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862900000024

第24章 机缘品(2)

注释

①转经:读诵经典。完整诵读一部经者,称真读。仅读诵其初、中、后之数行,或仅翻页拟作读经状,均称为转经,又称转读。

②心迷法华转:心中不明白经义,只是口中念诵《法华经》,这就等于被《法华经》所“转”,没有真正地诵念经文,所以没有“转经”。

③长御白牛车:《法华经》以“白牛车”比喻一佛乘,即获得了佛的智慧。《坛经》讲的“白牛车”和“一佛乘”,实为借用这些名称来表达禅宗的教义。

④三车:羊车、鹿车、牛车,次第譬喻声闻乘、缘觉乘、大乘者。羊车是形容声闻乘只能自度,不能度他,好像一辆小小的羊车不能装载货物;鹿车是形容缘觉乘能自度兼度亲属,好像一辆鹿车能载少许的货物;牛车是形容菩萨乘不但自度且能普度众生,好像一辆大牛车能运载许多的货物。

⑤三乘人: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声闻乘又名小乘,可证阿罗汉果;缘觉乘又名中乘,可证辟支佛果;菩萨乘又名大乘,可证无上佛果。

⑥更不作父想:“父”指《法华经》中讲的“大宝长者”,他曾把财物分给儿子们。这里的意思是所有的财宝(佛性)都是自己本有的,不要认为是大富长者(即代表佛)的。

⑦亦不作子想:子,指大富长者的儿子,这里指众生。这句话的大意是不要认为财富(佛性)是他人的。

⑧亦无用想:所要表达的是父想、子想、用想都不应作意,即连想也不要想。虽说禅宗的立场是不必到自身之外寻求佛性,但也进一步认为连向自心寻找佛的念头也应破除,因为这样将限制自己的认识活动,也是一种执着。

⑨初中后善:初善、中善、后善。初善,指羊车,譬喻声闻乘;中善,指鹿车,比喻缘觉乘;后善,即牛车,比喻为大乘者。

⑩火宅:比喻迷界众生所居住的三界。语出《法华经·七喻》中的火宅喻。众生生存于三界中,受各种迷惑之苦,然犹不自知其置身苦中,譬如屋宅燃烧,而宅中稚儿仍不知置身火宅,依然嬉乐自得。譬喻三界之生死,譬如火宅也。

B11法中王:指经过长时间修梵行,并证得无上菩提的修行者。

译文

法达说:“要是这样,只要能理解佛法大义,就不要念诵佛经了吗?”

惠能大师说:“佛经有什么过错,难道妨碍你念诵了吗!只是由于愚迷和开悟在于你个人,损失和增益全由你自己。口中念诵经文,内心奉行,这样才是运转起用佛经;口中念诵,心中不奉行,这是被佛经所牵引运转了。听我的偈。”偈说:

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

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

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法达听了偈后,不觉地悲伤哭泣,立刻大悟,转而告诉惠能大师说:“法达从过去以来,实在是从没有转运起用过法华经义,而是被法华经文牵引运转着。”又禀告说:“佛经中说,一切大声闻乃至菩萨全部思索度量,也不能揣测佛的智慧。现在凡夫俗子们,只要开悟自我本心,便说是佛的知见,不是上等根器的人,难免会对此说法有疑惑和毁谤。另外佛经上说了三种车乘,羊车、鹿车、牛车,还有一种白牛车,如何区别这些呢?希望大师再给予开示。”

惠能大师说:“佛经中的意思非常清楚明白,是你自己迷惑,背道而驰。那些三乘人,不能揣测佛的智慧,其错误就在于用思维去揣测度量。任凭他们费尽心思一起推测,反而离佛的智慧越来越远。佛本来是为凡夫俗子们宣讲教法的,不是为佛自己说的。如果不肯相信这个道理的人,任他退场出去,不要听了。竟然不知道自己坐上了白牛车,却还在门外找寻羊车、鹿车和牛车。况且经文明明白白地向你说了:只有唯一的佛乘,没有别的教乘,如果有第二个、第三个,甚至无数个方便法门,各种各样的因缘际会、譬喻比方、言语词句,这些方便法门都是为了说明这一佛乘。你怎么不省悟!所谓羊、鹿、牛车是假设,是为过去愚迷众生作的比喻;大白牛车是真实的,是为了当今人而设的。这只是要教导你去除假相回归真实,回归真实之后,真实本身也没有了,也不应该执着。你应该知道珍宝、财富,都是属于你的,由你享用。不要想这个财产是你父亲的,也不要想这个财产是你儿子的,也不要想这是财富,这样才是叫作奉持《法华经》。如果这样,就如同在前一劫到后一劫的漫长时间里,在任何时间,都手不释卷,从早到晚都在念诵心行《法华经》。”

法达受到启发,高兴得手舞足蹈,用一首偈来赞叹:

经诵三干部,曹溪一句亡。

未明出世旨,宁歇累生狂?

羊鹿牛权设,初中后善扬。

谁知火宅内,元是法中王。

惠能大师说:“你从今以后才可以被称为念经僧人。”

法达从此领受了《法华经》玄深的教旨,同时也没有停止念诵佛经。

原文

僧智通①,寿州安丰人,初看楞伽经,约千余遍,而不会三身四智②。礼师求解其义。

师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③。若悟三身无有自性④,即明四智菩提。听吾偈曰:

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

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

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

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通再启曰:四智之义,可得闻乎?

师曰:既会三身,便明四智,何更问耶?若离三身,别谈四智。此名有智无身,即此有智,还成无智。复说偈曰:

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

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

五八六七果因转⑤,但用名言无实性⑥,

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⑦。

通顿悟性智⑧,遂呈偈曰:

三身元我体,四智本心明;

身智融无碍,应物任随形。

起修皆妄动,守住匪真精;

妙旨因师晓,终亡染污名。

注释

①智通:唐代禅僧,生卒年不详。据《景德传灯录》卷十载,师参礼归宗智常求法,一夕突大呼:“我已大悟也。”次日,智常问之,答:“师姑天然是女人作。”智常许之。后居五台山法华寺,自称大禅佛。示寂前举偈云:“举手攀南斗,回身倚北展,出头天外看,谁是我般人?”

②四智:指四种智慧。法相宗所立如来的四智。凡夫有八识,至如来转为四智。一大圆镜智,转第八识者;二平等性智,转第七识者;三妙观察智,转第六识者;四成所作智,转第五识者。

③有身无智:禅宗认为离开了人的自我本性,一切都是虚幻不真实的。因为四智不离本性,若离本性而说三身,所谈的就只能是不起智用的空洞名言概念,不是真正的三身。

④三身无有自性:三身是从一个自我的本性而生的,并非说三身中各有一个自性。

⑤五八六七果因转:五,指八识中之前五识,眼、耳、鼻、舌、身对于色、声、香、味、触之五尘,能起五种识。八,指第八识,又名阿赖耶识。六,则指八识中之第六识,即意识。七,是八识中之第七识,即末那识。前五识及第八识,属于果。第六识、第七识,属于因。前五识和第八识必需到成就佛果时才能转为所作智和大圆镜智,所以叫做“果上转”。第六识和第七识却能在未成就佛果前就能转为妙观察智和平等性智,因而叫做“因中转”。

⑥实性:真如的异名。

⑦那伽定:意译为“龙”,有“定”的意思。龙定止于深渊曰那伽定。

⑧通顿悟性智:即认识、理解了关于从自性上谈三身和四智的理论。

译文

僧人智通,寿州安丰人氏,最初看《楞枷经》,大约看了一千多遍,却还不领会三身四智的意思。前来礼敬惠能大师请求开解大义。

惠能大师说:“三身,即清净的法身,这是你的本性;圆满的报身,这是你的智慧;千百亿的化身,这是你的行为。如果说脱离了自性,另外讲三身,这叫作有身无智。如果悟到了三身却没有自性,这叫做四智菩提。听我的偈。”偈说:

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

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

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

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智通又问:“四智的道理,可以听您讲讲吗?”

惠能大师说:“既然领会了三身之意,就明了四智的意义,何必再问呢?如果脱离了三身,再谈什么四智,这叫做有智无身,就是本身具有这个智慧,表现出来的却是没有智慧。”又说偈:

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

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

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

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智通立刻顿悟了在自性上谈三身四智的道理,便呈上自作的偈:

三身元我体,四智本心明;

身智融无碍,应物任随形。

起修皆妄动,守住匪真精;

妙旨因师晓,终亡染污名。

原文

僧智常,信州贵溪人①。髫年出家,志求见性。一日参礼。

师问曰:汝从何来,欲求何事?

曰:学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礼大通和尚②,蒙示见性成佛之义,未决狐疑。远来投礼,伏望和尚慈悲指示。

师曰:彼有何言句,汝试举看?

曰:智常到彼,凡经三月,未蒙示诲。为法切故,一夕独入丈室③,请问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大通乃曰:汝见虚空否?对曰:见!彼曰:汝见虚空有相貌否?对曰:虚空无形,有何相貌?彼曰:汝之本性,犹如虚空,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如来知见。学人虽闻此说,犹未决了,乞和尚开示。

师曰:彼师所说,犹存见知,故令汝未了。吾今示汝一偈:

不见一法存无见④,大似浮云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⑤,还如太虚生闪电。

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⑥。

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

常闻偈已,心意豁然,乃述偈曰:

无端起知见,着相求菩提⑦,

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⑧。

自性觉源体,随照枉迁流,

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

智常一日问师曰:佛说三乘法⑨,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愿为教授。

师曰:汝观自本心,莫着外法相。法无四乘⑩,人心自有等差。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B11。乘是行义,不在口争,汝须自修,莫问吾也。一切时中,自性自如。

常礼谢执侍,终师之世。

注释

①信州:今江西上饶。贵溪:今江西贵溪。

②大通和尚:五祖弘忍大师弟子神秀上座的谥号。

③文室:即禅寺中住持之居室或客殿,今转为禅林住持或对师父的尊称。俗称“方丈”或“方丈和尚”。

④不见一法存无见:不见一法,指上文大通和尚讲的“了无一物可见”。这里指连“无见”都不应该存在心中,这样将有碍于明心见性。

⑤不知一法守空知:不知一法,指上文大通和尚讲的“了无一物可知”,“守空知”就是一种执着,认为真有“无一物可知”。

⑥错认何曾解方便:错以无知无见为真实。追求“无见”、“空知”也是一种对外在一切现象的执着。

⑦着相:执着于相状。这里指对“存无见”和“守空知”的执着。

⑧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悟”本是修行所追求的境界,但如果内心存在一个“无”的念头,或自以为悟了,正好说明没有觉悟,反而是处在“迷”的情况。

⑨三乘:指声闻、缘觉和菩萨三乘。

⑩四乘:三乘加上一乘(佛乘)就是四乘。

B11最上乘:指大白牛车,比喻得佛乘者。《金刚经》说如来为发大乘者,为发最上乘者。

译文

僧人智常,信州贵溪人。幼年时就出家为僧了,立志求得识见本性。一天他来参拜礼敬惠能大师。

惠能大师问:“你从哪里来,想求做什么?”

智常说:“弟子我不久前到洪州白峰山礼敬大通和尚,承蒙开示识见本性、成就佛道的教义,但是还没有解决我心中的狐疑。大老远地跑来礼敬大师,乞望大师慈悲指授开示我。”

惠能大师说:“你在大通和尚那里参礼,有些什么对话,你先列举一些我来给你看看。”

智常说:“智常我到大通和尚那里,大约住了三个月,仍没有受到开示和教诲。因为求法心切的缘故,一天傍晚我一个人来到方丈室,向大通和尚请教什么是我的本心本性。大通和尚说:‘你看到虚空吗?’智常说:‘看到了。’大通和尚问:‘你看到虚空有相貌吗?’智常说:‘虚空没有相状,怎么会有相状形貌呢?’大通和尚说:‘你的自我本性,就如同虚空,没有一个事物可以识见,这叫做正见;没有一个事物可以认知,这叫做真知。没有青黄长短,只见本源清净,智慧本体圆明,就叫做识见本性成就佛道,也叫做如来知见。’智常虽然听到这种说法,但仍然并未了解,恳请大师开示。”

惠能大师说:“那位大师所说的,仍然存在着知见,所以让你没有了达,我现在给你一个偈吧。”偈说:

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

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

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

智常听了偈后,心意豁然领悟,便叙述了自作的偈:

无端起知见,着相求菩提,

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

自性觉源体,随照枉迁流,

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

智常有一天问惠能大师:“佛说有声闻、缘觉和菩萨三乘教法,却又说了最上乘的成佛方法,对于这一点弟子还没有开解,希望您为我指授教化。”

同类推荐
  • 报恩般若地

    报恩般若地

    本书是中国禅都文化丛书之一,讲述惠能不仅是佛教禅宗派的六祖,是佛教的一位大师和领袖,而且是中国禅学文化的创始人,是中国和世介思想史、哲学史上重要地方的思想家、哲学家。特别是,他创始的禅学文化,典型地体现了珠江文化的传统特质,尤其是在中古兴旺时期的思想文化意识。
  • 禅师读红尘:写给都市人的枕边幸福禅

    禅师读红尘:写给都市人的枕边幸福禅

    《禅师读红尘:写给都市人的枕边幸福禅》最大的亮点在于它是用佛陀的话解读或者解答的一些现代都市里最棘手、最热门、最时尚、最前卫、最隐私、最尖锐等的话题。比如禅师对贪污、疯狂玩微博现象、婚外恋、奢华假日游、富二代、拜金女、明星绯闻等等问题的看法。它是用传统的观点阐释和解答新颖的问题。相对于较多的传统佛学类出版物来说,它的话题新颖,与时效结合紧密。市场上很多星云、弘一、证严等法师本人的著作《舍得》、《宽心》等以及写他们的著作《禅的行囊》、《禅心莲韵》等销量都很可观,相信将传统的畅销作品融入新的话题会更加有卖点。
  • 禅师的米粒

    禅师的米粒

    痛苦和幸福常常只是你内心个体的体会,让你的心变得开朗豁达是承受这些体验的心须,本书以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了痛苦和欢乐的关系。
  • 甘南宗教演变与社会变迁

    甘南宗教演变与社会变迁

    甘南地区的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之所以能够共同存在并得到发展,而且没有产生剧烈的文化冲突,正如德国学者哈拉尔德。米勒所认为的那样,国家对待文化的不同态度,对各种不同文化的和谐相处具有很大的导向作用。中国自秦汉以来就开始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这个国家内,各民族绝大部分时间和睦相处所产生的“以和为贵”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兼容精神,都为各种宗教和平共处提供了优越的人文社会环境。
  • 改造命运心想事成——了凡四训讲记

    改造命运心想事成——了凡四训讲记

    本书是收录了《了凡四训》的原文并进行了译解,包括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和谦德之效四篇。
热门推荐
  • 剑与魔导师

    剑与魔导师

    两岸大陆迎来危机,彼此相撞,魔导神一分为二,只为击败另一个自己,剑神转世入凡尘,剑来明暗伴其身,只为净化大陆,化解大陆危机
  • 绝世人皇之人族之子

    绝世人皇之人族之子

    上古末世,诸神回归宇外,混沌大陆四分五裂,魔族崛起,人族没落,一场蓄谋已久的大战即将来临!人族后世遗子秉承天神遗命,身负复兴人族重任,且看他如何与其他七族有志之士一起,历经艰难险阻,斩妖魔、劈鬼怪,最后完成使命,成为一代绝世人皇!然而功成名就的他最终也没能逃过自己的夙命……
  • 顾祗的女人怕什么

    顾祗的女人怕什么

    沐兮对顾祗是真的怕,一心想要逃离他。可他却霸道的出现在她生活的每个角落,甚至是她的梦里……“还跑吗?嗯?”沐兮蜷缩在他怀里,“不敢了”……
  • 小白破乾坤

    小白破乾坤

    “小白,这处风景不错,我喜欢。”“好的,带走。”“小白,这个温泉可以一同沐浴。”“没问题,带走!”“小白,这座城的人好热情啊。”“......”废柴又如何,人品爆棚就行:灵兽,斩仙剑,空间骨戒......且看命运多舛的少年白小白如何逆天改命,揭开乾坤封闭之谜!
  • 召唤之心魔梦魇

    召唤之心魔梦魇

    全文进行大修改,我会尽量快尽快完成修改……
  • 深情红颜

    深情红颜

    爱一个人就和他做朋友吧,这样永远也不会失去。
  • 我是万兵之主

    我是万兵之主

    刀枪剑戟长兵短刃,箭弩弓矢投枪飞镖,火绳燧发前膛后线……,世间万千——凡经我手制造、加工、组装、改进过的兵器,都不能伤我一根毫毛。
  • 山中与诸道友夜坐闻

    山中与诸道友夜坐闻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快穿之男主他又偏执了

    快穿之男主他又偏执了

    宴苑表示:她只是一个普通人,消化不了这个垃圾系统和偏执男主啊!!!【世界末日篇】萧潇:“苑苑,就算世界毁灭了,我也会一直陪着你的。”宴苑:“啊啊啊!不要陪着我,我要穿走!!!!”萧潇:“嗯?你说什么?”宴苑:“没……没什么,我说……我会一直陪着你的!直到世界毁灭!”萧潇:“嗯,乖~”垃圾系统:“没眼看啊,没眼看。”
  • 汉风回归

    汉风回归

    两千年,孕育了不少朝代,但是将朝代作为我们民族的名字,只有一个朝代——汉朝。“犯我强汉,虽远必诛。”这是是一个我汉民族开始扩展生存空间和生存资源,并首次树立起我华夏人民在世界的领先地位——汉武帝驱逐了匈奴人,而部分溃逃的匈奴人却差点将欧洲的君主们全部赶下了海。我大汉与匈奴之争,造成了人类第一次人口大迁徙。这就是波澜壮阔的大汉朝,人才辈出的年代。破乌恒,灭鲜卑,逐匈奴,搞定三韩外加小鬼子祖宗,统一东亚;重新打通西域三十六国,降乌孙,大月氏,贵霜,统一亚洲版图,然后和罗马帝国叫板,汉人第一次进行全球攻略。不一样的三国,尽在《汉风回归》