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262600000005

第5章 资产运营主体论

内容提要:本篇以知识运营为基本线索,创造性地提出在知识经济时代,将是以无形资产运营为中心同有形资产运营的统一,并从主观到客观、从抽象到具体地分析了无形资产运营和有形资产运营的方方面面及相互关系,揭示了经济领域“哥白尼革命”的基本内涵。

深奥的哲学、枯燥的经济学和优美的文学的有机结合,将使您得到真的追求、善的陶冶、美的享受……

形与神的交融

引子:知识运营与资产运营

知识经济不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老调重弹,而是要改变知识本身的结构,使之发挥出最佳功能。重技术轻科学、重自然科学轻社会科学的传统观念,有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也有历史的局限性。知识经济时代,将是社会科学主导自然科学,科学主导技术,软技术(同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对应的技术)主导硬技术(同自然科学对应的技术)。强调技术立国的日本如强弩之末,而注重知识创新的欧美则保持强势就是证明。

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的矛盾,是资产运营的基本矛盾;在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将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谓无形资产运营,就是用企业文化创新带动企业制度创新,用软技术创新带动硬技术创新,用无形资产运营带动有形资产运营。无形资产运营是知识运营在资产运营领域的具体表现。

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不是并列、独立的两块资产。无形资产有相对的独立性,但无形资产必须以有形资产为依托。有形资产离不开无形资产,有形资产必须靠无形资产来整合。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只有有机地统一,才能成为现实的资产并组织成资产系统发挥出生产力的功能。因此,渗透无形资产的资产运营不同于资产经营;知识经济时代以无形资产为主导的资产运营,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的资产运营。无形资产集中体现了人的创造性和主体性。资产运营领域中无形资产占主导地位,集中体现了经济领域中主体性原则的确立。经济领域中确立主体性原则,就是经济领域的“哥白尼革命”……

是地球绕着太阳转

无形资产运营

知识经济首先是文化经济、制度经济、管理经济,然后才是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经济。

软技术(企业文化和制度创新的技术)和硬技术的矛盾,是无形资产运营的主要矛盾;在知识经济时代,软技术将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

无形资产就是知识资产,它虽然不是有形的实物,却是无形的实体;在价值形态上,就是知识资本。知识运营的经济增长方式,就是在质上是内涵的、质量增长型的、知识密集型的,在量上是知识资本占总资本额50%以上,知识对生产力的贡献率占50%以上,系统质生产率占50%以上。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无形资产的结构是:企业文化→企业制度→企业技术,无形资产的无形有两层含义:一是思想的无形——思想关系,二是物质的无形——物质关系。物质关系之所以属无形资产——知识资产的范畴,是因为知识经济时代优化的物质关系要靠科学的思想关系来建构。

对无形资产的评估应采用收益法。

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结构:理念→形象→品牌。

企业理念是“神”,企业形象是“形”,品牌是“形”和“神”的统一和凝缩。

企业文化的系统功能——企业文化力:内部凝聚力和外部竞争力。

(1)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理念。

以理论为中心同实践的统一→;

以人为中心同物的统一→;

以个体为本位同集体的统一。

(2)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形象。

MI—理念识别系统—→;

BI—行为识别系统—→;

VI—视觉识别系统—→;

CI—企业形象系统。

CIS—企业形象战略体系。

(3)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品牌。

品牌:商标→商誉→商场。

名牌有扩散效应、持续效应、放大效应、刺激效应、边际效应、全息效应。

名牌经营有高层性、垄断性、效益性、稳定性、全息性、扩张性。

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制度

企业制度的结构:制度→体制→管理。

企业的低成本扩张不仅指品牌扩张,更主要指制度扩张、管理扩张、技术扩张。

(1)法人人格化——现代企业制度。

资产是渗透着无形资产的有形资产,产权则是一种关系,产权关系只能属于无形资产的范畴。劳动力产权和物质产权的矛盾,是产权关系的主要矛盾。在知识经济时代,劳动力产权将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

法人产权的独立化。

劳动力产权中心同物质产权的统一。

经营权中心同所有权的统一。

(2)无为而治——现代企业治理机制。

民主管理、以法治企、权责分明。

金字塔与平面相结合的企业网络治理结构。

企业家为中心的企业治理机制。

(3)机会管理——现代企业管理核心。

管理的根本原则:效益与公平一致。

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是资源优化配置的结果。资源优化配置,是机会管理的结果。机会是主客体相互的结果。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在机会管理(机会的创造与把握)中占主导地位。

工业经济时代,偶然性在机遇中占主导,所以风险管理(投机)是管理的核心;知识经济时代,必然性在机遇中占主导,所以机会管理是管理的核心。

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技术

企业技术的结构:软技术→硬技术,硬技术的投入、研究、开发、转化、使用、推广及取得效益,都要靠软技术的引导、主导、制约。要建立软技术(包括思路)的专利制度,维护软技术的知识产权。软技术在无形资产中所占比重应不低于50%。

技术创新的内涵和途径:

思维创新→结构创新→层次升华→横向融合→纵向突破。

技术创新机制:

合作→竞争(无形→有形)。

技术创新的目标:

创造→引导→主导→占领→垄断市场。

反城市化是二次创业的开始

有形资产运营

知识经济时代有形资产无不包含无形资产。没有无形资产,有形资产充其量只能是财产,没有价值增值功能。在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在有形资产增值中起主导作用。无形资产是有形资产的灵魂。

企业→产业→区域经济共同组成了社会经济系统或社会系统中的经济子系统。

生产力是资产系统的整体功能,有绝对和相对两个方面。生产力的大小是相对的,在不同单位竞争时有不同的绝对值。生产力相对性同经济全球化程度成正比,生产力的绝对性同经济全球化程度成反比。知识经济是全球化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生产力主要表现为竞争力。

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资产

企业: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实体概念

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开发:人的素质的主体性原则、人事管理的主体性原则。

(1)知识经济时代的流动资产。

要素: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新信息。

结构:资本有机构成同工业经济时代成相反方向转化:资本有机构成不断降低,固定资产逐步被流动资产所代替,物的要素逐步被人的要素所代替,体力要素逐步被智力要素所代替。在无人工厂中,人的作用不是降低而是提高。

(2)知识经济时代的固定资产。

非人化自然→人化自然→人工自然→人造自然:后者的比重不断提高。知识经济时代固定资产中人造自然将占主导地位,其中基础设施主要为知识的生产、传播、运用的各个环节服务。

(3)企业竞争力。

企业生产力就是企业生产产品的能力,是企业系统的整体功能。企业竞争力就是企业相对生产力。

知识经济时代的产业资产

产业: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层次概念。

工业经济时代,产业指的是工业,工业指的是制造业。知识经济时代,产业指的是社会经济系统中属于同一相对独立层次、有着相同经营内容、相近技术组织结构的经济群体。所谓提升产业结构,就是指通过技术和组织创新,提升同一产业的技术和组织层次,而非取消原有产业。所谓产业革命,就是形成新的产业。人类迄今已发生六次产业革命:第一次畜牧业,第二次农业,第三次手工业,第四次工业,第五次信息业,第六次知识业;并形成五大产业:第一产业农业(农林牧副渔),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服务业,第四产业信息业,第五产业知识业。由于知识产业不仅指知识产业化,而且指知识产业龙头化,所以没必要把知识产业按生态原则来重塑改造传统产业而形成的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称之为第七、第八次产业革命。第六次产业革命形成的知识产业是人类第二次创业的开始。

(1)知识产业与传统产业。

知识产业为龙头产业,产业顺序:五、四、三、二、一。

(2)产业结构的主体性原则。

知识成为产业结构中的主导要素,通过序变达到核裂变级数增长和无投资增长。

(3)知识运营与产业结构升级。

用知识结构更新带动资本结构更新,用资本结构更新带动资产结构更新,用资产结构更新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4)产业竞争力。

产业生产力就是产业生产产品的能力,是产业系统的整体功能。产业竞争力就是产业相对生产力。

知识经济时代的区域资产

区域:社会经济系统中的空间概念。

(1)科学范式与经济模式。

经济模式在经济中的地位,对应于科学范式在科学中的地位。

经济学的科学范式,制约着经济模式。

通过建构和改变经济学的科学范式,来建构和改变相应的经济模式。

用科学范式主导经济模式,用经济模式主导高新技术产业区,用高新技术产业区辐射区域经济。

(2)全球经济与区域经济。

知识创新使经济个性化和社会化同步增长,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相辅相成。

全球化不仅国际化,而且区际化、城际化、乡际化、城乡际化。知识经济不仅使国与国之间通过分工与合作溶为一体,而且使区与区之间、城乡之间通过分工与合作溶为一体。区域经济合作也是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与表现。

(3)农村知识化与城市生态化。

城市化不等于集市化,集约化生产也并非集中化生产。

知识、资本密集和劳动力分散互为前提,相辅相成。知识经济的城市化和工业经济的城市化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知识经济时代,城市化的核心是信息化、知识化。城市化的标志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完善程度。在某种意义上,知识经济时代的城市化相当于工业经济时代的“反城市化”。“反城市化”不是“返璞归真”,而是对农村和城市的扬弃,是历史发展的否定之否定。

知识经济是农村和城市双向发展、相互融合、消除差别的过程。

用知识产业对农业、畜牧业、手工业重塑改造,是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

区域现代化的标志,不是城市化而是知识化和生态化。所以,农村现代化的标志,是知识化;城市现代化的标志,是生态化。

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序列化、企业化、公司化、集团化、信息化、知识化。

(4)区域竞争力。

区域生产力是区域生产各类产品的能力,是区域系统的整体功能。区域竞争力就是区域相对生产力。

(5)网络公司化。

网络是经济活动的主体。网络企业的文化、网络企业的制度、网络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网络企业的信息资源开发、网络企业的物流管理。

(6)公司网络化。

企业知识管理体系、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企业电子商务、企业的网络化组织。

(7)网上资产运营。

网上要素市场、资产运营网络软件应用。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劳动力主体

劳动力主体的逻辑和历史依据

劳动力主体的逻辑依据

劳动力主体的历史依据

劳动力主体原则

劳动力主体论要求在实践中坚持主体性原则、个人为本位原则、人的自我实现全面发展原则、劳动力产权中心原则、经营权中心原则、法人人格化原则。

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要求在生产经营的一切活动中,能体现以人为目的的原则;在技术创新、体制创新中更能体现人的创造原则,自觉按照贡献与索取的统一、创造性与为我性一致的主体性发展规律,提高人的主体性,在推动人类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发展中起推动作用。

个人为本位原则

以个体为本位是以个人为中心同集体的统一,这和以个人为中心同集体分裂的个人主义有本质的不同。以个人为本位同集体的统一,无非是说明集体主体性以个体主体性为基础,其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集体创造性、企业活力以个人创造性、积极性为基础;二是集体利益以个人利益为归宿。个人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归根结底的出发点和归宿。市场经济催化出人类的个体化与人性中的个性化。作为本质上个性化经济体系的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必须以明确界定的产权主体为前提。

人的自我实现、全面发展原则

劳动力固然是商品,但劳动力商品同物的商品的本质不同之处在于,后者的价值可以仅仅通过货币来兑换,而前者的价值则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仅仅通过金钱来实现。人类社会的发展,使人的需要越来越高级。人的利益,既包括对低级需要的满足,更要求对高级需要的满足。所以,明确劳动力产权,不但要明确劳动力产权同其他商品产权的共同点,而且要明确劳动力产权的特殊本质;在利益分配时,要兼顾员工的各方面、特别是高级的需求,要以精神激励和社会激励为主,物质激励为辅,物质激励也应尽可能上升到精神激励的层次;内在激励为主,外在激励为辅,尽可能使外在激励转化成员工自我内在激励,每个员工都能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使企业成为每个员工自我实现的舞台而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

劳动力产权中心原则

劳动力产权就是劳动力所有权。狭义的劳动力是指劳动者个人的劳动力;广义的劳动力包括人格化的企业法人的劳动力和劳动者个人的劳动力。

劳动力产权中心原则要求:劳动力产权高于物质产权。

国有企业有所有权,员工不是国有资产的守门人、看护者,国企员工不是物的附属物。

法人人格化原则

由于法人的独立性、“系统质”、以经营权为中心的逻辑与历史的必然性,劳动力主体必然要求法人人格化原则。

法人人格化原则的内容:

把企业经营权看成是员工个人劳动力产权的扩大。

把各地方政府对企业的所有权和监管权看成是这种劳动力产权的延伸。应该把全民所有制的财产看成就是国家所有也即政府所有而不是“代表”;政府所有也即各级政府所有而不是“代理”。应该减少一方面层层“代理”而造成的巨大的代理费用,另一个方面又无人代理而造成的大量国有资产流失,调动各地政府从自身实际利益出发而产生的直接管理的积极性,积极推进企业制度的创新。只有通过健全完善的劳动力产权制度使企业法人人格化,才能解决企业和各级政府的“激励空缺”问题。

拓宽经营人才的选择领域,强化专业经理人员的决策地位和管理职能,克服出资者个人知识能力对企业效益和企业发展的限制。

法人治理机构要求用集体的科学决策取代个人的经验主义决策;其多单位组织结构促进企业管理阶层职能分工,为企业管理现代化提供组织保证。

公司股东有限责任的规定。

法人制度,是社会资本灵活聚散的有效机制。它把成千上万分散的出资者的资本聚集成为一个公司法人资本,使现代化的大规模生产、大规模经营成为可能。

公司股权的分割与买卖。

法人制度下虚拟资本与现实资本既相联系又相分离的运动。

上述从主体性原则依次到法人人格化原则,是劳动力主体论从抽象到具体、从本质到现象的逻辑和历史的展开。

劳动力可以买卖

劳动力商品原则

有的人认为,劳动力商品原则会使人成为“经济人”或“经济动物”,使社会道德沦丧、风气败坏、权力腐败。我们认为,恰恰相反,劳动力商品原则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二者之间有着内在一致性。本章打算从抽象到具体论述它们之间的内在一致性。

劳动力商品原则与人的主体性建设

马克思说:“所谓彻底,就在于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在于人本身”。要从抽象到具体论证劳动力商品原则及其同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就必须以人为起点。

人是实践主体。所谓主体性,即人通过创造客体,和客体进行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流,以满足人的需要的人作为实践主体的性质,分成创造性和为我性两个方面。所谓创造性,即人通过改造客体,创造出能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人的能动性;所谓为我性,即人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目的,是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人的能动性。人的创造性形成人的有用性即人的价值,实践结果就是人的贡献;人的为我性形成人的目的性即人的利益,实践结果就是人的索取。前者使人成为手段,后者使人成为目的。如果说,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的创造性,那么人的创造性则源于人的目的性。如果说,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的集体性、社会性,那么人的为我性和创造性则决定人的集体性、社会性必须以人的个性为本位。从人的目的性到人的创造性、从人类个体到人类集体、从实践主体到实践客体的逻辑程序,是人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本能活动的本质特征。实践客体和实践主体,以实践主体为主导。人的创造性和为我性,以为我性为主导。人的有用性和目的性,以目的性为主导。人作为手段和作为目的,以作为目的为主导。人的价值和利益,以利益为主导。人的贡献和索取,以索取为主导。人的利益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这是实践主体和实践客体相互关系发展的根本规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根本规律。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本体论和历史观二者统一的最深层基础。客体和主体以后者为主导的有机统一、创造性和为我性以后者为主导的有机统一、手段性和目的性以后者为主导的有机统一、贡献性和索取性以后者为主导的有机统一,构成人的主体性的内涵。人的主体性,是人成为人、成为实践主体、把自己同动物区别开来的本质属性。人作为实践主体,在不断创造实践客体的同时也不断创造自身,不断提高自己的主体性,包括创造性和为我性两方面。人的创造性和为我性两方面,方向相反,相反相成,也是相互创造的。实践主体和实践客体的相互创造,人的创造性和为我性的相互创造,以及两种相互创造的互为中介,使主体和客体两方面不断发展,人的主体性不断提高,人类社会不断进步。贡献和索取的对立统一规律、创造性和为我性的对立统一规律,是每个人主体性发展的根本规律。每个人主体性的具体表现不完全一样,是人的个性;但人的个性不能违背人的共性即人的主体性发展的根本规律。

主体性原则,就是自觉按照人的主体性发展规律,提高人的主体性、推动社会发展的原则;就是作为人的主体和作为物的客体以作为人的主体为中心、作为人类个体的主体和作为人类集体的主体以个体为本位、人作为目的和作为手段以目的为归宿的原则。人的目的性原则和人的创造性原则是主体性原则的两个基本层面。以人为中心是主体性原则的核心。主体性原则是自觉的人在自己的一切活动中必须自觉遵循的根本原则。

劳动力商品原则,就是在市场经济时代,作为主体的劳动者的贡献和索取等价交换的原则。劳动力商品原则既是主体性原则的具体化,又是市场经济时代人的主体性建设的基本原则,是市场经济时代人的主体性建设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根本机制。精神文明是人的主体性的主导层次,因而主体性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核心、本质和灵魂;精神文明建设的其他方面,都是人的主体性建设的具体展开。

劳动力商品原则与思想道德建设

劳动力商品原则与思想建设

(1)劳动力商品原则与公有制的一致性,可以提高劳动者的主人翁精神。

劳动力成为商品有两个条件:一是劳动者丧失了生产资料;二是劳动者的人身自由。在社会主义劳动者理论上占有生产资料,据此,有人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力不是商品。实际上,在社会主义社会没有一个劳动者可以无偿占有生产资料,任何一个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必须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只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是公平的,因为他不但取得了自己的劳动报酬,而且占有了自己的剩余产品,只有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力才真正成为严格意义上的商品——等价交换的产品。所以劳动力商品原则不但没有否认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而且恰恰证实了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

(2)劳动力商品原则与按劳分配的一致性,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

有的人认为,劳动力商品原则与按劳分配是对立的,社会主义社会实行的是按劳分配,所以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力不是商品。我们认为旧体制下理论上的按劳分配、实际上按分配而劳,不能证明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力不是商品。按劳分配应该以确认劳动力是商品为前提。只有确认劳动力是商品,商品等价交换原则才能体现在劳动者贡献和索取的相互关系上,也才有严格意义上的按劳分配。过去之所以不能真正实行按劳分配,就是因为理论上和实际上不承认劳动力是商品,因而严重挫伤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只有在坚持劳动力商品原则的基础上,严格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才能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

(3)劳动力商品原则与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致性,可以坚定劳动者的共产主义信念。

在资本主义社会因为生产资料私有制,所以劳动者的贡献和索取并没有等价,剩余产品并不属于劳动者,所以没有真正的劳动力商品原则;在社会主义传统计划体制下,劳动力公有制,没有真正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贡献和索取也没有积极的等价交换,只有按分配而劳的消极等价交换,造成劳动者积极性的挫伤,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社会发展的停滞,损害了社会主义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造成了信仰危机。只有劳动力商品原则才能做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劳动力私有制的统一,才有劳动者贡献和索取的积极等价交换,才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社会的发展,从而坚定劳动者的共产主义信念。

劳动力商品原则与道德建设

(1)劳动力商品原则与自由。

劳动力成为商品以人身自由为前提。在封建社会劳动者和占有生产资料的统治阶级之间是人身依附关系,没有人身自由;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有消极的人身自由,即受饥饿纪律支配的自由;在传统的计划体制下,劳动者在理论上有人身自由,实际上是“三等”公民——等下班、等发工资、等退休,也是变相的人身依附关系,也没有人身自由。只有在市场经济确立劳动力商品原则,才使劳动者成为摆脱任何形式的人身依附关系的积极的人身自由——强化自己的自我意识、自我设计、自我组织、自我创造、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能力,提高自己的主体性。

(2)劳动力商品原则与平等。

劳动力商品原则贯彻的就是劳动者的贡献和索取之间的平等交换。它必须体现一切商品交换的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公开:劳动力商品交换的原则——价格、依据、标准、兑现手段必须公开;公平:劳动力商品交换的原则对任何人都一样,不以地位、权势、亲疏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公正:竞争的起点、原则是一样的,结果不一样,是由每个人贡献的不同造成,不受任何其他因素的干扰。

(3)劳动力商品原则与博爱。

劳动力商品原则的贡献和索取的统一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利和互爱,这和以磨灭别人的主体性、牺牲别人的成功才能建立起来的人身依附关系和人剥削人的不平等的关系有着本质的不同。只有在劳动力商品原则的前提下,才能够建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让世界充满爱的新型人际关系。

劳动力商品原则与科学文化建设

劳动者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必须以劳动力商品原则为墓础

科学文化是自然、社会、思维规律的概括和反映。劳动者要提高自己的主体性,使自己在贡献和索取的等价交换中,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就必须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

思维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生产技术的相互转化必须以劳动力商品原则为中介

只有劳动力商品原则才能迅速地使抽象科学转变成具体科学,科学转变成技术,技术转变成生产力的现实要素,也才能迅速地使技术上升为科学。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快、更好地贡献,从而更快、更好地索取。

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换算,必须以劳动力商品原则为前提

复杂劳动是倍加的简单劳动。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换算必须在劳动力商品的公平交换中,才能自然进行,只有在这种换算中才能使劳动者不断地提高自己从事复杂劳动的能力。

劳动力商品原则与生活方式建设

生活方式是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的方式,因为劳动力商品原则可以提高人们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所以劳动力商品原则可以促使人们建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相统一的生活方式

因为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在人的素质中占主导地位,所以劳动力商品原则促使人们更加注重提高自己的精神素质,在追求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消费和生产相统一的生活方式

劳动力商品原则促使人们更加注重提高自己的总体素质,使人们把消费和生产统一起来,在追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自觉地再生产提高自己的生产能力,建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

个人生活和集体生活相统一的生活方式

劳动力商品原则决定着每个人都处在和别人贡献和索取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社会网络中,每个人都不可能和别人“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人的社会联系越广泛,在劳动力商品交换中,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这促使每个人自觉地扩大自己的社会联系,把个人生活和集体生活有机统一起来,建立人际关系协调稳定的生活方式。

劳动力商品原则与制度建设

劳动力商品原则与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制度创新属于企业文化建设,因而也属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

(1)产权清晰。

产权分为物质产权和劳动力产权。劳动力商品原则是劳动力产权的实现。贯彻劳动力商品原则有助于明确劳动力产权。只有明确劳动力产权,才使劳动人民真正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有效防止国有资产的隐性和显性流失。

(2)管理科学。

如果说,权责分明是管理科学的核心,那么劳动力商品原则是权责分明的灵魂。贯彻劳动力商品原则,是产权明确向管理科学转化的中间环节。

(3)无为而治。

劳动力商品原则提高了劳动者自我管理的自觉性,管理者不但有必要而且有可能实行无为而治。

(4)以人为中心同物的统一。

劳动力商品原则贯彻了以索取为中心同贡献的统一,自然(包括非人化自然和人化自然)归根结底是实现人的利益、满足人的需要的手段,所以管理者必须贯彻以人为中心同物的统一的管理原则。

(5)以个体为本位同集体的统一。

个体活力是集体活力的基础,个体利益是集体利益的归宿。以个体为本位同集体的统一不同于以个人为中心同集体的分裂的个人主义,而是劳动力商品原则的必然要求。

(6)以劳动力产权为中心同物质产权的统一。

在逻辑上劳动者是实践系统的主导因素,在历史上劳动者在实践系统中的主导地位越来越高。这决定着以劳动力产权为中心同物质产权的统一是劳动力商品原则的本质要求。

(7)以经营权中心同所有权的统一。

广义的经营者就是劳动者,狭义的经营者就是管理者,企业家就是主要的管理者。企业的系统功能来源于经营管理。所以,以经营权为中心同所有权(物质产权和劳动力产权)的统一,也是劳动力商品原则的内在要求。

(8)法人人格化。

上述几点构成法人人格化的环节。只有法人人格化,才能使企业法人成为商品交换的主体,这也是劳动力商品原则在企业层次的放大。

劳动力商品原则与政治法律制度建设

(1)劳动力商品原则与政治制度建设。

如果说,企业法人人格化是劳动力商品原则在企业层次的放大,那么政治机构人格化则是劳动力商品原则在更大范围的延伸。各级政府官员都是从事管理工作的劳动者,他们的劳动力也必须贯彻商品原则。

应该把全民所有看成就是国家所有而不是“代表”,国家所有也就是政府所有而不是“代理”。这样可以避免一方面层层“代理”而造成巨大代理费用,另一方面又无人代理而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这种劳动力商品原则的彻底化可以避免各级政府管理工作中“所有者空位”、“激励空缺”,从而根除官僚主义。

劳动力商品原则要求人格平等,人格平等要求机会平等,机会平等要求公开公平公正的经济政治制度。公开公平公正的政治制度就是民主制度。民主制度必然要求反腐倡廉。劳动力商品原则与权力商品化是根本上对立的。

(2)劳动力商品原则与法律制度建设。

人格平等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础和前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人格平等的必然要求和结果,劳动力商品原则贯彻的人格平等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内在吻合的。所以,劳动力商品原则是建立现代法律制度的前提,也是现代法律制度得以执行的保证。

劳动力商品原则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内在一致性,说明了社会风气败坏、道德沦丧,并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必须付出的代价。相反,以劳动力商品原则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现实的可能。当然,要使这种可能转变为现实,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共同努力。

为劳动力申报产权

劳动力产权制度

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实践,现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已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是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制度;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制度的中心环节,是建立规范化的产权制度。笔者进一步认为,建立规范化的产权制度的中心环节,是建立完善的劳动力产权制度。

劳动力产权和劳动力产权制度

所谓产权,就是所有权。处置权、使用权、收益权,是产权的实现;权、责、利,是不同所有权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产权本身。所以劳动力产权就是劳动力的所有权。狭义的劳动力是指劳动者个人的劳动力;广义的劳动力包括人格化的企业法人劳动力和劳动者个人的劳动力。如果说,明确商品产权是商品交换、商品成为商品的前提,那么明确劳动力产权、明确劳动者对自身劳动力的所有权即劳动力私有权,则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前提。

狭义的劳动力产权制度,就是狭义的劳动力的产权及其实现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同的劳动力产权及其实现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法律制度。广义的劳动力产权制度,就是广义的劳动力产权及其实现、不同劳动力产权及其实现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法律制度。

劳动力私有制

在资本主义社会,不但劳动力私有制,而且生产资料私有制。但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使劳动力商品不能等价交换,从而产生了剥削,因而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私有制、劳动力产权不能得到完全的实现。旧计划体制下的社会主义,不但生产资料公有制,而且劳动力公有制。但由于劳动力公有制,造成劳动力消极的“等价交换”——按分配而劳的等价交换——平均主义,平均主义照样不能使劳动力产权得到实现。只有劳动力的私有制和生产资料共有制的有机结合,才有完全的劳动力产权,才是马克思所说的劳动者个人所有制,才有劳动力积极的等价交换——按劳分配,才是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旧计划体制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扬弃。

以法人所有权为中心同初始所有权的统一

有的人认为,借的钱都可以作为企业注册资金,所以所谓的法人产权只是虚拟产权,只有初始产权才构成了企业的真正产权。实际上,没有这虚拟产权,就没有初始产权的增值。人们正是冲着通过企业增值才去“借贷”投资。这增值部分就是“虚拟”产权创造的。所以“虚拟”产权不是虚无产权,而是企业的组织力和“系统质”形成的实实在在的产权。

以劳动力产权为中心同物质产权的统一

如果说,法人产权的“系统质”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居中心地位,那么经营者的人力产权则在法人产权系统中居中心地位。

物质产权(中心)

旧体制下的企业

劳动力产权(附属)

劳动力产权(中心)

新体制下的企业

物质产权(从属)

经营权中心同所有权统一是个人劳动力产权制度的核心

(1)个人劳动力使用权以经营权为中心同所有权的统一。

在现代化的大生产条件下,任何单独的个人不能进行现实的生产,任何个人必须通过一定的经营实体如企业才能经营自己的人力资本。

经营者对自身劳动力的使用权的特殊性在于:当他在使用自身的劳动力时也就在经营着企业的法人财产,包括企业的物质和人力资产。经营者对自身劳动力的经营权根本上就是企业的经营权。如果说企业的法人经营权是企业法人产权的实现,那么企业法人产权实现的更现实、更具体的形式,就是经营者的劳动力经营权。

(2)个人劳动力收益权方面以经营权为中心同所有权的统一。

劳动力收益权,是劳动力产权的实现。劳动力产权制度在个人劳动力收益权方面的多级表现形式是:股权、干股、期股、期权、年薪、基本工资、职务补贴(岗位津贴)、效益工资(奖金)、各种福利(住房、交通、通讯、餐费、保险)。

劳动力收益权的实现形式只能是按劳分配。按劳动分配的“劳”是指劳动后果,而不是指劳动能力,是实现价值的劳动后果而不是未实现价值的劳动后果。对于非计件工资的各级管理技术人员,通过按需定岗、按岗定责、按绩给酬,决不允许在其位不负其责,无实绩而取其酬。由于按劳分配本质上体现了效率与公平的一致,既反对平均主义,又反对两极分化,一切团体公平与社会公平都是按劳分配的延伸与展开,所以按劳分配是劳动力收益权的实现。

按劳分配之所以体现个人劳动力收益权方面以经营权为中心同所有权的统一是由于:根据施工生产、生产经营的需要,在符合有关法规的范围内,企业有权自行决定每一个员工的工资水平与支付方式;同时,在宏观方面,通过建立、健全、规范各种企业法、劳动法、合同法、保护工业产权与非专利技术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使按劳分配法律化,制度化。

经营权中心同所有权统一是法人劳动力产权制度的核心

企业法人人格化并不意味着通常所说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用系统论的观点来看,企业法人(包括法人所有权和法人经营权,而后者仅仅是前者的实现)的独立化,就是企业法人的人格化。在具有独立人格的企业法人内部,才有可能做到经营权中心同所有权的统一。企业法人的人格化,是使企业法人经营权和所有权同外部相互独立的关系;法人所有权和法人经营权之间,则是企业法人内部的结构关系。用非系统的观点来看企业法人的人格化,把法人人格化看成是经营权同所有权的分离,是方法和观点的背离,错误的结论已经蕴涵在错误的前提之中。

(1)法人劳动力使用权方面以经营权为中心同所有权的统一。

企业法人的“系统质”来源于企业法人的经营权,企业法人系统中的任何一个要素离开了“系统质”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

(2)法人劳动力收益权方面以经营权为中心同所有权的统一。

企业的剩余分配权,是广义的,即人格化的企业法人按劳分配原则的贯彻、企业法人人格化的体现、企业法人劳动力产权的实现。企业的剩余分配权,源于企业的系统功能,大于各要素(物的要素和人的要素)的功能的总和。员工的剩余分配权,源于企业系统中人的要素是物的要素的主导。管理者的剩余分配权,来源于管理人员在形成企业“系统质”中的地位和作用。企业家的剩余分配权,来源于企业家是主要的管理者。企业的剩余分配权体现了在收益权方面以经营权为中心同所有权的统一是法人劳动力产权的本质。

由上可见,经营权中心同所有权的统一是劳动者个人劳动力产权制度和企业法人劳动力产权制度共同的本质和核心。

如果说,明晰的产权、规范的产权制度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前提,完善的劳动力产权制度是规范的产权制度的中心环节因而也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中心环节,那么经营权中心同所有权统一作为劳动力产权制度的核心,就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

企业法人人格化

企业法人的独立化

(1)经营权与所有权的相对分离。

传统意义的所有权已经分解为法人所有权和初始所有权。相应地,拥有初始所有权的人往往不拥有经营权,而拥有经营权的人,往往不拥有初始物质所有权。

(2)企业法人的“系统质”。

经营权为中心同所有权的相对分离、绝对统一,使企业法人获得了初始产权所不具备的“系统质”,使企业法人独立化。

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所有权强化了企业法人的“系统质”和法人的独立化。

企业家为中心的企业治理机制

企业家为中心的运行机制:

企业法人的独立化为企业家控制公司的运行,提供了可能的制度条件。

建立劳动力产权制度的意义

共有制是资本主义和传统社会主义的扬弃

传统公有制不是劳动人民占有生产资料的直接形式,不是劳动人民占有生产资料的惟一形式,不是劳动人民占有生产资料的最佳形式。劳动人民占有生产资料的最佳形式是共有制。共有制的宏观表现是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微观形式是股份制。股份制姓“社”,还是姓“资”的标志,是有否建立劳动力产权制度。以劳动力产权制度为基础和核心的股份制,本质上姓“社”,是劳动人民占有生产资料的直接形式和最佳形式。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占有生产资料,而不是传统的公有制。资本主义社会里的股份制是资本主义社会里的社会主义因素。一旦以劳动力产权制度为基础和核心的股份制在资本主义社会占主导,资本主义就过渡到社会主义。共有制是资本主义和传统社会主义的扬弃。

“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的扬弃

在劳动力产权制度的基础上,既可以使体制内改革与体制外改革并轨,又可以维护生产资料共有制的主体性地位、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劳动人民的主人翁地位,避免原苏联和东欧那样的生产资料急剧私有化所造成的社会震荡,从而平稳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政府体制配套改革的制度保证

如果我们把整个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看成是从事第三产业的巨型国有企业,那么劳动力产权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将对改变机关作风、消除官僚主义、清除腐败、精简机构、提高效率,提供良好的机制;既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健康的外部环境,又为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相互配套、相辅相成提供必要的制度保证。

千里马,还是自己当伯乐好

共有制企业人事制度的主体性原则

企业有三流:人流、物流、信息流。对人流的管理,从静态来看是人事制度,从动态来看是人力资源开发。所谓企业人事制度的主体性原则,就是从静态方面提高人的主体性,从动态方面发展人的主体性,使人流成为物流、信息流的主导,从而使企业得到更快更好地发展。

国有企业在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地位决定了其人事制度应最具有主体性,但由于体制的原因,它的主体性最差。所以,国有企业要坚持人事制度的主体性原则,首先要改制成共有制。

共有制企业作为典型的企业形态、现代企业发展的根本方向,其主体性原则引领着企业主体性原则的方向。确立共有企业人事制度的主体性原则,是确立企业人事制度主体性原则的典型与示范。

共有制企业人事制度的主体性原则,即必须把主体性原则作为共有企业人事制度的根本原则、改革的根本目标和改革成功的根本方法。

共有制企业人的素质的主体性原则

人的素质是构成人的主体性的要素和功能。要素分为人的生理性要素、社会性要素、精神性要素,功能分为人的体力、德力、智力。要素质好、量多、结构合理、功能发挥得好,人的素质就好,主体性就高;否则,人的素质就差,主体性就低。

共有企业人的素质的主体性原则,要求把提高共企员工(管理者和职工)的素质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要求共企员工有比非共企员工更好的素质,更高的主体性。

共有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

有更强的个性、创造性和创业精神;有更自觉的自我价值感和人格尊严感;有民主、自由、平等的权利要求;有更高的国家和企业主人翁精神,以个体为本位、企业为核心、国家为主导的主体意识;有更强的工作主动性、奋发进取精神和敬业精神;有更强的法制意识和职业道德。

共有企业对管理者的素质要求:

有较强的创业精神与建立和管理创业型组织的能力。

能自觉坚持主体性原则,具备以人为管理中心、以真善美统一为价值取向的管理思想、管理心理、管理技能、管理艺术、管理风格、管理品德、管理教育、管理行为;

有更丰富的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特别是有良好的理论素质和抽象思维能力。“哲学家不一定要成为企业家,企业家则一定要成为哲学家”(克·霍德金森);

在社会转型期,有更强的忧患意识、历史机遇意识、变革社会结构的理性意识、转型模式的设计意识、对原型社会的批判意识、为改革做出牺牲的历史代价意识;

有更自觉的名牌意识、风险意识、社会成本意识、长远利益意识、全球化意识;

有强烈的“点石成金”的价值转化意识和价值转化工程组织能力;

有更强的员工凝聚力、科学决策力、技术开发力、产品竞争力、市场应变力、资本增值力。

共有制企业家最主要的素质是创业。现代企业家精神,是现代人进取精神的结晶。

共有制企业人事管理的主体性原则

以人为中心原则

把人本主义管理体制和科学主义管理体制以前者为中心有机结合,通过充分尊重每个员工的个性,充分保障每个员工的正当权益,充分满足员工的各方面需要,充分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培养每个员工的主人翁精神,来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益,实现企业的利润指标。

以个人为本位原则

这一原则不等于个人主义,个人主义是以个人为中心同集体的分裂,必然造成化公为私、化大公为小公。而以个人为本位同集体的统一无非是说明:一是集体主体性以个体主体性为基础,企业活力以个人创造性、积极性为基础;二是集体利益以个人利益为归宿。个人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归根结底的出发点和归宿。马克思说:“所谓彻底,就在于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在人本身”。离开个人去找集体的“人”,这样的人只能是虚幻的“神”。以这样的人为中心的主体性原则,只能是非主体性、反主体性原则。所以,“以人为中心”的科学命题已经逻辑蕴含了“以个人为本位”的命题。从专制社会以家族为本位,经资本主义社会以个人主义为本位,再到社会主义以个人为本位,是人的主体性的历史发展,每个阶段都有其历史的合理性。真理是具体的,无论向前还是退后一小步都会陷入谬误。从反个人主义到反个人本位,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成为改革举步维艰的思想障碍,必须坚决纠正。

劳动力产权原则

劳动力不但是商品,而且是最能动、最有创造性的商品。因此,也应当同其他商品一样,建立完善的劳动力产权制度和健全的劳动力产权市场。特别是要建立经理市场,建立职业企业家队伍。通过公开招聘,临时工、正式工、管理人员的多层次递进,强化竞争,以保证共企员工、特别是经理人员的素质。对于现有共企员工,也应该重新明确他们的劳动力产权关系,使他们重新成为劳务市场上的平等竞争主体,奖优罚劣、优胜劣汰。

机会平等原则

机会平等是获取、把握、创造机会的原则平等,而不是所获取、把握、创造的机会本身平等。机会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但由于每个人的主客观条件不一样,所以所面临、把握、创造的机会不一样。机会可以把握、创造。把握与创造机会的机会同人的主体性成正比,“机遇只属于思想有准备的头脑”,这个基本原则对每个人都一样。共有企业机会平等原则,就是贯彻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使每个人主观努力同客观所得成正比。

自我实现原则

共有制企业利益分配的主体性原则

人的全面发展原则

劳动力固然是商品,但劳动力商品同物质商品的本质不同之处在于:后者的价值可以仅仅通过货币来兑换,而前者的价值则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仅仅通过金钱来实现。

其中,生理需要我们可以称之为有形的需要,精神需要我们可以称之为无形的需要。而社会需要则介于二者之间,既有有形的因素,也有无形的成分。有形的需要可以金钱为中介换取有形物质来满足,无形需要的满足则根本不可能以货币为手段。金钱能满足的只能是人的无形需要的物质外壳,而无形需要本身,则只能通过无形财产来满足。有形需要属于低级的需要,无形需要属于高级的需要。人类社会的发展,使人的需要越来越高级。人的利益,既包括对低级需要的满足,更要求对高级需要的满足。所以,明确劳动力产权,不但要明确劳动力产权同其他商品产权的共同点,而且要明确劳动力产权的特殊本质;在共企进行利益分配时,要兼顾员工的各方面、特别是高级的需要;要以精神激励和社会激励为主,物质激励为辅,物质激励也应尽可能上升到精神激励的层次;内在激励为主,外在激励为辅,尽可能使外在激励转化成员工自我内在激励。

对共有资产按资分配原则

股东是共有企业初始物质财产的所有者,国家股利益代表全民的利益和企业员工个人的长远利益。国有企业上交国有股分红,是国家拥有的资产的价值实现,对国家拥有的国有资产,也应遵循按资分配原则。

对企业和个人按劳分配原则

效益与公平一致原则

公平带来效益

共有企业人事制度是一个系统。人(管理者和员工)是这个系统中的主体,事(用人制度、分配制度)是这个系统中的客体。事既是主体创造的客体,也是联结主体中管理者和一般员工的桥梁和纽带。共有企业人的素质的主体性原则是核心,用人制度、分配制度的主体性原则只是人的素质的主体原则的展开、手段、实现和保证。管理者素质的主体性原则,是核心中的主导。建立共有制企业,其实质和重要目的之一是培育和形成一个生机勃勃的企业家阶层。

能人不等于企业家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家的特征与机制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领域,人才概念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相应地,也有人才不同的特征与机制。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家最根本的素质是创业精神,企业家形成与发挥作用的最根本机制是公平竞争。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家的特征

人的认识和智力的结构

人的认识包括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层次。“是什么”(包括“是谁”、“在哪里”)是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现象的低层次信息;“为什么”是理性认识,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高层次信息;“怎么样”是实践认识,是创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最高层次的信息。知识运营就是通过把握“怎么样”的信息来进行“怎么样”的操作。

只知道“是什么”、“为什么”,不知道“怎么样”,知识就不能转变为生产力。为什么我们的高新技术转化率那么低?就是因为我们的高新技术只停留在“是什么”、“为什么”的层面,而没有深人到“怎么样”的层次。

当然,“是什么”、“为什么”的知识也很重要,但只是“怎么样”知识的必备条件。如没有达到“怎么样”的层次,知识就不能向能力转化。停留在“文凭”、“专利”层面的知识只是空中楼阁,没有实际意义。

掌握了“是什么”、“为什么”信息的人,我们称他为有知识的人;掌握了“怎么样”信息的人,我们称他为高素质的人。什么叫“高分低能”?就是只掌握前面两种知识,而没有掌握第三种知识。所谓“素质教育”,就是要把人们的知识渗透、延伸到第三种,使人们不但知道“是什么”、“为什么”,而且知道“怎么样”。所以知识运营学就是素质学。

企业家与科学家、资本家、能人的区别

(1)企业家和科学家的区别,就在于科学家只知道“是什么”、“为什么”,而企业家不但知道“是什么”、“为什么”,而且知道“怎么样”。科学家是有知识的人,企业家是有智慧的人。

(2)资产有三态:实体、属性、关系。实体是资产的质和量相统一的存在,属性是实体、属性、关系相互发生关系时表现出来的各自的内在规定性。实体和属性的关系,近似于本质和现象的关系。它们都是有形的,可以通过人的感官来把握。所以我们称这部分资产为有形资产。而关系,无论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都是无形的,只能通过人的思维来把握。所以我们把这部分资产称为无形资产。知识运营首先就是运营无形资产,并通过运营无形资产来运营有形资产。资本运营是知识运营和资产运营的中间环节、过渡环节,本身兼具二者的特征。

企业家和资本家的区别在于:资本家是运营有形资产的,企业家是运营无形资产的;企业家通过运营无形资产来运营有形资产。

(3)企业家和能人的区别在于:能人所掌握的“怎么样”的知识,是微观的、不系统的;企业家所掌握的“怎么样”的知识,是宏观的、系统的。所以,企业家是能人,但能人并不都是企业家。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家的特征

(1)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知识经济,就是知识在生产系统中占主导地位的经济;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知识创新的能力,成为企业家的第一特征。抽象思维能力包括:对已有的知识扬弃、综合、升华,相容超越,形成自己新观点的能力;对外界事物进行概括和综合,形成自己新理论的能力;用正确理论指导实践(包括思想的实践和物质的实践)的能力;渗透在上述三个方面中科学的思想方法,包括思辩与实证相统一的辩证法,灵感、顿悟、直觉相统一的直观法。

(2)较强的创新能力。创新有两方面的含义:知识创新、实践创新。前者是后者的主导,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和归宿。创造性是人的主体性的核心,个性是主体性的基础。知识经济是全球化的经济,也是个性化的经济。世界经济一体化与世界经济差异化相辅相成。只有想别人所未想,做别人所未做,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以万变养不变,取得在世界经济发展潮流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竞争力。

(3)较强的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能力。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信息高速公路的催化作用,知识增长在量上将以原子核裂变极数增长,在序上将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哲学、纵深科学、横断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软硬技术的复合型知识,思维、操作、合作的复合型能力,将成为企业家的必备条件。

(4)较强的思维操作能力。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知识对生产力发展的直接性越来越大,实践操作的对象、内容、手段的层次越来越高。如果说,在前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只是间接生产力,对实践操作仅起指导作用,那么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成为直接生产力。超前思维能力、预见能力、思路对其他生产要素的主导和整合能力——思想操作能力,将成为企业家的必备条件。

(5)较强的运营知识能力。知识经济由知识与经济两个要素组成。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不仅具有认识事物、聪明长智的功能,而且具有价值增值功能;不仅使自身的价值增值,而且通过渗透整合其他事物,使其价值增值甚至变废为宝。所以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家,必须具备把知识资源转变成知识资本的运营知识的能力。

(6)较强的运用现代信息工具能力。知识经济,不仅在于知识的产业化,更重要的,在于知识产业的龙头化——用知识和知识产业统驭和改造传统产业,使知识在传统产业中占主导地位。知识对传统产业的龙头作用必须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中介。计算机语言将成为人类沟通和发展所必备的除自然语言以外的第二语言。所以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家,必须是既掌握其他专业知识、又掌握计算机知识的双料人才。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企业家最根本的素质是知识创新为主导的企业创新。现代意义的企业家是现代企业的灵魂。在目前我国,企业家是最稀缺的资源。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培育和形成一个生机勃勃的企业家阶层。培育企业家阶层,需要良田沃土。

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家机制

如果说,企业家最根本的素质是企业创新,那么企业家形成和发挥作用的最根本机制,是通过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而形成的公平机制。逆境出人才只是社会的局部现象;作为民族灵魂的创新精神,必须以公平机制为前提。

知识经济时代培育企业家阶层的宏观环境

(1)破除“官本位”思想,形成多元化的价值体系,是培育企业家阶层的思想道德环境。

“官本位”作为一元化的价值观念,是作为一元化的封建主义社会和带有严重封建主义痕迹的旧计划体制环境下产生出来的社会价值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基础,必然要产生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只有企业家作为新时期社会价值百花园中的一个奇花异葩,成为人们价值追求的目标之一,成为第一流人才愿意终生从事的事业时,企业家阶层才能形成。

(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培育企业家阶层的政治制度环境。

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是多元化的思想价值观念的政治基础、多元化的经济基础的政治保证,因而也是培育企业家阶层的政治制度环境。必须健全法制,建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在一个靠回扣铺路、靠不正当手段竞争的环境里,真正的企业家不可能脱颖而出。

要党政分开,政企分开,实现经济企业化、企业公司化、公司法人化、法人人格化、法人人格平等化。要把企业家和政府官员区别开,作为两种职业来对待。取消企业经营者的行政级别,取消企业经营者的行政任命制度。只有在政治地位上,企业经营者不至于“见人低三分”,真正的企业家阶层才能形成。

(3)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是培育企业家阶层的经济制度环境。

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是市场经济、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也是企业家能够发挥作用的基本“游戏规则”。只有不同所有制经济成分都能一视同仁,享受国民待遇,在法律面前平等,才能贯彻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所以,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是培育企业家阶层的经济制度环境。

(4)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使体制内企业和体制外企业并轨,是培育企业家阶层的经济体制环境。

体制内企业产权模糊,相应造成劳动力产权包括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产权模糊,国有企业经营者正当渠道收入较低。另一方面,体制外企业由于产权明确,相应的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产权明确,好的经营将给企业家带来较高收人。这种反差挫伤了体制内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的发挥,同时诱导他们通过非正当渠道去获取较高收入,造成腐败、国有资产流失和企业经营者自身素质降低。所以,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使体制内企业和体制外企业并轨,是培育企业家阶层的经济体制环境。

知识经济时代培育企业家阶层的微观机制

(1)建立以经营权为中心同所有权相对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

建立以经营权为中心同所有权相对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可以迅速提高劳动者、特别是现有企业员工的素质,并迅速形成企业家阶层这一最稀缺的经济资源。它不但可以迅速产生大量的新兴企业家,而且可以产生巨大的动力和压力,使现有企业的旧式领导者转变为新型的现代企业家。这种企业家阶层的内涵开发,可以最大限度地化改革的阻力为动力,从而使改革进程处于一种改革成本为负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并为经济体制改革顺利转变为政治体制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础。

(2)企业家形成的平等竞争机制。

现代公司制度中,企业家为中心的运行和利益机制与现代公司制度本身一样,其形成和确立源于平等竞争这一根本的市场经济机制。因此,企业家为中心的运行和利益机制必须首先用企业家形成的平等竞争机制来说明。

在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机制中,职业经理型企业家的来源是以发达的人才市场、包括经理市场为基础的。具体的途径有:①公开招聘。公开招聘是通过新闻媒介刊登招聘启事面向社会和企业招聘。由企业所有者代表(董事会)成员和专家组成的评聘委员会对应聘者的素质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最后决定受聘者。评估的内容主要有以往的经营业绩、经营能力、经营知识、职业道德等;②通过行业推荐、引荐应聘者。在发达国家,企业家联谊会或协会等行业组织已经比较完善,其成员彼此之间都很了解对方的能力、业绩、经验、特长、品德以及以往收入的高低。企业家的人力资本价值,只有这些组织才最了解。因此,一般的公司也愿意通过这种组织选择经营者候选人;③通过人才咨询公司选择经营者候选人。招聘公司事先提出候选人的具体素质的要求,然后进行评测和选择;④直接从本公司的经营管理人员中提拔。

无论哪一种形式,最终都要:①通过评聘委员会的认定和通过;②企业家的权责利关系明确,并通过契约的方式凝结;③对于知名的优秀经营者,必须用高薪和其他优厚待遇聘请。因此企业家为中心的运行和利益机制,在企业家走马上任之前,就应在原则上确定:它是现代市场经济和企业制度条件下,企业和企业家双向价值选择的必然结果。

(3)企业家为中心的运行机制。

具有经营管理知识和能力成为董事会成员的主要标准,以物质资本所有者身份进入公司董事会的人员比例日趋下降。从股东大会的召集到大会议题的确定,甚至董事会候选人的提名和中选,都由公司的经营者阶层控制和支配,当公司的董事会一旦通过了由总经理制定的年度预算收支计划后,公司的实际决策权就掌握在总经理等经营者手中,他们便成了公司的事实上的最高决策者。

以经营权为中心同所有权的统一,要求企业的科学治理结构应按最有利于企业家创新的作用来设置。要用管理代替管制,自律代替他律,网络代替层级,绩效代替服从,集约代替集中。企业机构设置应精简、高效,做到职责明确、结构合理、人员精干、权力与责任对等;把宏观上的金字塔形权力机构与微观上的扁平自我管理机制有机结合起来;把激励和约束结合起来,以目标激励为主,弹性约束为辅;做到决策公开化、管理民主化、监控多元化;做到企业管理主体自动化、管理目标一体化、管理手段智能化、管理过程组合化、管理客体复合化、管理结果高效化。

董事会、监事会

股东(代表)大会

(4)企业家为中心的利益机制。

企业家为中心的利益机制,包括企业家的剩余分配权和企业家的自我实现全面发展。

①企业家的剩余分配权。

有一种观点认为,“按市场经济法则”,企业资产无论怎样扩大,总是归最初出资者所有。但现实情况是:有的国有企业国家根本就没有投入过资本金,企业完全靠贷款发展起来。现在要把其资产全部界定为国有资产,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情理上都说不过去,而且还会引起企业的抵制。从这种典型情况可以看出:即使股东(国家)原先投过资本金的,企业资产增值部分,也应在股东(国家)、企业、员工个人之间按合理的比例进行分配,在资产评估的基础上进行量化折股。

现在发达国家经营者的报酬一般是通过应聘者与公司的谈判(基础是市场对应聘者人力资本的评估)并得到双方的认同,最后以契约的形式在聘任合同中详细规定。它的形式主要有:a。完全的工薪制。即经营者除享受较高的工薪外,没有其他货币收入。b。工薪加奖励制。即在对经营者的薪金报酬有一定的标准规定的基础上,在奖励方面也形成了一套制度。如果公司经营很好,按期或超额完成了年度计划,公司则按照合同规定对经营者予以奖励。在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公司里,对经营者的奖励标准通常是相当于经营者的6~8个月的薪金。c。工薪加盈余分配制。即经营者在取得标准薪金报酬外,每年还有权参与分享公司盈余。d。工薪加股权。即经营者在取得标准薪金报酬的基础上,还能获得一定量的公司股份,通过股权参与年终的股息和红利的分配。

笔者认为,对于企业家即公司的主要管理者,应采用工薪加股权的形式,对于其他的经营者,应根据他们在公司中的作用和地位,自上而下依次分别采用工薪加股权制、工薪加盈余分配制、工薪加奖励制、完全的工薪制,从而形成以企业家为中心的,企业管理者和一般员工剩余分配权的梯级系列。

②企业家的自我实现全面发展。

人类社会的发展,使人的需要越来越高级。人的利益,既包括对低级需要的满足,也包括对高级需要的满足。而对于企业家来讲,由于其较高的素质,更需要对高级需要的满足。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家不仅是经济人,更是社会人、思想人、自我实现的人。因此,以企业家为中心的企业利益机制,既包括以企业家为中心的剩余分配权,更要提倡并强化企业家的自我意识、目我设计、自我组织、自我创造、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能力。在企业家个体和组织、主体和客体的自觉的双向反馈过程中,使企业家能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使企业成为企业家自我实现的舞台,而不仅仅是谋生和发财的手段。

事实上,发达国家的企业家除了薪金报酬以及各种奖励乃至股权奖励等有形收入以外,他们还会获得许多无形收入。例如,企业家对公司净盈余的分配权、企业家在社会上的名誉和地位、企业家成功的经营业绩对他们自身人力资本价值的增值,等等,也是企业家的一笔巨大收入,对企业家同样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甚至多数企业家对无形收入的重视程度要远远高于对有形收入的重视。这也就不难明白为什么发达国家的许多公司经营者在企业面临困难时,会率先降低自己的薪金报酬,以此来带动员工减薪或裁减人员,使企业得以渡过难关。

上述宏观环境是微观机制的前提,微观机制是宏观环境的基础。其中劳动力产权制度是体制内企业和体制外企业并轨的纽带。以经营权中心同所有权相对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宏观环境和微观机制衔接的桥梁,它们共同构成了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家阶层形成和发挥作用的良田沃土。

必须指出的是,企业家为中心的运行和利益机制,仅仅是以经营权为中心的核心而不是全部内涵。如果我们把所有的员工看成是广义的经营者,把管理人员看成是狭义的经营者,把企业家看成是主要的管理人员,那么经营权为中心就是以所有员工的运行和利益机制为中心,企业家为中心是经营权中心的核心。

名人也是名牌

名牌经济与名牌“五度空间”模式

何谓名牌经济

名牌是概念,本身属知识的范畴。正好像知识经济是知识在生产各要素中占主导地位,名牌经济就是名牌在经济各要素中占主导地位。这种主导地位的形成不是靠外在的贴标签来完成,而是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名牌经济,是以名牌为主导整合生产要素的生产方式,是以名牌为根本推动力和核心竞争力的经济形态。它以科学的名牌理论为指导,运用系统的创名牌的方法(如名牌五度空间模式)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名牌对生产要素的整合与主导,是知识经济中知识对生产各要素的整合与主导的集中体现。名牌经济是知识经济的典型形态,是人类二次创业的必然产物,是知识经济整合传统经济、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化升华的桥梁。

名牌经济形态的结构

名牌意识

(1)名牌理论。关于名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学说,是管理学和经济学的边缘学科。

(2)名牌方法。创名牌、评名牌、使名牌发挥作用的方法,是名牌学的功能。

(3)名牌模式。名牌的结构与功能及使这种功能在创名牌实践中发挥作用的方法与途径。

(4)名牌战略。根据名牌理论、方法、模式制定的创名牌、用名牌的根本性决策与长远规划。

名牌的本质

(1)知名度。作为名牌概念一环的知名度,不是眼球经济、耳膜经济论者所理解的,仅指商标给予人的感官刺激的强度与广度,而是商标及其他名称所表达的事物的概念,属于“真”的范畴。高知名度是名牌的基本因素。

(2)资信度。如果说,知名度体现了商标等名称所标识的事物的概念,资信度则体现了这种概念所代表的事物满足人的需求的程度,属于“善”的范畴。真是善的必要条件,善是真的扬弃。高资信度是名牌的核心因素。

(3)美誉度。真是有用,善是适用,美是有用和适用在使用主体情感上的共鸣,是主客体间的移情和亲和。知名度和资信度都只是美誉度的必要条件,高美誉度才是名牌的整体和最终环节。高美誉度是名牌的主导因素。

名牌单位的结构

(1)名牌企业家。企业家就是对各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使之转变成生产力的专家。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中的名牌是企业家要开发与整合的第一资源。所以知识经济时代,真正的企业家应该是名牌企业家。名牌企业家善于运用名牌模式,制定与实施名牌战略,是名牌单位的主体要素。

(2)名牌文化。有三层含义:①在历史上曾经起过积极作用的各民族的典型文化、特色文化、传统文化和符合历史潮流及发展方向的现代主流文化;②用名牌带动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统一;③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用上述二层含义的名牌文化带动其他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组合。名牌文化是名牌单位的主导要素。

(3)名牌资本。名牌经营的长期性、稳定性、可持续特征,决定了名牌单位的资本必须是以直接投资为主同间接投资的统一,以直接融资为主同间接融资的统一。名牌资本是名牌单位的核心要素。

(4)名牌资产。任何名牌,都源于以无形资产为中心同有形资产的统一,以人力资产为中心同物质资产的统一,以流动资产为中心同固定资产的统一。只有用名牌整合先进的无形资产,用先进的无形资产整合优质的有形资产,才能生产出优质的最终产品,才能实现低成本扩张,迅速扩大经济规模,形成名牌效应。名牌资产是名牌单位的关键要素。

(5)名牌产品。名牌产品是以绝对质量和相对质量为基础、具有较高知名度、资信度、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的产品。

所谓绝对质量,就是坚固耐用、安全可靠、生态环保;所谓相对质量,就是技术领先、内秀外美、适销对路。绝对质量和相对质量的区分是相对的,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转化。总体上讲,相对质量引导绝对质量。二者协调发展,缺一不可,其结果就是知名度、资信度、美誉度的提高和市场占有率的扩大。

名牌产品的特殊性,在于它既是名牌单位的基本要素,本身又是名牌的基本单位,在名牌单位要素和其他名牌单位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名牌单位的类型

(1)名牌政府。精干有力高效廉洁的政府本身既符合相当于名牌企业的标准,又积极推进地区和企业的名牌战略,善于把本地区的历史文化、特色文化转变成名牌文化,在培植名牌地区、名牌产业、名牌企业、推动名牌经济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名牌政府是创名牌、树名牌的主导单位。

(2)名牌地区。有典型的传统文化与特色文化;在经济总量、经济活力、经济密度、产业基础方面有深厚的名牌潜力;已有多种产品、多家企业成为名牌,有良好的名牌成长的环境;有名牌政府大力推动名牌战略。

名牌地区蕴含着各种名牌单位的萌芽,是创名牌、树名牌的核心单位。

(3)名牌产业。人类迄今已发生六次产业革命:第一次畜牧业,第二次农业,第三次手工业,第四次工业,第五次信息业,第六次知识业;并形成五大产业:第一产业农业(农林牧副渔),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服务业,第四产业信息业,第五产业知识业。所以知识产业不仅指知识产业化,而且指知识产业龙头化,所以没必要把知识产业按生态原则重塑改造传统产业而形成的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称之为第七、第八次产业革命。

第六次产业革命形成的知识产业是人类第二次创业的开始,生态产业——名牌产业的形成是人类二次创业的过程与结晶。名牌产业,就是知识产业按生态原则重塑改造传统产业而形成的生态商业、生态工业、生态农业。

名牌产业的结构与功能:用第五产业(知识业)的品牌来整合第四产业(信息业),用第四产业(信息业)的品牌来整合第三产业(服务业),用第三产业的品牌(特别是流通业)来整合第二产业(制造业),用第二产业(制造业)的品牌来整合第一产业(农业)。

(4)名牌行业。(新兴产业中的新兴行业、新产业中的高科技行业、传统产业中的新兴行业、传统产业中的高科技行业)X适销对路X优质服务。

(5)名牌实业。规模大型化、组织集团化、功能综合化、经营国际化、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劳动密集型与知识密集型相统一,运用零排放技术、绿色环境技术、原子经济技术、可持续发展技术等高科技、高效益、高产出、低成本等绿色技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的绿色产业链,符合人类二次创业要求的实业。

名牌产业、名牌行业、名牌实业是创名牌、树名牌的关键单位。

(6)名牌企业。有效组织名牌产品生产,在质量评价、市场评价、效益评价、发展评价方面处于国内国际领先地位的企业。

①较高的质量评价:能按国际先进标准组织生产,产品质量水平处于国内国际先进水平且长期稳定。

②较高的市场评价:售后服务体系完善,顾客满意度与市场占有率、出口创汇率高。

③较高的效益评价:通过年销售额、工业成本利润率、总资产贡献率等经营指标体现出来的较高的管理水平与经济效益。

④较高的发展评价:较高的技术开发能力、产品创新能力,较好的技术装备条件,较大的企业规模水平,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根据以上标准,名牌企业具有相对完整的创名牌、树名牌的自组织能力,因而名牌企业应成为创名牌、树名牌的基础单位。

上面我们分析了名牌经济形态的结构,下面我们再借助于“五度空间”的理论与方法,来分析名牌的结构。

何谓名牌五度空间模式

名牌五度空间模式,就是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时代,以人类二次创业理论和系统论的方法为指导,以主体性和科学性相统一为原则,建立起来的科学、规范、全新的名牌模式。

名牌五度空间模式的结构

人类二次创业理论的基本结构,就是以主体(人类)为中心同客体(自然,包括非人化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以相对主体(个体)为中心同相对客体(社会,包括思想的社会关系和物质的社会关系)的统一、以理论为中心同实践的统一、以逻辑为中心同历史的统一、以发展为中心同现状的统一、以本质为中心同现象的统一。五度空间是用系统论的方法表达的宇宙观;人类二次创业理论,也是本体论、历史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因此,在外延上,二者是重合的;在内涵上,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具体化。二者通过名牌五度空间模式,得以具体地、历史地统一。

下面我们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简要分析一下名牌五度空间模式的结构。

性质:以本质为中心同现象的统一

美誉度←→资信度←→知名度

立体三维:以主体为中心同客体的统一

平面二维:以相对主体为中心同相对客体的统一

横向:名牌学者→名牌理论→名牌模式

纵向:名牌企业家→名牌战略→名牌实践

高度一维:以人为中心同物的统一

名牌文化→名牌资本→名牌资产→名牌产品

层次一维:以高层为中心同低层的统一

名牌政府→名牌地区→名牌企业→名牌产品

名牌产业→名牌行业→名牌实业→名牌产品

知识业名牌→信息业名牌→服务业名牌→制造业名牌→农业名牌

时间一维:以发展为中心同现实的统一

地区名牌→国家名牌→国际名牌

名牌产品→名牌企业→名牌地区→名牌政府

名牌产品→名牌实业→名牌行业→名牌产业

第一产业(农业)名牌→第二产业(工业)名牌→第三产业(服务业)名牌→第四产业(信息业)名牌→第五产业(知识业)名牌

名牌五度空间是动态开放的系统。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和对名牌认识的深化,每一维的要素和关系将会逐步增加。要素与关系在五度空间中的定位,决定于它们的性质。当然它们在上述五度空间中的定位和区分是相对的,每一度都微缩了其他四度的性质与功能。例如:名牌企业化→名牌区域化→名牌国际化,集中体现了名牌五度空间中时间层次立体空间的相互转化。同时,层次维自上而下的逻辑进程,同时间维自下而上的历史进程相反相成,既体现了人类二次创业的主体能动性,又体现了名牌发展的客观历史进程,从而体现了二次创业时期名牌产生和发展的逻辑和历史的具体统一。

名牌五度空间模式的功能

名牌五度空间模式,最重要的是它的方法而不是它的观点,是它的功能而不是它的结构。

知识经济时代,所谓管理,最根本的是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最根本的是战略管理;战略管理,最根本的是名牌战略管理。所谓名牌战略,就是自觉运用名牌模式,利用名牌在各生产要素中的主导地位,提高企业、地区、民族、国家、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名牌模式是名牌方法向名牌战略转化的中间环节;名牌战略,是名牌模式向名牌实践转化的“实践观念”。名牌五度空间模式的功能,就是使名牌战略的运用更加自觉、有序、有效。在层次上,通过名牌政府培植名牌地区,通过名牌地区提升名牌产业,通过名牌产业整合名牌企业,通过名牌企业催化名牌产品;空间上,通过知识、资本、资产运作,组建跨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名牌企业集团,使名牌区域化走向国际化;时间上,通过现代信息手段,迅速创造、扩展、提升名牌,推动名牌经济的快速发展,使知识经济更快地转变为规模经济,使人类可持续发展。

其公式为:知识经济→名牌经济(名牌五度空间模式→名牌战略)→规模经济→可持续发展。

名牌五度空间模式的意义

理论意义

(1)关于名牌的定义

通常认为,名牌是有较高知名度的商标。根据名牌五度空间模式,名牌是反映高知名度、高资信度、高美誉度统一的单位的概念。名牌的形式是这些单位的高知名度的名称(包括商标),内容是主体和主体所创造的事物符合真善美要求的典型在社会意识里的反映。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一切单位,都可以产生名牌。名牌可以根据所反映单位的性质不同而又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商业领域的名牌,只是名牌的特殊类型。因此,名牌不仅仅是著名商标,名牌单位也不能仅仅归结为名牌产品,知名度也只有升华为资信度与美誉度名牌才有生命力。名牌建设是系统工程。把名牌定义为著名商标,在理论上是肤浅的,在实践上会产生树名牌靠广告、创名牌靠媒体的错误导向。

(2)关于名牌的定位。

通常认为名牌属于营销学的范畴,企业评名牌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根据上述名牌定义,名牌不仅属于商业领域,而且属于社会领域;名牌不仅是管理学、经济学范畴,而且是社会学、哲学范畴。如果说,概念是人类认识长河中的小阶段,那么名牌则是人类实践长河中按美的规律来造型的凝缩。人类就是通过创造一个又一个名牌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推动社会的发展。人类二次创业,就是把这种创造由无序转为有序,自下而上的自发的市场行为转为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和市场相结合的自觉行为,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3)关于名牌的单位。

通常认为,名牌就是指名牌产品,而产品之所以成为名牌,仅在于它的实物质量。根据上述名牌的定位,构成名牌单位的,不仅仅是名牌产品与名牌企业。任何一个符合社会发展、人性发展的规律,做到高资信度、高美誉度统一的单位(例如政府),都可以也应该通过包装与宣传使之具有高知名度而成为名牌。根据名牌五度空间模式,质量不仅指绝对质量(达标),而且指相对质量(创新);不仅指硬产品(物品)的质量,而且指软产品(服务)的质量;不仅指成品的质量,而且指管理的质量;不仅指内部管理的质量,而且指外部环境管理的质量;不仅指对物的管理质量,而且指对人的管理质量。随着经济技术全球化,新技术、新产品在空间的联系的广泛性和时间周期的缩短性,使名牌产品的形成、产生和发展,将越来越依赖于名牌企业、名牌地区、名牌政府等其他名牌单位的形成产生和发展。名牌产品虽然可以作为评名牌的基本单位,但由于名牌产品本身没有自组织能力,所以创名牌的基本单位不能是名牌产品。

实践意义

(1)建名牌政府。

知识经济时代,名牌经营是企业经营活动的最高层次;加入WTO,提高名牌竞争力是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名牌国际化,是企业国际化的根本途径。名牌五度空间模式,使名牌经营规范化、系统化、国际化,迎合了加入WTO以后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迫切要求。

名牌经营的高层性、系统性、规范性、国际性,要求国家和各地政府成为各地推进名牌战略的主角。名牌五度空间模式,确立了名牌政府在名牌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只有充分发挥我国和各地政府的领导作用,才能创造出名牌成长的良好的社会环境,才能在经济全局中发挥名牌效应,才能用名牌文化带动名牌地区,用名牌地区带动名牌产业,用名牌产业带动名牌企业,用名牌企业带动名牌产品,用名牌的国际化带动经济的国际化。名牌五度空间的模式为名牌实践由名牌产品、名牌企业升级到名牌地区、名牌政府,提供了操作方法的制高点。

(2)树名牌地区。

目前,名牌理论不科学,名牌经营不规范,名牌企业少,产品档次低,企业规模小,制约了我国企业名牌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根据名牌五度空间模式,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在各省选择一个经济总量最大、经济密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领导班子最有力、名牌潜力最深厚的地区,培植成名牌地区,再来带动其他层次的名牌经营,就是跳出长期以来培植名牌的线性思维方式,自觉运用时间、空间、层次相互转化的系统运作模式,通过现代信息手段和自上而下的运作,使之在短期内树立国际名牌,弥补加入WTO后国际化竞争中我国的先天不足部分。

(3)创名牌产业。

生态农业是把现代科技同传统农业结合起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农业模式。传统农业是人类一次创业的起点,生态农业是人类二次创业的起点。中国一方面是落后的农业大国,另一方面,真正的比较完整的生态农业的理论与技术却是源于中国。人类二次创业与我国加入WTO,对于我国这样的农业大国,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自觉运用“名牌五度空间”模式中名牌产业的地位和作用的规律,把生态农业作为我国名牌产业来重点发展,我们将化劣势为优势,化挑战为机遇,使我国在人类二次创业中后来居上。由于农业在我国的特殊地位,培植生态农业这一名牌产业,应当得到政府的扶持。

名牌政府主导名牌地区,名牌地区主导名牌产业,名牌产业主导名牌企业,名牌企业主导名牌产品。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以生态创业为主线,把市场占有率的扩大同示范、引导实践主体按美的规律来造型有机结合起来,把经济效益同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结合起来,把我国特殊国情同人类二次创业的必然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就是名牌五度空间的实践模式及其功能。其中,名牌地区和名牌产业成为名牌政府与名牌企业之间的中间环节,使名牌的宏观环境成为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纽带和缓冲带,既发挥了政府在地区推进名牌战略中的主导作用,又避免了政府行政手段对企业微观经济行为的直接于预;既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又保证了产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使政府功能和市场功能、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宏观经济环境和微观经济行为最佳结合,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从而为我国迎接经济全球化与加入WTO后的国际化竞争提供了科学的制度设计、制度安排与制度保证。

第四章 知的相通 情的共鸣 意的升华

同类推荐
  • 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

    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

    本书将在综述国内外经济区发展的理论及主要实践基础上,分章节深入研究成渝经济区的现状、发展环境、发展的目标与总体思路、成渝城市群的构建、成渝经济区的产业发展、统一市场体系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科学发展之路及促进成渝经济区发展的对策建议等。
  • 若有所失:漫步在历史和经济的丛林中

    若有所失:漫步在历史和经济的丛林中

    从英国的金本位制不经意的确立到其与国际金本位制的渊源,从美国历史上刹那出现的唯一改革到日本历史上的以退为进,从东亚金融危机到由希腊引发的欧元危机,从人口涨落到国家沉浮,作者旁征博引,所述看似是迷失在历史大潮中的细节,背后却有与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隐喻。
  • 中国经济改革发展报告

    中国经济改革发展报告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编中国经济改革的模式,下篇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内容包括:科学地总结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改革开放30年感言、中国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苏南模式的演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等。
  • 赋税论(谷臻小简·AI导读版)

    赋税论(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威廉·配第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的奠基人,统计学创始人,最早的宏观经济学者。他一生著作颇丰,《赋税论》全名《关于税收与捐献的论文》,是威廉·配第著名的经济学著作。在这本书中,威廉·配第结合爱尔兰的现状和问题,阐述了王领地税、估价、关税、人头税、彩票、捐献、罚金、垄断、官职、什一税、铸币、炉税、国内消费税等事项的性质和职能。
  • 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方向探析

    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方向探析

    本书内容包括:对20世纪几次重大金融危机的简要回顾与分析;美国历史上的几次金融监管改革;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应对金融危机的方案及措施等内容。
热门推荐
  • 纸上情缘

    纸上情缘

    总有那么一个人,牵着你和你的梦想前进,那个人或许就是你的梦想。在你以为那个人永远都不会再出现的时候,那个人似乎一直都在你身边……
  • 穿越之最佳情人

    穿越之最佳情人

    刚满十几岁,莫名其妙的她就被老妈嫁了出去,还是个比自己十几岁的钻石单身汉!这背后到底有什么秘密呢!
  • 不在回忆里错过你

    不在回忆里错过你

    本是职场精英的高语岚遭人陷害,居然被人诬告成女同性恋,惨被公司解雇。当务之急,她得赶紧找个男人证明自己的清白。没想到,她却不小心招了“狼”。处于人生低谷的高语岚,每次遇到犀利大厨尹则,都能刷新她的倒霉记录,却在对方花样百出的爱情追跑中,收获了爱情和全新的生活。软萌受气包“小白兔”×麻辣厨神“大灰狼”擦出萌爱火花 !看情话大厨奉上妙趣横生的美食情话语录!
  • 开局签到就是首富之子

    开局签到就是首富之子

    叶凡获得每日签到系统,首次签到竟然就成了首富之子。颜值九十三分还不够?签到奖励神颜仙姿,颜值气质直接爆表。有女总裁看他长得太帅要用魔都三套房来包养他?抱歉,老子在魔都拥有一栋楼。叶凡摊了摊手,表示,回不去了。有了这个每日签到系统,他连当普通人的资格都没有了。......爽文,不喜勿喷。
  • 快穿系统:放开女配,让她作!

    快穿系统:放开女配,让她作!

    『我们的口号是!』“装逼装得好,雷也劈不了!”『我们的宗旨是!』“做人不会装逼,跟咸鱼有什么区别!”『我们的目标是!』“装完逼就跑,真特么刺激!”『我们的心理是!』“我就这么叼,来打我呀!”『我们的理想是!』“挑一担大粪上街,看谁不顺眼迎头泼一瓢!”『我们的底线是!』“如果我没有在装逼,就是在去装逼的路上!”
  • 鼠生你好

    鼠生你好

    变化身份,拥有了小鼠的视界,对于一个研究员来说,那是很赞的事情!里世界,七大罪,鼠王,还有现实里一个以贪婪为名的女人,铺就崛起之路。
  • 浪浪又漫漫

    浪浪又漫漫

    在世间,一切的浪漫都抵不上一个可爱的你。
  • 世界名人(学无涯丛书)

    世界名人(学无涯丛书)

    世界名人(学无涯丛书)主要记叙了在世界历史上很有影响力的人物。
  • 恒川记

    恒川记

    千年前,一统恒川大陆的永辉王朝覆灭,天下形成了九国争霸的局面。经过了千年的时间,六大王朝相继消失在历史中,现今的恒川大陆上屹立着赤日,宝月,天星三大帝国。是历史在谱写英雄?还是英雄创造了历史?这是个不缺乏英雄和传奇的黄金时代!
  • 子明探案(第五辑)

    子明探案(第五辑)

    于秀莲婚后不育,早年从省城孤儿院抱养了一个女婴,取名林雨婷,为了避嫌而移居于临渝。15年后,她忽然接到一封敲诈信,声称知晓当年抱养婴儿之事,且声称雨婷的生母是一名杀人犯。于秀莲大惊失色,查阅相关档案后,得悉敲诈者所言非虚。为了女儿的未来,她只能妥协,一连串敲诈令她陷于无穷无尽的噩梦之中。令她异常惊诧的是,从黑暗中飞出的两支利箭先后结果了两位敲诈者的性命!那位路见不平者究竟是谁?他为什么要为我铤而走险?警方的调查也一度陷于迷茫。在警方的要求下,陈子明介入调查。他从箭羽入手,一举锁定神秘的射箭人,那人的身份令众人无比惊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