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262600000003

第3章 知识运营主体论

内容提要:本篇从抽象到具体、一环扣一环地分析了在实践的基础上,实践、意识、信息、知识、知识经济、知识运营、二次创业等范畴及相互关系;创造性地提出知识经济是信息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人类第一次创业是生存创业,第二次创业是生态创业;知识运营是知识经济这一全新经济形态的经济增长方式,是知识经济和人类第二次创业的核心。从而为我们进入知识经济的大门、更好地把握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提供了一把钥匙。

本篇观点新颖,脉络清楚,语言流畅,深入浅出,较好地体现了学木性与可读性的统一。它将陪伴您在哲理王国豁达玩一次……

真理再向前一步

引子:知识经济与知识运营

信息与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整体和部分、本质和现象、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信息化、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的联系与区别:既是整体和部分、本质和现象、一般和特殊的关系,又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成并列的关系。

信息高速公路在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信息产业向知识产业转变的历史和技术条件。

我们怎样把握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

(1)加快建设信息高速公路;

(2)建立国民知识创新体系。

电脑能否思考

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的生命力,在于知识产业的龙头化:用知识和知识产业来统驭和改造传统产业,使第六次产业革命形成的知识产业同传统产业之间从分离走向以知识产业为中心的统一,使传统产业——工业、农业、畜牧业走向统一。知识是传统产业统一的桥梁和纽带。

知识经济是信息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

(1)信息。信息是知识的逻辑和历史的起点。

①信息的本质。

信息的本质:广义:物质的反映特性;中义:人的认识和知识;狭义:人的新的认识和知识。信息的本质特征:a。开放性;b。创造性;c。不对称;d。可共享;e。可再生。

②信息的发展。

信息内容的发展:由非人化自然信息向人化自然信息的发展,由人化自然信息向人工自然、人造自然信息的发展,人类哲学与科学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

信息形式的发展:自然界事物之间的相互反映,如结绳、象形文字、拼音文字、数字化。

信息手段的发展:自然界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如草绳、甲骨文、活字印刷、计算机。

③信息高速公路。

信息高速公路的定义和结构。定义:电脑网络;结构:主体、硬件、软件。

信息高速公路的现状与发展:初具规模,有待完善。

信息高速公路的意义:一场革命:思维、社会、经济、技术的根本变革。

(2)知识。知识是信息发展的最高阶段。

①真——是什么?

真知:经验——现象是什么;

真理:理论——本质是什么;

理论:纵深科学→哲学→横断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科学);技术。

②善——为什么?

因为什么:因果关系——规律性;为了什么:道德关系——目的性。善是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

③美——怎么样?

世界应当怎样:理想;应当怎样去做:实践观念(行动计划)。美是理想与现实(行动)的统一。

④哲学——真善美的统一。

哲学是真、善、美的反思、扬弃、综合、升华,相容与超越。

哲学是知识的灵魂;抽象思维能力是第一生产力中的第一生产力。

知识经济是逻辑和历史、知识发展史和经济发展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知识经济是知识在生产系统中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

(1)知识的商品化。

知识不是从属于物质商品的要素和手段。知识本身就是商品。知识作为商品的特征:创新性与继承性的统一、封闭性与开放性的统一、垄断性与共享性的统一、个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消费性与再生性的统一、有价与无价的统一、无形与有形的统一、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知识商品的特征,由知识和商品两方面的特征融合而成。

智力是知识的功能,知识是智力的成果。知识商品的本质:智力是商品。知识商品化的前提:智力商品化。智力商品化的前提:确立劳动力商品原则,建立劳动力产权制度。智力商品化的必然结果:能力本位,人才第一。要建立和完善智力(人才)和知识市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应在健全的智力和知识市场中自然形成。

知识商品直接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并通过转化为物质生产力,间接满足人的物质需要。人的精神需要的无限性、不饱和性,决定了知识商品市场的无限性、不饱和性。

(2)知识的产业化。

知识产业化以知识商品化为前提和基础。

正像信息产业已经从第三产业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第四产业,知识产业也正在从信息产业中逐步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第五产业。

知识产业的结构:以脑力劳动者为主体,以电脑为基本的劳动工具,以信息和知识(后者为主)为劳动客体(原料和产品),以脑力劳动为主要劳动过程。

知识产业的特征:个性、柔性、分散性、自动化、无污染、低耗能、高效率。知识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只是知识产业,知识产业只是知识经济的内涵之一,而不是全部内涵。联合国关于知识经济的定义只是知识产业的定义。

(3)知识产业的龙头化。

两个阶段:知识产业为先导产业、知识产业为主导产业。

知识经济的生命力,在于知识产业的龙头化:用知识和知识产业来统驭和改造传统产业,使第六次产业革命形成的知识产业同传统产业之间从分离走向以知识产业为中心的统一,使传统产业——工业、农业、畜牧业走向统一。知识是传统产业统一的桥梁和纽带。

超越点子与策划

知识运营

知识运营是继产品运营、资产运营、资本运营之后的又一全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作为知识经济的核心和知识经济一样具有逻辑和历史的必然性。

知识运营的内涵

知识运营与知识经营、知识资本运营(经营)的区别:知识经营仅仅是把知识运营看成是一种可以获利的项目,知识资本运营(经营)是对这个经营项目的静态层面结构分析。知识运营不但是项目,更重要的是经济增长方式,因而是立体动态的四维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作为项目的知识经营是作为经济增长方式的知识运营的能动的组成部分。

运营与经营:从单个企业来看是项目,从整个社会来看,是经济增长方式;从项目来看,是经营,从经济增长方式来看,是运营。经营从属于运营,低层次的运营从属于高层次的运营,非主导地位的运营从属于主导地位的运营。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运营占主导地位。

(1)知识运营是用先进的理论规范经济活动。

知识运营是用先进的理论指导经济活动;知识运营是用科学规律规范经济活动。

(2)知识运营是企业“软件”的运营。

知识运营,就是通过建立科学、先进的企业的主观关系,来建立科学、先进的企业的客观关系,以取得企业最大限度的效益。

(3)知识运营是经济活动中智力运作方式的综合和升华。

企业智力运作方式有三种:点子→策划→创造。知识运营就是通过对生产各要素的优化组合(创造),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序变),产生巨大的生产力。

(4)知识运营是自上而下的运营。

以知识运营带动资本运营,以资本运营带动资产运营,以资产运营带动产品运营。

(5)知识运营是经济的无投资增长。

资本积累只是外延扩大再生产的前提;而内涵扩大再生产,靠的不是资本积累而是知识积累——知识运营。

(6)知识运营是精神生产力和物质生产力相互转化的中介。

知识运营促使现代科技转变为生产力;在把精神生产力转变为物质生产力的同时,也促使物质生产力转变为精神生产力,促使知识经济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推动知识产业成为主导产业。

知识运营与知识经济

知识运营使知识成为第一生产要素,知识的层次越高,对生产力的贡献越大而不是相反。

(1)知识运营与知识经济的逻辑。

知识运营与知识经济质的规定性:知识经济本质上是全新的经济形态,知识运营是与之相应的全新的经济增长方式;知识运营与知识经济量的规定性:知识运营就是知识在经济活动中在质和量两方面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增长方式。

(2)知识运营与知识经济的历史。

知识与畜牧业、农业、手工业、工业经济的关系;知识与信息经济的关系;知识运营与知识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知识商品化、知识产业化、知识产业龙头化的关系。

(3)知识运营是知识经济的核心。

知识运营,就是在知识经济时代,运用市场手段和现代信息手段,开发知识这一精神资源,促使知识成为生产力诸要素的“整合器”、“粘合剂”和充分发挥作用的“催化剂”,促使知识由潜在的生产力要素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要素,由生产力中的非主导要素转变为主导要素,从而带来社会效益和给运营者带来经济效益的高科技项目和经济增长方式。知识运营的最高形式是知识产业的龙头化。

知识运营与知识经济的逻辑和历史的内在联系,说明知识运营是知识经济的核心。知识经济的核心只能是知识运营这一全新的经济增长方式,而不可能是知识中某一个组成部分(如科学技术等)。

知识运营与二次创业

人类第二次创业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最高阶段。二次创业概念完整概括了人类经济发展全部过程的内在逻辑。

(1)人类第一次创业——生存创业。

人类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六次产业革命:第一次畜牧业,第二次农业,第三次手工业,第四次工业,第五次信息业,第六次知识业。六次产业革命的过程说明了一个铁的历史规律:人类必然自发地从认识和利用物质资源开始,然后及于能量,再及于信息,最后从信息中提升和利用知识。因为,人类的认识总是从具体到抽象,并由此产生相应的实践过程。这种以实物和能源为生产的主要因素,决定了人类生活水平只是求生存;而这种求生存的生活方式,必然以实物和能源的大量不可再生性的开采和利用为前提。这就造成了原始社会以自然和社会为中心同人的统一、奴隶和封建社会以自然和社会为中心同人的分裂、资本主义社会以人为中心同社会和自然的分裂。

(2)人类第二次创业——生态创业。

只有知识经济社会,知识成为生产中的主导要素,人们才能逐步以最少的实物和能量的资源就能求生存。这时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是求生存而是求生态——可持续发展。如果说,第一次创业,解决的是人类当前的生存问题,必然要对自然资源作掠夺式的“经营”,这时自然科学就是第一生产力,那么第二次创业解决的是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必然要和自然和平共处,要求对自然资源作内涵的有效开发,这时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横断科学、哲学等知识的其他方面也就同时成了第一生产力。

(3)知识运营是人类第二次创业的核心。

生态创业、可持续发展,是二次创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一次创业,是由低层的经营活动向高层的经营活动转移,第二次创业是用高层的经营活动统驭低层的经营活动。二次创业,就是以知识产业为龙头,以对人类第一次创业的成果——传统产业——按生态原则重塑改造为途径,以人与环境的协同为基础,以人类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归宿。

只有知识运营,才能走向世界大同——人类由分裂重新走向统一,只不过是以人为中心同社会和自然的统一。

(4)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

知识管理:企业知识主管 学习型组织。

信息管理:管理信息系统 信息资源管理 信息政策研究。

(5)网上知识运营。

网上咨询 网上教育 知识运营 网络软件应用。

知识运营的马车

实践主体论

理论、认识是实践的对象、要素、结果

理论和认识作为实践的对象

无论是以体力为主的实践活动,还是以脑力为主的实践活动,无论是物质实践(即生产物质产品的实践,可以以体力为主,也可以以脑力为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步以后者为主),还是精神实践(即生产精神产品的实践,只能以脑力为主),都必须以别人的理论或认识成果作为自己的对象——不但是认识的对象,而且是改造的对象。只有这样,别人的理论和认识成果才能现实地成为实践主体认识和改造客体的指导,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这样,实践就不但有物质客体,而且有精神客体。两种客体都必须以实践活动为中介才能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因而它们共同构成了实践活动的对象。正像物质客体同实践的关系不是层次关系而是前者是后者的对象一样,精神客体同实践的关系也不是层次关系而是前者是后者的对象。那种认为理论、认识同实践是相对范畴,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层次关系的观点,是错误的。

理论和认识作为实践的要素

理论、认识不是实践之上的一个层次,而是实践的对象,并不意味着它们不能作为实践的要素。恰恰相反,它们之所以是实践的对象,就是因为它们要经过实践主体的认识和改造后,才能构成实践中的环节或要素,并使之在认识和改造物质客体和其他精神客体中起指导作用。由于这里的理论、认识作为精神客体是相对于物质客体而言的,因而不包括在同物质客体的相互作用中物化在物质客体(广义的物质客体包括工具)中的理论认识。这样,作为实践的要素、环节的理论、认识,主要就是指实践主体头脑中的理论、认识。有以下几个基本层次:

(1)理论观念。

①世界观。

实践主体的世界观,无论是系统的哲学观点,还是不系统的一般世界观,都决定着实践主体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人生观、实践方向、积极性、实践深度和广度。因而应成为实践的要素和最高层次的环节。

②具体理论知识。

实践主体所掌握的与特定实践活动有关的具体理论知识的正确气否、深度、广度,决定着实践主体的决策水平、操作方式、活动效率,甚至成败,因而应成为实践的重要因素。

③价值观。

广义的价值观即人生观决定着实践的根本方向,狭义的价值观即利害观,决定着实践方向的微观选择、实践活动的效益以至成败,因而也是实践的主要因素。

(2)经验知识。

这里的经验相对于理论而言,而非相对于理性而言,它是实践主体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积淀的感性认识和提炼的理性认识,这样的理性认识虽然没有系统化、文字化为理论,然而却对实践主体的行为起直接的、乃至直觉的指导作用。经验知识是实践的要素,也是显而易见的。

上述理论和经验作为人的显意识除了明显地直接地对人的实践起主要的决定的作用外,还通过积淀为人的潜意识,转化为实践主体的意志、情感情结、需要、动机等,而在实践中起间接的然而重要的作用。

(3)实践观念。

实践观念指实践的目的、计划、方案等。

根据上述分析,实践观念同理论观念、经验知识的区分是相对的:A。实践观念必须以理论观念和经验知识的指导才能形成;B。实践观念本身是一种观念性的认识,即广义的理性认识;C。不但前人的理论观念可以转化成后人的实践观念,而且前人的实践观念可以积淀成后人的理论观念;D。更重要的是,实践观念、理论观念、经验知识之间是互相渗透、互相包含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全息关系,即使没有转化成目的、计划、方案的理论观念和经验知识,也可以直接在实践中起指导作用。在这里,理论观念和经验知识也就成了广义的实践观念。因此,理论观念、经验知识同实践观念之间并无严格的界限,认为实践中只包含实践观念和经验知识,不包含理论观念的观点是错误的。包含在实践主体中的实践观念、经验知识、理论观念,都是实践的要素或环节。实践和理论观念的关系不是层次关系,正像实践同实践观念和经验知识的关系不是层次关系一样。

理论和认识作为实践的结果

如果说,精神实践只能直接产生精神成果(较系统的)而不能直接产生物质成果,那么物质实践(不管是体力为主还是脑力为主)则不但可以直接产生物质成果,而且可以直接产生精神成果(较不系统),理论和认识可以是所有实践的结果。

作为结果的理论和认识,是作为对象的理论和认识、作为实践要素的理论和认识、实践主体的操作活动、实践的物质客体相互间综合作用的结果,同时又是新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并部分转化成实践主体中的理论观念和实践观念而成为实践中的要素或环节,成为产生新的精神产品的作用因素。这样,作为对象的理论和知识、作为实践要素和环节的理论和知识、作为结果的理论和知识,就以实践为中介,构成了完整的链条。

这条链条上的各个环节的相互转化、相互推动、不断超越,构成了人类精神文化发展的长河。它同人类物质文化发展的长河相互转化、相互推动、不断超越,共同构成了人类文化发展的长河。他们归根到底是人类实践的结果。

同样,正像作为对象和环节的理论、知识同实践之间的关系不是层次关系一样,作为结果的理论、知识同实践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层次关系。因为,根据上面分析,理论和知识作为对象、环节、结果的区分是相对的;同时,从广义来看,如果把实践看成是包括实践对象、实践主体、实践观念、实践过程、实践结果的完整系统,那么就不仅作为理论观念、经验知识、实践观念的理论和知识是实践的要素,而且作为实践对象和实践结果的理论、知识也是实践的要素。如果我们再进一步把人类实践看成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团体、个人、时代的具体实践看成是这一有机整体中的环节,每一环节同其他环节之间处于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中,结论就更加明确了;实践不是同理论、认识相对而言的层次范畴,而是包含理论、认识于自身之内的整体范畴。

实际 经验 理论 认识 实践

实际,广义而言,是指现实存在的一切事物,包括物质事物和精神事物;狭义而言,是指同人的实践发生关系的物质和精神事物。如果我们把同人的实践发生直接关系的实际称为现实的客体(包括物质客体和精神客体),我们就可以把同人的实践发生间接关系的实际称为潜在的客体1(包括物质客体和精神客体),把同人的实践没有发生任何关系的实际称为潜在的客体2(只有物质客体)。实践通过认识和改造现实的客体,使潜在的客体1转变成现实的客体,潜在的客体2转变成潜在的客体1.

在此过程中,认识实际和改造实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以往人们之所以把认识和改造相对分开,是由于他们把物质客体和精神客体分开,认识客体仅指物质客体,不指精神客体,认为只有物质客体才是实践的对象,或改造和认识相统一的对象,而精神客体只是认识的对象而非改造的对象,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实践对象。与此相应,他们把物质实践同精神实践割裂开来,认为只有物质实践才是严格的实践,精神实践不是严格意义的实践。然后进一步把精神实践同物质实践的对立,理解成认识过程同实践过程的区别,这样认识和实践就成了相对范畴了。现实情况是:无论是物质实践,还是精神实践,都是认识和改造相统一的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形成的认识,是对实际的反映(创造性的反映)。因此认识是相对于实际而言,而非相对于实践而言。认识同实际是相对范畴,同实践不是相对范畴,而是实践的要素。认为认识同实践是相对范畴的观点,是混淆了实践和实际两个范畴。认识又分为经验和理论两个层次,经验中又分感性认识和不系统的理性认识两个层次。而理论,就是系统的理性认识。因此,如果说,理性认识相对于感性认识而言,那么理论就是相对于经验而言。从广义上讲,理论可以作为认识的同义语。当我们讲理论要联系实际时,就是与认识同义的广义的理论同实际相对而言,或同实际组成相对范畴的。当然,狭义的理论也可以同实际(包括实际的感性和经验)组成相对范畴。但当我们把实践同理论看成相对范畴时,不是把实践混同于作为实践对象的实际,就是把实践混同于经验。我们通常说的“实践经验”,并非指实践本身即经验,或实践本身只能产生经验,这个经验要由比实践更高一层的理论来概括,而是指经验只能产生于实践中,正像理论只能产生于实践中一样。实践是包含经验和理论两个层次的认识于自身之内的整体范畴。

实践作为整体范畴的哲学意义

实践检验与逻辑检验

既然实践是整体范畴,那么就是人们的一切活动、活动中所涉及的一切领域的总和。如果我们从要检验真理的角度把实践系统分成事实和逻辑两个层次,那么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实践,就应该包括事实和逻辑两个必要条件。这里,要把“标准”和“条件”区别开来。既然是标准,就应该是惟一的;既然是惟一的,就应该是充分的;而充分条件是所有必要条件的总和。只有包括事实检验和逻辑检验两个必要条件,实践检验才能成为真理的惟一标准。在这里,逻辑检验不在实践检验之外,而在实践检验之中,构成实践检验中的一个环节。只有事实检验而没有逻辑检验,或只有逻辑检验而没有事实检验,都不成其为实践检验,都不能成为真理的标准。如果不是把逻辑检验看成就在实践检验之中,而是把逻辑检验和实践检验看成相互外在、相互并列的两种检验,那么无论是把实践检验看成惟一标准,或根本标准(逻辑是辅助标准或直接标准或补充标准),都在理论上不能自圆其说,也不能理解哲学史的事实。我国哲学界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过程,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之所以长期得不到圆满的解决,根源在于把实践看成与逻辑相对而言的层次范畴。因此,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也就是要把实践看成包含事实和逻辑两个层次的整体范畴。

现实的实践过程,也充分说明把实践看成与逻辑相对而言的层次范畴的危害。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这一原则上正确的命题的确立,发展、演化到后来的“摸着石头过河”、“跟着感觉走”、“走一步看一步”的经验主义思维模式,并在实践中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充分说明逻辑和抽象思维作为实践的内在环节是必然性的反映,而不是取决于人们的主观爱好。自觉地认识这一点,则对于人的自觉的实践有着科学的指导意义。

实践标准与检验实践标准

如果说,明确实践是整体范畴的实践标准意义在于明确实践标准是一个系统,那么明确实践是整体范畴的检验实践标准意义在于明确检验实践标准是一个系统。如果说,生产力是检验实践的根本标准,那么这个生产力不是社会的某一种要素,也不是某一种、某一方面要素的功能,而是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正像实践是物质实践和精神实践的有机统一,二者的区分只有相对的意义,生产力也是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的有机统一,二者也是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正像实践是物质和意识,实体、属性、关系的有机统一,生产力的发展也应包括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人的素质的提高;正像实践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各个要素相互依赖、相互转化、协调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也应是个别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现实生产力和长远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检验实践的标准是整个社会系统、社会与自然相统一的社会——自然系统。真理是检验实践的必要条件,真、善、美相统一的、符合人类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社会生态系统,才是检验实践的充分条件。在这个系统标准的制约下,衡量每次具体的实践过程的目的和需要的性质及是否满足(质)、满足的程度(量),并以此作为检验实践的现实的具体标准。这样,也就对现有这个问题的各种不同观点作了扬弃、综合。

实践本体与实践的本体论意义

如果说,唯心主义的抽象实践论是直接把实践当作精神本体,或精神本体的一部分,那么唯物主义的抽象实践论是间接蕴含着把实践本身当作物质本体的结论。就拿当前流行的实践唯物主义来讲,凭什么肯定实践是物质的属性、关系、实体?这不是把结论当前提的另一种形式(精致)的独断唯物主义?摆脱这一困境的逻辑结论,就是只好直接把实践本身(不管其到底是物质还是精神)当作本体,并美其名曰“超越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这种“超越”(当然中间还隔着现代西方的“拒斥形而上学”思潮),一方面,是虚假的而非真实的;另一方面,却指出了真正的超越(当然不是超越一般的唯物主义,而是指超越包括实践唯物主义在内的独断唯物主义和一切唯心主义)的惟一的正确途径,即在把实践看成整体而非层次范畴的前提下,搞清实践系统中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物质因素是精神因素的原因,精神因素是物质因素的证明。这是同一个实践过程的两个方面。这样,一方面,实践本身不是本体,物质世界才是本体;另一方面,实践又有本体论的意义,即在实践中精神因素对物质因素的创造、物质本体的发现和证明。这种发现和证明不是直观、独断的(任何直观唯物主义都可以说是自发地通过精神来独断地“证明”物质),而是实证的;不是经验的实证,而是思辩和实证的有机统一。为何统一,怎样统一,怎样才能成为辩证唯物主义,知识运营实践将作出回答。

知识运营的出发点

意识主体论

斯大林在《无政府主义还是社会主义》一文中关于物质是内容、意识是形式、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的提法,我国哲学界不但在有的教科书上直接予以肯定:“斯大林通过形式和内容的关系,阐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是对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发挥”,而且不少教科书和文章一直加以沿用:“意识按其形式来说是主观的,按其内容来说则是客观的”;“反映的形式虽然是主观的,但它的内容是客观的”;“就意识的形式来讲,是主观的。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本人不同意这类说法,认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不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主观的。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不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什么是内容?内容就是构成事物的一切内在因素的总和。什么是形式?形式就是内容的存在方式,就是内容的内部结构和组织,它把内容的要素连在一起。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是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的对立统一关系。没有内容,就没有形式;同样,没有形式,也就没有内容。例如,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内容,生产关系是形式,二者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很明显,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绝不是这样的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不是内容和形式那样的对立统一关系

什么叫对立统一?这个问题,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有明确的科学规定。黑格尔:“两个对立面的每一个都是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就是辩证运动的实质”。恩格斯:“所有的两极对立,总是决定于相互对立的两极的相互作用;这两极的分离和对立,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之中,反过来说,它们的相互联系,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分离之中,它们的相互依存,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对立之中”。毛泽东:“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矛盾着的各方面,不能孤立地存在。假如没有和它作对的矛盾的一方,它自己这一方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上述充分说明,把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看成内容和形式那样的对立统一关系,就不可避免地要得出没有主观意识就没有客观存在,没有意识就没有物质的结论;也就是说,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意识和物质是同时“共存”,不可分割的。这在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都是站不住脚的。

从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即本体论方面来说,意识作为大脑的机能和属性固然离不开物质,但物质世界,如地球,却远在人们的主观意识出现以前就存在几十亿年了;而当人们的主观意识一旦毁灭后,宇宙仍将继续存在。从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即认识论方面来说,意识作为物质的反映固然离不开物质,但物质却是不依赖于人们是否意识或认识了它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因此,把主观意识和客观物质世界之间的关系看成是形式和内容那样的同时共存、不可分割的联系,是唯心主义的。

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就是批判马赫主义的这种“原则同格”的。列宁指出:“把认识论建立在客体和人的感觉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这一前提上……就必然会陷入唯心主义。”“地球是存在于我们之外的现实。它既不能和我们的感性表象‘一致’……也不能和我们的感性表象处在不可分割的同格中”。

人们之所以把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看成是内容和形式那样的对立统一关系,一个主要的原因,恐怕就在于他们混淆了主观和客观这对概念和这对概念的所指。如果仅就概念而言,没有主观也就无所谓客观,就像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一样,主观和客观的关系可以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但如果联系到他们所指的特定对象,客观就是客观世界,狭义地说,就是物质世界及其规律(关于“客观”的狭义和广义两种用法及其联系和区别,后面将进一步说明。但同“主观”相对而言的“客观”,只能是指物质世界及其规律),主观就是主观意识,那么客观物质和主观意识、客观和主观之间的关系,就决不会是内容和形式那样的对立统一关系。当然,即使是对立统一关系,也不等于就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但不是对立统一关系,则肯定不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事实上,物质和意识所指的对象之间的关系不但不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而且不是一般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只不过我们为避免行文累赘,没必要分别阐述。

意识的内容是物质,不符合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

作为意识的主要组成部分的认识,它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不等于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从谬误到真理,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过程,是对世界的认识从现象到本质,从一级本质到二级本质……的无穷进展。但是,离开了认识主体,客观世界就无所谓感性和理性、现象和本质;客观世界的发展也不是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一方面,“现象”和“本质”等范畴的对象是客观世界;另一方面,它们本身毕竟是标志认识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只相对于认识主体才有意义。从前一方面看,认识的“对象”是物质世界;从后一方面看,认识的“内容”属于主观世界(关于“对象”和“内容”二者的联系和区别,后面将要进一步说明)。如果认识的内容是物质世界,那无非两种情况:(1)认识的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那么物质世界的发展过程也即认识的发展过程,黑格尔已犯过这样的错误;(2)认识的内容和形式不是统一的。那么随着物质的不断产生、发展和消亡,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就只不过是一大堆认识的形式,没有任何可供继承的认识内容。那么认识的发展是从有限到无限、从相对到绝对、范畴发展史和认识发展史的一致等等原理也就无从谈起了。

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不符合哲学史的事实

康德的批判哲学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力论证思维和存在的非同一的;但作为他的批判哲学的组成部分的知性论,却极力主张思维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当然,康德由于没有把思维的内容看成是对象(“自在之物”)的反映,因而没有真正解决思维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但“有没有真正解决”和“是否承认”是两回事。既然康德在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前提下,承认思维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那么他的思维的内容,就显然不是指物质世界(“自在之物”)。

把意识和物质的关系看成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似乎可以从黑格尔那里找到根据。针对康德的不可知论,黑格尔把论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自己哲学的中心任务。但是,他论证问题的基础,却是思维和存在的等同。在他看来,“绝对精神”或“客观思想”是世界的本质;思维与存在的同一过程,就是思维逐渐认识自己的过程。人类认识,是绝对精神发展到最高阶段的产物;真理,是人类思想同“客观思想”的符合,是“思想认识了思想”。因此,认识的内容,就是“客观思想”,也即客观事物;认识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就是客观事物同人的主观意识的统一。但我们应该看到,黑格尔是客观唯心主义者,他的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是思维自身与自身的同一。我们要把黑格尔所要解决的问题——世界的可知性问题,同他解决问题的基础——思维和存在的等同,严格地区别开来,在把黑格尔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命题改造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可知性原理的同时,不要得出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物质世界的错误结论。

我们还应该看到,黑格尔把逻辑推演过程看成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是把人的认识过程客观化了。因此,他的认识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在人的思维范围内的统一;我们要唯物主义地改造黑格尔的逻辑学,不是仅仅“唯物主义地”把黑格尔的逻辑学“颠倒”一下(即脸朝下底朝上。实际上在黑格尔的逻辑学中也是客观在先、主观在后的,只不过它的客观、主观及其先后秩序都是在逻辑学的范围内做把戏而已),而是切切实实地把他的逻辑学看成是人类认识史的一个必然环节,把他的认识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看成是人类认识范围内的统一,把他的“存在”看成是人类认识中所包含的具有客观性(不是客观的,二者的区别后面将要讲到)的内容。

总之,从逻辑和历史两方面都可以看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不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如果把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看成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或把意识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看成客观和主观的关系,那就形而上学地割裂了意识自身的内容和形式的对立统一,陷入唯心主义的泥坑。“物质是内容,意识是形式”,“意识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等提法,既不符合辩证法,也不符合唯物论。

澄清几个概念

“反映的内容”和“反映的对象”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就其反映的形式来说是主观的,就其反映的对象和内容来说则是客观的”,“感性形式所反映的内容是客观事物的外部现象,理性形式所反映的内容是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看来,物质是内容、意识是形式的理论的失误之处,在于混淆了“反映的内容”和“反映的对象”的区别。

我们认为,实践之所以是认识的源泉、动力、标准、目的,是因为实践是沟通物质和意识的桥梁。既然是桥梁,那么它就不能归入物质和意识这两岸的任何一边。连作为桥梁的实践都不能纳入意识的范畴,作为对岸的物质怎么可以纳入意识的范畴,成为意识的内容呢?

所以我们认为,关键的问题还是要把意识的内容和意识所反映的对象区别开来。意识的内容等于意识的对象,结论本身已经包含在前提之中,当我们的同志正确地看到意识的对象是物质的时候,也就错误地得出了意识的内容是物质的错误结论。只有明确区分意识的“内容”和意识的“对象”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和它们各自所代表的不同事物,才能根据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内容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意识的形式是语言(不是语言的物质载体。现有人提出不但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且意识的形式也是客观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混淆了语言和语言的物质载体)等唯物论的反映论的基本原理,理直气壮地肯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属于主观的范畴。

“客观”和“客观性”

“在意识中,体现了主观和客观(以客观为基础)的对立统一。辩证唯物主义意识论的这一科学原理,首先批判了否认意识客观内容的唯心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这一科学原理”,“批判了否认意识客观内容的唯心主义”,因为它“背离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原则”。看来,物质是内容、意识是形式的理论的另一个失误之处,在于混淆了“客观”和“客观性”的区别。

我们认为“客观”不等于“客观性”。前者只能指客观事物,后者既可指客观事物,也可指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意识除了客观性外,还有主观性。仅仅看到意识的主观性而否认意识的客观性,是唯心主义的;但如果仅仅看到意识的客观性而否认意识的主观性,把意识混同于物质,也是错误的。否认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不等于否认意识的客观性,不等于否认意识的内容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这和那种否认意识的客观来源,从而否认意识的客观性的唯心主义,是有原则区别的。因此,以是否承认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物质世界作为区分唯物主义的意识论和唯心主义的意识论的标准,是错误的。

“客观”的两种含义:狭义和广义

“意识具有主观的特征,但归根到底又不能离开客观存在而独立,它有着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主观映象并不是‘独立自在’的,它归根到底来源于客观世界,有着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看来,物质是内容、意识是形式的理论的又一个失误之处,在于混淆了广义和狭义两种“客观”。

只要认真考察哲学界对“客观”一词的使用情况,我们就会发现,“客观”实际上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广义的,作为整体范畴,是指整个宇宙是一个客观存在,而不是由任何神所创造和支配的。整个宇宙是客观的,发生在宇宙中的任何一个过程、属性、关系当然也都是客观的。另一种是狭义的,作为相对范畴,意识是主观的,同意识相对而言的,宇宙除了意识之外的过程、属性、关系,即通常所说的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才是客观的。

那么,“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是整体范畴,还是相对范畴?我们认为是整体范畴。理由是:

意识是相对于物质而言,意志是相对于必然而言。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可以说是狭义的客观(物质),而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只能说它是必然的,而不能说它是狭义的客观(物质),必然有两种:客观的必然(客观规律)和主观的必然(科学规律);

恩格斯早就说过:“物质在它的一切变化中永远是同一的,它的任何一个属性都永远不会丧失。因此,它虽然在某个时候一定以铁的必然性毁灭自己在地球上的最美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而在另外的某个地方和某个时候,一定又以同样的铁的必然性把它重新产生出来。”可见,作为物质的属性,人类意识在整体上的产生、发展、消灭本身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从意识的局部来看,不但真理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而且诸如宗教唯心主义等等谬误,它们的产生、发展和消灭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和认识根源(特别是认识根源),因而也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可见,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是整体范畴。我们不能以“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来证明“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因为:

其一,如果“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的“客观”是相对范畴,那么用“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来证明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就是用作为整体范畴的“客观”来证明作为相对范畴的“客观”,违背了形式逻辑的同一律。

其二,如果“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的“客观”,也是整体范畴,那么“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固然是“毫无疑义”的,同时也是“毫无意义”的。作为整体范畴的“客观”,包括作为相对范畴的“客观”和“主观”;我们不但可以说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也可以说意识的形式也是“客观”的(当然,目前也确实有人说意识的形式也是客观的,但实际上这里的“客观”不是作为整体范畴的“客观”,就是像上面所说的把意识的形式——语言,同语言的物质载体混为一谈,这里碍于篇幅,不专门评论);不但唯物论可以承认意识是“客观”的,唯心论二元论也可以承认意识是“客观”的,波普尔的“世界3”理论,不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承认“思想的客观内容的世界”吗?

分析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只要我们注意用语的精确性和逻辑的严密性,那就应该承认: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不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认识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不是客观和主观的关系。这根本上是由于:不以人们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观物质世界不可能成为人们主观意识的内容。作为主观意识内容的,只能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它的对象是客观物质世界,本身属于主观的范畴;它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却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

人为自然立法

规律主体论

笔者认为,哲学界长期流行的“科学规律就是客观规律”、“科学规律就是科学真理”等传统提法,它们可以形容科学规律、科学真理的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性质,却不能真正揭示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也不能揭示科学规律和科学真理的本质属性。因此,本人拟对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作一些尝试性的新探讨。

科学规律不等于客观规律,科学规律是客观规律的反映

科学规律不等于客观规律,是因为前者是主观辩证法,后者是客观辩证法,前者是对后者的反映。有的同志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科学规律不是主观辩证法,主观辩证法指的就是哲学教科书里阐述的辩证法的规律。还有的同志认为主观辩证法是指思维的辩证方法。这些同志因此认为,主观辩证法反映客观辩证法的原理,不适合科学规律同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科学规律不是客观规律的反映,科学规律就是客观规律。

我们认为,这两种关于主观辩证法的传统观点不够全面。当然,哲学教科书里阐述的辩证法规律和辩证的思维方法是主观辩证法,但主观辩证法不止于此。列宁说过:“辩证法是人类的全部认识所固有的”(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410页。着重号为引者所加)。这里讲的辩证法即主观辩证法,它不但体现在认识的方法、认识的过程及对认识成果的概括和总结中,也体现在认识的全部成果中。任何一门科学所阐述的科学规律,都从某种程度上具体体现了哲学教科书里所阐述的主观辩证法的一般规律,正好像自然界里的任何一个事物,都从某种程度上具体体现了客观辩证法的普遍规律一样。因此,科学规律应该就是主观辩证法,恩格斯关于主观辩证法是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的原理,完全适合于科学规律同客观规律的关系。科学规律不等于客观规律,科学规律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地球绕着太阳转”的加引号的科学表述所包含的科学规律,不等于地球绕着太阳转的客观规律,而是对这个客观规律的反映。

科学规律的形成过程,也证明了科学规律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人们在反映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使用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使人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抽象概念上升到具体概念、从概念上升到范畴和范畴体系,才有可能形成科学规律,把特定对象的本质联系即客观规律在思维中复制出来。可见,科学规律同客观规律不是同一个东西,前者是对后者的反映。

当然,不是同一个东西,并不等于它们之间没有同一性。事实上科学规律同客观规律之间是有同一性的。但是,这里的同一性不是同一律,更不是把同一律绝对化的形而上学的抽象同一性,而是包含差异的具体同一性。恩格斯说:“我们的主观思维和客观的世界都服从于同样的规律,因而两者在自己的结果中不能互相矛盾,而必须彼此一致,这个事实绝对地统治着我们的整个理论思维”(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19页)。这就既指出了科学规律同客观规律的同一性:它们之间是彼此一致的;又指出了它们之间的差异性:一个是思维的规律,一个是客观的规律。没有科学规律,客观规律依然存在;没有客观规律,科学规律无从产生。在客观规律的发展中,要通过大量的表面偶然性才能起作用;而在科学规律的发展中,“就像在胚胎的发展中一样包含在必然性中”(同上,200页)。可见,科学规律和客观规律,是两个系列的规律;它们之间的同一是有差异的同一,而不是同一个东西。所谓的科学规律就是客观规律的观点,抹杀了科学规律和客观规律、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的差别,也就抹杀了主观和客观的差别,因而是根本错误的。

人们之所以认为科学规律就是客观规律,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混淆了“必然”和“客观”这两个范畴。他们认为,科学规律既然是必然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因而就应该是客观的规律。我们认为,“必然”和“客观”有联系也有区别。如果以通常的“不以意志为转移”作为“必然”的标准,那么从整体上讲可以说凡是客观的东西都是具有必然性的东西,但不等于说凡是必然的东西都是客观的东西。因为意志并没有包括主观意识的全部外延,而只是主观意识的一小部分。恩格斯早就说过:“物质在它的一切变化中永远是同一的,它的任何一个属性都永远不会丧失。因此,它虽然在某个时候一定以铁的必然性毁灭自己在地球上的最美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而在另外的某个地方和某个时候,一定又以同样的铁的必然性把它重新产生出来。”(同上第24页)可见,作为物质的属性,人类意识在整体上的产生、发展、消灭本身就是必然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再就意识的局部来看,不但科学真理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而且诸如宗教唯心主义等等谬误,它们的产生、发展和消灭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和认识根源(特别是认识根源),因而也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的。但是,我们不能说意识(包括科学真理和谬误)本身也是客观的,否则就取消了主观和客观的界限。

可见,科学规律和客观规律固然都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具有必然性,然而分属于主、客观两个不同的领域。科学规律不等于客观规律,科学规律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

科学规律不等于科学真理,科学规律是

科学真理的内容

以上,我们从科学规律同客观规律的联系和区别来论证科学规律作为主观思维规律而存在,现在,我们再从科学规律同科学真理的联系和区别来论证科学规律作为科学真理内容而存在。

概念不是思维的形式,而是思维的类型

那种把科学规律看成是科学真理,因而科学真理的内容不是科学规律而是客观规律的观点,一个重要的立论根据,在于另一个流行的传统观点,科学真理所由以组成的概念,是思维的形式。因此科学真理的内容在概念之外而不在概念之内。

我们认为,概念是思维形式的传统观点,混淆了概念和语言。马克思说过: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这说明只有语言才是思维的形式,而概念之所以是概念而不是语言,就在于它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我们经常遇到的不同的名词表达同一个概念的情况,正是不同的形式表现了同一内容。

黑格尔关于具体概念的合理思想,充分证明了概念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在黑格尔看来,概念应该是具体的,而概念之所以是具体的,就在于概念是有内容的。判断和推理,不过是把潜在于概念的具体内容发挥出来而已。黑格尔的逻辑学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因此,黑格尔关于概念是内容和形式统一的思想,不仅是理论上的直接论证,而且也内在地体现于整个逻辑学的论述过程。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黑格尔把概念的推演过程看成是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是把人的认识过程客观化了,因此,他的概念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在人的思维范围内的统一;我们要唯物主义地改造黑格尔的逻辑学,不是像通常所认为的那样仅仅“唯物主义”地把黑格尔的逻辑学“颠倒”一下,把他的概念的内容看成是客观存在,而是切切实实地把他的逻辑学看成是人类认识史的一个必然环节,把他的概念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看成是在人类认识范围内的统一。

逻辑学和认识论相一致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就是唯物主义改造黑格尔逻辑学的科学成果。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概念是区分认识过程的小阶段,因此确切地讲,概念就是思想;与其说概念是思维的形式,不如说概念是思维内容和思维形式相统一的思维类型(思维的基本类型,判断和推理等思维的其他类型,只不过是这个基本类型的延伸和展开)。概念的内容就是思想的内容,概念的形式就是思想的形式——语言。

概念的内容就是概念的联系

在黑格尔的逻辑学中,概念的内容就是概念之间的联系,就是普遍、特殊、个别的多样的统一。所谓判断和推理,就是通过概念的联系和转化,把潜在于概念内部的具体内容展示出来。列宁在读到黑格尔关于概念之间的普遍联系的合理思想时指出:“每一概念都处在和其余一切概念的一定关系中、一定联系中”(列宁:《哲学笔记》1974年版,第210页)。只有从联系中才能掌握真理,人类只有通过思维的运动概念的联系和转化,才能把握客观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客观规律。

事实上,任何一个概念,都只能在联系中才能合理存在。如果说,辩证逻辑的概念只有在联系中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那么,传统逻辑的概念只有在联系中才能反映事物的质。例如,“宇宙是有限的”这样一个传统逻辑的判断和“宇宙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这样一个辩证逻辑的判断一样,里面的任何一个概念如果离开了同其他概念之间的联系,都不能揭示事物的质或本质,也不能表达任何思想。因此,只有作为思维形式的语言,才能孤立存在。换言之,孤立来看,是名词;联系来看,是概念。概念和名词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概念把思维的内容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凝缩在自身之内,作为自己的内容,因而概念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而名词则只不过是思想的物质外壳而已。

科学规律是概念的特定联系

如果说,概念的内容是概念的联系,那么,科学规律则是概念的特定联系。“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同上书第161页)。无论是客观规律还是科学规律,都是一种关系。前面已经说过,概念只有通过联系,才能反映事物的质和本质。在科学真理中,概念的联系不是杂乱无章,而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这个规律即科学规律。它固然是客观规律的反映,但它毕竟是体现在概念之间的有机联系中,而不等于概念和判断本身。不然,我们就不能把作为科学真理的概念和判断同语言学意义上的词句区别开来。例如:“地球绕着太阳转”这个判断之所以是科学真理,是因为它包含了揭示了客观规律的科学规律。“太阳绕着地球转”这个命题,从语言学上看并没有什么毛病,但却不能成为科学真理,因为它没有包含科学规律。可见,科学规律不等于概念和判断本身。如果说,概念的内容是概念的联系,那么,科学规律则是概念的特定联系。这种特定联系,是人类在反复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人类正是通过这种主观的特定联系,来反映作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客观特定联系的信息的。

科学规律是科学真理的内容

既然科学规律是组成科学真理的概念之间的特定关系,那么科学规律就是科学真理的内容。

有的同志可能会问:既然科学规律是由概念间的联系组成,没有概念和概念间的联系,也就没有科学规律,那么我们怎么能把科学规律同科学真理分开呢?科学规律不就是科学真理吗?

诚然,概念间的联系离不开概念,科学规律离不开科学真理。正好像客观事物是客观规律和客观现象,无形的东西和有形的东西统一一样,科学真理也应是科学规律和语言、无形的东西和有形的东西的统一。但是,“统一”、“离不开”并不等于没有区别。客观事物中任何一个属性都不能孤立存在,但并不妨碍我们对它们进行分别的抽象。同样,科学规律固然离不开科学真理,但科学规律不等于科学真理。“规律的王国是现象的静止的内容”(同上书,第160页)。我们认为,两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关系,是内容和整体的关系。

探索正确的学习方法的实践,充分证明了科学真理的内容是概念之间的特定联系。学习目的就是学习科学真理,从中掌握科学规律。但有两种不同的学习方法:一种是理解,一种是死记硬背。前者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后者则做不到这一点。所谓理解就是理解所学材料的内容;之所以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是因为通过理解,掌握了材料的内在的特定联系。而死记硬背之所以做不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是因为它有意无意地把材料中各个概念当作孤立的东西来处理。

因为:科学规律=组成科学真理的概念之间的特定联系;

科学真理的内容=组成科学真理的概念之间的特定联系;

所以:科学真理的内容=科学规律。

那么,什么是科学真理的形式呢?科学真理既然是由概念组成的、人类认识的组成部分,那么认识和概念的形式——语言,也就是科学真理的形式。

人们之所以认为科学真理的内容是客观规律,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在于混淆了科学真理的内容和科学真理的“对象”。他们认为,科学真理既然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那么科学真理的内容就是客观规律。

我们认为,科学真理的内容和对象有联系也有区别,它们的联系就在于前者是后者的反映,它们的区别就在于二者分属于主、客观两个不同的领域(“思想的内容”和“思想的对象”、“概念的内容”和“概念的对象”等也一样,都分属于主、客观两个不同的领域)。实践之所以是科学真理的源泉、动力、标准、目的,就是因为实践是沟通客观规律和主观规律(科学规律)的桥梁。既然是桥梁,那么它就不能归入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这两岸的任何一边。连作为桥梁的实践都不能纳入科学规律的范畴,作为对岸的客观规律倒可以纳入科学规律的范畴?不能纳入科学规律的范畴,又怎样能纳入科学真理的范畴而成为科学真理的内容呢?把科学真理的内容等同于科学真理的对象,结论本身已经包含在前提之中,当我们的同志正确地看到科学真理的对象是客观规律的时候,却错误地得出了科学真理的内容是客观规律的结论。

搞清楚客观规律、科学规律、科学真理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科学规律不等于客观规律,科学规律是客观规律的反映;科学规律不等于科学真理,科学规律是科学真理的内容,对于解决科学真理的本质属性这一哲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有重要的意义。既然科学真理的内容是科学规律,而科学规律是主观思维的规律;科学真理的形式是语言,语言和科学规律的统一就是组成科学真理的概念和概念系统,因此我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肯定:科学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属于主观意识的范畴。

革命来了

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

信息与知识、信息化与知识经济的联系与区别

在理论上,要搞清楚知识经济是信息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就必须搞清楚信息与知识、信息化与知识经济的联系与区别;在实践上,“信息化”与“知识经济”等概念是目前最时髦的字眼之一,但它们及相关概念(如数字与知识、信息技术与信息)的混淆又使人们对数据进行筛选、分析及利用的难度加大。所以有必要从抽象到具体、从逻辑到历史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信息与知识的联系与区别

(1)联系:①信息的本质是物质的反映属性,知识是人脑对外界的反映,是信息发展的最高阶段;②信息的本质:开放性、创造性、不对称、可共享、可再生,知识也都具备。

(2)区别:①信息不但包括作为认识结果的知识,也包括作为认识过程的认识;不但包括理论化的认识知识,也包括非理论的认识经验;既包括正确的认识,也包括错误的认识;既包括人脑的反映,也包括非人脑的反映。在这里,信息概念的外延大于知识;②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又往往用信息指新的知识,以强调知识的创新性、时效性。在这里,知识概念的外延又大于信息旧常生活中所用的信息含义即狭义的信息,这也是理论学术界有人认为知识包含信息的认识和社会根源。认为信息包含在知识里面有合理的因素,但在整体上、在哲学层次上仅仅把信息理解为新的知识则是错误的;③知识的形式只能是抽象的语言,而信息的形式可以是抽象的语言,也可以是图像,形象语言和其他非语言形式;知识的载体只能是人造的,而信息的载体则可以是自然的、人化的、人工的、人造的。

总体上讲,信息和知识的关系,在逻辑上,是整体和部分、本质和现象、一般和特殊的关系;在历史上,是发展的整体过程和其中的高级阶段的关系。

实体:本质特征:不灭、形态转化

能量:本质特征:守恒与转化

信息:本质特征:①开放性;②创造性;③不对称;④可共享;⑤可再生

信息与知识关系图

信息化与知识经济的联系与区别

(1)联系:①信息化就是应用现代信息工具和手段(例如信息高速公路),使信息成为现代社会生活(包含经济领域)中的主导方面。知识经济就是知识对生产力发展起主导作用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是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②信息化使知识爆炸,使知识成几何级数增长,使精神生产力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物质生产力的发展速度;③信息化使知识成为物质生产力发展的主导因素,并推动物质生产力比以往更快的速度发展;④信息化使人们的消费层次大大提高,以致知识本身普遍成为人们消费的目的而不仅是手段;⑤信息化加快了信息的创新、传播和运用的速度,使知识经济成为全球化经济,使工业上落后的国家可能在知识上后来居上,并带动工业发展后来居上。

(2)区别:①在范围上,信息化的外延包括社会各领域,而知识经济仅指经济领域;②在层次上,信息化包括信息技术、设施和信息本身,而知识经济则专指作为信息的高级组成部分的知识;③在时间上,知识经济是信息化发展到了高级阶段的产物。

总体上讲,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关系,在逻辑上,也是整体和部分、本质和现象、一般和特殊的关系;在历史上,也是发展的全过程和其高级阶段的关系。

知识经济是信息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

明确了信息与知识、信息化与知识经济的联系与区别,知识经济是信息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也就不言而喻了。

信息经济就是应用现代信息工具和手段,使信息商品化、产业化,使信息产业成为经济活动的先导方面和主导方面。知识经济就是知识对生产发展起主导作用的经济形态。但知识经济不等于信息经济。知识经济是信息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在范围和层次上,信息经济包括信息技术、设施和信息本身,而知识经济则专指作为信息的高级组成部分的知识;在时间上,知识经济是信息经济发展到了高级阶段的产物。信息经济的发展,经过了信息商品化→信息产业化→信息产业为先导产业→信息产业为主导产业几个阶段。只有信息产业为主导产业时,知识经济才开始形成。所以信息经济概念的提出,比知识经济概念的提出早20年左右。知识经济的发展,也将经过知识商品化→知识产业化→知识产业为先导产业→知识产业为主导产业几个阶段。总体上讲,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关系,既是整体和部分、本质和现象、一般和特殊的关系,又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步演变成并列的关系。信息产业是第四产业,知识产业则将逐步从信息产业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第五产业,正像信息产业已经从第三产业中分化出来成为第四产业一样。

知识经济

知识产业先导化→知识产业主导化

信息化、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关系图

信息高速公路在知识经济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信息高速公路是信息经济发展到信息产业为主导产业、知识经济开始形成、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的历史和技术条件。

现代通信、电子计算机、信息资源三者各自网络化及其相互渗透、联结、联合而形成信息的全方位服务网络,是名符其实的“信息高速公路”。只有“三网合一”,才使计算机成了名符其实的“电脑”;信息高速公路,是真正的“电脑网络”。

信息高速公路的要素和结构

信息高速公路在信息产业向知识产业转变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过程,就是信息高速公路中的硬件设施不断完善、软件系统的比重不断提高、软件系统中应用软件系统的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一旦应用软件系统在信息高速公路中占主导地位,信息产业就转变为知识产业。信息高速公路的主体系统、特别是计算机专业和其他专业的双料人才,是上述转变过程的主体和基础。

信息高速公路在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在国民经济的质上:①信息产业由先导产业转变为主导产业。②全面改进生产各要素,改变生产各要素中知识的比重和地位,使知识成为独立的占主导地位的因素,并使知识“软要素”在生产力发展中作出更大的贡献。③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增长方式由扩散转变为集约、外延转变为内涵、劳动资本密集转变为知识密集、小规模转变为大规模、小范围转变为大范围,资本运营为主导上升为知识运营为主导。

(2)在国民经济的量上:知识交流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倍乘因子。关系式:社会净产值=各物质生产部门(人才+资金)X知识流量。

(3)在国民经济的序上:①孵化出种种新行业、新产品,根本上改变现有的生产结构和产业结构、劳动结构和消费结构,使之更具有柔性、敏捷性、适应性、低耗高效性;②经济全球化和多样化;③市场经济的变化:个性化、直接化、买方化、服务化。

(4)信息高速公路的地位关系式:

工业经济→信息经济:信息商品化→信息产业化→信息产业先导化→信息高速公路→信息产业主导化→知识经济。

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方向——知识经济

信息高速公路虽然是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信息产业向知识产业发展的历史和技术条件,但信息高速公路和工业经济、信息产业和知识产业的发展之间不是一一对应、同步进行的。正好像“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也可以演奏第一提琴”,工业上相对落后的国家,并不排除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有后发优势;信息产业相对落后的国家,在知识产业方面并非不能后来居上。我国工业基础虽然相对薄弱,但在信息高速公路的基础设施(硬件)建设方面已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接近发达国家;在信息高速公路的软件建设方面,属于信息产业层次的平台操作系统开发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虽然上述两方面在总体上仍落后于最先进国家,但相对工业基础而言,在信息高速公路建设方面已拉近了同最先进国家的距离。这说明,如果我们能充分发挥中华民族综合思维能力强的先天优势,在知识产业层次的应用软件开发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不是不可能。因此,以知识产业为龙头产业,首先争取在应用软件开发方面走在世界前头,然后用应用软件的开发带动操作系统软件的开发,用软件的开发带动硬件的建设,用知识产业带动信息产业,用知识经济带动信息经济并进一步带动工业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是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发展、实现现代化的正确途径。

历史车轮也会倒转

知识运营与二次创业

科学是真,知识是真善美的统一

知识与科学两者都是理论化、系统化、相对稳定的、正确的认识。但两者不能等同。1.在结构上,“科学”人们通常仅指自然科学,而知识通常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横断科学和哲学;前者只是“是什么”的原理性知识,后者还包括“为什么”、“怎么样”的操作性知识;前者只是真,单独运用在实践中有善和恶两方面的结果,后者则包含了善和美的综合认识,实践中则有善和美的综合结果:人和人,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及这种和谐统一在人类理智和情感上的反映。2.在功能上,科学及与之相应的技术具有双刃性:在强化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的同时,又激化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和人与人的矛盾,并由此引发了科学与道德的“二律背反”及相互关系的长期争论;而知识则在指导人们征服自然的同时走向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如果说,科学使生产力得以内涵地扩张,知识则使科学本身得以内涵地发展——科学更快更充分地转变为技术,技术更快更充分地转变为生产力,生产力更好更充分地满足人民眼前和长远发展的需要。所以,知识是科学与道德的统一,效率与公平的统一,眼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统一。如果“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命题中的“科学”是否包含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哲学尚有疑问和争议,那么“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第一生产力”中的知识应该包括这三者就是毫无疑义的。两个命题的逻辑差别是由人类两次创业的不同历史条件造成的。

知识与科学相互关系图

知识运营是知识经济的核心

知识运营,就是在知识经济时代运用市场手段和现代信息手段(主要为信息高速公路),开发知识这一精神资源,促使知识成为生产力要素的“整合器”、“粘合剂”和充分发挥作用的“催化剂”,促使知识由潜在的生产力要素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要素,由生产力中非主导要素转变为主导要素,从而带来社会效益和给运营者带来经济效益的高科技项目与经济增长方式。知识运营是人类迄今最高层次的项目、最新形态的经济增长方式,是知识经济的核心。知识经济与知识运营的最高形式是知识产业的龙头化。

知识运营是用先进的理论规范经济活动

以往的经济活动都是从经济实践活动中形成经验,再从经验上升为理论;而知识运营则一开始就是用最先进的理论指导经济活动。理论先行是知识运营的第一特征。

知识运营的第二个特征是用科学规律规范经济活动。我们现在用得越来越频繁的诸如“规范经营”、“规范竞争”、“与国际惯例接轨”等字眼,其中的“规范”、“国际惯例”等都是经济活动的“游戏规则”或人类长期经济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经济活动的科学规律。这些规律虽然都以规则、法律等观念形式存在,然而却是客观规律的反映。知识运营就是帮助人们自觉地发现、制定、运用科学规律指导人们的经济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取得经济活动的效益。

知识运营是企业“软件”的运营

企业“软件”有两层含义:①企业客观的关系,包括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要素与产品之间的关系,产品之间的关系;②企业主观的关系,即反映和处理企业客观关系的理论(含理念)、制度、管理。知识运营,就是通过建立科学、先进的企业的主观关系,来建立科学、先进的企业的客观关系,以取得企业最大限度的效益。

知识运营是经济活动中智力运作方式的综合和升华

企业智力运作方式有三种:点子→策划→创造。这是知识运营从低级到高级、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实际上,点子、策划也都包含了创造,只是自发、肤浅、低层次的创造。创造就是通过质变,达到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产生。量变达到质变,必须通过序(结构)变。知识运营就是通过对生产各要素的优化组合,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序变)产生巨大的生产力。

知识运营是自上而下的运营

人类以往的经济活动发展是从产品运营,上升到资产运营,尔后上升到资本运营,最后上升到知识运营;而知识经济时代,则是以知识运营带动资本运营,以资本运营带动资产运营,以资产运营带动产品运营。前者呈自下而上发展,后者呈自上而下提升。我们把前者称为人类经济活动的第一次创业,后者称为人类经济活动的第二次创业。

知识运营是经济的无投资增长

传统观点认为,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前提。这是片面的。资本积累只是外延扩大再生产的前提;而内涵扩大再生产,靠的不是资本积累而是知识积累——知识运营。如果说,原子核裂变释放的能量大于增加几吨炸药释放的能量,那么,靠知识运营带来的企业的序变(理论创新、企业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产业创新)而产生的能量,也必然大于简单的投资增长而产生的能量。实际上,通过投资的量的增加也必须通过序变(结构的变化)才能达到经济总量的增长。知识运营是把这种序变自发上升为自觉,从而产生相对于投资增长的“无投资增长”效益。

知识运营是精神生产力和物质生产力互相转化的中介

知识运营促使现代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在把精神生产力转变为物质生产力的同时,也促使物质生产力转变为精神生产力,促使知识经济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推动知识产业成为主导产业。

人类第一次创业是生存创业,第二次创业是生态创业

第一次创业——生存创业

人类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六次产业革命:畜牧业、农业、手工业、工业、信息业、知识业。六次产业革命的过程说明了一个铁的历史规律:人类必然自发地从认识和利用物质资源开始,然后及于能量,再及于信息,最后从信息中提升和利用知识。因为,人类的认识总是从具体到抽象,并由此产生相应的实践过程。这种以实物和能源为生产的主要要素,决定了人类生活水平只是求生存;而这种求生存的生活方式,必然以实物和能源的大量不可再生性的开采和利用为前提。这就造成了原始社会以自然和社会为中心同人的统一、奴隶和封建社会以自然和社会为中心同人的分裂、资本主义社会以人为中心同社会和自然的分裂。

第二次创业——生态创业

只有信息社会,信息成为生产中的主导要素,人们才能逐步以最少的实物和能量的资源就能求生存。这时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是求生存而是求生态——可持续发展。如果说,第一次创业,解决的是人类当前的生存问题,必然要对自然资源作掠夺式的“经营”,这时自然科学就是第一生产力,那么第二次创业解决的是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必然要和自然和平共处,要求对自然资源作内涵的有效开发,这时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哲学等知识的其他方面也就同时成了第一生产力。

在这里,生态创业、可持续发展,是二次创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一次创业,是由低层的经营活动向高层的经营活动转移,第二次创业是用高层的经营活动统驭低层的经营活动。二次创业,就是以知识产业为龙头,以对人类第一次创业的成果,传统产业,按生态原则重塑改造为途径,以人与环境的协同为基础,以人类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归宿。

知识运营是二次创业的核心

二次创业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最高阶段。知识产业是龙头,知识运营是二次创业的核心。

知识运营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增长方式,通过知识对其他生产要素的渗透和整合,使知识在生产系统中占主导,使知识产业成为其他产业的先导与主导,使人类由一次创业转变为二次创业,使人类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作为项目的知识运营,是作为经济增长方式的知识运营的能动的先导部分。

在微观企业层次上,知识运营就是用知识运营带动资本运营,用资本运营带动资产运营,用资产运营带动产品运营,用产业结构升级带动产品更新换代。

在宏观产业层面上,知识运营就是使知识产业成为其他产业的龙头产业。因此,上述知识运营的微观方式是宏观方式的内涵,宏观方式是微观方式的外延展开。

知识经济并非通常所理解的,仅仅指知识的商品化、产业化。正好像工业化并没有也不可能代替和取消农业一样,知识产业化也不能代替和取消传统产业。知识经济的生命力,不仅在于知识的产业化,更重要的,在于知识产业的主导化和龙头化,用知识和知识产业来统驭和改造传统产业。

二次创业的实质,是使第五次产业革命形成的信息产业、第六次产业革命形成的知识产业同传统产业之间从分离走向以知识产业为中心的统一。这种统一是内在的而不是外在的,使传统产业中的知识、或知识在传统产业中在质和量两个方面由从属转为主导。

只有知识产业的龙头化,才不但使新的知识产业同传统产业走向统一,而且使传统产业走向统一。知识是传统产业统一的桥梁和纽带。而只有知识产业龙头化,才使这种桥梁和纽带现实地渗透到传统产业的各个领域中,使它们各自得以升华和超越。这是人类创业史的否定之否定:人类“产业”未分状态→各个产业的分离→各个产业的重新统一。

对于工业上落后的国家来讲,这种统一使它们可能不再重复那些污染工业、高耗能工业和剥削性经济,借助知识文明尽快直接达到工业文明的繁荣,使之后来居上——既保持回归自然的特色,又享受工业文明。这就是世界大同——人类重新走向统一,只不过是以人为中心同社会和自然的统一。

人可以创造机会吗

知识创新与把握机遇

“知识”与“机遇”两个概念可以融合成一个新范畴,“知识机遇”。这既说明知识经济符合时代潮流,反映新事物本质的新概念、新范畴将应运而生、层出不穷,也标志着知识经济的时代将给我们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

机遇的本质特征

关于机遇的特征,有人已经从客观性、偶然性、时机性、充分性等几个方面予以论述(参看《经济日报》1998年10月16日周末版)。这几个特征,本质上是把机遇看成是客体的范畴(包括充分性也只不过是客观性条件的组合)。我认为,机遇不是客体范畴,而是主客体相统一的范畴。机遇不但有客体性,而且有主体性。

机遇有相对性 机遇主体性的第一层表现,是机遇有相对性。机遇只是相对于人而言,离开人这个参照主体,只是条件,无所谓机遇。把水烧开的充分条件,不是机遇;太阳、地球、月球三个排成一条线,只是日食月食的条件,也不是机遇。同样一件事,对有的人是机遇,对有的人就不是机遇。这是由每个人需求点不一样、满足需求的主客观条件不一样、每个人的利益不一样决定的。对客观条件,要者如金,不要者如土。这引申出机遇的另一个特征:

机遇有选择性 机遇主体性的第二层含义,是机遇有选择性。不同的人对“机遇”的选择性不一样;对同一个“机遇”,认识、把握、利用的程度也不一样。同一个客观条件,对于有的人是大“机遇”,对于有的人只是小“机遇”;有的人是现实的“机遇”,有的人只是可能的“机遇”。有人面临当官的机遇,却埋头著书立说;有人马上可以评上教授,却放下教鞭“下海”成了企业家。毛泽东只有“粪土当年万户侯”,才成为革命的领袖。这种对于“机遇”的选择和利用的程度,又是由人对“机遇”、对自己利用“机遇”的主客观条件认识的程度决定的。这引申出机遇的又一个特征:

机遇有主观性 机遇主体性的第三层意义,即机遇有主观性。所谓“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指的就是机遇的主观性。只有对自己的需求、利益、实现利益的主客观条件有充分认识并苦苦寻求的人,才能及时把握、充分利用“机遇”。所以机遇是可求与不可求的统一。这种统一体现在“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句成语上面。如果绝对可求,那就是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这是“天马行空,独来独往”的主观唯心主义;如果绝对不可求,那就是听天由命的宿命论,那样诸葛亮就不能“借东风”,而只能“等东风”了。

看来,作为“充分条件”组合而成的机遇,是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这种统一,是绝对的、必然的;同时又是具体的、历史的,相对的、偶然的。知识同机遇产生的必然性成正比,同机遇产生的偶然性成反比。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的积累,机遇中主体、主观的地位将不断上升,机遇可求的比重将越来越大。到了知识经济时代,将是知识主导机遇。

知识经济时代机遇与知识的关系

知识主导机遇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在机遇中占主导地位。如果说,以前人们只能等待机遇→捕捉机遇→把握机遇,那么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将可以创造机遇。在知识经济时代,谁掌握了更多的知识,谁就能更深入地把握客观规律,也就具备了更大的把握机遇的可能,更大的使机遇改变成现实的概率,甚至使机遇的产生和把握由偶然转变为必然——机遇不但可遇而且可求,机遇可以在人工控制下必然产生。对于企业来讲,谁能更快更好地做到知识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谁就能做到通过创造市场来引导市场,通过引导市场来主导市场,通过主导市场来占领甚至垄断市场;在宏观买方市场的大环境下,创造一个微观的卖方市场,取得高额利润。众所周知的美国“微软”公司就是最好的例证。在这里,机遇的“牛鼻子”永远牵在知识创新的强者手中。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不但真正认识了机遇,而且可以自豪地说:我们能把握机遇。所以知识机遇的第一层含义:知识主导机遇。

知识带来机遇

人类发展史、特别是现代史上,依靠科教兴国后来居上的例子,比比皆是:后起之秀的美国超过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战后日本、德国在废墟上迅速建立起一流的经济强国。如果说,知识经济时代世界性的知识重组带来经济和国力的重组同以往有什么不同,那无非就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带来的知识爆炸,为知识的创新、生产、流通、扩展、重组带来了更大可能,也使知识渗透到传统产业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为知识重组更快地转变为经济和国力的重组带来了更大可能。专家估计,信息高速公路建成后,知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可能由21世纪初的5-20%,上升到90%,这对所有国家都是机遇;但由于知识经济是全球经济,知识爆炸+信息不对称使全球经济重新洗牌,对发展中国家更是大好发展机遇。所以知识机遇的第二层含义:知识带来机遇。

知识面临机遇

由于意识到知识经济的历史必然性,各国政府都在积极推动本国知识经济的发展,以争取提前进入知识经济社会。他们从制定知识经济中长期规划,保证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的投入,发展公共教育和信息基础设施,建立风险投资机制,促进资源向创新领域流动,对高技术企业给予支持和优惠,制定鼓励创新人员的政策,制定既有利于保护知识产权、又能促进新知识扩散、扩大社会效益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等方面,创造推动知识经济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我国正在创建的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就是一个典型。所以知识机遇的第三层含义:知识面临机遇。

怎样把握知识机遇

发展信息高速公路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之所以在机遇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地位,是由于有信息高速公路做知识的载体。时代的发展,不是电脑代替人脑,而是人脑——人的智力得到了无限的延伸和扩展。现在《纽约时报》一天的信息量等于17世纪一个人一生所得到的信息的总和;在一片指甲大小的芯片上可以存放两年的《人民日报》的信息量;用一张光盘可以存储一部《大百科全书》的内容:利用信息高速公路,1秒钟就可把两年《人民日报》的信息全部输完,一束光纤将可传输现在世界一天所有的电话通讯量。所以,发展信息高速公路是我们把握知识机遇的基础。

建设国家知识创新体系

通过建立创新型组织、创新型社会与创新型中国,来建设国家知识创新体系。

建立创业型组织

通过建立创业型组织,使国家知识创新体系转变为创业工程,使人民群众通过创业把握机遇,把握命运。

只有思路创新——以知识创新为主导,从创新到创造到创业,从主观到客观、从主体到客体把握机遇,我们才能把握知识经济给我们带来的机遇。

知识农业一路走好

知识运营创新体系

人类即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如果说,工业经济时代农业产业化的含义是农业工业化,那么知识经济时代,农业产业化的含义是农业知识化。如果说,过去农民只有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才能脱贫致富,那么在知识密集又劳动力分散的农业集约化、高附加值经营中,农民则可以就地走上更加富裕的康庄大道。知识农业,既是朝阳产业、人类二次创业的必然方向,又是先富带后富、人类走向共同富裕的“光彩事业”。

闽东企业家包章泰先生创立上海邦泰经贸发展中心在上海取得显著效益后,于1997年回乡闽东投身这一“光彩事业”,正稳扎稳打,全方位地为闽东农业产业化闯出一条新路,为我国农业产业化树立了知识农业的典型。

知识农业——知识运营为主导,资本、资产、产品运营相结合的农业产业化经济增长方式

城市化不等于集市化,集约化生产也并非集中化生产。知识、资本密集和劳动力分散互为前提,相辅相成。知识经济的城市化和工业经济的城市化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知识经济时代,城市化的核心是信息化和知识化,城市化的标志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完善程度。在某种意义上,知识经济时代的城市化相当于工业经济时代的“反城市化”。“反城市化”不是“返朴归真”,而是对农村和城市的扬弃,是历史发展的否定之否定。知识经济是农村和城市双向发展、相互融合、消除差别的过程。用知识产业对农业、畜牧业、手工业重塑改造,是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也是农村城市化的根本途径。这首先是知识农业的科学范式。

知识农业的知识运营,就是知识农业的科学范式主导知识农业的经济模式,知识农业的经济模式主导知识农业的高新科技园区,知识农业的高新科技园区辐射农村区域经济,使农村知识化。

闽东澳泰高新科技园区占地978.5亩,是上海邦泰经贸发展中心全资设立的福建省闽东澳泰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为开发主体,建设集科研、开发、生产、经贸、信息服务为一体的知识农业综合基地。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美元。园区设计第一期投资6亿元人民币,包括开发8项知识农业高科技项目:知识农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软硬技术开发与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生物制药,食用菌系列深加工,食品深加工,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物肥料,环保产业,旅游农业。高科技的根本是高科技人才。在科技园区内,不但为各种类型的专家和技术人员落实知识产权,而且正在开发兴建高级庭园式专家别墅区。100座别墅(每座占地1亩,建筑面积为150-400平方米),各自拥有私家小泳池、车库、假山鱼池、花木园林等配套设施。每个别墅庭园做到创意新、风格高雅、形式多样,给公司高级人才以丰厚的经济待遇和良好的生活条件,使他们能在“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在心灵和谐、情感愉悦中为知识农业进行技术创新。园区内还进行职工住宅区建设,为职工解决家属工作安排、孩子人学入托等问题,建立了企业层次的保障制度,为职工排忧解难,使职工安心生产工作。高科技园区形成了知识型、都市型、人性化的农业基地,在知识农业实践中,体现了真善美相一致、科学与道德相统一的知识的本质特征。

以高科技园区为中心,邦泰企业另外建立了三个有农业示范、培训性质的生产基地,使科技园区在转化与推广农业科技成果、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方面起龙头作用,使高科技园区开发出来的科技成果能多层次、多方面地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通过举办专业技术培训班、印发农业技术资料、建立技术员包片联户制度等多种形式对农户推广先进的增产、增收技术,向农户提供优良品种,并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开发绿色农业,形成农业产业中学习型组织的雏形。

澳泰高科技园区成为知识农业以知识结构更新带动资本结构更新,用资本结构更新带动资产结构更新,用资产结构更新带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以知识运营为中心同资本、资产、产品运营相统一的典型,成为闽东地区乃至福建省的知识农业的龙头,对区域经济产生了强大的辐射作用。

知识农业——软技术为先导,理念、形象、品牌

相统一的农业产业化企业文化

知识经济不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老调重弹,而是要改变知识本身的结构,使之发挥最佳功能。重技术轻科学,重自然科学轻社会科学的传统观念,有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也有历史的局限性。知识经济时代将是社会科学主导自然科学,科学主导技术,软技术(同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对应的技术)主导硬技术(同自然科学相对应的技术)。如果说,知识经济就是无形资产占主导地位的经济,那么知识经济也就是在无形资产结构中软技术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如果说,通常所指的高科技体现了知识农业中的硬技术,那么建立现代企业文化则是知识农业中的软技术。软技术不仅主导了企业化、公司化与集团化,而且整合了集约化、系列化与规模化。硬技术是软技术发挥作用的舞台,软技术则主导硬技术,为硬技术的产生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开辟道路。

邦泰企业非常重视软技术开发,不但在公司内成立了战略研究所,而且建立了软技术(包括思路)的奖励制度,使软技术在无形资产构成中所占比重超过了50%。由于重视软技术开发,邦泰企业形成了思维创新→结构创新→层次升华→横向融合→纵向突破的整体技术创新途径和以合作主导竞争、以无形制约有形的技术创新机制,大大推动了硬技术的更新换代,使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邦泰企业的目标,是通过软技术创新带动硬技术创新,通过软、硬技术创新带动市场创新,通过市场创新引导、主导、占领、垄断市场,在宏观的买方市场中创造一个微观的卖方市场,从而取得高额利润。

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理念、形象、品牌。如果说,一次创业是摸着石头过河,那么二次创业则一开始就应该用最先进的理论指导和规范经济活动,使经济行为符合客观规律,与国际惯例接轨。如果说,人本主义是工业经济时代人向自然作掠夺式的经营、造成以人为中心同社会和自然相分裂的产物,那么知识经济时代则要求人与自然的重新和谐与发展。知识农业则是知识经济时代人与自然和谐与发展的起点。适应二次创业、知识农业的特点,邦泰人树立了理论先行、以人为中心同物相统一、以个体为本位同集体相统一、以劳保为中心与环保相统一的企业理念。理念支配行为。先进的理念,使邦泰企业具有良好的社会形象。邦泰企业被省工商联评为全省“光彩事业先进单位”,邦泰企业的饲料项目于1998年被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评为“全国光彩事业重点项目”,董事长兼总经理包章泰先生被中共宁德地委统战部、省工商联驻宁德办事处授予“光彩事业先进个人”的荣誉。闽东日报、宁德地区电视台等新闻单位多次报道其事迹。目前邦泰企业正全方位导人CIS——企业形象战略体系。邦泰企业认为,品牌的结构,就是商标→商誉→商场。商场(市场占有率)来源于商誉,商誉来源于商标;商标不仅是产品的品牌,更是整个企业文化的凝结。邦泰企业不以仅仅拥有产品的国际名牌——百利威而沾沾自喜,更注意全方位的企业文化建设,争取树立知识农业整个企业的国际名牌,以发挥名牌的扩散效益、持续效应、放大效应、刺激效应、边际效应、全息效应。

知识农业——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企业化、公司化、集团化的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

在企业制度方面,邦泰企业借助于电脑网络,建立了经营权为中心同所有权相统一、劳动力产权为中心同物质产权相统一的产权制度,企业家为中心的运行机制与利益机制,知识管理为主导、机会管理为核心的管理机制,无为而治的金字塔与平面相结合的企业网络治理机制,体现了知识经济时代可持续发展特征的、以软技术为先导的企业文化、文化创新主导下的制度创新。

正好像集约不等于集中,城市不等于集市,企业也不等于工业。只有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企业化、公司化、集团化的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才能使知识农业的高科技产业化,使高科技带来的农业经营集约化、系列化与规模化。根据农业企业化的要求,上海邦泰经贸发展中心目前围绕着农业产业化的项目内容,在闽东地区全资、控股注册了闽东澳泰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美元;福建宁德澳泰百利威饲料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00万元人民币;宁德地区邦泰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资金200万元人民币;宁德地区邦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元人民币;宁德地区古田县泰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元人民币,形成农业开发项目与公司对应的企业化、公司化、集团化运作方式。目前,公司领导层正着手策划、组建现代企业集团“宁德邦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拟以此为契机,进行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文化建设、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经营机制,对企业内部资源重新优化配置,为近期争取上市积极准备。这种集团化运作方式,提高了农业企业的形象和知名度,发挥了农业企业的名牌效应,吸收了更多更好的人才,增强了企业的融资功能,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取得了较好的规模效益。

如果说,农业企业化有什么特点,那就是“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企业产业化微观组织模式和经营方式。

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的企业化、公司化、集团化不但对农业产业化产生了巨大的引导、主导、提升功能,使农业产业化项目及相关项目上规模、上档次,而且磨合出合适的农业产业化“公司+基地+农户”的微观组织模式和经营方式。在闽东,邦泰企业建立了三个有农业示范、培训性质的生产基地:代表山区特点的古田县黄田镇状元帽3000亩水果、饲料原料、禽牧、淡水养殖基地,代表海岛特点的福鼎市大小嵛山岛21.50平方公里的旅游观光农业、海洋养殖、牧草种植、畜牧业配套生产基地,代表市郊、沿海特点的宁德市城南岐头150亩优质瘦肉猪、高档花卉、蔬菜生产基地。借助合同契约、保护价和按股分红等办法,龙头企业与农民之间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使种养加相配套、产供销一条龙、科教农相结合、贸(内外)工农一体化。通过技术指导、信息咨询、合同保证、系列服务、电脑控制,使分散的农户商品化、专业化、系列化、现代化,形成集约化生产规模和立体化经营格局,建立了分散化与集约化相统一、小型化与集团化相统一的农业企业化股份合作制模式。

知识农业——高科技为龙头,集约化、系列化与规模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

知识经济并非通常所理解的,仅仅指知识的商品化、产业化。正好像工业化并没有也不可能代替和取消农业一样,知识产业化也不能代替和取消传统农业。知识经济的生命力,不仅在于知识的产业化,更重要的,在于知识产业的主导化和龙头化一一用知识和知识产业来统驭和改造传统产业,包括农业,使知识在传统产业中占主导地位。

闽东目前是全国菌类最多、产量最高、科技实力最强、生产规模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地区,目前已进入基地化、产业化、深加工的发展阶段。属于生物工程的食用菌系列深加工,具有科技含量多、附加值高、牵动力强、辐射面广的特点。以食用菌系列深加工作为澳泰高科技园区的核心项目,并扩展为闽东农业产业化的核心项目,体现了知识农业与绿色农业、知识经济与特色经济的有机统一,将使食用菌“兴一个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片群众、绿一域神州”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由闽东进一步延伸至福建全省乃至全国,并得到持续性发展。

澳泰高科技园区以知识农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软硬技术开发与高新技术企业孵化为先导,以生物制药为主导,以食用菌和闽东的其他农副渔产品如茶业、水果、竹笋、鱼类、海藻类的系列深加工为核心,以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化推进项目”、并被授予“全国光彩事业”重点项目的国际名牌“百利威”饲料添加剂及生物肥料、环保产业、旅游农业为基础,以运输、物业管理、房地产综合开发为配套服务,组成自我再生、全息循环的生态农业产业链。在这一生态农业产业链中,知识农业的基础研究带动应用研究,应用研究带动技术开发,软技术开发带动硬技术开发,企业孵化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化,生物制药带动食用菌系列深加工,保健食品深加工带动一般食品深加工,食品深加工带动饲料深加工;通过微生物作用,使秸秆中的维生素、木质素等分解为糖和转化为单细胞蛋白质用作动物饲料、食用菌培养基和生物肥料,变废为宝、资源再生。这一生态技术说明,澳泰高科技园区由一元到多元再到多样化的项目系列的排列组合,完全取决于项目之间的科技含量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这种由项目间的科技含量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的多角经营→规模经营→系统经营→全息经营→绿色经营的格局,做到了收益性与再生性的统一、专业化与多元化的统一、分工化与规模化的统一、细化与全息化的统一,从而使经济规模取得了规模经济、生态经济的效益。

知识农业,一路走好

知识经济必然带来全球经济的重新洗牌,因而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后来居上的大好机遇。我国大部分人口是农民,大部分地区是农村。在我国,农业不仅是基础产业,而且是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必然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如宁德地委、行署对澳泰高科技园区的全力扶持)。高科技给农产品带来高附加值,农产品同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有这些必然给投资知识农业带来高回报。在投资、消费两方面均低迷的今天,知识农业将成为继信息产业之后的新的投资热点,同时将开发出农村这一最广阔的市场,从而给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在工业发展带来生态危机的今天,知识农业的发展将给人类重新带来生态平衡。知识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一致性,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必然性,将成为人类二次创业的起点。

目前,邦泰企业已把上下一致看好、酝酿已久、具备各方面条件,仅由于以前缺乏有魄力的企业家而迟迟未能得到国家立项的全国食用菌之乡——闽东食用菌系列深加工作为新的“国家高科技产业化推进项目”、“全国光彩事业重点项目”向国家申报,使高科技园区内完整的农业产业化系列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能作为知识农业的重点项目得到国家扶持。一个以宁德澳泰高科技园区为中心,以闽东的山、海为两翼,知识运营与闽东资源特点相吻合的闽东邦泰企业知识农业产业布局正在形成。我们相信,在知识农业的金光大道上,邦泰企业将一路走好。

生存创业与生态创业

二次创业创新体系

知识企业化,企业知识化

项目就是可投资开发的能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特定资源,包括精神资源,社会、自然资源。不可开发的(或现实不可开发的)、开发后没有经济、社会效益的,都不是项目;非资源性的投资客体(如投机客体)也不叫项目。随着社会的发展,项目的层次越来越高,项目的知识含量越来越多。

二次创业,就是社会和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产品运营、资产运营、资本运营上升到知识运营。在微观企业层次上,二次创业就是用知识运营带动资本运营,用资本运营带动资产运营,用资产运营带动产品运营,用产业结构升级带动产品更新换代。在宏观产业层面上,二次创业就是使知识产业成为其他产业的龙头产业。知识运营是二次创业的核心。通过知识运营,用知识来整合催化企业,使企业上规模上档次,规范化、现代化,使知识企业化,企业知识化。

在一次创业中,厦门通过自身努力,使自己拥有诸多全国第一。在二次创业中,厦门也应在知识运营方面,争创“第一”,成为全国的表率。

为此笔者建议:成立厦门市知识运营智囊机构,咨询、策划和牵头厦门市的知识运营项目,按市场机制原则运转,成为知识运营、二次创业的智囊中心;主办第一家知识运营出版机构,开发和出版知识运营、二次创业的人脑软件;举办多次“知识运营与二次创业”为主题的全国性、国际性学术研讨会,成为知识运营、二次创业的理论中心、学术中心、舆论中心;以上述知识运营智囊机构和知识运营出版机构为基地,为一年一度的“九·八”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提供前导性、延续性、具体化、全方位的服务,使中国的招商引资项目得到常年的全方位的分析论证、设计策划、包装推介、促成落实,使厦门成为中国招商引资、资源优化配置方面知识运营的中心;以厦门软件园为基地,在全国率先开发网络应用软件,使厦门不但成为国际化风景海港,而且成为国际化领先信息港。然后借助信息高速公路,进一步运用知识运管带动资本运营,用资本运营带动资产运营,用资产运营带动产品运营,孵化和组建大量的符合二次创业标准的规范的企业、企业集团,成为知识运营、二次创业的典型。

网络公司化,公司网络化

万通国际网络连锁集团是香港注册的现代化、规范化、国际化的大型企业连锁集团。由万通国际网络连锁集团全资设立的万通网络软件(中国)有限公司,是以厦门为基地,以全国经济发达地区为骨架,辐射全世界的跨地区、多层次、领先知识经济时代潮流的高科技企业。公司设在世界著名的美丽城市厦门的“硅谷”——思明软件园。

公司的理念:网络公司化、公司网络化。

网络公司化:公司以网络经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为先导,网络应用服务为主导,以现代企业管理网络软件开发为核心,以企业网络化工程为基础。

互联网的发展经过了两个阶段:门户互联网、内容互联网,即将进入应用互联网时代。在以应用服务为核心的“应用互联网”时代,只有建立在软件服务基础上的互联网才有生命力。同时,知识经济时代对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管理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万通将建立新的网络企业文化、新的网络企业制度,开发网络企业的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形成自己的符合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知识运营、资本运营、资产运营、产品运营网络软件产品。

公司网络化:万通将在建立企业知识化、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前提下,建立企业网络软件应用服务平台和企业的网络化组织。公司的经营方针是:知识产业龙头化,多种经营全息化。实行开发性建设、专业化生产、跨行业竞争、全方服务、网络化经营。

市场经济正面临着两个革命,一个是E化网络革命,一个是连锁网络革命。以连锁网络为基础,以E化网络为主导,将是21世纪发展的大趋势。

万通网络软件(中国)有限公司把网络软件开发和具有商业实力的连锁发展模式有机结合,使自己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网路114网站建立了600万家企业的数据库,为数千家企业设计网页和提供相关服务,在全国各地都有连锁加盟商。以网路114网站为平台建立起来的连锁经营模式,是当前最成功、最实务的商业模式之一。这种连锁经营模式具有不断变化、不断吸收新鲜力量的能力,可以迅速吸取网络软件先进理念并用之实践。

通过网络公司化和公司网络化,万通将建成最大、最全、最新、最优的现代企业管理应用服务网站。

网站商业模式具体内容:

先导业务:网上管理咨询——知识运营。

主导业务:网上投资银行——资本运营。

主体业务:网上要素市场——网上资产运营。

基础业务:网上超级商场——网上产品运营。

配套业务:企业上网和内部的建设及相关管理应用软件的开发。

连带业务:企业现场顾问、咨询业务。

第二章 艺术走廊潇洒走一回

同类推荐
  • 以人为本的中国金融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人为本的中国金融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人为本的中国金融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共9章,分为6个部分。第一部分阐明本课题的指导思想、研究目的和意义等,包括第一章“导论”。第二部分论述以人为本的金融,包括第二章“以人为本的金融”。第三部分论述全面协调发展的金融,包括第三章“全面协调发展的金融”。第四部分论述可持续发展的金融,包括第四章“可持续发展的金融”和第五章“金融监管与金融安全是中国金融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第五部分论述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化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三个重要内容,包括第六章“完善金融运行机制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等内容。
  • 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

    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

    本书由总论、改革篇和发展篇三部分组成。总论部分主要阐述有关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问题;改革篇主要阐述国有企业通过改革所要实现的基本目标;发展篇主要阐述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 住宅小区与大型商厦物业管理

    住宅小区与大型商厦物业管理

    本书以我国物业管理实务为主线,系统地阐述了有关物业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基本程序以及操作实务与技巧,并兼顾了典型物业的管理及国内外物业管理的介绍。
  • 屌丝经济学

    屌丝经济学

    作者通过历史事实与理论推导证明了贫富分化是经济危机的根源,以产能过剩、投资过剩、货币过剩与金融过剩四个角度揭示了经济危机的形成与演化机制,指出了现行宏观经济学所回避的贫富分化对消费、投资、货币对经济的影响,以及财政与货币政策分别在短期与长期如何影响产出,同时,对中国高投资、高贸易顺差、高房价、高货币供应的畸形发展模式的成因、与来发展趋势进行论证分析,建立了一套穷人们可行的理财逻辑与方式。
  • 探索中国汽车自主开发和自主品牌创建之路

    探索中国汽车自主开发和自主品牌创建之路

    为贯彻汽车工业产业政策,推动和加强汽车工程图书的出版工作,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成立了“汽车工程图书出版专家委员会”。委员会由有关领导机关、企事业单位、大中专院校的专家和学者组成,其中心任务是策划、推荐、评审各类汽车图书选题。图书选题的范围包括:学术水平高、内容有创见、在工程技术理论方面有突破的应用科学专著和教材;学术思想新颖、内容具体、实用,对汽车工程技术有较大推动作用,密切结合汽车工业技术现代化,有高新技术内容的工程技术类图书;有重要发展前景,有重大使用价值,密切结合汽车工程技术现代化需要的新工艺、新材料图书;反映国外汽车工程先进技术的译著;使用维修、普及类汽车图书。
热门推荐
  • 爱在心口难开

    爱在心口难开

    结婚三年,他却从不看她一眼。而她就是他眼里的蚊子血,饭黏子。一次醉酒让她怀上了他的孩子,顾林楠的松口,让白宁以为自己能跟他有以后。可进了手术室她才知道,这个孩子的出现,为的竟然是……
  • 墨色宁夜

    墨色宁夜

    璀璨晶莹的黑眸,是她独一无二的印记。安静宁和的生活,是她欲求不得的梦想。黑色曼陀罗遍地开放,宛如通向深渊的死亡之路。安宁夜下的琵琶铮铮,宛若引入黄泉的勾魂魔音。黑翼舒展而开:“卑微之人,跪下吧!”那是她一生的桀骜。双膝重重落地:“求求你们,救救他!”那是她心中的挚爱。在最后的最后,她温柔地微笑着,伸出纤细修长的素手,盈盈走向跪在她身前的他:“本女皇夜氏墨宁的选择,永远不会后悔。”
  • 看见你洗手

    看见你洗手

    本文讲的是转校生程尔和池若川的高中校园情感故事,男主女主都是家庭不太幸福的人,男主被母亲的控制欲所折磨,女主因为父母长期的在外工作变得小颓丧,两人从认识到互相喜欢再到在一起,经历了许多,最终都为彼此解开心结成为了对方深爱的人。
  • 我其实还是喜欢你

    我其实还是喜欢你

    这么长时间过去了,一切都被时间冲淡,你还记得我有多喜欢你吗?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王俊凯对你没了爱

    王俊凯对你没了爱

    三年前,一场大雨带走了她的性格和甜蜜,从此她为复仇而活······
  • 大神偷偷暗恋我

    大神偷偷暗恋我

    曾有人问夏槿辰认识时倾吗,夏槿辰想都没想就答了:“不认识。”时倾就在旁边听着:“不认识就不认识,以后谁喊和好谁是小狗!”后来,夏槿辰问时倾:“你还记得我们之间的约定吗?”(两人曾经的约定,不管以后吵架吵得有多凶,只要夏槿辰继续对时倾好,时倾就忘记所有的不愉快,夏槿辰依旧是时倾最好的朋友。)时倾:“什么约定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谁喊和好谁是小狗。”夏槿辰:“汪汪汪...”
  • 幻蝶恋人

    幻蝶恋人

    花非花,雾非雾。一个假装平凡的眼镜妹(穆家大小姐,幻蝶公主),傍上了神秘校草(魔族王子),少女梦中的蝴蝶就此现身,解开了身世之谜。前世,互为恋人关系的他们,又会发生什么事呢……
  • 汉末风歌

    汉末风歌

    作为穿越过去的何解,他很优秀。第一部:统一交州,安身之所。第二部:游历中原,广结英豪。第三部:群雄逐鹿,问鼎天下。第四部:灵气复苏,开创万象。第五部:九族反叛,平定乱局。第六部:洛阳中兴,八雅盛世。第七部:西域沉沦,悲壮血歌。第八部:五帝决裂,五族勤皇。第九部:分封天下,五行大兴。第十部:以身为界,托话后世。
  • 我本微尘随风而起

    我本微尘随风而起

    我本微尘,随风而起,随风而逝,飘向远方,谁又能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