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262600000004

第4章 资本运营主体论

内容提要:本篇运用逻辑和历史想统一的方法、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和系统论的方法,即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的方法,对资本运营作五维分析;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的相互关系发展到以经营权为中心同所有权统一的现代阶段,直接投融资将取代间接投融资成为资本运营的主要方式;相应地,投资银行将取代银行成为资本运营的主体。全球性金融危机是揭示这种历史必然性、并为这种必然性开辟道路的历史机遇。从而为在知识经济时代重建金融体制作了建设性设想。

思辩与实证的有机结合,观点与方法的有机结合,逻辑与艺木的有机结合,将引导您到艺术走廊潇洒走一回……

走出《资本论》

引子:知识运营与资本运营

《资本论》指出: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性和占有的私人性之间的矛盾。怎样解决这个矛盾?《资本论》和以《资本论》为依据建立起来的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认为必须建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而迄今为止的社会主义实践说明,传统的公有制只能造成效率低下、公有资产流失,蕴含着另一种形式、然而本质上更严重、造成比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损失更大的经济危机。实践证明:要解决生产的社会性和占有的私人性之间的矛盾,只能是社会直接占有生产资料。为此,必须建立直接投融资为主导的金融体制、以经营权为中心同所有权相统一的经营体制。知识经济,为建立这种金融体制和经营体制提供了历史必然性。

知识经济时代,不但传统的公有制理论,而且传统的商品、货币、资本、劳动价值、经济增长方式等理论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由逻辑推演和实践发展两方面共同决定的思想进程,必然要求我们不但要走进《资本论》,更要走出《资本论》……

二律背反与三元悖论

资本运营的逻辑

知识经济时代资本运营的定位:以知识运营为主导,以资本运营为核心,以资产运营为基础,以产品运营为归宿。资本运营中,以金融资本运营带动产业资本运营,以产业资本运营带动商业资本运营。

资本运营的结构

虽然资本是抽象化、一般化的资产的价值,但按抽象的对象和途径不同,仍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的资本。这种不同类型的资本,是一般资本和资产之间的中间环节。

知识资本化→资本知识化→资本信息化→虚拟资本符号化→资本虚拟化→资本货币化→资产资本化→价值资产化。

(1)知识资本——资本化的知识资产。

知识经济是全球经济,需要的是全息思维。经济发展将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知识是主导因素。

知识资本化、资本知识化、资本信息化 知识资本化的依据:知识商品化X知识的高附加值功能X知识不对称。

(2)虚拟资本运营。

资本虚拟化、虚拟资本符号化。

(3)货币资本运营。

价值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货币化。

把金融仅仅理解为货币手段,把货币手段仅仅理解为利率手段,是工业经济时代形成的线性思维的产物。在知识经济时代,利率手段对经济的作用将越来越低。

(4)财政手段、银行手段与货币手段。

财政手段相对于银行手段而言,而非相对于货币手段而言。货币是资本抽象化的必然结果,具有必然性、抽象性、普适性,货币运营包括直接间接投融资的资本运营方式。银行是间接投融资的主要方式,财政投融资是直接投融资的宏观方式。二者同货币手段的关系,是部分和整体、现象和本质、特殊和一般的关系。

资本运营与经济增长方式

资本运营与资本经营的区别:资本经营仅仅是把资本运营看成是一种可以获利的项目,及对这个项目的结构作静态层面的分析。资本运营不但是项目,更重要的是经济增长方式,因而是立体动态四维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作为项目的资本经营是作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资本运营的能动的组成部分。

(1)资本运营与知识运营。

以资本知识化、信息化、符号化、虚拟化、货币化为中介,知识资本运营带动货币资本运营、知识运营带动资本运营。知识经济时代的资本运营同工业经济时代的资本运营的区别:知识运营成为资本运营的主导。

(2)资本运营与资产运营。

以资产资本化为中介,资本运营带动资产运营。

(3)资本运营与产品运营。

以价值资产化、资产资本化为中介,资本运营带动产品运营,带动价值的转化与增值。

资本运营与金融业

所谓金融,就是资本运营,包括直接投融资与间接投融资两种形式。把金融仅仅理解成以银行为中心的金融中介或间接投融资活动,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1)金融机构与资本运营。

资本市场

财政总体上不属于金融,但财政投融资属于资本运营的范畴,是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本运营。财政投融资的作用:基础设施建设及为民间直接投融资提供信用担保和杠杆,达到宏观调控的目的。

(2)金融机构的相互关系。

金融机构的所有制性质及其功能。金融机构的协同机制。金融机构的竞争机制。

(3)金融机构与非金融企业。

社会发展程度越高,非金融企业的独立性越强,非金融企业同投融资直接性越大的金融机构的关系越紧密。

以不同层次的金融机构为中介,凯恩斯主义和自由主义可以统一起来。

坐吃不会山空

资本运营的历史

知识经济时代资本运营的逻辑,是资本运营的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资本运营的历史,是资本运营的逻辑在时间上的展开。

经营权与所有权相互关系的历史发展

经营权与所有权相互关系的历史发展蕴含着资本运营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历史发展。

(1)以所有权为中心同经营权的统一。

早期企业家是业主型,企业主是经营者。这时所有权和经营权是以所有权为中心的原始统一,它们之间不存在任何分离。质的规定性。量的规定性。

(2)以所有权为中心同经营权的分裂。

借贷资本的形成及其与职能资本的逐渐分离。

职业技术经理人员的形成。

这时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绝对的,统一则是相对的。质的规定性。量的规定性。

(3)以经营权为中心同所有权的分裂。

以经营管理为专业的职业经理阶层的形成。

银行业的发展。以银行业的发展为中介,实现了债权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实现了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的进一步分离。

这时的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也是绝对的,统一也是相对的。质的规定性。量的规定性。

(4)以经营权为中心同所有权的统一。

其统一的标志是股权代替了债权。

现代股份公司的最显著特征,在于其建立在以经营权为中心同所有权相对分离、绝对统一的公司法人制度。其优越性,使现代股份公司极大地适应现代商品经济的要求,逐步成为现代经济的主要企业形态。质的规定性。量的规定性。

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方向

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潮流,是历史必然性的表现;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是揭示这个历史必然性、并为这个必然性开辟道路的历史机遇。

(1)金融危机的性质和根源。

性质:前段从东南亚到日本到俄罗斯到巴西的金融危机虽不是全球化的,却是全球性的,它标志着以间接投融资为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正走向全面瓦解,世界历史已在进入新阶段:以直接投融资为主导的阶段。

根源:结构不合理造成的生产相对过剩X(经营权中心同所有权的绝对分离+国际大量游资的无序运动+间接投融资为主导的金融体制)=贷款膨胀=泡沫经济→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的周期性金融危机。

不能用静态的纯逻辑的方法分析金融危机,而应该把金融危机放到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找出隐藏在它背后的历史必然趋势。这就必须把经济学的研究提高到哲学的高度,全面、动态、系统地研究金融危机。

(2)金融危机与知识经济。

金融危机说明发展中国家必须加快企业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步伐。

(信息开放性+信息不对称十信息可共享+信息可再生)X知识爆炸,为发展中国家通过知识运营避免发达国家所走过的弯路、摆脱繁荣—泡沫经济—经济危机—萧条—复苏—繁荣的怪圈、后来居上提供了机遇。

(3)金融危机与金融体制。

必须制定新规则,建立新机构。金融体制改革的双向运动:共性化、个性化。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不能仅仅强调同国际惯例接轨,而应同国际潮流合拍,并争取后来居上,为人类文明做出自己的贡献。

摆脱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和投资、消费疲软的互为因果、恶性循环的办法,是运用财政和银行手段扶持直接投融资。

直接投融资可以充分利用国内游资,避免大量引进外资短期贷款造成的受制于人等弊病。

(4)金融危机与经营体制。

金融危机说明必须改变间接投融资造成的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通过直接投融资,实现经营权为中心同所有权的统一,使社会不但直接占有资本,而且直接占有生产资料。

(5)直接投融资与可持续发展。

直接投融资是知识经济时代资本运营的逻辑和资本运营的历史的统一,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

①直接投融资的程序和步骤。

民间直接投融资是直接投融资的起点,农村民间直接投融资是民间直接投融资的起点,农村信息化、知识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民间直接投融资的起点。直接投融资也应走农村包围城市、知识带动资本的道路。

②直接投融资的组织和结构。

合作制→股份合作制→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非上市~上市)。小企业→中企业→大企业→企业集团。

(6)狭义直接投融资与广义直接投融资。

狭义直接投融资:现代直接投融资就是通过企业家的创业和管理活动使游资和其他生产要素以经营权为中心直接结合,更快更好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再生。

广义直接投融资:把资产资本化,资产重组纳入资本运营的范畴,也即纳入直接投融资的范畴。这样可以使直接投融资的范围更广,从而减轻间接投融资的压力,化解和解除间接投融资的弊病。把资产运营提升到资本运营的高度,可以把调整结构、深化改革同治理通货紧缩、拉动经济二者有机结合。

把就业看成广义直接投融资的组成部分,使劳动力资产资本化,深层揭示就业与直接投融资的内在联系。人力资本运营——资本运营的全新领域。人力资本——资本化的人力资产。

通过狭义直接投融资的增量改革,促广义直接投融资(资产重组)的存量调整;通过投资银行的增量改革,促现有银行的存量调整,化解现有银行的积弊,通过转债权为股权等,化解银行呆账坏账,重建银企关系。

(7)直接投融资与金融可持续发展。

体现知识运营这一经济增长方式的直接投融资为主导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将走出金融“二律背反”、“三元悖论”,使社会大量游资能转变成投资和消费的有效需求,使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和资本自由流动三者得以统一,从根本上避免金融危机,使各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8)直接投融资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知识经济时代,粗放型经营已走到历史尽头。产业更新换代,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劳力密集型向资本、知识密集型转变,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尽可能便之升华为高新技术产业,使高新技术产业成为龙头产业,带动和促进我国由一次创业向二次创业转变,是历史的必然。相应地,由产品、资产运营向资本、知识运营转变也成了历史的必然。前一个必然是后一个必然的基础,后一个必然是前一个必然的保证。只有直接投融资,才能为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提供资金、技术、管理、制度基础。

合久必争,分久必合

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相互关系的

历史发展

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相互关系,在生产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所有权中心同经营权的统一、所有权中心同经营权的分裂、经营权中心同所有权的分裂、经营权中心同所有权的统一四个阶段。

所有权中心同经营权的统一

早期企业家是业主型,企业主是经营者,它普遍存在于工场手工业式的企业里。这一时期的企业家一般拥有企业的全部产权。在经济生活中,他们既是资产所有者,同时又是资产的经营者,具有双重人格。明晰的产权关系使他们要对自己占有的资产经营承担责任,并维护他们作为实物资本所有者对资产占有的权利和取得收入的权利。同时,激烈的市场竞争又使他们作为经营者必须对公司的整体经营承担风险,使公司经营取得成功得到保证。这种类型企业家的特点是:一方面,个人财产利益与企业利益的高度结合,使他们有足够的动力去从事公司的经营活动;另一方面,这种类型的企业家对企业的经营风险十分敏感,开拓精神弱,创新精神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时所有权和经营权是以所有权为中心的原始统一,它们之间不存在任何分离。

所有权中心同经营权的分裂

借贷资本的形成及其与职能资本的逐渐分离。在发达国家早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日益提高,资本和财富在原始积累过程中出现了日益集中的趋势,形成了一批以自己对资本和财富的所有权为依托来谋取占有利益的食利阶层。他们自己不去经营其所占有的资产,而是通过将资产的使用权转让出去的方式,让别人去为他经营,或者选聘合适的人代替他经营企业,保证他所占有的资产的增值和稳定地取得收入,扩大资本和财富。

职业技术经理人员的形成。在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和市场联系的扩大过程中,部分企业主自身的能力和水平愈来愈无法适应专业化协作生产过程中,日益复杂的企业组织管理的要求以及企业外部市场变化的日趋复杂性。要成功地组织管理企业的生产活动、参与市场交易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必须在懂得经营和善于经营的同时具备本专业领域内较高的技术知识水平,这样才能够在生产过程中对各个生产工序有一个完全把握和明了的情况下购进原料、组织生产、推销产品,并及时掌握市场对产品需求的变动。因此,一些企业主纷纷选拔自己企业具有经营管理能力的技术人员担任企业的经理,并逐渐开始公开招聘懂技术的经营者。19世纪中期,美国开始出现了第一家由技术人员担任经理负责经营管理的企业以后,在企业界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和应用。于是,作为早期的职业经营者,一大批职业技术经理人员便应运而生。

在企业界,早期的高利贷资本的形成为职业经营者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即它为没有资本或资本不足但却拥有经营管理能力的人成为企业的经营者创造了条件。当借贷资本与职能资本日趋分离、企业的所有者越来越普遍地将经营权转交给他们所信赖的经营人员时,这种经营权从传统所有权中分离的趋势使得承担实际经营权的企业家脱颖而出,成为职业的技术经理人员。他们主要是由专业技术人员构成,具备本专业的技术知识,熟知企业的生产过程及产品工艺,了解市场上同类产品的品种、规格和质量以及如何改进产品的性能使之更适合市场的需要。因此,这个时期以具有专业技术为特征的职业技术经理人员作为企业家成了普遍的模式。19世纪中期,美国企业界的许多大企业经营者也都是由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对提高生产力水平、发展经济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这时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绝对的,统一则是相对的。分离的标志是借贷资本与职能资本的分离。它们之所以是以所有权为中心,是因为借贷资本所有者的集中和职业经理人员主要是由专业技术人员构成,后者在开拓与创新精神方面,虽然优于前者,但弱于以经营管理为专业的职业经理人员;在宏观管理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受制于前者。所以在总体上后者从属于前者。

经营权中心同所有权的分裂

以经营管理为专业的职业经理阶层的形成。19世纪末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化大生产程度的日益提高,市场范围进一步延伸和扩大,市场交往日益紧密,竞争也日益激烈。在变化莫测的市场环境中,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所面临的组织管理任务日趋复杂和繁重,经营人员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作用也日益增大,企业的经营管理也逐渐发展成为一门专业科学。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经营者的来源和组成结构逐渐发生了变化,以经营管理为专业特长的一批新兴职业经理人员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逐渐形成。这些新兴的职业经理人员以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为主,如美国的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等学校的工商管理学院培养了一大批在日后的实际活动中出类拔萃的企业家。30年代大危机以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经营管理为专业特征的职业经理型企业家是完全依赖自己的经营管理能力来生存的经营者。他们之所以成为公司的经理人员,惟一凭借的是他们的人力资本。他们不像所有者型企业家那样拥有公司的全部物质产权。因此,对于他们讲,如果丧失了自己的人力资本价值,等待着他们的只有失业。由于职业经理型企业家自身人力资本价值的丧失风险对于他们来说并不亚于物质财产损失风险,因此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实现自己的人力资本价值的保值增值是对职业经理型企业家的强有力的激励。

银行业的发展。以银行业的发展为中介,实现了债权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实现了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的进一步分离。

这时的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也是绝对的,统一也是相对的。以经营权为中心,是因为一方面借贷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本身就使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进一步分离;另一方面职业经理人员主要是以经营管理专业的人才组成,他们在经营管理能力特别是开拓与创新能力方面强于企业职业技术经理人员,所以这时期所有权从属于经营权。

经营权中心同所有权的统一

其统一的标志是股权代替了债权。“借贷资本”与“职能资本”在分裂的基础上重新走向了统一——在股权资本中,既有债权资本的职能又有职能资本的功能,因此在股权资本中,债权资本与职能资本的分离是相对的,统一是绝对的。这就决定了在现代企业制度——现代股份公司中,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只是相对的,统一则是绝对的。而这种统一之所以以经营权为中心,是由于在发达国家现代股份公司中,由于公司股权的分散化和法人中心化,掌握经营管理软技术的公司经营者已经在事实上掌握了公司至高无上的权力。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他们在公司内形成独特的地位,他们的作用和影响甚至远远地超出了公司经营业务的范围。

当然,股份公司的以经营权为中心同所有权统一的关系本身也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股份公司的原始形成在15世纪就已出现,但一直到19世纪中叶以后才趋于成熟并占统治地位。在这个过程中,股份公司的历史发展形态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微观层次的所有权中心同经营权的统一阶段,即家族公司阶段。公司的形态是有限责任公司,股份由家庭成员掌握,董事会成员和高层管理人员来自家族,公司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处于原始的统一的状态。这时可以看成是微观层次的所有权中心同经营权的统一阶段。第二阶段:微观层次的所有权中心同经营权的分裂阶段,即家族控股阶段。公司的形态是股份有限公司,家族作为大股东持有较高比例的股份,并对董事会成员和高层管理人员的任免有决定性影响。这时,公司的所有权与控制权开始发生分离。这时可以看成微观层次的所有权中心同经营权的分裂阶段。第三阶段:微观层次的经营权中心同所有权统一阶段,即公司外部股份分散化阶段。这时股东人数迅速增加,股权高度分散化,股东不再直接控制企业资产,高层管理人员获得了充分的控制权。在这一阶段,完成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这时可以看成微观层次的经营权中心同所有权分裂阶段。第四阶段是法人持股阶段,这时个人股东持股比例相对下降,法人股东持股比例迅速上升,法人股东不仅成为大股东,而且通过交叉持股互为所有者,股权关系趋于稳定,所有权与经营权在分离的基础上,重新走向更高层次的统一。这时可以看成微观层次的经营权中心向所有权统一阶段。

现代股份公司的最显著特征,在于其建立在以经营权为中心同所有权相对分离、绝对统一的公司法人制度。一方面,股东出资组织的股份公司取得了独立于股东的法人地位,拥有了处置公司财产的各种自主权力,使股份公司摆脱了对自然人的依赖关系;另一方面,股东作为所有者只拥有处置股票、领取股息红利、参加股东大会、投票表决有关议案的权利,而无权随意处置公司财产。与此相应的是,股东只对公司债务负以其出资额为限的责任。由于股东只负有限责任,加之股份公司可以通过证券市场进行集资而扩大其规模,从而有利于股份公司从事风险较大的生产开发经营活动,进入风险度较高的新兴产业部门。经营权同所有权的相对分离,成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必要环节。同时,以经营权为中心同所有权的绝对统一,使企业家成为控制企业的主导力量,从而使企业的目标和行为模式从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转为将追求利润最大化与企业长远发展结合起来,保证了企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由于以经营权为中心同所有权相对分离、绝对统一的法人制度的这些优越性,使现代股份公司极大地适应了现代商品经济的要求,逐步成为现代经济的主要企业形态。

所有权中心同经营权的统一、所有权中心同经营权的分裂、经营权中心同所有权的分裂、经营权中心同所有权的统一,是整个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之一。以经营权为中心同所有权的统一,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相互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以往二者相互关系发展的扬弃、综合、升华,相容与超越。

前面的分析,仅仅是这条规律在企业的中观层次,股份制企业的微观层次发展中的表现。要使这条规律得以宏观展开,必须把整个人类文明的时间和空间结合起来考察,才有可能。

从宏观来看,在16、17世纪以前的一、二千年间,中华文明曾经作为人类当时最鼎盛的文明,在所有权一经营权相互关系发展的第一、第二阶段,中华文明都占有主导地位。只是到了近代,中国逐渐衰弱,所有权与经营权相互关系第三阶段才由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西方世界独占鳌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成为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更高级的经济形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该自觉地顺应历史潮流,建立以经营权为中心同所有权统一的企业法人制度。以生产资料共有制为主导的经济制度、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应该成为建立以经营权为中心同所有权统一的法人制度的制度优势;中华民族固有的集体观念和协作精神,应该成为建立以经营权为中心同所有权统一的法人制度的精神优势。只有这样,中华文明才会发挥自己的“先天优势”和“后发优势”,使自己重放光彩,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由盛而衰、又由衰而盛的文明”(林毅夫)。

老九不能走

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与统一

经营权与所有权的相对分离

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容就是法人产权,即现代产权制度。法人产权在法律上表现为:公司作为独立的法人拥有公司资产的直接处置权、使用权、收益权。现代企业制度的形式就是法人治理结构,即现代管理制度,就是指由股东大会、董事会和高层经理人员组成的执行机构三部分组成的组织机构;公司由这个法人治理结构来经营和管理公司的法人财产,尽可能使法人财产保值增值。

在这里,股东作为公司的所有者虽然可以任意处理他所拥有的、作为公司所有权凭证的股票,但却无权处置公司的任何实物资产。他虽然是公司物质资产的实际承担者,但在法律上却失去了运用或支配公司实物资产的各种权力。传统意义的所有权已经分解为法人所有权和初始所有权。相应地,拥有初始所有权的人往往不拥有经营权,而拥有经营权的人,往往又不拥有初始物质所有权。公司法人产权的独立化为企业家控制公司的运行,提供了可能的制度条件。

经营权与所有权的绝对统一

经营权与所有权的相对分离,形成了一种似是而非的偏见: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最重要特征。

我认为,在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相互关系上,要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因为理论上差之毫厘,必然在实践上谬之千里。国有制与市场经济不能并容,拥有国有资产的企业的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同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不能相容,就是片面夸大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所造成的。实际上,在最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最现代的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都只是相对的,统一则是绝对的。其具体表现是:

股东对公司的直接控制

目前发达国家的公众化的上市公司还依然保留着股东大会选举董事会,董事会任命总经理的传统程序。在原则上股东“用手投票”对董事会的人选和决策仍然具有最终决定权。

股东对公司的间接控制

股东通过市场来“投票”,即“用脚投票”。股东通过买卖股票的方式来影响公司的决策或决定公司主要经营者的任免。当股东对现任经理或公司的经营状况不满而大量抛售公司股票时,立即会在股票市场上引起不良反应,而股票价格的下跌,则会使该公司面临一系列困难和危机,如银行减少或停止贷款,公司信誉降低,同业拆借困难,公司负债比例上升,在市场上被竞争对手挤垮,以至于破产倒闭、被兼并被收购等。被兼并、收购公司的股东一般不会受到财产损失,而且还会因股票价格的上涨而获利,但被兼并、收购公司的经理人员则要被改组或撤换。因此,经营者在决策时不能不考虑股东的要求和利益。

国家对股东利益的保护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制经济。国家作为市场经济车轮正常运行的宏观调节者,作为国有企业的惟一股东或最大股东,仍可以通过法律的、行政的手段对国有企业的经营实行监督。国家作为国企的股东,对国有企业的监督体现了所有权对经营权的监督自不待言,国家对非国企的监督,也是代表了企业纳税人包括股东利益,因而本质上也是体现了所有权对经营权的监督。

发达国家运用法律形式对企业经营者行为的约束,主要表现在:(1)以法的形式规定公司经营者的职责权利;(2)用法律规范约束公司经理人员不得滥用权力和侵害公司财产;(3)设立专职的执行机构来监督经营者的行为;(4)对于破产倒闭的公司,法院除了要调查是否有经理人员在公司经营活动中发生渎职行为,并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外,在许多发达国家的法律中还明确规定,禁止这些原公司的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或永远不得再任经理、董事等职务。

社会对股东利益的维护

在发达国家除了法律上的约束外,还有独立的审计机构和审计监督、社会公众及舆论的监督、同行业协会中对成员的职业操行教育等,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股东通过社会监督经营者的约束机制。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交叉渗透

现代企业高速发展,使企业和企业之间、企业和银行之间相互参股成为一种趋势,大企业法人股的出现,使股东在社会化的基础上重新集中化,使所有者和经营者在更高层次上相互转化,使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在更高层次上走向综合,使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界线在清晰的基础上重新走向模糊。这既形成了所有者对经营者的多元监控系统,又形成了经营权的自我约束机制。

人力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重合

经营者拥有人力资本及其增值所带来的物质财产的所有权。在发达国家社会财产是高度资本化的。不仅实物财产、货币财产可以资本化,人们的知识、才能、社会职业和社会地位等都可以资本化,而且,不同的资本形式之间还可以相互比较和沟通。因此,作为经营者,虽然他不是公司初始物质财产的所有者,然而却是公司初始人力财产的所有者。经营者人力资本价值的收益率和增值率最终取决于公司资产的经营状况。这使他们和初始物质财产所有者一样关心公司资产的收益与增值。在市场不断进行的评价和比较中,每一位经营者都能准确地知道自己人力资本的价值,从而也就能够比较稳定地形成人力资本的概念。这种人力资本所有权的概念,会形成对经营权的自我约束。特别是如果企业破产,原来的经理人员就会被撤换,原有经理人员的职业声誉就会由此而大大降低,甚至作为公司经营者的职业生涯有可能从此断送,人力资本也就自然丧失。因此人力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二者完全合一。

由上可见,现代企业制度经营权与所有权的统一是绝对的,分离只是相对的。

经营权与所有权的相对分离、绝对统一的意义

现代股份公司是以经营权为中心同所有权相对分离、绝对统一的公司法人制度。

经营权同所有权相对分离及意义:

一方面,股东出资组织的股份公司取得了独立于股东的法人地位,拥有了处置公司财产的各种自主权力,使股份公司摆脱了自然人的依赖关系;另一方面,股东作为所有者只拥有处置股票、领取股息红利、参加股东大会、投票表决有关方案的权利,而无权随意处置公司实物财产。与此相应的是,股东只对公司债务负以其出资额为限的责任。由于股东只负有限责任,加之股份公司可以通过证券市场进行集资而扩大其规模,从而有利于股份公司从事风险较大的生产开发经营活动,进入风险度较高的新兴产业部门。经营权同所有权相对分离,成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必要环节。

以经营权为中心同所有权的绝对统一及意义:

使企业家成为控制企业的主导力量,从而使企业的目标——行为模式从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转为追求利润最大化与企业长远发展结合起来,保证了企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总体意义:由于以经营权为中心同所有权相对分离、绝对统一的法人制度的这些优越性,使现代股份公司极大地适应了现代商品经济的要求,逐步成为现代经济的主要企业形态。

当今世界谁管谁

企业经营权为中心同所有权的统一

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是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我们进一步认为,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的中心环节,是以经营权为中心同所有权的统一。

经营权中心同所有权统一的逻辑依据

经营活动的主体性原则

人是实践主体。所谓主体性,即人通过创造客体,和客体进行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流,以满足各种需要的人作为实践主体的性质。人的主体性,分成创造性和为我性两个方面。前者形成人的价值(价值就是人的贡献),后者形成人的利益(利益就是对人的需要的满足)。前者使人成为手段,后者使人成为目的。每个人的主体性不一样。贡献与索取的统一、创造性与为我性的一致,是每个人主体性发展的规律。

主体性原则,就是作为人的主体和作为物的客体以作为人的主体为中心、作为个体的主体和作为整体的主体以个体为本位、人作为目的和作为手段以作为目的为归宿。人作为主体在不断创造客体的同时也不断创造自身,不断提高自己的主体性。人的创造性和为我性相互创造,主体性和客体性相互创造,以及两种相互创造的互为中介,使主体和客体不断发展,人的主体性不断提高,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以人为中心、个体为本位是主体性原则的核心。人的目的性原则和人的创造性原则是主体性原则的两个基本层面。

经济活动的主体性原则就是必须把主体性原则作为企业经营活动的根本原则、企业改革的根本目标和改革成功的根本方法。在生产经营的一切活动中,能体现以人为目的原则;在技术创新、体制创新中能体现人的创造性原则,自觉按照贡献与索取的统一、创造性与为我性一致的主体性发展规律,提高人的主体性。

经营权中心同所有权统一,是经营活动主体性原则的本质要求。

劳动力主体论

实践是一个由实践主体、实践客体以及二者相互作用组成的系统。劳动对象是实践客体子系统,劳动者是实践主体子系统,劳动工具是实践中介子系统,生产力是实践系统的整体功能。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能动、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是劳动者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利益。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都要靠劳动者创造和使用。劳动者不仅制造和使用工具,而且凭借他们的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文化科学知识,熟练掌握生产工具和充分发挥技术设备的功能。同样的劳动资料,在不同的劳动者手里可以产生不同的生产力。在高度自动化的信息时代、后工业时代,绝对的无人工厂是不存在的;而且自动化的仪器设备本身也是劳动者创造的,也要靠劳动者不断提高和改进。劳动者的作用同自动化程度的提高成正比而不是成反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企业规模的扩大,对管理者知识与能力的要求也越高。根据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经济学家保罗·罗默创立的新经济增长理论——收益递增的经济增长模型,特殊的知识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知识和人力资本不仅能自身形成递增的收益,而且能使劳动和资本等要素的投入也产生递增的收益,从而整个经济的规模收益是递增的。所以劳动力是实践系统的主体,是决定生产力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主导。经营者的人力资本应该比物质资本在生产力系统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经营权中心同所有权统一,是劳动力主体论的逻辑的结论。

法人中心论

法人财产所有权是相对初始财产所有权而言,而非相对财产所有权而言,也就是说法人所有权并非仅仅是财产经营权。法人财产是一个系统,初始物质和人力财产是这个系统中的两个基本要素。价值形态上的初始物质财产,实物形态上则只是初始产品。只有通过企业员工的有组织的创造性劳动,才能使初始物质产品成为具有附加值和新的使用价值的新产品。如果说,法人产权的“系统质”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居中心地位,那么经营者的人力产权则在法人产权系统中居中心地位。经营权中心同所有权统一是法人中心论的核心内容。

经营权中心同所有权统一的历史依据

经营权中心同所有权统一,是经营权与所有权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经营权中心同所有权统一的具体内容

以劳动力产权为中心同物质产权的统一

劳动力产权高于物质产权。旧体制国有企业只有不完全的经营权,更没有所有权,员工只是国有资产守门人、看护者,表面上是避免了国有资产“流失”、维护了国家和全体人民的利益,实际上是只见物、不见人,国企员工只是物的附属物,体现了物对人的统治,是对人的实践主体本质的异化。以劳动力产权为中心同物质所有权的统一,是对人的本质异化的扬弃,是人类经济发展、经济观发展的“哥白尼革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应该成为自觉地适应这场革命的制度建设。

以劳动力产权为中心同物质产权统一的具体要求:

①机会平等:在建立健全的劳务市场和社会保障机制的前提下,建立劳动力流动机制和企业破产机制,摒弃把国有企业当成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的容器的做法,建立平等竞争机制。

②企业和员工剩余分配权:企业是使员工和生产资料有效结合、员工劳动力价值得以实现、保值增值、利益得到保障的场所,是沟通国家(股东)利益和员工利益的桥梁,具有大于每个员工个体主体性总和的系统主体性,大于原始资产功能和员工功能总和的系统功能。因此企业员工应和国家(股东)一样拥有剩余分配权。

③员工个人按劳分配:企业系统主体性毕竟根源于个体主体性,企业新创造价值根源于每个员工的创造性劳动。所以对员工个人应严格执行按劳分配原则。

④人的自我实现、全面发展:在企业应聘、分工、纪律、任务、分配、晋升、处罚、辞退方面,提倡并强化员工的自我意识、自我设计、自我组织、自我创造、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能力。在员工个体和组织、主体和客体的自觉的双向反馈过程中,使每个员工都能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使企业成为每个员工自我实现的舞台而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应在企业中建立创业组织,以提高员工和企业的主体性。

⑤效益与公平一致:在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对员工实行终身制、退休制、人寿保险、与年限挂钩的待业保险及其他各项企业层次的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险制度,以实现社会公平。

⑥管理民主化:以经营权为中心同所有权的统一,要求企业的科学治理结构,应按最有利于企业家和全体员工的作用来设置。

⑦以法治企:以经营权为中心同所有权的统一使企业由行政附属物向相对独立的市场主体转化,本质上是由企业的人治向法治转化。只有法治,才能保障人格平等、机会平等、竞争平等。

以企业家为中心的企业治理机构

在发达国家,对公司的控制权事实上已经越来越多地转移到公司的经营者——企业家手中,企业家已经在事实上掌握了公司的至高无上的权力。产生这种现象的制度条件主要是公司法人产权的独立化和股权的分散化。前者决定了在公司的实际运行中,行使法人所有权的只能是法人代表机构即董事会,谁能够影响和控制董事会的决策谁就能够掌握对公司的控制权;后者也使得少数人很难在公司的股权结构中占有一个得以影响或支配股东大会决议和公司董事会决策的必要份额。虽然作为股份制发展最高阶段的法人持股出现了股权的重新集中,但这种集中是建立在经营权为中心的基础上,因而只能强化而不能代替经营权中心。

如果说,企业、员工和股东一样拥有剩余分配权,那么企业家作为企业系统的组织者、创造者,是企业系统功能发挥的核心和主导,更应该拥有剩余分配权。

经营权中心同所有权统一的意义

重建企业“委托一代理”关系

经营权中心同所有权的统一要求重建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

现在通行的“委托—代理”理论认为,股东是委托人,经营者是代理人。因为存在着环境不确定性和信息非对称性,所以有可能出现经理人员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使代理人不能采取最优方式,而只能采取次优方式甚至非优方式来实现委托人的利益。这种最优方式和次优、非优方式的“价值差”,就是所谓的“代理成本”。

我认为,所谓“代理问题”或“代理成本”,根源于对“委托一代理”关系的线性的、片面的理解。就拿国有企业来讲,国家作为国企初始实物资本惟一的股东,是委托人,经营者是代理人;作为人力资本的拥有者,经营者则是委托人,实物成为人力资本价值创造的载体,国家成了经营者人力资本“代理者”——正好像国有资产保值依赖于人力资本的保值增值,人力资本的保值增值,也同样有待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如果说因为环境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性,而存在经营者对国有资产的“代理风险”和“代理资本”,那么同样由于信息不对称性和环境不确定性,而存在国家对经营者人力资本的“代理成本”和“代理风险”——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不得力,宏观改革措施不得当,企业经营者的人力资本也会受到不应有的贬值。经营权中心同所有权的统一,要求对企业“委托—代理”关系作双向的全面理解。

“代理成本”产生的根源有二:一是单向代理,二是信息不对称。而一旦建立双向代理关系,使经营者与所有者相互监督、相互制衡。就有可能消除信息不对称,使代理成本转为代理效益。

重建企业劳动者主人翁地位

经营权中心同所有权统一要求重建企业劳动者主人翁地位。

如果说,一般员工是一般的劳动力资本所有者,企业家则是人力资本家。要把员工、特别是经理人员的收入同经营状况挂钩的意义,从一般的激励层次,上升到劳动力产权实现、劳动力资本增值、自我实现的高度。而且,如果国企员工、特别是经理人员的素质要求比其他企业要高,那么只要市场体系是健全的、市场竞争是充分的,那么国企员工、特别是经理人员的收入肯定要比其他企业的更高。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国企员工中普遍存在的“国营不如集体、集体不如个体、个体不如三资”的思想,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益,避免国有企业“合法”的效益流失。至于在传统观念下似乎“非法”、实为国企员工合法权益的所谓国有资产的“流失”,则必须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使之合法化。只有这样,才能使员工个人、企业、国家的利益处于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水涨船高、良性循环的关系之中,使国有企业和员工真正把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看成是自己的切身利益所在,自觉地杜绝国有资产的非法流失。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同以私有制为主体的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前者由于能更重视人力资本的地位和作用,从而能充分鼓动人的积极性。确立以经营权为中心同所有权的统一,才能真正确立劳动者的企业和国家的主人翁地位。

当经济体制改革到了最后攻坚战——改革国有企业时,似乎遇到了国有制与市场经济不能兼容、拥有国有资产的企业的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同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不能相容的难题。如果这个难题不能解决,两种体制改革长期不能合拢,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长期不能得到遏止,将会出现严重的经济、社会、政治问题。其结果不但使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为一句空话,而且已有的改革成果也会丧失,使改革功亏一篑。然而,车到山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无论是从理论的反思到现实的选择,从逻辑的必然性到历史的必然性,确立经营权中心同所有权统一为核心的产权制度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走出困境、走向光明的惟一正确出路。

工者有其股

股份制的本质

完全意义上的股份制

如果我们把企业看成是一个系统,实物资产和劳动力是系统的两个基本要素(其中劳动者是主导性要素),那么企业法人产权就由两个方面的基本初始产权:实物初始产权和劳动力初始产权组成;相应地,任何一个企业,本质上都有两大类股东:拥有实物初始资本的股东和拥有人力初始资本的股东组成。这样,在空间上任何一个企业本质上都是股份制企业;在层次上使股份制真正落实到实处,使之彻底化;在时间上以经营权为中心同所有权的统一,成为股份制的现代发展、经营权和所有权相互关系的现代发展的必然方向。这种完全的股份制是实物资本的保值增值和人力资本的保值增值相辅相成,股东、企业、员工相互关系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必要条件。

股份制和科学管理的有机结合

有的人认为股份制就是私有制,因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不是股份制而是科学管理。

然而,科学管理的核心是什么?是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而调动劳动者积极性的关键是什么?是明确劳动力产权,建立以经营权为中心同所有权统一的企业治理机制。只有明确劳动力产权,建立以经营权为中心同所有权统一的企业治理机制,才能真正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才能切实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经营权中心同所有权相统一为核心的劳动力产权制度是股份制和科学管理两者的结合点,也是两者的共同本质。只有股份制和科学管理的有机结合,才有真正的股份制,也才有真正的科学管理。两者都必须以劳动力私有制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有机结合为基础和前提。

国有企业管理的最深层本质、改革的最根本目标

国有企业之所以一收就死,一放就乱,是因为不能处理好国企的财产所有权和法人所有权、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关系。这是国企改革的难点,也是改革的关键。只有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思想道德观念上确立经营权中心同所有权统一为核心的劳动力产权制度,在明确国有资产产权的同时,明确劳动力产权及其两者的相互关系,国有企业才能管而不死,放而不乱,国企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难点和关键才能迎刃而解。

有的人认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关键不是股份制,而是国有资本雇佣制或国有资金优先股权制。但细细推敲起来,这种观点只是变相承包制而已。其合理之处在于确保了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肯定了经营者的剩余分配权;其不合理之处在于不能真正做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因为,作为优先股的国有资产,或“雇佣”给劳动者经营的国有资产,其价值的量化评估是长期的还是短期的?如果是长期的,那么国有资产将随着通货膨胀而贬值;如果是短期的,那么经营者则照样有可能使用各种手段,在下次评估前使大量国有资产流失到自己腰包。而且因为有这种变相的承包,使这种“淘金”更能障人耳目。即使账面上或者实际上的“亏本”甚至“破产”,经营者拿什么东西来“赔偿”?如果没有,国有资本的优先股息或雇佣利率何以兑现?所谓的国有资产雇佣制和国有资金优先股权制,仍然只是国有资产的负亏不负盈机制。

现在占主导思想的国有企业股份制也是仅仅从实物资产或其货币化着眼。这种股份制即使能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也是不彻底的。大量的因为种种原因只能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则不能用这种方法来股份化,也就不能通过股份制,确保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真正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经济效益,以达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

确立经营权中心同所有权统一为核心的劳动力产权制度,使国家股(国有资产)和私有股(劳动力产权)按合理的比率分红可以使企业在使用国有资本时认真考虑经济效益。如湖南省轻机厂的资产增效过程,通过确认企业法人产权的独立主体,实行资产有偿占用,报酬按效支付,形成了高效使用资产的动力,实现了节能降耗,提高了经济效益。这样,一方面使国家可以依国有资本参与由企业盈亏直接决定的企业收入剩余的分配,另一方面又可以使国家完全放手让企业自负盈亏,独立经营,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因而能够充分调动起来。

有一种观点认为,独立经营的企业总有办法让国有资本亏损,而私人资本获利,认为“只要采取适当措施便能消除国有资本收益跟企业盈亏挂钩与企业自负盈亏之间的矛盾”,只是“从良好的愿望出发,无视事理的幼稚想法”(刘恒中)。

我认为作为科学立论出发点的只能是必然性而不是偶然性,否则可以证明世界上任何一种观点是正确的。当国有资产产权不明确,法制和管理对于国有资产的流失无能为力时,国有资产的非法流失是必然的;当国有资产产权明确、而劳动力产权不明确,劳动者的积极性不能调动、法制和管理对“效益流失”无能为力时,国有资产的“合法”流失也是必然的。但是,当国有资产产权和劳动力产权两者都明确,国有资产的流失只能是由于法制不力管理不严造成,因而只能是偶然的。这种由于法制不力管理不严造成的资产流失,不但在产权不明确的体制下可以发生,而且在产权明确的私有制下也有可能发生。前几年《参考消息》报载由于用人不当、管理不严造成已233年高龄的巴林银行转眼间毁在一名年仅28岁的职员手里,就是一例。要避免这种偶然情况的发生,在任何制度下都只能通过加强法制严格管理来解决。

从逻辑和事实两方面来看,要真正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只有在建立经营权中心同所有权统一为核心的劳动力产权制度使股份制彻底化的基础上,加强管理和法制。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劳动力资本的保值增值在明确产权、建立劳动力产权制度、加强管理和法制的基础上,互为前提,互为因果,相辅相成。

企业融资手段现代化

如果说债权意味着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那么股权则意味着经营权与所有权的统一。既然经营权中心同所有权的统一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关系发展的最高阶段,那么要推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就要尽可能发展直接融资,变间接融资为直接融资,变债权为股权。

重建“银一企”关系

经营权中心同所有权的统一是企业和银行现代化的共同本质,重建“银一企”关系必须以银行和企业都要迈向以经营权为中心同所有权统一的现代企业制度为前提。重建企业与银行的关系主要是指在企业和银行都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的基础上,企业对银行的债务变为银行对企业的股权。其优点主要在于使企业和银行真正结成具有一致的利益和目标的命运共同体;一方面推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另一方面推动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配套的现代金融制度;一方面使负债企业甩掉包袱,轻装上阵提高效益,另一方面使银行成为最大的法人股东,推动股权由分散化重新在更高的基础上走向集中化,从而加强对企业经营的所有者监督,推动以经营权为中心同所有权的分裂向以经营权为中心同所有权统一的转化。

重建“银一企”关系除了直接变银行债权为股权外,还可以通过建立投资银行、信托投资公司、各种投资基金会等债权变股权的中介机构来进行,从而建立起多元化的初始产权主体结构。

变“拨改贷”、“投改贷”为“贷改投”

“拨改贷”、“投改贷”和前面提到的“国有资产雇佣制”、“国有资金优先股权制”一样,本质上是变相承包制,归根到底是国有资产负亏不负盈机制。在国有企业产权和产权关系不明确、国有企业独立的法人制度不能建立时,它们作为提高国有企业效益的权宜之计、转换国企经营机制使之向现代企业制度过渡的必要环节来说,有其历史的合理性。而当经营权中心同所有权统一的劳动力产权制度建立、国有企业产权和产权关系明确、国有企业独立的法人制度可以建立时,就应该适时地变“拨改贷”、“投改贷”为“贷改投”。政府的“贷改投”和银行的“贷改投”一样,可以重建企业和政府的关系,促进以经营权为中心同所有权统一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

引资应引投资

引资应尽可能引直接投资而不是引贷款。如果是合资,应尽可能由我方获得经营权,同时努力学习外方的先进管理经验。既要反对以经营权为中心同所有权分裂的倒退行为,也要反对同所有权相统一的经营权掌握在外人手里的奴隶主义。

放手发展股份制

利用直接融资这一融资现代化手段,可以解决一方面企业资金紧张、开工不足,另一方面社会又有大量游资急于寻找出路;一方面高通胀,另一方面高储蓄;一方面高通胀高储蓄,另一方面劳动者高失业高闲置;一方面银行储蓄资金膨胀,另一方面紧缩银根的“二律背反”问题,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发展生产力这一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目标;同时可以通过增量改革促存量结构调整,用新建股份制企业带动现有企业的股份制建设。

大家和平共处

论共有制

公有制和包含私有制在内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似乎和社会主义就是消灭私有制的基本原则自相矛盾。实际上,自相矛盾不在这个命题本身,而在于我们头脑里面的关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传统观念同社会主义、劳动人民占有生产资料的概念本义之间的相互矛盾。

重新认识公有制

重新认识公有制是三次思想大解放的必然结果

第一次思想大解放确立了实事求是的党的思想路线,破除了两个“凡是”的思想桎桔。

第二次思想大解放确立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内在联系,破除了姓“社”还是姓“资”的思想桎桔。

第三次思想大解放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破除了姓“公”还是姓“私”的思想桎梏。

三次思想大解放是合乎逻辑的自然历史过程,它的最终结果是重新认识公有制。

正确认识公有制、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

(1)正确认识公有制。

公有制不等于国有制:公有制除了国有制以外还有集体所有制。我们这里讲的集体所有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产权模糊的或准国有的集体所有制,而是产权明确的、作为放大了的个人所有制的单位或团体所有制。必须确立集体经济的独立地位。

国有制不等于社会主义:国有制在任何社会制度下都有,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国家。把国有制说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在逻辑上不能成立。

国有不等于全民所有:国有是实体概念,人民是集合概念。人民要成为国有企业的主人,必须通过国家这个实体的中介。社会主义国家代表人民所有,只是人民占有生产资料的间接形式。这种间接形式往往由于民主法制不健全、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而仅仅流于形式,造成所有者空位、激励空缺,国有资产流失和大量流入少数人腰包。所以不能把劳动人民所有的间接形式当成直接形式。在直接形式上,国有就是国家所有,国家所有就是政府所有,政府所有就是各级政府所有。必须建立各级政府对自己投资建立的国有企业的法人劳动力产权,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

(2)正确认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的质和量的优势、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竞争力和支配地位,是社会主义国家维护自己政治制度、劳动人民在其他方面占有生产资料、共同富裕和社会稳定的经济手段或经济基础,而不是劳动人民占有生产资料的惟一手段,更不是剥夺劳动人民以其他形式占有生产资料的手段。

(3)正确认识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

国有、集体、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作为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作为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总体上就是共有制的组织形式。只有共有制这个概念才能更好地概括和反映上述组织形式的本质特征。

共有制:劳动人民占有生产资料的现代形式

共有制: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如果说,公有、国有是实体概念,共有则是集合概念。公有作为直接形式上外在于劳动人民之外的实体,不能直接体现劳动人民占有生产资料。只有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劳动人民拥有自己生产劳动所必须的生产资料以及拥有自己的劳动力产权,才是劳动人民直接占有生产资料的形式。劳动人民直接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人民间接占有生产资料的有机结合,就是共有制。所以共有,就是劳动人民和劳动人民、劳动人民和国家、集体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劳动人民直接占有生产资料和间接占有生产资料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前提,后者是前者的保证。如果仅仅承认劳动人民间接占有生产资料,把它看成是劳动人民占有生产资料的惟一形式,把劳动人民直接占有生产资料看成是产生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经济基础予以剥夺,实际上是在剥夺剥夺者的同时剥夺劳动者。

共有制:共同富裕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相对而言,一方不能离开另一方而存在。剥夺剥夺者、消灭资产阶级有两种途径:一种把每个人都变成资产阶级,一种把每个人都变成无产阶级。“四人帮”及其“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走得是后一条道路,所以“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邓小平领导我们走的是前一条道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只是为了打破旧的死水一潭的平衡,激发人的竞争意识,从而调动人的积极性,走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必须建立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的基础上。把劳动人民直接拥有生产资料当作资本主义的尾巴割掉,不管主观愿望如何,最终结果只能是把每个人都变成一无所有的无产者。这跟社会主义革命的初衷背道而驰。

共有制:马克思的“自由人联合体”

在马克思的“自由人联合体”里面,劳动人民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劳动力产权,也多多少少拥有物质方面的生产资料——物质产权。如果说在小生产时代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代,私有制是占有生产资料的惟一形式,那么,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每个人都不能单独地劳动,每个人只能自觉自愿地把自己的生产资料和别人的生产资料有机结合,才能现实地进行生产。这种作为“自由人联合体”的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共同生产劳动的组织形式,就是共有制。

共有制的宏观表现:公有制为主体和多种所有制

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公有制为主体和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都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如果说,劳动者的“自由人联合体”是共有制的典型形态,那么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共同发展,就是共有制在宏观方面的特殊形态。公有制为主体,作为劳动人民占有生产资料的间接形式和保证,同作为劳动人民占有生产资料的直接形式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构成了共有制的宏观形式,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因此,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不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之外,而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之内。在共有制内,各种经济成分的比重和相互关系,应在平等的竞争中形成,不存在谁补充谁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共同劳动、共同富裕;也只有这样,才能使私有制经济成分相互之间、私有制经济成分和其他经济成分之间逐步融合,使共有制中的私有制经济成分逐步减少,从而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

公有制经济的改革方向

(1)产权明确。

公有制的根本问题,在于产权不明确,所有者不到位。产权不明确的根源在于把公有制看成是劳动人民占有生产资料的直接惟一形式,而把国家、单位看成仅仅是公有制的代理。明确公有制的产权,就应该把公有制看成是国家和单位直接所有;国家所有就是政府所有,政府所有就是各级政府所有。应该建立政府、团体和企业的法人劳动力产权制度。这样可以确立各级政府和单位团体对公有资产的所有者地位,可以解决公有资产的“所有者空位”和“激励空缺”问题。在此基础上,再建立劳动者个人的劳动力产权制度,使劳动者个人劳动力产权和法人劳动力产权相互制衡、劳动力产权和物质产权相辅相成。这是公有制经济改革的基础,也是管理科学的前提。

(2)管理科学。

权责分明是管理的核心,按劳分配是权责分明的结果,法人和劳动者个人劳动力产权是权责分明和按劳分配统一的桥梁和纽带。同时,建立法人和劳动者个人劳动力产权,也就自然而然地使党政分开、政企分开、国有和国营分开、国有和民营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以经营权为中心相对分离,并处理好“老三会”和“新三会”的关系。

共有制的微观形式:股份制

马克思之所以对股份制充分肯定,认为它是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组织形式,就是因为它从资本、资产、劳动、劳动力等各方面体现了“自由人联合体”,也即最好地体现了共有制。股份制无论是私有股占主导还是公有股占控股,都既不等于私有制,也不等于公有制,而是私有制和公有制的扬弃。只有家族企业,才是严格意义的私有制企业。私有制只有通过改组、参股、扩股、转股才能转变为股份制,才能转变为共有制。这种转变是生产发展的要求,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把个人所有同私有、私有同私有制区别开来,把产权明确同私有化区别开来。产权明确等于私有制,产权模糊等于公有制,这在理论上是荒谬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股份制是产权明确和非私有制的统一。股份制的优越性:商品经济和信用制度发展的伟大创造,是企业资产组织的高级形式,可以解决生产的社会性和占有的私人性之间的矛盾。其中,股份合作制是集股份制和合作制的优点为一体的一种共有制的初级形式。共有制由初级形式向高级形式发展,就是社会主义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经济基础和标志。

共有制的基础和核心:劳动力产权制度

劳动力产权,就是劳动者对自己劳动力的所有权。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条件下,劳动者即使丧失了任何物质生产资料,也是自己劳动力的主人,也是自己的“人力资本家”。一切财富都是劳动者创造的,只有真正建立劳动力产权制度,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劳动者才会逐步地由少到多占有物质生产资料,最终使每个人都成为占有物质生产资料的“资本家”,并形成共同富裕的“资产阶级”。随着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这些“资产阶级”也不得不“联合起来”。劳动者没有联合起来是私有的,劳动者联合起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实行联合劳动了,就是个人所有基础上的共有。在公有制经济成分中建立劳动力产权制度,可以使公有制经济成分(包括国有独资企业)成为本质上的股份制企业,成为共有制的微观形式,从而使劳动人民同生产资料的结合更加紧密,从一个侧面解决公有制经济中的所有者空位和激励空缺问题,避免公有制资产的流失。所以共有制的基础和核心是劳动力产权制度;“民有、民管、民享”的原则是劳动力产权制度的基本原则。只有共有制才是真正的劳动人民占有生产资料,才是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共同的经济基础。当然共有制必须随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

法人也有人格

法人人格化

法人产权的独立化

经营权与所有权的相对分离

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容就是法人产权,即现代产权制度。法人产权在法律上表现为:公司作为独立的法人拥有公司资产的直接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现代企业制度的形式就是法人治理结构,即现代管理制度,就是指由股东大会、董事会和高层经理人员组成的执行机构三部分组成的组织机构;公司由这个法人治理结构来经营和管理公司的法人财产,尽可能使法人财产保值增值。

法人产权的“系统质”

法人财产所有权同初始财产所有权相对而言,而非同财产所有权相对而言,也就是说法人所有权并非仅仅财产经营权。法人财产是一个系统,初始物质和人力财产是这个系统中的两个基本要素。价值形态上的初始物质财产,实物形态上则只是初始产品。只有通过企业员工的有组织的创造性劳动,才能使初始物质产品成为具有附加值和新的使用价值的新产品。法人产权获得了初始产权所不具备的“系统质”,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不能不居中心地位。

经营权与所有权的相对分离和法人产权的“系统质”,形成了法人产权的独立化。

劳动力产权中心同物质产权统一

如果说,法人产权的“系统质”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居中心地位,那么经营者的人力产权则在法人产权系统中居中心地位。

经营权中心同所有权绝对统一

个人劳动力产权方面经营权中心同所有权统一

法人劳动力产权方面经营权中心同所有权统一

经营权中心同所有权的绝对统一是劳动者个人劳动力产权制度和企业法人劳动力产权制度共同的本质和核心。

企业家为中心的企业治理机制

企业家为中心的运行机制

企业家为中心的利益机制

企业素质取决于企业主体性,企业主体性取决于企业中人的要素的主体性,人的要素主体性取决于企业家的主体性。这是以企业家为中心的运行机制与利益机制的根据。

从法人产权独立化到劳动力产权中心、经营权中心、企业家中心,是法人人格化从现象到本质、整体到核心、客体到主体的层次递进序列。

与狼共舞,方显英雄本色

资本运营与资本经营

资本运营与现代企业集团

开发产品是项目,孵化企业也是项目,孵化集团公司更是大项目。把筹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设现代企业制度当作一个大项目,符合产品开发的一般要求。

据估算,如果将我国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降低到50%以下,再加以落实固定资产的资本金制度,三年内共需资本金达5.5万亿元。要弥补资金缺口,靠目前大家看好的发行国债,是寅吃卯粮、拆东墙补西墙,只能作为权宜之计,而不能作长远之策。毕竟,国债只能解决钱(财产)的问题,而钱(财产)不等于资产(资金),资金不等于资本。要使钱(财产)转变为资产,必须进行资产运营;要使资产升华为资本,必须进行资本运营;要使资本得到充分增值,必须有相应的制度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即进行知识运营。而由于国债本质上没有改变国有企业的资金构成和原有的制度安排,不能自动地转化为企业的自组织能力与有效的生产力;盲目投资是无效投资,借钱积累的最终结果只能通过滥发纸币弥补财政赤字从而造成新一轮通货膨胀。在这里,许多人提出来的跟国外惯例的量的比较(即国债率的比较),不能说明国债构成的质的问题。只有直接投融资,才能做到以知识运营为中心同资本、资产、产品运营的统一,使钱转变为资本并得到充分增值;使投资启动与消费启动同时并举,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辅相成,买方市场与卖方市场相互促进,避免畸形消费、超前消费、攀比消费等浪费,浪费不能达到消费启动的目的。

组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企业集团是直接投融资的最佳组织形式。相应地,在知识市场经济时期,产权并购重组、集团公司组建、企业升级换代的项目开发,将逐步超过产品开发成为项目开发的重点。通过组建集团公司达到低成本扩张,是知识运营带动资本运营的经典项目。

资本运营与现代企业制度

经营权中心同所有权的有机统一

经营权同所有权的统一即通常所谓的“经营者持股”。现代企业制度同通常的经营者持股的不同点在于:通常的经营者所持股份一般由有形资产构成,要不只是“空股”、“干股”;而现代企业制度所指的经营者持股不仅包括上述方面的内容,更包括无形资产——由管理等知识形成的知识产权构成的实股;创业股、风险股由经营者的机会管理知识形成,也属于无形资产范畴。因此,这里的经营者持股不仅体现了经营权同所有权的统一,更体现了经营权中心同所有权的统一。

股份制与合作制的有机统一

直接投融资的组织形式有合作制、股份合作制、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非上市与上市)。它们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一般认为,股份合作制只是不成熟的低级的企业形式,只适用中小企业;而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则必须适用现代企业制度,而现代企业制度则必须是纯粹的股份制。与这种把股份合作制与现代企业制度对立起来的观点和做法相反,以劳动力产权制度为纽带,把股份制与合作制有机地统一起来,把股份合作制与现代企业制度内在地、必然地联系起来,并把其实际运用于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组建和制度建设,从而提供了符合我们中国国情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全新模式。

股份制与承包制的有机统一

通常把股份制与承包制对立起来,并在学术界展开股份制与承包制“孰优孰劣”的讨论,并有“励股份”、“扬承包”学派之说。实际上,两种观点并未真正交锋,因为它们隶属于不同的层次:股份制属于产权制度,属于企业系统的深层次;承包制属于管理体制,相对于前者来讲,在企业系统中属于较低层次。从广义来讲,股份制作为产权制度历来有之,改革以前国有企业可以看成只有一个股东——政府股东的股份制;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所有制,更可以看成产权关系不明确的股份制。而承包制,只是把计时工资变换成更能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计件(“件”的单位可以大到一个工厂)工资。

把股份制和承包制自觉统一起来,使它们在同一个企业系统的不同层次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作用,并使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发起设立和“募集”设立的统一

我国《公司法》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有两种形式:一是发起设立;二是募集设立。募集设立虽能较好解决游资和其他生产要素的结合问题,但对发起人条件要求严格,审批手续繁琐复杂,因前段出现借“募集”设立而变相集资问题,目前已近禁止。发起设立如仅局限在法人实体之间,又不利于充分利用游资,不利于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

把发起设立和“募集”设立有机结合起来,以发起人设立方式搞“募集”设立,以核心企业为主要发起人,项目合作与股份合作有机结合起来,滚雪球般吸收社会游资以发起人身份自愿人股。这样既不违背现行法规,又较好地达到了目的。

政府杠杆和市场杠杆的统一

公共财政退出竞争和生产领域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公共财政在竞争和生产领域中起杠杆作用,将成为金融业中政府调节和市场调节的中间环节和纽带,成为政府主导整个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必要的手段。国有企业作为发起人和民营企业一起参与组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有利于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有利于引导和主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按健康的方向发展。

融资与融智的统一

有无资金看项目,项目好坏看人——项目操作的主体。好项目不仅是策划出来的,而且是创造出来的。创造好项目必须靠创新性人才。把人力资产提升为人力资本,把人才运营看成资本运营和知识运营的连接点,把引进人才作为建立集团公司、组建企业集团的首要任务,通过智与资的股权置换,把融智作为直接融资的首要因素,可以说抓住了资本运营的纲。纲举目张,有了好人才,就有了好项目;在社会存在大量游资的今天,有了好项目,资金自己都会找上门。

人才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人才群体必须有发挥最佳功能的最佳结构。建构和协调这种结构,就是管理。很多好项目因为人际关系紧张、人才之间不能很好合作而泡汤。所以人才首先是管理人才,即软技术人才。知识运营的特征之一,就是跳出旧的科技人才的狭隘框架,把引进管理人才放在引进人才的首位。所以招商引资的顺序,是通过吸引软技术人才来吸引硬技术人才,通过吸引人才来吸引项目,通过吸引好项目来吸引资金。这是资本运营的逻辑。

以上几个方面的统一充分说明:以知识运营为主导的资本运营,与现代企业制度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项目融资”与资本运营

十几年来,在中国经济快速成长的推动下,中国资本市场从零开始,不断发展壮大,已经建设成为初具规模、自成体系的有机市场,丰富的金融品种和先进的交易手段方便了投资者的选择,特别是在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之后,蓬勃发展的资本市场为我们施展宏图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

资本市场给我们提供了机会,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不懂得正确驾驭资本市场,“就犹如试图在黑暗中驱赶一群黑羊”(华尔街著名投资家丹尼尔·德鲁语)。如何有效地利用资本市场整合资源,是当代策划家的一个热门课题。

资本运营包括直接、间接投融资,是抽象化的资产运营,是知识运营和资产运营相互转化的中间环节,它通过知识运营来带动资产运营。通过知识运营来带动的资产运营方式有:股份制改造、收购与兼并、产权转让、租赁、托管、项目和公司的直接间接投融资。

项目融资和公司融资的区别:

项目融资是为一个特定经济实体所安排的融资,其贷款人在最初考虑安排贷款时,满足于使用该经济实体的现金流量和收益作为偿还贷款的资金来源,并且满足于使用该经济实体的资产作为贷款的安全保障。按照这一定义,项目融资用来保证贷款偿还的首要来源被限制在被融资项目本身的经济强度之中。项目的经济强度即项目偿还贷款的能力。在这里,需注意定义中“最初考虑”四个字的含义,对于一个贷款人来说,虽然在初始时可能愿意完全依赖于项目现金流量和资产价值作为其贷款的基础,但是也必须考虑在最坏情况下贷款能否会得到偿还的问题,因此贷款人一般会要求项目借款人以直接担保、间接担保或其他形式给以项目附加的信用支持。这一切便构成了项目融资的基础。

公司融资即传统意义上的融资方式,是指一个公司利用本身的资信能力为主体所安排的融资。外部的资金投人者(包括公司股票、公司债券的投资者、贷款银行等)在决定是否对该公司投资或者为该公司提供贷款时的主要依据是该公司作为一个整体的资产负债、利润及现金流量的情况,对于该公司所要投资的某个具体项目的认识和控制则放在较为次要的位置,因为资金的投入者是从公司的经营历史和现状中以及从公司的信誉中获得了应有的安全感,并针对公司长期以来资金运作的整体状况,建立了不同层次的信用保证。即使某个具体项目失败了,资金投入者仍可以获得投资收益或者贷款的偿还。

因此,资本运营不能简单等同于“空手道”。玩“空手道”的有两种人:一种是对资源优化配置的企业家;一种是坑蒙拐骗的奸商。二者的共同特征,都是“买空卖空”。然而正好像真理和谬误只一步之差,企业家和奸商也只一步之遥。区别的界线在于目的、手段和结果的不同。“买空卖空”是为开发项目,还是为聚敛私财?是以诚相见,还是坑蒙拐骗?是带来资产的有效运作,还是“一空到底”?二者并无不可逾越的鸿沟:一开始可能是为开发项目,但由于缺乏相关知识而盲目投资,一旦发现前景暗淡、负债累累而不得不携巨款潜逃。在手段上也就由本来是以诚相见变成坑蒙拐骗,由企业家转变为奸商的也不乏其人。当然发迹前不规范经营,发迹后由奸商转变成企业家的也大有人在。

所以“空手道”本身是中性词,是褒是贬全在于资本运营是否渗透知识运营。企业家同资本家的区别,在于企业家是搞资本运营的,资本家是搞资本经营的;企业家同奸商的区别,在于企业家的资本运营渗透着知识运营,奸商的“资本运营”则轻视甚至否定知识运营。

大型项目投融资中,财政投融资与民间投融资相辅相成、水乳交融、缺一不可。财政投融资应成为完整的资本运营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投资银行与银行作为资本运营主体的性质的区别:

银行作为资本运营的主体的性质,是以金融资本运营为中心同产业资本、商业资本运营的分离,投资银行作为资本运营的主体的性质,是以金融资本运营为中心同产业资本、商业资本运营的统一。

投资银行通过以金融资本运营为中心同产业资本、商业资本运营的统一,进一步实现以知识运营为中心同资本、资产、产品运营的统一,从而使自己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增长方式的核心方式。

所以知识经济时代将是投资银行逐步取代银行成为金融业的主体,且比重越来越大。

知识经济时代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将从金融机构的所有制性质及其功能两方面体现出来。

图式说明:凯恩斯主义和自由主义、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二者可以统一起来,问题是需要一系列中间环节。目前金融体制改革的双向运动是:共性化和个性化。共性化是经济全球化、银行国际化、货币一体化;个性化是投资银行的发展、企业直接投融资的发展、中小企业的发展。一般化、政府化越强,国有因素越大,以利于政府宏观调控。个性化、市场化越强,非国有因素越大,以利于增强活力。在增强企业活力的同时,加强金融监管,防止过度投机,回避金融风险,实现金融可持续发展。这是新型的金融体制,新型的“银企关系”。其优点:在把行政手段纳入市场化轨道的同时,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二者同时得到强化。

其中,政府为直接投融资起财政担保作用,财政手段为发展直接投融资提供现实可能:①为投资银行作资信调查;②为投资银行担保;③作为财政投融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投资银行提供启动资金。因此,市场经济政企分开并不意味着政府对企业撒手不管,更不等于政府对企业不起任何作用。特别是转轨时期,政府对企业的作用仍是巨大的。这是政策资源,也是权力资源。充分利用“权力资源”不等于“权力寻租”,而是在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同社会效益的统一的基础上,处理好市场行为为中心同政府行为的统一。

知本与资本运营

(1)资本运营从横向来看。

狭义:直接融资(通过股票和债券)、间接融资(通过银行);广义:融资与投资,投资包括直接投资(通过股权)、间接投资(通过债券)。

(2)资本运营从纵向来看。

狭义:以金融资本运营为中心同产业资本、商业资本运营的统一;广义:以资本运营为中心同资产运营、产品运营的统一。

从资本运营的逻辑结构与历史发展趋向来看,招商引资首先要引直接投资。

牵牛要牵牛鼻子

资本运营与现代行业协会

协会定位

行业协会,是企业向行业、微观经济组织向宏观经济组织转化的中介,是政府和企业、企业和企业的中介。它虽不是中介组织,却胜似中介组织。因为它的服务内容不仅沟通信息,还包括协调和组织;它不仅服务,还包括自律和他律——监督。由于它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协会的定位,是社会各种生产要素的“整合器”。

在市场经济国家,对于生产要素的流向,政府可以引导,但不能协调,更不能直接组织;企业可以组织,但不能协调,而协会则可以承上启下,连接两端。之所以发达国家行业协会都很发达,就是因为行业协会在社会生产要素资源整合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企业有两种,生产生产资料的与生产消费资料的。但由于构成行业协会的主体只能是企业,所以就行业协会的服务对象而言,只能是生产要素市场,行业协会是生产要素市场的最大主体。要建立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就不可忽视生产要素市场在资源优化开发与配置中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视行业协会在开发生产要素市场中的地位与作用。

那么,经济管理咨询协会在生产要素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呢?

这首先要看构成经济管理咨询协会主体的企业的性质和作用。

构成经济管理咨询协会的主体,是经济管理咨询企业。

经济管理咨询企业性质:知识经营。

根据经济管理咨询协会的定位,决定成立经济管理咨询协会的宗旨。

宗旨

加强业内沟通与合作,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与全行业管理创新方面的服务水平,使我国的经济管理咨询业与国际接轨,迎接加入WTO后本行业面临的国际化竞争的挑战,搭建整合高层次智力资源的平台,以知识运作带动资本、资产、产品运作,促进资源再生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业务范围

制定行业标准,规范行业行为,加强行业自律,完善行业形象,提高行业水准,增强行业功能。

做政府相关部门职能社会化、市场化运作的载体,承接政府相关大型项目的运作,沟通与协调政府与企业的关系。

协调会员关系,促成协会成员单位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双赢合作。

创办刊物,举办沙龙、讲座、各级别论坛和各种培训,组织经济管理咨询从业人员和企业家考察学习,组织国内外专家讲学、为经济发展出谋划策,促进信息沟通,提高从业人员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

用企业理论创新带动企业制度创新,用企业制度创新带动企业管理创新,用企业管理创新带动企业产品更新换代,帮助提高企业国际国内的竞争力。

孵化高新技术经济管理咨询企业,扶持中小企业创业,帮助大型企业二次创业,帮助提高企业战略管理水平与经营管理水平。

必要性

加入WTO,必须提高经济管理咨询业对企业国际化、规范化经营与管理创新方面的服务水平。

推进知识产业化、地区名牌战略、国有企业改革、招商引资项目的策划分析论证包装、创业再创业工程等大型项目,必须靠经济管理咨询业的协同运作才能为之提供有力的、全面的咨询或相关软技术服务。

只有把经济管理咨询业当作一个团队来建设,才能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增强本地行业凝聚力与行业功能,以面对加入WTO后本行业面临的国际化竞争。

成立协会通过制定行业标准,规范行业行为,提高行业形象,增强行业功能,可提高企业接受经济管理咨询服务的自觉性,使企业经营上规模、上档次,规范化、国际化。

可能性

例如,厦门现在经济管理咨询类企业一百多家,形成了相当的行业规模与成立行业协会的雄厚实体基础。

厦门绝大部分经济管理咨询类企业有成立行业协会的迫切愿望。

经济管理咨询业是当前我国政府重点扶持的服务业、朝阳产业,政府机构改革必须有相应社会团体作为政府相关部门职能市场化运作的载体。

成立协会可得到政府的支持。

协会运作步骤

成立协会专家委员会,设首席顾问室、政府经济管理咨询顾问室、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咨询顾问室、企业经济管理咨询顾向室、民间组织经济管理咨询顾问室,作为协会的智囊团。

主办我国第一家经济管理咨询出版机构,创办《知识运营》杂志,开发和出版经济管理咨询、二次创业的人脑和电脑软件特别是应用软件;主办“经济管理咨询与二次创业”为主题的全国性、国际性学术研讨会与讲习班、培训班,使协会成为知识运营、二次创业的理论中心、学术中心、舆论中心。

以上述经济管理咨询智囊机构和经济管理咨询出版机构为基地,为一年一度的“九·八”厦门投资贸易洽谈会及其他招商会提供前导性、延续性、具体性、全方位的服务,使招商引资项目得到常年的全方位的分析论证、设计策划、包装推介、促成落实,使我国在招商引资、资源优化配置方面充分发挥知识运营的催化作用。

牵头成立经济管理咨询智囊机构型的集团公司与企业集团,咨询、策划和牵头我国的知识运营项目,按市场机制原则运转,成为知识运营、二次创业的智囊中心。

然后进一步用知识运营带动资本运营,用资本运营带动资产运营,用资产运营带动产品运营,孵化和组建大量的符合二次创业标准的规范化的企业、企业集团,使之成为知识运营、二次创业的典型。

资本运营与要素开发

从组织形式上看,协会是健全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不可缺少的一环,它在社会资源优化配置中有着政府和企业这两端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协会的地位和作用,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理论上可以扬弃凯思斯主义和自由主义,实践上可以完善社会经济体制,使社会资源得以更好地开发、配置与利用。协会,不是企业胜似企业。

从项目内容上看,发展直接投融资的关键是发展资本市场,发展资本市场的关键是建立创业资本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建立创业资本市场与产权交易市场的关键是发展股票市场,发展股票市场的关键是货币资本化、资产资本化。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资产市场在分离开来的基础上重新统一起来,才能使资本市场得到长足发展。只有建立要素市场系统,才能使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资产市场在分离开来的基础上重新统一起来。所谓资本运营,就是要素市场开放的立体动态四维系统。要素市场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这种统一不是外在的、只停留在口号的层面,而是有着实实在在的内在联系。协会是这种联系的纽带。

行业协会,作为市场主体自愿组成的、非赢利、非企业、非经济组织,能在资源优化配置中起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得出以下经济学的结论:

市场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不是资源优化配置的最佳机制,不是资源优化配置的核心机制,不是资源优化配置的惟一机制。国家调节与协会协调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必要社会层面,它们共同构成了资源优化配置的社会机制。

作为政府和市场的中间环节,明确行业协会在资源优化配置中的作用,可以成为解决长期以来一直争论不休的政府和市场关系的突破口。

价值是市场机制的核心,价格只是价值机制的补充,价格机制受价值机制的支配,在价格机制不起作用即“市场失灵”的地方,价值机制仍然起着作用。价值是市场的一级机制,价格是市场的二级机制。只有以价值为市场机制的核心,市场和协会、政府才能兼容;只有市场、协会、政府的相互兼容,才能形成资源优化配置的优化社会机制。

现代企业的性质,是通过企业家的创业和管理活动,使游资和其他生产要素以经营权为中心直接结合,更快更好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再生的经济组织。企业是系统,有自己特定的“系统质”与系统功能。

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又是信誉经济,协议(合同)集中体现了信誉和法制的统一。所以,组建企业也必须通过协议来进行。企业是借契约关系组成的开放系统,所以企业总体上没有有形的边界。企业边界在整体上是无形的,但并不等于说企业的边界是模糊的。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企业有着无形的,然而是明确的边界。

要明确企业的边界,首先必须明确以下几种关系:

一是法律关系。正像男女虽然同居,但只要未经婚姻登记就不是家庭,也不存在家庭的边界一样,企业的边界就是经过工商登记的经营范围,这个经营范围就是法律认可或划定的企业的边界。这个边界是弹性的、无形的、并且是可以变动的。

二是契约关系,也即合作关系。合作关系靠体现权利义务关系的合约关系来联结,但不同的合约关系,体现了不同的权利义务关系,不同的权利义务关系,体现了不同的合作关系,不同的合作关系体现了合作双方关系的不同性质。其中最根本的是企业内部合作关系和外部合作关系的不同。如果笼统的把企业看成是合约关系,将混淆了企业内外关系的不同,造成企业边界模糊。企业是经过工商登记的具有人格化的法人经济实体,这个实体内部的合作(合约)关系和外部的合作(合约)关系是本质不同的。当然二者可以相互转化,但在既定条件下,在转化(如企业合并)之前(即使是在转化过程中,甚至这种合作就是为转化创造条件),它们之间的界限还是明确的。所以,这里要区分两种合作:一是企业内部的合作;二是企业外部的合作。企业内部的契约关系同企业外部的契约关系有本质的不同,前者只是合作关系的纽带之一,而后者则是合作关系的惟一纽带。前者除了契约,还有企业文化、人文关系与团队精神,后者则仅局限于合同规定的权利义务关系。企业的边界就是企业内部合作关系和外部合作关系的界限。这个界限既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因为合同大家都可以用肉眼看到,而合同所体现的关系的性质,则看不见,摸不着。

三是组织关系。区别企业合作关系内部和外部的标准,要看产生关系的实体——生产要素是属于企业内部还是外部;而区别要素是内部还是外部,要看这些要素能否通过企业自身来组织。自组织与他组织,构成了企业作为系统的内外区别;作为自组织关系的边界,就是企业的边界。这个边界有的有形(如工厂的围墙),有的无形(如营售网络)。

四是行政关系。即企业老板和法人代表的形成过程及权力空间。老板和法人代表的定义、角色定位、产生过程、权力范围,不同性质的企业是不一样的。

私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的共同点在于:二者都只有一个法人代表。不同点在于:①前者只有一个老板,后者则有多个老板,所有股东严格地来说都是老板;②前者由于经营权与所有权的等同,老板不拿工资,因此拿工资和打工可以划等号,后者则由于经营权与所有权的相对分离,参与管理的老板也拿工资,在这里拿工资的不一定是打工的;③前者法人代表一定是老板,后者则可以选择有经营管理能力、但不一定是股东的人当法人代表;④前者法人代表是预定的,后者法人代表由选举产生。

法人代表由选举产生有利也有弊。利在于民主,而这种“利”只有在股份公司成立并运转一段时间后才能形成。“弊”在于拉帮结派,很多股份制企业虽有好项目、好前景,但由于大家都想当法人代表,因而往往第一任法人代表在产生出来前可能就作鸟雀散,企业不能成立,大家只能望“项目”而兴叹。必须综合两种类型企业法人代表产生渠道的优点:先预定作为龙头企业的民营企业的法人代表为即将成立的股份公司的法人代表以避免争执,作为过渡;等股份公司正式成立并顺利运转一个任期后,再由全体股东(或股东代表)民主选举产生。在股份公司成立之前,发起人可对该预定法人代表作全面了解,合得来就加盟,合不来就免谈。

从法人代表的形成过程可以看出:以法人代表为代表的企业老板或管理者的权力空间,就是企业的边界。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给企业的边界下一个定义:企业的边界就是企业自组织的经营活动范围的边界。契约关系只是企业边界的内涵之一,而不是企业边界的全部内涵。

对于企业的有形边界,可以通过感官来反馈;对于企业的无形边界,只能通过思维来把握。要认识企业的边界,二者不能偏废。而企业的边界问题之所以成为全球经济学界的“歌德巴赫猜想”,我猜想可能是由于“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思维方式所致。

第三章 真的追求 善的陶冶 美的享受

同类推荐
  • 公共经济与管理评论

    公共经济与管理评论

    本书共10篇文章,其中,《民主与自治相分离》、《民主听证的过程与逻辑》、《构建乡镇政府与村民自治和谐关系的思考》三篇文章主要聚焦基层组织的民主治理;《交通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达国家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国际经验与借鉴》、《国内政府采购政策功能效应研究:综述与展望》、《地方政府施行“科技创新券”政策大有可为》四篇文章主要关注的是公共产品、地方政府采购、公债及债务管理问题;《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优化》、《中国地方政府卫生支出效率:1998—2011》、《国内外关于农村低保对象认定的经验与启示》三篇文章着重探讨了农村社会保障与卫生状况。
  • 中国农业保险制度演化研究

    中国农业保险制度演化研究

    制度变迁和制度演化一直是演化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演化经济学开创了一种新的研究经济发展的方法和范式,提供了一个解释经济增长源泉的动态制度演化框架和技术变迁范式。
  • 企业不缴冤枉税:财税专家汪蔚青的省税晋级书

    企业不缴冤枉税:财税专家汪蔚青的省税晋级书

    实物分红,既要缴增值税及附加税,又要缴企业所得税;收取违约金,也有征税成本;代扣个税返手续费也要缴税;股权转让、卖资产,一不小心多缴税……很多企业在做战略决策、设计架构、研发产品时很少会把税务的因素考虑进去,并购重组、投资融资结束以后一算账,发现原来预计的收益中需要挖掉一大块去缴税,就快到嘴里的肉,眼睁睁地被分掉。做好税务管理刻不容缓,而且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效益。税收政策,特别是税收优惠政策,是国家给企业的红包,不要,没人会表扬,当然也没人会耻笑,但不懂税,一定多缴税。这是一个懂税就能创造生产力的时代,把每一份利润都放进口袋里吧!
  • 日本经济发展之道

    日本经济发展之道

    21世纪金融危机以来,日本家庭资产持续缩水,负债一路攀升,收入两极化趋势和社会发展不平衡性不断加剧,中产阶级面临着不小的生存危机。全球管理大师大前研一,首次提出社会发展架构,站在整个国民经济的角度,从日本政府、企业、家庭等不同层面对中产阶层面临的危机、商业存在的机遇和政府应该作为的领域进行了逐一剖析,并提出了实惠于民的建议,对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和那些“被中产”的人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意义。
  • 中国金融安全运行机制与预警管

    中国金融安全运行机制与预警管

    本书内容包括绪论、金融安全内涵及理论与实践研究评述、中国金融安全运行原理与机制研究、中国金融安全运行的总体分析与评价、中国金融安全预警管理理论研究、中国金融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的构成、中国金融安全预警管理实证研究等。
热门推荐
  • 美色难挡:我待娇夫如初恋

    美色难挡:我待娇夫如初恋

    “你说说,你家那堆烂摊子是我收拾的,我家的麻烦事是我解决的,你哥我妹那俩货是我摆平的,你除了吃喝拉撒睡你还出了什么力?”他勾唇一笑,“我给了夫人你幸福和谐欢乐无比的夫妻生活啊,不是嘛?”春风十里,不如睡你!
  • 七界之永生不负

    七界之永生不负

    夭————抚凌波而凫跃吸翠霞而夭矫。妖————人之所忌,其气焰以取之,妖由人兴也。人无衅焉,妖不自作。人弃常则妖兴,故有妖。谣————辨妖祥于谣。。。。皇帝指着万好河山,“喜欢吗?”秦小妖终于抬头看了一眼,“…………”说喜欢不会就是我的了吧?。。。单暮漓从戒指里掏出一个七级魔核,“这是你的?”秦小妖紧紧盯着,语气坚定,“是我的。”他又从戒指里拿出圣果,“这也是你的?”秦小妖一本正经,“没错。”单暮漓挑了一下眉头,忍笑,从戒指里掏出了一堆的东西一一指给她看,她眼放异彩连连点头,单暮漓指着自己,“我也是你的?”秦小妖一个刹不住点了下去,瞬间……
  • 穿越千年时空之异世情缘

    穿越千年时空之异世情缘

    花开一千年,花落又一千年,花开花落,花叶永不相见……情不为因果,缘注定生死……
  • 择依城终老

    择依城终老

    这是一篇超甜超甜的二次元短篇,剧情很简单,总之为了甜就对了。因为家庭的原因,女主是个学习很好,但对感情比较迟钝的女孩子。但好在她遇到了顾一城,陪伴她从青涩到成熟,让她拥有一段甜美的爱情。原谅我选择用做作的二次元语气o(╥﹏╥)o
  • 三生有幸有你们

    三生有幸有你们

    父母之间,孩子和父母之间总是会伴随着矛盾不断长大,我写着这本书主要是想讲讲自己的故事,希望大家在评论区也可以给我分享你们的故事。
  • 余生有你,我便安好

    余生有你,我便安好

    “你不是很高傲吗?”顾行看着眼前曾伤他最深的人,眼睛里满是戏谑与讽刺。那小女人只是直直的盯着他,不作任何反应,就连表情,也没有一丝一毫的改变。“我在最好的年华错过了你,可是那又如何?”“只要余生有你,我便安好”
  • 乱世魔神道

    乱世魔神道

    原本是养尊处优的太子,但却身处乱世,国破家亡。尸身被敌人悬挂在城头,谁知造化弄人,得魔君亡灵附体,死而复生。世间魔影再现,各界风云再起!正邪难分,善恶难断,谁说神就不能祸乱人间?谁说魔就不能福泽苍生?正道非正,魔道非魔,谁是谁非,自有世人评说!作者QQ849107832,欢迎书友互动,但请“推广”勿扰!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终极护卫

    终极护卫

    铁血特种兵少年来到繁华的大都市,保护极品校花,本想做好自己的工作,保护好大小姐,谁知道繁华的大都市里竟是龙蛇混杂,腥风血雨,到处暗藏危机,看他如何在群雄之中争霸,纵横万里,抱得美人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