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1900),德国着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他5岁丧父,童年不幸,长大后就读于波恩大学和莱比锡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870年他在巴塞尔大学升任教授,出版有《悲剧的诞生》《希腊悲剧的哲学》《善恶之外》《道德之谱序》《权力意志论》等着名哲学着作。他宣扬“权力意志论”“超人哲学”“英雄道德”等思想,要打倒以往哲学神圣的偶像,推翻传统道德的善恶准则。他的哲学思想对现代西方哲学和社会,都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
19世纪晚期,一个响亮的声音在欧洲的上空回荡:
“我是什么?我是一颗炸弹,一道闪电,现在就要爆炸,就要闪光,就要惊醒人们的迷梦,就要震颤人们的心灵。因为如今的欧洲人,正在可怕地衰弱下去,欧洲人引以自豪的传统文明,也正在日益走向令人痛心的崩溃,究其原因,是一切传统的人类智慧的结晶,包括宗教、哲学、道德、科学、文学、艺术等等,都发生了惊人的颠倒,善恶观念发生了不幸的易位。始作俑者,就是作为欧洲文化支柱的基督教道德,就是统治人们的偶像——上帝。现在我要向世人郑重宣告:上帝死了!上帝为什么会死?因为我——尼采的存在!
“从此以后,人类的历史将不再划分为B·C和A·D——公元前的世纪和公元后的世纪,人们将会说B·N和A·N——尼采以前的蒙昧时代和尼采以后的启蒙时代。尼采——这个光辉的、令人战栗的名字,将取代上帝的名字而铭记在人们的心里。”
这是何等狂妄的口气!
“这小子莫不是个疯子?”
虔诚的教徒们吃惊地感叹道。
是的,尼采确实疯了。但这些话是这个大哲学家在未疯时说的,他为什么会疯?疯前他曾走过了一段什么样的道路?
村边的一片荒草丛中,新堆起一座坟墓。坟旁一棵枯死的干树枝上,一只雏鸦不时地发出悲哀的鸣叫,使这里显得更加凄凉。送葬的人们都已离去了,只有一个5岁的小男孩还站在坟前,他哭得像泪人一样。
他,就是幼小的尼采。
尼采,1844年10月15日诞生于普鲁士王国萨克森省一个普通的小农村——罗肯。这里,自然风光十分秀丽,水清树绿,气候宜人。但由于地处偏僻,村民们几乎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不过,尼采出生在一个贵族的家庭里,虽然此时业已没落,但其家庭仍保持着严格的家长制。他的父亲卡尔·尼采为了重振家风,就对他的孩子实行严格的教育。平常,不允许孩子们同普通人来往,对孩子们从小就灌输着贵族老爷的尊严感和优越感。卡尔·尼采本人,是一个信奉新教的牧师,而且曾教过几个皇家子弟,成绩显着,受到过普鲁士国王的特殊恩宠。可巧,上帝或许是有意安排,让小尼采在普鲁士国王费里德里希·威廉三世生日的那天诞生。这个吉利的日子,几乎使卡尔·尼采高兴得发狂了,他特意为儿子取了个跟国王一样的名字——费里德里希·威廉,并在教堂的登记册上把一句意义深长的话写在小尼采的名下:“这个孩子,将来怎样呢?”望子成龙之心,溢于言表。小尼采也因此格外得到父亲的宠爱。
可是现在,当尼采还未满5岁的时候,父亲竟撒手人寰。父亲的死,使小小的尼采永远失去了父爱。将来的家庭会怎样?自己的命运会怎样?尼采并不知道,他也不可能想到。但由于父亲的死,亲人的痛哭,凄凉的葬礼,冷冰冰的坟墓,给幼小尼采那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严重的创伤,使他比别的孩子更早地领略了人世间的悲哀和苦难。
父亲死后,母亲弗兰西斯卡·欧勒支撑着这个日益破败的家。然而,祸不单行。没有多久,尼采的小弟弟又夭折了。不到一年时间,两位亲人相继离开人世,使原先一个愉快的小康家庭整日沉浸在悲哀、忧郁的气氛中。为了摆脱这种环境,母亲只好带着他和妹妹迁到诺姆堡居住。那里有尼采的祖母和两个姑姑。
尼采在他14岁时写的自传里,回忆了当时迁居时的情景:“忧郁的晚祷钟声传到前厅,夜色笼罩着大地,天空一轮明月,繁星闪烁。我久久不能入睡,夜半时分,悄悄走到院子里。这里停着许多满载东西的大车,车夫们朦胧的脸庞在小屋里隐约闪现。我简直不相信要去另一个地方安家。这里,我品尝过欢乐和痛苦。这里,安葬着父亲和小弟。这里,居民们始终和睦亲切相处。离开这个村庄是多么痛苦的事情啊!”
“天蒙蒙亮,大车穿过乡间大道,把我们运往诺姆堡,我们将在那里安家。别了,别了,亲爱的祖宅!”
这是一个6岁孩子的心情,何等地惆怅又何等地细腻!父亲的早逝,在他敏感的心灵上刻下了多么深的伤痕!
到了诺姆堡后,尼采被送去上小学。由于心灵受过创伤,他变得孤僻、不合群,很少与同学们一起玩耍。他先天不足,体格虚弱、头大身小、斜视眼,从父亲那里还遗传给了他慢性头痛症和视力衰弱症。为此,小小的尼采饱尝了世人的白眼和嘲弄。这就使他变得更加孤僻。他常常喜欢到郊外踽踽独行,面对着天空变幻不定的云彩和震天动地的雷声沉思默想,或者躲在无人打扰的角落里,偷偷地写日记和忧伤的小诗。他从10岁起就开始写诗,一年中竟写了5O多首。那晚祷的钟声、父亲的坟墓、生命的无常、幸福的虚幻,是他当时诗作的主题。
尼采从小不仅热爱诗歌,而且十分喜欢音乐。他后来曾说:“没有音乐的生活,简直是一种苦难,一次流放。”“没有什么东西比音乐更与我的命运休戚相关了”。小时候,他有个好朋友叫克鲁格。克鲁格的父亲是一个技艺高深的乐师,与门德尔松交情甚笃。小尼采在苦闷、忧郁的时候,常常在克鲁格家里倾听他父亲弹奏的德国古典音乐。那悲壮、激越的交响乐和悠扬动听的小合奏,使小小的尼采顿时像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忘记了人间的一切苦难和不幸。他终于意识到,凭着人的能力,可以给自己带来幸福和欢乐。音乐和诗歌不就是人为了摆脱痛苦而创造的吗?10岁那年,尼采竟写出了他有生以来的第一部音乐作品《一支圣歌》。
不幸的、悲惨的童年,没有使尼采消沉和堕落,反而激起了他的生活勇气。他感到,凭着诗歌和音乐,可以使自己摆脱痛苦,追求心灵的安乐。因此,他后来一直没有中断过作曲和写诗。他写的格言诗和酒神颂式的抒情诗,使他成为海涅之后、盖奥尔格和里尔克之前最有成就的德语诗人。在1983年世界哲学大会举办的音乐会上,还演奏了这位伟大哲学家创作的乐曲。
1858年,尼采14岁时,获得普福塔中学包括食、宿和学费的奖学金。这是一所特权阶级子弟的住宿学校。1864年,尼采20岁时,进入波恩大学。一年后,他又转入莱比锡大学,攻读了4年半古典语言学。在1866年普奥战争爆发后,他曾加入普军,服兵役一年。尼采天资聪颖,思想早熟。24岁时,他在老师李歇尔的推荐下,被瑞士巴塞尔大学聘为古典语言学教授。李歇尔在给巴塞尔大学的推荐信上写道:“三十几年来,在我眼前力争上游的青年简直不计其数。但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年轻人如尼采这样,成熟得如此之快,而又如此年轻……我可以预言:只要上天赐他长寿,他将在德国语言学界名列前茅。”尼采确实不负师望,走马上任时发表了题为《荷马和古典语言学》的就职演说。他那敏捷的思维,充满诗意的语言和深刻的独到见解,顿使新同事们叹服。莱比锡大学根据尼采已发表的论文和他的教授资格,免试授予他博士学位。
童年坎坷的尼采,凭着自己的奋斗,年方24岁,几乎得到了学院生涯中值得争取的一切。从此以后,尼采便开始了他的教学与研究生涯,直到最后成为一位着名哲学家。
也许命运注定了要使尼采在孤独中度过自己的一生。尼采一生曾几次寻觅爱情,但一直未能如愿。他终生未娶,始终没有了解到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1866年夏天,尼采在莱比锡大学读书。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到莱比锡进行演出的女演员拉贝。尼采立刻被拉贝吸引住了。他怀着羞怯的心情,给拉贝寄去了一首自己特意谱写的歌曲,并附上狂热的献辞。性格腼腆的尼采,还偷偷地为拉贝写了许多情诗。不过,仅此而已。这个羞怯的大学生不敢再有进一步的行动。他的初恋成了一场毫无结果的单相思。
1868年秋,尼采在莱比锡读书时,在瓦格纳姐姐勃洛克豪斯夫人家里时,认识了瓦格纳。瓦格纳比尼采大31岁,当时已是名扬四海的音乐大师。通过瓦格纳,尼采认识了李斯特的女儿柯西玛。尼采很快就同柯西玛频繁接触起来。柯西玛与瓦格纳是好朋友。尼采为显示自己的才华,以取得柯西玛的爱情,便抱着满腔的激情,写出了他的第一部哲学着作《悲剧的诞生》,把德国文化复兴的希望寄托在瓦格纳身上。瓦格纳称赞尼采是第一个理解他的人。尼采理解他,但他却并不理解尼采。瓦格纳最后还是毫不客气地把柯西玛占为己有。尼采为此十分痛心,他以后便逐渐开始疏远瓦格纳。1878年5月以后,两人之间再没有任何来往。直到1888年,瓦格纳已经去世,尼采突然抛出两本书:《尼采反对瓦格纳》、《瓦格纳事件》。书中猛烈攻击瓦格纳,以宣泄自己满腔的愤恨。
1876年,尼采在瑞士巴塞尔大学当语言教授时,结识了荷兰少女玛蒂尔德,曾向她写信求爱,但被玛蒂尔德婉言谢绝。
1882年4月,尼采旅居罗马。他的好朋友梅森葆夫人和雷埃给他介绍了一个学生,让这个学生跟他学哲学。这个学生是一个俄国少女,叫莎乐美。她极其聪慧,十分富有魅力。尼采一见,就被她吸引住了,立刻堕入了情网。莎乐美也很喜欢尼采。后来,她这样描绘自己对尼采的印象:“孤独,是强烈的第一眼印象。尼采的形象因此而很有吸引力……当他谈话时,激动的目光中会燃起一对动人的火花,然后渐渐熄灭。但是,如果他心情忧郁,他的眼睛便显得深不可测,流露出异常孤独的神情。他的举止给人以内向而沉默寡言的印象。平常,他彬彬有礼,具有一种近乎女性的温柔。待人态度友好,风度优雅。”
后来,尼采携带莎乐美到外地旅行。其间,尼采向她娓娓动听地讲述往事,回忆他不幸的童年,谈论自己在哲学上的创见。言谈话语当中,他感到一种被理解的欢乐。然而,他那致命的自卑感、羞怯感,妨碍他向莎乐美表露自己的心迹。他请雷埃替他莎乐美求婚。殊不知,雷埃自己也深深地爱上了莎乐美。后来,莎乐美拒绝了这两位求婚者。她尊敬和钦佩尼采,把他看做自己人生的导师。但她感到自己并未深深地爱上他。他们仅仅是朋友。后来,他们继续友好往来,直到尼采的妹妹伊丽莎白出面干预和挑拨,两人才不欢而散。
尼采患有严重的神经衰弱、胃病和斜视眼。35岁时就叹息说,但丁在他这个年龄,已写出了《神曲》,而他现在“已经被死神包围。”因此,有一个时期,他一心想结婚,以求有一个温柔、贤惠的妻子照料他的生活,以便在学术有更深的造诣。他最亲密的女友梅森葆夫人热心地帮他物色对象。梅森葆夫人是歌德的后裔,比尼采大28岁,先后与赫尔岑、瓦格纳、罗曼·罗兰等文化名人有亲密交往。但尼采由于多次受到爱情的挫折,使他终于放弃了结婚的打算。他认为:“作为一个哲学家,我必须摆脱职业、女人、孩子、祖国、信仰等等而获得自由。”
与此同时,尼采在自己的哲学思想中也越来越对女性产生了厌恶的感情。他认为,由于男女双方的生理禀赋和权力意志的差异,男的强,女的弱,由此又决定了双方要各守其责,各司其职,不应当越俎代庖。这个“职”有什么区别呢?男子是进行游戏和战争的主人,而女人是用来生儿育女和供玩乐的。男子是深沉而坚强的壮士,而女人是“可耻”、“浅薄”、“轻率”、优美娇弱的“动物”。因此,男女无论如何是不能平等的。他在哲学着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通过一个老妇人之口,说出“一个小小的真理”:
“你要去女人那里么?别忘了带你的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