论:

我们所抱有的信念和期待会影响我们的行动,使行动变得更积极或消极,从而使我们的期待成真。

这个理论被称为“自我实现的预言”。

举个例子,你出门去参加准备了很久的一场面试,刚出门就被飞驰而过的汽车溅了一身泥水,你立刻就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上天给你的暗示,你今天出门不利,面试肯定会出问题。

抱着这样的想法,你在面试中非常紧张,连很多准备过的问题都答得乱七八糟,果不其然,面试失败。于是你说:看,我早就知道,今天一定会失败的。

可是真正让你失败的,是那一身意外的泥水,还是你一直在告诉自己“今天肯定完蛋”的内心?

这就是自我预言的吊诡之所在,你先给自己贴上一个标签,然后绞尽脑汁地搜集各种证据去证明这个标签是正确的,即便那标签本身就是你努力回避的魔咒。

我上初中的时候数学一直不好,恰好我父母的数学也不大好,于是我便笃定自己的数学成绩肯定没办法提高了,毕竟家族遗传就在那儿摆着,再努力也很难有突破。

因此,每堂数学课我都偷偷看小说打发时间,作业也全靠借同学的来抄,到了考试的时候,成绩自然差得一塌糊涂,而这又印证了我对自己的预期:我没办法学好数学。

印象很深的是高中第一次期末考试,我撞了大运,连猜带蒙地答对了所有选择题,数学成绩居然提高了三十多分。

数学老师把我叫去办公室,指了指试卷:“这次考得很不错啊,今后上课认真听,成绩还能提高。”

“就我?我不可能提高的,后面几道题我都是瞎蒙的,狗屎运而已。”

他叹了口气:“一直觉得你挺聪明的,反应快,逻辑能力也好,只要认真一点肯定没问题。

“我都相信你可以,你为什么不信你自己?”

于他而言,那可能不过是一句鼓励学生惯用的鸡汤,但是对于我来说,它却像是神奇的咒语,之前压根看不懂的公式,忽然间就明白了,之前怎么解也解不开的方程,忽然就变成了最简单的填字游戏。

回头看去,改变的契机的确在他的那句话。与安慰无关,与鼓励无关,他只是让我意识到,其实我不仅仅是我想象中的那个自己,我还能实现另一种可能。

只要那么一点点的动摇就够了,当你撕开遮掩你的幕布,舞台上就有了光。

我们都会成为自己预言中的自己。它既是你我对未来的期许,又是对过去经验的不断提炼和总结,而这两者交织,便成就了一个人的命运。

李笑来老师说过这样的一句话:

不要总是抱怨,因为你终究会活成你自己嘴里的样子。

你越是抱怨学习难,就越解不开那道方程;

你越是抱怨老板坏,就越难跟他搞好关系;

你越是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就越不会遇到生命里对的那个人。

归根结底,我们只会遇到那些我们认为自己“配得上”的东西。

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人明明很痛苦,却没有能力改变的原因。他们误以为自己的问题出在职业上,出在能力上,想过其他各个方面,却唯独没有想到自己心里的那个声音。

想要改变自我实现的预言,可以尝试以下三步:

1.保持翔实的记录

将你所做的事情翔实地记录下来,而不是只记录符合自我预言的那部分,不要让记忆去筛选事实,把事件记录下来定期回顾,可以让你发现另一个自己。

举个例子,如果你认为自己不喜欢社交,可以把每次社交场合中自己的感受都写出来,不要回避正面的感受,比如邻居跟你热情地打招呼,让你觉得非常开心。

2.在做重要的事前,多回顾自己成功的经历

你的生活中总会有那样的一刻,让你觉得自己很充实、很成功、很满足,像是站在世界的巅峰。

比如考了第一名,比如暗恋的男孩儿也喜欢你,比如拿到第一份聘用函。

在做重要的事情之前,多回忆这样的时刻,可以快速增加一个人的自信。

3.多接触那些有成功经历的人

说白了,其实就是耐着性子听别人吹牛。若对方说的都是真的,你收获经验;若对方说的都是假的,你收获勇气。

无论如何,总比一群人聚在一起苦兮兮地抱怨天抱怨地要好。

毕竟,这世上最遗憾的不是失败,而是“我本可以”。

毁掉你人生的不是懒,而是托付感

前几天听罗胖的语音,有一条特别有意思。

罗胖的一位同事在公司里创建了一个学习小组,小组里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分工,去追某个领域的消息,然后大家互通有无,扩充自己的知识库。

所以,罗胖的公司在招聘新人时,在面试中加入了这样的一个问题:

如果你有一个月的空闲,可以专门去研究一个问题,你会研究什么?

有趣的是,这样一个简简单单的问题却会让有些人彻底蒙掉,就是现场给他时间他也说不出来。也有人能瞬间说出好多。

或许不见得会去做,但“说得出来”这件事本身就是一种自定义任务的能力,属于个人的长期优势,它就是这样一点点积累起来的。

说实话,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也卡了壳,我看着早高峰的车水马龙,像一台被强制关机的电脑,大脑瞬间陷入一片空白:

如果我有这一个月的时间,我该做些什么呢?老板会希望我研究哪个方向?同事们会给我什么建议?我该去问谁才能得到最好的答案?

恨不得有一张可供选择的清单摆在我面前,哪怕只剩下一个可选项,也比我自己漫无目的地瞎琢磨要好。

然而这个念头本身就让人感到无比丧气,就好像我这些年拼尽全力做完的一切,都只是为得到那张可供挑拣的标准化清单,而不是为了选择自己的生活。

忽然想起刚上班的时候,有位三十多岁的同事的感慨:“年龄越大,越是不敢不上班,倒不是因为有多缺钱,而是离了这朝九晚五,都不知道还能干什么。”

我当时还刻薄地在心底嘲笑她活得有多逼仄,可几年过去,离开了那个告诉我“你该做×××”的声音,我也成了那个找不到方向的人。

我们将自己的生活托付给别人太久,久到都忘记了自己曾有过选择。

还记得上高中的时候,去参加一个姐姐的婚礼,那个姐姐的父亲是我父母的同事,他在致辞的时候热泪盈眶:“她的前半生是我们的掌上明珠,从今天起,她的后半生就都交给你了,你一定不要让她受气受委屈,得一辈子对她好。”

现场掌声雷动。可我看着新娘子姐姐望着她的新郎,满眼的崇拜中带有些许的娇羞和顺从,总觉得好像有哪里不对,但却说不出原因。

他们婚后的日子并不是很幸福,男人长相俊秀事业有成,拈花惹草早成了习惯,她使尽浑身解数只为防着外面那些“狐狸精”,动辄疑神疑鬼,后来索性辞职回家。两人摩擦不断,甚至还动过一两次手。

她像是被吸干了精气神一样快速地老去,整张脸写满了悲苦和对生活的怨怼,见人就像祥林嫂一般说起老公的种种不是,最后以一句长叹结尾:“他说过他会对我好的……”

再后来我们搬了家,关系也就慢慢淡了,只是有次听我妈无意中感慨了一句:

“那个小Z真不容易,一个人照顾一对瘫痪的公婆,看上去都老得像四十岁了。倒是老公感念她这份恩情,也肯多回家几次。

“可惜了的孩子啊,学历好长相也好,年纪轻轻就拿到了公费出国的机会,为了守住一个男人不管不顾,人倒是守住了,可自己也被耽误了。”

我是在那一瞬间想通了在她的婚礼上,我那点莫名的违和感到底出自哪里。

她的一生,就那样轻易地被托付给了一个人。

开始是被她父母,然后是被她自己。

她付出的那些心力,不亚于任何一个在职场上浴血拼杀的年轻人。可那些本可以为她开疆拓土的努力,都成了在婚姻牢笼中的困兽之斗。

我们好像都是这样的。

找份工作,就希望自己能遇到一个五好老板;

嫁个人,就希望他能满足自己对幸福的所有渴求;

就连看篇文章,也希望作者能给出一个问题的一千一百种解法。

看上去好像很忙,但也不过是忙着将自己的人生切割成很多小块,分别托付给不同的人,希望那些人能事无巨细地告诉我们该怎么做才能得到最好的结果。

如果我们遇到的人很糟糕,我们的生活便会随之损毁。

我们从不愿意承认那也是自己的选择,一旦承认了,就意味着你将失去抱怨的资格,我们一股脑地将生活托付出去,不过是为了得到一条并不光鲜亮丽的退路:事情就是这样子,我已经很努力了,但我真的没办法呀。

就像弗洛姆说过的那样:

自由只是远观才好看,等你拥有了它,它就成了枷锁。

可人生本来不就是一场带着镣铐的舞蹈吗?再沉重,那也是自己选择的舞步。

或许无法更幸福、更轻松,但至少能落子无悔。从来都没有什么“不得不”,不过是两害相权取其轻。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你才有资格选择。

能按照自己的心意自由延展的生活,才最值得一过。

那些特别现实的人,都过得怎么样

周末跟闺密吃饭,她吐槽起男友,眼圈红红的。

他们是大学同学,恋爱也谈了好几年,眼看到了谈婚论嫁的当口,却为房产证上的一个名字起了口角。

他们的新居的首付来自男方父母,但由于男友做自由职业,房贷就办到了她的名下,理所应当的,她要求自己的名字也出现在房产证上,可一向对她言听计从的男友却百般推诿,甚至不惜祭出“大杀器”:“咱俩这么多年的感情了,你为什么不相信我?”

无论他怎么说,她都坚持要把自己的名字写进去,两人几乎吵到分手,最后以男友的妥协而告终。办完手续之后,他叹了口气:“没想到,你其实是个这么现实的女孩儿。”

正是这句话刺痛了她,她跟他冷战了好几天,气得不轻。

我觉得好笑:“房产证上不写你的名字你不气,把两个人的感情作为逼你就范的武器你不气,就说一句你现实有什么好气的?又不是什么贬义词。”

“你不懂,他说这句话,比骂我还让我难受。”

哪个女孩儿不想做挂在枝头的白月光呢?可一旦与现实牵涉过多,月光便会蒙尘,成了挂在窗前遮风挡雨的白幔子。

不能再做恋人心中的那个柔弱单纯又不谙世事的小仙女,想想就让人心酸。

“那如果再来一次,你还会要求他把你的名字加上吗?”我问。

她想了几秒,明显有些犹豫,可最后还是坚定地点点头。

我在心底为她叫了声好,庆幸她是个足够现实的女孩儿。

婚姻不是只有几句海誓山盟就够了的,也要有白纸黑字,也要有法律的保护,也要有那种“这也是我的家”的底气。

人心与感情随时都有发生改变的可能,真正拆不开走不散的,只有不动产。

有天跟同事闲聊,她说起自己的姐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她姐姐结婚七年,老公劈腿当场被抓,本是最有利的证据,可姐姐却一气之下带着孩子回了娘家,不管不顾地闹离婚,不争房子不分财产,只图一个“快”字。

她也劝过,可每次都被姐姐的眼泪打败:“七年的感情都没有了,我还要这个房子干什么?离了他我也不是活不下去。”

话说得多么铿锵,却逃不过风刀霜剑的威逼。她前脚刚离开家,老公就带着别人住了进去。她分到的那点财产只够租一间逼仄的小公寓,加上孩子病了一场,生活立刻就捉襟见肘起来。

不是没有找过他,可得到的不过是带着蔑视的嘲笑和施舍般的几千块钱。

“是你自己不要的,现在来怪谁?”他说。

同事讲得咬牙切齿,而我作为一个局外人也听得十分心寒。

同床共枕七个年头,他不知她是什么人吗?不知道她愤怒起来就会不管不顾地赌气吗?

可他巴不得她赌气呢,那个口口声声说你傻傻惹人爱的人,一旦到了分道扬镳的时候,转身就能利用你的每一个弱点,把它们当作为自己牟利的武器。

而保持单纯和冲动其实是最简单的,真正难的是认清现实,然后最大限度地为自己争取利益。

我们说起“这个人很现实”时,常常会不自觉地带上贬低的语气,将那等同于功利,等同于算计,等同于背叛自己的初心。

可我们吃的很多亏,往往却正是由我们的这种不够现实造成的,总是在该谈利益的时候谈感情,在该止损的时候谈未来,在该低头的时候谈骨气。

有个小姑娘找我咨询,说自己特别想报考大学的绘画专业,但家里条件一般,学艺术开销又大,所以父母不是特别支持。

她诉说了一通自己对画画的热爱,然后问:“我是应该咬紧牙关坚持自我,还是应该顺从父母,放弃艺术生的身份好好准备高考?”

我给她的回答是:“如果你想坚持自我,就要做好最坏的准备,比如你父母在倾尽全力供你上学之后很可能会天天在你耳边唠叨生活的压力,比如你可能需要一边打工一边学习,比如你的画可能很久也卖不出好价钱。

“必须要能接受最坏的结果,才有资格说去试试看。”

她挺失望的,问我:“那梦想就不重要了吗?”

梦想当然重要,但不是这样的,正是因为梦想太重要,所以才不能把它当作与现实死磕的武器,再锐利的锋刃,也经不住琐事的磨损与磕碰。

知乎上有个高赞的问题很有意思:

如果一个人为了高薪而工作,那他能得到什么?

排名最高的回答只有一句话:

得到钱,以及更多的钱。

看,谈钱多俗啊。

可是你总得先有足够的钱,才能有去选择、去追梦的资本。

现实一点和坚持梦想其实并不矛盾,不过是曲线救国,无非是殊途同归。

我很喜欢连岳写的那段话:

一个人的勇气与耐性,只能够支持若干次的挫折,不要把它浪费在小事上,留着它,培养它,壮大它。总有一天你会像巴尔扎克一样,需要用它来征服巴黎;你会像汉尼拔将军一样,需要用它来翻越暴风雪中的阿尔卑斯山。

对现实弯弯腰,有时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

等到手中有了一副好牌,再来好好地赢一把。

在跟命运格斗之前,要好好说“请多指教”。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想恋爱了

“我觉得我没办法喜欢一个人了,我现在只喜欢,一个人。”

悠悠慢吞吞地说完这句话,我眼珠子差点都被她惊掉。

坐在我对面的她身姿婀娜、面容姣好,清晨刚刚做好造型的刘海透着都市女孩儿的精致,落座也端的是腰背挺直、亭亭玉立,用余光偷偷享受着不低的回头率。

我揶揄她:“你敢说你刚刚吃饭时没跟那个西装男眉来眼去?还是没因为收银小哥的痴汉脸心生暗喜?”

她被我说得老脸一红,却还是叹了口气:“不一样的。”

你知道那种感觉吗?

就是,看到美好的肉体也会动心,但很难会再像从前那样,看见有点顺眼的人就想加个微信。

也不排斥聊天,但困了忙了就会直说,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强撑着瞌睡等一条信息。

也有试探中互相观望的那个人,但一旦有了小摩擦、小龃龉,想的不是如何解释、如何挽回、如何生装温良恭俭让。老娘就是这样子,你能接受就爱,接受不了就拉倒。

不会再像以前那样了,因为心仪的男孩子跟自己聊了些小情绪就觉得跟他好近,强撑着瞌睡守到半夜也要努力帮他重振心情。

现在的暧昧对象跟自己诉苦“我今天过得不大开心”,只会觉得有点烦,这么大的人了,谁都活得不容易,一天到头自己都还没安抚好呢,哪儿有心情接纳另一个人的负面情绪。

动心太难了,谈恋爱也太难了。

还是一个人,最轻松,最开心。

一个七〇后的姐姐有次跟我感慨:“现在的小孩子怎么回事啊?明明衣食无忧,却一个个的都是爱无能。”

她说这话的原因,是午餐时另一个姐姐偶尔提了一嘴自己家里的事,无非就是老公不管家,孩子不听话,婆婆老找碴儿之类的家长里短,公司里那几个九五后的实习生就开始七嘴八舌地谈论起“结婚有多可怕”。

一个说:“为什么要结婚啊?婚前说走就走,婚后想去做个美甲都得提前报备。”

一个连忙应和:“对啊对啊,结婚多麻烦啊,家务多了自由少了,好端端的小公主也做不成,摇身一变成了老妈子。”

七〇后姐姐捅了捅在座的唯一一个小男生:“哎,和你同龄的女孩儿都不想结婚了,你怎么办?”

“我也不想啊。”小男生头也不抬答得坦然,“谈恋爱我都嫌麻烦,又得陪聊又得陪逛街又得赔钱买礼物,况且有了女朋友,还怎么愉快地组队吃鸡?”

一帮老阿姨听得瞠目结舌,现在的小朋友,居然都已经如此精明了。

他们并不是社交无能患者,相反,正是因为规避了深层的情感联系,他们的交往要远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密切。

你送我一个苹果,我还你一个桃,你陪我挑耳机,我帮你选领带。

但是,也仅止于此了。

什么互诉衷肠啦,什么山盟海誓啦,在他们看来是老掉牙的闹剧。

那种距离感里藏着一点斤斤计较的冷漠:

我不去找你,你也别来烦我,我的“小确丧”我自己消化,你的不开心也自己收好。

依然会心动,依然会有好感,但是,不想对任何一个人负责。

一个九五后的小姑娘说得一针见血:

一个人的生活真的性价比太高了,我自己看书,健身,努力工作,学英语,学化妆,每一样的回报都是看得见的。但是同样的精力花在别人身上,真说不准是个什么结局,万一打了水漂呢。

喜欢一个人很麻烦吗?

对啊,那意味着你需要强行接纳另一个人的情绪,他失落了你得认真安抚,她生气了你得用心逗乐。

那意味着你需要忍受两种不同生活产生的碰撞,你本无辣不欢,如今却得适应寡水清汤,你本死宅一枚,却得忍着无聊陪她看一场艺术展。

你要让步,你要妥协,你要咽下许多“不得不”才能换取一点快乐。

一步步精打细算,一点点算计得失,太累了,也太难。

这或许就是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单身的原因,他们衣食无忧,她们妆容精致,很上进也很努力,可是,他们不愿意。

并不是一定要给不同的选择定义出对错,只是有时想想也觉得蛮遗憾的。

我曾在网易云音乐上看到这样一条评论:

那年我在学校的紫藤花架下等了她三个小时,没有智能手机玩儿,只好看天看云看远方,空气里都是春天的味道,而她蹦蹦跳跳地向我走来,真喜欢那时的自己,还没学会用效率来衡量爱情。

他也长成刀枪不入的大人了吧,学会了计算时间的性价比,变得清醒又理智,能干又独立。

读得懂博尔赫斯,读得懂查理·芒格,可是再也读不懂那句“爱是想要触碰却缩回手”的患得患失和小心翼翼。

美国心理学家T.利维(T. Levy)曾写过这样的一段话:

信念、热情、与他人的亲近感,被没有生机的感受、无聊感和流于表面的浅薄所代替,无法给他人爱与关心,也无法回应他人对自己的爱意。这本质上是一种空虚感,因为缺乏与他人真实的联结,而失去感受幸福的能力。

而这或许也是越来越多的人觉得自己并不幸福的原因。

快乐稍纵即逝,无论是赢得一局排位还是入手一件喜欢的衣服,它带来的愉悦感甚至无法维持二十四个小时。为了追逐快感,人会把自己变成小白鼠,在寻求刺激的转轮上一刻不停地奔跑,直到精疲力尽。

正如那个七〇后姐姐所说:

总在逃开的人,大概永远体会不到付出的快乐,一个人固然轻松,可也少了许多乐趣。你连输都没输过,怎么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赢?

我不知道她的话对不对,只想把这句话也讲给你听。

你会如何选择?

人这辈子最难的功课,就是学会相信自己

说来蛮好玩儿的,人从小到大,好像就是一个自信不断流失、不断认命的过程。

小朋友可以大大方方地说出“我以后一定能当科学家”,可成年之后的我们,却在开口之前已经先把自己否定了三百遍。

“我恐怕不行……”

“我可能真的不够好吧……”

“万一失败了怎么办……”

那些丧气的猜测好像毛衣上脱针的线头,从松动的那一针开始,一点点带着整个人生全部垮掉。

今天,我想聊聊自信。

在许多人的眼中,自信等同于“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以及“虽千万人吾往矣”这种大而玄妙的名言警句。

可人生吊诡的一点,就是只要你身处人群之中,就无可避免地会被别人的眼光和评价束缚。但如果你离群索居,没了参照物也没了反馈,你便无法知道自己做得对不对,也无法衡量自己走出了多远。

不在乎别人太简单了,但当你把所有人都不当回事时,也根本没人会在乎你。所谓强大,不是“我不听我不想我不在乎”,而是学会从那些让你痛苦的否定和质疑中找到出路。

之前有个读者来找我聊天,说自己想辞掉公务员的工作去做化妆师,但家人都不同意,各种质疑和压力扑面而来,她应付不及来向我求助,问我怎样才能坚持自己。

她对未来有一套听起来很美的规划:

辞职之后先去附近的影楼工作,再做点兼职,然后再考一级化妆师的证书,慢慢往娱乐圈发展,等钱攒得差不多了再开个工作室。

可当我问到“影楼招化妆师的要求是什么”以及“你做兼职的渠道从哪里来,每个月的收入是否足够应付你的支出,如果不够怎么办”时,她一句都答不上来。

与别人的质疑无关,与父母的否定无关,那些来自外部的压力不过是显形液,逼着她去直视那些她根本无法回答的问题。

细节的匮乏,才是她不自信的根本原因。

想在质疑声中站稳脚跟,你就不能做一个中空的人,你需要像下围棋一样,看到十步之外,规划到五步,至少保证前三步不出岔子。

我给那位读者出的主意是:在不辞职的前提下,先熟悉一下不同领域对化妆师的要求,利用周末和假期的时间去做兼职,一面积累人脉一面了解行情,对自己辞职之后的财务状况做一个简单的评估,如果不够支撑自己的梦想,就先去攒点钱。

你看,这可比只动动嘴皮子说“我有梦想”难多了吧。

可又有谁告诉过你,相信自己是一件容易的事呢?

毕竟“孤勇”这个词,只有在书上读到的时候才美。盲目自大太容易了,真正难的,是清醒的坚定。

听过这样一个小故事——

一对夫妻为了吸烟的事吵架,男人保证戒烟,女人将信将疑。

第一天,男人表现得很好,一根烟都没有碰。女人说:“你这就是靠运气,我看你还能坚持多久。”

第二天,男人有些动摇,拿出烟反复闻着,忍着没点燃。女人说:“我就知道你没毅力,看,果然忍不住了吧。”

第三天,男人终于忍不住了,但还是控制着自己,一天只抽了一根。女人说:“看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第四天,第五天,第六天,男人终于自暴自弃,重拾吸烟的坏习惯。女人说:“果然,从一开始我就说你不行。”

你看,那多像是我们每天跟自己的对话。

早在别人开口之前,你就已经先对自己说了“我不行”。

就像文章开头的那条留言一样,在被评价之前,你就早已给自己安上了一顶“缺乏自信”的帽子。然后把所有的不顺与不安,都塞进这顶帽子里。

成功了,你提醒自己这不过是侥幸,其实自己差劲得很呢,不过是还没被发现而已。

遇到麻烦了,你立刻就会觉得这都是注定了的,像自己这么糟糕的人怎么配成功呢?这些麻烦都是在提醒你,人要有自知之明。

就这么想着想着,消耗完自己所有的斗志和勇气,最终失败了,你反而长舒一口气:“看,我就说吧,我不行。”

比起来自外界的质疑,你最大的敌人是你对自己的否定。

就像心理学家荣格的那句话:

When an inner situation is not made conscious, it happens outside, as fate.

如果你意识不到你内心的冲突,它就会体现在外部世界里,成为你的命运。

尝试这样一个简单的方法,每次给自己泄气的时候,都在本子上画正字。每画一笔都问自己一遍:我有什么做得好的地方吗?我还能怎样做得更好?

在改变别人之前,先改变你自己。

如何才能培养出清醒且稳定的自信?

李中莹老师在《重塑自我》中给出了这样的一个公式:

感觉——尝试——经验——能力——外部肯定——自信——自爱——自尊。

很多人总是把自己不自信的原因归咎于“没有人肯定我”,但这个公式中最重要的部分,其实是你自己创造的经验和能力。

自信的培养靠的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成功,它更多的是依靠生活中的小的胜利。

在寒冷的早晨成功在闹铃响起的第一声就利索地起床;独立做完第一份PPT;成功地主持一次会议;第一次一个人出差并顺利地签了合同……

这些小成功会成为你的底气,让你更愿意去做,做得越多,能做到的就越多,得到的肯定也就越多,自然也就更加自信。

最重要的是,在“做”的过程中,你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弄清自己的特长和短板,掌握控制脾气和惰性的那把钥匙,你知道什么时候该全力以赴,什么时刻最难熬,要走多远才能看到柳暗花明。

那才是你的燎原之火。

一鸣惊人这种事情,在故事里看看就行了。

你需要的不是寓言童话,而是脚踏实地。

我说过最大的谎言,是“本人性格外向,活泼开朗”

前几天搬家,翻箱倒柜地收拾东西,在文件袋里翻到了自己刚毕业时的简历,时隔多年回头看去,觉得好笑至极。

不是因为青涩,也不是因为萌蠢,而是因为自我评价的那一栏里,开头赫然写着:本人性格外向,活泼开朗,喜欢与人交际。

我将这段话拍下来给我的HR朋友,她秒回我两个抠鼻的表情,然后说:“我们每年收到的几百份简历里,几乎99%的人都会用这句话来伪装自己。”

哪儿有新人敢承认自己内向、木讷、不善交际?这不就等于在向HR宣告,虽然我很优秀,但不要录用我吗?

我有点意外,但更多的是无奈。意外的是,居然连专业的HR都会把“内向”归入贬义的范畴,而无奈的是,正因为有太多人持有同样的想法,才会选择用谎言来伪装自己。

有次跟一个刚工作一年的姑娘聊天,她问:“公司的活动太多,几乎每个周末都要聚餐逛街,实在不想去,但又怕显得自己孤僻内向不合群。想求你支个招儿,怎样才能改变自己的性格,尽快融入团体?”

有太多人问过我类似的问题:

我不喜欢跟人交往,怎么办?

我一到人多的场合就心烦,是不是有什么毛病?

我太内向了,不太会说话,该怎么改变自己?

但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前,你需要先了解“内向”真正的含义。

内向不等于木讷,更不等于社交恐惧。

我们对内向有这样一种误解:

内向的人一定不大爱讲话,比较严肃和孤僻,有着不同程度的社交障碍,在人多的社交场合常常呆若木鸡。

苏珊·凯恩在《安静》中,赋予了“内向”完全不同的定义:

内向的意思是你更容易从独处中获取能量,无论是物理空间上的独处,还是心灵的放空。

当内向的A和外向的B同时遇到烦心事时,A更希望能自己待着,无论是看看书,还是听听音乐,甚至什么都不做只是发呆,B则会选择向朋友倾诉,或者参加热闹的聚会。

对外向的人来说,社交本身就是充电,但是对内向的人来讲,跟很多人待在一起太久,会榨干他们的精力,因此他们需要用独处来给自己充电。

也就是我们通常调侃时说的:社交一小时,回家缓半年。

内向的人,一定不善于社交吗?

首先你须要区分一个概念:内向与外向是性格因素,而社交,是一种能力。

能力无须改变,它需要的是练习。

吴伯凡老师曾提出过“WIFI式联结”与“蓝牙式联结”的区别,而这一概念,正好可以用来解释内向与外向不同的交际风格。

外向性格的交际更像是一点对多点的WIFI式联结,接入非常容易,数量上也没有限制。

而内向性格的交际更像是单点对单点的蓝牙式联结,比较费劲,一旦联结成功之后还具有排他性,即一个设备在跟另一个设备配对成功的时候,就不能再接入其他设备了。

我们不妨用人际关系中的“群聊”和“私聊”来理解这两个概念。

在微信群中,外向的人像是群里的活宝,不管跟对方熟悉与否,都能轻松地与之插科打诨。而内向的人常常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更倾向于与人进行私聊,需要一些时间来找到同频的人,但一旦“配对成功”,沟通就会渐入佳境,更容易建立深层的联系和共鸣。

因此,内向的人并不是社交无能患者,他们只是不喜欢无意义的闲聊,他们习惯用沉默的倾听来识别出跟自己同频的人,一旦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你就会发现他们的可爱和有趣。

所以,你要做的选择题并不是“内向好还是外向好”,而是“我要去喜欢所有的人,还是只喜欢聊得来的人”。

仅此而已。

如果我内向,我该怎么做?

我刚工作的时候,也遭遇过上文中读者提问里的那种困境。

不想参加集体活动,怕被说古怪,也怕被孤立,但出门参加完一天的活动,就会被榨干全身的力气,原本计划背的单词没心情背,本来看一遍就能记住的书翻来翻去也无法进到脑子里。

为了在社交中收获友善和好感,我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做心理建设才能回复到正常的心情。

很不划算吧?但我真的是坚持假装了整整一年多,才想通了这个道理。

无论我多努力,都无法让所有人都喜欢我,而对于我喜欢的人,我根本不需要靠假装活泼开朗来收获他们的友谊。

我虽然慢热,但是善于倾听,又因为不太八卦而成为了很多人的树洞。

我不喜欢闲聊,但记忆力很好,别人随口一说的小事我也会记得,因此能时不时地制造一些惊喜。

我没办法做到八面玲珑照顾到所有人,但我专注力很强,我可以在地铁、公交、飞机上快速进入心流,因此做事的效率比较高,朋友都觉得我靠谱。

意识到这些事之后,我才有勇气做回原本的自己,开始有选择性地参加一些自己喜欢的活动,果断且客气地拒绝那些会消耗我的精力的事。

其他人的聚会并不会因为我的缺席而黯然失色,而我也不会因为错过了本来就把握不住的机会而后悔伤心。

如果你也是个内向的人,“学会选择”是你需要培养的最重要的能力。

选择你喜欢的人,认真维护你们的关系。

选择你喜欢的事,珍惜你宝贵的精力、能力和注意力。

要知道,可怕的不是内向,而是四不像。

明明不想说话却要强颜欢笑,明明烦躁不安却要假装活泼。

那才是最得不偿失的选择。

既取悦不了别人,也满足不了自己。

这部纪录片拍了四十九年,只为告诉你这三个人生真相

最近被朋友强烈推荐了一部很棒的英国纪录片,叫作《人生七年》,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于一九六四年开始拍摄,记录十四位英国的七岁儿童的生活,到目前为止,该纪录片已经跨越了四十九年,每七年拍摄一集。

被选中的孩子们来自当时英国的不同社会阶层,片子从孩子们的七岁开始记录,然后是十四岁,二十一岁,二十八岁……一直到五十六岁,从垂髫到白发,从孩童到老年。

我用了整整一周的时间看完了这部纪录片,其间屡次按下暂停,并不是因为片子本身有多烧脑,相反,正是因为它的平凡和日常,才会让人忍不住心生感慨。

正如《杀鹌鹑的少女》中的那句话:

当时站在三岔路口,眼见风云千樯,你做出抉择的那一日,在日记上相当沉闷和平凡,当时还以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真相一:阶级分化是不可避免的,但也远远不止你看到的那么简单。

《人生七年》的第一集摄于孩子们的七岁,面对镜头的孩子们一派天真烂漫,可言行举止却大相径庭。

来自上层阶级的孩子Andrew、Charles和John就读于私立学校,他们的日常活动之一是阅读《金融报》和《观察家》,对自己的未来有着明确的规划:

高级中学——牛津/剑桥——成为律师(律师在英美都是高薪职业)。

来自中层阶级的孩子中,男孩儿Nile说自己想要开旅游大巴,女孩儿Jackie不好意思地捂着嘴笑,说希望自己长大之后嫁人生子。

来自底层阶级的孩子Tony希望成为一名驯马师,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甚至连梦想的意义都不知道,会把能够吃饱饭和少挨打当作自己人生中最大的愿望。

他们后来的人生轨迹并不太让人意外,高富帅三人组已经按照当年的既定路线,上了名牌大学,当上了律师,过上了优渥的上流生活。

中层阶级的孩子的表现普遍平淡,尤其是几个女孩子,已然过上了相夫教子的主妇生活。

最让人难过的是底层阶级的孩子,他们儿女成群,但极少有高学历的“白领”或者“金领”,做的都是极其普通的技术性或者服务性工作,比如保安,比如修理工,等等。同样是三四十岁,他们的面容、身材和神态都显得比其他同龄人苍老很多。

这似乎是“阶级固化”最直观的例证。

一个人接受的教育,拥有的资源、见识和视野,从一开始就决定了他的一生。

但事实又不止如此,在五十六岁的那期片子中,高富帅代表John对着镜头坦言:在自己九岁时,家里出现了一场意外,他的父亲去世,家境一落千丈,母亲不得不外出工作。读大学的时候,他也是靠自己的努力拿到的奖学金。

他说:“人们总以为我们这个阶层的人生顺风顺水,想去哪所学校读书就去哪所学校,但是人们并没有看到那些挑灯夜战的日子,看到那些刻苦和努力。”

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李湘的女儿王诗龄因在微博上晒出用全英文解出的数学题而上了热搜那件事,很多人感慨小姑娘命好,小小年纪就能够接受精英教育。

这是我们大多数人绕不开的思维误区:

只看得到别人的优势,却看不到他们为了维持这样的优势而付出的努力。

在你深陷言情小说中时,他在读《经济学人》;

在你打王者荣耀时,他在做数学模型;

你转发完《寒门逆袭的大门正在关闭,你却还在打游戏》之后欣然去跟朋友聚餐,他刚写完两万字的论文就去健身房跑步。

最可怕的从来都不是阶级差异的存在,而是我们以阶级分层为借口,理直气壮地原谅自己的不作为。

真相二:寒门子弟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是教育。

七岁的Nick在第一期的拍摄中,被归类为底层阶级的孩子,他是个“农二代”,生性腼腆谨慎,住在偏远的郊区,那里的小学只有一间教室。

但他也是整部片子中“逆袭”最成功的孩子,他考上了牛津,成功挣脱了阶级的枷锁,去美国做了教授,也过上了名利双收的生活。

在二十一岁的那部片子里,导演问起他成功的秘诀,他带着一脸谦虚的微笑说:“我不觉得自己有什么成功的,不过是考上了牛津而已。”

对啊,不过是考上了牛津而已。

但正是那一张薄薄的录取通知书,让他得以脱离原生环境,进入更高一层的圈子,得到打开视野、扩展心智和获取资源的机会。

导演借另一位被采访者Jackie之口表达了教育的重要性。

Jackie在四十九岁那年的采访中对着镜头咆哮:“我现在身体不好,政府却不给我发放补助了,摆明了让我出去工作,这不是把我往死路上逼吗?你说我的身体状况怎么去工作?你说啊?”

导演问:“你有什么后悔的事情吗?”

她长叹了一口气:“我上学的时候不应该这么懒,如果再活一次,我一定更努力学习。”

诚然,教育中有太多的不合理与不公平,但是对于大多数没钱、没资源的普通人来说,那依然是唯一的上升通道。

抱怨没用,后悔没用,唯有努力。

它再狭窄,也还有光亮照进。

真相三:一个人的幸福,不是只有成功才能定义。

Bruce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他跟高富帅三人组一样,家境优渥,志向远大,七岁时的理想是去非洲当传教士。他毕业于牛津数学系,却选择去一所普通学校当老师,其间还去孟加拉国支教,想要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

比起上层阶级的其他几个人,他并不算是成功,结婚晚,事业平平,社会地位也不高。

但让我印象很深刻的是,他面对镜头时的表情永远是平静的微笑,从来不焦虑,也从不对其他人的选择和处境进行评判,当参与拍摄的小伙伴Nile遇到困境时,他也慷慨相助。

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自己想要什么,这种内驱力带来的动力和满足,并不是一个头衔、一张工资单所能代替的幸福。

另一个叫作Symon的孩子,他的七岁是在福利院度过的,三十多岁的时候离了婚,在一家冷冻厂做零工。他四十二岁的时候再婚,在妻子的督促下又拾起了数学,两人一起参加收养孩子的资格培训,到了五十六岁那年,他已经帮助过很多个孩子(时间长短不一),自己也拿到了一家知名公司的聘用书。

他起步晚,绕过不少弯路,最终好像也没能挤进上流社会,但对一个普通的家庭来讲,短短十几年间能帮助几千名孩子,亦是不可想象的付出与艰辛。

那并不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他却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确认了人生的追求和快乐的来源。

这也是我很喜欢《人生七年》的一个原因,它并没有用普遍存在的价值观来告诉我们如何成功,而是通过十四个孩子的人生经历,讲述生活的多种可能。

正如豆瓣上的那句高分短评——

世上最痛苦的事情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自己不懂你自己。

一个人被迷茫毁掉的三种迹象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迷茫开始从青春期特有的小情绪变成了人生的标配,无论年龄多大,身在何处,做着什么样的工作,都难逃过午夜梦回时的灵魂三问:

我选择的是对的吗?我到底该做什么?我现在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又往往因为苦思无解而更加焦虑,陷入一个失落且烦躁的恶性循环。

作为一个十八线鸡汤博主,我常常被问到这样的问题:

我特别迷茫,完全找不到方向和动力,我该怎样摆脱这种情绪,跟其他人一样去奋斗去生活呢?

言辞之间满是惶然,仿佛迷茫和好好生活是一对见面即争个你死我活的仇敌。

我能理解那种深陷迷茫的无力感,但有时也正是因为我们太过关注“如何摆脱迷茫”,才将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团糟。

在不确定的人生中去追求“确定”,就像是公牛在追红布,我们试图让自己相信,只要撞到了那块红布,一切就没事了,但结果往往却是撞到了另一场空。

我的一位朋友总结出非常精辟的一句话:

这世界上没有人能摆脱迷茫,只有被打败的和还在与之作战的人。

这场战斗的溃败,又往往是从这三个迹象开始的。

1.无条件地放弃与他人的比较

很多鸡汤文会这样安慰迷茫中的你:

不要管别人怎么生活,过好自己就行;你只需要做自己,就是最好的生活;以及不用羡慕别人,你是独一无二的。

这些看上去很有道理的话往往会起到快速止痛的效果,就像一剂强力麻药,立刻让你找回平静和安心。

可麻药劲儿过去之后又如何呢?同龄人的优秀依然会让你相形见绌,老板给的年终奖也不会因为你的佛系而与同部门的精英们持平。

我们本来就生活在一个处处有比较的世界,就连去超市买苹果,也是个大皮薄色泽鲜亮的更受欢迎,你会因为一个苹果长得与世无争而喜欢上它的干瘪青涩吗?

而人与人之间的比较与苹果根本上的不同,只在于比较的维度更加多元。

你腹有诗书,我能说会道;你长袖善舞,我过目不忘;你明眸善睐,我纤腰一握。

比较不过是一个人寻找自己的过程,正是有了不断的比较,你才能觉察到自己的与众不同,然后去完善它,建立属于自己的个人优势。

而这些优势,才是你不必去用自己的缺点跟别人的优势死磕的底气。

真正可怕的不是比较,而是未战先降。

2.为了逃避迷茫自降身价

我曾经收到一位读者的留言,来自一个毕业于985高校的姑娘。

她各方面都很优秀,但因为开始时准备要考研错过了很多校园招聘,后来发现自己其实更想早点进入职场,便放弃了考研开始找工作,所以起步比其他人晚了一些。

工作找得并不顺利,大企业的校招差不多都已经结束了,她一直没能拿到满意的聘用书,越拖心越慌,对理想职位的要求一减再减,最后索性找了一份前台的工作就匆匆入了职,美其名曰职场历练。

本以为心中的一块石头能够就此落地,却无端地生出更多的小情绪:

校成绩远不如她的舍友都进外企做了管培生,而她只是一家小公司的前台;

不敢跟家人朋友说自己真实的工作,每每被问起都忍不住撒谎,又难过又心虚;

因为不喜欢,工作常常做不好,屡屡被经理批评,一开始是委屈,到后来又变成“我是不是真的不行”的自我怀疑。

她讲得痛苦不已,我听得哭笑不得。

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那就接着找啊,错过了当年的招聘季,也还会有下一年,用这一年的时间学点技能充充电,也总好过匆匆将就之后又难免意难平。

为了解决最初那个简单的问题,她给自己布了一个异常复杂的局。

像是一个努力躲避大雨的孩子,却慌不择路地跑进了瀑布。

我们做了太多事来摆脱迷茫了。

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就随便做一份凑合着;

遇不到心动的人,就随便拉一个也能将就;

过不上理想的生活,就索性用“我也过不惯那种人生”来自欺欺人。

能吞噬一个人的,其实并不是迷茫,而是对迷茫的恐惧。

迷茫、焦虑等类似的情绪,只是我们行囊中不可丢弃的一部分,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必须要先解决它才能继续前进。

人是为了目标而活的,而不仅仅是为了解决问题。

3.总想从别人那里找到捷径

我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陷在写作的瓶颈期里,什么也不想写,不知道自己今后想要往哪个方向发展,该如何才能不断精进。于是跑去跟群里的一位大神私聊,倒了一大通苦水之后,她只回了我一句话:“加油!看不进去书,就去看更多的书;写不出来东西,就更努力地去写东西。”

讲真,我当时还是很生气的,本希望她能传授给我一些克服瓶颈的心得,或者调整心态的经验,最不济给我打一针鸡血也是好的,可她除了给我这样一句敷衍的话,多一个字也没有。

得不到大神的帮助,我只好自己苦苦渡劫,给自己立了死规矩:每天必须读两个小时书,无论写出来的是什么鬼东西,都得写满一千字保持笔感。

折腾了大概三四个月终于找回状态,我却忽然明白了她的那句话。

我们并非生活在那个动动手指就能将六十年内功传授给另一人的神话世界里呀。

你遇到的每个坎儿,其实都得靠自己一步步打怪积累的经验去跨过,而他人所能做的,也不过是隔河相望喊声加油而已。

并不是通往所有目的地的过程都有捷径可走,想要扛过迷茫,没有任何现成的经验可以帮你快速成长,你只能咬紧牙关,去摸索适合自己的模式和方向。

或许会摔跤,或许会走错路,或许会碰得一鼻子灰。

但那些勇气和经验会扎根于你的骨血,成为你的武器与拐杖。

不要?,就是刚。

同类推荐
  • 成功人

    成功人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运动员正热火朝天地在烧烤架前忙活着,把烤好的东西分给客人。他光着膀子,肌肉还保持得不错,汗水沿着脊柱哗哗地流下来。他殷勤地照顾着每一个人,自己并没有吃什么,有人注意到他显得特别亢奋,只是谁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位中国最伟大的运动员,能否像福特、西门子、洛克菲勒一样,创造一家以创始人的名字命名的伟大公司?2008年8月3日夜,北京,李宁家里。
  • 做更幸福的自己

    做更幸福的自己

    幸福的人生不会从天而降,不要埋怨先天的不足,也不要懊恼先天的缺陷,因为这一切都不能改变。走过的已是历史,走进的将是明天,尊重现实,改变自己。不管未来如何,抓紧现在是我们的选择,把握明天是我们的补救措施。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不会失去光泽。刘萍编著的《做更幸福的自己》从塑造个性、生活技巧、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生活细节、人生规划、心态调整、人生交际等方面,运用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心态思维全面传达了新的幸福理念,告诉我们如何用新的生活方式去生活以及走向成功。通过阅读《做更幸福的自己》,你会变得更坚定,更有信心,使自己更幸福。
  • 留什么给你,我的孩子:价值观是孩子一生的资本

    留什么给你,我的孩子:价值观是孩子一生的资本

    本书以培养孩子的价值观为主要目标,从是非观、人生观、情商观等七个方面,以简洁有力的论述、生动的案例,详细地剖析了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提出了相应的具体可行的建议,包括建立是非观念,接受建议与批评,培养孩子的参与意识、奋斗意识等,并由此培养尊重、无私、友善和仁慈等品质,让孩子拥有健康的价值观,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 成为“最后一人”(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成为“最后一人”(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本书作者是世界500强企业、日立制作所的前董事长。他所提倡的成为“最后一人”精神,实际上是一种责任意识,是一种关键时刻舍我其谁的气质。“最后一人”是关键时候敢于站出来承担责任,做出决定的那个人。最后一人的身后没有别人,只能靠自己用智慧解决一切问题。最后一人是对自己负责、对员工负责的践行者。
  • 给40岁男人看的长青书

    给40岁男人看的长青书

    本书从事业、社交、婚姻、心理、健康等方面,讲述以40岁男性为代表的中青年男性保持青春、健康及事业长青的方法和建议,从而帮助读者提升自我、排解压力,取得事业的成功和生活的美满幸福。
热门推荐
  • 火影之九幽魔神

    火影之九幽魔神

    前世的挚爱惨死,为了给自己的女人复仇而死的王羽藤,死后却意外重生了!而他也发现让他重生的,正是那枚戒指!为了能够让婉柔复活,王羽藤踏上了强者之路!王羽藤:为了婉柔!不成活!便成魔!战尽天下又如何!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穿进书里心慌慌

    穿进书里心慌慌

    人家穿越,她也穿越,人家要么介入夺嫡之争,活出自己的精彩。要么穿越平凡农家,农夫山泉有点田。她捏?她竟然穿进了自己刚刚看完的文,恐怖有没有,焦虑有没有,听者伤心闻者流泪有木有?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她不是女主,不是女主啊不是女主,但是,反面女一号也没有好到哪儿去,好不好?恶毒女配也不是你想当,想当就能当。真是,真是,真是无语问苍天啊!
  • 魔度九世劫

    魔度九世劫

    她是魔族的公主,父亲是高大伟岸的魔尊,母亲是天帝最爱的九公主,大哥是风华绝代的少君,二哥是智谋无双的魔主。当她还在娘肚子里的时候,就和天族小皇孙订了娃娃亲,将来注定是要做天后的人。所以她在她前三千年里的生活中,非常认真的做了一个逍遥自在的纨绔公主,外加酒囊饭袋,还常常带上自己那位牙都没长齐的预订小夫君一起。从来不知何为忧伤痛苦,何为人生百味,她想要的,都有人双手奉上。直到那次不得已的下凡,她遇到了那个据说跟她前世有因果的人,她才知她活着的每一天都是拿别人的命换来的。……………………九生九世都没有缘分的人,这一世能否有一个圆满的结局。她和他,前世有约,心上系着伴生结,是结亦是劫。她和他,隔着尸山血海,隔着万万年的光阴。【魔族沙雕公主×仙族神秘大佬,双洁,男主萌,女主呆】
  • 隐婚之墨少的杀手妻

    隐婚之墨少的杀手妻

    一场婚约将本该错过的两个人重新绑在一起。他的占有欲让他一次次的去了解她,也一次次的沦陷…她因为一次任务的失败和他有了关系纽带…---墨翊,墨家大少,传说拥有天人之姿,却在她面前一次次露出自己的狼狈。尹雪陌本该是快乐无忧的千金小姐,却以为一场认为的车祸,失去爱她的母亲,当这两个人的命运碰撞在一起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
  • 冷少独宠小娇妻

    冷少独宠小娇妻

    她误打误撞救了人,阴错阳差签了约,成了一个很拽男人的妻子,他父母双亡,身边几米内没有女人身影的他,娶了认识不到几天的女人,却发现,原来并不是所有女人都是爱慕虚荣,见钱眼开的,既然她入了他的心,那么,就不准离开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21世纪大学英语》配套教材.词汇.3

    《21世纪大学英语》配套教材.词汇.3

    词汇》教材主要以训练为主,结合每个单元所学到的词汇,通过课内课外各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掌握前缀、后缀和词根等语言基本知识,丰富词汇量,夯实语言功底,从而使学生达到并超越“大学英语课程要求”所规定的词汇的一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